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13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城里乡下

刘平

焉瓜两口子有一个梦想:在城里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房子。很多农民工都有这个梦想。他们这个梦想是两年前萌发的,那时他们已经攒了5万元。焉瓜就对老婆翠玉说:“我们都努力挣钱,争取过几年在城里买一套房子。”翠玉说:“嗯。努力。”

现在,他们有23万元了。

焉瓜在建筑工地开塔吊,每个月可以挣6000元钱。翠玉在制衣厂上班,每个月有3000多元收入。他们租住在一套30多平方米的房子里,狭小拥挤,但每个月租金要1000元。为了实现梦想,焉瓜和翠玉结婚4年还没有要孩子,他们打算在城里买了房子后再要孩子。他们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

每个月存5000元钱,雷打不动。焉瓜原来抽8元一盒的烟,3天两盒,后来翠玉说:“不想买房子,你想咋抽就咋抽。”焉瓜一咬牙,就把烟戒了。

焉瓜和翠玉开始往房产中介跑,买不起新房子,他们打算按揭一套二手房。家里老人一直在催他们要孩子,他们觉得该买房子了。

掐算着手里的钱,又想买面积稍微大一点的,焉瓜和翠玉心里很纠结。后来他们终于看中了桂苑小区一套90平方米的房子,6楼,电梯房,房主是姓李的老太太。小区附近有学校、超市,生活、娃娃读书都方便,可首付要32万。焉瓜嘴甜,说:“李阿姨!再少点?”老太太摇摇头:“这个价,已经很低了。”

琢磨了半天,焉瓜和翠玉有了办法,把老家的房子卖了!

老家的房子带个小院子,5间青砖瓦房,篱笆墙上爬满牵牛花,院门口,有一颗大香椿树。每年春天,牵牛花开出白色小花,香椿发出嫩芽。老娘喜欢用香椿芽炒鸡蛋、煮苕菜,好吃。焉瓜和翠玉进城后,老房子就老娘一个人住。焉瓜和翠玉商量,卖了老房子,就把老娘接到城里住,以后有孩子了,也有人带。

焉瓜回去和老娘商量,老娘有些舍不得,但还是顺了焉瓜的想法。

焉瓜用手机拍了一些小院子的照片发到网上,还专门拍了香椿树的照片。焉瓜把照片发到网上,标价15万元。焉瓜想,13万也卖。

隔三差五就有人打电话联系,高的出价八九万,低的,出价6万,因为价钱不合适,都没成。焉瓜知道他们不是真心要买,那个小院子怎么也值13万。

“这些人,巴不得白送给他们。”翠玉说。

焉瓜又接到一个男人的电话,出价11万,还提出明天去看看老房子,再最后定价钱。焉瓜感觉这个人好像是真心要买,约好时间,向工地请了假,第二天就早早回去等着了,3个人,一对中年夫妻,还有一个,竟然是桂苑小区那个房主李老太太。

中年夫妻都喊李老太太“妈”。

他们对小院子很满意,特别喜欢院门口那棵香椿树。一番讨价还价,他们出价13万。

一个月后,焉瓜和翠玉就拿到了桂苑小区那套房子的产权证。他们离开那套狭小拥挤的出租房,带着老娘搬进了繁花似锦的桂苑小区。而乡下那个熟悉的小院子,也成了别人养老的地方。那天晚上焉瓜和翠玉都很高兴,他们心里都有一种新鲜的归属感。焉瓜抚摸着鲜红的产权证,说:“我们是城里人啦?”

翠玉说:“当然是城里人啦!”老娘在厨房里做着好吃的。

焉瓜和翠玉也打算要孩子了。

偶尔,焉瓜会想起那个李老太太。他想,城里人咋会喜欢到乡下过日子呢?焉瓜喜欢城里的日子。

只是,焉瓜常常想起老家院门口那棵香椿树。

(选自《小小说选刊》2017第16期)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几句,以平实的笔触交代了主人公焉瓜想在城里买房,这既是小说的叙事背景,同时也向读者展现了小说深刻的社会背景。
B.焉瓜两口子都认为“只有在城里,孩子才会有一个好的未来”,这是作者想借小说传达的一种呼吁:当下城乡在教育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的现实必须被改变。
C.文中两次出现的“好吃”,虽然都指向“老娘”亲手做的食物,但内涵不同。第一次是指老娘用香椿芽做的家乡菜,充满乡土情怀;第二次指向这个家庭只有特殊日子才吃的食物,喜庆气氛浓郁。
D.小说中围绕买房卖房使用了很多确定的数字,这既使小说充满了真实感,同时又数字化的呈现了以焉瓜为代表的农民工们生存处境的不易。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焉瓜的梦想开篇,以卖房买房为过程,以他圆梦作结,这种设计暗含了作者对农民工这个群体生存境遇的关注。整个故事虽有巧合成分,但也基本上合乎情理。
B.小说使用白描手法叙写老家房子,对焉瓜最后搬进的桂苑小区却仅仅用了“繁花似锦”来修饰,目的是为了凸显出老家房子环境的自然、美好,其中暗含了作者的某种情感倾向。
C.小说关手焉瓜两口子的对话描写很少,却真实展现人物身份及内心世界,比如在住进新房后的对话,焉瓜的问句里含着对美梦成真的不敢相信,而翠玉的回答则饱含着满足与自豪。
D.小说中的焉瓜最终成了城里人,但作者要讲述的并非是这样一个简单的乡下人变城里人的故事,于是用最后一段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空间,并暗示了焉瓜未来的人生选择。
3.香椿树的相关描写,对情节的发展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4.小说围绕以李老太太为代表的城里人和以焉瓜为代表的乡下人同时买房和卖房的故事展开,但小说却选择以焉瓜的视角来讲述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1-02-04更新 | 8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荷塘月色

朱自清

①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今晚在院子里坐着乘凉,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月亮渐渐地升高了,墙外乌路上孩子们的欢笑,已经听不见了;妻在屋里拍着闰儿,迷迷糊糊地哼着眠歌。我悄悄地披了大衫,带上门出去。

②沿着荷塘,是一条曲折的小煤屑路。这是一条幽僻的路;白天也少人走,夜晚更加寂寞。荷塘四周,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路的一旁,是些杨柳,和一些不知道名字的树。没有月光的晚上,这路上阴森森的,有些怕人。今晚却很好,虽然月光也还是淡淡的。

③路上只我一个人,背着手踱着。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④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里的星星,又如刚出浴的美人。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这时候叶子与花也有一丝的颤动,像闪电般,霎时传过荷塘的那边去了。叶子本是肩并肩密密地挨着,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⑤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笼着轻纱的梦。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⑥荷塘的四面,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而杨柳最多。这些树将一片荷塘重重围住;只在小路一旁,漏着几段空隙,像是特为月光留下的。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这时候最热闹的,要数树上的蝉声与水里的蛙声:但热闹是它们的,我什么也没有。

⑦忽然想起采莲的事情来了。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从诗歌里可以约略知道。采莲的是少年的女子,她们是荡着小船,唱着艳歌去的。采莲人不用说很多,还有看采莲的人。那是一个热闹的季节,也是一个风流的季节。梁元帝《采莲赋》里说得好:

