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30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见秦且灭六国,兵以临易水,恐其祸至。太子丹之。

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愿太子急遣樊将军入匈奴以灭口。太子丹曰:夫樊将军困穷于天下,归身于丹,丹终不迫于强秦,而弃所哀怜之交置之匈奴,是丹命固卒之时也。愿太傅更虑之。鞠武曰:燕有田光先生者,其智深,其勇沉,可与之谋也。

太子跪而逢迎,却行为道,跪而拂席。田先生坐定,左右无人,太子避席而请曰:燕、秦不两立,愿先生留意也。田光曰:今太子闻光壮盛之时,不知吾精已消亡矣。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太子曰:愿因先生得愿交于荆轲,可乎?田光曰:敬诺。太子送之至门,曰:国之大事,愿先生勿泄也。田光曰:诺。

偻行见荆轲曰:光与子相善,燕国莫不知。光言足下于太子,愿足下过太子于宫。荆轲曰:谨奉教。田光曰: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遂自刭而死。

轲见太子,言田光已死。太子再拜而跪,膝行流涕。有,而后言曰:丹所请田先生无言者,欲以成大事之谋。今田先生以死明不泄言,岂丹之心哉?荆轲坐定,太子避席顿首曰:田先生不知丹不肖,使得至前,愿有所道,此天所以哀燕不弃其也。愚以为诚得天下之勇士,使于秦,窥以重利,秦王贪其贽,必得所愿矣。诚得劫秦王,使悉反诸侯之侵地,则大善矣;则不可,因而刺杀之。彼大将擅兵于外,而内有大乱,则君臣相疑。以其间诸侯得合从,其偿破秦必矣。此丹之上愿,而不知所以委命。唯荆卿留意焉。久之,荆轲曰:此国之大事,臣驽下,恐不足任使。太子前顿首,固请无让,然后许诺。于是尊荆轲为上卿。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B.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C.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D.樊将军亡秦之燕/太子容之/太傅鞠武谏曰/不可/夫秦王之暴而积怨/于燕足为寒/心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是以委肉当/饿虎之蹊祸必不振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子丹患之”中的“患”与《鱼我所欲也》中“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的“患”含义和用法不同。
B.避席,指离开席位,是古代的交往礼节。古人布席于地,各人独占一席而坐,当对人表示尊敬时,则起立离开原位。
C.再拜,是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意为拜两次,一般只有向很尊贵的人才行再拜礼。
D.孤,是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古代君王自称的谦辞还有“伯”“寡人”“不穀”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秦将灭六国,兵临易水之际,太子丹请教田光以及接见荆轲,都是为了解决秦灭燕之患。
B.樊将军从秦流亡到燕,被太子丹收留,太傅鞠武认为这是大患,建言太子丹急遣樊将军入匈奴,想以此来避免秦国以收留樊将军为借口来攻打燕国。
C.太子丹向田光请教燕、秦两国之事,后担心田光不担大事,所以叮嘱他勿泄露谈话内容,田光羞愤自刭而死。
D.对于太子丹的建议,荆轲一开始没有同意,太子丹上前叩头至地,坚决请求他不要推辞,荆轲这才答应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然,光不敢以乏国事也。所善荆轲可使也。
(2)愿足下急过太子,言光已死,明不言也。
2023-06-2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定州市定州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貂勃恶田单,曰:“安平君,小人也。”安平君闻之,故为酒而召貂勃,曰:“单何以得罪于先生,故常见誉于朝?”貂勃曰:“跖之狗吠尧,非贵跖而贱尧也,狗固吠非其主也。”安平君曰:“敬闻命!”明日,任之于王。

王有所幸臣九人之,欲伤安平君,相与语于王曰:“燕之伐齐之时,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王曰:“左右孰可?”九人之属曰:“貂勃可。”貂勃使楚,楚王受而觞之,数日不反。九人之属相与语于王曰:“夫一人身,而牵留万乘者,岂不以据势也哉?且安平君之与王也,君臣无礼,而上下无别。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外怀戎翟,天下之贤士,阴结诸侯之雄俊豪英。其志欲有为也。愿王之察之。”异日,王曰:“召相单来。”田单免冠徒跣肉袒而进,退而请死罪。五日,王曰:“子无罪于寡人,子为子之臣礼,吾为吾之王礼而已矣。”

