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外国小说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珍贵的尘土

【俄】康斯坦丁·帕乌斯托夫斯基

沙梅福星高照。墨西哥战争的时候,他得了很重的热病。于是这个害病的兵,没上过一次阵,就给遣送回国了。团长,一个鳏夫,借此把他八岁的女儿苏珊娜托付沙梅带回法兰西。

归途上,小姑娘终日沉默着,沙梅照顾苏珊娜无微不至。为了让她开心,沙梅给她讲了金蔷薇的故事。

在沙梅家乡,一位老渔妇屋子的十字像架上,插着一朵做工粗糙、色泽晦暗的金蔷薇。他有一次甚至亲眼看见过这朵蔷薇,并记得它在闪烁发光,虽然窗外没有阳光,海峡上空也咆哮着惨厉的风暴。

“这样的金蔷薇在世界上不多,”沙梅的母亲说,“可是谁家要有它,就一定有福。不只是这家人,就是谁碰一碰这朵蔷薇都有福。”但老太婆的房子不断为狂风所摇撼,而且在晚上屋子里连灯火也没有了。

不久沙梅离开了村子。后来,一个相识的邮船伙夫告诉他,老太婆的儿子忽然从巴黎来了。他是一个画家,满腮胡子,是一个快乐古怪的人物。从那时起,老太婆的茅舍跟以前大不相同,里面充满了生气。

有一次,沙梅坐在甲板上给苏珊娜梳理她那被风吹乱了的头发,她向他说:“约翰,有没有人会给我一朵金蔷薇?”

“什么都可能,”沙梅回答说,“絮姬【注】,你总会碰见一个怪人送你一朵的。”

沙梅把小姑娘带到了里昂,当面把她交给了苏珊娜的姑母。这位老妇人皱着黄嘴唇,满身缀着黑玻璃珠子,好像马戏班子里的一条蛇。小姑娘紧紧地挨着沙梅,抓住他褪了色的军大衣。

“不要紧!”沙梅低声地说,轻轻地推了一下苏珊娜的肩膀。“我们当兵的也不挑拣连里的长官。忍着吧,絮姬,女战士!”

沙梅走了。他好几次回头张望这幢寂寞的屋子的窗户,连风都不来吹动这里的窗幔。

墨西哥的热病摧毁了沙梅的健康,军队也没给他什么军衔,就把他遣散了。沙梅尝试过各种卑微的职业,最后,成了巴黎手工艺作坊的一个清洁工。从那时起,灰尘和污水的气味,总没离开过他。

有时候在沙梅的心灵里,会浮现出一片轻飘的蔷薇色的云。苏珊娜,她在哪儿呢?她怎么了?他所知道的只是她父亲已经负伤死了。

有一次,在雾蒙蒙的黎明里,沙梅看见一个年轻女人站在荣誉军人桥栏杆的旁边,凝望着塞纳河。沙梅停下步子,脱下了帽子,“夫人,这个时候,塞纳河的河水是非常凉的。还是让我送您回家去吧。”

女人向沙梅转过脸来,帽子从沙梅的手里掉下来了。

“絮姬!”他兴奋地说,“絮姬,女战士!我的小姑娘!我到底看到你了!你恐怕忘记我了吧。我是约翰·埃尔奈斯特·沙梅,第二十七殖民军的战士,是我把你带到里昂那位讨厌的姑母家里去的。”

“约翰!”这个女人突然尖叫一声,扑到沙梅身上,抱住了他的脖子,放声大哭。“约翰,您还和那个时候一样善良。”

沙梅把苏珊娜拉到自己身旁,但马上又退到一边,生怕苏珊娜闻到他衣服上的鼠臊味。但苏珊娜挨在他的肩上更紧了。

“你怎么了,小姑娘?”苏珊娜没回答,她止不住痛哭。沙梅明白了,暂时什么也不要问她。之后的几天,巴黎的上空升起了一个不平凡的太阳。所有的建筑物,甚至最古旧、煤熏黑了的,每座花园,甚至沙梅的小窠,都像珠宝似的在这个太阳的照耀下灿烂发光。

不出沙梅所料。苏珊娜的情人,一个年轻的演员,变了心。沙梅帮助苏珊娜把信送给这位演员。不久,这个演员便坐着马车接苏珊娜来了。

当年轻的人们临走的时候,苏珊娜是那样匆忙,连和沙梅道别都忘记了。但她马上觉察出来,红着脸,负疚地向他伸出手来。

“你既然照你的兴趣选择了生活,”沙梅埋怨地说,“那就祝你幸福。”

苏珊娜突然眼眶里闪着泪光。“假如有人送给我一朵金蔷薇就好了!”苏珊娜叹息说,“那便一定会幸福的。我记得你在船上讲的故事,约翰。”

“谁知道呢!”沙梅回答说,“可是不管怎样,送给你金蔷薇的不会是这位先生。”

通常,沙梅会把从手工艺作坊扫出来的垃圾统统扔掉。但是在这次跟苏珊娜相遇之后,他便不再把从首饰作坊扫出来的垃圾扔掉。他开始把这里的尘土悄悄地收到一起,带到他的草房里来。很少有人知道,在这种尘土里有一些金屑,因为首饰匠们工作的时候,总要锉掉少许金子的。沙梅决定把首饰作坊的尘土里的金子筛出来,打成一朵小小的金蔷薇。

不少日月逝去了,金屑已经积到可以铸成一小块金锭。当蔷薇终于作成了的时候,沙梅才听说絮姬在一年前,已经从巴黎到美国去了,且这一去永不再回来。

沙梅在自己的草房里躺了好几天,面对着墙。他沉默着,只有一次,脸上露出一点笑容,他立刻拿旧上衣的一只袖子把自己眼睛捂住了。谁也没看见。

守望着沙梅的只有那个上了年纪的首饰匠,就是他,用金锭打成了一朵非常精致的蔷薇,花的旁边,在一条细枝上,还有一个小小的、尖尖的花蕾。

沙梅在一次首饰匠探望他的时候,悄悄地死去了。晚秋时节晚风和闪烁的灯火,摇曳着苍茫的暮色。沙梅的面孔在死后变得严峻而静穆。

“生所未赐予的而死却给补偿了。”首饰匠粗浊地叹息了一声。

(节选自《金蔷薇》,有删改)