⑧于是妖童媛女,荡舟心许;鹢首徐回,兼传羽杯;将移而藻挂,船欲动而萍开。尔其纤腰束,迁延顾步;夏始春余,叶嫩花初,恐沾裳而浅笑,畏倾船而敛裾。

⑨可见当时嬉游的光景了。这真是有趣的事,可惜我们现在早已无福消受了。

⑩于是又记起《西洲曲》里的句子:

采莲南塘秋,莲花过人头;低头弄莲子,莲子清如水。

今晚若有采莲人,这儿的莲花也算得“过人头”了;只不见一些流水的影子,是不行的。这令我到底惦着江南了。——这样想着,猛一抬头,不觉已是自己的门前;轻轻地推门进去,什么声息也没有,妻已睡熟好久了。

1927年7月,北京清华园。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幽B.煤xièC.郁wēngD.折qǔ
2.请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的表达效果。
3.第⑤段描写月光的动词极具表现力,对此分析最正确的一项是(     
A.“泻”字指“很快地流”,虽紧扣“月光如流水”此喻,但与“静静地”有矛盾。
B.“浮”字写出水雾自下而上扩散,月光自上而下弥漫,主要目的是用月光凸显水雾的轻薄缥缈。
C.“洗”字与“在牛乳中”搭配,表现月下荷塘的纯净,突出花叶特有的奶白色调和实感。
D.“笼着轻纱的梦”形象写出月光下荷花的朦胧,传达出作者此时淡淡的喜悦。
4.从全文来看,第⑧段的《采莲赋》有何作用?
2021-02-04更新 | 180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黄浦区上海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娘儿俩

徐慧芬

虽然已开了春,天还是这么冷,空调也坏了,她只得把屋里所有灯都亮着,这样会暖和点吧?

她在做一件衣裳。从前她是喜欢做针线的,可现在八十多岁的她早已老眼昏花不摸针线了,但是这件衣裳是必须要做的。

手指已僵硬不利落,针扎在手上出了血也不觉疼,她缝几针歇一歇,再朝边上瞄一眼。边上的阿旺,眼神始终没有离开过它的主人。阿旺已活过十八年,也相当于一位耄耋老人了。

这些天阿旺不吃不喝,她百般哄劝:阿旺,听姆妈话,你要吃下去啊,吃下去才有力气,要多陪姆妈几天呀!

她这样说着的时候,阿旺的眼睛和她一样,眼泪淌了出来。它慢慢张开嘴,喝了一口汤,喘了两口气,又喝了一口。

她想起老头子临终前的关照:照顾好阿旺,让它多陪你几年呀……谁说不是呢,两人又没个子女,阿旺早已被当作他们的孩子了。但现在是非常时期,宠物医院都歇业了。阿旺是生了什么病呢?还是大限已到?她一筹莫展。看着眼前衰弱的阿旺,想起阿旺从前种种,她止不住地心酸。

十八年前,有一天老头早锻炼回来,怀里揣着一条小狗,这条脏兮兮的黑毛小狗卧在路边,像是不行了,老头动了恻隐之心,想救活它。开始她嫌养狗脏,但养着养着就养出感情来了。

而阿旺又是多么聪明懂事呀!有时她在厨房,叫老头来帮点忙,老头没听见,阿旺就忽地一下,奔到外间,把老头唤过来。有时她和老头外出回来还没开门,守家的它闻到气味,就赶紧叼了拖鞋送到门口。

有一次她和老头拌嘴,阿旺听了会儿就开始劝架,一会儿用尾巴甩打老头的腿,一会儿又用嘴叼住她的衣角,她和老头觉得好玩,故意继续争吵逗阿旺。谁知这小鬼见调解无效,竟四脚朝天躺地上,嘴里呜哩哇啦放悲声,就像小孩看到父母吵架,无助无奈又害怕。

又哪能忘记阿旺还曾救过她的命。十年前,有一天她登梯子找东西,谁知竟从高处摔倒在地,等她醒过来已在医院里。原来阿旺见主人不省人事,竟从窗户窜出,跳出围墙,一路狂奔去找老头。那时老头在家门口不远处帮一家单位看门。阿旺见到老头拼命狂吠,用嘴咬住老头的裤管往回拽。老头料有急事,奔到家,见此况,赶紧叫了救护车把她送往医院。医生说,还好没耽搁久,如果再晚点就麻烦了。

阿旺啊阿旺,叫我怎么舍得你!她想着想着,眼泪总也止不住。其实这些天,她一直在流泪,为这次疫情中失去生命的男女老少,有些人还那么年轻啊。也因为这些日子,她慢慢接受了阿旺就要离她而去的现实。她这样安慰自己:阿旺也算长寿了。见阿旺越来越老,她曾设想过,阿旺大限到了那天,她要亲自送它上路,火化后把骨灰要回来,埋在院子里一棵桂花树下。桂花开放的时候,阿旺总喜欢躺在树下,眯起眼睛,一副享受的样子。

如今疫情中,这是不可能了。她想到的是,只能给它做一件上路时穿的衣裳了,要像送别亲人那样,给这个宝贝儿一份体面。她又想,这么做,那边的老头子会不会笑我呢?从前老头看到有狗套上衣裳,总要嘲笑一番。老头说假如我们的阿旺套上衣裳,还有这精气神吗?是呀,那时的阿旺一身黑缎子似的皮毛亮人眼睛,长相又是那样的神气活现。可是眼前的阿旺,毛色灰暗,这段日子毛也脱得越发厉害,身上已是斑斑驳驳露出皮肉。

天又这么冷,不该给它套件衣裳上路吗?前些天她在老旧樟木箱里,寻找到一段薄花呢,用软尺在阿旺身上量了量,就开始裁剪缝纫起来,从早到晚一针一线缝啊缝,衣裳快完工时,她心里一阵阵悲凉袭来,又似乎有了些许安慰。

她累了,倚在沙发上慢慢睡着了。梦里的春天,桃红柳绿,孩子们在草地上追逐玩耍,老头老太,散步的散步,聊天的聊天,阿旺穿梭其中,开心极了。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阿旺在听到她的话之后,居然流出了眼泪,这看似不可思议,却写出了人与动物之间的情感交流,读来令人叹息。
B.当她和老头拌嘴时,阿旺听了一会儿就开始劝架,而她和老头竟然故意继续争吵来逗阿旺,这彰显了人类的冷酷。
C.老头于十八年前晨练回来将一只卧在路边奄奄一息的小狗阿旺带同家,并救活了它,这表现老头的爱心与善良。
D.她为疫情中失去生命的人流泪,这写出了她对疫情的关注和广阔的胸怀,因为这当中的很多人可以说她并不认识。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八十多岁的她“早已老眼昏花不摸针线了,但是这件衣裳是必须要做的”,这看似前后矛盾的表述,容易激发读者的好奇心。
B.老头临终时说“让它多陪你几年呀”,而她现在却说“要多陪姆蚂几天呀”,“几年”到“几天”的改变意味着境况的变化。
C.小说主要通过心理描写、动作描写和外貌描写等来塑造她的形象,写出她对阿旺的爱,同时又表现她的孤独和生活中的无奈。
D.小说以新冠肺炎疫情为背景,展现了这一特定时期下,一位八十多岁老人与一只老年狗相伴的晚年生活,构思巧妙,前后照应。
3.小说中的阿旺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为何以她梦里的春天来结尾?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2-0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远去的东栅