貂勃从楚来,王赐诸前,酒酣,王曰:“召相田单来。”貂勃避席稽首曰:“王恶得此亡国之言乎?王上者孰与周文王?”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下者孰与齐桓公?”王曰:“吾不若也。”貂勃曰:“然,臣固知王不若也。然则周文王得吕尚以为太公,齐桓公得管夷以为仲父,今王得安平君而独曰‘单’。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安平君以惴惴之即墨,三里之城,五里之郭,敝卒七千,禽其司马,而反千里之齐,安平君之功也。王不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国危矣!”王乃杀九子而逐其家,益封安平君以夜邑万户。

(节选自《战国策·齐策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B.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C.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D.且自天地之辟/民人之治为人臣/之功者谁/有厚于安平君者哉/且王不能守先王之社稷/燕人兴师而袭齐墟/王走而之城阳之山中/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貂勃常恶田单”与“圣人无常师”(韩愈《师说》)这两句中的“常”字,意义相同。
B.“王有所幸臣九人之属”与“举匏樽以相属”(苏轼《赤壁赋》)这两句中的“属”,意义不同。
C.戎翟,即戎狄,是先秦时代华夏对西方和北方的非华夏部落的统称,即北狄和西戎的合称。
D.稽首,古代九拜中最隆重的跪拜礼,跪下拱手至地,头也至地;常为臣子拜见君主时所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单设宴招待貂勃并询问自己哪里得罪了他,貂勃以狗只认主人不分高贵卑贱为喻,巧妙地为自己中伤田单开脱。
B.齐王的九位宠臣推荐貂勃出使楚国,以报楚国的搭救之情,貂勃去后故意多日不返,九位宠臣便趁机向齐王诬陷田单。
C.田单不计前嫌,向齐王推荐貂勃;为了化解齐王对自己的猜忌,田单自请死罪;最终在貂勃的帮助下,被加封万户夜邑。
D.齐王的九位宠臣和貂勃都认为田单有治国安民之才,但前者认为其心怀不轨,希望齐王详察之,后者敦请齐王重用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王使将军将万人而佐齐,今社稷已安矣,何不使使者谢于楚王?
(2)内牧百姓,循抚其心,振穷补不足,布德于民。
5.貂勃是如何说服齐王“亟杀此九子者以谢安平君”的?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之资也。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则诸侯莫不南面而朝于章台之下矣。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祸患。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大王何居焉?故敝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楚王曰:“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味,心摇摇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楚策一》)

材料二:

战国之游士则不然。不知道之可信,而乐于说之易合。其设心注意,偷为一切之计而已。故论诈之便,而讳其败;言战之,而蔽其患。其相率而为之者,莫不有利焉,而不胜其害也;有得焉,而不胜其失也。卒至苏秦、商鞅、孙膑、吴起、李斯之徒,以亡其身;而诸侯及秦用之者,亦灭其国。

(节选自曾巩《战国策目录序》)

1.选出断句正确的一项(       
A.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B.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C.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D.夫外挟强秦之威/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以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地方,在文中是土地方圆的意思,与“地方志”的“地方”意思不相同。
B.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与《归去来兮辞》中“聊乘化以归尽”的“乘”意思不相同。
C.四时,指春夏秋冬四季,与《醉翁亭记》中“山间之四时也”的“四时”意思不相同。
D.善,此处是好处的意思,与《劝学》中“善假于物也”的“善”意思不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秦认为楚国有建立霸王之业的资本,楚秦两国势不两立,最好的打算就是六国结成合纵联盟来孤立秦国。
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听从他的意见,如合纵联盟成功,楚国就可称王,而连横联盟成功,秦国就会称帝。
C.苏秦认为主张连横的人想割让诸侯的土地来侍奉秦国是奉养仇敌的做法,合纵和连横应该如何取舍不言自明。
D.楚王认为楚不可能和秦友好,而韩、魏又不能深入谋划,单凭楚对抗秦也毫无胜算,最终同意参加合纵联盟。
4.下列对课文中的词语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吾与点也        与:赞成        天下之欲疾其君者     疾:痛恨
B.莫不中音        中:合乎        失其所与                  与:结交,同盟
C.披帷西向立     披:披着        成益愕,急逐趁之     趁:追逐
D.吴楚东南坼     坼:分裂        谩嗟荣辱                  谩:同“漫”,徒然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于败堵丛草处,探石发穴,靡计不施,迄无济。
(2)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2023-06-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阜城县阜城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臣孝廉,后刺史臣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节选自李密《陈情表》)

