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47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孔子生鲁昌平乡陬邑。纥与颜氏女野合而生孔子,祷于尼丘得孔子。鲁襄公二十二年而孔子生。生而首上圩顶,故因名曰丘云。

定公十四年,孔子年五十六,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三月,羔豚者弗饰贾,男女行者别于涂,涂不拾遗,四方之客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

齐人闻而惧,曰:孔子为政必霸,霸则吾地近焉,我之为先并矣。盍致地焉?黎鉏曰: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于是选齐国中女子好者八十人,皆衣文衣而舞康乐,文马三十驷。子路曰:夫子可以行矣。桓子卒受齐女乐三日不听政孔子遂行宿乎屯。而师己送,曰:夫子则非罪。孔子曰:吾歌可夫?歌曰:彼妇之口,可以出走;彼妇之谒,可以死败。盖优哉游哉,维以卒岁!师己反,桓子曰:孔子亦何言?师已以实告。桓子喟然叹曰:夫子罪我以群婢故也夫!

秋,季桓子病,辇而见鲁城,喟然叹曰:昔此国几兴矣,以吾获罪于孔子,故不兴也。顾谓其嗣康子曰:我即死,必相鲁;相鲁,必召仲尼。后数日,桓子卒,康子代立。已葬,欲召仲尼。公之鱼曰:昔吾先君用之不终,终为诸侯笑。今又用之,不能终,是再为诸侯笑。康子曰:则谁召而可?曰:必召冉求。于是使使召冉求。冉求将行,孔子曰:鲁人召求,非小用之,将大用之也。是日,孔子曰:归乎归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吾不知所以裁之。子赣知孔子思归,送冉求,因诫曰即用,以孔子为招云。

冉有为季氏将师,与齐战于郎,之。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季康子曰:孔子何如人哉?对曰:用之有名;播之百姓,质诸鬼神而无憾。求之至于此道,虽累千社,夫子不利也。康子曰:我欲召之,可乎?对曰:欲召之,则毋以小人固之,则可矣。以币迎孔子,孔子归鲁。

孔子之去鲁凡十四岁而反乎鲁。

(节选自《史记·孔子世家》)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桓子A卒B受C齐D女乐E三日F不听G政H孔子I遂行J宿K乎L屯。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粥,同“鬻”,卖,与《庄子》中“今一朝而鬻技百金”的“鬻”意思相同。
B.若,指如果,与《墨子》中“视父兄与君若其身”的“若”意思相同。
C.所以,表示……的方法,与《孟子》中“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的“所以”意思不同。
D.克,指战胜,与《论语》中“克己复礼为仁”的“克”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五十六岁时,全权处理国家政务,使鲁国市场物价保持稳定,社会秩序井然,人民道德水平得到提升。
B.为了防止鲁国强大对齐国造成威胁,齐国送给季桓子女乐车马,季桓子因此多日不听政,孔子不得已离开了鲁国。
C.季桓子得罪孔子,使鲁国难以振兴,他在临终前感到悔恨,让季康子任用孔子,但季康子却任用了冉求。
D.冉求领兵击败了齐军,在后来与季康子的对话中,他向季康子介绍了孔子,于是季康子派人带着礼物迎回孔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请先尝沮之;沮之而不可则致地,庸迟乎!
(2)季康子曰:“子之于军旅,学之乎?性之乎?”冉有曰:“学之于孔子。”
5.季康子为什么没有听从季桓子的遗言重用孔子?请简要说明。
2023-11-25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龙东五地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陵在匈奴岁余,上遣公孙敖将兵深入匈奴迎陵。敖军无功还,曰:“捕得生口,言李陵教单于为兵以备汉军,故臣无所得。”上闻,于是族陵家,母弟妻子皆伏诛。