张会芬

①东栅,是乌镇东边的一条街。2005年,我初到乌镇,进大门便看到几只乌篷船泊在澄碧的河里,河边青檐黛瓦的房子静默如画。镇中心有一个戏楼,往西是西栅,东边即东栅。长而弯曲的石板路,错落整齐的老房子,就那么静静地在我面前延展,我一时不知道是在梦里,还是在故乡。

②在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上,我独自慢慢走,慢慢品味着每一道厚实的木门,每一扇木格窗户。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林家铺子里寂静无人,柜台上光溜溜的,静默的物什无声地暗示着曾经的热闹。茅盾故居就坐落在林家铺子斜对面,走进去仿佛就把满屋子的书香带在了身上。

③河边的木板房里,有几家店铺。一位老太太坐在柴火灶前卖点心,热气腾腾的蒸锅上,是用荷叶包着的粑粑。我买了一个剥开来吃,那淡淡的甜味、清清的荷香让人回味隽永。临街住房的门半掩或敞开,里面的人说话声音极小,有老人躺在竹椅上摇着蒲扇,有女子低头缝着蓝花布包……我的脚步不想迈动,真想留下来享受这静谧安适的日子。

东栅尽头,几个女子在河边浣衣,小孩子们欢快地跑来跑去。我伫立在廊桥上,左岸回廊人迹寥落,中间河水碧澈如镜,右边民居似水墨画。在渐渐退去的夕辉中,乌镇就如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我读出了她的简静,安详,内敛,而她也仿佛看出了我的芜杂,浮躁,虚荣……我竟不敢与她长久对视,于恋恋不舍中落荒而逃了。

⑤2010年夏再到乌镇,恰逢上海举办世博会,许多游客蜂拥而来。素净的乌镇变成了一个蓬头垢面的女子。河边,街上,小巷,桥头,到处充斥着导游沙哑的声音、游人的吵嚷和攒动的人头。窄窄的石板街上,游人挨挨挤挤,前脚抵着他人的脚跟,后脚可能被人踩掉了鞋子……乌镇完全失去了往日的宁静,显得喧嚣和烦躁。

⑥东栅临街的人家大门紧闭,似已没人居住的房子杳无生气。河边也消失了浣衣的女子和玩耍的小孩,而那河水,已由澄碧变成黯深的绿。踩在东栅的小街上,我似乎听到青石板的哭泣。有导游说,西栅已将临街临河的房屋改造成了度假村,供游客住宿玩乐……我咽喉发干,心底苦涩,脚步随着人流匆匆向前,只想快速逃离。

⑦梦中的故乡没有了。乌镇这位江南静女,被时代的潮流裹挟前行,已变得面色黯淡,妆容不整,她似乎也逃不出周庄的宿命。在人们从文化遗产中获取经济利益的过程中,许多美好的事物也随之慢慢消逝。

⑧再见了,我的东栅!你已渐行渐远,我只能在记忆里把你留存,由此而来的思念却越来越浓。

(选自《短篇原创文学·散文精选》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把昔日乌镇视作自己梦中的故乡,徘徊在乌镇恋恋不愿离去,体现了对静谧安适生活的向往,也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喜爱,面对经济大潮给传统文化带来的冲击则深怀叹惋之情。
B.作者初到乌镇时,乌镇就像一位恬静的古典女子,着蓝花布衣,坐在河边默默与我对视;再到乌镇,乌镇变成了蓬头垢面的女子。对比鲜明的比喻,表达出作者对变化后乌镇的遗憾与怨愤。
C.戏楼,青檐黛瓦的房子,寂静的林家铺子,满是书香的茅盾故居,被岁月磨洗得光滑洁净的石板路,“悠长的小巷深处,低矮安静的门楣里,一定深藏着无数的沧桑与故事”,勾勒出乌镇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D.本文言简字约,对景物的描摹既准确生动,又雅致通畅。语言平淡而充满韵味,即使比喻也带着浓浓的生活气息,将内心深沉的情感与简淡的语言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别致的感受。
2.以第④段为例,赏析这篇散文的语言特色。
3.作者为何两次逃离乌镇?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021-02-03更新 | 107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玫瑰花开的时候

【智利】佩·普拉多

老园丁培育出许多品种优良的玫瑰花。他像蜜蜂似地把花粉从这朵花送到那朵花,在各个不同种类的玫瑰花中进行人工授粉。就这样,他培育出了很多的新的品种。这些新品种成了他心爱的宝贝,也引起了那些不肯像蜜蜂那样辛勤劳动的人的妒忌。

他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因为这一点,他落得了一个自私、讨人厌的名声。

有一位美貌的夫人曾来拜访他。这位夫人离开的时候同样也是两手空空,没有带走一朵花,只是嘴里重复嘟哝着园丁对她说的话。从那时起,人们除了说他自私、讨人厌之外,又把他看成了疯子,谁也不再去理睬他了。

夫人,您真美呀!园丁对那位美貌的夫人说,我真乐意把我花园里的花全部奉献给您呀!但是,尽管我年岁已这么大了,我依旧不知道怎样采摘下来的玫瑰花,才能算是一朵完整而有生命的玫瑰花。您再笑我吧?哦!您不要笑话我,我请您不要笑话我

老园丁把这位漂亮的夫人带到了玫瑰花园里,那里盛开这一种奇妙的玫瑰花,艳红的花朵好像是一颗鲜红的心被抛弃在蒺藜之中。

夫人,您看,园丁一边用他拿熟练的布满老茧的手抚摩着花朵,一边说,我一直观察这玫瑰开花的全部过程。那些红色的花瓣从花萼里长出来,仿佛是一堆小小的篝火喷吐出的红通通的火苗。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

花萼细嫩,慢慢地从长长的花茎上长了出来,而花朵则出落在花枝上。谁也无法确切地把它们截然分开——长到何时为止算是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我还观察到当玫瑰树根往下伸展开来的时候,枝干就慢慢地变成白色,而它的根因地下渗出的水的作用,又同泥土紧紧地结合起来了。

结果我连一朵玫瑰花该从哪儿开始算起都不知道,那我怎么能把它摘下来送给他人?要是硬把它摘下来赠送给别人,那么,夫人,您知道吗,一种断残的东西其生命是十分短暂的!

每年到了10月,那含苞待放的玫瑰花蕾绽开了。我竭力想知道玫瑰是在什么地方开始开花的,我从来也不敢说:‘我的玫瑰树开花了。’而我总是这样欢呼这:‘大地开花了,妙极啦!’

