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鉴赏人物描写手法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0 道试题
1 . 人们称海明威的作品具有“电报式风格”,在本文《老人与海(节选)》中,这种特点有哪些体现?请从结构、语言、描写手法等方面谈谈你的看法。
2023-08-19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 10老人与海(节选)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迟子建

大约是每年的九月底或者十月初吧,一种被当地人称为泪鱼的鱼就从逝川上游哭着下来了。泪鱼是逝川独有的一种鱼。每年只在第一场雪降临之后才出现,它们到来时整条逝川便发出呜呜呜的声音。

如果不想听这悲凉之声,那么只有打捞泪鱼了。在阿甲渔村有一种传说,泪鱼下来的时候,如果哪户没有捕到它,一无所获,那么这家的主人就会遭灾。

渔妇们把丈夫捕到的泪鱼放到硕大的木盆中,安慰它们,一遍遍祈祷般地说着:好了,别哭了;好了,别哭了……泪鱼果然就不哭了,它们在岸上的木盆中游来游去,心安理得了。次日凌晨时人们再将它们放回逝川,它们再次入水时便不再发出呜呜呜的声音了。

当晚秋的风在林间放肆地撕扯失去水分的树叶时,敏感的老渔妇吉喜就把捕捞泪鱼的工具准备好了。吉喜七十八岁了,干瘦而驼背,喜欢吃风干的浆果和蘑菇,常常自言自语。

雪是从凌晨五时悄然来临的,窗棂发出刮鱼鳞一样的嚓嚓的响声。不用说,雪花来了,泪鱼也就要从逝川经过了。吉喜的木屋就面对着逝川。

吉喜醒来是被敲门声惊醒的,来人是胡会的孙子胡刀。吉喜大妈,这可怎么好,这小东西真不会挑日子,爱莲说感觉身体不对了,挺不过今天了,唉,泪鱼也要来了,这可怎么好,多么不是时候……

男人第一次当爸爸时都是这么慌乱不堪的。吉喜喜欢这种慌乱的神态。

吉喜戴上银灰色的头巾便出门了。一百多幢房屋的阿甲渔村在雪中显得规模更加小了。房屋在雪中就像一颗颗被糖腌制的蜜枣一样。吉喜望了望逝川,似乎能感觉到泪鱼到来前河水那微妙的震颤了。她想起了胡刀的祖父胡会,这个可怜的老渔民在七十岁那年成了黑熊的牺牲品。年轻时的胡会能骑善射,围剿龟鱼最有经验。那时的吉喜有个天真的想法,认定百里挑一的她会成为胡会的妻子,然而胡会却娶了毫无姿色和持家能力的彩珠。胡会曾在某一年捕泪鱼的时候告诉吉喜没有娶她的原因:你太能了,你什么都会,你能挑起门户过日子,男人在你的屋檐下会慢慢丧失生活能力的,你能过了头。

吉喜恨恨地说:我有能力难道也是罪过吗?吉喜的这种想法酿造了她一生的悲剧。在阿甲,男人们都欣赏她,都喜欢她,但没有一个男人娶她。

逝川日日夜夜地流,吉喜一天天地苍老,两岸的树林却愈发蓊郁了。吉喜到了中年特别喜欢唱歌。但过了四十岁就不再歌唱了,她开始沉静地迎接她头上出现的第一根白发,频繁地出入一家家为女人们接生。

胡刀的妻子挺直地躺在炕上,因为阵痛而挥汗如雨,见到吉喜,眼睛湿湿地望了她一眼。

吉喜大妈,我会死吗?产妇从毯子下伸出一只湿漉漉的手。

头一回生孩子的女人都想着会死,可没有一个人会死的。有我在,没有人会死的。吉喜安慰道,用毛巾擦了擦产妇额上的汗。

产妇朝她歉意地笑了,吉喜大妈,您去捕泪鱼吧。没有您在逝川,人们就觉得捕泪鱼没有意思。

吉喜说:我去捕泪鱼,谁来给你接生?

产妇说:我自己。你告诉我怎样剪脐带,我一个人在家就行,让胡刀也去捕泪鱼。

吉喜嗔怪道:看把你能耐的。

夜越来越深了,吉喜换上一根新蜡烛,给产妇讲她年轻时闹过的一些笑话。产妇入神地听了一会儿,忍不住笑起来。吉喜见她没了负担,这才安心了。

大约午夜十一时许,吉喜大叫着:胡刀胡刀,你可真有造化,一次就儿女双全了!