【注】苏珊娜的昵称。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珊娜两次直言渴望有人送给自己一朵金蔷薇,表达了她对幸福的追求是锲而不舍的,无论生活怎样,心中永远保持对爱的珍视与期盼。
B.虽然战争和社会不公无情地摧毁了沙梅的肉体和尊严,但面对可能轻生的年轻女子他未视而不见,反而委婉劝说,关怀备至,人性之善可见一斑。
C.沙梅虽然尊重苏珊娜回到情人身边的选择,但他认为此举不会给苏珊娜带来真正的幸福,因此贫穷的他下定决心为苏珊娜锻造一朵金蔷薇。
D.沙梅在孤独与贫穷中静静死去,他用全部精力甚至生命锻造的金蔷薇最终没能送给苏珊娜,这成为他的临终遗憾,只有死亡才能消弭这种缺憾。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沙梅当兵时因得了“很重的热病”未参加战争而被遣返,却称之为“福星高照”,反语的运用情感鲜明地表达了对战争的否定和批判。
B.在“没有阳光”“风暴惨厉”的天气下,色泽晦暗的金蔷薇却“闪烁发光”,浪漫主义手法生动诠释了苦难生活中的百姓对幸福的追求。
C.文中画横线处环境描写语言优美,都洋溢着清新、淡雅、温暖、恬静的气息,衬托出人物的思想和情感,使小说富有诗意之美,充满温情。
D.“拉”“退”的动作描写表达了沙梅思念与自卑的纠结心理,“叫”“扑”“抱”“挨”等动作则写出苏珊娜再次见到沙梅的意外、激动与依恋。
3.小说的标题内蕴丰富,请结合文本加以分析。
4.“金蔷薇”在小说中多次出现,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023-06-16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绿门

欧·亨利

一晚,鲁多夫在老城中心贯穿全市的一条街上闲逛,他外表还讨人喜欢。白天,他是一家钢琴商店的推销员。他不用领带夹,而用黄玉环束住领带;有一次他去信告诉一家杂志的编辑,说利贝小姐写的《琼尼的爱情考验》是对他一生影响最大的书。

人行道上,放在一个玻璃柜子里咔哒直响的假牙,似乎把他的注意先引到后面的餐馆;再看一眼时,他发现了高挂在隔壁门口的牙医诊所的灯光招牌。一个高大的黑人穿着显眼的红色上衣,谨慎地向路人分发卡片。

这种牙医小广告,对鲁多夫来说并不新鲜。通常他都不予理会,但今天那个非洲人把卡片一下子塞进他手里,他竟接了下来,甚至因为手法的巧妙而微微一笑。

他朝前走了几码,随便看看卡片,诧异地发现竟是空白的。他好奇地把卡片翻个面,看到两个钢笔字:绿门。鲁多夫注意到前面三步远的一个人把黑人给他的卡片扔在地上。他捡起来,上面印的是牙医的姓名地址,以及惯常的镶牙项目和无痛手术的漂亮保证。

好冒险的钢琴推销员在街角站停,考虑了一会儿。他第二次经过黑人身边时,装出漫不经心的样子接过递给他的卡片。走了十步后,他看了一下,卡片上写着绿门,字迹和第一张相同。人行道上还有三四张卡片,是他前面或后面的人扔掉的。鲁多夫把空白一面朝上的翻过来,上面都印有牙医诊所的广告。

作为冒险的真正追随者,鲁多夫很少需要两次邀请。但那个头号捣蛋鬼已经邀请了两次,非弄明白不可。

鲁多夫慢慢走回到黑人所在的咔哒作响的柜子那里。这次经过时,他不仅没有拿到卡片,而且从那张发亮的大黑脸上看到一种冷漠的、几乎是鄙视的神情。

那种神情刺痛了冒险家。他认为那是在默默指责他智力低下。不论卡片上神秘的字样意味着什么,黑人从人群中两次选中了他,现在似乎在谴责他没有探索奥秘的智力和勇气。

鲁多夫靠边站着,避开人流,迅速地打量他认为隐藏冒险的那座房屋。房子有五层楼高。地下室是一家小餐馆。

打量好之后,鲁多夫轻快地走上门前的石头台阶,进了屋。他继续走上两层铺地毯的楼梯,在楼梯口站停。过道有两个煤气灯头,发出微弱的光线,右面一个离他较远,左面一个较近。他朝较近的那个望去,在它暗淡的光环下看到一扇绿门。他迟疑片刻,随即似乎看到了那个玩卡片把戏的非洲人的嘲笑,于是径直朝绿门走去,敲了几下。

屋里的人应门之前的几分钟,使真正的冒险家呼吸加速。绿门后面什么事都有可能!危险、死亡、失望、丢人现眼——他鲁莽地敲门后可能引起这中间的任何一件事。

屋里有微弱的寒窣声,门慢慢打开了。一个面色苍白、二十岁不到的姑娘晃晃悠悠地站在面前。鲁多夫赶紧扶住她,把她抱到靠墙的一张老旧的沙发椅上。

姑娘一动不动地躺着,仿佛晕了过去。他开始用他的圆顶礼帽替她扇风,帽檐刮到她的鼻子,她睁开了眼睛,可是那张脸瘦削苍白得让人伤心。

姑娘平静地瞅着他,接着莞尔一笑。

我晕了过去,是不是?她无力地问道,其实谁三天没吃东西都会这样的。

哎哟!鲁多夫嚷着跳起来,你等着,我马上回来。

他冲出绿门,跑下楼梯。二十分钟后,他又回来了,他两臂抱着大包小包东西,放在桌上——面包和黄油、冷切肉、蛋糕、馅儿饼、一只烧鸡和一瓶滚烫的红茶。

喝了热茶后,姑娘的眼睛有了生气,脸色也好一些。随着气力的恢复,她开始把自己的小故事讲给他听。那是城市里每天都会遇到的、成千上百个稀松平常的故事之一:女售货员偏低的工资,罚款使工资进一步减少却使店方利润增加,病假扣发工资,然后是失去工作、失去希望,接着便是——冒险家敲响了绿门。

但在鲁多夫听来,这故事像《琼尼的爱情考验》里的紧急关头那般重要。

我困极了,她说,我觉得太舒服了。

鲁多夫站起来,拿了帽子。

那我就告辞了。好好睡一觉会对你有帮助的,晚安。

他伸出手,她握住他的手,也说晚安

哦,明天我再来看看你怎么样?你轻易摆脱不了我的。

他走到门口时,她问道:你怎么会敲我的门的?