材料二:

李密,字令伯,犍为武阳人也,一名虔。父早亡,母何氏醮。密时年数岁,感恋弥至,蒸蒸之性,遂以成疾。祖母刘氏,躬自抚养,密奉事以孝谨闻。刘氏有疾,则涕泣侧息,未尝解衣,饮膳汤药必先尝后进。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少仕蜀,为郎。数使吴,有才辩,吴人称之。蜀平,泰始初,诏征为太子洗马。密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遂不应命。乃上疏《陈情表》。帝览之曰:士之有名,不虚然哉!乃停召。

后刘终,服阕,以洗马征至洛。司空张华问之曰:安乐公何如?密曰:可次齐桓。华问其故,对曰:齐桓得管仲而霸,用竖习而虫流。安乐公得诸葛亮而抗魏,任黄皓而丧国,是知成败一也。次问:孔明言教何碎?”密曰:普舜、禹、皋陶相与语,故得简雅:《大诰》与凡人言,宜碎。孔明与言者无已敌,言教是以碎耳。华善之。

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密有才能,常望内转,而朝廷无援,乃迁汉中太守,自以失分怀怨。及赐饯东堂,诏密令赋诗,末章曰:人亦有言,有因有缘。官无中人,不如归田。明明在上,斯语岂然!武帝忿之,于是都官从事奏免密官。后卒于家。

(节选自《晋书·李密传》


【注】①改醮(jiào):改嫁。②烝(zhēng)烝:淳厚的样子。③游、夏:孔子的学生子游、子夏。④安乐公:刘备之子刘禅。⑤虫流:泰秋齐桓公不听管仲的话,任用坚刁,专权乱政。桓公死,诸子争立,陈尸三月不收,尸虫流出户外。后因以“虫流”为死不得葬的典实。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B.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C.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D.出/为温令而憎疾从/事尝与人书曰/庆父不死/鲁难未已/从事白其书司隶/司隶以密在县清慎/弗之劾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察、举,在这里指察举制,它是中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确立于汉武帝时期。
B.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秀异之士,汉晋南北朝,秀才变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
C.县,古代地方行政单位。原与“悬”为同一字,春秋时楚国最先设县,并在全国推行县制。
D.“复以洗马征至洛”与“幸复得此妇”(《孔雀东南飞》)两句中“复”的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项是(     
A.李密曾在蜀汉任职,多次出使吴国,受到吴人称赞。后来晋武帝召他做官,他以祖母年高无人奉养为由,辞不就任。
B.晋武帝读了李密的《陈情表》后,赞扬他是真名士。并停止征召。李密守丧期满后,晋武帝恢复了他太子洗马的职位。
C.李密认为安乐公与齐桓公的遭遇非常相似,两人都因为任用人才得当而使国家兴盛,后来又都因用人不当而遭遇不幸。
D.借皇上东堂赐宴饯别之机,李密主动赋诗一首,表达自己的不满。晋武帝为此很生气,都官从事马上奏请罢免了李密的官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2)有暇则讲学忘疲,而师事谯周,周门人方之游、夏。
5.请根据两则材料内容,简要概括李密的形象特点。
2023-06-20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重点高中2022-2023学年高二5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洪武元年二月癸卯,命平章廖永忠为征南将军、参政朱亮祖为副将军,由海道取广东。上谕永忠等曰:王者之师,顺天应人,以除暴乱。朕昔平定武昌,荆、湘诸郡望风款附。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今两广之地远在南方,彼此割据,民困久矣。彼闻八闽不守,湖、湘已平,中心震慑。若先遣人宣布威德,以招徕之,必有归款迎降者。如其拒命,然后举兵,扼其险要,绝其声援。闻广东要地,惟在广州。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肃清南服,在此一举。壬戌,敕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帅师会廖永忠征广东。上谕仲亨等曰:近命平章杨璟等由湖南取广西,廖永忠等由福建取广东。今特命尔等率师由韶州直捣德庆。三方进兵,为掎角之势,举无不克。广东既下,合兵取广西,先声既振,势如破竹,但当抚辑生民,毋纵杀掠。三月,廖永忠等率舟师自福州航海取广东,元左丞何真降。四月朔,廖永忠等师进次虎头关,元将卢左丞、张元帅各率所部来降,遂入广州。六月壬戌,璟既克永州,遂引兵抵靖江城下,屯于北关,参政张彬屯西关。朱亮祖亦帅师自广东来会,屯于东门象鼻山下。攻城二旬不克,璟因使彦高阴构其总制张荣,荣麾下裴观以书系矢射璟营,期以是夜降。既二鼓,观城出,见璟,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至期,璟命诸将率众径进,也儿吉尼闻变,仓卒走。初,张彬始攻城,为守者所诟,恚曰:城破,当悉屠之。比克城,璟惧其纵杀,下令曰:杀人者死!彬乃止,众心遂安。广西悉平。

