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周国平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对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摘编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傅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须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矣。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作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睾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题须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辨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药可医。

(摘编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     
A.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这强调了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着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一定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D.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是有一定关联的。
C.材料二对读书的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进行了层层分析,逻辑严密,表现出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和引用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D.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
4.请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其所介绍的读书方法。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小题。

等的滋味

周国平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不好不坏之事、好坏未卜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却说不上幸福。想象中的幸福愈诱人,等的时光愈难挨。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性急的情人大约都像《西厢记》里那一对儿,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轮下得迟,月影上得慢。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

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没有谁愿意等坏事,坏事要等,是因为在劫难逃,实出于不得已。不过,既然在劫难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宁肯早点了结,也不愿无谓拖延。假如我们所爱的一位亲人患了必死之症,我们当然惧怕那结局的到来,可再大的恐惧也不能消除久等的无聊。

无论等好事还是等坏事,所等的那个结果是明确的。如果所等的结果对于我们关系重大,但吉凶未卜,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心中焦虑不安。焦虑实际上是由彼此对立的情绪纠结而成,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盼望,又有对坏结果的忧惧。一颗心不仅悬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我们自幼及长,从做学生时的大小考试,到毕业后的就业、定级、升迁、出洋等,一生中不知要过多少关口,等候判决的滋味真没有少尝。当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就迟早会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这个等候判决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炼到类似涅槃的境界,恐怕就总有一些事情的结局是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的。

一生中我们最经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门前,而是窗前。有形的或无形的,分布于商店、银行、车站、医院等与生计有关的场所,以及办理种种烦琐手续的机关。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排着队,缓慢向它们挪动,然后屈辱地侧转头颅,以便能把视线、手和手中的钞票或申请递进那个窄洞里,又摸索着取出所需要的票据、文件等。这类小窗口常常无缘无故关闭,好在我们的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虑的,但不乏悲壮感。等在生计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盐,其心情是烦躁的,掺和着屈辱感。前一种等,因为结局事关重大,不易感到无聊。然而,如果我们的悟性足以平息焦虑,那么,在超脱中会体味一种看破人生的大无聊。后一种等,因为对象平凡琐碎,我们极易感到无聊,但这种无聊往往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小无聊。

说起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旅途中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譬如,由于交通中断,不期然被耽搁在旅途中某个荒村野店,通车无期,举目无亲,此情此境中的烦闷真是难以形容。但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际。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个点上停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

我曾在一个农场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个孤岛,四周只见茫茫湖水,不见人烟。我们在岛上种水稻,过着极其单调的生活。使我终于忍受住这单调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都怀着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来的时刻,我仿佛就是为这个时刻活着的。尽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义。

我曾在一间地下室独居了好几年。当我伏案读书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门声。我期待我的同类访问我,这期待使我感到我还生活在人间,地面上的阳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读书写作被打断,因为无须来访者,极度的寂寞早已把它们打断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无所等,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西厢记》中的故事,意在表达即便为美事,等也是难挨、可怕的,因为这种“等”是被迫的,完全不由自己支配的。
B.文章中说“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意在批判人们只求好事快快到来、对坏事缺乏耐心的思想。
C.文章中三次写到了“等候判决”,并且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情形来说明人们在等待事情的结局时不会无动于衷的事实。
D.“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了社会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等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摄全篇,而且意蕴含蓄深远,点明等待的滋味的复杂。
B.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不喜欢一切等”和“等”的无可奈何,后写“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和“等”的意义。
C.“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等待吉凶未卜的结果时焦虑不安的心态。
D.作为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阐述等的各种滋味时,并不生硬、空洞,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这样能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结尾说“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作者因何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2023-09-17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广河县广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人的癖好五花八门,读书是其中之一。但凡人有了一种癖好,也就有了看世界的一种特别眼光,甚至有了一个属于他的特别的世界。不过,和别的癖好相比,读书的癖好能够使人获得一种更为开阔的眼光,一个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我们也许可以据此把人分为有读书癖的人和没有读书癖的人,这两种人生活在很不相同的世界上。

一个人怎样才算养成了读书的癖好呢?我觉得倒不在于读书破万卷,一头扎进书堆,成为一个书呆子。重要的是一种感觉,即读书已经成为生活的基本需要,不读书就会感到欠缺和不安。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例如学生、教师、作家、工程师、企业家等,但是,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