胡刀兴奋得像只采花粉的蜜蜂。产妇终于平静下来,吉喜大妈,兴许还来得及,您快去逝川吧。产妇疲乏地说。

吉喜吃力地朝逝川走去。逝川的篝火玲珑剔透,许多渔妇站在盛着泪鱼的木盆前朝吉喜张望。没有那种悲哀之声从水面飘溢而出了,逝川显得那么宁静。吉喜将网下到江里,又艰难地给木盆注上水。她开始起网了,网从水面上刷刷地走过,那种轻飘飘的感觉使她的心一阵阵下沉。一条泪鱼也没捕到,是个空网,她跌坐在河岸上。

天色渐渐地明了,篝火无声地熄灭了。放完泪鱼的渔民们陆陆续续地回家了。吉喜慢慢地站起来,艰难地靠近木盆,这时她惊讶地发现木盆的清水里竟游着十几条美丽的蓝色泪鱼!它们那么悠闲地舞蹈着,吉喜的眼泪不由弥漫下来了。一抹绯红的霞光出现在天际,使阿甲渔村沉浸在受孕般的和平之中。

吉喜用尽力气将木盆拖向岸边。她跪伏在岸边,喘着粗气,用瘦骨嶙峋的手将一条条丰满的泪鱼放回逝川。这最后一批泪鱼一入水便迅疾朝下游去了。

(选自《短篇小说三十年精选》,有删改)


吉喜是小说中的主人公,谈谈作者是如何塑造吉喜的形象的。
2022-07-15更新 | 164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9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人世间(节选)

梁晓声

周秉义从北京调回了本市,终日足不出户,只是看书,偶尔也与冬梅晚饭后看看电视剧。

冬梅的耳中刮进了一些关于丈夫任职的议论。她忍不住问:确实是平调回来了?

他肯定地说:是啊。

她又问:到底为什么?

他奇怪地反问:我信中不是写了吗?

你想干的实事,到底是什么实事呢?

现在说了也没用,得看这次怎么任命。先不聊这个话题,好不好?

跟我还有什么不便说的吗?是不是在北京没干好啊?

看你,我说不聊了,你偏要聊这个话题!我在哪个岗位上没干好过?我离开北京前,领导还给我开了欢送会呢!干得不好能有那种待遇吗?

冬梅心中疑惑,也只好不再问下去了。

春节过后,组织部门下达了正式任命,周秉义担任副市长,他的分工只有一项,主抓招商引资,尽快改造城市面貌,消除土坯房,促进本市房地产业发展。

一天下午,周秉义来到弟弟家,让秉昆陪他在光字片走一走。那天降了一场大雪。

秉昆说:哥,这么大的雪,改天吧。

秉义说:我正是因为下这么大的雪才来的啊。没人出门,也就没人注意咱们嘛,想看哪儿看哪儿。

老哥儿俩逛起光字片来。光字片的面积比以前大了,人口也比以前稠密多了。大雪覆盖之下低矮的土坯房一片连一片,东倒西歪,横七竖八。稍一细看,都会从积雪之下发现外露的种种肮脏——垃圾堆,各种令人作呕的脏水结成了冰。老哥儿俩在光字片转啊转,不知不觉天黑了。

……

常进步下班比往日早了些,他从窗口看到秉昆,迎出门来。常进步他妈与周秉义,当年是职工与老领导关系。周秉义做党委书记,常宇怀是他最倚重的中层干部,他们夫妇和周秉义的关系非同一般。

嫂子!面对满头白发的烈士遗孀,周秉义的眼泪夺眶而出。

常进步他妈拉着他的手微笑着说:知道你调回来了,工作肯定忙,何必来看我们呢!

周秉义说:对不起,嫂子,我本该经常来看你们的啊!他侧转身,一手捂面,泣不成声。

进步,还不快请你周叔叔进屋!常进步他妈拉开了家门。

周秉义回到当年的军工厂家属区,他内心五味杂陈。周秉昆心里越发有点儿瞧不起哥哥,觉得哥哥一点儿也没有副市长的风范,在小事上那么感情外露。

四月,天刚转暖,光字片受了一场虚惊。某日来了几组测量小队,临街住户人心惶惶,以为要修路。修路当然是好事,可那得拆除多少房屋啊!一旦被拆除了,都住哪儿呢?有人与测量队的人攀谈,才知道不是要修路,而是要对光字片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造。

半信半疑的人们又问,大刀阔斧怎么理解呢?