他瞅了她片刻,想起那些卡片,迅速做出决定,永远不告诉她,他了解她在极端困难下采取的权宜之计。

我们的一位调音师住在这幢楼里,他说,我弄错了,敲了你的门。

在绿门关上之前,他最后看到的是她的微笑。

他在楼梯口站住,好奇地打量四周。然后走到过道的尽头又走回来,再上一层楼,他发现楼里所有的房门都是绿色。

他大惑不解地到了人行道上。那个非洲人还在。鲁多夫拿着他发的两张卡片上前询问。你能不能告诉我,你为什么给我这些卡片?

黑人咧嘴笑了,露出一口白牙,替他主人的行业做了一个极好的广告。

在那里,老板,他指着街那头说,不过恐怕已经赶不上第一幕了。

鲁多夫朝他指点的方向望去,看见一家剧院入口处为新上演的戏剧打出的明亮的灯光广告:绿门

听说那是第一流的戏剧,黑人说,演出经理给了我一块钱,让我分发医生广告时捎带发几张。我给你一张医生的卡片好不好,老板?

鲁多夫沉默片刻,自语道:反正一样,我认为是命运的手指引我找到了她。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和痴迷骑士小说、坚信能扶危济困的堂·吉诃德类似,鲁多夫笃信利贝小姐的作品,同时认为自己能帮助姑娘摆脱困境。
B.鲁多夫连续确认只有自己拿到了印有“绿门”的卡片后,经过细致的观察和周密的思考,最终选择了那一扇绿门。
C.面对姑娘“你怎么会敲我的门”的疑问,鲁多夫刻意隐瞒真实原因,是因为他自以为了解她的苦衷,这样做也关照了她的尊严。
D.当知道卡片上的“绿门”指的是戏剧名字时,鲁多夫对自己之前的做法并不后悔,这彰显了小人物的善良的人性光辉。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主要通过鲁多夫的全知视角来叙述,既不受时空限制,又使小说的内容更为客观。
B.在看到“一种冷漠的、几乎是鄙视的神情”后,鲁多夫的心理活动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绿门”具有象征意义:绿色是一种永恒的生命色彩,而绿门的开启将给人们带来希望。
D.小说以意想不到的方式结尾,具有强烈的戏剧效果,体现了欧·亨利小说的典型特征。
3.本文在构思上采用“巧合”的手法,请结合文本内容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4.有位评论家说:“这篇小说用传奇色彩的笔调演绎了一场关于现实救赎的精彩故事。”请根据文章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06-14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B)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姑妈的书

[俄]安德烈·马卡罗夫

科利亚·瑟罗耶戈夫继承了一套两居室的房子。半年前,他的姑妈去世了。

“这是上帝赏给我们的,”妻子说,“因为我们受的折磨。”

“你胡说什么!”科利亚项了妻子一句,“我们受了什么折磨?是上帝收去了。”

“上帝把她收去了,”妻子也不甘示弱,“可赏赐了我们,就是那套房子,以示公平。一家三口共居一室,难道不是一种折磨?”科利亚没有再争辩,公平就公平吧。半年过去了,失去亲人的哀痛渐渐淡忘,现在科利亚在这套房子里来来回回地踱步,四处打量着,手里拿着一串钥匙,脸上是灿烂的笑容,嘴角都快咧到耳根上去了。

姑妈一生从教,是一个非常有文化修养的女人,仅书就摆满了五个古旧的大书橱。可她生活非常清贫,只有一个老式圆角冰箱、一台电子管电视机和一台单缸半自动洗衣机。现在他们要把这些宝贝当垃圾扔掉。妻子想把这些书也一块扔了,但科利亚没同意。

“我要在整面墙上定做一个漂亮的书柜,”科利亚说,“这样我们家也有藏书了,也有文化气息了,终于像个书香门第了。”

他说完,像个孩子似的坐在了这堆书旁。

“没有带图的。”妻子调侃了一句,就去厨房了。

怎么没有!科利亚真的找到了几本图画书,小时候姑妈亲自给他读过,有《一只小灰鸭》《小红帽》《一个士兵》等。这几本书薄薄的,没多少页码。科利亚突然笑了起来,想起了故事里那个士兵是怎么在一个吝啬的老太太家里用锤子煮粥的。

科利亚把这几本书摞在了一起,心想,给儿子讲是晚了,孙子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有呢。他挪了挪身子,又翻弄起各种文学典籍。他拿起一本涅克拉索夫的诗集使劲儿回忆了半天,也就记得在中学教学大纲中那首《大门前的沉思》。普希金的诗还算强点儿,《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他零零碎碎地记得几个片段,可也都是两三行而已。

科利亚着实埋怨了一番自己没文化,刚要潜心阅读,填补一下大脑的空白,妻子就喊他把那台洗衣机先拖走扔掉。

他们举家迁入后,科利亚立刻叫来了一位师傅,让他测量了一下墙上要定做的书柜的尺寸,计算了定做费用。那位师傅很快就给出了预算,但科利亚家的第一笔支出买的却是一台新电视机。他们选的那台电视机大得简直就像一块电影银幕,于是这些书暂时被挪到另一面墙边去了。一个月后,妻子又买了一套床具,那套床具实在太宽太大了,这些书只好又换了地方。又过了一个月,妻子偶然在一个展销会上买了一套壁柜,带梳妆台,梳妆台镜子上方还安装着一盏镜前灯。

“儿子,”科利亚恳求道,“把书放在你的房间里吧,能占一整面墙,看着多有文化。”

“什么?”儿子把一只耳机从耳朵里拿出来说,“不行,我这整面墙上就挂一辆自行车。你还是给我买电子书吧,最好是一部新款的iPad。”

儿子说完又把耳机塞进耳朵,伴着音乐迈着舞步走了。

“怎么搞的!”科利亚把这些书一摞摞地塞进了电视机对面的角落里,百思不得其解。“原来我们一家三口在一个房间里都住得下,可现在一整套房子竟然连一本书都放不下了,老婆!”他怒吼道,“我们家就不能有点儿文化吗?”

