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分析文章结构和思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时代,生态文学的面貌清晰饱满。生态文学以自觉的生态意识反映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尊重,强调人的责任和担当。当今时代有许多标志性特征,其中两个重要特征是绿绿是指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的健康环保,是指生态面貌和生活感受,生态文学就是要表现、追求这种绿色和美好。

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发展是以效率、和谐、可持续为目标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方式。基于这样的认识,国家先后实施退耕还林工程、天然林保护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湿地保护工程、蓝天保卫工程、江河治理工程,以及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等,大幅改善中国生态状况,神州大地面貌一新。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在祖国大地不断绿起来、美起来的过程中,生态文学创作愈加活跃和兴盛,日渐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产生一批有影响的作品和代表性作家。梁衡《树梢上的中国》、何建明《那山,那水》、肖亦农《毛乌素绿色传奇》、李青松《塞罕坝时间》等,以及迟子建《候鸟的勇敢》等带有生态意识的作品,从不同角度记录这个绿色发展的时代,呈现人与自然新的关系。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随着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为代表的生态建设工程的实施,人们对待自然的态度发生积极变化,逐渐认识到生态问题关涉深层文化。这就要求生态文学必须进入人的内心:道德对我们的约束、我们对自然的敬畏、我们对发展的审视和思考,无不是生态文学着重考量的课题。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把生态文明的种子播入读者内心,是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生态文学不能直接改变生态状况,但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乃至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是有可能的。从这个意义上说,生态文学作用巨大。生态文学从生态问题中来,到人的灵魂中去,帮助人们认识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认识到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融入和回归自然。生态文学不图热闹,远离喧嚣,注重的是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它提醒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初心,要时常回头看看来处,牢记出发时的使命。

我国生态文学作家以关注中国乃至人类生态问题为己任,心系苍生大地,满载人文情怀,在创作中显示出旺盛的思辨力和创造力。当代中国生态文明的脚步越走越坚定,绿色之路也越走越宽广,生态文学迎来难得的历史机遇。生态文学作家当以更多洞察、体验和激情,以更好的表达,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助推生态文明建设,必将大有作为。

(摘编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通过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来改变生态状况,进而改变人们的思维和观念。
B.生态文学注重生命内在的丰沛和高贵,提醒人们牢记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
C.生态文学催生出生态意识,生态意识包括健康环保的生活观念和生活感受等。
D.将生态意识和自然伦理精神深深嵌入民族文化,是生态文学的唯一使命和责任。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三段分析了生态文学的特征,巧妙衔接了上下文,也把文章的论证推向深入。
B.文章以生态文明和生态文学的关系为基础,论证了生态文学的使命和责任。
C.文中引用“文脉与国脉相牵,文运与国运相连”,旨在论证形成生态文学现象的原因。
D.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以突出生态文学与其他文学不同的价值追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的理念与中国自古就有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以和为贵、和谐共生、美美与共等哲学思想是相通的。
B.我国生态文学作家关注中国生态问题,探寻生命万物之关系,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根本任务,表达对美丽中国的畅想。
C.在我国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生态文学日渐兴起,成为一种独特文学现象,诠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D.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记人、叙事、状物、抒情都能从微观到宏观,从局部到整体。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