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以明背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淮南王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淮南王曰:请奉命 。楚使者在,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B.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C.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D.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此臣之所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邪/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邪/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乡”,也作“北向”,即坐南朝北,与《鸿门宴》中刘邦北向坐的位置都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意思。
B.“项籍”是姓名,冠礼之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其字“羽”以示尊重,而“项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C.“陛下”,这词本义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最后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吾方图子之功”与“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屈原列传》)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是汉王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在汉军和楚军交战失利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淮南,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
B.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直说英布已降汉,迫使英布不得不杀掉使者,并起兵攻打楚国。
C.随何以利诱人,认为只要英布弃楚从汉,汉王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给他;英布归顺后,果真被封为淮南王。
D.淮南王英布挂着归向楚国的空名,实则重视依靠自己的力量,是因为楚国做出了背弃盟约、杀死义帝等不义之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已构,独可遂杀楚使,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②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5.曹植评价刘邦“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同时也指出刘邦“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请结合随何的遭遇简要说明。
2023-03-06更新 | 1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龙岩市2022-2023学年高三3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韩、赵相难。韩索兵于魏曰:“愿得借师以伐赵。”魏文侯曰:“寡人与赵兄弟,不敢从。”赵又索兵以攻韩,文侯曰:“寡人与韩兄弟,不敢从。”二国不得兵,怒而反。已乃知文侯以讲于己也,皆朝魏。西门豹为邺令,而辞乎魏文侯。文侯曰:“子往矣,必就子之功,而成子之名。”西门豹曰:“敢问就功成名,亦有术乎?”文侯曰:“有之。夫乡邑老者而先受坐之士,子入而问其贤良之士而师事之,求其好掩人之美而扬人之丑者而验之。夫物多相类而非也,幽莠之幼也似禾,骊牛之黄也似虎,白骨疑象,武夫类玉,此皆似之而非者也。”文侯与虞人期猎。是日,饮酒乐,天雨。文侯将出,左右曰: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魏文侯与田子方饮酒而称乐。文侯曰:“钟声不比乎,左高。”田子方笑。文侯曰:“奚笑?”子方曰:“臣闻之,君明则乐官,不明则乐音。今君于声,臣恐君之聋于官也。”文侯曰:“善,闻命。”魏公叔痤为魏将,而与韩、赵战浍北,禽乐祚。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公叔痤反走,再拜辞曰:“夫使士卒不崩,直而不倚,挠拣而不辟者,此吴起余教也,臣不能为也。前脉形地之险阻,决利害之备,使三军之士不迷惑者,巴宁、爨襄之力也。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见敌之可也鼓之,不敢怠倦者,臣也。王特为臣之右手不倦赏臣,何也?若以臣之有功,臣何力之有乎?”王曰:“善。”于是索吴起之后,赐之田二十万。巴宁、爨襄田各十万。王曰:“公叔岂非长者哉!既为寡人胜强敌矣,又不遗贤者之后,不掩能士之迹。公叔何可无益乎?”故又与田四十万,加之百万之上,使百四十万。故《老子》曰:“圣人无积,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公叔当之矣。

(节选自《战国策·魏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B.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C.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D.今日饮酒乐/天又雨/公将焉之/文侯曰/吾与虞人期猎虽乐/岂可不一会期哉/乃往/身自罢之/魏于是乎始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验之”的“参”指“检验、验证”,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的“参”相同。
B.“今君审于声”与“审容膝之易安”(《归去来兮辞(并序)》)两句中的“审”含义不同。
C.“敬闻命”的“敬”是敬词,加在动词前,表示对对方的敬重。如“敬请”“敬诺”“敬谢不敏”。
D.长者,既可以指年纪大或辈分高的人,又可以指德高望重的人,在文中指的是后者。
3.不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赵两国开战,双方都向魏国求借军队去攻打对方,均被魏文侯用委婉的言辞拒绝了,韩、赵两国后来才知文侯从中做了调解,便都去朝见魏文侯。
B.西门豹向魏文侯请教建功扬名的方法,魏文侯告诉他要尊敬乡邑中的老人,选择士人中德才兼备者尊他们为师,对那些似是而非的事物要懂得甄别。
C.魏文侯与田子方边饮酒,边听奏乐,文侯指出左边音高,钟声不和谐,田子方用笑声表示了对他音乐天赋的欣赏,并说明了理由,文侯表示不敢接受。
D.公叔痤战场建功,魏王想要重重封赏他,他却推辞不受,认为这不全是自己的功劳,魏王十分认同公叔痤谦逊的态度,反而额外增加了对他的封赏。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魏王说,迎郊,以赏田百万禄之。
(2)悬赏罚于前,使民昭然信之于后者,王之明法也。
5.在文末、作者认为公叔痤所为与《老子》之言相称,请简要说明其理由。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江秉之,字玄叔,济阳考城人也。祖逌,晋太常。父纂,给事中。秉之少孤,弟妹七人,并皆幼稚,抚育娶,罄其心力。初为刘穆之丹阳前军府参军。高祖督徐州,转主薄,仍为世子中军参军。宋受禅,随例为员外散骑侍郎,补太子詹事丞。少帝即位,入为尚书都官郎,出为永世、乌程令,以善政著名东土。征建康令,为治严察,京邑肃然。殷景仁为领军,请为司马。复出为出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般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宋世唯顾觊之亦以省务著绩,其余虽复刑政修理,而未能简事。以在县有能,迁补新安太守。