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级。一个在阅读和沉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逸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我甚至要说,他们也是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外部世界上,因为世界本无定相,它对于不同的人呈现不同的面貌。

人类历史上产生了那样一些著作,它们直接关注和思考人类精神生活的重大问题,因而是人文性质的,同时其影响得到了许多世代的公认,已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因而又是经典性质的。我们把这些著作称作人文经典。在人类精神探索的道路上,人文经典构成了一种伟大的传统,任何一个走在这条路上的人都无法忽视其存在。

人文经典是一座圣殿,它就在我们身边,一切时代的思想者正在那里聚会,我们只要走进去,就能聆听到他们的嘉言隽语。就最深层的精神生活而言,时代的区别并不重要,无论是两千年前的先贤,还是近百年来的今贤,都同样古老,也都同样年轻。

当前图书的出版量极大,有好书,但也生产出了大量垃圾,包括畅销的垃圾。对于有判断力的读者来说,这不成为问题,他们自己能鉴别优劣。受害者是那些文化素质较低的人群,把他们的阅读引导到和维持在了一个低水平上,而正是他们本来最需要通过阅读来提高其素质。

我衡量一本书对于我的价值的标准是:读了它之后,我自己是否也遏止不住地想写点什么,哪怕我想写的东西表面上与它似乎全然无关。它给予我的是一种氛围,一种心境,使我仿佛置身于一种合宜的气候里,心中潜藏的种子因此发芽破土了。

怎么读大师的书?我提倡的方法是:不求甚解,为我所用。

不求甚解,就是用读闲书的心情读,不被暂时不懂的地方卡住,领会其大意即可。这是一个受熏陶的过程,在此过程中,你用来理解大师的资源——即人文修养——在积累,总有一天会发现,你读大师的书真的像读闲书一样轻松愉快了。

为我所用,就是不死抠所谓原义,只把大师的书当作自我生长的养料,你觉得自己在精神上有所感悟和提高就可以了。你的收获不是去采摘某一个大师的果实,而是结出你自己的果实。

读书犹如采金。有的人是沙里淘金,读破万卷,小康而已。有的人是点石成金,随手翻翻,便成巨富。

(节选自周国平《论读书》)

材料二: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博彩,足以长才。其怡情也,最见于独处幽居之时;其博彩也,最见于高谈阔论之中;其长才也,最见于处世判事之际。练达之士虽能分别处理细事或一一判别枝节,然纵观统筹,全局策划,则舍好学深思者莫属。读书费时过多易惰,文采藻饰太盛则矫,全凭条文断事乃学究故态。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盖天生才干犹如自然花草,读书然后知如何修剪移接,而书中所示,如不以经验范之,则又大而无当。有一技之长者鄙读书,无知者羡读书,唯明智之士用读书,然书并不以用处告人,用书之智不在书中,而在书外,全凭观察得之。读书时不可存心诘难作者,不可尽信书上所言,亦不可只为寻章摘句,而应推敲细思。

书有可浅尝者,有可吞食者,少数则须咀嚼消化。换言之,有只需读其部分者,有只须大体涉猎者,少数则须全读,读时须全神贯注,孜孜不倦。书亦可请人代读,取其所作摘要,但只限题材较次或价值不高者,否则书经提炼犹如水经蒸馏,淡而无味。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力特强,不常讨论者须天生聪颖,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人之才智但有滞碍,无不可读适当之书使之顺畅,一如身体百病,皆可借相宜之运动除之。滚球利肾,射箭利胸肺,慢步利肠胃,骑术利头脑,诸如此类。如智力不集中,可令读数学,盖演算需全神贯注,稍有分散即须重演;如不能辩异,可令读经院哲学,盖是辈皆吹毛求疵之人;如不善求同,不善以一物阐证另一物,可令读律师之案卷。如此头脑中凡有缺陷,皆有特效可医。