测量队的人说,他们也不清楚,那是一位副市长的原话。

人们猜想,那肯定就是周秉义啦!光字片的男女老少奔走相告,测量队接连测量了数日,整个光字片也接连亢奋了数日。

此后,每天晚上总会有几个男人相约来到秉昆家聊天。他们回忆起了秉昆父亲周志刚,周志刚虽然没享着大儿子的福,全光字片的人可托上周秉义的福了。谁承想光字片会出一位副市长呢?他是光字片的大救星啊!男人们聚到周家,想知道对光字片大刀阔斧的改造究竟何时开始?将改造到什么程度?光字片的人家也能过上享受燃气灶和自来水的生活吗?

对于他们的探问,周秉昆一句也回答不了。他已经好久没见到哥哥了。

五一过后,大队的建筑人马浩浩荡荡地向光字片进发,建筑大军的载人卡车彩旗招展。光字片的青年闻讯后,骑着自行车迎接,但建筑大军的目的地分明不是光字片。建筑大军一直往前开,开到了马路尽头——虎皮冈,在那里安营扎寨。

光字片的人们疑惑极了,一拨接一拨到周秉昆家问个究竟:难道你哥要在那地方为咱们光字片的人建楼?那可是连兔子都不刨窝的地方啊!咱们光字片就是再烂,毕竟属于城区啊!秉昆,你一定要替我们问问你哥……

与测量队刚离开那几天相比,光字片人们的态度来了个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从满怀憧憬到感觉被耍了,男人女人们询问起周秉昆时都义愤填膺。

虎皮冈那边,昼夜机声隆隆,工程突飞猛进。十月份,两排十幢二十层高楼在虎皮冈拔地而起。市政府发布了正式公告,宣称那里将成为本市的希望新区

那天晚上,周秉义终于现身弟弟家……

第二天,秉昆媳妇郑娟去派出所把全家的户口迁出。她又到新区,在市公安局接待点把户口落上。

那事成了一条新闻,却没引来多少人效仿。光字片的人们仍在观望。

有人说:周家哥俩演起双簧来了!他们都有等着看笑话的意味。

新区为周家的到来开了欢迎会,周家的门面房和两居室住房都经过了简单装修。

后来,光字片开来了卡车队,连续替一些人家免费搬家,搬往新区。

周秉义终于在光字片露面,他站在一辆小卡车上,那天他精神抖擞,向人们讲话:我从小到下乡前生活在这里,我们老周家三个儿女,没有什么瞒得了光字片的人。咱们光字片人家的许多长辈,一九四九年前就居住于此,当时这里叫穷人窝。后来,他们中许多人成了东北解放后最早的产业工人,这个地方也不再叫穷人窝了。但是,这里却一直住着本市很穷的人家。

我不是在北京当官当不下去了,我是自己要求调回来的。为什么呢?我老了,快到退休年龄了。

近年来,光字片的存在越来越成为我一块儿心病。一想到咱们光字片,我就心疼生活在这里的父老乡亲。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光字片却变得比当年更糟糕,处处不堪入目。人掉进厕所的事发生几次了,还淹死过孩子。我知道,从大人到孩子,谁都不愿再生活在光字片了。

我想在退休之前,将光字片彻底改造。这很不容易……现在我要做的事完成一半了。大家已经看到,光字片与过去不一样了……

(有删改)


《人世间》塑造的周秉义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小说是如何塑造这一人物形象的?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154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9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小阅读-课内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大鱼被咬得残缺不全,他都不忍心再看上一眼。鱼被袭击的时候,他感到就像自己受到袭击一般。

好景不长啊,他想。我现在是真希望这是一场梦,希望根本没有钓上这条鱼,而是独自个儿躺在床上铺的旧报纸上。

不过,攻击我的这条鲨鱼被我干掉了,他想。它是我见过的最大的尖齿鲨。天知道,我可见识过不少大鱼。

“但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我很痛心,把这鱼杀了,他想。现在倒霉的时候就要来了,可我连渔叉都没有。尖齿鲨很残忍,而且也很能干,很强壮,很聪明。不过我比它更聪明。也许并不是这样,他想。也许只不过是我的武器比它的强。