元嘉十二年,转在临海,并以简约见称。所得禄秩,悉散之亲故,妻子常饥寒。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在郡作书案一枚,及去官,留以付库。

其后晋寿太守郭启玄亦有清节,卒官。元嘉二十八年,诏曰:故绥远将军、晋寿太守郭启玄往街命虏庭,秉意不屈,受任白水,尽勤靡懈,公奉私饩,纤毫弗纳,布衣蔬食,饬躬惟俭。故超授显邦,以甄廉绩。而介诚苦节,终始匪贰,身死之日,妻子冻馁,志操殊俗,良可哀悼。可赐其家谷五百斛。

史臣曰:夫善政之于民,犹良工之于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汉世户口殷盛,刑务简阔,郡县治民,无所横扰,劝赏威刑,事多专断。尺一诏书,希经邦邑,龚、黄之化,易以有成。降及晚代,情伪繁起,民减昔时,务多前世,立绩垂风,艰易百倍。若以上古之化,治此世之民,今吏之良,抚前代之俗,则武城弦歌,将有未暇;淮阳卧治,如或可勉。未必今才古,盖化有淳薄也。

(节选自《宋书·列传第五十二·良吏》)


注释:①埴,黏土。②尺一诏书,亦称尺一牍、尺一板。古时诏板长一尺一寸,所以称天子的诏书为尺一。③龚、黄之化,西汉著名循吏龚遂、黄霸两人都认为治国以德政教化为先,以刑罚制裁为辅。④武城弦歌,孔子的学生子游出任武城宰,以弦歌礼乐教化百姓。⑤淮阳卧治,汲黯治理淮阳郡,善于抓大事而不究小节,因其老病,汉武帝特许他躺在郡阁中治理。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B.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C.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D.复出为山阴令/民户三万/政事烦扰讼诉/殷积阶庭/常数百人/秉之御繁/以简常得无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姻,指男方的父亲,引申为由婚姻关系而形成的亲戚,如《鸿门宴》中“约为婚姻”意为结为亲家。
B.受禅,即接受禅让,指在王朝更迭中新皇帝接受旧帝让给的帝位,又称“封禅”,但与“践祚”不同。
C.超授,古代指越等授官;拔、擢、超擢等词也表提升官职,如《陈情表》“过蒙拔擢,宠命优渥”。
D.“未必今才陋古”与《石钟山记》“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两句中的“陋”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秉之对年幼的弟妹尽心竭力,抚育其长大成人,有长兄风范;为官清廉,不忘周济亲友;治县有能,被提拔为太守。
B.江秉之在京都所在地担任县令,任职期间,执法严格,明察善辨,以简御繁,把京畿一带治理得井然有序,清平无事。
C.郭启玄奉命出使虏地,秉持意向而不屈从;担任白水太守时,勤于政务丝毫不懈怠;修身正己,志气节操不同于流俗。
D.江秉之、郭启玄都有清廉节俭的品格,但史臣叙述的侧重点并不同,前者重述其为政治理才能,后者重展现其节操品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有劝其营田,秉之正色曰:“食禄之家,岂可与农人竞利!”
(2)夫善政之于民,犹良工之于埴也,用功寡而成器多。
5.结尾史臣认为古代良吏易得,后代良吏难为,原因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3-02-26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名校联盟全国优质校2022-2023学年高三下学期大联考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武灵王平昼闲居,肥义侍坐。王曰:“今吾将胡服骑射以教百姓,而世必议寡人矣。”肥义曰:“愚者暗于成事,智者见于未萌,王其遂行之。”王遂胡服。使王孙绁告公子成曰:“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公子成再拜曰:“中国者,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使者报王。即之公叔成家自请之曰:“夫服者所以便用也,礼者所以便事也。先时中山负齐之强兵,侵掠吾地,系累吾民。先王忿之,其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服,可以报中山之怨。”公子成再拜,乃赐胡服。赵文进谏曰:“衣服有常,礼之制也。先圣之所以教。故臣愿王之图之。”王曰:“三代不同服而王,五伯不同教而政。故势与俗化,而礼与变俱,圣人之道也。”赵造谏曰:“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臣虽愚,愿尽其忠,无遁其死。”王曰:“忠不辟危,明不距人,子其言乎!”赵造曰:“圣人不易民而教,知者不变俗而动。且循法无过,修礼无邪,臣愿王之图之。”王曰:“圣人之兴也,不相袭而王;夏、殷之衰也,不易礼而灭。故循法之功不足以高世,法古之学不足以制今,子其勿反也。”(节选自《战国策·赵策二》)

