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 道试题
1 . 新文化运动对孝德批判源于一篇文章《非孝》,该文作者原本是一个坚定的儒学卫道者。但经历了母亲患病后,父亲认为母亲已是必死之人,不必再花钱去治疗,父亲的冷漠让他万分失望,他一方面想帮助母亲治病,又不想违逆他的父亲,他整个人发生了转变,他在文章中指出,传统的“孝”是一种不自然的、单方面的、不平等的道德。由此可见,该文章的主旨是(     
A.反对奉养父母和养育之人B.否定儒学倡导的伦理道德
C.猛烈抨击尊孔复古的逆流D.总结辛亥革命的历史成败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时期,胡适在《再论中学的国文教学》一文中说,学生作文的标准就是“人人能用国语自由发表思想”,其理由就是“国语容易学习、容易通晓,而且实在重要……有许许多多中等学校毕业生都不能用古文发表自己的思想”。据此可知,胡适主张(     
A.实现白话文全面取代文言文B.增加国文教学中的西方元素
C.深入挖掘中国文化历史价值D.借助文学革命进行思想启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新青年》创办早期,以进步知识青年为读者对象,以西方近代文明为学习标杆,以思想启蒙与社会革命为传播内容,批判了国民中根深蒂固的封建思想,号召“重估一切价值”,并确立与民主共和相适配的国家组织、社会制度与伦理秩序。可见,《新青年》创办早期(     
A.找到了中国民主革命的正确道路
B.蕴含了进步与偏激双重属性
C.使民主科学逐渐成为了社会共识
D.正确反思了辛亥革命的不足
4 . 民国初年,袁世凯在《祭孔令》里规定每年旧历仲秋,全国一律举行祀孔典礼,推行尊孔复古的逆流。各地提倡发扬国粹,维护国俗,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也主张“孔教”与“耶教”可以“携手合作”。这反映出
A.国人积极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B.辛亥革命反封建斗争具有不彻底性
C.中西方文化努力推动优势互补D.北洋军阀政府实行文化高压的政策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下表所示乃是近代几位主要教育家的论述。据此可知,他们都主张
时间教育家主张
1912年蔡元培军国民教育、实利主义教育、公民道德教育、世界观教育、美感教育皆近日之教育所不可偏废,主张五育并举
1904年张伯苓最早把奥林匹克教育列入学校课程,通过实施奥林匹克教育推动校园体育课程建设。他在创办南开学校之初,就明确提出,教育一事,尤要在造成完全人格,德,智、体三育并进而不偏废
1928年梁淑敏东西方教育存在根本的差异,中国人传统的教育侧重“情意”教育,例如孝悌之教;而西方人侧重“知识”教育,例如自然科学之教。东西方教育各有得失,应该相互借鉴

A.培育积极健康的新国民精神B.要明确中国教育发展的方向
C.中国教育与世界教育相接轨D.在重视传统中汲取文化力量
2022-01-05更新 | 190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黑河市嫩江市第一中学等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文化自觉,同样表现为“人的自觉”,有时也被称之为“人文主义”或“人本主义”。无论是孔孟学说还是程朱理学,儒家文化始终执着于强调人之为人的道德性。同时,它对道德性的强调以维持社会的秩序为出发点和归宿,对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道德要求,这便使其所强调的道德限定在伦理道德的范畴。儒家文化在晚明时期发生了裂变与分化。李贽发挥王艮的“百姓日用即道”的思想,提出穿衣吃饭即人伦物理。对自然人性的肯定,着眼于“我”之真实;对个性意识的推崇,侧重于“我”之独立,二者共同体现出晚明人文精神的“人”不再是儒家文化中伦理型的人。但这股人文主义思潮并未掀起类似西方文艺复兴那样深入持久的文化运动,它只作为儒家主流文化的一股逆流在中国文化史中昙花一现。

——摘编自孙桂丽《对中国古代主流人文精神的反叛-浅谈晚明人文主义思潮对“人”的发现》

材料二   近代中国的文化自觉发展可以追溯到1840年。自幼学习儒家经典的洪秀全在偶然接触基督教的小册子《劝世良言》后,在基督教义的基础上,融入儒家思想文化中的“大同思想”;而洋务派提出的“中体西用”是对儒家“经世致用”思想的延续和发展;改良派在认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基础上,自觉学习西方思想文化,主张采用西方君主立宪制;19世纪末,革命派以中西思想文化融合创新中提出的“民族主义、民权主义、民生主义”为文化精神的旗帜;进入20世纪后,不同政治派别思想家无不把文化作为民族自觉自立的要素。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李大钊等人用“民主”“科学”大旗猛烈冲击中国的封建思想文化,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中国共产党的革命文化则是在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融合创新中自我创建和自我发展的过程。

——摘编自杨正军《“文化自觉”视野下近代中国思想文化的变迁与转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明时期中国文化自觉发生的变化,并分析出现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文化自觉”发展的特点及其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蔡元培认为办大学要“仿世界各大学通例”, “取兼容并包主义”;在学术上“囊括大典,网罗众家”;在课程设置上融合中西,择善而从;在教师聘任上,以学诣为主要标准,广纳优秀学者。蔡元培的这一主张
A.使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发源地
B.使民主科学思想成为社会主流
C.客观上导致了封建复古逆流的发展
D.有利于自由开放思想的培植
2021-11-01更新 | 462次组卷 | 6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五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民国初期,新的教育流派如平民教育、“工读”教育等纷纷出现,各种教育团体相继成立,如1915年的全国教育联合会、1917年的中华职业教育社等。这体现了
A.思想解放运动的发展B.中西教育理念的冲突
C.民主共和政体的完善D.近代新式教育的兴起
2021-09-12更新 | 5054次组卷 | 38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铁人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有学者指出:新文化运动前期提倡诸子哲学反对儒学独尊,使儒家思想重新成为诸子百家中的一家,为改造儒家思想提供了前提;新文化运动大规模引进西方文化,使儒家思想获得了发展的新动力。材料反映了新文化运动
A.肯定封建伦理纲常B.造成中国传统文化的断裂
C.传播了马克思主义D.有利于传统儒学的新发展
10 . 1920年5月1日出版的《新青年》第七卷第六号“劳动节纪念号”上,设立了“俄罗斯研究”专栏,译载有关俄国革命的理论、历史、苏俄劳农政府现状等,这说明
A.马克思主义思想开始在中国传播B.中国共产党以俄为师学习马列主义
C.《新青年》成为中共的机关刊物D.《新青年》刊登内容倾向社会主义
2021-05-30更新 | 528次组卷 | 9卷引用:黑龙江省七台河市第六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