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84 道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1 . 【乙】

弃疾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史馆校勘谢枋得素慕之,欲详其事,乃过弃疾墓,宿旁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枋得烛作文。旦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祐初,枋得请于朝,加赠弃疾少师,谥忠敏。

(宋史《辛弃疾传》)

【丙】

稼轩不平之鸣,随处辄发,有英雄语,无学问语,故往往锋芒太露。然其才情富艳,思力采锐,南北两朝,实无其匹,无怪流传之广且久也。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辛之当行处,苏必不能到。二公之词,不可同日语也。后人以粗豪学稼轩,非徒无其才,并无其情。稼轩固是才大,然情至处,后人万不能及。

(周济《介存斋论词杂著》)

1.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弃疾善长短句   雅:向来B.弃疾墓        过:访问
C.烛作文          秉:拿着,举着D.旦祭之        且:将要
2.“徒”字有以下常见义项,丙文中“非徒无其才”中的“徒”的意思是________ (填序号)。
徒:①<动词>步行。《复庵记》:“自京师徒步入华山为黄冠。”
②<名词>党徒;同一类人。《论积贮疏》:“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
③<名词>门徒;弟子;学生。《齐桓晋文之事》:“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
④<名词>役徒;被罚服役的人。《过秦论》:“然陈涉翁牖绳枢之子,旷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
⑤<副词>白白地。《长歌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⑥<副词>只;仅仅。《廉颇蔺相如列传》:“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
3.翻译以下句子:   
(1)史馆校勘谢枋得素慕之,欲详其事,乃过弃疾墓,宿旁僧舍。
(2)世以苏、辛并称,苏之自在处,辛偶能到。
4.请说明谢枋得为辛弃疾“请于朝”的原因。
5.(1)请默写完成《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                                     可怜白发生!


(2)辛弃疾说自己写《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赋壮词”,试结合作品说说你的理解。
2023-09-23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初高衔接素养检测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骊姬谮申生于晋献公,公将杀之。公子重耳谓之曰:言子之志于公乎?世子曰:不可,君安骊姬,是我伤公之心也。曰:然则盖行乎?世子曰:不可!君谓我欲弑君也,天下岂有无父之国哉!吾何行如之?使人辞于狐突曰:申生有罪,不念伯氏之言也,以至于死,申生不敢爱其死;虽然,吾君老矣,子少,国家多难,伯氏不出而图吾君。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再拜稽首,乃卒。是以为恭世子也。

(节选自《礼记·檀弓上》)

材料二:

楚有士申鸣者,在家而养其父,孝闻于楚国。王欲授之相,申鸣辞不受。其父曰:王欲相汝,汝何不受乎?申鸣对曰:舍父之孝子而为王之忠臣,何也?其父曰:使有禄于国立义于庭汝乐吾无忧矣吾欲汝之相也。申鸣曰:诺。遂入朝,楚王因授之相。居三年,白公胜为乱,杀司马子期,申鸣将往死之。父止之曰:弃父而死,其可乎?申鸣曰:闻夫仕者身归于君,而禄归于亲。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而往,因以兵围之。白公胜谓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勇士也,今以兵围我,吾为之奈何?石乞曰:申鸣者,天下之孝子也,往劫其父以兵,申鸣闻之必来,因与之语。白公胜曰:善。则往取其父,持之以兵,告申鸣曰:子与吾,吾与子分楚国,子不与吾,子父则死矣。申鸣流涕而应之曰:始吾父之孝子也,今吾君之忠臣也。吾闻之也,食其食者死其事,受其禄者毕其能。今吾已不得为父之孝子矣,乃君之忠臣也,吾何得以全身?桴鼓之,遂杀白公胜,其父亦死,王赏之金百斤。申鸣曰:食君之食,避君之难,非忠臣也。定君之国,杀臣之父,非孝子也。名不可两立,行不可两全也。如是而生,何面目立于天下?遂自杀也。

