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8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甘茂攻宜阳,三鼓之而卒不上。秦之右将有尉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我以宜阳饵王。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仲侈以韩穷我于外,是无伐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宜阳之役,楚呼秦而合于韩。秦王惧。甘茂曰:“楚虽合韩,不为韩氏先战;韩亦恐战而楚有变其后。韩、楚必相御也。楚言与韩,而不余怨于秦,臣是以知其御也。”甘茂亡秦,且之齐,出遇苏子,曰:“君闻夫江上之处女乎?”苏子曰:“不闻。”曰:“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妾自以有益于处女,何为去我?’处女相语以为然而留之。今臣不肖,弃逐于秦而出关,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苏子曰:“善。请重公于齐。”乃西说秦王曰:“甘茂,贤人,非恒士也。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彼若以齐约韩、魏,反以谋秦,是非秦之利也。”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秦王曰:“善。”与之上卿,以相迎之齐。甘茂辞不往。初,甘茂相秦。秦王爱公孙衍,与之间有所立,因自谓之曰:“寡人且相子。”甘茂之吏而闻之,以告甘茂。甘茂因入见王曰:“王得贤相,敢再拜贺。”王曰:“寡人托国于子,焉更得贤相?”对曰:“王且相犀首。”王曰:“子焉闻之?”对曰:“犀首告臣。”王怒于犀首之泄也,乃逐之。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犀首:官名。公孙衍曾任魏国犀首,人因以“犀首”称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B.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C.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D.秦王曰/然则奈何/苏代曰/不如重其贽/厚其禄以迎之/彼来则置之槐谷/终身勿出/天下何从图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出关遇苏子”与“所以遣将守关者”(司马迁《鸿门宴》)两句中的“关”均指函谷关。
B.“乃西说秦王”与“何时复西归”(《长歌行》)两句中的“西”都是名词作状语,译为向西。
C.“甘茂之吏道而闻之”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两句中的“道”意义相同。
D.再拜,一指拜两次,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二指敬辞,用于书信的开头或结尾。文中指前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甘茂善于审时度势。宜阳久攻不下,他分析了自己所面临的内外困境后,下定不取胜就死的决心,并拿出自己的钱财来嘉奖有功的人员。
B.甘茂富有远见卓识。楚国背叛了秦国而与韩国联合,秦王因此担忧宜阳战役局势,甘茂认定楚韩两国各怀心事,必将彼此观望,互相制约。
C.甘茂擅长辞令。他巧借江上女子的故事,来类比自己的处境、心理、作用等,不动声色地打动了苏代,使其答应设法让齐王重用自己。
D.甘茂精于权谋机变。他任秦相时,听说秦王要立公孙衍为相,立刻以向秦王祝贺选得贤相之名,让秦王对公孙衍感到愤怒,秦王终将其赶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妾以无烛,故常先至,扫室布席,何爱余明之照四壁者?
(2)其居秦,累世重矣,自殽塞、溪谷,地形险易尽知之。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刘安世,字器之,魏人。父航。安世少时持论已有识。航使监牧时,文彦博在枢府,有所闻,每呼安世告之。安世从容言:王介甫求去,外议谓公且代其任。彦博曰:安石坏天下至此,后之人何可为?安世拱手曰: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彦博默不应,他日见航,叹奖其坚正。登进士第,不就选。从学于司马光,咨尽心行己之要,光教之以诚,且令自不妄语始。光入相,荐为秘书省正字。安世初谏官,未拜命,入白母曰:朝廷不以安世不肖,使在言路。倘居其官,须明目张胆,以身任责,脱有触忤,祸谴立至。主上方以孝治天下,若以老母辞,当可免。母曰:不然,吾闻谏官为天子诤臣,当捐身以报国恩。正得罪流放,无问远近,吾当从汝所之。于是命。家居未尝有惰容,久坐身不倾倚,作字不草书,不好声色货利。其忠孝正直,皆则象司马光。梁师成用事,能生死人,心服其贤,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安世笑曰:吾若为子孙计,不至是矣。吾欲为元祐全人,见司马光于地下。还其书不答。章惇以强市昆山民田罚金,安世言:惇与蔡确、黄履、邢恕素相交结,自谓社稷之臣,贪天之功,饶幸异日,天下之人指为‘四凶’。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会吴处厚解释确《安州诗》以进,安世谓其指斥乘舆,犯大不敬,与梁焘等极论之,窜之新州。进左谏议大夫。有旨暂罢讲筵,民间欢传宫中求乳婢,安世上疏谏曰:陛下富于春秋,未纳后而亲女色。愿太皇太后保祐圣躬,为宗庙社稷大计,清闲之燕,频御经帷,仍引近臣与论前古治乱之要,以圣学,无溺于所爱而忘其可戒。哲宗俯首不语。章惇用事,尤忌恶之。初黜知南安军,再贬少府少监,三贬新州别驾,安置英州。宣和六年,复待制,中书舍人沈思封还之。明年卒,年七十八。

