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表现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落梅

(宋)刘克庄

一片能教一断肠,可堪平砌更堆墙。

飘如迁客来过岭,坠似骚人去赴湘。

乱点莓苔多莫数,偶粘衣袖久犹香。

东风谬掌花权柄,却忌孤高不主张。


【注】①莓苔,苔藓植物,生长在阴湿的地方。
1.下面对本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绘了一幅凄凉衰败的落梅景象,使诗人触目愁肠,奠定了全诗凄怆忧愤的基调。
B.颔联不仅描绘了落梅凋谢飘零的景象,还高度概括了历史上无数“迁客”“骚人”的坎坷一生。
C.此诗前两联重在写景,景中寓情。后两联在此基础上展开抒情,表达出主旨。
D.此诗不着一个“梅”字,却不仅刻画出梅的品格和遭际,更处处透出诗人的心迹情感。
2.本诗颔联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2021-05-11更新 | 19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高考一模语文试题

2 . 阁夜

杜甫〔唐代〕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这首诗是大历元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②卧龙:指诸葛亮。《蜀书·诸葛亮传》:“徐庶……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③跃马:指公孙述。字子阳,扶风人。西汉末年,天下大乱,他凭蜀地险要,自立为天子,号“白帝”。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首二句点明时间。在霜雪刚停的寒冬夜晚,雪光明朗如昼,诗人对着凄凉寒怆的夜景,不由感慨万千。一“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觉得光阴荏苒,岁月逼人。
B.“五更”二句,写夜中所闻所见。上句借听觉正面写出了夔州一带战乱纷争,音调铿锵;下句借视觉写出山川美景秀丽,音调柔美。
C.“野哭”二句,写拂晓前所闻。一闻战伐之事,就立即引起千家的恸哭,哭声传彻四野,景象凄惨;渔夫樵子不时在深夜传来“夷歌”之声。两句把偏远的夔州的典型环境刻画得很真实。
D.“卧龙”二句,写诗人的感叹。诗人借用典故,写诸葛亮、公孙述这样的历史人物,不论是贤是愚,都终归于黄土。现实中个人的寂寥孤独,根本算不了什么。
2.杜甫这首诗感慨万千,说说此诗一共写了诗人几种悲慨。
2021-04-05更新 | 237次组卷 | 3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林芝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新年作

刘长卿

乡心新岁切,天畔独潸然。

老至居人下,春归在客先。

岭猿同旦暮,江柳共风烟。

已似长沙傅,从今又几年。


①作者贬南巴尉时作。②长沙傅:贾谊,他曾被贬为长沙王太傅。三年后被召回长安,为梁怀王太傅。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写作者身处异乡却逢新年,伤感之情油然而生,不禁独立天边热泪横流。
B.颈联写同岭猿共度旦暮,与江柳共赏风烟,表达了诗人生活的单调与自得其乐。
C.尾联诗人以贾谊自况,表明自己遭到了像贾谊一样的冤情,寄托了迁谪之意。
D.此诗伤感的成分较多,但情感哀切深至,首尾感叹往复,情致悱恻。
2.请结合诗句,简析作者运用哪些手法来表达其复杂情感的?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满江红•赤壁怀古

【南宋】戴复古

赤壁矶头,一番过、一番怀古。想当时,周郎年少,气吞区宇。万骑临江貔虎噪,千艘列炬鱼龙怒。卷长波、一鼓困曹瞒,今如许?

江上渡,江边路。形胜地,兴亡处。览遗踪,胜读史书言语。几度东风吹世换,千年往事随潮去。问道傍、杨柳为谁春,摇金缕。


【注】①戴复古,南宋词人,时南宋偏安,抗金鲜有胜利。②貔虎:貔和虎。亦泛指猛兽。③曹操小名阿满。
1.下面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阕开篇用“赤壁”“一番怀古”直接点题,非常醒目;一个“想”字领起对赤壁之战的描述,与“怀”字相照应。
B.“万骑”“千艘”两句运用比喻、拟人、夸张等手法表现出周瑜火攻曹军时的排山倒海之势和吴蜀联军的高昂士气。
C.“今如许”三字,转折反问,将思绪由历史转入现实,词人大半生目击心伤的国事所引发的感慨,喷薄而出,令人震撼。
D.词人感时伤世,面对“春风杨柳万千条”的美景,再也无心观赏,将满腔的伤感融入发问之中,直抒胸臆,言辞激烈。
2.赤壁之战是文学中常见的话题,不同的作者,常有不同的解读。本词与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都写到了但用意不同,请简要分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返照

杜甫

楚王宫北正黄昏,白帝城西过雨痕。

返照入江翻石壁,归云拥树失山村。

衰年肺病唯高枕 ,绝塞愁时早闭门。

不可久留豺虎乱,南方实有未招魂。


[注]①高枕:杨雄《解嘲》:“世治则庸夫高枕而有余。”②③绝塞、南方:均指夔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交代时间、地点和天气,运用互文手法写白帝城黄昏时雨过天晴。
B.诗题为“返照”,诗中仅第三句写返照,此诗只是拈二字为题,不是专咏“返照”。
C.石壁倒映江中,归云缭绕树间,诗中有画,此情境为下文抒情做铺垫。
D.诗人年老多病,夔州天气不好之时,只有早点关门睡觉,高枕则无忧。
2.诗的最后两句运用什么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径

宋代:保暹

杉竹清阴合,闲行意有凭。

凉生初过雨,静极忽归僧。

虫迹穿幽穴,苔痕接断棱。

翻思深隐处,峰顶下层层。


注释:保暹(xiān),字希白,金华(今浙江金华)人。北宋著名诗僧。断棱:路上石板断裂的缝隙。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境界全出。初秋时节,杉竹林叶叶茂枝密,清阴一片,甚是安谧。一条小道,从中蜿蜒穿行。幽静雅致,正是僧人信步闲行的好去处。不说“秋径”而秋径自见。
B.颔联、颈联接上联“闲行”两字, 以情景交融写法,写自己在闲行中品味到的种种意趣:寺僧来去的身影,石板裂缝留下小虫穿过的痕迹,诗人流连忘返、游趣横生。
C.尾联大笔宕开,不以小径作结,却从曲径通幽的现状,进而想到那视线不到之处,那层层岩岫下,一定有不少高僧在隐居。诗人喜爱小径,也就在不言之中了。
D.这首诗,句句看似明白如话,实际上句锤字锻,洗尽铅华。处处紧扣秋径,不断变换角度,勾勒了一幅深山秋色图,同时将自己淡泊的胸怀寄托在景中。
2.清代学者汪景龙评说这首诗时称它“得幽淡之旨”,请结合诗歌的第三、四联加以赏析。
2019-12-30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