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早期维新思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郑观应认为,君民共主之国“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陈炽指出,君民共主之国“合君民为一体,通上下为一心”。这股思潮
A.强化了君主专制B.促进了民主共和C.完善了西方民主D.推动了维新运动
2 . 鸦片战争后,先进中国人开始开眼看世界,向西方学习成为近代中国思想解放的潮流,一浪高过一浪。从学造器物、仿行制度到提倡思想解放,不断探求强国之路。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对于洋务运动,当时的人颇有批评,以下看法较具代表性:

刘锡鸿中国空虚不在无船无炮,而在无人无才,此皆政教之过也;西洋技巧文字,似不可纷纷讲求,致群鹜于末,而忘治道之本;不思整饬纪纲(纲常伦理),而惟骛心于凶器之末何欤?                                      

——《刘光禄遗稿》

郭嵩焘西洋立国以政教为本;日本仿行西法,大小取法泰西,月异而岁不同;(中国专注于造船、制器、练兵)考求洋人末务而忘其本,自以为安。

——《伦敦与巴黎日记》

材料二   二十多年前草写《中国政治思想史》的时候,我所看见康氏的著作不过是现在所看见中的一小半。他的思想,我既不能有全面的认识,也不曾作深入的剖析。因此我的论断不免有舛误的地方。例如我说:“康氏以立宪为保皇之手段,故其所号召者为假民权。托孔子以为变法之口实,故其所号召者为假维新。”多看他的著作,细研他的思想之后,我发现这个论断几乎与真相恰相反背。现在我认为这两句话可以改为“康氏以保皇为立宪之手段,其所号召者为渐进之真民主。谓孔子为改制之圣人,其所企求者实为制度与思想之一体维新。”

——萧公权《问学谏往录》

材料三   在北京大学1918年11月所组织的演讲中,李大钊说:“我老老实实讲一句话,这回战胜的,不是联合国的武力,是世界人类的新精神。不是那一国的军阀或资本家的政府,是全世界的庶民。……这新纪元的世界改造,就是这样开始。资本主义就是这样失败,劳工主义就是这样战胜。”                              

——《北京大学日刊》1918年12月6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刘锡鸿和郭嵩焘主张的不同之处。据此分析两者分别代表哪一派别?
(2)据材料二,指出康有为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近代前期中国思想解放的特点。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郑观应(1842年~1922年)是中国近代前期著名的思想家、实业家。他认为,“以商战为本,以兵战为末。若舍本而求末,入不敷出,徒知聚敛,不复开源,转令民不聊生,盛亦难恃。”(《盛世危言》)他说:“宪法乃国家之基础,……政治关系实业之盛衰。政治不改良,实业万难兴盛。查欧美政治革命,商人得参与政权,于是人民利益扩张,实业发达。余平日历查西人立国之本,体用兼备。育才于书院,论政于议院,君民一体,上下同心,此其体;练兵,制器械、铁路、电线等事,此其用。中国遗其体效其用,所以事多扦格,难臻富强。”

——摘编自夏东元、易惠莉《郑观应传》《郑观应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郑观应的主要思想,并分析其思想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主张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
2021-08-29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云南师大附中2015届高三适应性月考(七)文综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864-1914年间中国“民主”一词使用数量统计图(使用数量)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中国1864-1914年间任一时段对“民主”一词的总体使用情况并分析原因。(要求:提取信息准确;分析逻辑清晰;史论结合。)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近代中国的时势不可能给民主观念人物提供培育某种观念所需要的足够时间与理想的心境。他们必须与时间赛跑,他们的铁肩不仅要担道义,更要担救亡。从民主观念流变的角度看,风向标式的人物至少有:王韬、梁启超、孙中山、李大钊、胡适、毛泽东等。由此可见,近代中国民主思想
A.大都与中国国情不符B.具有强烈的爱国色彩
C.引入的国家相对单一D.受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影响较大
2020-10-09更新 | 197次组卷 | 26卷引用:云南省临沧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指出:“君主者权偏于上,民主者权偏于下,君民共主者权得其平。”但又说:“拙作亦尝论法可变而道不可变。”这反映了作者
A.主张建立民主共和制度B.坚守传统思想与积极变革的观念
C.认识到变法的核心精髓D.认识到中西文化协同发展的重要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1873年,华蘅芳等人翻译的《地学浅释》把英国学者赖尔的地质学理论介绍到中国。赖尔认为,地质的进化过程,不是由超自然力量或者巨大灾变造成的,而是由自然力量在漫长的岁月中逐渐形成的。这一理论在当时受到中国进步思想家的欢迎,是因为它
A.对自然演进规律进行了科学阐释B.传播了西方先进科学知识
C.与中国社会变革产生了共鸣D.动摇了恪守祖训的陈旧观念
2020-07-11更新 | 6091次组卷 | 59卷引用:2020年新高考全国卷Ⅰ历史高考试题 (山东卷)
8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期维新思想与戊戌变法维新思潮的比较

