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1 . 1915年,陈独秀在《青年杂志》上发文指出,“真国家者,牺牲个人一部分之权利以保全体国民之权利也。伪国家者,牺牲全体国民之权利,以奉一人也。”陈独秀旨在(       
A.推翻满清王朝统治B.结束军阀混战的局面
C.推进国人思想觉醒D.传播马克思主义学说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13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学生崇拜人物调查统计的结果为,崇拜孔子、孟子和孙中山的人数分别是153、61、17。1923年,北京大学25周年纪念日学生崇拜人物民意测验结果(国内)为孙中山473票、陈独秀173票、孔子1票。这可以用来说明新文化运动(       
A.沉重打击了封建专制主义B.动摇了传统儒学的正统地位
C.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D.推动了五四运动的历史进程
3 . 新文化运动时期,梁启超、吴虞认为墨子关于社会起源的见解和卢梭的“民约论”很相似,方授楚则认为墨家有主权在民的思想;吕思勉为认为《管子》中的“轻重”诸篇与近代的国家社会主义政策很相似。这说明新文化运动时期,知识分子(     
A.全盘否定了儒家的全部学说B.把西学中源作为指导思想
C.发掘了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D.存在较为多元的学术流派
4 . 文化、文明只有相互交流、学习才能丰富、提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时儒释道虽然互有消长,但基本上处于并用的状态。孔颖达等人受诏编撰的《五经要义》,成为每年明经考试的依据。开元中天下寺庙总计5358所,至武宗时增至四万余所。唐代著名画家尉迟乙僧原是于阗(注:古代西域王国,居民属于操印欧语系的吐火罗人)贵族,画作受到广泛欢迎,“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是外国之物象,非中华之威仪”。

——摘编自袁行霈《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独立自主之人格以上,一切操行,一切权利,一切信仰,唯有听命于各自固有之智能,断无盲从隶属他人之理。非然者,忠孝节义,奴隶之道德也……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羞为浅化之民也,则急起直追,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陈独秀《敬告青年》(1915年)


(1)学者们认为,唐文化具有兼收并蓄的特点。请依据材料一及古代中国政治文明的相关史事对此予以肯定性论证。
(2)概括材料二中陈独秀给青年提出的修身建议。结合所学知识,试从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角度说明这些建议的积极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下面是《青年杂志》封面人物简介,据此判断这份杂志创办的宗旨是
A.反对封建迷信B.抨击封建专制C.传播社会主义D.弘扬民主科学
2022-06-29更新 | 99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线上)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6 . 1917年,一个叫杨睿的人,纠集一帮人成立灵学会,研究能与鬼魂沟通的奥秘,成为个整合西洋催眠术、东洋妖怪学、中国本土扶乩占卜术的大杂烩,自称可以解决道德沦丧的问题,连黎元洪、严复都为之题词。这表明当时
A.封建迷信成为思想主流B.思想启蒙需要更加深入
C.新文化运动成效不显著D.北洋军阀意图加强专制
2022-05-14更新 | 253次组卷 | 3卷引用:山西省太原市山西英才学校高中部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7年,陈独秀在《旧思想与国体问题》中指出:“辛亥革命以后,袁世凯复辟帝制,使中国先进知识分子认识到我们多数国民口中虽然不反对共和,脑子里实在是装满了帝制时代的旧思想。如今要巩固共和,非先将国民脑子里所有反对共和的旧思想,一一洗刷干净不可。”这说明了
A.帝制时代的旧思想阻碍共和实现
B.先进知识分子开始挽救民族危亡
C.洗刷帝制思想逐渐成为国民共识
D.拯救国民思想已经成为当务之急
2022-03-30更新 | 275次组卷 | 6卷引用:山西省榆次第一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线上测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新青年》载文称:“你要想有益于社会,最妙的法子莫如把你自己这块材料铸造成器”,须使各人自己充分发展——这是人类功业顶高的一层;这是我们大家都应该做的事。”这一观点主要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动者(  )
A.倡导民主科学B.希望新青年自主进步
C.反对愚昧迷信D.追求新文学平易新鲜
2022-03-29更新 | 1794次组卷 | 49卷引用:山西省长治市潞城区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复习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在解读如图时认为:“我国近代化在器物层和制度层上相对流畅,但在精神观念层却旷日持久且显得力不从心。”其依据主要是
A.工业化的开启困难重重B.戊戌变法促成制度变革
C.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D.传统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10 . 19世纪中期,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变局”,各阶级为了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作出了巨大的努力。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历史的主题及其解决的道路,取决于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近代中国没有按照正常的发展规律从封建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社会,而是走上了属于资本主义体系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道路,这是资本主义与封建主义相结合的结果。压迫和阻止近代中国社会向前发展的主要东西是帝国主义国家的资产阶级和中国的地主阶级。

——苑书义《论近代中国的进步潮流》

材料二   

材料三   “三年以来,吾人于共和国体之下,备受专制政治之痛苦。……共和国体果能巩固无虞乎?立宪政治果能施行无阻乎?以予观之,此等政治根本解决问题,犹待吾人最后之觉悟。……吾敢断言曰,伦理的觉悟,为吾人最后觉悟之最后觉悟。”

——陈独秀《吾人最后之觉悟》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中国民主革命的主题是什么?提出这一主题的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人物在探索国家出路上进行了哪些实践?他们的实践有何共同局限性?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陈独秀是如何思考国家出路的?综合以上三则材料,概括近代中国人民学习西方、探索国家出路历程的趋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