1.下列对文中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
B.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
C.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
D.安世虽晚进/窃以为未/然今日新政/果顺人所欲而为人利乎/若不然/公当/去所害/兴所利反掌间耳/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安世初谏官”与“攘奸凶,兴复汉室”(《出师表》)两句中的“除”含义不同。
B.“于是命”与“项王则璧,置之坐上”(《鸿门宴》)两句中的“受”含义相同。
C.“安世笑曰”与“长跪而之曰”(《唐雎不辱使命》)两句中的“谢”含义不同。
D.“以圣学”与“是故圣圣,愚益愚”(《师说》)两句中的“益”含义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安世少时很有见识,见解非凡。他不同于文彦博对王安石为政的评价;认为其应去害兴利,文彦博在刘航面前赞扬他坚定正直。
B.刘安世正身洁己,深受老师影响。他写字不用草书,不喜爱女色和钱财,坚守忠孝正直的品格,这些都是效法老师司马光。
C.刘安世痛斥奸人,毫不留情。他认为章惇与蔡确、黄履、邢恕互相勾结,认为蔡确的《安州诗》指斥皇帝,蔡确于是被放逐到新州。
D.刘安世身为谏官,敢于直言。对宫中寻求奶妈一事,他上疏进谏,认为皇帝年富力强,还没立皇后,应远离女色,多学习治国之道。
4.把文中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求得小吏吴默尝趋走前后者,使持书来,啖以即大用,默因劝为子孙计。
(2)今惇父尚在,而别籍异财,绝灭义理,止从薄罚,何以示惩?
3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其先盖太原人。北齐五兵尚书建,有功于时,赐田韩城,子孙家焉。又徙下邦。父季庚,为彭城令,李正己之叛,说刺史李浦自归,累擢襄州别驾

居易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而杜牧谓:“纤艳不逞,非庄士雅人所为。流传人间,子父女母交口教授,淫言媒语入人肌骨不可去。”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B.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C.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D.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别驾”,古代职官名。因随刺史巡行视察时另乘车驾,故称为“别驾”。
B.“名器”,原指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C.“未冠”,指未成年。古代男子十五岁行加冠礼,称“加冠”,也称“弱冠”。
D.“赞”,是纪传体史书写在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他将自己的诗分成讽喻、闲适、感伤、杂律等几类,其中杂律诗并不为他所重。
B.白居易为政局的安危多次进谏,宪宗皇帝也时常接受他的建议。但他论执强鲠,有时也会触怒皇帝。
C.白居易后来被王涯弹劾,被贬为江州司马。被贬后,他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家生死之说。
D.白居易在当时与元稹都很有名,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杜牧赞扬他的诗风格纤艳,能深入人心。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
(2)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
4 . 阅读材料,完成小题。

