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民公报》原是宪法研究会的机关报,服务于北洋军阀的统治。1917年蓝公武担任其主编,1918年后基于国内外形势,加之《新青年》同仁的影响,蓝公武对《国民公报》进行改版,旨在促政治之改革和谋思想之革新,以革新政教艺术方面的陋习为己任。蓝公武对俄国十月革命和布尔什维克主义进行了比较深入的研究,与李大钊一起与胡适展开“问题与主义”论战,促成了五四前后谈论马克思主义的热潮。《国民公报》与《新青年》相呼应,声音有同有异,比如对钱玄同废除汉字的主张等,就有很多的批评,改变了《新青年》内部的关系。《国民公报》影响力直逼《新青年》。

——摘编自周月峰《另一场新文化运动》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蓝公武在新文化运动中的主要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国民公报》在五四前后发生转变的原因。
2024-05-13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四川省达州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诊断性测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新文化运动初期,读书人普遍主张不议政不为官,而到1922一1923年,提出好人政治和好人政府观念,胡适等知识精英两次都是倡导和参与者,逐渐形成关注群体胜于关注个人现象。这反映了当时(     
A.共和制度促成社会稳定B.士人关注社会改造
C.自上而下变革备受推崇D.工农运动蓬勃兴起
3 . 在20世纪20年代初,梁启超、胡适、吴宓等文化立场不同的趋新学人,不约而同地发现了古代书院制的优点。梁启超认为“参采前代讲学之遗意”,正可发现“真正大学的精神”,亦可回归“人的教育”和“人格培养”;胡适更提出书院体制具有现代化的可能性。这反映了先进知识分子(     
A.不断探索革新救亡图存道路B.主张恢复古代书院教育体制
C.将家国情怀融入教育近代化D.从传统文化中找寻济世良策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新文化运动期间,胡适、陈独秀倡导文学革命,并提出“为立国而造人”的口号。在文学革命推动下,1920年,教育部颁布政令,承认白话为“国语”,学校采用白话文教材。据此可知(     
A.儒家思想长期处于正统地位B.文学改良运动推动社会变革
C.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广泛传播D.资产阶级的思想解放占主流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医外治法源远流长,它是古代劳动人民和古代医家在与疾病长期斗争中总结出来的一套独特的、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在《殷墟卜辞》中有针刺治病的卜辞2条,艾灸治病的卜辞5条等。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载有的外治理论,既是对前人零散外治经验的总结,更是成为后世如外科、骨伤等诸多专科理论体系建立的重要来源。唐代外治法的运用更加广泛,中医外治也逐步扩大其应用范围。如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中载有外治方达1200余首,外治法50多种,尤其在妇科、儿科疾病中使用了大量药物外治法。宋代随着印刷、造纸业的进步,医家著述开始大量增多;另外,由于医政改革,官方统一编写综合性著作,并对大量医籍系统地校订和整理,推动中医外治法进入了新一轮的发展、创新。明清时期,中医外治法不仅在中药外治方面有了更多的突破,同时伴随着体表手术的发展,还出现了适用于手术的外治器具。

——王鹏《中医外治法历史源流与现代研究进展》

材料二:民国初期,经历了近代半个多世纪的耻辱之后,许多人认为只采用西方技术与政治制度是不会成功的,要让中国走向富强就必须在思想和观念上彻底西化。新文化的发起者陈独秀曾指出,“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不可调和迁就的。”新文化运动在否定中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也冲击了中医。在当时的那种氛围下,作为传统文化精髓之一的中医自然被认为是振兴中华民族的绊脚石。随着对西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人们发现西医借助近代科学技术,在临床方面取得了飞速发展。相对而言,中医则几乎徘徊不前。西医飞速发展,不断攻克医学难题,而中医却没表现出这类似的特质,这让人们对中医感到更加不满。所以在这种情形下,中医走向衰落可以说是一种必然的历史过程。

——郎栋《质疑,被边缘化到被否定———近代中医衰落的历史轨迹》

材料三:推进健康中国建设,把保障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位置,建立生育支持政策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加强重大疫情防控救治体系和应急能力建设,有效遏制重大传染性疾病传播。

——二十大报告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外治法发展的特点并指出其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近代中医走向衰落的因素。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前中医发展的有利条件。
2023-03-01更新 | 18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巴中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西文化论战中,文化学家陈序经提出全盘西化论,他认为文化是一个整体,主张“要格外努力去采纳西洋的文化,诚心诚意地全盘接受它”,并指出“在今日,西洋文化就是世界文化”。陈序经的全盘西化论旨在(     
A.学习西方挽救民族危亡B.否定文化应有的民族性
C.全盘否定中国传统文化D.以时代性改造传统文化
22-23高一上·河南平顶山·期末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随着中国民族工业的进一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实行民主政治。然而,哀世凯倒行逆施,在思想文化领域出现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如何能够使得那个时代真正走出传统的思维框架,而不仅仅是推翻帝制,成为以陈独秀、鲁迅、胡适、吴虞等人为代表的那一代激进思想家们所思考的重心。他们以西方的“科学”“民主”为旗帜,对中国的传统文化进行了激烈的批判。

材料二   “五四”以前,宣传新文化、新思想的刊物只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新潮》等少数几个,“五四”以后,这类刊物如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五四”后一年中,新出版的刊物多达四百多种。191912月,《新青年》在《本志宣言》中提出了自己构制的新的社会蓝图。一些进步青年,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和俄国革命,马克思主义成为强大的社会思潮,对中国革命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郑师渠《中国近代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文化运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运动后中国思想界发生的变化。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考证,1919年以后,“民主”一词开始取代“共和”成为西方政治制度的象征,“共和”的使用频率大幅减少。“民主”在新文化运动后期开始被定义为“平等”“民治主义”“工人政治”等新涵义。这种变化反映了(     
A.时人对新社会认识的发展B.西方文化的影响日渐衰微
C.民主取代共和的发展趋势D.苏俄对华影响力持续加深
2022-11-29更新 | 533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成都市石室中学2023届高三高考冲刺卷(一)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新文化运动时期,出现了一些带有“青年”“少年”“青春”等词的杂志、学会,如陈独秀创立的《青年杂志》以及李大钊创立的少年中国学会。1917年2月,李大钊撰文号召“新中华民族之少年”致力于“促进少年中华之投胎复活”。这表明进步知识分子(     
A.认为青少年是革命主力军B.重视发挥学校教育的作用
C.积极探寻民族振兴新力量D.力图激发各阶层民族意识
10 . 1920年代,陈独秀的两个儿子陈延年、陈乔年凭优良的才学操守和特殊的身份在赴法勤工俭学生群体中威望很高,但两人却信奉无政府主义,鄙视自己的父亲。随着勤工俭学运动走向失败,陈氏兄弟经过赵世炎的多次主动接触,终于接受了马克思主义,并最终进入了中共早期的组织,成为核心、卓越的领导人物。由此可知在当时(     
A.赴法勤工俭学生群体最初的思想信仰多元复杂B.一战后欧洲的经济困境催生了无政府主义思潮
C.中国已经具备了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客观条件D.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与新文化五四运动没有关系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