(节选自培根《谈读书》)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强调了人应该要爱读书、好读书。
B.“读书”与天性及经验有密切的关系,读书可以弥补先天的不足,经验又可以弥补读书的不足。
C.周国平很重视阅读经典的方法,赞赏随手翻翻,点石成金,反对读破万卷,沙里淘金。
D.透过读书的态度可以去了解一个人,如鄙视读书的人未必是有一技之长的人,明智之士常常学以致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一项的是(     
A.材料一是围绕好读书、读好书及怎么读展开的,结构层次清晰。
B.材料一引用费尔巴哈的话意在说明读书内容跟人的精神品级绝对有关联。
C.材料二从读书内容、策略、功用等方面层层分析,逻辑严密,体现了很强的论辩力。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运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分析形象生动,气势磅礴。
3.下列不能用来论证人要“好读书”的一项是(     
A.读书之法,在循序渐进,熟读而精思。
B.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
C.三日不读书,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D.书犹药也, 善读之可以医愚。
4.简要梳理材料二第一节的行文脉络。
5.结合两则材料的内容,概括作者介绍的读书方法。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等的滋味

周国平

人生有许多时光是在等中度过的。等有千百种滋味,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

我不喜欢一切等。无论所等的是好事、坏事、不好不坏之事、好坏未卜之事,等总是无可奈何的。等的时候,一颗心悬着,这滋味不好受。

就算等的是幸福吧,等本身却说不上幸福。想象中的幸福愈诱人,等的时光愈难挨。例如,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自是一件美事,可性急的情人大约都像《西厢记》里那一对儿,自从那日初时想月华,捱一刻似一夏,只恨。柳梢日轮下得迟,月影上得慢。等的可怕,在于等的人对所等的事完全不能支配,对其他的事又完全没有心思,因而被迫处在无所事事的状态。有所期待使人兴奋,无所事事又使人无聊,等便是混合了兴奋和无聊的一种心境。

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没有谁愿意等坏事,坏事要等,是因为在劫难逃,实出于不得已。不过,既然在劫难逃,一般人的心理便是宁肯早点了结,也不愿无谓拖延。假如我们所爱的一位亲人患了必死之症,我们当然惧怕那结局的到来,可再大的恐惧也不能消除久等的无聊。

无论等好事还是等坏事,所等的那个结果是明确的。如果所等的结果对于我们关系重大,但吉凶未卜,则又是一番滋味在心头。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心中焦虑不安。焦虑实际上是由彼此对立的情绪纠结而成,其中既有对好结果的盼望,又有对坏结果的忧惧。一颗心不仅悬在半空,而且七上八下,大受颠簸之苦。我们自幼及长,从做学生时的大小考试,到毕业后的就业、定级、升迁、出洋等,一生中不知要过多少关口,等候判决的滋味真没有少尝。当然,一个人如果有足够的悟性,就迟早会看淡浮世功名,不再把自己放在这个等候判决的位置上。但是,若非修炼到类似涅槃的境界,恐怕就总有一些事情的结局是我们不能无动于衷的。

一生中我们最经常等候的地方不是门前,而是窗前。有形的或无形的,分布于商店、银行、车站、医院等与生计有关的场所,以及办理种种烦琐手续的机关。为了生存,我们不得不耐着性子,排着队,缓慢向它们挪动,然后屈辱地侧转头颅,以便能把视线、手和手中的钞票或申请递进那个窄洞里,又摸索着取出所需要的票据、文件等。这类小窗口常常无缘无故关闭,好在我们的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

等在命运之门前面,等的是生死存亡,其心情是焦虑的,但不乏悲壮感。等在生计之窗前面,等的是柴米油盐,其心情是烦躁的,掺和着屈辱感。前一种等,因为结局事关重大,不易感到无聊。然而,如果我们的悟性足以平息焦虑,那么,在超脱中会体味一种看破人生的大无聊。后一种等,因为对象平凡琐碎,我们极易感到无聊,但这种无聊往往是一种习以为常的小无聊。

说起等的无聊,恐怕没有比旅途中迫不得已的羁留更甚的了。譬如,由于交通中断,不期然被耽搁在旅途中某个荒村野店,通车无期,举目无亲,此情此境中的烦闷真是难以形容。但若把人生比作逆旅,我们便会发现,途中耽搁实在是人生的寻常遭际。我们向理想生活进发,因了种种必然的限制和偶然的变故,或早或迟在途中某个点上停下来。我们相信这是暂时的,总在等着重新上路,希望有一天能过自己真正想过的生活,殊不料就在这个点上永远停住了。有些人渐渐变得实际,心安理得地在这个点上安排自己的生活。有些人仍然等啊等,岁月无情,到头来悲叹自己被耽误了一辈子。

