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认为:“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摘编自张春海、陈叶群《百年回眸》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正是真诚地启发民智,要把潜藏于每个人自身之中的理性召唤出来,使人类走出不成熟的依附和奴役状态,成为敢于运用自己理性的独立的和自由的人……他们相信,理性的阳光必将冲破迷信与专制的漫漫长夜,给人们带来光明与幸福。……在理性的引导下摧毁神权、王权和特权,追求与实现人的权利、自由和平等,是启蒙运动的主要内容。

——王斯德主编《工业文明的兴盛——16—19世纪的世界史》



(1)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的主要代表人物。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文化运动的历史影响。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文化运动与启蒙运动的相同之处。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健将钱玄同如此批判儒学:“孔经里所讲的什么三纲、五伦、礼乐、刑政,是和共和国绝对不能共存的东西。”这反映出
A.共和政体不断发展完善
B.封建礼教受到强烈批判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D.儒家思想神圣地位终结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的困境,首先在于文化认同的两难。他们接受的教育是西方的,对中国文化了解不多。他们不自觉地离开中国,却又对中国投注了全部的心力。第二个困境则是上层与下层间的困境。他们多是有钱人家的子弟,不懂得民间疾苦,心中虽想为百姓谋福利,却往往不知道民间百姓的需求为何。内外的间隔、上下的间隔,使得知识分子基本上处在内心扯裂的情况。他们急于改造中国,拉近中国与现代、百姓与上层的差距,又发现无法靠慢慢地改革来实现理想。这一百多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可说是担起了超人的工作,但他们只有一双泥腿,泥腿撑不住铜头、铁臂。

—摘编自许倬云《从历史看时代转移》

结合材料与所学近代史相关知识,围绕“改造中国”这一主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有人说:“如果没有康有为、梁启超在上海创办《强学报》《时务报》,就没有陈独秀在上海组织马克思主义研究会’。”这段话说明(  )
A.上海是近代化先行地B.不同阶级政见相似
C.上海多元文化并存D.思想解放具有渐进性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5 . 自1895年到1920年代的约三十年间,对中国而言,围绕各种问题爆发了种种“思想战”(杜亚泉语),导致“问题符号漫天飞”(蒋梦麟语),五四之后,胡适更是直呼中国进入了尼采所说的“重新估定一切价值”的时代,甚至以为这八个字是对新时代的“最好解释”。这反映出当时
A.民族危机非常严重
B.社会动荡最为剧烈
C.传统文化遭到质疑
D.阶级斗争异常激烈
2018-02-01更新 | 18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防城港市2018届高三1月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就思想文化的新旧嬗递而言,戊戌前后是一个新蕾茁长的时期。无锡人裘廷梁创白话报,提出了“论白话为维新之本”的主张;他列举白话文的八益;一曰省日力,二曰除矫气,三曰免枉读,四曰保圣教,五曰便幼学,六曰省炼心力,七曰少弃才,八曰便贫民,并“一言以蔽之曰:文言兴而后实学废,白话行而后实学兴”。……启超“笔端常带感情”的新文字风靡一时,其传布之广泛实在是超迈前人的。在新思想突破旧思想的时候,新文体也突破了旧文体。       新文化运动在除旧布新过程里所体现出来的破和立的具体统一,在白话文运动中表现得尤为显著。以白话取代文言,并不仅仅是一场反对文言文的文化运动,而且还是一场深刻的双重意义上的语言革命;一方面改变了传统的书面语,使书面语与口语统一起来,从而克服了传统语言的内在分裂;另一方面重建了全新的文学语言,使文学内容与形式之间获得了内在的和谐与统一语言的变革并不仅仅是形式的变革,它与思维相联系,因而又是一种思维层次上的变革。以清晰、精确的白话取代言约义丰的文言,其实质乃是以精确性、严密性为特征的近代思维方式取代带有模糊性特点的传统运思维方式。

——以上材料均摘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围绕材料,结合中国近代史的具体史实,自拟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明确写出论题,阐述须史论结合。)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在新文化运动诸健将攻击旧传统的激烈文字中,鲁迅的《狂人日记》是最沉痛也是最深刻的。它以文学的形式入木三分地揭露了礼教的“吃人”本质,影响至深至远。自此以后,“吃人的礼教”一语传遍海内外。鲁迅的做法
A.揭示了儒家学说的本质
B.扫荡了儒教的统治地位
C.是特定条件下的必要选择
D.揭开了文学革命的序幕
8 .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中后期中国存在对西学的争论。

甲认为:中国是文明古国,周围国家是蛮夷禽兽之国,文化落后,因此,只能是以夏变夷,从来没有听说过“以夷变夏”。

乙认为:中国擅长并优越的是道,西方擅长的是器。中国原来也包括器的,但是后来这套科学技术“器”的研究没有被重视,失传了,传到西方去了。我们现在向西方学习,学的即是我们传过去的东西,中国古已有之,传到西方,现在“天将器还中国”,我们又学习,这是合理的,必要的。

丙认为:乙是在“古书中猎取近似陈言,谓西学皆中土所已有,并无新奇”,其意在“扬己抑人”。这种“西学中源说”的一大危害是造成社会更加崇古,“必谓事事必古之从,又常以不及古为恨”,以致在西学问题上只重器,而不能从更广泛的层面上进行学习。

材料二   梁启超《西学书目表》(1896年)

上卷:“西学”诸书

算学、重学、电学、声学、汽学、天学、地学、全体学、动植物学、医学、图学

中卷:“西政”诸书

史志、官制、学制、法律、农政、矿政、工政、商政、兵政、船政

下卷:杂类之书

游记、报章、格致

——据黄爱平等《西学与清代文化》


(1)比较指出甲、乙、丙三人对待西学的态度有何不同。
(2)结合丙的看法简要评价“西学中源说”
(3)据材料二,说明“上卷”诸书的传播对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积极影响。“中卷”诸书的翻译出版反映出当时“西学东渐”有何新的发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在进行帝制复辟活动的同时,还大力提倡尊孔读经。因此有学者认为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的继续与“补课”,这一观点的依据在于新文化运动
A.推动了近代自然科学的发展
B.动摇了封建正统思想的统治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D.奠定了五四运动的思想基础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新文化运动对于传统儒学的批判,一方面以西方现代性启蒙话语为理念背景,从而将古今问题延展为中西问题;另一方面又将孔孟、庄子哲学及传统文化特质回溯至封建专制时代,将中西问题还原为古今问题,从而凸显了西方价值理性的现代普遍性意义。由此可知,新文化运动
A.激情大于理性
B.重视传统文化的转化
C.强调思想解放
D.注重中西文化的融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