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0 道试题
1 . 李大钊在《自然的伦理观与孔子》中指出:“从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后,人们追求思想的自由便被禁锢,致使许多优秀的思想都不为人知。正是思想的局限、视野的狭隘,导致中国在方方面面逐渐落后于西方。”李大钊意在(     
A.剖析儒家学说的两面性B.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C.揭露现实社会的黑暗面D.宣扬思想解放的必要性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吾人最后之觉悟》(1916年《青年杂志》第1卷)提出:“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 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基于以上认识,引发的历史事件是(     
A.戊戌维新运动B.新文化运动C.五四运动D.二次革命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历史不会忘记,100多年前,中国民主革命的伟大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以当时留日中国学生等为骨干组建中国同盟会,毅然发动和领导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打开了中国进步的闸门,点燃了振兴中华的希望。

——《习近平在欧美同学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讲话》

材料二: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运动中民主与科学旗帜的树立,使中国社会许多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还造成了新思想、新理论广泛传播的大好机遇。马克思主义正是在这种情况下,乘着俄国革命胜利之风,在中国广泛传播,中国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由此开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新民主主义革命。

——《论新文化运动与马克思主义传播之间的关系》


(1)辛亥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什么?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辛亥革命在中国近代化进程中的贡献。
(2)根据材料二说明新文化运动是“一场很有影响的思想解放运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17年,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出“文学改良”之“八事”: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务去滥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等。“八事”从本质上反映出胡适
A.反对封建传统思想B.倡导社会政治变革
C.主张开展文学革命D.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陈独秀说:“吾国之维新也,复古也,共和也,帝制也,皆政府党与在野党之所主张抗斗,而国民若观对岸之火,熟视而无所动心。”为此,他认为首先要做的事情是
A.建立革命政党,发动工农群众B.提倡学术自由,普及白话文章
C.发动启蒙运动,解放民众思想D.进行革命斗争,反对独裁专制
2022-01-21更新 | 211次组卷 | 64卷引用:安徽省肥东县肥东县综合高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近代某时期,曾集中出现许多以“新”字开头的刊物。如《新青年》《新社会》《新教育》《新妇女》《新学生》等,有数十种之多。由此可推知,当时
A.民主革命的呼声高涨B.民众期盼民主和平建国
C.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D.学界重视改造国民精神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独秀认为尊孔分为两种,一种是学问尊孔,一种是政治尊孔。“砸烂孔家店”砸的不是孔子儒学,而是孔教的三纲五常。对此观点的合理理解是
A.全面质疑孔子的历史地位B.将反对孔教与求民主科学相结合
C.认为尊孔已经落后于时代D.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全盘否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反对外来侵略,维护国家主权B.批判封建伦理,提倡自由民主
C.学习西方,建立民主共和国D.传播马克思主义
9 . 救亡图存是近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主题,社会各阶级都进行了不懈探索。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中国在五大洲中,自古称最强大,今为小邦所轻视。练兵、制器、购船诸事,师彼之长,去我之短,及今为之,而已迟矣。若再因循不办,或旋作旋辍,后患殆不忍言。

——李鸿章《筹议海防折》

材料二   满清王朝可以比作一座即将倒塌的房屋,整个结构已从根本上彻底地腐朽了,难道有人只要用几根小柱子斜撑住就能够使那座房屋免于倾倒吗?我们恐怕这种支撑行为的本身反要加速其颠覆。

——孙中山《中国问题的真解决——向美国人民的呼吁》(1904年)

材料三   西洋人因为拥护德、赛两位先生,闹了多少事,流了多少血;德、赛两位先生才渐渐从黑暗中把他们救出,引到光明世界。

——陈独秀《独秀文存》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洋务派代表李鸿章学习西方的指导思想并指出其目的。
(2)材料三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指什么?以此“二先生”为旗帜的运动有何重要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层次的变化?
10 . 1919年,我国知识界兴起了整理国故运动,认为国故(我国固有的文化)中有“国粹”,也有“国渣”,要“博采参考比较的资料”,把这两者分清楚;治史的目的是“明变、求因与批判”。这一运动
A.声讨了袁世凯复辟帝制B.弘扬了传统的史学价值
C.带有绝对化的思想倾向D.适应了思想解放的潮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