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山影奔腾

张锐锋

①巨大的山鹰从地上起飞,它有不可阻挡的力量,翅膀张开,尖利的鹰喙撕开了夜空,它的影子的轮廓线被银辉包围,银辉好像来自它自身,实际上来自另一面的大海的反光。一颗佛头露出了群山,他从高处俯瞰人世,却看不见他的面孔。他不是来自遥远的佛国,而是来自人间,来自巨石的阴影。同样是大海的反光,雕刻着他的形象,让他的暗影边沿镶嵌了一圈光晕。这里的每一座山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样貌,都有着对人间事物的暗指,有着大自然深邃的寓意。

②山峰连着山峰,它们都不是笔直的,而是微微倾斜,这在夜色中尤其明显。这样的倾斜赋予山峰运动的姿态,它们都是奔跑者,从一个基座上向着自己的方向奔跑,而山脊线上的辉光将这样的动感进一步推向极致。它们有着同样的服饰,却有着完全不同的身姿。它们自动形成了一定的间隔,好像为了同行而彼此靠拢,甚至在很多时候几座山峰的身影叠加在一起,我们只有从身影的浓淡中分辨它们的层次,确认它们不是同一座山峰。它们完全是梦幻组合,奇特的夜景在可能与不可能之间,就像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没有豪华的彩色,却能够引发观赏者无限的遐思。

③雁荡山似乎违反我们的日常经验,颠覆了我们对山的认知,却在真实和虚幻之间建立起不朽的连接。它的层次错落和高峻挺拔,它的变化莫测和惊险陡峭,它的穹崖巨壑和奇峰飞扬,它的超绝大气和撼人心魄,它的高低比例中蕴含的视觉风暴和美学合理性,乃是出于大自然的精心缔造。它的非凡的哲学暗示和丰富寓意,它的对人世的俯瞰身姿,它的层层构筑的边沿光感,乃是人间圣者光辉的显耀。

④这是古代书法家怀素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是不是发现了自己的狂草原型?山势蜿蜒、山峰飞动、连峰奔呼、草木飞扬、飞瀑流畅、流水喧哗、奇石迭出,这不是他所追求的自由吗?这不是他所向往的狂放不羁吗?这是旅行家沈括曾来过的雁荡山,他发现了深藏不露的奇峰,发现了飞奔的河流,发现了万山回应自己的声音——雁荡经行云漠漠,龙湫宴坐雨蒙蒙,瞰望大海而背靠大地,山巅的雁湖芦苇丛生。诗人谢灵运不曾见过的奇山奇景,沈括看见了。他是一个真正的观赏大自然的美学家,是一个用双眼扫视大自然的伟大旅行家,一个在大自然中独享自由的人。这是清代思想家黄宗羲曾来过的雁荡山。他思考土地和税赋,思考朝代的兴衰,思考经史和地理,也思考天文历算和教育,却在这里找到了置身于世外桃源的人生理想。盈天地皆心也,他意识到大自然和人心性之间的联系。在自然美景中,人间的一切似乎变得遥远和渺茫,而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

⑤这是无数人来过的雁荡山。它意味着地球演化和漫长历史的在场,包含着过去、现在和未来。中国近代文学家和翻译家林纾精于文辞,以文言文意译域外小说著称于世。他还是一位山水画家,其画作精细灵秀而美趣淋漓。他在《记雁宕三绝》中以一个画家的细腻观察记录了他眼中的雁荡山。他用古色古香的文辞写下了雁荡山的惊险和雄浑,他笔下的雁荡山乃是绝壁四合、天地纯绿的雁荡山,是空立而隆、危云积雨、行客惊骇、万竹梗道而不知所穷的雁荡山,是连云叠嶂、涧水寒碧、石亭久圮的雁荡山。而同样的景观在思想家和政治家康有为看来,则有另一番趣味。他毕竟有着更大的视野架构,先历数自己所见的印度的须弥山、美国的洛基山以及欧洲的比利牛斯山和阿尔卑斯山等山岳,然后将雁荡山放到了世界山景的坐标系中,以作比较认定。他的结论是——上则群峰峭壁,与青天白云相摩。耳不绝于奔泉之声,目相接于奇石之色,丘壑之美,以吾足迹所到,全球无比,奚独中国也。而另一位著名学者、教育家蔡元培也得出了同样的结论——域中山岳之至奇者,尽于此矣!