根据上面文段,写出主人公心理变化的过程。

2023-11-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海南省海口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心有一团火,温暖众人心》一文从哪些侧面刻画了张秉贵的形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无字碑

王平中

张总来到安岳连云山,仰着头从峡谷底向山顶张望,慢慢地将脸仰成平面,戴着的帽子忽地掉在了地上,才看到一条线似的天空。张总的心冷了半截,在这个地方投资,又没公路,要想在此发展难呀。

陪同的安岳老区建设促进会郭会长见状,不再提投资之事,对张总微微一笑说,我们这儿有座神仙坟,很值得一看。

神仙坟?不外乎唬唬外人吧,有什么好看的?张总摇了摇头。

这座坟不是唬人的,里面埋着一位红军战士。

埋着一位红军战士?张总一下子肃然了。

19357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四川,一位红军战士受伤后走失部队,来到安岳,被当地村民藏在地窖里。后来民团探到了消息,将村民赶到村口。村民不愿交出红军战士。民团团长咆哮说如不交出红军战士,就要烧光村子、杀光村民……就在这危急之时,那位红军战士从地窖里走了出来,面对凶恶的民团,毫不畏惧,对乡亲们说,我们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工农红军,是为穷苦人打天下的。就是我死了,也会护佑你们……

张总眼里充满敬意。

民团枪杀那位红军战士后,不准村民们掩埋尸体。是夜,电闪雷鸣,狂风暴雨。第二天,人们看到一堆沙丘将红军战士掩埋了。村里人都说,是暴雨从山上冲下的泥沙自然将红军战士掩埋的。

应该是村里人趁着暴雨将那位红军战士掩埋的吧?张总问道。

反正没有人承认。即使是,也不会有人承认的。后来,这里发生了一件奇事。郭会长看着张总久久不语。

什么奇事?张总按捺不住了。

不久,一位村民说,他多日咳嗽不止,迷糊中有位仙人立于床前,对他说,村外的沙丘上有艾蒿,开水泡后饮之即愈。翌日,此人来到掩埋红军战士的沙丘旁,果然看到沙丘上有一株艾蒿,遂掐尖摘叶,回家泡水饮之,真的病愈。这个村民还说,仙人说这座坟是天葬的,如果谁毁了,必遭天谴,灭门绝后。那时人们对神灵是很敬畏的。团丁听了,自然不敢毁坟。这座坟因此得到保存。

这是村民为保护红军战士坟墓故意编撰的故事吧?张总说。

也许是吧。后来,村里人手伤了,或发烧了,或家中有蚊虫了,将坟上的艾蒿割回去捣烂敷之,或煎水服之,或炆火熏之,那些人手伤好了,烧退了,家中蚊虫灭了。村里人都说那是红军战士在护佑他们。于是他们将此坟称为神仙坟,并在坟前立碑,因不知道红军战士姓名,碑上没有刻字,对外称为无字碑,暗地叫红军碑

即使知道红军战士名字,也不敢刻他姓名的吧?张总说。

是的。后来,村里人每到红军战士的祭日,都要到坟前祭拜。

张总闻言,眼里亮光闪闪,激动地对郭会长说,我们也去祭拜祭拜吧。

张总一行来到峡谷口,果然看到一坟丘,上长满了郁郁葱葱的艾蒿,微风吹过,艾蒿弯腰点头,似对他们到来的欢迎。

张总顿时盈满泪水,对着坟墓和石碑,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双手合十,恭恭敬敬作了三个揖。

张总从坟前站起来,对郭会长说,这两天我在附近走了走,看到这里群众还不富裕,特别是上山下山全靠步行,制约了产业发展。我回去后,立即安排,先修建从峡谷到山顶的盘山公路,再组织村民栽种艾蒿。

种植艾蒿?郭会长有些不解。

其实艾蒿清热解毒,是一种中药材。我这次来很受启发,发展这个产业,既带领村民共同致富,也是群众意愿,更是继承先烈遗志吧?