文本二:

晋平公问于师旷曰:“人君之道如何?”对曰:“人君之道:清净无为,务在博爱,趋在任贤;广开耳目,以察万方;不固溺于流俗,不拘系于左右;廓然远见,踔然独立;屡省考绩,以临臣下。此人君之操也。”平公曰:“善!”

(节选自《说苑·君道》)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B.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大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C.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D.子不反亲/臣不逆主/先王之通谊也/今胡服之意非以养欲/而乐志也/故寡人愿募公叔之义/以成胡服之功/使绁谒之/叔请服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坐,坐在尊长旁边陪伴侍奉,与《论语·先进》“公西华侍坐”中“侍坐”相同。
B.王孙,泛指一般贵族官僚的子弟,与《山居秋暝》“王孙自可留”中“王孙”相同。
C.再拜,古人表示恭敬的礼节,与《鸿门宴》“再拜奉大将军足下”中“再拜”相同。
D.左右,指身边伺候的人,近臣,与《苏武传》“单于视左右而惊”中“左右”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武灵王认为教导百姓改穿胡服、改习骑马射箭一定会招来世人的批评,肥义指出聪明的人在事情还未发生前就能洞烛先机,明确支持改穿胡服。
B.公子成以中原是圣贤推行仁义教化的地方为由,拒穿胡服;赵武灵王亲自登门,指出服装礼义应力求便利,推行胡服有助雪耻,公子成于是奉行。
C.赵文规劝赵武灵王不要违背先圣教化而变更传统服饰,应当遵循礼法规定;赵王主张应与时俱进,风俗礼法随时势变化而改变才是圣人治国之道
D.赵造反对变革,认为只有遵循固有的礼制,治国教民才不会出现差错;赵武灵王辩说天下的得失虽都与是否承袭古制有关,但泥古守旧无补时政。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王释此而袭远方之服,畔学者,臣愿大王图之。
(2)隐忠不竭,奸之属也;以私诬国,贼之类也。
5.在推行“胡服骑射”的过程中,赵武灵王体现出了怎样的“人君之道”?请结合文本二简要说明。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晏子饮景公酒,令器必新,家老曰:财不足,请敛于民。晏子曰: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今上乐其乐,下伤其赀,是独乐者也,不可。

赵简子春筑于邯郸,天雨而不息,谓左右曰:可无种乎?尹铎对曰:公事急,厝种而悬之台,夫虽欲趋种,不能得也。简子惕然,乃释台罢役曰:我以台为急,不如民之急也,民以不为台,故知吾之爱也

中行穆子围鼓,鼓人有以城反者,不许,军吏曰:师徒不勤,可得城,奚故不受?曰:有以吾城反者,吾所甚恶也;人以城来,我独类好焉?赏所甚恶,有失赏也,若所好何?不赏,是失信也,奚以示民?鼓人又请降,使人视之,其民尚有食也,不听。鼓人告食尽力竭而后取之,克鼓而反,不戮一人。

