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烛之武退秦师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夫晋,何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取材于《左传·僖公三十年》)

孔丘知礼

十年春,及齐平【1】

夏,公【2】会齐侯【3】于夹谷。孔丘相。犁弥言于齐侯曰:“孔丘知礼而无勇,若使莱【4】人以兵劫鲁侯,必得志焉。”齐侯从之。孔丘以公退,曰:“士,兵之!两君合好,而俘以兵乱之,非齐君所以诸侯也。俘不干盟,兵不遇好。于德为愆义,于人为失礼,君必不然。”齐侯闻之,遽之。

将盟,齐人加【5】于载书,曰:“齐师出竟,而不以甲车三百乘从我者,有如此盟。”孔丘使兹无还【6】揖,对曰:“而不反我汶阳之田,吾以共命者,亦如之。”齐侯将飨公,孔丘谓梁丘据曰:“齐、鲁之故,吾子何不闻事既成矣,而又飨之,是勤执事也。且牺象【7】不出门,嘉乐【8】不野合【9】。飨而既具,是弃礼也。若其不具,用秕稗也。用秕稗,君辱,弃礼,名恶,子盍图之?夫享,所以昭德。不昭,不如其已也。”乃不果飨。

齐人来归郓、欢、龟阴之田。

(取材于《左传·定公十年》)

注释:【1】平:讲和。【2】公:鲁定公。【3】齐侯:齐景公。【4】莱:诸侯国名,襄公六年为齐国所灭。【5】加:增加条款。【6】兹无还:鲁国大夫。【7】牺象:形如牛与象的酒器。【8】嘉乐:钟、磬。【9】合:合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以远,君知其难也        鄙:边邑B.夫晋,何之有               厌:厌恶
C.非齐君所以诸侯也               命:教令D.齐侯闻之,遽            辟:不正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无能也已        怵然
B.子亦有不利          吾子何不闻
C.君尝为晋君赐矣        若属皆为所虏
D.君之所知       是弃礼
3.下列对文意的理解与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在郑国没有得到应有的礼遇,是秦伯主动联合晋侯围攻郑国的原因之一。
B.壮年时期的烛之武才能比不上他人,年老的烛之武却拥有解救郑国危难的智慧。
C.鲁定公会见齐景公时,犁弥针对孔子懂礼仪却不勇敢的特点给齐景公提出对策。
D.凭借合乎礼仪的外交辞令,孔子让齐景公心甘情愿地把本国多处田地送给鲁国。
4.请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2)事既成矣,而又飨之,是勤执事也。
5.烛之武和孔子是如何站在对方的立场分析危害以退兵的?请结合原文简要分析。
2024-05-02更新 | 146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李斯者,楚上蔡人也。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乃从荀卿学帝王之术。学已成,度楚王不足事,而六国皆弱,无可为建功者,欲西入秦。辞于荀卿曰:“斯闻得时无怠,今万乘方争时,游者事。今秦王欲吞天下,称帝而治,此布衣驰骛之时而游说者之秋也。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此禽鹿视肉,人面而能强行者耳。故诟莫大卑贱,而悲莫甚于穷困。久处卑贱之位,困苦之地,非世而恶利,自托于无为,此非士之情也。故斯将西说秦王矣。”

至秦,会庄襄王卒,李斯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不韦贤之,任以为郎。李斯因此得说秦王……秦王乃斯为长史,听其计,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诸侯名士可下以财者,厚遗结之,不肯者,利剑刺之。离其君臣之计,秦王乃使其良将随其后。秦王拜斯为客卿。

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秦宗室大臣皆言秦王曰:“诸侯人来事秦者,大抵为其主游间于秦耳,请一切逐客。”李斯亦在逐中。斯乃上《谏逐客书》,秦王乃除逐客之令,复李斯官,卒用其计谋。官至廷尉。二十余年,竟并天下,尊主为皇帝,以斯为丞相。

(取材于《史记·李斯列传》)