郭会长闻言,紧紧握着张总的手说,我代表老区人民感谢你。

说感谢的应该是我!张总说,你知道吗?我爷爷也是一位红军战士,长征时牺牲了,至今还没有找到尸骨。这次看到老区人民对无名红军战士修坟树碑,虽然是无字碑,但他们年年去祭拜,相信牺牲的烈士都能含笑九泉了,因为这些烈士永远活在人民心中。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21年第7期)


立体的人物离不开多角度的塑造,小说用灵活多样的方法塑造了张总丰富立体的形象,试简要分析。
2023-08-1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3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册第一单元 研习二单元教考衔接
语言文字运用-表达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各题。

贾母素日吃饭,皆有小丫鬟在旁边,拿着漱盂、塵尾、巾帕之物。如今鸳鸯是不当这差的了,今日偏接过塵尾来拂着。丫鬟们知道他要撮弄刘姥姥,便躲开让他。鸳鸯一面侍立,一面悄向刘姥姥说道:“别忘了。”刘姥姥道:“姑娘放心。”

只见一个媳妇端了一个盒子站在当地,一个丫鬟上来揭去盒盖,里面盛着两碗菜。李纨端了一碗放在贾母桌上。凤姐儿偏拣了一碗鸽子蛋,放在刘姥姥桌上。贾母这边说声“请”,刘姥姥便站起身来,高声说道:“老刘,老刘,食量大似牛,吃一个老母猪不抬头。”说着,却鼓着腮帮子,两眼直视,一声不语。

众人先是发怔,后来一听,上上下下都哈哈大笑起来。湘云撑不住,一口饭都喷了出来;黛玉笑岔了气,伏着桌子只叫“嗳哟”;宝玉早滚到贾母怀里,贾母笑的搂着宝玉叫“心肝”;王夫人笑的用手指着凤姐儿,只说不出话来;薛姨妈也撑不住,口里的茶喷了探春一裙子;探春手里的饭碗都合在迎春身上;惜春离了坐位,拉着他奶母叫揉一揉肠子。地下的无一个不弯腰屈背,也有躲出去蹲着笑去的,也有忍着笑上来替他姊妹换衣裳的。

1.文段第三段在刻画人物时整体上主要运用了哪些方法,请写在横线处。
2.请指出文段中画横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并简要分析。
3.文段善用动词表现人物,请从湘云、黛玉、宝玉中任选两个动词简要分析。
2023-10-24更新 | 13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沈阳市一二〇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照章办事

[德]拉里夫·维内尔

深夜,我走进车站理发店。

“非常抱歉,”理发师殷勤可亲地微笑着,“按照规定,我只能为手里有车票的旅客服务。”

“反正现在你们店里连一个顾客也没有,”我试着提出异议,“既然如此,是不是可以来个例……”

理发师朝我这边稍稍转过脸:

“尊敬的先生,要知道现在是夜里,我们得遵守规定。一切都应照章行事。只有旅客才能在这儿刮脸、理发。”说完,他又把脸扭过去了。

于是我走到售票窗口。

“请给我一张火车票。”

“您上哪儿?”

“哪儿都行,反正对我都一样。”

“别装疯卖傻了!”

年轻的女售票员发火了。

“我一点儿也没装疯卖傻,”我平心静气地说,“您只要卖给我一张离本站最近的那一站的票就行了。”

“您指的哪一站?”

“可爱的姑娘,我已经说过了,随便哪一站都行。”

女售票员显然焦躁不安了:

“您起码应当知道要上哪儿去呀?”

“我根本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

女售票员十分好奇:

“既然您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干吗买票呀?”

“我想理个发。”

砰的一声,小窗子关上。我等了一会儿,又小心翼翼地敲了敲窗玻璃。

“姑娘,”我竭力使自己的语气和缦一些,“好了,请给我买张票吧。”

她像瞅一个疯子似的打量着我。然后开始翻一本书。

“是理发店问我要车票!”我朝紧闭的小窗子喊起来。

女售票员把窗子打开了一条缝:

“理发师要什么?”

“他要车票。他只给有车票的旅客刮脸。”我重复道。直到这时,女售票员似乎才弄清楚是怎么回事。

“好吧,卖给您一张去莱布尼茨车站的票。您付1欧元吧。”

我手里攥着买到的火车票,第二次走进理发店:

“请看,这是我的车票。现在我想刮一下脸。”

然而,理发师的头脑并不那样简单。

“您不打算乘车上路?”他问。

“可我已经给您看过这张到莱布尼茨的车票了呀,难道这还不够吗?”