其后,汉遣使使匈奴,陵谓使者曰:“吾为汉将步卒五千人横行匈奴,以亡救而败,何负于汉而诛吾家?”使者曰:“汉闻李少卿教匈奴为兵。”陵曰:“乃李绪,非我也。”昭帝立,大将军霍光、左将军上官桀辅政,素与陵善,遣陵故人陇西任立政等三人俱至匈奴招陵。立政等见陵,未得私语,即目视陵,而数数自循其刀环,握其足,阴谕之,言可还归汉也。后陵、律持牛酒劳汉使,立政大言曰:“汉已大赦,中国安乐,主上富于春秋,霍子孟、上官少叔用事。”以此言微动之。陵墨不应,孰视而自循其发,答曰:“吾已胡服矣!”有顷,律起更衣,立政曰:“少卿良苦!霍子孟、上官少叔谢女。”陵字立政曰:“少公,归易耳,恐再辱,奈何!”语未卒,卫律还,颇闻余语,曰:“李少卿贤者,不独居一国。范蠡遍游天下,由余去戎入秦,今何语之亲也!”罢去。立政随谓陵曰:“亦有意乎?”陵曰:“丈夫不能再辱。”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班固《汉书·李广苏建传》)

材料二:

然陵不死,罪也;子卿视陵,岂偷生之士而惜死之人哉?宁有背君亲,捐妻子而反为利者乎?然陵不死,有所为也。诚以虚死不如立节,灭名不如报德也。何图志未立而怨已成,计未从而骨肉受刑,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

且汉厚诛陵以不死,薄赏子以守节,欲使远听之臣望风驰命,此实难矣,所以每顾而不悔者也。陵虽孤恩,汉亦负德。陵诚能安,而主岂复能眷眷乎?男儿死则葬蛮夷中谁复能屈身稽颡还向北阙使刀笔之吏弄其文墨邪?愿足下勿复望陵。

(节选自李陵《答苏武书》)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男儿死A则葬蛮夷中B谁C复能屈身D稽颡E还F向北阙G使刀笔之H吏弄其文墨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横行匈奴”与《燕歌行》中“男儿本自重横行”两句中的“横行”意思相同。
B.牛酒,古代用作馈赠、犒劳、祭祀的物品。文中指犒劳汉使的佳肴美酒。
C.“谢女”与《苏武传》中“谢汉使曰:‘武等实在。’”两句中的“谢”意思相同。
D.“因罢去”与《过秦论》中“因遗策”“因利乘便”三句中的“因”含义都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公孙敖从抓获的俘虏口中得知了李陵在教匈奴练兵的消息,汉帝大怒并因此将李家灭族,但实际教匈奴练兵的人是李绪。
B.李陵面对老友任立政的邀请,虽沉默不回应但其实内心有归汉之意,但因其对话意外被卫律听到,他有所忌惮而选择拒绝。
C.李陵认为自己并非贪生怕死之人,投降匈奴并非真心实意,实在迫不得已,只是因为汉帝负德,并不顾念有罪之人的难处。
D.李陵认为汉朝对没有死节的自己给予严厉的处罚,而对守节不移的苏武仅给予很少的奖赏,这很难让臣子们为国奔走效命。
2023-11-16更新 | 1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二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豫让者,晋人也,故尝事范氏及中行氏,而无所知名。去而事智伯,智伯甚尊宠之。及智伯伐赵襄子,赵襄子与韩、魏合谋灭智伯,灭智伯之后而三分其地。赵襄子最怨智伯,漆其头以为饮器。豫让遁逃山中,曰:“嗟乎!士为知己者死,女为己者容。今智伯知我,我必为报雠而死,以报智伯,则吾魂魄不愧矣。”

豫让刺襄子者再,襄子皆释之。顷之,襄子当出,豫让伏于所当过之桥下。襄子至桥,马惊,襄子曰:“此必是豫让也。”使人问之,果豫让也。于是襄子乃豫让曰:“子不尝事范、中行氏乎?智伯尽灭之,而子不为报雠,而反委质臣于智伯。智伯亦已死矣,而子独何以为之报雠之深也?”豫让曰:“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至于智伯,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襄子喟然叹息而泣曰:“嗟乎豫子!子之为智伯,名既成矣,而寡人赦子,亦已足矣。子其自为计,寡人不复释子!”使兵围之。豫让曰:“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前君已宽赦臣,天下莫不称君之贤。今日之事,臣固伏诛,然愿请君之衣而击之,焉以致报雠之意,则虽死不恨。非所敢望也,敢布腹心!”于是襄子大义之,乃使使持衣与豫让。豫让拔剑三跃而击之,曰:“吾可以下报智伯矣!”遂伏剑自杀。死之日,赵国志士闻之,皆为涕泣。