⑥1934年4月,教育家黄炎培舟车劳顿,一路辗转来看大龙湫……他写下了一副对联:未必道可道,来寻山外山。这一对联说出了山与道的联系,也许没有道可以说出,但却可以找到山外山。因为山外有山的景象说出了变化和无穷,那么真正的道也在这变化和无穷之中。当黄炎培用对联说出自己的感悟时,就已经告诉我们,宇宙的道也许就在我们眼前的山影中,尤其是雁荡山梦幻般的变化和静止、蜿蜒和精微、沉重与飘逸、风轻云淡和草木浩荡、单一和无穷、危石悬空和巧妙的平衡稳定,已经是道的显形。老子说水接近于道,而山又何其不是道的化身?

⑦对才华横溢的现代作家郁达夫来说,印象最深的乃是雁荡山的秋月:“海水似的月光,月光下只是同神话中的巨人似的石壁,天色苍苍,只余一线,四周岑寂,远远地也听得见些断续的人声。奇异,神秘,幽寂,诡怪,当时的一种感觉,我真不知道用些什么字才能形容得出!”是的,郁达夫如痴如醉地望着雁荡山的秋月,在露台上对着月光峰影,坐到了天明,坐到了日出。这一切,符合他的性格和气质,符合他的柔弱和刚强,符合他的忧郁和惆怅,也符合他面对大自然的心境,他心中的秋月和雁荡山的秋月完全重合了。

⑧正如张大千的推断,雁荡山起源于几亿年前的地质变迁。那时,洪荒时代的巨变呼啸而起,海潮推起了一个个巨浪,雷霆在咆哮,闪电一次次从高不可攀的天穹贯穿了乌云,地火从岩层下突然升起,浓烟和火焰笼罩了大地,暴雨和飓风交相摩擦,漫长的时间沉浸于暗夜,星月晦暗,大地在翻天覆地的痛苦中叫喊,冰川在凝结,在消融,在运动,在漂移,河流在溶蚀,在冲刷,在奔腾。火焰在冷却,在冷凝,在重新提炼。岩石在形成,在崩解,在重新组合。一场颠覆乾坤、伴随着阵痛的孕育和自我改造,席卷了世界。这一切,都是为了几亿年后诞生的人类,为拥有灵魂的人类预备浩渺纷繁、山影变换和奇峰迭起的视觉盛宴。而尚未出现的诗人、画家、旅行家、游客、农夫、樵夫和所有对雁荡山的渴望者,在遥远时光的另一端,耐心地等待。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23年05月06日第07版,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文章以雁荡山影开篇,跟随时间的脚步,历代文人墨客纷至沓来,观赏感悟雁荡风光。读者从中可领略奇山奇景之美,感受深厚人文内涵。
B.作者把山峰、大海和夜空构成的奇特夜景比作一幅构思精妙的木版画。它并不需要丰富的颜色,只以其墨色的浓淡就能引发观赏者的遐思。
C.同样的雁荡山景观在林纾、康有为和蔡元培眼中却有不同的趣味,反映出文学家画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学者教育家不同的审美趣味和文化视野。
D.雁荡山秋月带来的“奇异,神秘,幽寂,诡怪”之感和故都的秋引发的“清,静,悲凉”一样,都符合郁达夫的审美倾向,后者也折射出民族的审美传统。
E.文章语言生动形象,用词新颖,运用多种修辞手法,在描写中杂有议论,阐发了拥有灵魂的人类面对这场视觉盛宴的个性化认知。
2.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3.简析文章题目“山影奔腾”的妙处。
4.浙江省温州市文旅局想为雁荡山拍一个主题明确的宣传短视频,由你负责拟写视频拍摄脚本,请依据文本内容填写下面的表格。
雁荡山宣传短视频分镜头拍摄脚本时长:15秒
拍摄主题_______
概述远景或近景画面______
解说词(不超过50字)______
5.第④段最后作者说:“大自然给予的启示录却将转化为人间的智慧和思想的源泉”。请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4-02更新 | 252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2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青瓦流年

刘景明

南的青瓦非同寻常,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聚集的房屋楼宇、散落的茶亭寺庙,哪里少得了它的形影踪迹?

