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有学者认为,从19世纪中期起,在中国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政治思想观念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

一、1840〜1895年,中国原有的政治思想观念对西方现代观念选择性吸收,从儒学经世致用为主导应付重重危机,从而产生“中国近代观念”。

二、1895〜1915年,中国人以最开放的心态学习并接受西方现代观念,形成“中国现代观念”。

三、1915年以后,特别是1919年以后,中国人对所有外来观念进行消化、整合和重构,将它们定型为“中国当代观念”。


(1)明末清初经世致用思想盛极一时,分析这一思想形成的社会原因。
(2)试列举第一阶段中国人“选择性吸收”西方现代观念而产生的近代思想观念。
(3)社会主流思想观念主导社会行动。你认为第二阶段形成的“中国现代观念”是如何影响中国的社会行动的?
(4)在第三阶段,“革命”成为“中国当代观念”的核心。分析1919年后“革命”观念流行的主要原因。
2 . 1916年杜亚泉发表《静的文明与动的文明》一文,认为“近年以来,吾国人之羡慕西洋文明,无所不至,自军国大事以至日用细微,无不效法西洋,而于自国固有之文明,几不复置意。……西洋文明与吾国固有之文明乃性质之异,而非程度之差;而吾国固有之文明,正足以救西洋文明之穷者”。对此观点理解准确的是
A.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
B.全面继承洋务思想
C.指出新文化运动的弊端
D.完全排斥西方文明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新文化运动的领导者从辛亥革命的教训中认识到,必须从文化思想上冲击封建意识,才能实现真正的共和政体。”此观点说明新文化运动
A.侧重意识方面的民主启蒙
B.为广大民众普及了共和知识
C.探寻了中国式共和的途径
D.深刻地揭示了假共和的根源
4 . 近代西方人文精神的内涵在发展中不断丰富,并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西欧18世纪的启蒙运动是西欧近代的思想和文化……进一步发展的结果,是以以往的人文、科学、理性的成就为基础的。

——何兆武《西方近代社会思潮史》


(1)举例说明“以往的人文、科学的成就”是如何为启蒙运动奠定基础的。

材料二   1762年发表的《社会契约论》是他的政治思想的代表作。他对法国的专制制度进行了更加严厉的批判,君主制本身必然导致君主的昏暴;主张建立以社会契约为基础的民主制国家,主权属于生而自由平等的全体人民。

——王怀兴《世界文化简史》


(2)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据材料指出“他”的思想主张。

材料三   启蒙运动的种种学说的影响并没有随着18世纪甚至l9世纪的结束而消失。伏尔泰和潘恩的著作至今仍有影响,仍鼓舞着生活在普遍的状况和制度跟早先哲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相似的国家里的人们。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状况与“早先哲人们与之斗争的状况和制度”有何相似之处?为此,先进的中国人在启蒙思想的影响下进行了哪些重大探索活动?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儒家思想根深蒂固
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
C.政府的腐朽统治
D.西方文明的冲击
2019-06-23更新 | 110次组卷 | 20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西省山西大学附属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试题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辛亥革命前,民间家中几乎都供奉“天地君亲师”的牌位,到民国时期很多人家中却改作“天地国亲师”,甚至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亦如此。这一变化反映了
A.近代国家观念正逐步地形成
B.改良社会风俗成为国民共识
C.新文化运动推动的结果
D.辛亥革命影响日益广泛
2019-06-23更新 | 661次组卷 | 26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河津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陈独秀在20世纪初曾说:“我们反对孔教,并不是反对孔子本人,也不是说他在古代社会毫无价值。”不是“因孔子之道之不适合于今世”,而是因为“今之妄人强欲以不适今世之孔道,支配社会国家,将为文明进化之大阻力也”。这主要说明陈独秀当时
A.强烈反对假借孔教而实施复辟帝制的活动
B.全面反对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传统
C.试图建立一个以西方社会为模板的国家
D.认为孔子是近代中国文明进化的最大阻力
2019-06-23更新 | 272次组卷 | 35卷引用:2017届山西怀仁一中高三上第三次月考历史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8 . 1916年1月,陈独秀在《青年杂志》撰文称:“个人之人格高,斯国家之人格亦高。个人之权巩固,斯国家之权亦巩固。而吾国自古相传之道德政治胥(皆)反乎是。”陈独秀意在
A.主张国家至上B.批判封建伦理
C.反对西方民主D.传播马克思主义
2019-06-08更新 | 9172次组卷 | 93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芮城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1915~1918年,《新青年》中“革命”“科学”“平等”“民主”等词出现频次大体相当;1919~1922年,“民主”出现次数不到“科学”的1/10,不及“革命”的1/20。这种变化可说明
A.新文化运动主流思想发生转变B.国民革命运动受到民众普遍拥护
C.资本主义政体模式被知识界否定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
2019-06-08更新 | 11456次组卷 | 114卷引用:山西省运城市稷山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下列四幅图片反映了中外历史上的四次思潮,它们具有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了世界资本主义的发展
B.发挥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指导作用
C.在社会上起了思想解放作用
D.推动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和发展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