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李大钊在《民彝与政治》中指出:“民与君不两立,自由与专制不并存,是故君主生则国民死,专制生则自由亡。”与材料相对应的新文化运动的内容是
A.提倡科学反对愚昧
B.提倡民主反对专制
C.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D.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新文化运动兴起后,吴虞在《新青年》上陆续发表文章,将封建宗法制度、家族制度与专制制度结合起来,从整体上加以批判,指出家族制度是专制主义的根据,两者均以孝的伦理原则为核心和联结纽带,且与忠、礼等伦理观念结合,最终把中国变成一个“制造顺民的大工厂”。以上言论意在
A.揭示专制制度根源
B.否定社会伦理道德
C.阐释儒家伦理体系
D.剖析传统家族制度
4 . 五四运动后不久,胡适在学术上拉起“整理国故”的旗号,开了《一个最低限度的国学书目》,1923年梁启超写了《国学入门书要目及其读法》,继胡适后还有别人提出国学书目,由此,形成了一股开创国学书目的旋风。这反映了
A.知识阶层对西方文化的否定
B.知识阶层对传统文化的继续批判
C.传统文化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D.知识阶层对新文化运动的反思
2018-11-27更新 | 222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西省应县一中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5 . 著名国画家傅抱石指出:包括康有为的国画改良观和陈独秀的“美术革命”论在内,在将传统文化与封建专制绑架在一起的20世纪初的文化界,无论哪种观点都离不开“抑中扬西”和倡导写实。当时这种对国画的革新要求反映出
A.维新思想成为社会思潮主流
B.思想文化向现代形态转变的要求
C.传统艺术的衰落是必然趋势
D.弘扬国粹以增强民族精神的理想
2018-11-13更新 | 251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7届山西省洪洞县第一中学高三上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卷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起初的自由主义者认为民族主义与民族国家简直就是反市场、反生产的。因为所谓的“国民经济”建设会严重干预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民族的划分并不有利于统一市场的形成。但后来的自由主义学者在同传统势力斗争的过程中,逐渐被传统势力所批判排斥的民族主义吸引,抛弃了斯密等人有关民族的反对意见,并于学理和口号形式上找到了与民族主义的相通之处。

——黄鹂旭《民族主义与西欧民族国家建构》

材料二   当20世纪民族主义开始在中国知识分子中间兴起时,它体现的是一种要将明显的为中国传统辩护的时髦话语扫除干净的企图。知识分子那种在理智上要疏远传统,在情感上要依恋传统的困局依然存在,但是民族主义者并不想通过传统证明传统如何正确从而结束这种困局,他们仍然希望在中西之间建立起一种文化上的平等地位,然而他们企图以否认文化是比较合适的单位来实现他们的希望,这只能是一种天真的幻想……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单位只能是民族……尽管他们已具有了进化论和思想自由的新思想,但这些思想在他们进行思想选择时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主义在西欧民族国家建构中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为何西方自由主义的“新思想”对20世纪初的知识分子在思想选择时“不能起到指导作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20世纪初,北大某教授撰文提出:“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作者意在
A.振作少年精神B.发动文学改良C.推动文学革命D.反对愚昧与专制
2018-11-07更新 | 3396次组卷 | 33卷引用:山西省朔州市怀仁市大地学校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有学者认为,辛亥革命之后的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以及国民革命,都是辛亥革命的自然产物。在该学者看来,这些运动和革命共同的意义是
A.对传统价值观念的否定
B.强调对民主共和的追求
C.注重对人性私弱的批判
D.推翻了君主制度的束缚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称:“中国的书写文体,一向是上层阶级借以独享中国文化成果并维护其社会统治地位的工具之一,文体改革以及改革后可能办到的普及识字便成为中国革命的一个基本问题。”为此
A.维新派借助传统文化宣传新思想
B.维新派主张社会改良力图救亡图存
C.激进派提倡新文学注重思想启蒙
D.激进派发动文学革命批判复古思潮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1919年2月,保守复古的林纾对陈独秀,蔡元培诸人进行批判。捍卫文言文与孔孟之道,蔡元培回信辩驳。这一论战使得《新青年》声名大振,“最高印数达到一万五六千份”。这反映出当时
A.救亡图存成为时代主题
B.文化平民化成为趋势
C.传统文化被新文化否定
D.追求新思想成为主流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