(节选自《明史纪事本末·平定两广》,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B.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C.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D.广州既下/则循海诸郡可传檄而定/海南海北/以次招徕/留兵镇守/仍与平章杨璟合兵取广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然后,意为“这样以后……”,与《六国论》中“然后得一夕安寝”的“然后”相同。
B.南服,古代王畿以外地区由近及远分为五服,故称南方为“南服”。文中指两广地区。
C.“观缒城出”的“缒”指“绳索”,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夜缒而出”的“缒”相同。
D.麾下,意为将旗之下,可以用于对将帅的敬称,也可以用于指代部下,文中指后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皇帝命令赣州卫指挥使陆仲亨等率军与廖永忠会师,协同平章杨璟,兵分三路进攻广东。廖永忠等挥师挺进,一路势如破竹,元将纷纷望风投降。
B.廖永忠、朱亮祖受命经由海路进军去平定两广地区,皇帝诏谕他们要兴王者之师,宣布朝廷的威严恩德,通过争取民心而非动用武力攻取广州。
C.杨璟攻下永州后,率军抵达靖江城下,屯兵在北关;参政张彬屯兵在西关;朱亮祖也率军从广东来会合,屯兵在东门象鼻山下。三方合围攻城。
D.靖江城久攻不下,杨璟于是派人暗中结交敌军总制张荣,张荣派部下与杨璟约定在当夜四更投降;到了约定时间,杨璟命令诸将率兵直攻而入。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无他,师出以律,人心悦服故也。
(2)璟乃给白皮帽百余,俾归为识,约四鼓,从宾贤门入。
2023-06-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唐山市开滦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6月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齐助楚攻秦,取曲沃。其后秦欲伐齐,齐楚之交善,惠王患之,谓张仪曰:“吾欲伐齐,齐楚方欢,子为寡人虑之,奈何?”张仪曰:“王其为臣车并币,臣请试之。”

张仪南见楚王,曰:“弊邑之王所说甚者,无大大王。弊邑之王所甚憎者,亦无先齐王。今齐王之罪,其于弊邑之王甚厚,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若此,齐必弱;齐弱,则必为王役矣。则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则此一计而三利俱至。”楚王大说,宣言之于朝廷,曰:“不谷得商于之地方六百里。”群臣闻者毕贺,陈轸后见,独不贺。楚王曰:“诸士大夫皆贺,子独不贺,何也?”陈轸对曰:“臣见商于之地不可得,而患必至也,故不敢妄贺。”王曰:“何也?”对曰:“夫秦所以重王者,以王有齐也。今地未可得,而齐先绝,是楚孤也,秦又何重孤国?且先出地绝齐,秦计必弗为也。先绝齐后地,且必受欺于张仪。受欺于张仪,王必惋之。是西生秦患,北绝齐交,则两国兵必至矣。”楚王不听,使人绝齐,使者未来,又重绝之。

张仪反,秦使人使齐,齐秦之交阴合。楚因使一将军受地于秦。张仪称病不朝。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使者曰:“臣闻六百里,不闻六里。”仪曰:“仪固以小人,安得六百里?”使者反报楚王,楚王大怒,遂举兵伐秦。秦与齐合,韩氏从之,楚兵大败于杜陵。故楚之土壤士民非削弱,仅以救亡者,计失于陈轸,过听于张仪。