材料二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取材于李斯《谏逐客书》)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见吏舍厕中鼠不洁                           食:食物
B.今万乘方争时,游者                    主:掌管
C.秦王乃斯为长史                              拜:任命
D.阴遣谋士持金玉以游说诸侯             赍:携带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故诟莫大卑贱                                 苏子与客泛舟游赤壁之下
B.处卑贱之位计不为者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见者远
C.李斯求为秦相文信侯吕不韦舍人       今其智反不能及
D.是地无四方,民无异国                    作《师说》贻之
3.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一个人有才还是没有才,同这些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在的环境决定的啊!
B.会韩人郑国来间秦,以作注溉渠,已而觉。
恰逢韩国人郑国以修筑灌溉水渠的名义来到秦国做间谍,不久郑国被发觉。
C.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
现在却抛弃百姓把钱财给敌国,拒绝宾客让他们帮诸侯成就霸业。
D.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这就叫作“给敌人提供武器,给盗贼提供粮食”啊。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斯是楚国上蔡人,早年跟随荀子学习治理天下的帝王之术。学成之后,西行前去游说秦王,后成为秦国相国文信侯吕不韦的门客。
B.在韩国人郑国来秦国不久后,秦国的宗室大臣请求秦王将客卿全部驱逐出境,李斯也在被驱逐的客卿之中。
C.因李斯上书劝谏,秦王下令废除驱逐客卿的诏令,恢复了李斯廷尉的官职。秦国经过二十多年的战争,终于兼并天下。
D.李斯认为将客卿驱逐出秦国,实际上就是资助敌对国家,让仇人更加强大。这样会削弱自己的实力,并与诸侯结怨。
5.结合材料二第一段,说说李斯是如何劝说秦王“除逐客之令”的。
2023-01-07更新 | 353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史记》中的两个文段,完成各题。

文段一

项羽已杀卿子冠军①,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②卒二万渡河,救巨鹿。战少利,陈馀复请兵。项羽乃悉引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③,与秦军遇,九战,绝甬道④,大破,杀苏角,虏王离。涉间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下者十余壁⑤,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从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取材于《史记・项羽本纪》)

文段二

高祖⑥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悉召故人父老子弟纵酒,发沛中儿得百二十人,教之歌。酒酣,高祖击筑,自为歌诗曰:“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安得猛士兮守四方!”令儿皆和习之。高祖乃起舞,慷慨伤怀,泣数行下。谓沛父兄曰:“游子悲故乡。吾虽都关中,万岁后吾魂魄犹乐思沛。且朕自沛公以诛暴逆,遂有天下,其以沛朕汤沐邑⑦,复其民,世世无有所与。”沛父兄诸母故人乐饮极欢,道旧故为笑乐。十余日,高祖欲去,沛父兄固请留高祖。高祖曰:“吾人众多,父兄不能给。”乃去。沛中空县皆邑西献。高祖复留止,张饮三日。沛父兄皆顿首曰:“沛幸得复,丰未复,唯陛下哀怜之。”高祖曰:“丰吾所生长,极不忘耳,吾特其以雍齿⑧故反我为魏。”沛父兄固请,乃并复丰,比沛。

(取材于《史记·高祖本纪》)


注释:①卿子冠军:秦末楚怀王臣下宋义的尊号。②当阳君、蒲将军:二人都是项羽的部下。③王离:与下文的苏角、涉间等三人都是章邯的部下。④甬道:通道。⑤壁:营垒。⑥高祖:汉高祖刘邦。 ⑦汤沐邑:在语段中可理解为刘邦认定的作为他在皇宫外住宿、用餐、沐浴的地方。⑧雍齿:原为沛县豪族,曾为刘邦部将,后献出丰邑投靠了魏国。
1.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卒二万渡河            将:将要。
B.于是已秦军                                          破:打败。
C.其民,世世无有所与                            复:免除赋税徭役。
D.沛父兄诸母故人乐饮极欢                      日:天天。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示士卒必死          楚战士无不一当十
B.绝甬道                  民,世世无有所与
C.大破,杀苏角,虏王离       沛中空县皆邑西献
D.其以沛朕汤沐邑             吾特其以雍齿故反我为魏
3.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
A.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
B.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
C.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
D.高祖还归/过沛/留/置酒沛宫
4.下列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项羽在大战之前用破釜沉舟的方式,激励士气,振奋军心,为胜利奠定了基础。
B.项羽与秦军交战,战必胜,攻必取,威震诸侯,显示了其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C.刘邦因为沛县百姓贫苦,不能供给饮食,所以在离开前免除了沛县的赋税徭役。
D.沛县的百姓为丰地向刘邦求情,刘邦最终放弃了旧怨,免除了丰地的赋税徭役。
5.用原文中的语句或从原文语句中截取一部分,将下面一段文字补充完整。