“那就看第五频道的文化台吧!”妻子回敬道。

后来科利亚出差了两个星期。他回来时,姑妈的那些书已经没了踪影。他出差的时候,妻子发了一则启事:“藏书出售,传世经典。”书当天就被人运走了,而卖书的钱妻子则买了一只小转角沙发,正好摆在了电视机对面。

只有三本书幸免于难,这三本书一直在科利亚的床底下放着,他从来没拿出来过,但名字似乎还记得。第一本是《鼠疫》,很有哲理,但非常枯燥,一看就犯困,而且作者的名字也很可笑,叫加缪,像白兰地的名字,所以他记住了。还有一本是爱伦坡的,一位美国作家。他的故事适合夜里读,比任何一部恐怖片都纯净。最后一本是幽默作品,叫《三十只狗崽》,是一个叫米哈伊尔的人写的,里面的故事很有意思,但是关于狗的话一句也没有,写的都是形形色色的野蛮人,史前的。这不难理解,不管是电视,还是互联网,作者写这本书的时候都没有,只有带着一个圆圆的小喇叭的收音机。

科利亚难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像从前一样该怎么过就怎么过了,不再想什么文化。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科利亚的妻子看来,他们能够继承姑妈的一套房子是上天给予的补偿,而与姑妈没有任何关系,由此可知她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
B.面对姑妈留下的书籍,科利亚坐在旁边,“像个孩子似的”,其原因由下文妻子的话揭示出来:他的文化水平不高,只能看懂带图的书籍。
C.科利亚想把姑妈的书放到儿子的房间,但遭到了儿子的拒绝,儿子追求的是流行事物,他对传统的纸质书籍是排斥、抵触的。
D.科利亚的妻子最终还是把姑妈留下的书卖掉了,因为在她看来,这些书是没有用的东西,这体现了妻子的追求倾向。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对人物的刻画很成功,通过个性化的语言,体现了科利亚和他妻子的不同形象特点,有利于更好地体现小说的主旨。
B.小说语言比较有特色,一些语段庄谐并出。比如,科利亚“百思不得其解”“怒吼”是“谐”,他把书“一摞摞地”“塞进”“角落”以及妻子调侃式的“回敬”是“庄”。
C.小说具有反讽意味,妻子看不上书籍却标为“传世经典”,五大橱书只换来一只小转角沙发,极具批判色彩。
D.小说中多次提到电视,把“影像化”生活与“文字化”生活做对立,彰显两种不同的生活追求的矛盾冲突。
3.“姑妈的书”作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分析。
4.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说“检验一个人物是否圆形的标准,是看它能否以令人信服的方式让我们感到意外。”据此标准,请判断“科利亚”是否为圆形人物,并阐明理由。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沙丘上的陌生人

阿瑟·戈登

我记得,那是七月的一个早晨,和往常一样,盛夏的燥热还未降临,一切都是那样宁静和明亮。我当时13岁,皮肤晒得黑黑的,头发也蓬松凌乱,有点清高,也免不了有点孤独。冬天,我得穿上鞋子和别的孩子一样去上学。夏天,我就住在海边,无忧无虑,自由自在,遐想连翩。

这天早晨,我在村庄上游的一个旧码头把小船拴好。忽然间听到头顶上有人说:你能用鱼钩钓鳄鱼吗?

我一惊,抬起头来看见一张清癯苍白的脸,还有一双在我看来极为特殊的眼睛。倒不是眼睛颜色的特殊,而是目光中包含着那么丰富的情感:温厚、幽默、关怀、机警,还有深邃,我觉得这个词用来形容这目光是最合适不过的了。但是用什么来形容他那似愁非愁的神态呢?

他看出我吓了一跳,就说:真对不起。他点头数着船舱里的两三条鱼,问我:你可以教我钓鱼吗?我点点头,他爬进小船。也许我们应该自我介绍一下,他说,不过话又说回来,也许不必。你是个愿意教人的孩子,我是个愿意学习的老师,这样介绍就够了。我叫你‘小朋友’,你就叫我‘先生’吧。

我递给他一根手钓线,告诉他怎样把招潮蟹穿在钩上作诱饵。他告诉我,他在码头后面租了幢旧房子,我需要躲避几天,不是躲警察什么的,只是躲避亲戚朋友们。你可别对别人说看见我了,行吗?

他说他是老师,我就问他教什么课。

他说:在学校的课程表上,别人把它叫做‘英文’,不过我喜欢把它叫做‘魔术课’——专门研究语言的奥妙和魔力。你喜欢语文课吗?

我说我一向不在那上面费脑子。我提醒他开始退潮了,水流太急,不能再钓鱼。再说也到吃早饭的时候了。

对。他收起他的钓线说,这些天我总是忘了吃饭呀,时间呀。他皱着眉,爬上码头,似乎有点吃力,待会儿你还来河边吗?

我可能在退潮时来捉虾。

顺便来找我吧!我们可以谈谈语文,然后你可以教我捉虾。

我果真又去找他了。一段邂逅相遇的友谊就这样开始了。直到今天,我也不明白是怎么回事,也许是因为我第一次结识了一个在感情上相互平等的成年人。在语言和思想上固然他是老师。但是海风呀,潮汐呀,大海里无数的小生命呀,是我的小天地,在这方面我可比他强。

从那以后,我们几乎天天在一起。有时,上溯银波泛泛的溪间,看甲鱼在堤岸上跑,看蓝鹭亭亭玉立。有时,徜徉在海边沙丘之间,周围长着婀娜的海燕麦。白天有野山羊在那里吃草,晚上有大海龟爬行。我发觉:他不能过分劳累,甚至起一次锚都累得筋疲力尽。不过他从无怨声,总是在滔滔不绝地讲话。

他讲的话,我多半儿都忘记了。不过有一部分却还记得清清楚楚,好像一切都发生在昨天,而不是几十年前。我们在离岸不远的地方抛下锚,把鱼钩甩到波浪里钓海鲈。小船象一只性急的猎狗,在浪尖上打转。节奏,他说,生活充满了节奏;语言也需要节奏。不过你得先训练自己的耳朵。倾听静夜里的涛声,你可以体会其中的韵律。看看海风在干沙上留下的痕迹,你可以体会到句子里应有的抑扬顿挫,你懂得我的意思吗?