(节选自《说苑·立节》)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使有禄A于国B立义C于庭D汝乐E吾F无忧矣G吾欲H汝之相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盖,通“盍”,指何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盖亦反其本矣”的“盖”意思不同。
B.稽首,古时的一种跪拜礼,叩头至地,是九拜中最恭敬的,常为臣子拜见君父时所用。
C.辞,文中指辞别,与《鸿门宴》中“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中的“辞”意思不同。
D.援,文中指执持、拿着,与李白《蜀道难》中“猿猱欲度愁攀援”的“援”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骊姬诽谤,晋献公要杀了申生,重耳劝申生向父亲说明情况,申生认为晋献公会伤心,坚持不这样做。
B.申生觉得晋献公年事已高,儿子年龄尚小,国家正处于多事之秋,于是恳求狐突出山为晋献公出谋划策。
C.申鸣被任命为国相。过了三年,白公胜作乱,杀了司马子期,申鸣准备去杀死他,他的父亲却想阻止他。
D.申生与申鸣在尽孝上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不把自我放在第一位,矢志尽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氏苟出而图吾君,申生受赐而死。
(2)今既去父事君,得无死其难乎?
5.申鸣自杀的原因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2023-09-23更新 | 15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一)

屈原者,平,楚之同姓也。为楚怀王左徒。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王甚任之。

上官大夫与同列,争宠而心其能。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屈平属草稿未定,上官大夫见而欲夺之,屈平不与。谗之曰: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曰以为‘非我莫能为也’。王怒而疏屈平。

屈平疾王听之不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

司马迁《屈原列传》

(二)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亡诸侯,至尊而制六合,执敲扑而鞭笞天下,威振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城,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贾谊 《过秦论》

1.对下列句子中相关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争宠而心其能               害:嫉妒
B.屈平疾王听之不        聪:聪明
C.至尊而制六合               履:登上
D.匈奴七百余里               却:使退却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上官大夫与同列            子孙帝王万世业也
B.谗之曰                         河为池
C.竭忠尽智事其君          弱天下之民
D.信见疑                         吞二周亡诸侯
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名,是在社会上使用的个人的符号。自称用名,称人以字。“字”往往是“名”的解释和补充。
B.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怀王”即为楚王的谥号。
C.“百越”是古代居住在桂、浙、闽、粤等地的越族部落的统称。
D.“黔首”在课文“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中指百姓。古代百姓的称谓还有“布衣”“黎民”“生民”“苍生”“鲰生”“氓”等。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主要交代了屈原写作《离骚》的外因和内因,并对《离骚》的内容做了高度概括。
B.屈原文约、辞微,志洁、行廉,这些在他的辉煌巨著《离骚》中都充分地表现了出来;志洁、行廉,是文约、辞微的思想基础。
C.屈原在《离骚》中称颂远古的帝喾,中古的齐桓,近古的汤、武,意在讽刺楚国的时政,暗喻国君不贤,表现了屈原追求“美政”的政治理想。
D.选文(二)的语言独具特色,如辞赋一般,辞采华丽,千变万化,多用对偶句与排比句,句子长短相间,读来朗朗上口。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使屈平为令,众莫不知,每一令出,平伐其功。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23-09-23更新 | 393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嘉兴市海盐县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庄子者,蒙人也,名周。周尝为蒙漆园吏,与梁惠王、齐宣王同时。其学无所不窥,然其要本归于老子之言。故其著书十余万言,大抵率寓言也。作《渔父》、《盗跖》、《胠箧》,以诋訾孔子之徒,以明老子之术。《畏累虚》、《亢桑子》之属,皆空语无事实。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其言洸洋自恣以适己,故自王公大人不能器之。

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庄周笑谓楚使者曰:“千金,重利;卿相,尊位也。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当是之时,虽欲为孤豚,岂可得乎?子亟去,无污我。我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以快吾志焉。”

申不害者,京人也,故郑之贱臣。学术以干韩昭侯,昭侯用为相。内修政教,外应诸侯,十五年。终申子之身,国治兵强,无侵韩者。申子之学本于黄老而主刑名。著书二篇,号曰《申子》。

韩非者,韩之诸公子也。喜刑名法术之学,而其归本于黄老。非为人口吃,不能道说,而善著书。人或传其书至秦。秦王见《孤愤》《五蠹》之书,曰:“嗟乎,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李斯曰:“此韩非之所著书也。”秦因急攻韩。韩王始不用非,及急,乃遣非使秦。李斯、姚贾毁之,秦王以为然,下吏治非。李斯使人遗非药,使自杀。

太史公曰:老子所贵道,虚无,因应变化于无为,故著书辞称微妙难识。庄子散道德,放论,要亦归之自然。申子卑卑,施之于名实。韩子引绳墨,切事情,明是非,其极惨礉少恩。皆原于道德之意,而老子深远矣。