高宗绍兴元年,金兀术寇和尚原,吴玠及其弟璘大败之。玠与璘以散卒数千驻原上,朝问隔绝,人无固志,有谋劫玠之兄弟北降者。玠知之,召诸将歃血盟,勉以忠义,皆感泣,愿尽死力。金人自起海角,狃于常胜,及与玠战辄败。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玠曰:“我保此,敌决不敢越我而进,是所以保蜀也。”玠在原上,凤翔民感其遗惠,相与夜输刍粟助玠;玠偿以银帛,民益喜,输者益多。金人怒,伏兵渭河邀杀之,且令保伍连坐,民冒禁如故。三年,金人陷金州。撒离喝自商於直捣上津,攻金州,王彦以三千人迎敌而败,焚积聚,退保石泉,撒离喝遂乘胜而进,长驱趋洋、汉。刘子羽闻王彦败,遣人召吴玠入援。玠自河池,日夜驰三百里,至饶风。以黄柑遗敌,曰:“大军远来,聊用止渴。”撒离喝大惊,以杖击地曰:“尔来何速耶!”遂悉力仰攻。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敌乃更募死士,由间道自祖溪关入,绕出玠后,乘高以瞰饶风,诸军不支,遂溃。六年,四川都转运使赵开罢。时吴玠为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不问盈虚,一切以军期趣办于开,数以馈饷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求去。朝廷为之交解。九年,玠与金人对垒且十年,常苦远饷劳民,节浮费,益治屯田。帝以玠功高,因和议成,授玠开府仪同三司、四川宣抚使,陕西、阶、成等州皆听节制。六月己巳,吴玠卒。微玠身当其冲,无蜀久矣,故西人思之,立祠以祀。其后胡世将为四川宣抚副使。世将至,谓诸将曰:“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军事一无改吴宣抚之规,各推诚心,共济国事可也。”诸将皆服。

《宋史·吴玠兄弟保蜀》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B.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C.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D.玠自富平之败/收散卒/保和尚原/积粟缮兵/列栅为死守计/或谓玠宜退保/汉中扼蜀口/以安人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南宋年号,用来纪年。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此后形成制度。
B.保伍:即保伍法,古代百姓以五家为邻,五邻为保,保之上为村社。“保伍”泛称基层户籍编制。
C.开府:古代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之意,系三公所享殊遇,因有“开府仪同三司”之称。
D.立祠:特指官员死后,百姓为其建立祠庙来供奉祭祀,以此表达对其德政的感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吴玠驻守和尚原时,百姓感激他的恩惠,为其输送粮草,他用银帛抵补,百姓输送得更多了,金兵也不能制止。
B.吴玠和撒离喝对战时,弓弩齐发,酣战六日,但敌兵招募死士,从背后偷袭,吴玠难以抵挡,最终溃败。
C.吴玠担任宣抚副使,专注战事,不过问财务盈亏,一切委托赵开办理,赵开弹劾他年老无为,朝廷将吴玠调任。
D.在吴玠去世后,胡世将依旧沿用吴阶制定的军规,激励将领诚心效力国事,这得到众多将领的信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玠军弓弩乱发,大石摧压,如是者六昼夜,死者山积。
(2)吾不习虏情,朝廷所以遣来者,袭国家故事,以文臣为制将耳。
2022-09-14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周起字万卿,淄州邹平人。生而丰下,父意异之,曰:“此儿必起吾门。”因名起。幼敏慧如成人。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举进士,授将作监丞。擢著作佐郎,累迁户部度支判官。真宗北征,领随军粮草事,寻为东京留守判官,判登闻鼓院。以右正言知制诰,权判吏部流内铨。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东封还,近臣率颂功德,起独以居安为戒。初置纠察刑狱司,因命起,起乃请诸已决而事有所枉及官吏非理榜掠者,并听受诉,从之。擢枢密直学士、权知开封府。起听断明审,举无留事。真宗尝临幸问劳,起请曰:“陛下昔龙潜于此,请避正寝,居西庑。”诏从之,名其堂曰继照。起尝奏事殿中,适仁宗始生,帝曰:“卿知朕喜乎?宜贺我有子矣。”即入禁中,怀金钱出,探以赐起。从祀汾阴,权知河中府,徙永兴、天雄军,所至有风烈,数赐书褒谕。拜给事中,进礼部侍郎。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明日入见,引咎伏谢,真宗笑曰:“天下无事,大臣相与饮酒,何过之有?”准且贬,起亦罢为户部郎中,又降太常少卿。后复为礼部侍郎,以疾请知颖州,徙陈州。卒,赠礼部尚书,安惠。起性周密,凡奏事及答禁中语,随辄焚草,故其言,外人无知者。家藏书至万余卷。起能书。弟超,亦能书,集古今人书并所更体法,为《书苑》十卷。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四十七》)