我实在不懂;不过也许内心深处有所领悟。

有时候我听他朗读他带来的书。他常常停下来,重读他自己欣赏的某个警句或者某一行。有一天,他在《亚瑟王之死》里发现了一句骏马悲嘶,就对我说:闭上眼睛,再把这句慢慢地念出来。我照他说的做了。你有什么感觉?”“令人心颤。我老老实实告诉他。他乐了。

不过他教的魔术并不限于语言。即使一些我司空见惯的东西,他也能使我感到兴奋不已。他指着一堆堆的云问:你看见了什么?色彩缤纷?这还不够,要找尖塔、吊桥;找龙、飞狮、千奇百怪的野兽。

日子就这样过去了。我们出游的次数越来越少,因为他动不动就感到累。去码头的时候,他搬了两把椅子和一些书,但并不怎么读。他看我钓鱼,看海鸥盘旋,看海水打着漩涡流过,似乎就心满意足了。

突然,我的生活蒙上一层暗影:父母亲要我到夏令营去住两个星期。那天下午,在码头上我问我的朋友,等我回来时他会不会还在这里。他温和地回答我:但愿还在。

可是他走了。我还记得在旧码头,我站在被太阳晒得暖暖的木板上,呆呆地望着那门窗紧闭的旧房子,回忆往日欢乐的旧梦,怅然若失。我跑到杰克逊的杂货店—那里的人消息最灵通,去查问那位教书先生究竟去哪里了。

他病了,病得很重。杰克逊太太说,医生打电话叫他的亲戚来把他接回去了。他给你留下点东西,他知道你会找他的。

她递给我一本书,是一本薄薄的诗集:《火焰与阴影》。有一页书角折着,上面一首诗的旁边有个铅笔做的记号,我现在还保存着这本书,那首诗题名为《沙丘上》:

假如人死了生命还存在

这褐色海滩会理解我的心意,

我将重来,大海一样永恒而多姿,

不变的,是大海的绚丽。

如果生命短暂,使我冷漠,

不要抱怨,我将化作火焰升天。

我已安息,如果你还把我想念,

请站在海边沙丘上,把我的名字呼唤。

不过,我从来没有站在沙丘上呼唤他的名字。一来我根本不知道他的名字;其次我也太怕羞。并且很长时间里,我几乎把他全然忘记了。但是,当我被一个充满音乐感或魔力的句子打动的时候,或者当我抓起一只张牙舞爪的青蟹的时候,或者在金光灿烂的天空看见一条云龙的时候,我就情不自禁地想起了他。

1.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篇交代了“我”和“陌生人”初次相遇的时间和环境,也为“我”和他以后的活动提供了背景。
B.陌生人教“我”领会语言的奥妙和魔力,“我”教他钓鱼,感受大海的魅力,虽然“我”们有年龄差,但是在感情上是相互平等的。
C.陌生人不仅教了“我”体会语言方面的“魔术”,也教会了“我”用日常司空见惯的事物变魔术的能力。
D.小说最后引用的诗歌照应了文章的标题,突出了陌生人的形象特点,也表现了“我”和陌生人之间的友谊。
2.对文中画线部分语言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善用词语,准确传神。如“泛泛”写溪水荡漾,“婀娜”表现了海燕麦枝条的柔美。
B.句式多变,富于变化,长短句交错使用,句式的运用完全服从于表现感情的需要。
C.巧用修辞,形象生动。如“看蓝鹭亭亭玉立”,运用拟人手法呈现蓝鹭挺拔的身姿。
D.语言优美,富有情感,用散文化的语言热情讴歌了大自然蓬勃的生机和活泼的生命力。
3.小说结尾写“他”因“病得很重”而不辞而别,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作者在行文中有诸多细节暗示,请试举四处来说明。
4.关于小说的主人公,有人认为是“我”,有人认为是“陌生人”,你的看法是什么?试结合文本加以探究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复活(节选)

列夫·托尔斯泰

玛丝洛娃一看见聂赫留朵夫,脸刷地红起来,迟疑不决地站住,然后皱起眉头,垂下眼睛,踏着走廊里的长地毯快步向他走来。她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本想不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她的脸涨得越发红了。自从上次他们谈话时她发了脾气又道了歉以后,聂赫留朵夫还没有见到过她。他料想她今天的心情同上次一样。但今天她完全不同,脸上出现了一种新的表情:拘谨,羞怯,而且聂赫留朵夫觉得她对他很反感。他告诉她他将去彼得堡,并且把装着他从巴诺伏带来的照片的信封交给她。她默默地接过信封,把它插在围裙里。

“您在这儿好吗?”聂赫留朵夫问。

“没什么,挺好。”她说。

“我很替您高兴。总比那边好一些。”

“‘那边’指什么地方?”她问,顿时脸上泛起了红晕。

“那边就是牢里。”聂赫留朵夫赶快回答。

“好什么呀?”她问。

“我想这里的人好些,不像那边的人。”

“那边好人多得很。”她说。

“明肖夫母子的事我奔走过了,但愿他们能得到释放。”聂赫留朵夫说。

“但愿上帝保佑,那老太婆人真好。”她说,接着微微一笑。

“我今天要上彼得堡去。您的案子很快就会受理。我希望能撤销原判。”

“撤销也好,不撤销也好,如今对我都一样。”她说。

“我不知道为什么对您都一样,不过对我来说,您无罪释放也好,不释放也好,倒真的都一样。不管情况怎样,我都将照我说过的话去做。”他坚决地说。

她抬起头来。她那双斜睨的黑眼睛又象瞅着他的脸,又象瞅着别的地方。她整个脸上洋溢着快乐的神采。不过她嘴里所说的同她眼睛所说的截然不同。

“您何必说这种话呢!”她说。

“我说这话是要让您明白我的心意。”

“这事您已经说够了,用不着再说了。”她好容易忍住笑说。

病房里不知怎的喧闹起来。传来孩子的哭声。

“他们好象在叫我。”她不安地回头望望说。

“好吧,那么再见了。”他说。

她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竭力掩饰她的得意神气,沿着走廊的长地毯快步走去。

“她身上起了什么变化?她在想些什么?她有什么感受?她是要考验我,还是真的不能原谅我?她是没法把她的思想和感受说出来,还是不愿说?她的心肠变软了,还是怀恨在心?”聂赫留朵夫问自己,却怎么也无法回答。他只知道一点,那就是她变了,她的心灵里发生了重大变化。这个变化不仅使他同她联结起来,而且使他同促成这变化的上帝联结起来。这样的联结使他欢欣鼓舞,心里充满温暖。

玛丝洛娃回到放有八张童床的病房里开始铺床。她铺床单的时候腰弯得太低,脚底一滑,差点儿跌一跤。一个脖子上扎着绷带的男孩,正在休养,看见她差点儿跌一跤,笑起来,玛丝洛娃也忍不住,在床边上一坐,发出响亮而富有感染性的笑声,逗得几个孩子都哈哈大笑。

这天白天,当房间里没有人时,玛丝洛娃几次从信封里取出照片,欣赏一下。晚上下班以后,她回到同另一个助理护士合住的房间里,又把照片从信封里取出来,含情脉脉地一动不动仔细察看着照片上的那几个人、他们的服装、阳台的台阶、灌木丛,以及灌木丛前面他的脸、她的脸和两位姑妈的脸,看了好半天。她看着这张发黄的褪色照片,怎么也看不够,特别是对她自己,对她那张额上鬈发飘飞的年轻美丽的脸看得出了神。她看得这样专心致志,连那个跟她同住的助理护士走进屋子,她都没有发觉。

“这是什么?是他给你的吗?”身体肥胖、心地善良的助理护士弯下腰来看照片,问道。“难道这是你吗?”