(节选自《史记·刺客列传》)

材料二:

曹沫将而亡人之城,又劫天下盟主,管仲因勿背以市信一时可也。予独怪智伯国士豫让,岂不用其计耶?让诚国士也,曾不能逆策三晋,救智伯之亡,一死区区,尚足校哉?其亦不欺其意者也。聂政售于严仲子,荆轲豢于燕太子丹。此两人者污隐困约之时不妄愿知亦曰有待焉。彼挟道德以待世者,何如哉?

(节选自王安石《书刺客列传后》)

1.材料二两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此A两人B者C污D隐E困F约G之时H不妄I愿J知K亦曰L有待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同“悦”,喜欢,与《五石之瓠》中“以说吴王”的“说”意思相同。
B.数,指责备,与《六国论》中“则胜负之数”的“数”意思不同。
C.国士,表示按照国土士之礼,“吾得兄事之”的“兄”表示按照对待兄长之礼,两者用法相同。
D.顾,指反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君臣相顾”的“顾”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豫让先后成为范氏、中行氏和智氏的家臣,在智伯被赵襄子杀害之后,他立志杀赵襄子为智伯报仇,但是没有成功。
B.豫让埋伏在赵襄子必经的桥下,准备第三次刺杀赵襄子,但是赵襄子的马到桥边,突然受惊,继而豫让被围住。
C.赵襄子准备处死豫让,豫让请求刺赵襄子的衣服,表达报仇之意,襄子同意了,豫让跳跃多次击刺衣服后,让赵襄子杀了他。
D.曹沫担任将领,丢失了城池,通过劫持天下的盟主要回土地,管仲因为不愿在诸侯面前失信,返还了土地,王安石认为这样的结果还算可以。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事范、中行氏,范、中行氏皆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
(2)臣闻明主不掩人之美,而忠臣有死名之义。
5.王安石是怎么评价豫让的?请简要说明。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文本一:

初,孝文时,吴太子入见,得侍皇太子饮、博。吴太子博,争道,不恭,皇太子引博局提吴太子,杀之,遣其丧归葬。至吴,吴王愠曰:“天下同宗,死长安即葬长安,何必来葬为!”复遣丧长安葬。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京师知其子故,系治验问吴使者。吴王恐,始有反谋。后使人为秋请,文帝复问之,使者对曰:“王实不病。汉系治使者数辈,吴王恐,以故遂称病。夫‘察见渊中鱼,不祥’。唯上弃前过,与之更始。”于是文帝乃赦吴使者归之,而赐吴王几杖,老,不朝。吴得释其罪,谋亦益解。然其居国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此者四十余年。

晁错数上书言吴过,可削。文帝宽,不忍罚,以此吴日益横。及景帝即位,错说上曰:“昔高帝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齐七十余城,楚四十余城,吴五十余城。封三庶孽,分天下半。今吴王前有太子之隙,诈称病不朝,于古法当诛。文帝弗忍,因赐几杖。德至厚,当改过自新,反益骄溢。即山铸钱,煮海水为盐,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上令公卿、列侯、宗室杂议,莫敢难,独窦婴争之,由此与错有隙。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七国之叛》)

文本二: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数年之间,奔命扶伤之不无暇,困平城,病流矢,陵迟不救者三代。后乃谋臣献画,而离削自守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继汉而帝者,虽百代可知也。

(节选自柳宗元《封建论》)