(节选自《战国策·秦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B.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C.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D.弊邑欲伐之/而大国与之欢是/以弊邑之王不得事令也/大王苟能闭关绝/齐臣请使秦王献商于之地/方六百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臣约车并币”与“约为婚姻”(《鸿门宴》)两句中的“约”字的意思相同。
B.不谷,有“不长五谷、不得养、不善”等义项,在文中是古代王侯自称不善的谦词。
C.“先绝齐后责地”与“令以责之里正”(《促织》)两句中的“责”的意思不同。
D.韩氏,姓韩的人,文中指韩国,战国七雄之一,另六国是秦、楚、齐、赵、魏、燕。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惠王在战争中丢掉了曲沃后,想要分化齐楚联盟,求教于张仪,张仪没有说什么计策,就请惠王给他准备车马和礼物,以便顺利出使于他国。
B.张仪奉承楚王,并诚挚地从楚国利益出发为其出谋划策,指出楚国若和齐国绝交,就必定会得到三样好处:受秦感激,得商于之地,掌控齐国。
C.陈轸认为楚王一旦听从张仪之言,必定会受到欺骗,不仅不会得到土地,还会丧失强大的外援,受到他国攻击。但楚王糊涂,听不进他的谏言。
D.楚王向秦国索要土地未成,便知道受了骗,勃然大怒,发兵攻秦,结果在杜陵受到联军进攻,惨遭失败。这种结果与陈轸做出的预言十分接近。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北弱齐,西德于秦,而私商于之地以为利也。
(2)楚王曰:“张子以寡人不绝齐乎?”乃使勇士往詈齐王。
5.材料表达了怎样的为政之理?请简要分析。
2023-06-19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四中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课外文言文,完成小题。

汉元年十月,沛公兵遂先诸侯至霸上。秦王子婴素车白马,系颈以组,封皇帝玺节,降轵道旁。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乃以秦王属吏,遂西入咸阳。欲止宫休舍,樊哙、张良谏,乃封秦重宝财物府库,还军霸上。召诸县父老豪杰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语者弃市。吾与诸侯约,先入关者王之,吾当王关中。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且吾所以还军霸上,待诸侯至而定约束耳。”乃使人与秦吏行县乡邑,告谕之。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人又益喜,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五年,高祖与诸侯兵共击楚军,与项羽决胜垓下。项羽卒闻汉军之楚歌,以为汉尽得楚地,项羽乃败而走,是以兵大败。高祖曰:“列侯诸将无敢隐朕,皆言其情。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对曰:“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有功者害之,贤者疑之,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节选自《史记·高祖本纪》)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B.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C.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D.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余/悉除去秦法/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来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无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符:古代朝廷封官、传达命令或调遣兵将的凭证,分为两半,各执其一,以便验证真伪。
B.弃市:古代执行死刑的一种方式,即在闹市处死,并将尸体暴露示众。
C.关中:古地名。文中指函谷关或潼关以东的地区,大致与战国末年秦国的疆域相当。
D.陛下:陛,指帝王宫殿的台阶。陛下,原指站在宫殿台阶下的侍者。后用作对帝王的尊称,文中即此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沛公的军队比其他诸侯的军队先行抵达霸上,秦王子婴降低身份驾着白车白马前往迎战。
B.沛公把秦王交给主管官吏后西入咸阳,因樊哙、张良的劝谏,他并未停留在秦宫中休息。
C.项羽的士兵听到汉军唱起了楚地的歌,以为汉军已经完全占领了楚地,项羽于是战败逃走。
D.高起王陵的回答具有辩证思维:高祖虽然傲慢且喜欢侮辱人,但是能与人同享利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诸将或言诛秦王。沛公曰:“始怀王遣我,固以能宽容;且人已服降,又杀之,不祥。”
(2)秦人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沛公又让不受,曰:“仓粟多,非乏,不欲费人。”
(3)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5.文末高祖说的那番话,揭示出怎样的道理?高祖这样说的意图是什么?
2023-06-17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邯郸市永年区二中2022-2023学年高一5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杜诗字君公,河内汲人也。少有才能,仕郡功曹,有公平称。更始时,辟大司马府。建武元年,岁中三迁为侍御史,安集洛阳。时将军萧广放纵兵士,暴横民间,百姓惶扰。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世祖召见,赐以棨戟,复使之河东,诛降逆贼杨异等。诗到大阳,闻贼规欲北度,乃与长史急焚其船,部勒郡兵,将突骑趁击,斩异等,贼遂翦灭。拜成皋令,视事三岁,举政尤异。七年,迁南阳太守。性节俭而政治清平,以诛暴立威,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铸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又修治陂池,广拓土田,郡内室殷足。时人方于召信臣[注],故南阳为之语曰:“前有召父,后有杜母。”诗自以无劳,不安久居大郡,求欲降避功臣,乃上疏曰:“陛下诚宜虚缺数郡,以俟振旅之臣,重复厚赏,加于久役之士。如此,缘边屯戍之师,竞而忘死,乘城拒塞之吏,不辞其劳,则烽火精明,守战坚团。圣王之政,必因人心。今用愚薄,塞功臣之望,诚非其宜。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令功臣怀愠,诚惶诚恐。八年,上书乞避功德,陛下殊恩,未许放退。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及臣齿壮,力能经营剧事,如使臣诗必有补益,复受大位,虽析珪授爵,所不辞也,惟陛下哀矜!”帝惜其能,遂不许之。

