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7 道试题
1 . 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时,销行无多,每期仅印一千份。但从1917年起,《新青年》的刊行量渐增,日后达一万五六千份,大专学校及中学学生争先购阅,真正轰动一时。与这一变化直接关联的因素是
A.提出“民主、科学”口号B.反对传统伦理道德
C.“民主共和”深入人心D.进行“文学革命”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19世纪末以来,中国民主发展过程中,既出现了民主与专制、民主共和与君主立宪的斗争,又出现了英国式立宪和日本式立宪、无政府主义和民主主义的对立。对于究竟在中国采取怎样的政治体制,一直存在着争论。这些争论(  )
A.深化了人们对民主观念的理解
B.有助于根除君主专制思绪蔓延
C.弥补了西方民主政治体制缺陷
D.使中国近代化民主革命任务形成
3 . 胡适指出,新文化不应用突然置换的方式取代旧文化,而要考虑“怎样才能以最有效的方式吸收现代文化,使它能同我们的固有文化相一致、协调和继续发展?”由此可知,胡适
A.承认传统与现代文化的不可分割性B.主张全面有序借鉴西方现代文化
C.旨在强调新文化运动具有不彻底性D.力求用科学精神弘扬传统价值观
2020-12-01更新 | 1795次组卷 | 26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安平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12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有学者总结说:“1840年以来中国人向西方学习,经历了一个……的过程。”句中省略句应是
A.始而言技、继而言政、进而言教B.始而言政、继而言技、进而言教
C.始而言技、继而言教、进而言政D.始而言教、继而言政、进而言技
5 . 中国历史上曾掀起多次思想解放运动。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战国“百家争鸣”是中国古典文化的首次历史大展现,中国文化史上的伟大创举,其形成源远流长,成果丰硕,影响深远,对两千多年来中国文化的发展有极大的推动,堪称文化发展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学术领域“百家争鸣”的出现,绝非偶然,夏商周三代,尤其在东周春秋时期,为之奠定了两个并重且不可分离的历史基础:人才和思想资源。

——摘编自马执斌主编《普通高中新课程历史教学研究与资源丛书·历史必修Ⅲ》

材料二   明末清初出现了思想活跃局面


材料三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从一开始就高举民主和科学两大旗帜,把反对封建专制和开展学术上的自由讨论结合起来,拉开了百家争鸣的序幕。19171月,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在北大网罗各派学者,容纳各家学说,允许师生自由争鸣,进一步促进了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打破了思想文化界万马齐喑的局面。

——摘编自林代昭、王晓秋《“五四”时期的百家争鸣》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春秋时期为战国百家争鸣奠定的人才和思想基础,并分析“百家争鸣”的影响。
(2)请在“△”处写出顾炎武与表格中其他两位思想家观点最接近的言论,并结合所学简述他们思想的进步意义。
(3)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选择阐述以下两种观点:①新文化运动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②新文化运动完全割裂了传统,太激进了。
6 . 有学者认为:“在康德那个时代,启蒙意味着一种觉醒,从自然王国中发现真理,用真理取代宗教迷信;在二十世纪的中国,启蒙意味着一种背叛,要求砸碎几千年以来的‘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的封建纲常礼教的枷锁。”对此最恰当的理解是
A.欧洲启蒙运动源于对宗教神权的“觉醒”
B.新文化运动旨在“背叛”封建纲常礼教
C.启蒙思想家因“觉醒”与“背叛”的矛盾而求索
D.思想启蒙的历史蕴涵着“觉醒”与“背叛”的变奏
2020-11-03更新 | 515次组卷 | 17卷引用:河北省石家庄市行唐县三中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近代化就是工业化和与工业化相伴随着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变化。如图是中西近代化历程的示意图。



与西方相比较,围绕“中国近代化历程”,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所拟论题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合理。)
8 . 高毅在学术报告《略论新文化运动的法兰西风格》中指出:我们承认新文化运动是法国启蒙的产儿,但不认为这个产儿是一个“孽子”。材料中的“产儿”指的是新文化运动
A.传播西方进化论B.彻底否定儒家思想
C.提倡民主与科学D.实行兼容并包原则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9 . 李大钊指出:“我们可以正告那些钳制新思想的人,你们若是能够把现代的世界经济关系完全打破,再复古代闭关自守的生活,新思想自然不会发生。”李大钊旨在
A.用唯物史观解释新思想产生的必然性
B.以马克思主义论证小农经济的合理性
C.强调中国缺乏新思想萌发的经济基础
D.论证民主共和制度是历史发展的潮流
10 . 如图是1917年—1921年《每周评论》和《新青年》所发文章的主题统计。该图说明这一时期
A.社会主义成为主流思潮B.马克思主义得到广泛传播
C.西方礼仪开始传入中国D.广大群众对国事最为关注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