早期维新思想戊戌变法维新思潮
早期维新思想是从洋务思潮中分化出来的、并逐步发展为否定洋务思潮的重要思想。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郑观应等,他们在政治上主张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实现君民共主”:在经济上主张以商为本,发展私商,与西方进行商战”;同时他们都具有强烈的反对外国侵略、希望中国独立富强的爱国思想。但他们仍然视西学为器,中学为道,西学为内容,中学为根本。变法维新思潮主要表现为替戊戌变法提供理论依据和改革方案,代表人物是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他们提出了完整的变法纲领和变法措施,从理论上论证了变法维新的必要性和合理性。该思潮的主要内容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改君主专制政体为君主立宪:“ 工商立国的经济思想,要求废除洋务和清政府对工商业的垄断:批判以儒家学说为主体的旧学,提倡建设以新学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伦理观。

——船史仲文、胡晓林主编《中国全史》


从材料中提取早期维新思想和变法维新思潮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2020-04-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0届云南省红河州高三第二次复习统一检测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19世纪末,郑观应在《盛世危言》中说:造机器,则始得机器无穷之妙用也.各种机器自能制造,则各种货物亦自能制造。所造 之物既便自用,且可外仍於人,不致金以利权授外洋矣。”据此可知,郑观应的主张
A.体现了晚清政府的重商主义政策B.直接推动洋务派创办了军事工业
C.表明“实业救国”思潮由此兴起D.有利于抵制西方列强的经济侵略
10 . 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起初多为列强强迫清政府所开,因此又被称为“条约口岸”,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清王朝开始自开商埠,一种新型的通商口岸由此出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南京条约签订后,朝野上下对五口通商痛心疾首,认为……五口同开,必将祸患中国更甚……李鸿章曾就《烟台条约》中“添开口岸”条款发表评论,认为中国已经门户洞开,“即添数口,利弊各半”;“西洋各国到处准他人寄居贸易,而仍日益强盛,可知其病不在添口,而在不能自强”。……甲午战败后,伍廷芳认为,中国不如主动打开国门,像日本那样全境开放,无论大小各国皆于通商……应是“利多弊少”。

——申学锋《中国近代对外开放史》

材料二   “……使皆由中国自辟商埠,则此疆彼界虽欲尺寸侵越而不能。今通商之地日益多,占地之谋日益甚,非自辟华市以清其限制,则官司隔膜无可稽查……大兴商埠,则商贾通而民不为病,厘捐撤而国不患民贫。”

——维新志士陈炽《大兴商埠说》

材料三   1898年4月,清总理衙门相继奏请开湖南岳州、福建三都澳、直隶秦皇岛为通商口岸,均获得批准,这是中国第一批自开的商埠。同年8月,清廷又颁布“广开口岸”上谕:“欧洲通例,凡通商口岸,各国均不得侵占。现当海禁洞开,强邻环伺,欲图商务流通,隐杜觊觎,惟有广开口岸之一法。……著沿江、沿海、沿边各将军督抚,迅就各省地方悉心筹度,如有形势扼要、商贾辐辏之区,可以推广口岸展拓商埠者,即行咨商总理衙门办理。惟须详定节目,不准划作租界,以均利益而保事权。”

——朱英《中国近代史十五讲》


(1)据材料一,指出国人对“通商开埠”认识的变化轨迹。
(2)据材料一、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人主张“自开商埠”的原因。
(3)据材料二、三,概括维新志士与清廷主张“自开商埠”的相同意图,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与“条约口岸”本质上有何不同?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