“不是我又是谁?”玛丝洛娃笑吟吟地瞧着同伴的脸说。

“那么这是谁?就是他?这是他母亲吗?”

“是姑妈。难道你认不出来?”玛丝洛娃问。

“怎么认得出来?整个模样都变了。我看离现在都有十年了吧!”

“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说。她的活泼样儿顿时消失,脸色变得阴郁,眉毛之间凹进去一条皱纹。

“怎么样?那边的生活一定很轻松吧?”

“哼,轻松,”玛丝洛娃闭上眼睛,摇摇头说,“比服苦役还要苦。”

“那为什么不抛下这种生活呢?”

“抛是想抛的,可是办不到。说这些做什么!”玛丝洛娃说着,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好容易忍住愤怒的眼泪,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同伴的话使地想起她现在的处境,也使她想起当年在那边的生活,那些痛苦的夜晚,特别是谢肉节的夜晚。她想起那天她穿着一件酒迹斑斑的袒胸红绸连衣裙,蓬乱的头发上系着一个大红蝴蝶结,精疲力竭,浑身虚弱,喝得醉醺醺的,直到深夜两点才把客人们送走。她在那个瘦得皮包骨头的弹钢琴女人旁边坐下,向她诉说自己的悲惨遭遇。弹钢琴女人也诉说她处境的苦恼。她们立刻决定抛弃这种生活。她们以为这个夜晚已经过去,刚要走散,忽然听见有几个喝醉酒的客人在前厅喧闹。一个穿燕尾服、系白领带的矮小男人,满头大汗,酒气熏天,打着饱嗝,走过来一把搂住她的腰。他们旋转,跳舞,叫嚷,喝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一年又一年过着同样的日子。一个人怎么能不变!归根结蒂这一切都是他造成的。对他的旧恨顿时又涌上她的心头。她真想把他训斥一番,痛骂一顿。她后悔今天错过机会没有再对他说:她知道他是个怎样的人,她决不受他欺骗,不让他在精神上利用她,就象从前在肉体上利用她那样,也不让他借她来显示他的宽宏大量。她在走廊长凳上坐了一会儿,然后回到小屋子里,为自己饱经沧桑的身世哭了好半天。

(选自《复活》第二部第13章,有删改)


【注释】①节选部分写聂赫留朵夫到监狱医院去看望任助理护士的玛丝洛娃。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玛丝洛娃走到聂赫留朵夫跟前时,本不想同他握手,但后来还是向他伸出手,说明她对聂赫留朵夫的行为内心有所触动。
B.玛丝洛娃离开聂赫留朵夫时假装没有看见他伸出手来,没有跟他握手就转过身,反映出她此时的拘谨与羞怯。
C.“不是十年,是隔了一辈子。”玛丝洛娃的话道出了内心的痛苦与愤恨:就是在“那个地方”,就是“那个人”,把她的一生毁掉了。
D.最后一段表明,玛丝洛娃当时受生活逼迫,根本没有办法与那种墮落的生活决裂,也没有勇气真正摆脱那种生活。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有大量的对话描写,这些对话真实细腻地表现了人物复杂的心理,同时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B.文中对玛丝洛娃晚上回到房间独自一人看照片时的神态描写,充分表现了玛丝洛娃对美好往昔的怀念。
C.教材中聂赫留朵夫对玛丝洛娃的称呼在“你”“您”之间转换,表现出他内心的矛盾;本文一直称“您”,表现他对她的亲昵与尊重。
D.“霍地站起来,拿起照片往抽屉里一扔,……砰地一声带上门,跑到走廊里”,这一连串动作生动地展现出玛丝洛娃内心的痛苦。
3.联系上下文,简要分析文中画线的两处“都一样”各有怎样的内涵。
4.文学评论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托尔斯泰伯爵最感兴趣的是心理过程本身。”请结合本文简要分析玛丝洛娃的心理变化过程。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大卫·科波菲尔(节选)

[英]狄更斯

我抬眼看看那上面的一扇窗,只见一个头发花白而神情愉快的男子在那儿,他怪怪地闭着一只眼向我点点头又摇摇头,再笑笑,就走开了。就在这时,从房子里走出一个女人,她帽子上又扎了条毛巾,手上带着园艺手套,身披一条像收税人的大围裙那样的大园艺口袋,手拿一把大刀。我马上就知道她是贝西小姐了,因为她大模大样地走出房子,和我可怜的母亲常描述她当初走进我们布兰德斯通鸦巢的花园那大模大样完全一样。

“走开!”贝西小姐摇摇头说,并向空中挥动那把刀做了个砍的动作,“快走开!这里不许男孩来!”

她走到花园的一角,弯腰去挖一棵小树的根时,我战战兢兢地望着她。我勇气丧尽,只抱着豁出去的想法了,于是我轻轻走过去,在她身边站下,用手指碰碰她。

“对不起,小姐。”我开始说。

她吃惊地抬头看看。

“对不起,姨奶奶。”

“呃嘿?”贝西小姐叫道,我还从没听过人们用这么吃惊的口气说话呢。

“对不起,姨奶奶。我是你的孙子。”

“哦,上帝!”我姨奶奶说着,一下坐到了花园的小径上了。

“我是大卫·科波菲尔,从萨福克的布兰德斯通来的——我出生的那晚,你去过那儿,见到了我亲爱的妈妈。她死后,我很不快活,我被冷落,不能上学被迫去独立谋生,干不适合我干的苦活。所以我跑到你这里来。我刚动身就被人抢劫了,只好一路走来,从动身后,我就没上床睡过觉。”说到这里,我的自制力全丧失了;我的双手动了动,本意是向她指明我那褴褛行状,证实我所受的苦难,可我就一下大哭了起来,我想这场哭已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

