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表现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元夕

【明】王守仁

故园今夕是元宵,独向蛮村坐寂寥。

赖有遗经堪作伴,喜无车马过相邀。

春还草阁梅先动,月满虚庭雪未消。

堂上花灯诸第集,重闱应念一身遥。


【注】①重闱:旧时可称父母。
1.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将家乡的繁华热闹与蛮村的孤寂寥落相对比,突出了各地风俗的不同。
B.从题目可知,此诗写于正月十五之夜,颈联“月满虚庭”的景色与此相应。
C.“独”字描写作者身在荒凉之地,元夕时一人枯坐的情形,更添悲苦之情。
D.颈联对仗工整,写出了初春时节,残雪还未消融而梅花己率先开放的景象。
2.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是如何表现的?请简要分析。
2021-05-20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登封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古风五十九(其五十二)

李 白

青春流惊湍,朱明骤回薄

不忍看秋蓬,飘扬竟何托。

光风灭兰蕙,白露洒葵藿

美人不我期,草木日零落。

【注】①朱明,夏天。②回薄,循环变化。③葵藿,野菜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头两句,直抒胸臆,“流”和“骤”表现了时间流逝和季节变换之快。
B.诗中三四句,从“不忍”“何托”两个词可见诗人托物寄兴感叹人生的深意。
C.第五六句的意思是,夏雨过后,兰蕙在风中凋谢,葵藿在秋露中枯萎。
D.本诗语言质朴,寄寓了诗人热爱自然、珍惜自然、淡泊名利的思想。
2.李白的这首《古风》明显地受到《离骚》的影响,请从表现手法和思想内容上作简要分析。
3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长安月夜①

白居易

喧喧车骑帝王州②,羁病无心逐胜游。

明月春风三五夜,万人行乐一人愁。

禁中独直对月忆元九③

白居易

三五夜中新月色,二千里外故人心。

犹恐清光不同见,江陵卑湿足秋阴。


[注]①本诗为作者在长安应举时所作,诗题有改动。②帝王州:指都城长安。③原诗是一首七律,作者时任翰林学士。元九即诗人元稹,当时被贬湖北江陵。
1.下面对这两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诗中,“喧喧车骑”直接表现了唐代都城长安节日之夜车水马龙、游人如织的热闹场景。
B.第二首诗题目中的“禁中独直”表明作者写此诗时正在翰林院值班,“忆”是全诗的题眼。
C.作者是写月的高手,他在多篇诗作中借月抒发感情,比如“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D.两首诗的写作年代虽然不同,但题材相近,诗中的两处“三五夜”所指的时令和具体节日也是相同的。
2.两首诗运用的主要表现手法有何不同?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1-05-07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南阳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吕穆仲寺丞

苏轼

孤山寺下水侵门,每到先看醉墨痕。

楚相未亡谈笑是,中郎不见典刑存

君先去踏尘埃陌,我亦来寻桑枣村

回首西湖真一梦,灰心霜鬓更休论


[注]①中郎:指蔡邕。《后汉书·孔融传》:“与蔡邕素善。邕卒后,有虎贲士貌类于邕。融每酒酣,引与同坐,曰:“虽无老成人,且有典刑(指容貌像蔡邕)。”②桑枣村,密州产桑枣的地区,苏轼时任密州知州。③灰心霜鬓:出自唐代裴度《洛书即事》“灰心缘忍事,霜鬓为论兵”。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开篇回忆在杭州时与友人游览作诗的情景,为下文的抒情蓄势。
B.诗人借蔡中郎比吕穆仲,把思念之情寄托在跟他容貌相似的人身上。
C.诗人在信中与友人商约,准备各奔前程,去寻求闲适隐逸的生活。
D.诗歌善于运用典故,语言典雅而含蓄,贴切有内涵,增强了表现力。
2.诗歌尾联意蕴丰富,请简要分析。
2021-05-04更新 | 21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河南省济源市、平顶山市、许昌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次韵王定国扬州见寄

黄庭坚

清洛思君昼夜流,北归何日片帆收?

未生白发犹堪酒,垂上青云却佐州!

飞雪堆盘脍鱼腹,明珠论斗煮鸡头。

平生行乐亦不恶,岂有竹西歌吹愁?


