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记叙性散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泥火盆儿

“江山千里雪,炉火一点红。”展望北方的苍茫原野,总让我想到童年那一盆红彤彤的炉火,炉中闪耀的火光,照亮了我的冬日情怀。记忆中的火炉不是那种婉约的小火炉,而是朴素简约的泥火盆儿。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

童年的北方,冬天格外冷。大雪囤着一座座村庄,整个长冬都不肯化去。晌午,阳光强烈,屋里生火做饭提升些温度,屋瓦上才变得柔和些,滴滴答答的屋檐水垂落下来。日头稍稍偏西,屋檐下就又挂上了长长的冰棱。这时,祖父掖了掖宽大的棉袄,用一根带子把腰勒紧,推开风门,从南墙根儿端来一个泥火盆儿——那是乡下人冬季的宝物——放在屋檐下,往盆里装了碎草,盖上细碎的玉米秸,点燃。碎草抽抽噎噎地燃起,一股青烟被北风扭得四下流窜。祖父不急不躁,好像任由顽皮的孩子尽情打闹,在旁边不紧不慢地吸着他的烟锅。烟吸透了,青烟没了,火红的炭骨窜着短粗的火苗儿,在火盆里活力四射。祖父用他粗糙的大手,小心地捧起暖烘烘的火盆,(甲)笑吟吟地回屋。片刻,屋里就温暖如春天一般。

那时候的乡下,几乎家家有一两个火盆儿。火盆儿是秋天就做好的。它制作起来很简单,到村外岭畔挖些干净的粘性黄泥,拌上麦糠,和成厚泥巴。粘土有时候是会裂的,为了让火盆儿品质好,还要把一些破布片儿、旧绳头儿绞碎,拌进泥里,这样火盆儿就有了筋骨,可以更好地成型,不易碎裂。拿一个旧脸盆做模子,倒扣在平展的地上,盆面擦一层“粉”——爷爷从灶底掏出的草木灰。然后,一层层往上糊泥巴。开始时泥巴打滑,拍打几下就好了,泥巴糊上去要轻轻拍打,拍打得火盆儿瓷实且四壁均匀。做好的火盆儿就像一个丰满厚重的大脸盆,放在背阴的地方慢慢地阴干,急了会有裂纹。祖父总是去查看火盆儿,有小裂缝马上用细泥封住、抹平。火盆儿干透了,小心翻转过来,从中间把脸盆抽出——一只丰满的泥火盆儿就(乙)笑吟吟地端坐在墙角,等待着北风紧、雪纷飞,等待着天寒地冻、滴水成冰的隆冬的到来,那时,它就可以大显身手了。

乡村取暖,大都用做饭的灶火,烧热屋里的火炕,叫“暖屋热炕”。但炕的热度远远抵御不了隆冬的严寒。尤其屋里有老人孩子,他们抵挡不住大寒的侵袭。严寒时节,大雪培住屋子,即使炕烧得热鏊子一样烙屁股,屋里仍然凉气刷脸,清晨,你会发现脸盆里结了冰碴子。北方还有一句话——“针鼻儿大的窟窿斗大的风”。冬日里,一点儿小缝隙就能夺走屋里好不容易积攒下的热量。于是四处寻找凉气来源,不断用碎石锤紧老鼠洞;将门帘挂在堂屋和卧房的门外;而且用高大的茅草和芦荻垒一扇独扇的风门挡在堂屋门外。尽管如此,四九天气,还是到了寒气逼人的时候。

是时候请泥火盆儿出场了。每一餐灶火,总要剩些热炭,从灶膛里拣几块红彤彤的木炭置于火盆儿内,端到屋子里,屋里顿时就腾起一股暖流。带着小火苗的炭火在火盆儿里热腾腾地跳跃,老人在炭火的上方烤烤手,说,暖和!孩子的小脸儿被炭火映红,暖暖地笑。在炕上绣花的姑娘,把积劳而僵硬的双手拢在火盆边儿烤烤搓搓,绣出的花就更显灵性。远归的人,拿笤帚扫下一身硬邦邦的雪粒子,坐在暖融融的火盆儿前,顿时感到无限温暖冬季,在火盆儿边,多少英雄变得儿女情长,被这一小盆红通通的炭火拴住了出去闯荡的脚步;多少游子又在日思夜念老家炕头上泥火盆儿那冒着火苗的温馨。冬日,家里来客串门,最热情的招呼就是拉到火盆边说:来,烤烤火!围着火盆儿拉呱着日子,闲话着岁月,一天天地向年关迈进,向春天迈进,向新的生活迈进。火盆的微红,映着庄户人一脸的安详、满足和期盼、向往。