我曾在一个农场生活了一年半。那是湖中的一个孤岛,四周只见茫茫湖水,不见人烟。我们在岛上种水稻,过着极其单调的生活。使我终于忍受住这单调生活的正是等——等信。每天我都怀着殷切的心情等送信人到来的时刻,我仿佛就是为这个时刻活着的。尽管等常常落空,但是等本身就为一天的生活提供了色彩和意义。

我曾在一间地下室独居了好几年。当我伏案读书写作时,不由自主地在等——等敲门声。我期待我的同类访问我,这期待使我感到我还生活在人间,地面上的阳光也有我一份。我不怕读书写作被打断,因为无须来访者,极度的寂寞早已把它们打断一次又一次了。

不管等多么需要耐心,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可以没有理解,但如果没有对理解的期待,哪里还有创造?可以没有所等的一切,但如果没有等,哪里还有人生?事实上,我们一生都在等待自己也不知道的什么,生活就在这等待中展开并且获得了理由。等的滋味不免无聊,然而,一无所等的生活更加无聊。不,一无所等是不可能的。即使一无所等,我们还是在等,等那个有所等的时刻到来。一个人到了连这样的等也没有的地步,就非自杀不可。

人生唯一有把握不会落空的等是等那必然到来的死。但是,人人似乎都忘了这一点而在等着别的什么,甚至死到临头仍执迷不悟。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引用《西厢记》中的故事,意在表达即便为美事,等也是难挨、可怕的,因为这种“等”是被迫的,完全不由自己支配的。
B.文章中说“人等好事嫌姗姗来迟,等坏事同样也缺乏耐心”,意在批判人们只求好事快快到来、对坏事缺乏耐心的思想。
C.文章中三次写到了“等候判决”,并且用社会现实中的具体情形来说明人们在等待事情的结局时不会无动于衷的事实。
D.“忍耐力磨炼得非常发达,已经习惯于默默无止境地等待了”用幽默诙谐的语言调侃了社会现实中无可奈何的等待。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等的滋味,最是一言难尽”一句,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统摄全篇,而且意蕴含蓄深远,点明等待的滋味的复杂。
B.文章采用欲扬先抑的表现手法,先写“不喜欢一切等”和“等”的无可奈何,后写“人生中还是需要等的”和“等”的意义。
C.“这时我们宛如等候判决……”运用类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人们在等待吉凶未卜的结果时焦虑不安的心态。
D.作为一篇哲理散文,作者在阐述等的各种滋味时,并不生硬、空洞,而是联系现实生活,这样能极易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
3.结尾说“我对这种情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作者因何既“感到悲哀”又“感到满意”?
4.试结合文本内容简要分析本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021-03-17更新 | 330次组卷 | 2卷引用:广东省茂名市电白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交往见人品

周国平

①使一种交往具有价值的不是交往本身,而是交往者各自的价值。高质量的友谊总是发生在两个优秀的独立人格之间,它的实质是双方互相由衷的欣赏和尊敬。因此,重要的是使自己真正有价值,配得上做一个高质量的朋友,这是一个人能够为友谊所做的首要贡献。

②人们常常误认为,那些热心于社交的人是一些慷慨之士。泰戈尔说得好,他们只是在挥霍,不是在奉献,而挥霍者往往缺乏真正的慷慨。

③那么,挥霍与慷慨的区别在哪里呢?我想是这样的:挥霍是把自己不珍惜的东西拿出来,慷慨是把自己珍惜的东西拿出来。社交场上的热心人正是这样,他们不觉得自己的时间、精力和心情有什么价值,所以毫不在乎地把它们挥霍掉。相反,一个珍惜生命的人必定宁愿在孤独中从事创造,然后把最好的果实奉献给世界。