【注】①吴王:刘涛,汉高祖侄子,公元前195年封为吴王,其封地为吴国,后联合楚、赵等七国发动叛乱,失败后,逃到东越被杀。②践更:受钱代人服徭役。③讼, 通“容”,包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B.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C.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D.诱天下/亡人谋作乱/今削之亦反/不削之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反/迟/祸大/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系治,囚禁审理,“治”与《谏逐客书》中“至今治强”的“治”含义不同。
B.几杖,坐几和手杖,皆为老者所用,故常用作敬老之物;也可用来借指老人。
C.存问,问候的意思,“存”与《短歌行》中“枉用相存”的“存”含义不同。
D.陵迟,也作“凌迟”,既是一种残酷的刑罚,也指渐趋衰败,文中意指后者。
3.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复遣丧长安葬                    冀幸君一悟
B.此者四十余年                    纵一苇之所
C.京师知其子故                    弱天下之民
D.时则有叛国无叛郡             因人之力敝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国太子侍奉皇太子饮酒、下棋,走棋路时与之发生了争执,态度不恭敬,被皇太子用棋盘打死了,这件事成为吴王谋反的诱因之一。
B.因吴太子之事,吴王称病不再朝见文帝,此举有违藩臣的礼节,不过文帝在听了使者的解释后,未追究吴王过错,特许吴王不再上朝。
C.晁错多次上奏文帝,陈述吴王过失,建议削减他的封地,文帝于心不忍;景帝即位后,晁错仍力主削藩,他认为吴王最终会发动叛乱。
D.面对吴国的威胁,削藩已成朝臣共识。柳宗元也认为,西汉时由于谋臣献策,才分散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并由朝廷自己管理诸侯国。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吴王由此稍失藩臣之礼,称疾不朝。
(2)武帝嘉其义,乃遣武以中郎将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苏武传》)
6.唐朝中后期藩镇割据严重,请结合文本二分析柳宗元《封建论》的创作目的。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

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矣,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

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

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

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自孔子死之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

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宗子注,注子宫,宫玄孙假,假仕于汉孝文帝。而假之子解为胶西王卬太傅,因家于齐焉。

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史记·老庄申韩列传》节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B.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C.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D.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
2.下列对文中加粗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藏室,是藏书和档案之所。“守藏室之史”即“藏室史”,亦称“征藏史”。“征”是典掌之意,与“守”相同,指管理周王朝皇家图书的史官。
B.矰,是古代用来射鸟的拴着丝绳的短箭,因拴着丝绳而能收回再次利用,后来也泛指短箭。
C.太傅,为朝廷的辅佐大臣与帝王老师,掌管礼法的制定和颁行,古代三公之一,位高于太师。
D.孝文,是谥号。汉孝文帝是刘恒,是《二十四孝》中亲尝汤药的主角。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子认为,品德高尚的君子时运来了就要出去做官,时运不济就和蓬草一样随风飘转。这跟儒家“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思想完全相同。
B.孔子在告别老子后,对弟子们说的一番话,彰显了圣人虚怀若谷、温良恭俭的品格,同时也侧面烘托了老子见识远过于常人。
C.老子写了5000多字《道德经》,分上下两篇,阐述了道德的本意,然后潇洒离去,没有人知道他的下落。
D.世上信奉老子的人贬斥儒学,信奉儒学的贬斥老子。作为严肃的历史学家,司马迁对老子的学说只作客观描述,并没有尊老贬孔。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2)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
5.选文中哪些地方能够表现出“老子,隐君子也”?
2023-11-0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肇东市四中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曹操自江陵将顺江东下。诸葛亮遂与鲁肃俱诣孙权。亮见权于柴桑,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江东,刘豫州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安能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阪,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敝,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诫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与其群下之。是时,曹操遗权书曰:“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今治水军八十万众,方与将军会猎于吴。”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长史张昭等皆欲迎之。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曰:“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今肃可迎操耳,如将军不可也。何以言之?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将军迎操,欲安所归乎?”权叹息曰:“诸人持议,甚失孤望。今卿廓开大计,正与孤同。”

