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文化运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3 道试题
1 . 电视剧《觉醒年代》艺术地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热血青年那段追求真理的澎湃岁月。下列场景符合历史基本情况的是
A.李大钊:今之谈文学改良者众矣,记者末学不文,何足以言此?
B.鲁迅:予今长斯校(北大),请以三事为诸君告:曰抱定宗旨;曰砥砺德行;曰敬爱师友。
C.陈独秀:推倒陈腐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立诚的写实文学。
D.胡适: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
论述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关于1842年订立的《南京条约》及其附件,当时的人对于其中的条款最痛心的是五口通商。他们觉得外人在广州一口通商的时候已经不易防范,现在有五口通商,外人可以横行天下,防不胜防。直到前清末年,文人忧国者莫不以五口通商为后来的祸根。……治外法权,在道光时代的人眼中,不过是让夷人管夷人,他们想那是最方便、最省事的办法。……所以他们洋洋得意,以为是他们的外交成功。总而言之,道光年间的中国人,完全不懂国际公法和国际形势,所以他们争所不当争,放弃所不应当放弃的。

——摘编自蒋廷黻《中国近代史》

李鸿章在1865年首先提出要开办电报事业,但直到14年后,朝廷才准许李鸿章设立电报。电报之利非常直接,显而易见,根本不需要统治者“高瞻远瞩”即能明白。但知此“直观”之利清政府都看不清,一个“电报”都办的知此困难曲折,诸如行政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等事,其“好处”非常间接隐晦、需要长时间才能显现,清政府更不可能积极主动进行。

——摘编自雷颐《走向革命》

1880年岁末,刘铭传于奉诏入京之际力请修建铁路,李鸿章本同此心,倾力赞助。但更多的人却“群相哗骇”,认为此议“只欲破坏祖宗之成法以乱天下也”。而朝野之议论更易为人接受的是因铁路而致“山川之神不安,即旱潦之灾易召”。这种观念虽不可论证,却比能够论证的东西更合乎社会心理。在落后的社会里,它能因为落后而成为力量,足以同风驰电掣的蒸汽机车相抗衡。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近代史的相关史实,以“近代的艰难转型”为主题,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符合主题,史论结合,表述条理。)
2021-05-16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威远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有学者说:“新文化运动之所以批评孔子、反对孔教、否定儒家纲常,其实并不是指向传统,而是针对现实。”材料中的“现实”是指
A.宣扬科学知识的需要B.西方民主思想的传入
C.国人民主意识的提高D.袁世凯执意复辟帝制
2021-05-01更新 | 75次组卷 | 20卷引用:四川省泸州市泸县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古代汉语中“传”和“统”两字连用均指皇位的传递。作为新词的“传统”从1920年后才开始频繁出现在中国报端著述之中。这一现象主要说明
A.民主共和观念日渐深入人心B.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形势高涨
C.新文化运动冲击旧文化格局D.儒学仍是传统文化主流思想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新青年》杂志第一期第一号封面人物是美国钢铁大王安德鲁·卡内基。陈独秀撰文指出,中国国民“不能食力者,必食他人之食,不思创业者,自绝生利之途”,造成“民德由之堕落,国力由之衰微”。由此可见陈独秀主张
A.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政体B.培养拼搏进取的新国民精神
C.走振兴工业的实业救国道路D.组织工人阶级建立工人政党
2021-04-16更新 | 692次组卷 | 22卷引用:四川省南充高级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6 . 1902年前后,梁启超大量撰文,号召开展国民性改造运动,培养“新民”。此后,陈独秀、胡适、鲁迅等人吸收了该思想,认为“造因之道,首在树人”,只有培养没有劣根性的新青年才能救中国。这表明梁启超的主张
A.推动了新式大学的创办B.启迪了新文化运动
C.反思了辛亥革命的教训D.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1918年底出版了胡适的《尝试集》,这是中国最早的新诗诗集。《蝴蝶〉是其中一首:“两个黄蝴线,双双飞上天,不知为什么,一个忽飞还。剩下那一个,孤单恒于怜。也无心上天,天上太孤单。”这表明新诗
A.与传统诗歌割裂B.偏离了时代主题
C.缺乏社会基础D.转型期特点突出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1915年9月,陈独秀说:“自宇宙之根本大法言之,森罗万象,无日不在演进之途,万无保守现状之理……现代社会,以经济为命脉,而个人独立主义,乃为经济与生产之大则,其影响遂及于伦理学。”由此可知,陈独秀
A.关注经济变迁,推崇西方物质文明B.主张个性解放,扬弃传统儒家之伦理
C.提倡民主科学,反对君主专制统治D.强调积极进取,追求个性自由与解放
9 . 对于新文化运动时期,部分知识分子喊出的“反传统、反礼教”,甚至“反孔”的口号,有学者评价说,不能以今天某些人的“尊孔”来否定陈独秀等人当年激烈“反孔”的意义。据此可知,该学者认为评价历史事件应
A.秉持客观中立B.激扬家国情怀
C.尊重历史背景D.服从主流观点
10 . 上海见证了近现代中国的沧桑与巨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求其记述当今时事,文则质而不俚,事则简而能详,上而学士大夫及农工商贾皆能通晓者,则莫如新闻纸之善矣。新闻纸之制,创自西人,传于中土,向见香港唐字新闻体例甚善,今仿其意,设申报于上洋。

——《申报》(1872

材料二   此次(上海战区第十五集团军)五十一师夜袭大捷,其勇敢机智,实令国人内心振奋。此非仅前方军人之光荣,亦是全体国民之光荣,其赫赫战绩必将鼓荡起我九州同胞更高的抗敌斗志。

——《申报》(1937930日)

材料三   1984年,在北京留学的日本学生片山和之第一次到上海。“34年过去了,如今我生活在上海,各种各样的变化让我大为惊叹。”已成为日本驻上海总领事馆总领事的片山和之说,“我至今还记得,早期从北京到上海乘坐卧铺列车需要15个小时,而如今同区间搭乘高铁“复兴号”只需4小时40分钟。”

——摘编自《光明日报》(《改革开放40年:4个外国人眼中的“上海传奇”》)


(1)根据材料一,说明1872年《申报》创办的主要背景。上海作为近代中国的报刊中心,极大推动了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请结合近代前期的两例史实予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指出“五十一师夜袭大捷”所属的会战及其意义。由会战所见,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动力是什么?
(3)史学家杜君立认为,以“上海传奇”为代表的“中国崛起”,虽然离不开自身的改革开放,但更离不开经济全球化。阅读材料三并结合所学,请选择阐述:
①以上海地区改革开放的相关史实及其意义,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自身的改革开放。
②结合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所带来的发展机遇说明“中国崛起”主要得益于经济全球化。
2021-03-20更新 | 154次组卷 | 2卷引用:四川省遂宁市射洪市金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