1.下列各项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
B.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
C.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
D.起素善寇准/尝与寇准过同列/曹玮家饮酒/既而客多引去者/独起与寇准/尽醉夜漏上乃归。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泰山封禅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一种表示帝王受命于天的典礼,目的在于巩固皇权。
B.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学校、科举等,长官为礼部尚书。户部掌管户籍、财政等。
C.庙号是古代帝王死后,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如真宗、仁宗。而谥号是除帝王外,其他大臣、贵族、士大夫等据其生平事迹评定的称号,或褒或贬。
D.我国古代以铜壶滴漏计算时间,夜漏就是深夜时分。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起关注民生,思虑长远。他把采访官吏能力大小及百姓疾苦报知朝廷;东封还朝后,皇上近臣都歌功颂德,唯有周起认为应该居安思危。
B.周起为人谨慎,做事周密。凡是上奏事情以及书面应答宫中的文书,周起随后就烧掉草稿,他的言语看法,外人没有知晓的。
C.周起交好寇准,受到牵连。他一向与寇准关系好,寇准将要被贬官,周起也被连续降职。
D.周起后来担任礼部侍郎,礼部尚书,后因病请求担任颖州知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意知卫州,坐事削官,起才十三,诣京师讼父冤,父乃得复故官。
(2)封泰山,摄御史中丞,所过得采访官吏能否及民利病以闻。
2022-03-0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一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六岁善文辞,九岁得颜师古注《汉书》读之,作《指瑕》,以擿其失。麟德初,刘祥道巡行关内,勃上书自陈,祥道表于朝,对策高第。年未及,授朝散郎,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书成,王爱重之。是时,诸王斗鸡,勃戏为文檄英王鸡,高宗怒曰:是且交构。斥出府。勃既废,客剑南,尝登葛愦山旷望,慨然思诸葛亮之功,赋诗见情。闻虢州多药草,求补参军。倚才陵藉,为僚吏共嫉。官奴曹达抵罪,匿勃所,惧事泄,辄杀之。事觉当诛,会赦除名。父福畤,繇雍州司功参军,坐勃故,左迁交趾令。勃往省,渡海溺水,悸而卒,年二十九。

初,道出钟陵,九月九日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因出纸笔遍请客,莫敢当,至勃,沆然不辞。都督怒,起更衣,遣吏伺其文辄报。一再报,语益奇,乃矍然曰:天才也!请遂成文,极欢罢。勃属文,初不精思,先磨墨数升,则酣饮,引被覆面卧,及寤,援笔成篇,不易一字,时人谓勃为腹稿。尤喜著书。初,祖通,隋末居白牛溪教授,门人甚众。尝起汉、魏尽晋作书百二十篇,以续古《尚书》,后亡其序,有录无书者十篇,勃补完缺逸,定著二十五篇。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时长安曹元有秘术,勃从之游,尽得其要。尝读《》,夜梦若有告者曰:《易》有太极,子勉思之。寤而作《易发挥》数篇,至《晋卦》,会病止。

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皆以文章齐名,天下称王、杨、卢、骆四杰。炯尝曰:吾愧在卢前,耻居王后。议者谓然。

(选自《新唐书•列传•文艺上》,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B.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C.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D.数献颂阙下/沛王闻其名/召署府/修撰论次/平台秘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即加冠,男子满二十岁之后,举行“加冠”之礼,表示已经是成年人,可以取“字”了,同于“等终军之弱冠”中的“冠”。
B.宫阙之下,指帝王所居之处,而“东宫”则是太子居住的地方。
C.“更衣”是上厕所的“讳饰”说法,即说话时,遇有不良的连带意义或有隐情而不便启齿时,不直接说出该事物,比如李密《陈情表》中用“慈父见背”来婉指父亲去世,又用“舅夺母志”来婉称母亲的改嫁。
D.《易》指《易经》,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和《论语》同属“五经”。
3.下列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A.王勃六岁时就才情过人,他写文章时的独特习惯,给世人留下了“腹稿”的典故。
B.王勃专门写了《檄英王鸡文》严厉批评储王,结果差点被诛杀。
C.王勃因官奴曹达而获罪,他的父亲也被连累贬谪到非常偏远的交趾。当王勃前往探望、路过南昌时,他为都督阎公写下了著名的《滕王阁序》。
D.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初唐时“四杰”。对于他们的排位先后,杨炯很有意见,并不口服心服。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坐勃故,左迁交趾令。
①都督大宴滕王阁,宿命其婿作序以夸客。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屈原者,名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上官大夫与之同列,争宠而心害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因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日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屈原既绌。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乃令张仪佯去秦,厚币委质事楚,曰:“秦甚憎齐,齐与楚从亲,楚诚能绝齐,秦愿献商、於之地六百里。”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张仪诈之曰:“仪与王约六里,不闻六百里。”楚使怒去,归告怀王。怀王怒,大兴师伐秦。秦发兵击之,大破楚师,遂取楚之汉中地。明年,秦割汉中地与楚以和。楚王曰:“不愿得地,愿得张仪而甘心焉。”张仪闻,乃曰:“以一仪而当汉中地,臣请往如楚。”如楚,又因厚币用事者臣靳尚,而设诡辩于怀王之宠姬郑袖。怀王竟听郑袖,复释去张仪。是时屈原既疏,不复在位,使于齐,顾反,谏怀王曰:“何不杀张仪?”怀王悔,追张仪,不及。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顷襄王怒而迁之。屈原至于江滨,被发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稿。于是怀石,遂自投汨罗以死。