“非常抱歉,”理发师把双手交叉在胸前,“如果您只是为了刮脸才买车票,那么在我们理发店您就难以达到自己的目的,我们这儿只为有车票的乘客服务。”

我艰难地喘了一大口气。

“可是劳驾!”我大喊起来,“我只要有这张车票,就可以上莱布尼茨去。在这种情况下,我就是乘客!”

“但是您并不打算上任何地方去,”理发师冷淡而有礼貌地反驳着,“这样一来,尽管您手里有车票,也不能算是乘客。因此,我劝您放弃这种打算吧!”

我只好又来到售票窗。

“姑娘,"我对女售票员说,“车票也不顶事,请给我退掉吧。

“不能退,”她遗憾地把两只手一摊。

“为什么?我还没有用它乘车旅行啊!”

“如果您是为旅行而买的车票,结果没有乘车,我可以把票钱退给您。”女售票员笑容可掬地解释,“一切都应照章办事。刚才一开始您宣称并不打算旅行,因此您就无权退票。您是不是再找一下那个理发师?要知道您是为了他才买的车票……”

“也许您能代我为这张票付款?”我又找到了那位和蔼可亲的理发师。

“请等一下。”理发师放下手里的报纸说道,然后拿起桌上的电话。“好了,”打完电话,他说,“您现在可以刮脸了……”

“总算可以了!”我高兴地喊出了声。

“……不过,不是在这儿,”理发师说,“而是在那儿——在莱布尼茨车站。”

1.下列对这篇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标题别具匠心。以“照章办事”为题不仅凸显人物形象,更强化作品情感力量,深化文章主题。
B.小说情节一波三折。如最后理发师打电话并引发“我”情感变化的设置,尺水兴波,极富艺术魅力。
C.小说选材典型精当,以小见大。在对日常生活小事的叙述之中展现深刻的社会问题,意蕴深远。
D.小说语言简洁而传神,描写丰富而生动,运用语言、神态、动作、肖像描写,塑造了鲜活的人物形象。
2.小说中理发师和女售票员在性格上有何共同之处?请概括并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很荒诞,但荒诞的同时又给人以真实感。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
2021-05-23更新 | 17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壮族自治区靖西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022高三·全国·专题练习
小阅读-课外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乡下丫头小慧

吴万夫

小慧突然打来电话,说她已到省城,因捎带东西太多,又不熟悉路线,希望我去车站接她。小慧是我一个远房亲戚家的女儿,我们两家多年没走动过了。

我和妻子开车赶到火车站时,小慧早已等候在出站口了。她背着一个双肩背包,两手提着一个纸箱子,正在那儿东张西望。纸箱子似乎有些沉,但小慧却宝贝似的舍不得放下来。多年不见,小慧如今已出落成一位大姑娘了,只是姑娘的所有优点,在她身上一点都没有显现出来。而这一切,似乎都与她的装束有关。小慧穿着一身在农村干活时才穿的衣服,褂子又宽又大,裤子又肥又长,真是土得掉渣。

妻子老远瞅见小慧的这副模样,立时就蹙起了眉头。妻子是城里人,骨子里对乡下人多少有一些抵触情绪,平素遇到穿着不讲究的人,更是没个好脸色,似乎别人的穿戴降低了她在人群中的身份。虽然小慧大老远给我们提来不少家乡的土特产,但丝毫没有引起妻子的兴趣,她一直板着脸,不冷不热。

回家的路上,我一边驾车,一边小心询问小慧及她爸妈的情况。小慧一一回答后,便眼盯着车窗外不断掠过的街头美景,如醉如痴地欣赏起来。妻子坐在副驾驶座位上,始终一言不发。我知道妻子对小慧产生了偏见,便不再多说话,只管全神贯注地开车,以免惹妻子生气,给我弄出更大的尴尬来。毕竟小慧是第一次来我们家里,我不能让她感到难堪。

到了家,小慧放下背包,从兜里掏出两百块钱,塞给迎上来的女儿,说是与女儿的见面礼。女儿虽然年龄尚小,但简单的道理还是懂的,没经爸妈同意,她是不敢随意接受别人东西的。当小慧往她手里塞钱时,女儿双手藏在身后不肯接,说起话来,更是一副小大人模样:姐姐,我不能要你的钱,留着你买衣服吧,你看你穿的衣服都旧了,要不,你穿我妈妈的衣服吧,我妈妈的衣服可多啦,要多漂亮有多漂亮!