(摘编自《史记·庄周、申不害、韩非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B.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C.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D.然善属书/离辞指事类/情用剽剥/儒墨虽当世/宿学不能自解/免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寓言,该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阐述道理和主张,常假托于故事或拟人化的自然物,带有劝诫、教育的性质。
B.牺牛,古代祭祀用的纯色牛。《礼记·曲礼下》有:“天子以牺牛,诸侯以肥牛。”古代祭祀对所用牲畜的通称为“牺牲”,色纯为“牺”,体全为“牲”。
C.刑名,指战国时以申不害为代表的学派。主张循名责实,慎赏明罚,后人称之为“刑名之学”。
D.下吏,又称属吏、低级官吏;也指交付司法官吏审讯。贾谊的《过秦论》中有“百越之君,俯首系颈,委命下吏”,其中“下吏”与此处意思相同,都是低级官吏的意思。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学识渊博,却不为世用。他的文章语言汪洋浩漫,纵横恣肆,但都是他随心率性之言,因此当世那些掌权的王公大人都不愿意重用他。
B.庄子淡泊名利,追求自由。楚威王派遣使臣带着丰厚的礼物去聘请他,他却笑着拒绝了,他只想让自己的心志愉快。
C.申不害出身卑微,却政绩卓著。他本是郑国一个低级小吏,学了一些儒术后便去韩国求仕。在他执政的前后十五年间,国家安定,军队强大,没有谁敢侵犯韩国。
D.韩非不善言谈,却能著书立说。秦王见到韩非所著的一些书后,十分想与他交往,秦国攻打韩国就是为了得到他。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独不见郊祭之牺牛乎?养食之数岁,衣以文绣,以入大庙。
(2)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譬之如医之攻人之疾者然,必知疾之所自起,焉能攻之。(《兼爱》
2023-09-22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孙膑生阿、鄄之间,孙武之后世子孙也。膑尝与庞涓俱学兵法。庞涓既事魏,得为惠王将军,乃阴使召孙膑。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则以法刑断其两足而黥之,欲隐勿见。齐使者如梁,齐使以为奇,窃载与之齐。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

后十三岁,魏与赵攻韩,韩告急于齐。齐使田忌将而往,韩而归,齐军既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大喜,曰:我固知齐军怯,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倍日并行逐之。

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陕,而旁多阻隘,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于此树之下。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暮见火举而俱发。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之。读其书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大乱相失。庞涓自知智穷兵败,曰:遂成竖子名!齐因乘胜尽破其军,虏魏太子申以归。孙膑此名显天下,世传其兵法。