泥火盆儿,是温暖的使者,还是美食的源地。一把黄豆,一撮苞米粒,几个花生,祖父就变戏法一样把它们变成香喷喷的美食。瘦小的苞米粒埋进去,过一会它就蹦跳着出来,变成一个爆米花。祖父一边欣喜地用拨火的钎子挑出爆米花,一边看着我说:“看看,女大十八变,小丫头转眼就变成大姑娘了。”有时候,祖父悄悄把地瓜埋进深灰里,慢慢地热。闻到甜香味儿,小孩子馋猫一样到处找,直到那滋滋地冒着油的地瓜被祖父从灰里掏出来,小孩才恍然。于是,趁家人送客去了,也学着大人的样子,把地瓜悄悄埋在火炭里就上街玩了。待到家人闻到一股焦糊味儿,那火盆里只剩了一块黑乎乎的糊炭儿。最温馨的是祖父就着火盆儿喝酒。黑色的烫壶倒上半壶白酒,酒壶底部埋进火盆的炭灰,伸手从屋脊挂钩子上摘下小小的腊条提篮,拿出几条小干鱼,祖父用铁筷子夹着干鱼在火盆儿上慢慢地烤。鲜味首先惊醒了炕头小猫,喵喵叫,围着祖父转。祖父拿过猫食碟子,把鱼头、鱼鳞和杂刺、肚腹之物分享给猫。

泥火盆儿前的时光是温馨的。听北风敲窗,几片干树叶在窗外飒飒轻响;看雪花飘飞,给院中的草垛披上斗篷。守着泥火盆儿的炕头上,绵绵的是祖母那些久远的故事和传说。火盆前的祖母戴着老花镜悠悠地在绣一副鞋垫,或者补几双袜子,或者就那么比划几片布片,拼接成她需要的枕头套、小肚兜。故事也像手中的线一样绵绵不断。冬天日短,不觉中日影就从窗户棂上没尽了,火盆儿里的火也暗淡下去,小孩子打一个长长的哈欠,灶屋里响动锅碗瓢盆的序曲。祖父就着火盆儿里微微露红的炭苗点燃了烟袋锅,烟雾缭绕里那张布满皱纹的脸上恬静安详。

常常,火盆儿边的情景像一幅静物写生画,永恒定格在我的记忆里:祖父背倚着炕头上高高的被卷闭着眼睛,是在打瞌睡,还是在想久远的往事?火盆边小弟睡得小脸红彤彤,拨浪鼓在枕头边寂寞着;祖母双手插在宽大的衣袖里,眼睛似乎在看向窗台上阿姐的算盘。猫儿从静物里走出,它先是在火盆边伸伸懒腰,扭扭捏捏地走到窗户边,透过封窗纸上的小玻璃片,看窗台上的麻雀……祖父醒来,引过猫儿,抱在怀里,祖母轻拍窗棂赶走了麻雀……

此刻,火盆儿里也许只剩下些热炭灰,堂屋里,锅碗瓢盆又响动起来,风箱慢悠悠响起,炕头接续着火盆的暖,又热起来。

(取材于张金凤同题散文,见2018.2.23.《光明日报》)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在作者笔下,泥火盆引发了作者对艰苦却温暖、恬静的生活美好的回忆。
B.本文融记事、写景、忆人于一炉,行文变换交错,笔法灵活,语言质朴而又不失灵动。
C.祖父的形象很丰满,他本领大、不怕苦、满心慈爱,但心里也有无法出去闯荡的遗憾。
D.作者运用比拟的修辞,写出了泥火盆儿前祖母给孩子们讲故事的天伦之乐,以及家的温暖安详。
E.文章的结尾,既是对眼前现实生活实境的叙写,又寄寓着强烈的感情,可谓寓情于境。
2.请分别写出(甲)(乙)两处“笑吟吟”在表达上的妙处。
3.本文为什么以“泥火盆儿”为题?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4.作者说“温暖的火盆儿,是几代人抹不去的记忆”。这种承载几代人乃至整个民族共同记忆、具有文化内涵的事物,还有很多。请你结合自己的经历和学习体会,举出另外一例,并做简要说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