(《通鉴纪事本末·孙氏据江东》)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将军A外托B服从之名C而内怀D犹豫之计E事急F而不断G祸至H无日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面,文中指对人称臣。古代君主面朝南而坐,而臣子朝见君主则面朝北。
B.苟,文中指如果、假设,与《出师表》中“苟全性命于乱世”的“苟”意思不同。
C.举,文中意为发动,与《陈涉世家》中“举大计亦死”的“举”意思相同。
D.谋,文中意为计议、商议,与成语“不谋而合”的“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操顺江东下,刘备军力弱小,但诸葛亮在谒见孙权时,使用了激将法,既联合了孙权,又做到不卑不亢。
B.孙权担心自己刚被曹操打败,因此无力抗曹,诸葛亮分析敌我双方军情,断定战局对曹操不利,打消孙权的顾虑。
C.诸葛亮设想了孙刘联合抗曹的局势发展,如果孙权与刘备联合,曹操必定战败,到时孙刘曹就形成鼎足之势。
D.曹操企图不战而屈人,写信威胁孙权,孙权的下属得知后惊慌失色,有人甚至提议投降曹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所谓强弩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
(2)向察众人之议,专欲误将军,不足与图大事。
5.孙刘政权为什么能结成联盟?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023-11-06更新 | 115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曾子芸瓜而误斩其根。曾皙怒,援大杖击之,曾子仆地,有顷乃苏,厥然而起,进曰:曩者参得罪于大人,大人用力教参,得无乎?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孔子曰:汝闻瞽叟有子名曰舜?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小棰则待,大杖则走,以逃暴怒也。今子身以待暴怒,立体而不去,杀身以陷父不义,不孝孰是大乎?汝非天子之民耶?杀天子之民罪奚如?以曾子之材,又居孔氏之门,有罪不自知,处义难乎!

孔子谓子路曰:汝何好?子路曰:好长剑。孔子曰:非此之问也,请以汝之所能,加之以学,岂可及哉!子路曰:学亦有益乎?孔子曰:夫人君无谏臣则失政,士无教友则失听。狂马不释其策,操弓不返于檠。木受绳则直,人受谏则圣。受学重问,孰不顺成?毁仁恶士,且近于刑。君子不可以不学。子路曰:南山有竹,弗揉自直,斩而射之,通于犀革,又何学为乎?孔子曰:括而羽之,镞而砥砺之,其入不益深乎?子路拜曰:敬受教哉!

子路问于孔子曰:请释古之学而行由之意,可乎?孔子曰:不可,昔者,东夷慕诸夏之义,有女,其夫死,为之内私婿,终身不嫁。不嫁则不嫁矣,然非贞节之义也。苍梧之弟,娶妻而美好,请与兄易。忠则忠矣,然非礼也。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不顺其初,虽欲悔之,难哉!

(节选自《说苑·建本》)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B.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C.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D.退屏鼓琴而歌/欲令曾皙听其歌声/令知其平也/孔子闻之/告门人曰/参来勿内也/曾子自以无罪使人/谢孔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人,指王公贵族之类的高位者,或是对父母长辈的称呼。文中指曾子的父亲。
B.“得无疾乎”中“疾”的意思与《劝学》“声非加疾也”中“疾”的意思不同。
C.“今子委身以待暴怒”中“委”的意思与《庖丁解牛》中“如土委地”的意思相同。
D.东夷,古时中原对东方各部落的统称。夷,后来泛指华夏族以外的少数民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曾皙脾气暴躁,仅因儿子锄草时不慎斩断了瓜苗的根,便拿起大棍击打儿子,致使儿子倒地,不省人事。
B.孔子对曾参被父亲用大棍打却不知道躲闪的行为进行了批评,认为曾参的做法会使他的父亲陷入不义。
C.孔子认为子路很有才能,如果再进一步学习,将不会有人能超过子路,但喜欢长剑并不能帮助他提高才能。
D.孔子认为东夷女子在其丈夫死了之后,虽然没有再次出嫁,但纳私婿的做法也不符合贞节的本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舜之事父也,索而使之,未尝不在侧,求而杀之,未尝可得。
(2)今子欲释古之学而行子之意,庸知子用非为是,用是为非乎!
2023-11-05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于己。公子吕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节选自《左传•隐公元年》)

