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五四新文化运动被普遍视为中国的启蒙运动,它意味着思想的自由,人性的解放和理性的复归,但同时很多人认为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传统文化的断裂。

五四新文化运动实际上非但没有造成文化断层,还发展了传统文化,是当时历史条件下的必然选择,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就必须改造传统文化。

五四新文化运动具有一定的内发性,可看作是中国文化传统所内蕴生命力的现代表征;在基本的精神方向上,20世纪儒家思想的新开展与五四新文化运动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

——摘编自《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的一点思考》等


结合材料与所学相关知识,围绕“五四新文化与传统文化”自拟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说明。(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2 . 有学者指出:“辛亥革命可以说是对两千年政治重大的破坏,但清政府被推翻以后,军阀的恶势力、专制的旧思想,都仍如幢幢阴影,满布社会中、张勋复降、袁氏称帝,皆表示政象不安。”为此,进步人士发动了
A.新文化运动B.五四运动C.北伐战争D.国民大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陈独秀在1919年提出,“最进步的政治,必是把社会问题放在重要地位,别的都是闲文”,若“社会经济的问题不解决,政治上的大问题没有一件能解决的。社会经济简直是政治的基础”。比较他三年前所说的“伦理问题不解决,则政治学术皆枝叶问题”,可见陈独秀的思想
A.从个体伦理自觉向社会经济民生倾斜B.从资产阶级自由思想走向马克思主义
C.依然体现了重视国家轻视国民的取向D.强调伦理问题和社会问题的同等重要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杜威《中国的新文化》一文中,大力宣扬“新文化运动为中国未来的希望打下了最为坚实的基础,也试图让中国人相信,只要改变传统的思维方式,那么政治、经济、军事、技术等的改革也将随之水到渠成。”这里最为坚实的基础指的是
A.新文化运动弘扬了民主和科学思想
B.新文化运动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C.新文化运动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
D.新文化运动后期宣传了马克思主义
5 . 钱穆在讨论中国政治变迁得失时说:“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一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他意在强调
A.必须辩证看待辛亥革命的历史作用B.变法和革命缺乏必要性
C.引入根植于文化传统的制度才有效D.中国政治变迁失大于得‘
6 . 《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用来推翻了封建制度的那个武器,现在却对准资产阶级自己了”,“资产阶级不仅锻造了置自身于死地的武器,同时它还造就了将运用这武器来反对他自己的敌人--现代的工人,即无产者。”以上论述
A.肯定了资本主义的积极作用
B.指出工业革命促进了自由主义发展
C.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D.揭示了生产力发展必将引发社会变革
2020-07-04更新 | 835次组卷 | 46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第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6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新青年》创刊之初,陈独秀虽举起“科学”“人权”的大旗,却宣称“批评时政,非其旨也”。1920年,陈独秀发表《谈政治》,明确宣布:“我承认用革命的手段建设劳动阶级的国家,创造那禁止对内对外一切掠夺的政治法律,为现代社会第一需要。”这说明陈独秀
A.其主张从思想启蒙转向了政治改造B.推动了新文化运动阵营的集体性转型
C.率先开启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D.正确分析了中国近代社会的主要矛盾
8 . 有人把中国前期近代化的各种方案比喻成“自我疗伤”“温药治疗”“猛药重治”“开颅洗脑”。下列对应正确的是
A.“自我疗伤”——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
B.“开颅洗脑”——确立起了民主科学为中国社会的主流思想
C.“猛药重治”——是变革封建专制制度的资产阶级改良运动
D.“温药治疗”——促进了民众的觉醒,激发了人民的爱国思想和民族意识
9 . 1918年严复慨叹:“亲见七年之民国与欧罗巴四年亘古未有之血战,觉彼族三百年之进化,只做到‘利己杀人,寡廉鲜耻’八个字。回观孔孟之道,真量天地,泽被寰区。”这说明严复主张
A.学习西方进化论变革制度B.利用本土文化救亡图存
C.融合中西方文化维新变法D.与时俱进适应主流文化
10 . 阅读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

张伯苓先生生平简介1876年,张伯苓出生于天津。1891年,考入天津北洋水师学堂。1894年,被派往北洋水师舰队实习。承甲午败绩,目睹丧权辱国的场面,气愤填膺,1897年决定退役。1898年,结识倡导新学的严修,共同开启了办学之路。1903年,东渡日本,领略了日本对教育的重视及办学规模和教育方法,深受启发。1907年,在天津城区南部的开洼地,建成中学校舍,民间称"南开",遂称南开中学堂。1917年秋,赴美国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教育。1919年秋,筹办私立南开大学,开设文、理、商三科。1923年以后又先后创办了南开女子中学、南开小学部、南开经济研究所和应用化学研究所,从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南开教育体系。1936年,入川创办南渝中学(今重庆南开中学)。"七七"事变后,南开被日军炸成废墟,大学部迁至昆明,与北大、清华合组成西南联大。1948年被迫出任南京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不久辞去,避居重庆。1949年婉拒蒋介石赴台要求,留守大陆。1950年5月,从重庆到北京,受到周恩来总理欢迎。1951年2月23日,在天津病逝。

——摘编自郑致光主编《张伯苓传》


材料提供了一位近代人物的信息,蕴含了国家与个人关系的诸多启示。从材料中提炼一个启示,并结合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知识予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言之成理。)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