在年轻的时候,我很有钱,身体壮实,人长得漂亮,而且心地善良,为人忠厚。那时曾有四个女人爱我。

第一个女人爱我的钱财。在那个女人手里,我的财产很快地被挥霍完了。

第二个女人爱我健壮的体格,她要我同她的敌人去搏斗,去战胜他们。可是不久,我的精力就随着她的爱情一起枯竭了。

第三个女人爱我英俊的容貌。她对我倾吐了许许多多情意缠绵的奉承话。我英俊的容貌随着我的青春一起消逝了,那个女人对我的爱情也就完结了。

第四个女人爱我忠厚善良。她利用我这一点来为她自己谋取利益,最后我终于看出了她的虚伪,就把她抛弃了。

在那个时候,夫人,我就像是一株玫瑰上的四朵玫瑰花,四个女人,每人摘去了一朵。但是,如果说一株玫瑰树可以迎送100个春天的话,那么一朵玫瑰花只能有一个春天,我那几朵可怜的玫瑰花,就是因此而永远的凋零了。

自此以后,从来没有人在我的花园里那走过一朵花。我对所有到我这花园来的人说:‘你什么时候才能不热衷于那些被分割开来的、残缺不全的东西呢?假如你真能把每件食物的底细明确地分清楚,假如你真能弄清玫瑰长到何时算作花萼,又从何时开始算作花朵的话,那么,你就到那玫瑰开花的地方去采摘吧!’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赠人玫瑰,手有余香”,但老园丁从来没有摘过一朵花送人,这源于他的人生经历和沉默内向的性格特点。
B.老园丁认为一株玫瑰树与一朵玫瑰花也是不可分割的,这触动了来拜访他的那位美貌的夫人。
C.“四朵玫瑰花”代表老园丁身上的各种优点﹐当“四朵玫瑰花”都凋零之时,老园丁的爱情生活也随之消逝。
D.老人对玫瑰花的热爱超乎寻常而招人讨厌,但他不在乎,因为这些玫瑰花就是他自己的生命,他要呵护它们。
2.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三节叙述人们对老园丁的妒忌与讨厌,意在表现人们对他的不理解,为下文写老园丁独特深刻的人生感悟做铺垫。
B.“难道把火苗从篝火中取出来,还能继续保持它那熊熊燃烧的火焰吗?”运用比喻说明采折玫瑰花,会断送玫瑰的生命与美丽。
C.小说构思奇特,讲述了一个老人专心侍养玫瑰花的故事,老人将玫瑰花看作是自己的化身,并用玫瑰花来寄托自己的人生。
D.本文被称为小小说的经典之作,对老人这个人物的塑造,作者运用了外貌描写、动作描写、细节描写和语言描写等多种手法。
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小说最后一段的理解。
4.小说写老园丁的爱情经历有什么作用?老园丁的四段感情生活为什么都失败了?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点赞

吕岩林

小刘是晒娃狂魔,有事没事喜欢往微信朋友圈里发两岁儿子的照片,久而久之,同事们也都见怪不怪。尽管点赞评论者寥寥,小刘却乐此不疲。

这天一大早,小刘打开微信,赫然见一个鲜红圆圈的1出现。点开看,竟然是杨局长点赞。

这太不寻常了!杨局长可是单位一把手,平时朋友圈里从不给别人点赞。大“boss”给自己点赞,这无异于是对自己工作、生活乃至修养等方方面面的高度认可啊!小刘喜不自胜。

同时注意到这个点赞不寻常的,还有小刘的顶头上司李科长。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昨天自己刚把小刘批评完,今天一把手就给小刘点了个赞,这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想不出个所以然来,连忙给自己的同乡老哥负责局里组织干部工作的宋主任打电话汇报。

宋主任刚从昨夜应酬的宿醉中醒来,按照李科长的提示迷迷瞪瞪打开微信,仔细一看,脑子一下子醒了许多。

办公室见!宋主任急忙起身洗漱,匆匆吃了早饭,直奔单位。

不得不承认,信息爆炸时代,那信息真是以爆炸的速度在辐射,一个看似不起眼的点赞,瞬间就让朋友圈里的所有人都看得见。一时间,杨局长给小刘点赞仿佛成了同事们见面时的接头暗号小刘和局长是什么关系也成了大家咬耳嚼舌的焦点话题。

深谙官场游戏规则的宋主任眉头紧皱,盯着这个看了老半天,指缝间夹的烟都换了好几根。最后总结出一句话:这是一个政治性点赞。

怎么讲?李科长一脸懵懂。

局里马上就要搞民主推荐后备干部了,小刘也是备选之一。在这个节骨眼上,从来不给人点赞的杨局长独独给小刘点了一个赞,这说明什么?领导是在给咱们指明方向啊!

李科长表示怀疑:有这么玄?

这就是你政治敏感性不强了,宋主任一副恨铁不成钢的表情,说是民主推荐,可最后还不得看杨局长什么态度吗?

李科长还是不甘心:但据我观察,平时也没看小刘和杨局长有什么过多的来往,怎么就能断定杨局长看好小刘呢?

宋主任见李科长还是不开窍,有点急了,狠狠在烟灰缸里摁灭烟头:这就是领导的高明之处啊!这个赞就是局长的态度啊!即使他俩以前没有在外人面前表露什么,这个赞就表明现在他们之间有了不一般的关系,至少也是一个赞的关系!

就在这个时候,出现了一个新情况。在小刘朋友圈里发的儿子照片底下,紧挨在杨局长点赞的头像后面,又多了赵副局长的头像。

赵副局长也给小刘点赞!这又是什么情况?李科长更是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了。宋主任叹口气:还是赵副局长精明啊,懂得紧跟局长步伐!杨局长还有两年就退休了,赵副局长要想扶正,还不得杨局长说话?两位局领导都给小刘点了赞,这形势还不显而易见吗?

主任,那咱们……可不能站错队啊!

两人同时拿出了手机……

于是,赵副局长头像后面,又出现了宋主任的头像,紧接着,是李科长的头像。没多久,后面又出现了一连串单位同事的头像,花花绿绿,五彩缤纷,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

接下来的几天,大家对小刘的态度似乎在悄悄发生着十分微妙的变化。以前对他爱搭不理的,也开始和他搭话了;以前对他指手画脚让他干这干那的,也突然客气起来了;就连以前对他冷若冰霜的一枝花马小菲,也破天荒地送来一瓶说是国外带回来的名牌咖啡,临走还风情万种地抛了个媚眼。

小刘对这一切都欣然接纳。因为连他自己也觉得有了这个赞好像就有了靠山似的,腰杆也挺起来了,说话底气也足了,走起路来都变得意气风发,工作开展起来也比以前顺利了许多,整个局面都倾向了对自己有利的一边。