材料二:

段之祸生于爱,郑庄公之爱其弟也,足以杀之耳。孟子曰:象于有庳,使之源源而来,不及以政。孰知夫舜之爱其弟之深,而郑庄公贼之也。当太叔之据京城,取廪延以为己邑,虽舜复生,不能兄弟之好,故书曰郑伯克段于鄢,而不曰郑伯杀其弟段;以为当斯时,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穀梁》曰:克,能也。能,杀也。不言杀,见段之有徒众也。段不称弟,不称公子,贱段而甚郑伯也。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呜呼!以兄弟之亲,至交兵而战,固亲亲之道绝已久矣。虽缓追逸贼,而其存者几何?故曰:于斯时也,虽圣人亦杀之而已矣。然而圣人固不使至此也。

(节选自苏轼《论郑伯克段于鄢》)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姜氏A何厌之B有C不如D早E为之F所G无使H滋蔓I蔓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辟,同“避”,躲避,与《孟子》中“放辟邪侈”的“辟”意思不同。
B.贰,指有二心,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且贰于楚也”的“贰”意思相同。
C.封,指分封土地,与《六国论》中“封天下之谋臣”的“封”意思相同。
D.全,表示使保全,“则耻师焉”中“耻”表示使羞耻,两者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姜从庄公出生起就不喜欢他,对共叔段又过分偏爱,这最终导致了兄弟两人相残,可见武姜作为母亲是失败的。
B.共叔段一再作出违背制度的行为,庄公一直不予理会,意图使共叔段一错再错,在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挫败。
C.祭仲、公子吕等人忧心国家发展,劝说庄公及时制止共叔段,公子吕甚至请求事奉共叔段,来阻止造反的图谋。
D.材料二对比了庄公和舜对待弟弟的方式,指出庄公对弟弟的溺爱是坑害他,认为庄公与弟弟的亲情早已断绝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
(2)夫妇、父子、兄弟之亲,天下之至情也,而相残之祸至如此,夫岂一日之故哉!
5.对于郑伯克段于鄢,《穀梁传》和苏轼的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3-11-04更新 | 109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孝祥,字安国,历阳乌江人。读书过一目不忘,下笔顷刻数千言。年十六,领乡书,再举冠里选。绍兴二十四年,廷试第一。考官已定埙冠多士,孝祥次之。高宗读埙策皆秦桧语,于是擢孝祥第一,而埙第三。谕宰相曰:张孝祥词翰俱美。上之抑埙而擢孝祥也,秦桧已怒,既知孝祥乃祁之子,祁与胡寅厚,桧素憾寅。于是风言者诬祁有反谋,系诏狱。会桧死,魏良臣密奏散狱释罪,遂以孝祥为秘书省正字。

初,孝祥登第,出汤思退之门,思退为相,擢孝祥甚峻。而思退不喜汪澈,孝祥与澈同为馆职,澈老成重厚,而孝祥年少气锐,往往陵拂之。至是澈为御史中丞,首劾孝祥奸不在卢杞下,孝祥遂罢。除知抚州。年未三十,在事精确,老于州县者所不及。孝宗即位,知平江府。事繁剧,孝祥剖决,庭无滞讼。属邑大姓为奸利,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张浚自蜀还朝,荐孝祥,召赴行在。孝祥既素为汤思退所知,及受浚荐,思退不悦。孝祥入对,乃陈:二相当同心戮力,以副陛下恢复之志。上嘉之。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宣谕使劾孝祥落职,罢。复集英殿修撰、知静江府,治有声绩,复以言者罢。俄起知潭州为政简易时以威济之湖南遂以无事。复待制,徙荆湖北安抚使。筑寸金堤,自是荆州无水患,置万盈仓以储诸漕之运。