女儿的话让小慧忍俊不禁:姐姐带有新衣服哩。姐姐来时没买东西,这钱是姐姐给你买零食的呢!

小慧的笑倒让我感到了几分窘迫,忙岔开话题,示意女儿到一边玩去。我觉得小慧是个懂事的女孩子。尽管如此,妻子对小慧的态度依然没有多云转晴。趁小慧拎上背包到卫生间洗澡的时候,妻子低声对我嘀咕道:你看看,一个小姑娘穿得这么邋遢,一点也不注意自身形象!

我说:小慧是第一次来我们家做客,你还是给人家留点儿面子吧。

妻子单刀直入,切入正题道:小慧不会是来借钱的吧?

我有些不高兴地说:小慧是不是来借钱的,我怎么知道?!

这些年,老家有不少沾亲带故的亲戚,因各种事由,都来向我们借过钱。按照妻子的逻辑,我老家的那些穷亲戚,是无事不登三室殿的。更何况,小慧已是与我们多年没走动的亲戚,她今天的到来,自然更是引起妻子的高度警惕。

妻子见我没有和她站在同一立场上,态度变得很决绝:是不是借钱我不管,反正你甭想从家里拿走一分钱!

正悄声说着话,小慧从浴室出来了。此时的小慧俨然换了一个人:她换下了刚才的那身衣服,上身是白色碎花时尚女装,下身的黑色紧身裤更是衬托出地修长的腿和苗条的身材。由于刚出浴的缘故,她白暂的脸蛋浸润着一抹红晕,如瀑的长发披散在肩上,整个人娇美可爱。小慧的美一下子将我震慑住了,就连妻子也愣愣地盯着小慧,嘴已张成了O型。

小慧坐在沙发上,一边用葱白一样的手指,梳理着还有些湿漉漉的长发,一边和我们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我想起妻于一直疑虑的问题,便试探着说:小慧,你这次来省城好好放松放松,让你婶子这几天带你出去转转。

小慧若有所思地说:我这次来顾不上玩呢,高中毕业后,在家暂时也没什么事可干,这次来省城,就是想利用暑假学一门摄影技术,将来回到小镇开一家婚纱摄影店哩!这几年,农村富裕了,都不缺钱了,年轻人也开始学着城里人,玩起了浪漫,我觉得这门生意在小镇肯定有前途……

妻于对小慧的态度明显好转起来,啧啧赞叹道:小慧,你好有审美眼光呀!你看你,这身衣服多合体呀,穿在身上,走在街上,跟城里的姑娘一样呢!妻子忍不住好奇,话锋一转,问道,小慧,你既然有这么漂光时尚的衣服,干嘛不直接穿上出门啊?

小慧听了,呵呵笑起来:婶子,我这可是自我保护呢!我一个女孩子,出门在外,还是不招摇的好,我有意穿上很普通的服装,就是不希望引起别人的注意,这样更有安全感呢……

小慧的话,让我和妻子陷入了沉默,只觉得此刻的小慧,很漂亮,很可爱。


小说在塑造小慧这一形象时,主要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22-07-15更新 | 137次组卷 | 1卷引用:考点29 文学类文本阅读之人物形象-备战2023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全国通用)
10 . 对下面这段文字中的心理描写和细节描写,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只说林冲就床上放了包裹被卧,就坐下生些焰火起来。屋后有一堆柴炭,拿几块来,生在地炉里。仰面看那草屋时,四下里崩坏了,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林冲道:这屋如何过得一冬?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向了一回火,觉得身上寒冷,寻思却才老军所说,二里路外有那市井,何不去沽些酒来吃?便去包裹里取些碎银子,把花枪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取毡笠子戴上,拿了钥匙,出来,把草厅门反拽上锁了;带了钥匙,信步投东,雪地里踏着碎琼

乱玉,迤逦背着北风而行,那雪正下得紧。

(施耐庵《林教头风雪山神庙》)

A.林冲还想在草料场过一冬,表明林冲屡遭磨难,此时却并无反心,一心只想逆来顺受,以待出头之日。
B.林冲雪夜沽酒不忘带上花枪,说明他对奸人陷害早有防范,时刻准备杀死他们。
C.“将火炭盖了”的细节暗示草料场失火并非林冲自己大意,而在于奸人有意加害。
D.拽门、锁门、带钥匙的细节描写,说明林冲办事精细,小心谨慎。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