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种群数量增长曲线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7 道试题
1 . 鲫鱼的繁殖期为每年的3~8月份,繁殖盛期为每年的4~6月份。科研人员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某野生池塘内鲫鱼的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结果如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月份123456789101112
鲫鱼种群数量/条228mn
A.不同的捕捞工具对鲫鱼种群年龄结构的调查结果没有影响
B.每月进行标记重捕时,所用标记物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C.若m=n,则说明这两个月该鲫鱼种群的死亡率等于出生率且大于零
D.若标记物易脱落,则1月份该池塘内鲫鱼的数量可能少于228条
2 . 在草原生态系统中,兔和狐是常见的两种动物,狐主要以兔为食。如图表示某草原上兔和狐的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M和N对应的数值分别为兔和狐种群的K值
B.兔数量上升和狐数量下降均与反馈调节有关
C.在某时间段内,兔的种群数量呈“J”形增长
D.兔与狐之间是捕食关系,种群内部无竞争关系
3 . 我国思想家孟子,庄子等曾提出了“天人合一”的哲学观念,这种观念体现出追求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美好理想。如今,对自然要取之以时,取之有度,追求可持续性发展的观念已经深入人心。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对自然“取之以时,取之有度”,有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
B.过度捕捞会影响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但不会降低种群的环境容纳量
C.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以负反馈调节为基础的自我调节能力密切相关
D.长江十年禁渔有利于保护长江生物多样性,也就是保护长江的物种多样性
2024-05-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民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5月第一次模拟考生物试卷
4 . 下列关于研究方法与科学实验对应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A.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和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规律——模型建构法
B.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和人鼠细胞融合实验——同位素标记法
C.孟德尔遗传定律的研究过程和研究DNA半保留复制方式——假说—演绎法
D.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和公鸡睾丸分泌雄激素的研究——减法原理控制变量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鄱阳湖是国际重要湿地,每年10月中下旬到翌年2月份,成群越冬候鸟如鸿雁、白琵鹭等在此栖息、觅食。有生态学家对鄱阳湖的鸿雁、白琵鹭的数量进行了连续数年的调查,绘制如图所示曲线图(λ表示种群数量是前一年种群数量的倍数)。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白琵鹭的种群在t1至t2时年龄结构为衰退型
B.鄱阳湖中鸿雁、白琵鹭的食物及天敌属于密度制约因素
C.生态位宽度大的鸿雁种群遇到外来物种入侵时更易被淘汰
D.春季候鸟回归北方导致鄱阳湖的物种组成发生变化,属于次生演替
6 . 金丝猴是分布在亚洲的一种珍稀动物,包括缅甸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5大种群。在我国,金丝猴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种群数量较少。下列有关金丝猴种群的叙述正确的是(       
A.川金丝猴、滇金丝猴和黔金丝猴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B.金丝猴种群数量不能无限增长的原因是存在负反馈调节
C.我国金丝猴种群的数量增长都表现为“S”形曲线增长
D.一定空间内存活的金丝猴种群最大数量就是其环境容纳量
2024-04-16更新 | 11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仿真模拟卷(二)生物试卷
7 . 研究种群数量变化需要建立合理的数学模型,下图表示处于平衡状态的某生物种群由于某些外界环境变化导致种群中生物个体数量改变时的数学模型。下列有关产生这些变化的原因的分析,错误的是(       

A.图甲所示的a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中引入了该种群的天敌
B.若图乙为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变化,则b点后变化的原因可能是无氧呼吸消耗养料少
C.图丙所示的c点后发生变化的原因可能是该生态系统的环境剧烈变化而不适合该种群生存
D.若吸取藻细胞样液1mL并稀释100倍,采用血细胞计数板(规格为1mm×1mm×0.1mm,由400个小格组成)计数,每个中方格有25个小方格,计数的中方格藻细胞平均数为15,则1mL培养液中藻细胞的总数为2.4×108
8 . 捕食是常见的生物种间关系之一。生态学家曾提出植物一食草动物种群的动态变化模型,如图甲所示。功能反应是指每只捕食者的捕食率随猎物密度变化的反应,用于评估猎物密度变化时捕食者作用的强度及其对猎物的控制效果。功能反应主要有三种类型,如图乙所示。回答下列问题:

(1)在研究的第8年向某草原引入食草动物。植被减少的生物量(有机干物质量)____(填“大于”“等于”或“小于”)食草动物增加的生物量,从能量流动的角度分析,原因是____
(2)在研究的第28-33年,植被和食草动物的数量均明显增加,根据种间关系分析,原因分别是________
(3)某种捕食者捕食无脊椎动物,随着猎物密度的增加,捕食者的饥饿程度降低,用于处理、消化食物的时间增大,该功能反应类型符合图乙中的____(填“Ⅰ”“Ⅱ”或“Ⅲ”)型曲线。大蓟马是豆科植物的主要害虫,捕食性蝽和六斑月瓢虫是大蓟马的两种天敌。研究人员在某地分别调查了大蓟马——捕食性蝽、大蓟马——六斑月瓢虫的功能反应类型,结果分别符合Ⅱ型曲线和Ⅲ型曲线。若利用捕食性蝽、六斑月瓢虫对大蓟马进行生物防治,结合功能反应类型,提出一条相应的防治策略:____
9 . 研究人员根据某地主管部门提供的当地农田中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数据,绘制出的λ值变化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第10年时田鼠的种群数量最多B.第5~10年田鼠的年龄结构是衰退型
C.第15~20年田鼠的种群数量增加D.35年内田鼠的种群数量呈S形增长
10 . 群聚生活有利于生物种群的增长和存活,每种生物都有群聚的最适密度,当种群密度低于某一水平时,种群就会趋于灭绝,生态学家将该现象称为阿利氏效应。科学家调查某陆生肉食动物种群在环境条件未受到破坏时的数量,绘制了该种群的瞬时增长量随种群起始数量的变化曲线。请回答问题:

   

(1)从种间关系角度分析,阿利氏效应产生的最可能原因是_______________
(2)生态学上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种群数量增长的最低起始数量又称M值。据图分析,该生物种群的K值和M值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种群瞬时增长量为20个时,该种群的数量大致为__________。若该种群的起始数量分别是75、200,800时,则理论上种群的最终数量依次为________________
(3)联合种群是由很多小种群构成的种群群体,而在各个小种群之间通常都存在个体的迁入和迁出现象,联合种群会使阿利氏效应出现的概率________(填“升高”或“降低”)。
2024-03-16更新 | 87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2023-2024学年高三3月考试生物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