进显谟阁直学士致仕。请祠,以疾卒,年三十八。孝宗惜之,有用才不尽之叹。孝祥俊逸,文章过人,尤工翰墨,尝亲书奏札,高宗见之,曰:必将名世。

(节选自《宋史·张孝祥传》


【注】①埙(xūn):秦桧的孙子秦埙。②卢杞:唐朝宰相,巨奸,曾先后陷害杨炎、颜真卿等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标号涂黑。
俄起A知潭州B为政简易C时以威D济之E湖南F遂以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素,指平素、往常,与“可以调素琴,阅金经”(《陋室铭》)中的“素”含义不同。
B.寻,指不久,与“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桃花源记》)中的“寻”含义相同。
C.路,宋元时期行政区划名称,宋代的路相当于现在的省,与“以塞忠谏之路也”(《出师表》)中的“路”含义不同。
D.致仕,指古代官员正常退休,致仕的一般年龄为七十岁,有疾患则提前;官员也可自请退职,如“乞骸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孝祥才思敏捷,颇受赏识。他读书过目不忘,十六岁时,在乡试中入围,又被乡里推荐为第一名。
B.张孝祥治洪有方,造福百姓。他在担任荆湖北路安抚使时,组织修筑了寸金堤,又设立万盈仓。
C.张孝祥仕途坎坷,屡遭罢官。金兵入侵时,他被宣谕使弹劾而丢官;担任静江府知府时,又因谏官的意见被罢。
D.张孝祥年轻有为,能力出众。他担任平江府知府时,处理事情精明、准确;担任抚州知府时,没有留下积压的案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孝祥捕治,籍其家得谷粟数万。明年,吴中大饥,迄赖以济。
(2)会金再犯边,孝祥陈金之势不过欲要盟。
5.请结合全文分析高宗称赞张孝祥“必将名世”的原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节选自《史记·老子韩非列传》)

材料二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吾为其无用而掊之。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皲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皲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节选自《庄子·逍遥游》)

材料三

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伐木者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

庄子曰:此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夫子出于山,舍于故人之家。故人喜,命竖子杀雁而烹之。

竖子请曰:其一能鸣,其一不能鸣,请奚杀?

主人曰:杀不能鸣者。

明日,弟子问于庄子曰:昨日山中之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今主人之雁,以不材死;先生将何处?

庄子笑曰:周将处乎材与不材之间。材与不材之间,似之而非也,故未免乎累。若夫乘道德而浮游则不然,无誉无訾,一龙一蛇,与时俱化,而无肯专为;一上一下,以和为量,浮游乎万物之祖,物物而不物于物,则胡可得而累邪!此神农、黄帝之法则也。若夫万物之情,人伦之传,则不然。合则离,成则毁;廉则挫,尊则议,有为则亏,贤则谋,不肖则欺,胡可得而必乎哉!悲夫!弟子志之,其唯道德之乡乎!

(节选自《庄子·山木》)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子A独不见B郊祭C之D牺牛E乎F养食G之H数岁I衣J以K文绣L以入M大庙。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指求取,与《孟子》中“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的“要”意思相同。
B.器,指重视,与《老子》中“埏埴以为器”的“器”意思不同。
C.止,指停留,与《大学》中“止于至善”的“止”意思不同。
D.不然,指不是这样,与《墨子》中“治乱者何独不然”的“不然”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周生活在梁惠王、齐宣王时期,他学识渊博,著述颇丰,有十余万字,其内容都是用来诋毁孔子的门徒而宣扬老子学说的。
B.惠子仅从日常使用的层面上考虑五石之瓠的功用,庄子则超越了世俗经验的束缚,指出五石之瓠的独特价值,表现出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
C.山木成材者被伐取,不材者幸免,而雁善鸣则存,不善鸣则被杀,人生在世处于材与不材之间,才得幸存,但不能避免拘束与劳累。
D.庄子认为有得必有失,有成必有败,有才有德会遭到算计,无才无德会受到欺侮,因此凡事不能偏执一方,应顺其自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
(2)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
5.这三则材料体现了庄子哪些处世哲学?请简要说明。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