④交往为人性所必需,它的分寸却不好掌握。帕斯卡尔说:“我们由于交往而形成了精神和感情,但我们也由于交往而败坏着精神和感情。”我相信,前一种交往是两个人之间的心灵沟通,它是马丁·布伯所说的那种“我与你”的相遇,既充满爱,又尊重孤独;相反,后一种交往则是熙熙攘攘的利害交易,它如同尼采所形容的“市场”,既亵渎了爱,又羞辱了孤独。相遇是人生莫大的幸运,在此时刻,两颗灵魂仿佛同时认出了对方,惊喜地喊出“是你!”人一生中只要有过这个时刻,爱和孤独便都有了着落。

⑤对于人际关系,我逐渐总结出了一个最合乎我性情的原则,就是尊重他人,亲疏随缘。我相信,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我还认为,再好的朋友也应该有距离,太热闹的友谊往往是空洞无物的。

⑥从一个人如何与人交往,尤能见出他的做人。这倒不在于人缘好不好,朋友多不多,各种人际关系是否和睦。人缘好可能是因为性格随和,也可能是因为做人圆滑,本身不能说明问题。在与人交往上,孔子最强调一个“信”字,我认为是对的。待人是否诚实无欺,最能反映一个人的人品是否光明磊落。一个人哪怕朋友遍天下,只要他对其中一个朋友有背信弃义的行径,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怀疑他是否真爱朋友,因为一旦他认为必要,他同样会背叛其他的朋友。“与朋友交而不信”,只能得逞一时之私欲,却是做人的大失败。

⑦在一次长途旅行中,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其次好是没有旅伴,最坏是有一个不称心的旅伴。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1.第⑦段说“最好是有一位称心的旅伴”,请阅读全文,概括出“称心的旅伴”的特征。
2.除了道理论证,第③段还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3.请你举出一个能证明“一切好的友谊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不是刻意求得的”的论据,并作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另一个韩愈

周国平

①去年某月,到孟县参加一个笔会。孟县是韩愈的故乡,于是随身携带了一本他的集子,作为旅途消遣的读物。小时候就读过韩文,也知道他是“文起八代之衰”的大文豪,但是印象里他是儒家道统的卫道士,又耳濡目染“五四”以来文人学者对他的贬斥,便一直没有多读的兴趣。未曾想到,这次在旅途上随手翻翻,竟放不下了,仿佛发现了另一个韩愈,一个深通人情、明察世态的韩愈。

②譬如说那篇《原毁》,最早是上中学时在语文课本里读到的,当时还背了下来。可是,这次重读,才真正感觉到,他把毁谤的根源归结为懒惰和嫉妒,因为懒惰而自己不能优秀,因为嫉妒而怕别人优秀,这是多么准确。最有趣的是他谈到自己常常做一种试验,方式有二。其一是当众夸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表示赞同的只有那人的朋党、与那人没有利害竞争的人以及惧怕那人的人,其余的一概不高兴。其二是当众贬不在场的某人,结果发现,不表赞同的也不外上述三种人,其余的一概兴高采烈。韩愈有这种恶作剧的心思和举动,我真觉得他是一个聪明可爱的人。我相信,一定会有一些人联想起自己的类似经验,发出会心的一笑。

③安史之乱时,张巡、许远分兵坚守睢阳,一年后兵尽粮绝,城破殉难。由于城是先从许远所守的位置被攻破的,许远便多遭诟骂,几被目为罪人。韩愈在谈及这段史实时替许远不平,讲了一个很简单的道理:人之将死,其器官必有先得病的,因此而责怪这先得病的器官,也未免太不明事理了。接着叹道:“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这个小例子表明韩愈的心态何其正常平和,与那些好唱高调整人的假道学不可同日而语。

④在《与崔群书》中,韩愈有一段话论人生知己之难得,也是说得坦率而又沉痛。他说他平生交往的朋友不算少,浅者不去说,深者也无非是因为同事、老相识、某方面兴趣相同之类表层的原因,还有的是因为一开始不了解而来往已经密切,后来不管喜欢不喜欢也只好保持下去了。我很佩服韩愈的勇气,居然这么清醒地解剖自己的朋友关系。扪心自问,我们恐怕都不能否认,世上真正心心相印的朋友是少而又少的。