很快,小刘通过民主推荐顺利成了后备干部,不久便被安排去干部学校深造。

临走之前,小刘来到杨局长办公室道别,提到了点赞的事。

杨局长愣了许久,突然摸着脑袋哈哈大笑道:你说那事儿啊!嗐!我这老花眼根本玩不了什么朋友圈,你那个赞,是我大孙子胡乱给点的!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继赵副局长的点赞之后,宋主任的点赞举动又引发了单位同事的接连点赞,使整个局势都朝着领导属意于小刘的方向发展。
B.“他一下从床上坐了起来,拿手机的手却有点哆嗦”,运用动作描写,把李科长当时惊讶、忐忑、不明就里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C.“从领导到普通职员,按照编制序列依次排列,竟然出奇地整齐”,表明这种行为是官场不良隐性规则造成的必然结果。
D.点赞行为在互联网时代本是平常小事,却因点赞者身份特殊而引起轩然大波,看似荒诞不经,却反映了一定的生活真实。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交代小刘是晒娃狂魔而点赞者却寥寥无几,这就使得杨局长的点赞格外令人关注,从而推动小说情节自然发展。
B.作者在交代大家对小刘态度的变化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塑造了单位里趋炎附势、盲目从众的群像,引人深思。
C.文中李科长和宋主任着墨较多,两个形象同中有异,李科长胸有城府,宋主任老谋深算,是社会惟上是从者的代表人物。
D.作者在塑造人物、叙述故事时进行了适度的夸张,增强了小说的讽刺意味,也使主题更加深刻,取得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3.小说的结尾有何妙处?
4.小说带给我们哪些现实警示?请简要谈谈你的观点。
2021-02-03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岳阳市平江县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猫生

葛亮

汤圆长到一星期大时,小姨带回家一只花坛边捡来的小奶猫,黑白相间,背上有一个黑色的T形的花纹。小姨说,毛毛,你看,这像不像个榔头。

于是,这只小猫,从此被命名为榔头

榔头是一只很壮健的小猫。这一点,同时体现在它的性格和生长。相对于汤圆,它长得更快。并且,它有天然的争取的欲望。它吃奶的时候,就是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占据最优越的位置,还时不时地把汤圆往旁边挤。而汤圆呢,则有些逆来顺受的性情,当然,也可称之为随遇而安,似乎并不介意榔头侵占了它的母爱。榔头有时会爬到芒果的肚皮上,四仰八叉地,还打起了呼噜。小姨就嘲笑地说,它可真不把自己当外人啊。

这时候,芒果就默默地将汤圆用嘴巴叼起来,放在离自己更近的地方,不厌其烦地舔它,仿佛以示爱的公平。

汤圆两个月的时候,家里人才看出了它的异样:一直艰难地爬行。准确地说,是用两只前腿在爬,拖着后肢,努力地爬行。你可以体会到它对世界的好奇,体会到它站起来的盼望。可是,后面那两条腿,却软软地使不上力气。看它努力地昂起头来,像是一条在岸上喘息的鱼,这模样十分让人心疼。

这时候,我们都很清楚,汤圆是一只先天残疾的小猫。

但是与行动不便相对照的是,汤圆是一只极其热爱洁净的小猫。它从不会随便便溺。所以,总是要非常艰难地爬到猫砂盆,安静地解手,然后用猫砂细细地盖上。这让我们都十分惊异,为它的自律,也因为它没有因残疾而放弃自己,这更为让人心疼。

而榔头则走向了另外一极。它大小二便,都要跑到外公的小花园里解决。偶然也会在床底下不羁地撒上一泡,当有尿骚味弥漫上来,必然是它的作品。外公叹一口气,在它脑袋上拍了一记,假装呵斥它:怎么说都不听。

长大以后,我在科学画报上读到,猫科动物,总是用便溺来做出记号,对其他动物表明自己的势力范围。也许这个家,对于榔头而言,就是一座丛林吧。

这年的秋天,芒果死了。榔头在芒果死后的第五天,失踪了。吃饭时,也没有出现。外公隔一段时间,就去猫窝里看一看。只看到汤圆静静地卧在那里,不吃也不喝。小姨抚摸它一下,要把它抱出来喂食。它挣扎着,用前脚抵住箱子的边缘,不愿意出来。

外公叹一口气,说,由它吧,这窝里有它娘的味儿呢。

我们都觉得,榔头不会再回来了。

但是隔了两天,看到堂屋里黑影一闪。我们赶紧走进去,看到猫窝里放着大半条红烧鱼。

隔了一天,我们又发现,汤圆正在窝里啃一只酱猪蹄。

终于有邻居上门投诉,话说得很不客气,说你们家的猫,干什么不好,老来偷我们家的菜,就真少它一口吃的吗?

外公叹一口气,狠狠心,将堂屋大门底下那个供猫出入的小门,给封上了。

有天半夜里,我们听到了咯吱咯吱抓门的声音。走出去一看,果然是榔头。

不理它,它就在外面抓个不停。它抬着前脚,支起身体站着,将门使劲抓得更响了。锲而不舍,足足抓了半个小时。

外公终于为它开了门。它刺溜一声冲了进去,径直冲到了猫窝跟前,松了口,把一只麻雀送到了汤圆的嘴边,然后拱一拱它。

那应该是它的猎物。

然后,榔头自己退到了墙角里,卧了下来。再看我们,是一脸浑不吝的神情。

外公远远看着,对我说,娘没了,它知道要照顾弟弟啊。

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声音也有些酸楚。外公回了房间,拿出工具,蹲下身,将堂屋封住猫洞的木板给拆掉了。

以后,榔头仍然经常回来。但更多的时候,是在外面流浪。它慢慢长成一只大猫了。有一次,在附近的公园里,我看到了蹲踞在一个水泥砌成的乒乓球台上的榔头,身边有其它一些野猫,围绕着它。在环视中,它看到了我和外公,猛然站起身,摇摇尾巴,向我们致意。

榔头每次回家,照例会带礼物给汤圆。

汤圆也长大了。虽然行动不便,依然安静,但可以看出它的乐观。虽然无法蹦跳,但它的前脚因为使用得更多,变得发达,可以拖着后腿飞快地前行,好像是到处游动的一尾鱼

每次榔头回来,它就目光闪亮,十分兴奋。它们在院落中打闹,如同小时候一样。当它们累了,就窝在一起,相互舔舐。这时榔头的眼光,温柔而涣散。

每次,榔头都不会逗留很久。有时它听到风吹草动,耳朵立即警觉地支棱起来。然后站起身,毫不犹豫地跳上屋顶,飞檐走壁地消失了。

过了这一年的暑假,我要上小学去了。

临走时,我抱起汤圆,才发现它已经很重了。我说,汤圆,你要好好听外公的话,我会再回来看你的。汤圆对我叫了一声,然后轻轻地舔一舔我的手。

亲戚们把我送到门口。我回过头,忽然看到,墙头上有道黑影一闪,就不见了。

我希望,那是榔头吧。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我”的视角来叙事,写出儿童对于家中动物成员的细致观察和独特感受,使故事显得真实可信。
B.“我看见外公眼里星星点点的”一句中,细节描写的成功运用,有力地表现出人物内心细微而复杂的感情。
C.小说对母猫“芒果”虽然着墨不多,寥寥数语,但也生动描绘出它对于残疾小猫“汤圆”的偏爱和疼惜。
D.小说文字细腻,意味隽永,能在平常事物中写出对日常生活的独到观感,平和而温暖,真切而动人。
2.小说前后两次将“汤圆”比作“一条鱼”,有何作用?
3.萧伯纳曾说过“世上最不平凡的美,是家里的美”,试结合小说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8 .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那一排钻天杨