太史公曰:世俗所称师旅,皆道孙子十三篇,吴起兵法,故弗论,论其行事所施设者。语曰:能行之者未必能言庞涓明矣,然不能救患于被刑。……悲夫!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注:①趣:同“趋”,趋向,奔赴。②白:刮去树破使白木露出。③筹策:谋划。
(1)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将庞涓闻之,韩而归       去:离开
B.然不能救患于被刑       蚤:通“早”
C.见白书,乃钻火       烛:照亮
D.曰:“暮见火举而俱发”       期:希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画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素悍勇轻齐       劳苦功高如此
B.遂成竖子       交戟卫士欲止不内
C.孙子度行,暮当至马陵       孰能讥之乎
D.孙膑此名显天下       不以物喜,不己悲
(3)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太史公曰”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史学家的眼光,评论孙膑智慧和胆识过人,却难以避免自己的不幸。
B.指出孙子、吴起的兵法后世多有非议,只有其处事原则和方法可以肯定。
C.借用俗语,阐述“能行”和“能言”的关系,对孙膑的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D.启示后人,才智过人者固然可取,但学会保护自己有时更加重要。
2023-09-22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三中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上问魏征曰:人主何为而明?何为而暗?对曰: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昔尧清问下民,故有苗之恶得以上闻。舜明四目,达四聪,故共、鲧、驩兜不能蔽也。秦二世偏信赵高,以成望夷之祸。梁式帝偏信朱异,以取台城之辱。隋炀帝偏信虞世基,以致彭城阁之变。是故人君兼听广纳,则贵臣不得壅蔽,而下情得以上通也。上曰:善。上谓谏议大夫褚遂良曰:卿犹知起居注,所书可得观乎?对曰: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上曰:诚然。二十一年夏五月庚辰,上御翠微殿,问侍臣曰:自古帝王虽平定中夏,不能服戎狄。朕才不逮古人,而成功过之,自不谕其故,诸公各帅意以实言之。群臣皆称:陛下功德如天地,万物不得而名言。上曰:不然。朕所以能及此者,止由五事耳。自古帝王各疾胜已者,朕见人之善若己有之。人之行能不能兼备,朕常弃其所短,取其所长。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人主多恶正直,阴诛显戮,无代无之。朕践祚以来,正直之士,比肩于朝,未尝黜责一人。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此五者,朕所以成今日之功也。顾谓褚遂良曰:公尝为史官,如朕言,得其实乎?对曰:陛下盛德不可胜载,独以此五者自誉,盖谦谦之志耳。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加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B.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C.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D.上曰/朕有不善/卿亦记之邪/对曰/臣职当载笔/不敢不记/黄门侍郎刘洎曰/借使遂良不记/天下亦皆记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炀帝,是隋二世皇帝杨广的谥号,含贬义,体现了后人对其恶政伤民的评价。
B.起居注,是指我国古代帝王的言行录,是修史的重要依据,常设专官来掌管。
C.庚辰,在文中是纪日,按天干地支排序,庚辰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D.践祚,也称践胙,指走上阼阶主位,文中是登基的意思,与“受禅”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从正面指出尧、舜广开言路而知晓恶人恶行,可谓“兼听则明”;也从反面列举了秦二世、梁武帝、隋炀帝等人“偏听则暗”的悲剧结局。
B.自古以来,历代皇帝都看重中原的华夏民族,轻视少数民族,唐太宗却做到了平等地爱护他们,是他创造盛世、使“四方服悦”的原因之一。
C.褚遂良不同意唐太宗查看起居注中的言行记录,他认为史官应该“不虚美,不隐恶”,对君主言行如实记载,但唐太宗一开始并不认可这样做。
D.唐太宗与大臣们的议论会经常聚焦历代王朝的兴衰成败,避免重蹈前朝的治政之失;在与大臣们的论治中,太宗能够做到兼听众议,从谏如流。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史官书人君言动,备记善恶,庶几人君不敢为非,未闻自取而观之也。
(2)人主往往进贤则欲置诸怀,退不肖则欲推诸壑,朕见贤者则敬之,不肖者则怜之,贤不肖各得其所。
5.魏征曾经劝谏太宗要“简能而任之”,即选择有才能的人任用他们,对此唐太宗是如何做到的?请简要说明。
2023-09-22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兴化市周庄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贞观四年,诏发修洛阳之乾元殿以备巡狩。给事中张玄素上书谏。太宗谓玄素曰:“卿以我不如炀帝,何如桀、纣?”对曰:“若此殿卒兴,所谓同归于乱。”太宗叹曰:“我不思量,遂至于此。”顾谓房玄龄曰:“今玄素上表,洛阳实亦未宜修造,后必事理须行,露坐亦复何苦,所有作役,宜即停之。然以卑干尊古来不易非其忠直安能如此 且众人之唯唯,不如一士之谔谔。可赐绢五百匹。”贞观七年,太宗将九成宫,散骑常侍姚思廉进谏曰:“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然则离宫游幸,此秦皇、汉武之事,故非尧、舜、禹、汤之所为也。”言甚切至。太宗之曰:“朕有气疾,热便顿剧,故非情好游幸,甚嘉卿意。”因赐帛五十段。贞观十五年,遣使诣西域立叶护可汗,未还,又令人多赍金帛,历诸国市马。魏征谏曰:“今发使以立可汗为名,可汗未定立,即诣诸国市马,彼必以为意在市马,不为专立可汗。可汗得立,则不甚怀恩,不得立,则生深怨。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太宗遽令止之。太宗尝怒苑西监穆裕,命于朝堂斩之。时高宗为皇太子,遽犯颜进谏,太宗意乃解。司徒长孙无忌曰:“自古太子之谏,或乘间从容而言。今陛下发天威之怒,太子申犯颜之谏,诚古今未有。”太宗曰:“夫人久相与处,自然染习。自朕御天下,虚心正直,即有魏征朝夕进谏。自征云亡,刘洎、岑文本、马周、褚遂良等继之。皇太子幼在朕膝前,每见朕心说谏者,因染以成性,故有今日之谏。”

(节选自《贞观政要·纳谏第五》)