(节选自《史记·屈原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B.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C.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D.怀王以不知忠臣之分/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兵挫地削/亡其六郡/身客死/于秦为天下笑/此不知人之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侯是古代分封制中各地方君主的统称,赐有爵位,名义上需服从天子的政令。
B.《国风》分15国风,共305篇,大多是民间歌谣,是我国现实主义诗歌的源头。
C.汤武即商汤和周武王,商汤推翻夏桀后建立商朝;周武王推翻商纣后建立周朝。
D.令尹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设置的最高官位,楚国百官之首,总揽全国军政大权。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颇有才华,熟悉内政外交。他见闻广博,记忆力强,担任左徒,对内谋划国事,发号施令;对外接待宾客,应酬诸侯。
B.屈原因受疏远,生怨而作《离骚》。他被怀王疏远后心生忧怨,写下的《离骚》兼有《国风》《小雅》的特点,用来讽刺世事。
C.屈原劝谏怀王,追杀张仪无果。怀王听信郑袖之言,又放走张仪;屈原出使齐国回来后,力劝怀王杀张仪,但已经来不及了。
D.上官大夫嫉妒屈原功劳大,接连诋毁他,他先被怀王疏远,后被顷襄王放逐,最终怀石自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楚怀王贪而信张仪,遂绝齐,使使如秦受地。
(2)或取诸怀抱,悟言一室之内;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汉司隶校尉诸葛丰后也。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建兴元年,封亮武乡侯,开府治事。

六年春,扬声由斜谷道取郿。亮身率诸军攻祁山,戎陈整齐,赏罚肃而号令明。亮使马谡督诸军在前,与张郃战于街亭。谡违亮节度,举动失宜,大为郃所破。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临事而惧,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十二年春,亮悉大众由斜谷出,以流马运,据武功五丈原,与司马宣王对于渭南。亮每患粮不继,使己志不申,是以分兵屯田,为久驻之基。耕者杂于渭滨居民之间,而百姓安堵,军无私焉。相持百余日,其年八月,亮疾病,卒于军,时年五十四。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

