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密度的调查方法及应用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224 道试题
1 . 如图表示某生态系统食物网,表中是食物链A→B→C中,各种群一年内能量(单位: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的同化、利用和传递等的统计数据,请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种群

输入的总能量

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呼吸消耗

传递给分解者

传递给下一营养级

未被利用的能量

A



65.5

3.0

15.0

41.5

B

15.0

5


0.5


2.5

c

2

0.6

1.4

微量(不计)


(1)研究小组要估算该生态系统中某种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取样的关键是____
(2)图中整个食物网中、猫头鹰占第____营养级。此图缺少生态系统组成成分中的________两种成分。
(3)由表可知,输入到种群A的总能量为____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种群B呼吸消耗的能量为____百万千焦每平方米年,能量从种群B到种群C的传递效率约为____(保留一位小数)。
2 . 土壤是无数动物的家园,土壤中的小动物对动植物遗体的分解起着重要的辅助作用。下列关于“研究土壤中小动物类群丰富度”的实验叙述正确的是(  )
A.土壤中的全部动物构成一个生物群落
B.许多土壤小动物具有较强的活动能力,可以用标记重捕法进行调查
C.土壤小动物往往具有趋光、趋湿、避高温的特点
D.统计物种相对数量时,对个体较大、种群数量有限的物种可以用记名计算法
2024-03-10更新 | 125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一中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生物试题A卷
3 . 如图是外来物种互花米草与本地植物秋茄在不同水盐度样地中的光合速率曲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互花米草和秋茄属于互利共生关系
B.温度、水分是影响互花米草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
C.用样方法调查互花米草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的最大值和最小值,然后取平均值
D.互花米草比秋茄更耐盐,应在沿海滩涂大面积种植互花米草来改善环境
4 . 驼鹿是一种既能上山文能下河的大型食草动物,以一些陆生植物和水生植物为食物。科研团队利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对南翁河国家级湿地保护区驼鹿种群的监测发现,驼鹿几乎没有天敌,自由繁衍生息。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驼鹿在保护区内的生态位是稳定的,是物种间协同进化的结果
B.保护区内驼鹿几乎没有天敌,预测其种群密度会持续增大
C.采用红外触发相机自动拍摄技术可调查保护区内物种丰富度
D.驼鹿作为一些植物的捕食者,有利于增加群落内物种的多样性
5 . 生态位宽度是指被某种生物所利用的各种不同资源的总和。黑尾蜡嘴雀和黑卷尾均是树栖鸟类。黑尾蜡嘴雀大多选择在海堤西侧避风向筑巢,主要以植物为食,也吃部分昆虫;而黑卷尾则选择在海堤东侧迎风向筑巢,但黑卷尾能利用黑尾蜡嘴雀废弃的巢穴,黑卷尾主要以昆虫为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若海堤林中黑尾蜡嘴雀消失,则黑卷尾的生态位宽度会增加
B.调查黑尾蜡嘴雀的种群密度时,如果标记物部分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偏小
C.两种鸟在食性和巢址选择上存在较明显的生态位分化,不存在种间竞争关系
D.通过调查黑卷尾的性别比例可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2024-03-10更新 | 6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二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2月开学考试生物试题
6 .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实验中使用的材料以及实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实验的成败,下列有关生物学实验及研究的叙述正确的有(  )
①调查某种鱼的种群密度及土壤小动物丰富度用标志重捕法
②调查种群密度时,若田鼠被捕捉过一次后更难捕捉,则估算出的种群密度比实际低
③种群数量的变化可利用数学模型描述、解释和预测
④以校园内的池塘为对象进行物种丰富度调查,应在同一水层取样
⑤黑光灯诱捕的方法可用于探究农田里昆虫的物种数目
⑥在探究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实验中,用沾蘸法处理时要求时间较长、溶液浓度较低,浸泡法则正好相反
⑦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酵母菌数量的实验中,先往计数室滴加培养液再盖上盖玻片.
A.零项B.一项C.二项D.三项
7 . 沙漠蝗是一种世界性害虫,沙漠蝗灾大约每10-12年暴发一次。当雨量充沛时,沙漠蝗数量会迅速增长,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理,蝗虫种群数量和规模持续增加,最终导致蝗灾暴发,过程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沙漠蝗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可通过标记重捕法调查蝗蝻(蝗虫的幼虫)的种群密度
B.沙漠蝗成灾时的种群数量,即为此环境下的K值
C.天敌青蛙和流行性疾病都属于蝗虫种群的密度制约因素
D.只有密度制约因素才能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8 . 2023年6月,深圳首次发现野生榄李,此次调查到榄李的种群数量在60株以上,分布面积约为2000平方米。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密度制约因素对种群数量起反馈调节作用
B.题中调查野生榄李的种群密度利用的是样方法
C.当野生榄李的数量为30株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快
D.种群密度能反映一定时期内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9 . 种群密度是种群最重要的数量特征,调查种群密度是科研工作者的常见工作内容。某小组用标记重捕法对一片面积为 3 hm² 的草原上的藏羚羊进行了调查。回答下列问题:
(1)该小组在调查时,第一次捕获了 a只藏羚羊,全部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再次捕获了b只藏羚羊,其中有c 只藏羚羊带有标记,由此可以估算该草原上藏羚羊的种群密度为_____ 只·hm⁻²。若上述过程中有标记物脱落的现象,则理论上实际值会_____ (填“大于”或“小于”)估算值。
(2)图甲表示一段时间内该草原上藏羚羊的出生率和死亡率比值(R)的变化情况,请在图乙中画出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_____。若有其他地区的藏羚羊迁入该草原,则该草原上藏羚羊的K值_____ (填“会”或“不会”)增大,原因是_____

   

(3)调查后发现该草原上藏羚羊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衰退型的年龄组成特征为_____,该小组认为在未来一段时间内藏羚羊的种群数量会呈下降的趋势,原因是_____
10 . 如图是某地区黑尾鹿种群数量随着年份的动态变化。已知1905年以前黑尾鹿可以长期维持在1000只左右。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

A.该地区1905年之前黑尾鹿的环境容纳量约为1000只
B.在1905~1925年间黑尾鹿的天敌数量可能急剧减少
C.在1925~1935年引起种群数量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种内斗争
D.对黑尾鹿种群密度进行调查时,若部分标记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