1.文中划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然A以B卑C干D尊E古F来G不H易I非J其K忠L直M安N能O如P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卒,指被征调服徭役的人,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的“卒”意思相同。
B.“众人之唯唯”的“唯唯”,意为恭顺谨慎,与“唯唯诺诺”的“唯唯”意思相同。
C.幸,指帝王到达某地,与《滕王阁序》中“幸承恩”的“幸”意思相同。
D.谕,旧指上对下的文告、指示,与用于指规劝君主或尊长的“谏”相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宗下令征集差役修建位于洛阳的乾元殿,张玄素提出了反对意见,认为如果这样做,那么太宗和桀、纣等昏君就没有区别。
B.太宗因为患有呼吸系统疾病,天气热的时候病情就会加重,故打算前往九成宫避暑,但姚思廉不赞成,太宗赏赐了他,但没有照他的话去做。
C.魏征阻止太宗买马的原因是去西域传旨宣立叶护可汗的使者还没有回京,此时买马,可能会导致误会,甚至引发不稳定因素。
D.长孙无忌发出感慨,认为皇太子敢于冒犯父皇进谏以保全大臣的性命,这是自古以来都没有出现过的事情,但在太宗和高宗之间却发生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陛下高居紫极,宁济苍生,应须以欲从人,不可以人从欲。
(2)诸蕃闻之,且不重中国。但使彼国安宁,则诸国之马,不求自至。
2023-09-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铧强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苏秦拘于魏,欲而之韩,魏氏闭关而不通。齐使苏厉为之谓魏王曰:“齐请以宋地封泾阳君,夫秦不必也。夫秦非不利有齐而得宋地也,然其所以不受者,不信齐王与苏秦也。今秦见齐、魏之不合也如此其甚也,则齐必不欺秦,而秦信齐矣。齐、秦合而泾阳君有宋地,则非魏之利也。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夫齐、秦不合,天下无忧,伐齐成则地广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材料二: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黑貂之裘敝黄金百斤尽资用乏绝去秦而归。羸滕履蹻,负书担橐,形容枯槁,面目黧黑,状有愧色。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喟叹曰:“妻不以我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乃夜发书,陈箧数十,得太公阴符之谋,伏而诵之,简练以为揣摩。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期年,揣摩成,曰:“此真可以说当世之君矣!”

于是乃摩燕乌集阙,见说赵王于华屋之下,抵掌而谈。赵王大悦,为武安君。受相印,革车百乘,锦绣千纯,白璧百双,黄金万镒,以随其后,约从散横以抑强秦。故苏秦相于赵而关不通。当此之时,天下之大,万民之众,王侯之威,谋臣之权,皆欲决苏秦之策。不费斗粮,未烦一兵,未张一士,未绝一弦,未折一矢,诸侯相亲,贤于兄弟。夫贤人在而天下服,一人用而天下从。故曰:式于政不式于勇;式于廊庙之内,不式于四境之外。当秦之隆,黄金万镒为用,转毂连骑,炫熿于道,山东之国从风而服,使赵大重。且夫苏秦,特穷巷掘门桑户棬枢之士耳,伏轼撙衔,横历天下,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将说楚王,路过洛阳,父母闻之,清宫道,张乐设饮,郊迎三十里。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

【注】①泾阳君:秦惠文王之子,秦昭襄王的弟弟。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黑貂之裘A敝B黄金百斤C尽D资用乏E绝F去秦G而归。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走,文中指逃跑。与《阿房宫赋》中“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咸阳”的“走”不同。
B.为,文中指当作,作为。与《琵琶行并序》中“因为长句”的“为”不同。
C.封,文中指册封,封授。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既东封郑”的“封”不同。
D.除,文中指宫殿的台阶。与《答司马谏议书》中“以兴利除弊”的“除”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齐国请求把宋地分封给泾阳君,秦国却没有采纳,苏厉认为是因为秦国不相信齐王和苏秦。
B.苏秦返回家乡后,决定发奋苦读,主要是因为自己回家以后,连妻子、父母都不理解自己。
C.苦读后的苏秦登上名为燕乌集的宫阙,在宫殿之下谒见并游说赵王,获得成功,拜受相印。
D.苏秦开始不过是一个出身穷巷、窑门、桑户、棬枢之中的贫士,成功以后,获得多国尊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王不如复东苏秦,秦必疑齐而不听也。
(2)廷说诸侯之王,杜左右之口,天下莫之能伉。
5.结合上面的材料,概括苏秦获得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2023-09-21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越饥,勾践惧。四水进谏曰:夫饥,越之福也,而吴之祸也。夫吴国甚富而财有余,其君好名而不思后患。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越王从之。吴将与之,子胥谏曰:不可!夫吴、越接地邻境,仇雠敌战之国也。非吴有越,越必有吴矣。不如因而攻之,是吾先王阖庐之所以霸也。且夫饥,何哉?亦犹渊也。败伐之事,谁国无有?君若不攻而输之籴则利去而凶至财匮而民怨悔无及也。吴王曰:吾闻义兵不攻服,仁人不以饥饿而攻之。今服而攻之,虽得十越,吾不为也。遂与籴。三年,吴亦饥,请籴于越,越王不与而攻之,遂吴。