⑤至于那篇为自己的童年手足、与自己年龄相近却早逝的侄儿十二郎写的祭文,我难以描述读它时的感觉。诚如苏东坡所言,“其惨痛悲切,皆出于至情之中”,读了不掉泪是不可能的。最崇拜他的欧阳修则好像不太喜欢他的这类文字,批评他“其心欢戚,无异庸人”。可是,在我看来,常人的真情达于极致正是伟大的征兆之一。这样一个内心有至情、又能冷眼看世相人心的韩愈,虽然一生挣扎于宦海,却同时向往着“与其有誉于前,孰若无毁于后,与其有乐于身,孰若无忧于心”的隐逸生活,我对此是丝毫不感到奇怪的。可惜的是,在实际上,他忧患了一生,死后仍摆脱不了无尽的毁誉。在孟县时,我曾到韩愈墓凭吊,墓前有两棵枝叶苍翠的古柏,我站在树下默想:韩愈的在天之灵一定像这些古柏一样,淡然观望着他身后的一切毁誉吧。

1.简要分析①段中画线句的作用。
2.指出⑤段中运用的论证方法,并举例说明。
3.韩愈“深通人情、明察世态”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4.作者发现了“另一个韩愈”,结合文本,谈谈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020-09-11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马鞍山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下列小题。

写作上的从小见大

周国平

①世界文学宝库中,有许多名篇是通过描述日常小事阐明大道理的。即使是那些宏大叙事的巨著,比如曹雪芹的《红楼梦》,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占据大量篇幅的也是日常生活中的细节。人在一生中也许会遭遇大事,但遭遇最多的还是日常小事,不论伟大与平凡,概莫能外。因此,对于写作者来说,从小见大是一项重要的功夫。

②怎样做到从小见大?要在平时练就“见”的眼力,还需在写作时如实写出所“见”。

③大道理往往寓于小事之中。如何从小事中发现大道理呢?“功夫在诗外”,陆游此言说出了写作的普遍真理。意义只向有心人敞开,你唯有平时就勤于思考宇宙、社会、人生的大道理,又敏于感受日常生活中的细小事物,才会有一副从小见大的好眼力。泰戈尔从一朵野花看到了造物主创造的耐心,敬畏之心油然而生,如此写道:“我的主,你的世纪,一个接着一个,来完成一朵小小的野花。”同样的一朵野花,一个对宇宙和生命的真理毫无思考的人看见了,是什么感想也不会有的。

④而写作不是写作时才发生的事情。平时生活中,心灵始终要保持一种活泼的状态,如同一条浪花四溅的溪流,所谓好文章不过是被抓到手的其中一朵浪花罢了。长期以来,我养成了一个习惯,在生活中每遇到触动我的心灵的事,不论悲喜苦乐,随时记录下来,包括由之产生的思考。越是使我快乐或痛苦、感动或愤怒的事,我越不轻易放过,但也不沉溺其中,而是把它们当作认识人生和人性的宝贵材料。这样做的结果是,久而久之,我感到小与大之间的道路是畅通的,从小见大就不是什么难事了。

⑤当然,具体写作时,是要有技巧的,但技巧并不复杂。对所写的这件小事,要抓住它真正触动你的情境和细节,这实际上是小和大之间的关联点。要对这关联点着重加以描述,尽可能写得准确、细致、具体、生动,让读者感到,你被触动是多么自然的事情,他们在此情境中同样会被触动。这样的描述,已经隐含大道理了。对于从小事中体悟到的大道理,需作画龙点睛的表述,语言要简洁,切忌长篇大论;要质朴,切忌豪言壮语;最好还要独特,切忌陈词滥调。最佳的效果是,读者从你所描述的“小”中已经隐约见出了“大”,而在读到你的点睛之句时,仿佛刹那问被点破,发出会心的微笑。