(摘编自《三国志·诸葛亮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B.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C.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D.至有街亭违命之阙/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明不知人/恤事多暗/《春秋》责帅/臣职是当/请自贬三等/以督厥咎/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校尉,校是军事编制单位。校时为部队长之意。战国末有此官,秦朝为中级军官。
B.开府,在本文中指高级官员建立府署并自选僚属,汉朝三公、大将军可以开府。
C.旄钺,又称白旄黄钺。白旄是一种军旗,黄钺是以黄金为饰的斧,旄钺指君主。
D.屯田,古代生产组织形式,汉以后历代政府为取得军队给养而组织的集体耕作。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葛亮忠心辅佐,深得刘备信任。刘备告诉诸葛亮如果刘禅没有才能,就可以取而代之。刘备又封诸葛亮为武乡侯,可以说把蜀国托付给了诸葛亮。
B.诸葛亮勇于认错,主动承担责任。当手下的将领打了败仗,他认为自己身居高位,责任应完全在自己,向皇帝要求贬职三级,来惩罚自己的过失。
C.诸葛亮治军严谨,敌人为之感叹。被他安排去屯田的士兵,和百姓混杂着居住在一起,却不会去扰民。看了蜀军的营垒,魏将司马宣王忍不住称赞。
D.诸葛亮生活简朴,严格约束自己。他的个人生活用品,都是来自官府;在成都,他的家人依靠桑园和薄田为生,他从不经营其他产业为自己谋取私利。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
(2)及军退,宣王案行其营垒处所曰:“天下奇才也!”
2021-04-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延安市黄陵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吴隐之字处默,濮阳鄄城人。善谈论,博涉文史,以儒雅标名。弱冠而介立,有清操,虽儋石无储,不取非其道。事母孝谨,及其执丧,哀毁过。家贫,无人鸣鼓,每至哭临之时,恒有双鹤警叫,复有群雁俱集,时人咸以为孝感所至。兄坦之为袁真功曹,真败,将及祸,隐之诣桓温,乞代兄命,温矜而释之。遂为温所知赏,拜奉朝请、尚书郎,累迁晋陵太守。在郡清俭,妻自负薪,虽居清显,禄赐皆班亲族,冬月无被,尝浣衣,乃披絮,勤苦同于贫庶。朝廷欲革岭南之弊,以隐之为广州刺史,未至州二十里,地名石门,有水曰贪泉,饮者怀无厌之欲。隐之既至,语其亲人曰:“不见可欲,使心不乱。越岭丧清,吾知之矣。”乃至泉所,酌而饮之。及在州,清操逾厉,常食不过菜及干鱼而已,帷帐器服皆付外库,时人颇谓其矫,然亦终始不易。帐下人进鱼,每剔去骨存肉,隐之觉其用意,罚而黜焉。及卢循寇南海,隐之率厉将士,固守弥时。循攻击百有余日,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归舟之日,装无余资。及至,数亩小宅,篱垣仄陋,内外茅屋六间,不容妻子。刘裕赐车牛,更为起宅,固辞。寻拜度支尚书、太常,以竹篷为屏风,坐无毡席。隐之清操不渝,屡被褒饰,致事及于身没,常蒙优锡显赠,廉士以为为荣。

(节选自《晋书·吴隐之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B.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C.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D.隐之携家累出/欲奔还都/为循所得/循表朝廷/以隐之党附桓玄/宜加裁戮/诏不许/刘裕与循书令/遣隐之还/久方得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弱冠,古时指汉族男子十八岁,行冠礼,以示成年;泛指男子十八岁左右的年纪。
B.礼,指礼法、礼制,中国古代等级社会的典章制度,用来规范人们的言行举止。
C.太守,一郡的最高行政长官,有治民、进贤、决讼等职能,可以自行任免所属掾史。
D.毡席,古人居家坐、卧的用具,毡一般用兽毛或鸟毛制作,席一般用草或苇子编成。
3.下列对文中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隐之孝顺恭谨。他为母亲办丧事时,哀伤过度;哭泣时有双鹤鸣叫、雁群聚集,时人认为这是他的孝心感动了仙鹤和大雁。
B.吴隐之清廉正直。他家里虽然贫穷,但不义之财坚决不取;传说喝贪泉水就会产生贪欲,他不以为然,坦然喝下了贪泉水。
C.吴隐之生活俭朴。他家无可坐的毡席,冬天没有被子,没有换洗的衣物,常吃的不过是青菜和干鱼罢了,几间茅屋窄小拥挤。
D.吴隐之富有骨气。卢循侵犯南海时,他激励将士坚守;虽然战败了,但卢循赏识他,赐给他车牛,为他建造住宅,他都拒绝了。
4.把文字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真败,将及祸,隐之诣桓温,乞代兄命,温矜而释之。
(2)循攻击百有余日,逾城放火,焚烧三千余家,死者万余人,城遂陷。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秦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惟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僖公三十年》)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B.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C.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国别体史书,相传为鲁国史官左丘明所著。
B.子:尊称。古代称老师或称有道德、有学问的人,文中指对男子的尊称。
C.寡人:即寡德之人,意为“在道德方面做得不足的人”。是古代君主、诸侯王对自己的谦称。
D.“晋侯、秦伯围郑”中的“侯、伯”是爵位名,《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佚之狐说“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使读者未见其人,先知其才,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B.大兵压境,国家危在旦夕,佚之狐向郑伯举荐烛之武,经过佚之狐的一番劝说,烛之武最终答应去见秦君。
C.烛之武见到秦君后,先坦言知亡,然后指出灭郑国只对晋国有利而对秦无益,并挑拨离间秦晋关系,最终让秦君退兵。
D.文章通过语言等描写表现了烛之武不仅能言善辩,而且深明大义、机智勇敢的性格特点。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2)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