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69 道试题
1 . 鼠兔外形酷似兔子,身材和神态很像鼠类,体形较小,是典型的食草性动物。科研人员对鼠兔的被捕食风险进行了相关实验,结果如图1所示。图2是根据某草原上甲、乙两种鼠兔种群数量的调查结果绘制的曲线图,L值表示甲鼠兔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M值表示乙鼠兔的种群数量。乙鼠兔在第1年年末迁入该区域,不考虑甲鼠兔种群的迁入和迁出。回答下列问题:

   

注:警戒距离是指当高原鼠兔有警戒行为时与捕食者之间的距离,其与个体被捕食风险呈负相关。
(1)由图1可知,植被群落高度越高,鼠兔被捕食的风险就越______(填“大”或“小”)。
(2)为了调查该草原某区域中甲鼠兔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甲鼠兔,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回,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只甲鼠兔,其中有3只带有标记,该甲鼠兔种群的数量约为____只。如果标记物脱落,则调查结果会比实际数值偏___(填“大”或“小”)。
(3)由图2可知,第2年甲鼠兔种群L值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______
(4)由图2可知,甲鼠兔种群在第2年年末的年龄结构为______,甲鼠兔种群数量在第______年年末达到最小值。
(5)若乙鼠兔大量繁殖,则可能对草地造成危害,要进行防治最好将其种群数量控制在______只以下。根据所学知识,提出1条合理控制乙鼠兔种群数量的建议:______
2 . 为研究甲、乙两种藻的竞争关系,在相同条件下对二者进行混合培养和单独培养,结果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单独培养时,甲藻的环境容纳量约为2.0×106个,此时增长速率最大
B.混合培养时,导致甲藻种群数量在10~12天增长缓慢的主要原因是培养液和空间有限
C.该研究说明,甲藻和乙藻的生态位有重叠
D.单独培养时,甲藻和乙藻的种群数量均呈“S”形增长
3 . 酵母菌是常用的生物学实验材料。将少量酵母菌接种到一定体积的培养液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每隔一段时间测定培养液中酵母菌数目,得到的酵母菌数目变化曲线如图1所示,图2为观察到的血细胞计数板的一个中方格。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利用图2的计数方法获得图1曲线,需要对酵母菌进行染色排除死亡个体
B.实验开始时接种酵母菌数量的多少,会影响到达K值所需的时间
C.用血细胞计数板进行计数时,先盖盖玻片,再用吸管滴加培养液
D.在指数期种群年龄结构为增长型,每个酵母菌的合成代谢均大于分解代谢
4 . 某高校科研小组对某地的两个地雀种群数量进行了多年的跟踪调查,绘制了Nt+1/Nt变化趋势图(图中Nt表示第t年的种群数量,Nt+1表示第t+1年的种群数量),下列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甲乙两地雀种群构成了该地区的群落
B.自然环境中增加地雀的天敌数量不会影响地雀种群的K值
C.种群甲在0~t2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D.种群乙在t1前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并在b点时数量达到最大值
5 . 优势度(DO)用以表示一个种群在群落中的地位与作用。为研究放牧对某大针茅草原植被的影响,研究人员在该草原不同区域设置禁牧、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区进行实验,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放牧强度物种数植物地上部分生
物量(g·m-2
部分植物的优势度(DO)
大针茅羊草糙隐多根葱野韭
禁牧111400.360.360.120.09
轻度放牧131480.300.340.110.120.04
中度放牧171700.150.150.080.140.07
重度放牧14900.130.130.100.110.09
(1)草原植物群落常呈斑块化镶嵌分布,这体现了群落的_____ 结构,影响该分布状态的环境因素有_____ (答出两点即可)。
(2)随着放牧强度增大,野韭的优势度增大,从种间关系的角度分析,其原因是_____
(3)根据调查结果可知,随放牧强度增大,草原群落_____ (填“发生”或“未发生”)演替,判断的依据是_____
(4)据表分析,中度放牧使草原对食草动物的环境容纳量_____ (填“增大”或“减 小”),原因是_____
6 . 短额负蝗是一种杂食性的害虫。某地区短额负蝗种群的数量增长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该短额负蝗种群在AB段的年龄结构为增长型
B.若D点时迁出部分个体,则该短额负蝗种群的K值会降低
C.欲防治该短额负蝗种群,最好在B点之前进行
D.CD段限制种群数量增长的因素可能是食物和空间条件有限
7 . 孟子曰:“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密网)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①冬小麦秋季播种,经冬季低温诱导才能在春季开花的春化作用是对生存环境的一种适应。
②光照、温度等物理信息会影响植物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和种群的繁衍。
③用“密网”捕捞会直接影响种群的出生率从而影响种群密度。
④人类活动一定会使群落向着不同于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演替。
⑤中等强度的森林砍伐(约 K/2左右)有利于持续获得最大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是负反馈调节产生的基础。
A.①③④⑥B.③④⑥C.②③④D.③⑤⑥
8 . 科研小组对某地两种群的数量进行了多年调查并研究Nt+1/Nt(当年种群数量/前一年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趋势,结果如图。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0-t2时间段内,乙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B.0-t4时间段内,甲种群数量变化呈“J”形增长
C.t2时乙种群年龄结构可能为稳定型
D.甲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1,乙种群数量最少时为t3
9 . 藏羚羊栖息于海拔3700~5500米的高山草原、草甸和高寒荒漠地带,主要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天敌有狼、棕熊、鹰、秃鹫等。下图表示某地区藏羚羊出生率和死亡率的比值变化(R=出生率/死亡率),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b~c段时间藏羚羊种群数量的增长率一直在减少,年龄结构属于衰退型
B.若在d时间,有少量外地藏羚羊迁入该地区,该地区藏羚羊的K值不变
C.遭遇寒流时,藏羚羊种群密度越大,死亡率越高,故寒流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D.藏羚羊以禾本科和莎草科的植物为食,属于第二营养级,即次级消费者
10 . 为防治农田鼠害,研究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大豆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大豆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该生态系统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只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B.空白对照中田鼠种群密度在120天内呈现“J”形增长
C.相较曲线I,曲线II中猛禽的密度更大,田鼠的K值更小
D.设桩b点后田鼠种群密度上升与株冠形成利于躲避猛禽有关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