文段一通过叙写巨鹿之战,刻画了项羽坚毅果决、神武勇猛、舍生忘死的英雄形象;文段二通过追述高祖还沛,描写了刘邦平易宽怀、重情重义、深得民心的君主形象。在塑造人物时,两段文字在正面描写之外,都使用了侧面描写的手法:文段一通过写项羽召见诸侯将时,诸侯将“_______”的表现,侧面彰显了项羽不可一世的神威;文段二在写刘邦将要离开沛县时,沛县人先是“___”,后又“______”的表现,侧面展现了刘邦深受沛县民众的拥戴。

2021-11-04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11高一下·北京房山·阶段练习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4)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御史大夫韩安国者,梁成安人也。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吴楚反时,孝王使安国为将,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吴楚已破。安国名由此显。其后安国坐法抵罪,蒙狱吏田甲辱安国。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曰:“然即溺之。”居无何,梁内史缺,汉使使者拜安国为梁内史,起徒中为二千石。田甲亡走。安国曰:“甲不就官,我灭而宗。”甲因肉袒谢。安国笑曰:“可溺矣!公等足与治乎?”卒善遇之。
建元六年,安国为御史大夫。匈奴来请和亲,天子下议。大行王恢议曰:“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安国曰:“今匈奴负戎马之足,怀禽兽之心,迁徙鸟举,难得而制也。得其地不足以为广,有其众不足以为强,自上古不属为人。汉数千里争利,则人马罢,虏以全制其敝。且强弩之极,矢不能穿鲁缟,击之不便,不如和亲。”上许和亲。
元光元年,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匈奴初和亲,亲信边,可诱以利。”阴使聂翁壹为间,亡入匈奴,谓单于曰:“吾能斩马邑令丞吏,以城降,财物可尽得。”单于爱信之,以为然,许聂翁壹。聂翁壹乃还,诈斩死罪囚,县其头马邑城,示单于使者为信。曰:“马邑长吏已死,可急来。”于是单于穿塞将十余万骑,入武州塞。当是时,汉伏兵三十余万,匿马邑旁谷中。御史大夫韩安国为护军将军,诸将皆属护军。约单于入马邑而汉兵纵发。王恢从代主击其辎重。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徒见畜牧于野,不见一人。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欲刺问尉史。尉史曰:“汉兵数十万伏马邑下。”单于顾谓左右曰:“几为汉所卖!”乃引兵还。
安国为人多大略,智足以当世取舍,而出于忠厚焉。所推举皆廉士,贤于已者也。于梁举壶遂、臧固、郅他,皆天下名士。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安国以元朔二年中卒。(节选自《史记·韩长孺列传》)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居无何,梁内史缺居:过了
B.汉与匈奴和亲,率不过数岁即倍约倍:违背
C.未至马邑百余里,行掠卤行:将要
D.单于怪之,攻烽燧,得武州尉史怪:责怪
2.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安国持重,以故吴不能过梁以乱易整,不武
B.雁门马邑豪聂翁壹因大行王恢言上曰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所推举皆廉土,贤于己者也而君幸于赵王
D.乃引兵还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3.3.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安国犯法被判罪,在狱中遭到狱吏的侮辱,但他怀有宽容之心,在他东山再起后并未对狱吏田甲施以报复。
B.在匈奴请求和亲的问题上,大行王恢和韩安国的意见是一致的。韩安国主张和亲的理由比较充分,所以皇上便同意与匈奴和亲。
C.雁门郡马邑城的豪绅聂翁壹受派遣做间谍,逃到匈奴,后来为了取得单于使者的信任,斩杀死囚,悬头于马邑城上,向单于诈降,最终却功败垂成。
D.为突袭匈奴单于,汉军在马邑城旁边的山谷中伏兵三十余万,韩安国担任护军将军,并统领各路兵马。
4.4.把下列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
(1)安国曰:“死灰独不复然乎?”
(2)士亦以此称慕之,唯天子以为国器。
(3)董之以严刑,震之以威怒。
2016-11-18更新 | 465次组卷 | 7卷引用:2010-2011学年第二学期北京市房山高级中学高一3月学情调研考试语文试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