1.第②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___________。
2.第③段中,作者用泰戈尔的例子是为了___________。
3.对第④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写作时保持心灵的活泼。
B.写作前要注重平时积累。
C.写作前做好行文的构思。
D.写作要能引发读者深思。
4.阅读第⑤段,概括在具体写作时如何做到“从小见大”。
2019-08-21更新 | 4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金山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①读者是一个美好的身份。每个人在一生中会有各种其他的身份,但如果不同时也是一个读者,这个人就肯定存在着某种缺陷。在很大程度上,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是以书籍的形式保存的,而读书就是享用这些成果并借以提高自身素养的过程。换言之,做一个读者,就是加入到人类精神文明的传统中去,做一个文明人。相反,对于不是读者的人来说,凝聚在书籍中的人类精神财富等于不存在,他们不去享用和占有这笔宝贵的财富,这是多么巨大的损失。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人物,在他们众所周知的声誉背后,往往有一个鲜为人知的身份,便是终身读者。在某种意义上,一个民族的精神素质也取决于人口中高趣味读者的比例。

②然而,一个人并不是随便读点什么就可以称作读者的。一个真正的读者应该具备以下特征:

③第一,养成了读书的癖好。也就是说,读书成了生活的必需,真正感到不可缺少,几天不读书就寝食不安,自惭形秽。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才能读几页书,你就还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读者。当然,这种情形绝非刻意为之,而是自然而然的,是品尝到了阅读的快乐之后的必然结果。事实上,每个人天性中都蕴含着好奇心和求知欲,因而都有可能依靠自己去发现和领略阅读的 。

④第二,形成了自己的读书趣味。世上书籍如汪洋大海,再热衷的书迷也不可能穷尽,只能尝其一瓢。读书是一件非常私人的事情,喜欢读什么书,不论范围是宽是窄,都应该有自己的选择,体现了自己的个性和兴趣。其实,形成个人趣味与养成读书癖好是不可分的,正因为找到了和预感到了书中知己,才会锲而不舍,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只读一些杨销书和时尚书。须知时尚和文明完全是两回事,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仅仅生活在事物的表面,貌似前卫,本质上却是一个野蛮人,惟有扎根于人类精神文明土壤中的人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⑤第三,有较高的读书品位。一个真正的读者具备基本的判断力和鉴赏力,仿佛拥有一种内在的嗅觉,能够嗅出一本书的优劣,本能地拒斥劣书、倾心好书。这种能力部分地来自阅读的经验,但更多地源自一个人灵魂的品质。当然,灵魂的品质是可以不断提高的,读好书也是提高的途径,二者之间有一种良性循环的关系。重要的是一开始就给自己确立一个标准,每读一本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能够进一步开启你的心智。只要坚持这个标准,灵魂的品质和对书的判断力就自然会同步得到提高。一旦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会发现,你已经上升到了一种高度,不再能容忍那些贫乏和浅薄的书了。

⑥能否成为一个真正的读者,青少年时期是关键。经验证明,一个人在这个时期倘若没有养成读好书的习惯,以后再要培养就比较难了;倘若养成了,则必定终身受用。青少年对未来有种种美好的理想,在你们的人生蓝图中千万不要遗漏了这一种理想,就是立志做一个真正的读者,一个终身读者。

(摘编自周国平《古典的力量——周国平讲古词曲》)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读书可以发现并领略阅读的快乐,享用以书籍形式保存的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提高自身素养。
B.—个真正的读者,自然而然会把读书当做生活的必需,一日不读书便觉得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C.真正的读者所具备的基本判断力和鉴赏力,既来自他自己的阅读经验,更源自其灵魂的品质。
D.青少年时期要有做一个终身读者的理想,这一时期是养成读好书的习惯、成为真正读者的关键。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多处采用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做不做一个真正的读者的学养差异及文明和野之分。
B.文章第④段采用了比喻论证手法,生动形象地论述了书籍之多,读书一定要慎重选择的道理。
C.文章指出做真正的读者可从“癖好”“趣味”“品位”三方面入手,并就三者的关系进行论证。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先提出本文话题,然后论述怎样做真正读者,最后推出中心观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历史上的许多伟人往往是终身读者,因而高品位的读者越多,我们民族的精神素质也会越高。
B.不要读时尚书,一个受时尚支配的人本质上是野蛮人,有自己读书趣味者才是真正的文明人。
C.只要坚持“读书一定要在精神上有收获”的标准,灵魂品质和阅读鉴赏力就会同时得到提高 。
D.高素质与读好书相辅相成,如果你的灵魂足够丰富和深刻,你就不会阅读那些贫乏浅薄的书。
2019-03-02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校级联考】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旗2019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