⑵最初,我从甲骨文字形中,窥测到瓦的久远存在。它点缀了西周少许屋脊,普盖东周春秋的栋梁。瓦与砖并驱于秦汉,合成了“秦砖汉瓦”。可见,烧瓦技术,比我想象的速度来得快。早在公元前640年,它起始北方,波及南方继而兴盛,甚至传播到国外,欧亚洋瓦房就融入中国遗风,世代相传,日新月异。

⑶赣南的瓦共泥一色,流行青灰色彩的瓦片,俗称“青瓦”。瓦匠,在古时中原迁徙过来的祖辈当中,编入手艺一族,被叫成“玩泥巴巴”的做瓦佬。

⑷老家的村子,遍布黏土洼地。做瓦佬选定坡地,刨开表层沙泥石土,精取纯净的黄泥巴,铲进粪箕,装上独轮车,倒入瓦坊的蓄泥池。泥土堆满半亩大的池子,引进渠水浸泡。两个昼夜后,池中浮现的球泡沉破,做瓦佬便将水牛灌饱米糠盐水、喂够青草,然后,罩上它的眼睛,拿根鞭条牵它进池。做瓦佬前行,水牛牯随后,如耕耘稻田般循环踩泥翻泥,推石磨一样转来转去。做瓦佬赤膊露肌,汗珠落雨样密集;水牛牯鼻呼粗气,摇尾拍臀,持续干到“八道犁九遍耙”为止

⑸做瓦佬把一团团稠软熟泥兜到瓦坊一角,堆成一条弧形泥胚子,用弓形的竹片拉根铁线把它切成四个等份。接着,便换成削笔刀模样的木块钢丝刀向泥胚平拉,割出一片三分厚的薄泥,双手像揭纸张那样托起来。圆桶模型台边,做瓦佬将这块泥片包紧在圆桶外壁的贴布上,拿着木梳状划片,围绕转轴旋转一圈,在外壁划出四条凹界,旋即提去晾晒地放置。等它风干掀开贴布,自然裂成四片瓦。这期间,有四个圆桶和贴布轮流替换,褪下来的浸入木盆里,保持润滑不滞泥胚。这些情形类似于如今的手机、电脑屏幕贴保护膜。

⑹瓦窑酷似平卧的客家围屋,窑内容纳三四栋房屋的用瓦量。一座瓦窑,里头不闷气,不暗火,不出“生瓦”,是要有绝活的,它跟剥竹笋恰好相反。做瓦佬先在窑底垫平一层火砖,请几个帮手外挑担内传送,自己窑内掌控把关。找个中心点起堆,砌成半圆形,上下层瓦背靠背垂直,沿吊绳横排竖列。每圈隔开两片瓦宽的隙,再朝外围一层层、一圈圈积砌,然后借助靠窑壁的梯子,堆到两个人的高度。窑膛内的瓦胚造型,好像螺。

⑺烧窑用劈开的干柴,开始不封闭窑门,烧一阵细火预热,烘烤几个时辰,去除湿气,均衡温度。等闻到股股焦炭味时,就塞严窑门,只留一道洞口,不断地将一根根木柴丢进去,熊熊烈火嗡嗡作响,窑顶浓烟如火箭发射喷向云天。烧完十立方米的柴火,封住洞口,四周放水冷却三日开窑。新出窑的瓦片,青里透灰,色泽亮堂。轻轻一敲,如古银元发出清脆的“当当”声,让人垂涎。

⑻我的一位堂叔,做了大半辈子瓦,深这门手艺的诀窍。堂叔家里人丁多家道寒,他年少时跟表兄学成瓦艺,租赁了一块集体山地挖窑。秋冬季节,晴多雨少,风吹地,堂叔集中在这个时节动工生产。遇突来的骤雨,那些来不及盖塑料薄膜而被毁在篷外的瓦胚,只得重新拉回泥池。烧窑的木柴,是平时雇工推大板车砍回来。儿时的我同几个小伙伴,有个周末帮堂叔进山砍柴,闯进封山育林区,被护林员逮住了,堂叔费尽口舌赔礼说情,才把锁在茅屋里的我们“解救”出来。