我姨奶奶脸上只剩下惊诧的表情,坐在石子上两眼瞪着我;我一开始大哭,她就连忙起身,抓住我的衣领,把我带进了客厅。在客厅里,她做的第一件事是打开一个高橱的锁,从中取出几个瓶子,然后把每个瓶子里的玩艺都朝我嘴里倒一点。我想她是想都没想就拿出那几个瓶子的,因为我至今肯定说我当时尝到了茴香汁、鱼酱、色拉油。由于我依然很伤心,不能控制住自己的呜咽,她向我投下这些滋补剂后就把我放到沙发上,在我脑袋下垫一条披肩,又把她头上的头巾取下垫到我脚下,以免我会把沙发套弄脏。然后,她就坐在我前面说过的绿色大扇子或屏风后,这一来我就看不见她的脸了;她每隔一分钟就叫一声“上帝”,像号炮一样。

过了一些时候,她摇铃了。“珍妮,”我姨奶奶对进来的女佣说道,“到楼上去,替我向狄克先生问好,并说我想和他谈谈。”

我直挺挺地躺在沙发上(我怕稍动就会惹姨奶奶不快),珍妮见了有些吃惊,但她还是去执行命令了。姨奶奶背着手在客厅里走来走去,直到那从楼上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男人笑呵呵地走进来。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别装傻了,因为只要你肯,没人能比你更明白。我们都知道这点。所以,无论怎样也别装傻。”

那男人立刻严肃起来,朝我看看。我觉得他好像要恳求我千万别提到那个窗子。

“狄克先生,”姨奶奶说道,“你听我说起过大卫·科波菲尔吗?好了,别装作没记性,因为你我都知道是怎么回事。”

“大卫·科波菲尔?”狄克先生说,我觉得他是不大记得了。“大卫·科波菲尔?哦,对,当然啰。大卫,的确。”

“行了,”姨奶奶说,“这就是他的孩子——他的儿子。如果这孩子不像他的母亲,就很像他父亲了。”

“他的儿子?”狄克先生说。“大卫的儿子?千真万确。”

“是呀,”姨奶奶继续说道,“他已经干了件好事呢。他跑了出来。哦,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就决不会跑掉的。”姨奶奶坚定地摇摇头,表现出她对那从未来到人间的女孩的性格和行为所怀的信心。

“哦!你认为她就不会跑掉?”狄克先生说。

“天哪!看看这个人哪!”我姨奶奶很不客气地叫道,“这是什么话呀?难道我还不知道她不会的?她一定会和她的教母兼姨奶奶住在一起,我们会彼此相亲相爱。我倒想请教你,他的姐姐贝西·特洛伍德会从哪里跑掉,或跑到哪里去?”

“她不会跑的。”狄克先生说。

“那就好吧,”姨奶奶听到这回答后也缓和下来了,“你像外科医生的放血针一样利快,狄克,你又怎么能装得木呆呆的呢?现在,你看着这儿的小大卫·科波菲尔,我问你一个问题:我把他怎么办好呢?”

“你把他怎么办?”狄克先生怯怯地挠挠头发说,“哦!把他怎么办?”

“就是,”我姨奶奶神色严肃地举着手指说,“嘿!我要一个很得体适宜的建议。”

“嘿,如果我是你的话,”狄克先生一面茫然地看着我,一面仔细想道,“我一定——”他似乎因为从对我打量时得到启发而生出他料想不到的想法,便很轻松地补充道,“我一定把他洗涮干净!”

“珍妮,”我姨奶奶感到大胜而平静了下来——但我当时并不理解——并转过身说,“狄克先生给我们大家指出了正确做法。烧洗澡水!”

虽然这谈话令我很感兴趣,但当这谈话进行时,我不禁观察我姨奶奶、狄克先生、珍妮,这样我对那房间的通盘观察才可算完全彻底了。

(董秋斯译)


【注】①狄克是贝西的一个远亲,神经有些不正常,他的家人要把他送进疯人院,贝西将他收留并努力培养其健全的人格。②大卫·科波菲尔在出生之前,贝西姨奶奶认为他母亲怀的是一个女孩,并给她取名为贝西·特洛伍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到贝西小姐吃惊的样子,大卫的称呼由“对不起,小姐”转换到了“对不起,姨奶奶”,可以看出他的聪明伶俐。
B.贝西姨奶奶对是否收留大卫犹疑不定,是狄克先生“把他洗涮干净”的建议才让他留下来,让他结束了漂泊的生活。
C.在花园里劳作,家里有女佣,主动收留远亲狄克……这些细节从多方面展现出姨奶奶贝西小姐拥有比较好的家境。
D.狄克是小说的次要人物,作者用从窗子里对我眨眼的细节描写、重复啰嗦的语言描写等手法,使其形象鲜明可感。
2.关于文中画线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卫提及他出生时的事情,拉近了他与姨奶奶间的距离,也使对方打消了对他的疑虑。
B.“被人抢劫”“一路走来”“没上床睡过觉”,这些经历与他的“褴褛行状”形成了照应。
C.大卫自制力丧失,“一下大哭了起来”,可见他受尽了委屈,表现出怯懦脆弱的性格特点。
D.“憋在我心里整整一个星期了”,暗示出大卫从逃离出来到现在至少已有一个星期的时间。
3.小说选文在叙述上颇有特色,请简要分析。
4.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把小说人物分为扁平人物和圆形人物。扁平人物又称漫画人物,性格刻画单调,缺乏变化;圆形人物则是具有复杂性格的人物。贝西小姐是扁平人物还是圆形人物?作者这样塑造人物形象有什么效果?请结合文本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间王国(节选)

[古巴]阿莱霍·卡彭铁尔

很快传来了可怖的消息:毒物已进入宅院。一天下午,鸡鸣庄园的主人吃了一个鸡蛋卷之后,好好儿的突然栽倒。这个消息还没来得及传到邻近的庄园,又有几个庄园主中毒而死。总在伺机进攻的毒物潜伏在小桌上搁着的杯子里,隐藏在汤锅、药瓶、面包、酒、水果和盐里。不祥的钉棺材声随时可闻,送葬的队伍随处可见。恐怖正扼紧人的喉咙,使人形销骨立。绿色、黄色、无色的毒物继续像蛇那样爬行,或经由厨房的烟囱落下,或从紧闭着的门的缝隙里钻进屋内,犹如一株寻找阴影并使物体变成阴影的不可阻挡的藤。