肖复兴

①四十多年前,我家搬到北京陶然亭南、附近马路旁有一排新栽不久的钻天杨,瘦弱的树后有两间同样瘦弱的小平房,这是一家小小的副食品商店,卖些油盐酱醋,同时兼管每天牛奶的发送:

②母亲那一阵子大病初愈,我给她订了一袋牛奶。由于每天到那里取奶,我和店里的售货员很熟。其中一位很年轻,刚来不久。她面容清秀,长得纤弱,快言快语。熟了之后,她曾经不好意思地告诉我:没考上大学,家里非催着赶紧找工作,只好到这里上班了。

③知道我在中学里当老师,她让我帮她找一些高考复习材料,想明年接着考。她又听说我爱看书,还写点儿东西在报刊上发表,就对我另眼相看。

④那时候,买麻酱要证,买香油要票,带鱼则只有过春节才有。打香油的时候,都得用一个老式的长把儿小吊勺作为量器,盛满之后,通过漏斗倒进瓶里,手稍微抖喽一下,就会使盛进瓶里的香油的分量大不相同。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每次我去买带鱼,她会把早挑好的宽一些的带鱼,从台子底下拿给我,我感受到她的一番好意。

⑤除了书和杂志,我无以相报。好在她爱看书,我就把看过的杂志和旧书借给她看:她见到我就叫我肖老师,我管她叫小冯同学:

⑥她曾经悄悄地对我说她不喜欢待在这么个小铺里卖一辈子香油麻酱和带鱼,告诉我想复读,明年重新参加高考。

⑦刚恢复高考的那一年,她参加了高考,没考上。第二年又去高考,结果差的分比前一年还多。从此以后,她不再提高考的事了。

⑧我读大学期间,很少回家,和她见面少了,几乎断了音讯。

⑨六年过后,正是文学复兴的时期,我家有很多杂志,把床铺底下挤得满满堂堂便想起了这位小冯同学,她爱看书,把这些杂志送给她正好

⑩我来到副食店,一眼就看见她坐在柜台里。看见我进来,她忙走了出来,笑吟吟地叫我。我这才注意,她挺着个大肚子,小山包一样。

我把杂志给了她,说:家里还有好多,你这样子不方便到我家去拿,待会儿我给你送来!她一摆手说:那哪儿行啊!那显得我的心多不诚呀!便跟着我回家抱回好多本杂志,我只好帮她提着一大摞,护送她回到副食店,对她说:这么沉,你怎么拿回家?她说:一会儿打电话,让孩子他爸来帮我扛回家。这可是我们一家三口的宝贝呀!说完,她咯咯又笑了起来。

那天告别时,她挺着大肚子,特意送我走出副食店.正是四月开春的季节,路旁那一排钻天杨的枝头露出了鹅黄色的小叶子,迎风摇曳,格外明亮打眼在这里住了小九年,我似乎是第一次发现这钻天杨的小叶子这么清新,这么好看。

从那以后,我再没见过小冯同学

前些日子,我参加一个会议,到一座宾馆报到宽阔的大厅里,从天而降的瀑布一般的吊灯,晶光闪烁。一位身穿藏蓝色职业西式裙装的女士,大老远挥着手臂径直走到我的面前,伸出手来笑吟吟地问我:您是肖老师吧?我是小冯呀!看我盯着她发愣,她补充道:陶然亭南那个副食店的小冯,您忘了吗?

我忽然想起来了,但是,真的不敢认了,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

我是专门等您的,我在会议名单上看到您的名字,就一直等着这一天呢!我和您有三十多年没有见了:今晚,我得请您吃饭!我已经定好了房间!您可一定等着我呀!她热情地说,

晚餐丰盛又美味:边吃边谈,我知道了她的经历:生完孩子没多久,她就辞掉副食店的工作,在家带孩子;孩子上幼儿园后,她不甘心总这么憋在家里,便和丈夫一起下海折腾;折腾得一溜儿够,赔了钱,也赚了钱,最后合伙投资承包了这个宾馆,她忙里忙外,统管这里的一切。

告别时,我问她,那个小小的副食店,现在还有吗?

她忍不住又笑了起来:芝麻粒那么大的副食店,现在还能有吗?早被连锁的超市取代了。那一带,二十多年前就都被拆平,盖起了高楼大厦。不过,副食店前路旁那一排钻天杨,倒是没有被砍掉,现在都长得有两三层楼高了,已经成了那个地带的一景儿了呢!

钻天杨,她居然还记得那一排钻天杨。

(选自《光明日报》2018年11月30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选用的副食品商店、麻酱证、香油票等事物极具典型性,能够唤起一代人对改革开放前中国社会贫穷与落后的集体记忆。
B.第④段中“每次我去打香油,她都会满满打上来,动作麻利”,运用细节描写,意在表现小冯技艺娴熟,是一名称职的店员。
C.作者三十多年后再见到小冯,“她似乎比以前更漂亮了,也显得比实际年龄要年轻许多”,暗示小冯的生活条件比以前改善了很多。
D.文章多次写到小冯的笑,如“笑吟吟地叫我”“咯咯又笑了起来”“忍不住又笑了起来”等,表现了小冯不同情景下的心理特点。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采用了外貌描写的手法展现主人公形象,文章选取了小冯同学“刚参加工作、要当母亲、做宾馆管理者”三个人生阶段的外貌特征来表现她的变此。
B.“那么小,跟芝麻粒一样的副食店”,这句话运用了夸张修辞,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副食店的渺小;也正是其渺小等原因,所以很快被时代的浪潮淹没。
C.小冯同学通过“我”借给她书的帮助,表明了“我”及“我”的书成就了她的灿烂人生。
D.这篇文章篇幅不长,但时间跨度大,作者采用顺叙的手法描写了四十年的人和生活的变化,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展现社会迅速发展的时代风貌。
3.简要概括小冯同学的形象特征以及她身上展现的时代精神。
4.“那一排钻天杨”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2021-02-03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觅渡,觅渡,渡何处

   

从第一次看到那个黑旧的房舍,我就想写篇文章。他就义时才36岁,可人们已经纪念了他60年,而且还会永远纪念下去。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纪念馆本是一间瞿家的旧祠堂,祠堂前原有一条河,叫觅渡河。一听这名字我就心中一惊,觅渡,觅渡,渡在何处?瞿秋白是以职业革命家自许的,但从这个渡口出发并没有让他走出一条路。“八七会议”他受命于白色恐怖之中,以一副柔弱的书生之肩,挑起了统帅全党的重担,发出武装斗争的吼声。但是他随即被王明,被自己的人一巴掌打倒,永不被重用。他其实不是被国民党杀的,是为左倾路线所杀。是自己的人按住了他的脖子,好让敌人的屠刀来砍。而他先是仔细地独白,然后就去从容就义。