⑼烧瓦点火前夕,有个仪式称作“打瓦祭”。堂叔从灶前点亮油灯火,一路护送到窑前,烧着松毛引燃干柴。之后,朝窑前正门宰杀一只狗崽,狗血滴入泥土,祈祷烧瓦吉利,不出红颜色的“次瓦”。

⑽堂叔在村民中享有的威望,在众多门类的手艺人中排得上号。盖新房子的最后一槽收尾瓦,主人要请堂叔亲自交叠铺设,寓意堂叔的技艺源远流长,新房的隔音隔热,防雨防漏效果千秋如故。办“下水”宴时,堂叔被邀到首席桌上坐,带头喝下第一杯敬酒,即兴拉开“华厦落成”的庆贺序幕。

⑾我年幼时常去瓦窑坊玩耍,捡拾零散的残瓦当锅灶,摘些树叶、野菜之类的东西,玩起“炒小菜”的儿童游戏。有次偷偷动了真,用砖头架起瓦片,搭成灶台样,烧火烤红薯,一阵风吹得火苗四溅,把旁边一堆喂牛的稻草烧了个精光。那一回,我被奶奶一顿鞭条抽打。

⑿不知何时起,我看见村前屋后耸立的松、杉、樟、榕等树种跟前,繁星般插上了裹紧红布条的瓦片。放置了红布瓦片的树,统称“社官”树,没人敢去砍树移瓦。每年大年初二,村民们端斋饭、放鞭炮膜拜“社官”,然后增添新瓦新布,以求“十年树木”长存,风调雨顺常驻。多少年来,古树星罗棋布浓阴匝地,与青灰瓦片交相辉映。

⒀我乡下的老屋,早已不居住了,那些祖上用过的磙子、砻磨、风车和衣、斗笠等农具,静静地摆满各个角落。前些年,堂叔家拆土屋建楼房,他把曾经相依为命的整套做瓦工具,统统收拾过来存放,还挑了一箩陈年旧瓦。他说,衣服穿破洞了,可以缝块补丁;老屋漏雨,再找瓦添上可难了。上次,一位年逾八旬,半个世纪前移居陕西的至亲爷爷,携子孙三代回老家祭祖,沿村子四周转了一大圈,努力唤醒消逝的记忆。面对已变成花木观赏园的瓦窑旧址,他讲起最早发掘的瓦窑遗址,如陕西的岐山和凤翔秦雍城均有完好遗存。因此,他提议这里也立块碑石,记载瓦窑的流年事。家族的后生们围在老人身边拍照合影,定格了意味深长的瞬间。

⒁若干年以后,倘或聊起瓦的话题,我想村里人照样会津津乐道。

1.下列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南(ɡàn)               水牛(ɡǔ)          (dūn)
B.瓦(pēi)               样(mó)             螺(tuó)
C.隙(jiān)             (ān)             烤(wēi)
D.风吹地(jìn)        衣(suō)            流年事(yì)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开篇点明赣南青瓦的特点:古朴素雅,沉稳宁静。运用设问的修辞突出青瓦在赣南建筑中随处可见,有非同寻常的重要地位。
B.第⑶段介绍青瓦俗称的由来,由物及人,引出“做瓦佬”,为下文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做铺垫。
C.本文语言朴实,运用方言,亲切自然。第⑸段选用读者熟知的事物类比,将陌生的制作工艺生动细致地描绘出来。
D.文中描写烧瓦点火前举行“打瓦祭”仪式,大年初二村民放鞭炮膜拜“社官”树,对这些封建迷信活动作者并不赞同。
E.文章深婉地叙述了赣南青瓦兴衰历程,文势起伏、文采摇曳,让人追怀相随的同时,又渗透了时代气息与文化价值。
3.读到文中划线句子,你是否也有一种画面感?请从赏析的角度说说画面感由何而来。
4.请简要概括青瓦制作过程,并探究作者为什么花大量笔墨细致描绘青瓦制作工艺?
5.纵观全文,作者通过记写青瓦抒发了哪些情感?
2023-03-28更新 | 263次组卷 | 2卷引用:2023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