庄园主们惶惶不可终日,因不敢喝井水而以酒止渴,整天喝得醉醺醺的他们对奴隶们严刑拷打以追问究竟。可是毒物仍在造成大量死亡,人、畜均不能幸免,无论是祈求、许愿、医生的告诫,还是一个会妖术、能除病的英国水手所施的法术,都不能制止死亡的秘密挺进。在圣灵降临节的那个星期天,勒诺芒·德梅齐太太吃下一个特别诱人的柑子之后不久(过于殷勤的果枝把那柑子直送到她面前让她摘取),就匆匆忙忙地咽了气。整个平原已宣布了戒严,太阳下山后,只要发现有人在田野或房屋附近走动,就当场用火枪撂倒。法兰西角的驻军列队在大街上耀武扬威,可笑地叫嚣要严惩那个抓不到的敌人。

一天下午,“罗圈腿”被拷问,主人威胁说要把火药塞进他的屁股。“罗圈腿”只好开口。他说,成了拉达祭礼祭司的麦克康达尔,几次被真神召去并被赋予奇特的法力,成为司毒药的神;另一个世界的主宰赋予他绝对的权威,指定他担当消灭白人并在圣多明各岛建立一个自由黑人大帝国的使命,他已宣布要打一场灭绝战;成千上万的奴隶信奉麦克康达尔,谁也阻止不了毒物的前进。气恼点燃的火药炸飞了那个嘴封得不紧的黑人的肚肠,一个信差被火速派往法兰西角。当天下午,所有能出动的人统统出发,去追捕麦克康达尔。

一月份的一个星期一,北部平原各庄园的奴隶们拂晓时开始进入法兰西角。他们由骑着马的庄园主和管家们领着,后面跟着荷枪实弹的卫兵,慢慢地走进大广场;广场上,军鼓敲打着庄严的节拍。几个士兵把一捆捆干柴堆放在一根坚木树的木桩周围,另外几个士兵把一个火盆里的火拨旺。教事会主事和总督、法官、国王的官员们全都坐在放在教区大教堂门廊里的高高的红色扶手椅里,靠一顶用斜撑和长竿支起来的办丧事用的布篷遮阳。轻巧的阳伞在阳台上晃动,就像窗台上放着的欢快摇曳的花朵。拿着扇子、戴着露指手套的太太们如同坐在大剧院一个个包厢里那样高声交谈,因为激动而改变了说话的腔调。广场上越聚越多的满身汗水的黑人在等着专为他们准备的一出戏;对于黑人来说,那真是一出奢靡、铺张的戏,当局为此花费了一切该花的钱。因为这一次不仅要让黑人为学到一点东西而付出代价,而且要用火来教训他们;为了使黑人牢牢记住,还点了不少价格昂贵的彩灯。

突然,所有的扇子同时合拢。军鼓队后面一片肃静。腰里围着条纹短裤的麦克康达尔正向广场中心走去。他被一道又一道的绳索捆绑,又黑又亮的皮肤上布满落下的伤痕。庄园主们扫视着奴隶们的脸,黑人们现出一种恼人的无动于衷的神情。

白人们哪里懂得黑人的事情。麦克康达尔在他的变形周期中曾多次加入昆虫的秘密世界,长出许多对足、四个鞘翅和长长的触角,作为对他缺一条胳膊的补偿。他曾变作苍蝇、赤蜈蚣、蛾子、白蚁、意大利狼蛛、七星瓢虫和绿光闪闪的萤火虫。到了关键的时刻,绑在麦克康达尔身上的绳子会因那个身体的隐遁而在一刹那间仍保持着人的轮廓,然后顺着木桩滑到地上,麦克康达尔则会变作嗡嗡叫的蚊子,落到军队统帅的三角帽上,看着白人惊慌失措而暗自好笑。主人们哪里知道这一切,所以他们花了那么多钱搞了这一幕;不过这不会奏效,只能表明他们没有办法对付被伟大的洛阿神施过涂油礼的人。

麦克康达尔被捆在柱子上。刽子手用钳子夹起炭火。总督用前一夜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过的姿态抽出利剑,下令执行判决。火苗升腾,朝独臂人身上舔去,烧灼着他的腿。这时,麦克康达尔吓人地挥舞起他那没被捆住的残肢(尽管只是一小截胳膊,却显得那么可怕),用嗥叫般的声音念起奇怪的咒语,身躯猛地向前一倾。捆在身上的绳子落到了地上,黑人的身体腾空而起,在一些人的头上飞过,落进奴隶们组成的黑色海洋。广场上响起同一个喊声:“麦克康达尔得救了!”

广场上一片混乱,喊声震天。卫兵们用枪托打着,扑向吼叫的人群,广场上似乎再也容纳不下的大群黑人纷纷爬向阳台。在沸天震地的嘈杂声和一片混乱之中,谁也没有看见麦克康达尔被十个士兵抓住,投进了火堆。因烧着了毛发而燃得更旺的火焰吞没了他最后的喊叫。当奴隶们平息下来时,火堆已恢复正常的火势——就像任何一个架着木柴燃烧的火堆一样。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篇写毒物入侵宅院,继鸡鸣庄园主人离奇死亡后,又有若干庄园主中毒而死,营造出浓重的恐怖氛围。
B.作者用“耀武扬威”“可笑”“叫嚣”等词,生动地表现了法兰西角驻军的外强中干,有强烈的讽刺意味。
C.黑奴知道麦克康达尔的变形能力,所以当麦克康达尔被捆绑时他们并不担心,这是白人庄园主们意料之外的事。
D.麦克康达尔虽然挣脱了绳索,但最终仍被卫兵再次抓住,投入火堆烧死。由此可见,麦克康达尔并不具备变形能力。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将爬行的毒物喻为“一株寻找阴影并使物体变成阴影的不可阻挡的藤”,表现了毒物给白人统治者带来的恐惧和压力。
B.小说中麦克康达尔是一位深受黑奴拥护爱戴的领袖。他带领黑奴反抗统治者的压迫,为争取独立开展了如火如荼的斗争。
C.小说生动描写白人官员及太太们观看行刑前的表现,突出其喜悦和兴奋之情,表现了统治者和黑奴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D.节选部分以倒叙开篇,设置了一系列的悬念,激发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领读者进入一个真真假假、惝恍迷离的世界之中。
3.请简要分析“罗圈腿”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的作用。
4.本文和《百年孤独》都是魔幻现实主义的经典作品。请从不同角度谈谈魔幻现实主义创作手法在本文中的具体体现。
2022-01-30更新 | 240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