如果秋白是一个如李逵式的人物,大喊一声,你朝爷爷砍吧,二十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也许人们早已把他忘掉。他是一个书生啊,一个典型的中国知识分子,你看他的照片,一副多么秀气但又有几分苍白的面容。他在黄埔军校讲课,在上海大学讲课,他的才华熠熠闪光,听课的人挤满礼堂,爬上窗台,甚至连学校教师也挤进来听。后来成为大作家的丁玲,当时也在台下瞪着一双稚气的大眼睛。秋白被排挤离开党的领导岗位后,转而为文,短短几年著译竟有500万字。鲁迅与他之间的敬重和友谊,就像马克思与恩格斯一样的完美。秋白夫妇到上海住鲁迅家中,鲁迅和许广平睡地板,而将床铺让给他们。秋白被捕后鲁迅立即组织营救,他就义后鲁迅又亲自为他编文集,装帧和用料在当时都是第一流的。秋白与鲁迅、茅盾、郑振铎这些近代文化史上的高峰,也是齐肩的啊,他应该知道自己身躯内所含的文化价值,应该到书斋里去实现这个价值。但是他没有,他目睹人民沉浮于水火,目睹党濒于灭顶,他振臂一呼,跃向黑暗。只要能为社会的前进照亮一步之路,他就毅然举全身而自燃。他的俄文水平在当时的中国是数一数二了,他曾发宏愿,要将俄国文学名著介绍到中国来。他牺牲后鲁迅感叹说,本来《死魂灵》由秋白来译是最合适的。这使我想起另一件事。和秋白同时代的有一个人叫梁实秋,在抗日高潮中仍大写悠闲文字,被左翼作家批评为“抗战无关论”。他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他还是一直弄他的纯文学,后来确实也成就很高,一人独立译完了《莎士比亚全集》。现在,当我们很大度地承认梁实秋的贡献时,世人更不该忘记秋白这样的情急了用菜刀去救国救民,甚至连自己的珠玉之身也扑上去的人。如果他不这样做,留把菜刀作后用,留得青山来养柴,在文坛上他也会成为一个、甚至十个梁实秋。但是他没有。

如果秋白的骨头像他的身体一样的柔弱,他一被捕就招供认罪,那么历史也早就忘了他。革命史上有多少英雄就有多少叛徒。像曾是共产党总书记的向忠发、政治局委员的顾顺章,都有一个工人阶级好出身,但是一被逮捕,就立即招供。而秋白偏偏以柔弱之躯演出了一场泰山崩于前而不动的英雄戏。他刚被捕时敌人并不明他的身份,他自称是一名医生,在狱中读书写字,连监狱长也求他开方看病。其实,他实实在在是一个书生、画家、医生,除了名字是假的,这些身份对他来说一个都不假。这时上海的鲁迅等正在设法营救他。但是一个听过他讲课的叛徒终于认出了他。蒋介石听说抓到了瞿秋白,急电宋希濂去处理此事。宋在黄埔时听过他的课,执学生礼,想以师生之情劝其降,并派军医为之治病。他死意已决,说:“减轻一点痛苦是可以的,要治好病就大可不必了。”当一个人从道理上明白了生死之后,他就获得了最大的坚强和最大的从容。这是靠肉体的耐力和感情的倾注所无法达到的。理性的力量就像轨道的延伸一样坚定。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向来是以理行事,所谓士可杀而不可辱。秋白便是这样一个典型的已达到自由阶段的知识分子。蒋介石威胁利诱实在不能使之屈服,遂下令枪决。刑前,秋白唱《国际歌》, 唱红军歌曲,泰然自行至刑场,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盘腿席地而坐,令敌开枪。从被捕到就义,这里没有一点死的畏惧。

如果秋白就这样高呼口号为革命献身,人们也许还不会这样长久地怀念他研究他。他偏偏在临死前又抢着写了一篇《多余的话》,这在一般人看来真是多余。我们看他短短的一生斗争何等坚决:他在国共合作中对国民党右派的批驳、在党内对陈独秀右倾路线的批判何等犀利;他主持“八七会议”,决定武装斗争,永远功彪史册;他在监狱中从容斗敌,最后英勇就义,泣天地动鬼神。这是一个多么完整的句号。但是他不肯,他觉得自己实在渺小,实在愧对党的领袖称号,于是用解剖刀,将自己的灵魂仔仔细细地剖析了一遍。别人看到的他是一个光明的结论,他在这里却非要说一说这光明之前的暗淡,或者光明后面的阴影。这又是一种惊人的平静。就像敌人要给他治病时,他说:不必了。他将生命看得很淡。现在,为了做人,他又将虚名看得很淡。他不但解剖了自己的灵魂,在这《多余的话》里还嘱咐死后请解剖他的尸体,因为他是一个得了多年肺病的人。这又是他的伟大,他的无私。我们可以对比一下世上有多少人都在涂脂抹粉,挖空心思地打扮自己的历史,极力隐恶扬善。特别是一些地位越高的人越爱这样做,别人也帮他们这样做,所谓为尊者讳。而他却不肯。作为领袖,人们希望他内外都是彻底的鲜红,而他却固执地说:不,我是一个多重色彩的人。当我们只看他的事业,看他从容赴死时,他是一座平原上的高山,令人崇敬;当我们再看他对自己的解剖时,他更是一座下临深谷的高峰,风鸣林吼,奇绝险峻,给人更多的遐想。他是一个内心纵横交错,又坦荡如一张白纸的人。

我在这间旧祠堂里,一年年地来去,一次次地徘徊,我想象着当年门前的小河,河上来往觅渡的小舟。秋白就是从这里出发,四处奔波。他生命短促,行色匆匆。一个人无才也就罢了,或者有一分才干成了一件事也罢了。最可惜的是他有十分才只干成了一件事,甚而一件也没有干成,这才叫后人惋惜。瞿秋白以文人为政,又因政事之败而返观人生。如果他只是慷慨就义再不说什么,也许他早已没入历史的年轮。但是他又说了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他觉得探索比到达更可贵。当年项羽兵败,虽前有渡船,却拒不渡河。项羽如果为刘邦所杀,或者他失败后再渡乌江,都不如临江自刎这样留给历史永远的回味。项羽面对生的希望却举起了一把自刎的剑,秋白在将要英名流芳时却举起了一把解剖刀,他们都将行将定格的生命的价值又推上了一层。哲人者,宁肯舍其事而成其心。

秋白不朽。

附:

在《觅渡》中的目标是怎样发现人的价值,挖掘人的价值,想写出一种人格的力量和做人的道理。人也是永远探究不完的课题。人的精神世界其广阔、博大、复杂,人是另外一个宇宙。