白圭之中山,中山王欲留之,固辞而去。又之齐,齐王亦欲留之,又辞而去。人问其辞,白圭曰:二国将亡矣!所学者国有五尽:故莫之必忠,则言尽矣;莫之必誉,则名尽矣;莫之必爱,则亲尽矣;行者无粮,居则无食,则财尽矣;不能用人,又不能自用,则功尽矣。 国有此五者,毋幸必亡。中山与齐皆此。若使中山之与齐也,闻五尽而更之,则必不亡也。其患在不闻也,虽闻又不信也。然则人主之务在乎善听而已矣。”

晋文公与荆人战于城濮,君问于咎犯。咎犯对曰:服义之君,不足于信;服战之君,不足于诈。君其诈之而已矣。君问于雍季。雍季对曰:焚林而,得兽虽多,而明年无复也诈;犹可以偷利,而后无报。于是不听雍季之计,而用咎犯之谋,遂与荆君战,大败之。及赏,先雍季而后咎犯。侍者曰:城濮之战,咎犯之谋也。君行赏,先雍季,何也?君曰:雍季之言,百世之谋也;咎犯之言,一时之权也。寡人既行之矣。

(节选自《说苑 ·权谋》,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君A若B不C攻D而E输F之G籴H则I利J去K而L凶M至N财O匮P而Q民R怨S悔T无U及V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遂破吴”与“方其破荆州”(《赤壁赋》)两句中的“破”字含义相同。
B.中山王,古代封爵之一。中国的中山王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文中指的是中山国的君主。
C.“中山与齐皆当此”与“当其南北分者”(《登泰山记》)两句中的“当”字含义相同。
D.田,打猎,后作“畋”,是我国古代产生的重要的军事体育活动,也是休闲娱乐活动。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越国遭遇饥荒,勾践感到恐慌,四水进谏时表示,饥荒是越国的福气、吴国的祸患,吴国国君喜欢虚名而不考虑后患,向勾践提出借粮的策略。
B.越国向吴国借粮,吴国准备借给越国,子胥认为吴越两国是敌对关系的邻国,两国是不能并存的,不仅不能借粮,还应该趁此机会攻打越国。
C.白圭先后去过中山国和齐国,两个国家的君主都想把他留下帮助自己治理国家,可白圭都拒绝了,因为他认为两国都有五尽问题,会很快灭亡。
D.晋楚城濮之战前,晋文公曾先后向咎犯和雍季问计,二人意见不同,晋文公采纳了咎犯的意见,于是与楚军交战,最终取得了胜利。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我卑辞重币以请籴于吴,吴必与我。与我,则吴可取也。
(2)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
5.文中的晋文公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君?请简要概括。
2023-09-21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东莞市石竹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检测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举进士,调叶县尉。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更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史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以亲嫌,遂移戎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较,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节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注】①颁盐策:分摊盐税的政策法令。②骫wěi:歪曲,枉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B.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C.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D.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子监:又称国子学。中国古代隋朝以后的中央官学,为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建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行:指行书,出现在东汉晚期。楷书产生后,行书逐渐演变为介于草书与楷书之间的字体。
D.孝友:指对父母孝顺,对朋友友爱。文中指苏轼认为黄庭坚孝顺、友爱的品行比得上古人。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施行仁政,体恤民情。朝廷颁布征收分担盐税的法令,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唯独太和县不这样做,该县的百姓却得以安定。
B.黄庭坚直率豪壮,不畏权贵。他奉命修订《神宗实录》,记录章惇、蔡卞及其党羽的诬陷不实之词。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
C.黄庭坚诲人不倦,修养极高。四川的士子都仰幕他,乐意和他交游。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D.黄庭坚备受排挤,仕途坎坷。庭坚与赵挺之有微隙,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斥庭坚对灾祸庆幸,庭坚被押送到宜州管制。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
(2)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5.黄庭坚文才非凡,备受推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请简要概括。
2023-09-21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湘乡市名民实验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入学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4 5 6 7 8 9 10 11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