①清洛:清清的洛水,洛水可通扬州。②鸡头:芡实,俗称鸡头米。③竹西:亭名。在扬州城北西门外。歌吹:音乐演奏。杜牧《题扬州禅智寺》诗:“谁知竹西路,歌吹是扬州。”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诗歌的标题推断,先是王定国从扬州寄诗给黄庭坚,黄步其韵而成此诗,原诗也是以“愁”韵作结的。
B.古人常以流水作比,表达悠悠不尽的情思,这首诗的首句就是如此,用想象之景喻对朋友的相思之情。
C.在三四句中,诗人对朋友现在的处境表示了关切。“犹”“却”二字,转接有力,意思陡下,含有无限感慨。
D.五六句具体写王定国在扬州的生活,既是倒装句,又是比喻句,以引起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充分联想。
2.尾联运用了怎样的表达技巧?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和清臣病后韵

陈耆卿

契阔芝眉两月中,往寻一笑思春融。

知君近日能寻乐,款我昨宵多发蒙

快得联诗到侯喜,何当载酒过扬雄

交情须作霜松老,莫学翻翻桃李风。


【注】①芝眉:称人容颜,眉宇间有芝采,谓贵相。②发蒙:启发、启蒙。③侯喜:唐代诗人,有“能诗”之称,与韩愈等作有《石鼎联句》。④扬雄:汉代文学家,家贫爱酒,时人多携酒菜向他问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虽然与朋友清臣分别达两月之久,但一想起对方,诗人就感到心中温暖如春。
B.诗人昨夜读到清臣的赠诗,受益良多,写下此诗回赠,并想带着酒前去拜访。
C.尾联采用比喻和对比,借题发挥,主要表达了对友情易变的轻薄世风的批评。
D.这首诗起笔回忆过去,然后转入现实,最后展望将来,层次分明,曲折有致。
2.请简要概括本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021-04-23更新 | 208次组卷 | 2卷引用:河南省六市2020-2021学年高三4月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九日

杜甫

去年登高郪县北,今日重在涪江滨。

苦遭白发不相放,羞见黄花无数新。

世乱郁郁久为客,路难悠悠常傍人。

酒阑却忆十年事,肠断骊山清路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回想去年重阳情状,叙写今日重阳境况,言语之中包含了万千感慨。
B.第三句用拟人手法,“不相放”有不饶人之意,加一“苦遭”意味更深。
C.第四句“黄花”点题,并与上句中“白发”形成对比,故曰“羞见”。
D.尾联追忆十年前唐明皇与杨贵妃之事,抒发昔盛今衰之感,不禁为之断肠。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8 . 阅读下面这首明诗,完成下列小题。

梅花九首   其一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残香漠漠苔。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①何郎,即南朝诗人何逊,作有《扬州法曹梅花盛开》等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诗人赋予梅花谪仙的身份,对梅的品行理解至深,认为他们降生到地上却超凡出尘异于众花。
B.颔联描写梅花尤其传神,梅花那种清灵空澈又朦胧模糊的意境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C.颈联将“寒”与“春”置于句首,显得这二者才是依托于“疏影”“残香”的梅之魂魄,语序一变,诗的境界顿异。
D.全诗借景抒情,以梅自喻,表现了诗人高贵雅洁、超凡脱俗、怀才不遇、寂寞愁苦的情感。
2.请结合全诗分析诗人是如何描绘梅花形象的。
2021-04-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秦州杂诗二十首(其九)

杜甫

今日明人眼,临池好驿亭。

丛篁中低地碧,高柳半天青。

稠叠多幽事,喧呼阅使星

老夫如有此,不异在郊坰


[注]①“安史之乱”后,民不聊生,以左拾遗身份任过京官的杜甫离职携眷西行,流寓秦州,写下杂诗二十首,代替书札寄给朝廷旧日同僚。此为第九首,写秦州驿亭。②丛篁:丛生的竹子。③使星:此指朝廷派遣出使吐蕃的使臣。④郊坰:遥远的郊野。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明人眼”既写出了景物的清幽让自己感到眼前一亮,又引出了主要意象临池驿亭。
B.颔联上句写低处丛生的竹林,并以“碧”字着力突出颜色的青翠,描写生动,真实可感。
C.柳树高耸,伸向半空,青光摇曳,与颔联上句互相映村,远近高低,写出“明人眼”的具体原因。
D.颈联写稠密重迭的幽景让人目不暇接,喧哗的人群围观暂住的使臣,反衬自身官职卑微的失落。
2.诗人在尾联中情感直白,可谓喜忧参半。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赏析。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访中洲

姚镛

踏雨来敲竹下门,荷香清透紫绡裙。

相逢未暇论奇字,先向水边看白云。


[注]①奇字:一种异于小篆的字体。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纷纷扬扬的落下,访者踏雨来到竹门前只见荷花得雨而清香透彻、亭亭玉立,美不胜收。访者“踏雨访友”有如“雪夜访戴”之志趣。
B.“紫绡裙”乃紫色的薄绸子所做的裙子,既可以拟写挺举的荷叶之形,也可以看作是夸张地写出了紫色荷花花瓣薄如绡之状。
C.“相逢未暇论奇字”一句起到了很好的转承作用,“先向水边看”照应前句的“未暇论奇字”,生动的描写突出了来访者观看白云的急切心情。
D.本诗题为访洲,实为访人;本诗虽是访人,却重在写景,洲中景色乃生活之志趣。诗人借清雅环境来表达主客对生活的默契。
2.本诗中“被访者”并未出现,诗人怎样写“被访者”的形象?请结合全诗鉴赏分析。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