(节选自《后汉书·杜诗传》)

[注]召信臣:西汉时曾任南阳太守,做了许多为百姓谋福利的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B.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C.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D.臣诗伏自惟忖/本以史吏一介之才/遭陛下创制大业/贤俊在外/空乏之间/超受大恩/牧养不称/奉职无效/久窃禄位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棨戟,古时官吏出行的一种仪仗,出行时作为前导,后亦列于门庭。
B.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文中“视事三岁”,指杜诗到任工作三年。
C.猥,意为随意,与《陈情表》中“猥以微贱”中的“猥”含义相同。
D.比,意为挨着,与《项脊轩志》中“比去,以手阖门”中的“比”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在担任侍御史期间,杀掉了放纵士兵在百姓中横行霸道的萧广,受到皇帝的赏赐,后又受皇帝派遣去讨伐贼人杨异。
B.杜诗任南阳太守时,设计制作水排,铸造农具,使百姓过上了较为富足的生活,深得百姓爱戴,被人们比作召信臣。
C.杜诗认为自己在治理、教化百姓的过程中确实有不称职的地方,再长期担任要职,功臣难免怀恨在心,于是上疏请求降职。
D.杜诗富有才能,政绩显著。年少时担任地方官吏便有公平美称。东汉时屡建功勋,皇帝爱惜他的才能,才拒绝他降避功臣的请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诗敕晓不改,遂格杀广,还以状闻。
(2)臣诗蒙恩尤深,义不敢苟冒虚请,诚不胜至愿,愿退大郡,受小职。
5.请简要概括杜诗受皇帝重用的原因。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曰:“韩信、张耳乘胜而去远斗,其锋不可当。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行数百里,其势粮食必在其后。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彼前不得斗,退不得还,野无所掠,不至十日,而两将之头可致于麾下;否则必为二子所矣。”成安君尝自称义兵,不用诈谋奇计,曰:“韩信兵少而疲,如此避而不击,则诸侯谓吾怯而轻来伐我矣”韩信使人间视。知其不用广武君策,则大喜,乃敢引兵遂下。大破赵军,斩成安君诋水上,禽赵王歇。信募生得广武君者予千金。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问曰:“仆欲北伐燕,东伐齐,何若而有功?”广武君辞谢曰:“臣,败亡之虏,何足以权大事乎!”信曰:”仆闻之:百里奚居虞而虞亡,在秦而秦霸;非愚于虞而智于秦也,用与不用,听与不听也。诚令成安君听足下计,若信者亦已为禽矣;以不用足下,故信得侍耳。今仆委心归计,愿足下勿辞!”广武君曰:“今将军涉西河,虏魏王,禽夏说;东下井陉,不终朝而破赵二十万众,诛成安君;名闻海内,威震天下,农夫莫不辍耕释耒,倾耳以待命者。此将军之所长也。然而众劳卒罢,其实难用。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燕、齐相持而不下,则之权未有所分也,此将军所短也。善用兵者,不以短击长而以长击短”韩信曰:“然则何由?”广武君对曰:“方今为将军计,莫如按甲休兵,镇抚赵民,百里之内。牛酒日至,以飨士大夫;北首燕路,而后遣辨士奉咫尺之书,暴其所长于燕,燕必不敢不听从。燕已从而东临齐,虽有智者,亦不知为齐计矣。如是,则天下事皆可图也。兵固有先声而后实者,此之谓也”韩信曰:“善!”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
B.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
C.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
D.今将军欲举倦敝之兵顿之燕坚城之下/欲战不得/攻之不拔/情见势屈/旷日持久/粮食单竭/燕既不服齐必距境以自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张耳乘胜而去国远斗”与“去国怀乡”《岳阳楼记》)两句中的“国”字含义相同。
B.“否则必为二子所禽矣”与“猎马带禽归”《野望》两句中的“禽”字含义不同。
C.“名闻海内”与“海内存知己”《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两句中的“海内”含义相同。
D.“刘、项”指刘邦和项羽《鸿门宴》中写了二人及其率领的汉、楚两大阵营的激烈交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广武君认为打仗要扬长避短,他给成安君献上攻击韩信短处的计策,成安君不听,导致身死国灭。
B.韩信打败赵军,杀了成安君和赵王后,重金悬赏捉拿广武君,并向其问计。广武君为韩信详细谋划。
C.韩信把广武君比喻为百里奚,把成安君和自己分别比喻为虞国和秦国的国君,拿出虚心请教的态度。
D.广武君指出,韩信优势和短处很明显:其优势在于连获大胜,威势很盛,但也面临军民困乏的短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路绝其辎重,足下深沟高垒勿与战。
(2)有缚致麾下者,信解其缚,东乡坐,师事之。
5.广武君认为韩信应该怎样“以长击短”?请简要概括。
2023-06-13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邢台市部分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三2月月考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萧铣之罢兵营农也,才留宿卫数千人,闻唐兵至,大惧,仓猝征兵,道途阻远,不能遽集,乃悉见兵出拒战。孝恭将击之,李靖止之曰:彼救败之师,策非素立,势不能久,不若且泊南岸,缓之一日,彼必分其兵,或留拒我,或归自守,兵分势弱。我乘其懈而击之,蔑不胜矣。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孝恭不从,留靖守营,自帅锐师出战,果败走,趣南岸。铣众委舟收掠军资,人皆负重,靖见其众乱,纵兵奋击,大破之,乘胜直抵江陵,入其外郭。又攻水城,拔之,大获舟舰,李靖使孝恭尽散之江中。诸将皆曰:破敌所获,当藉其用,奈何弃以资敌?靖曰;萧铣之地,南出岭表,东距洞庭。吾悬军深入,若攻城未拔,援军四集,吾表里受敌,进退不获。虽有舟楫,将安用之?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铣援兵见舟舰,果疑不进。

