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下表为20世纪上半叶国文教科书选文情况(部分)。据此可知(     
出处选文(部分)语体情况
1923年版叶圣陶《新学制初级中学国语教科书》《大铁椎传》《廉颇蔺相如列传》《荆轲刺秦王》《庄子秋水篇》《最后一课》《天演论导言》《莫尔斯传》文言文119篇,白话文59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1
1935年版叶圣陶、夏丐尊编《国文百八课》《庄子四则》《杨修之死》《愚公移山》《念奴娇·赤壁怀古》《最后一课》《荷塘月色》《项链》《背影》文言文58篇,白话文86篇,文白的比例约为2:3
A.编者注重对传统文化的理性继承B.培养实务人才成为社会共识
C.民主与共和的思想逐步深入人心D.文学革命具有形式主义特征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有历史学家评价近代某场运动,“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据此推测,这场运动(     
A.冲击了旧式官僚体制B.粉碎列强瓜分中国迷梦
C.意在提倡民主与科学D.引发政治权力结构变化
2023-02-20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第六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1913年至1919年间,民间改编红楼新剧共13部,一些从未在红楼戏曲舞台上作为主人公出现的奶奶、丫鬟和其他普通女性形象因其作为剧情重心而被大规模编演,如《晴雯》《金钏儿投井记》《刘姥姥进大观园》等。出现这一现象的重要原因是(       
A.《红楼梦》的艺术水平无法超越B.新文化运动促进了思想解放
C.袁世凯放松了对民间文化控制D.妇女广泛参与社会生产活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1、17。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学生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国内)为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新青年》的有力推动下,各地拥护新文化运动的刊物纷纷出版,使全国报刊面貌为之一新。妇女解放、婚姻自由、家庭革命等口号的提出,也使这场运动所涉及的内容远比辛亥革命时期更为广泛和深刻。材料旨在说明新文化运动(     
A.以民主与科学为旗帜B.使社会面貌发生巨变
C.功绩远高于辛亥革命D.对旧思想的全盘肯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1917年2月,李大钊说:我抨击孔子,并不是抨击孔子本身,而是抨击孔子“为历代君主所雕塑之偶像的权威也。”这表明李大钊(       
A.能理性地看待传统文化B.反对封建伦理带有妥协性
C.对待孔子是爱与恨交加D.揭开了新文化运动的序幕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独秀认为“科学之兴,其功不在人权说下,若舟车之有两轮”,号召人们要以科学的态度来分析、认识问题;鲁迅也大力宣传科学思想,认为“科学能教道理明白,能教人思路清楚”。他们这一做法旨在(     
A.反对迷信盲从心理B.批判尊孔复古思潮
C.抨击北洋军阀统治D.促使国民个性解放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的新,主要是指域外思潮的引进,人们开始以不同的眼光审视周围的生活,先前被遮蔽的思想都浮出水面”;新文化运动的参与者们在“张开双眼瞭望世界的时候,传统的思维渐渐被新的观念修正”。这揭示出新文化运动
A.动摇了儒家学说的正统地位B.增强了文化创新与发展能力
C.开启了传统文化的近代转型D.激发了国人参与政治的热情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022-03-29更新 | 1794次组卷 | 49卷引用: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民对于政治上的自觉实为政治进化的总根源。这五十年来中国具体的政治,从国民自觉的方面看来,那意识确是一日比一日鲜明,而且一日比一日扩大。自觉,觉些甚么呢?

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

第一种是民族建国的精神,第二种是民主的精神,这两种精神,从前并不是没有,但那意识常在睡眠状态之中,朦朦胧胧的,到近五十年—实则是近三十年—却很鲜明的表现出来了。

——据梁启超《五十年中国进化概论》(1923年)


请就材料中的观点发表见解并予以说明。(要求:见解明确,论证充分,史实准确。)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