——梁 衡《我写<觅渡,觅渡,渡何处>》

是七尺男儿,生能舍己;作千秋鬼雄,死不还家。

——鲁迅挽秋白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第一段中的“觅渡,觅渡,渡何处”既开篇巧妙自然地照应了题目,又一语双关,恰当地概括了瞿秋白不停地探索的一生,非常耐人寻味。
B.同样是死,李逵与瞿秋白的区别是:前者是理性的,对生命意义的理解是积极的,后者对生与死的理解更多的是鲁莽和冲动。
C.梁实秋自我辩解说:人在情急时固然可以操起菜刀杀人,但杀人毕竟不是菜刀的使命。意思是革命家不应该弄纯文学,文学家不应该干革命。
D.作为革命家,他的一生是求索的,也是失败的。而他的失败的革命历程仍然值得后人尊敬,就是因为,一个人生命中的精神底蕴连及他的人格品质,会比之功名更深刻更有力地给历史留下印记。
E.梁衡把历史迷离的真相、人物真实的内心(理)和作者感伤的叹息(情)交织在一起,充分探寻瞿秋白纵横交错的复杂内心,从而达到了同类散文少有的感人深度。
2.如何理解“他短短的一生就像一幅永远读不完的名画”?
3.请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4.作者叙写瞿秋白的生平事迹时为什么提到梁实秋、向忠发与“涂脂抹粉打扮自己”的人?请结合材料分析作用。
5.梁衡希望在《觅渡》中挖掘人的价值,鲁迅说:“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瞿秋白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永远活在人民的心中。结合全文内容,分条陈述瞿秋白的人格力量内涵。
2021-02-03更新 | 194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七校联考2020-2021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木头人

周太舸

或许只有花狗明白,三爷特喜欢说话。

可和谁说呢?老伴儿走得早,儿女们相继携家带口进了城。左邻右舍,也只剩下土坯房的几堵残垣断壁。偌大个村子,没几个人。于是,三爷就把自家的花狗称为伙计,常和花狗说话。当然,花狗不会搭话,只是三爷的一个忠实听众而已。三爷说话时,花狗就趴在三爷的脚边支棱起耳朵静静地听。

从三爷的话里,花狗知道了三爷的一些事儿。比如,三爷曾经是个木匠,造房子、建庙宇、打家具、做嫁奁……与木材有关的活儿,全都干过。尤其是刻花鸟、雕龙凤、塑菩萨,惟妙惟肖,十里八乡,无人不夸。三爷走的地儿多,眼睛见得多,脑子里装的事儿多,嘴里的话自然就多。

花狗也不只是听,有时会哼哼几声,汪汪几声,或者用头蹭几下三爷的脚,向三爷摇几下尾巴。

到了晚上,花狗自觉地卧在三爷窗外的窝里。有好几次,三爷拍拍花狗的头说:伙计,跟我还客气啥,就留在屋子里听我说话嘛。但花狗不忘祖训,恪尽职守,硬要回到自己的窝里。三爷无奈地笑笑说:伙计,我的话,你在窗外也要认真听哦。

三爷的话,花狗喜欢听,当然会支棱起耳朵认真听。

然而某个日子,三爷的儿子回了家,说在城里买了房,要把三爷接到城里住。三爷抚摸着花狗柔顺的毛跟儿子说:把我这伙计也带上吧,我好跟它说说话。儿子说:花狗是只土狗,带进城会让人笑话。况且,城里那么多人,还愁没有人跟你说话?临行前,三爷只好把花狗送往亲戚家。分别时,三爷拍着花狗的头说:伙计,我走了,听不见我说话,会生气吧?

和三爷分开了,花狗确实生着气呢。还好,没过几天,三爷回了村,要回了花狗。

花狗听三爷讲,离开了土地,离开了庄稼,感觉轻飘飘的,手脚无处放。有时又感觉像鱼儿离开了水,身体被城里的空气和声响挤压得连呼吸都很困难。更要命的是,一天难得说上几句话。小区里的老人,成天交流麻将、舞蹈,三爷搭不上腔,跟不上趟儿。孙子和三爷倒很亲近,可放学回家要做没完没了的作业,三爷又不忍心和孙子多说话。一天难得说几句话,三爷哪受得了?好说歹说要回村里。

回村的三爷,带回了一部手机。三爷蹲下身子,将手机在花狗眼前晃了晃说:伙计,这玩意儿神着呢,能装下儿子、儿媳、女儿、女婿。晚上,我想和谁说话就和谁说话。到时,你就在窗外听吧。

果然,夜幕把村子捂严实的时候,三爷就开始拨打电话。花狗在窗外听得出来,三爷絮絮叨叨。

爹,别啰里啰唆了,上一天班累呢,想早点儿休息。

爹,长话短说嘛,朋友在催我出牌了。

爹,手机是用来报平安的,不要说那些闲话。好了,再见!

那时候,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这就惹得三爷很想说话,特别想和儿女们多说说话。

屋子里哐当一声,出啥事了?花狗警觉地竖起耳朵。接着,听见三爷噗噗地吹,还说:摔痛了吧?不要紧吧?你看,你看,手机又没有惹你,砸它干啥?都这把年纪了,还暴脾气,好意思吗?稍停一会儿,又听见三爷说:你们不想听我说话,没关系。我有办法,想和谁说就和谁说,想说多久就说多久,嘿嘿……

当晚,花狗在窗外就听见屋内叮叮当当的。

此后的夜晚,花狗在窗外听见三爷和儿子、儿媳、女儿、女婿、孙子、外孙说了很多话。

可某个夜晚,三爷的屋子里静悄悄的。手机铃声一直响,也没有听见三爷的说话声。

第二天,三爷的儿子一家、女儿一家全都回来了。

花狗听到三爷的儿女们议论:

这些木头人雕得真好,还分别刻着我们的名字。

你别说,就是不刻名字,也能一眼看出哪个是谁。

想不到爹还是个老顽童,在家玩木头人儿。

既然爹是个老顽童,后事就办热闹些吧!

花狗极力想为三爷争辩,一出口却是一串汪汪声。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爷虽然特别喜欢说话,但由于老伴已去世,儿女们也不在身边,村子里也没有几个人,所以感觉十分孤独。
B.孤独的三爷,不满足只和花狗说话,而儿女们对他打电话时的絮叨又不耐烦,他便雕刻了木头人,和木头人说话。
C.“木头人”表面指三爷亲手雕刻的木头人,实则指三爷那些没有孝敬之心的儿女们,正是他们的不孝造成了三爷的凄然离世。
D.结尾三爷儿女们的议论,虽寥寥数笔,却将人物的情感态度充分表现了出来,令人愤懑的同时,也引发了读者沉重的反思。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花狗是小说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形象,文章从花狗写起,又以花狗的叫声结尾,花狗贯串小说始终,具有串联情节的作用。
B.“田野里的虫子和青蛙家族,你言我语,话语声喧,好不热闹”属于自然环境描写,运用拟人手法,反衬出三爷内心的孤独。
C.“花狗在窗外就听着屋内叮叮当当的”,与后文三爷的儿女们关于木头人的议论相照应,表现了三爷作为农村人勤劳的一面。
D.“三爷的屋子里静悄悄的。手机铃声一直响,也没有听见三爷的说话声”,这是用暗示手法交代了三爷在孤独中去世的结局。
3.文章开头部分用大量文字写三爷和花狗说话,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4.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是社会生活的缩影。这篇小说就折射出当下存在的一些社会问题,请谈谈你对这篇小说主题的理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