铣内外阻绝,问策于中书侍郎岑文本,文本劝铣降。铣乃谓群下曰:天不祚梁,不可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乙巳,铣以太牢告于太庙,下令开门出降。铣帅群臣布帻诣军门,曰:当死者唯铣耳,百姓无罪,愿不杀掠。孝恭入据其城,诸将欲大掠,岑文本说孝恭曰:江南之民,自隋末以来,困于虐政,重以群雄虎争,今之存者,皆锋镝之余,跂踵延颈以望真主,是以萧氏君臣、江陵父老决计归命,庶几有所息肩。今若纵兵俘掠,恐自此以南,无复向化之心矣!孝恭称善,遽禁止之。诸将又言:梁之将帅与官军拒斗死者,其罪既深,请籍没其家,以赏将士。李靖曰:王者之师,宜使义声先路。彼为其主斗死,乃忠臣也,岂可同叛逆之科籍其家乎!于是城中安堵,秋毫无犯。南方州县闻之,皆望风款附。

(节选自《资治通鉴》第一百八十九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B.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C.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D.今弃舟舰使塞江/而下援兵/见之/必谓江陵已破/未敢轻进/往来觇伺/动淹旬月/吾取之必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宿卫,古时指的是在宫禁中值宿、担任警卫的人,现在一般指的是保卫,守护。
B.不获,即“不能”,与《屈原列传》中“不获世之滋垢”的“不获”意思相同。
C.太牢,古代帝王祭祀社稷时,牛、羊、猪三牲全备为“太牢”,也有专指牛的。
D.缌,古代丧服名,五种丧服中的最轻者。文中用作动词,指其因为亡国而服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靖深谙兵法,洞悉战场形势。唐军进攻江陵时,李靖提出正确的作战建议,但没有被李孝恭采纳,致使初战失败。
B.李靖抓住战机,成功扭转战局。发现萧铣的士兵因驾船抢收唐军丢弃军资而陷入混乱后,李靖果断出击,大破敌军。
C.李靖纵观全局,不计眼前小利。攻破水城之后,李靖让李孝恭将所获船舰全部散弃于江中,令敌人的援兵不敢冒进。
D.李靖深明大义,善待敌将家属。李靖坚决反对籍没战死敌将家产的错误建议,对于迅速稳定江南局势起到积极作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若急之,彼则并力死战,楚兵剽锐,未易当也。
(2)天不祚梁,不可复支矣,若必待力屈,则百姓蒙患。
5.岑文本劝止李孝恭纵兵抢掠的理由有哪些?结果怎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