孟简子相梁并卫,有罪而走齐,管仲迎而问之曰:吾子相梁并卫之时,门下使者几何人矣?孟简子曰:门下使者有三千余人。管仲曰:今与几何人来?对曰:臣与三人俱。仲曰:是何也?对曰:其一人父死无以葬,我为葬之;一人母死无以葬,亦为葬之;一人兄有狱,我为出之。是以得三人来。管仲上车曰: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故君子羞言利名,言利名尚羞之,况而求利者也。

(节选自《说苑·贵德》)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B.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C.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D.止/夫乐者/上下同之/故天子与天下诸侯/与境内自大夫以下/各与其僚/无有独乐/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台”是古老的园林建筑形式,为高出地面的方形平顶构筑物,古代的宫殿多建于台上。
B.“可无趋种乎”与“以趋于亡”(《六国论》)两句中的“趋”字含义不同。
C.“春风风人”“夏雨雨人”,像春风吹拂着人们,像夏雨滋润人,比喻及时给人教益和帮助。
D.“况居而求利者也”与“居无求安”(《论语·学而》)两句中的“居”字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招待景公宴饮费用不够,有人建议向百姓征收贴补,但晏子不愿因此而增加百姓的负担。
B.赵简子得知因为自己筑台而耽误了百姓农时播种,深感不安,就中止了筑台放百姓回家。
C.中行穆子围攻鼓国,有人要献城请降,被他一再拒绝,直到鼓国粮绝力竭,中行穆子才攻取。
D.孟简子原有三千门客,但当获罪逃亡时,只有三人跟随,这是因为孟简子平日待人寡恩薄情。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我以台为急、不如民之急也,民以不为台,故知吾之爱也。
(2)凡人之性,莫不欲善其德,然而不能为善德者、利败之也。
5.晏子、赵简子、中行穆子的言行反映了他们心目中共同的追求是什么?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秦武王谓甘茂曰:“寡人欲车通三川以窥周室,而寡人死不朽乎!”甘茂对曰:“请之魏,约伐韩。”王令向寿辅行。甘茂至魏,谓向寿曰:“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向寿归以告王,王迎甘茂于息壤。甘茂至,王问其故。对曰:“宜阳,大县也,上党、南阳积之久矣,名为县,其实郡也。今王倍数险,行千里而攻之,难矣。今臣羁旅之臣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者,挟韩而议,王必听之。昔者曾子处费,费人有与曾子同名族者而杀人,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织自若。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夫以曾参之贤与母之信也,而三人疑之,则慈母不能信也。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王曰:“寡人不听也,请与子盟。”于是与之于息壤。

果攻宜阳,五月而不能拔也。樗里疾、公孙衍二人在,争之王,王将听之,召甘茂而告之。甘茂对曰:“息壤在彼。”王曰:“有之。”因悉起兵,复使甘茂攻之。宜阳未得,秦死伤者众,甘茂欲息兵。左成谓甘茂曰:“公内攻于樗里疾、公孙衍,而外与韩倗为怨,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矣。”攻宜阳,之而卒不上。向寿对曰:“公不论兵,必大困。”甘茂曰:“我羁旅而得相秦者,今攻宜阳而不拔,公孙衍、樗里疾挫我于内,而公中【注】以韩穷我于外,是无茂之日已!请明日鼓之,而不可下,因以宜阳之郭为墓。”于是出私金以益公赏。明日鼓之,宜阳拔。

(节选自《战国策秦策二》)


【注】公中:即韩相公仲倗,“中”通“仲”。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B.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C.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D.今臣贤不及曾子/而王之信/臣又未若曾子之母也/疑臣者不适三人/臣恐王/为臣之投杼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羁旅”,意为长期寄居他乡,在文中指甘茂离开家乡来到秦国做官。
B.“盟”,文中指在神明面前立誓缔约,在春秋战国时期,结盟具有较强的约束力。
C.“今公用兵无功,公必穷矣”与《屈原列传》中“人穷则反本”的“穷”含义不同。
D.“三鼓”,文中指三次击鼓命令军队出击,起鼓舞士气的作用,是春秋战国时的军礼。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秦武王野心勃勃,想出兵向东进攻三川,觊觎周王室,甘茂于是主动请求出使魏国,与魏结盟共同讨伐韩国。
B.甘茂认为宜阳虽然名义上是县,实际上相当一个郡,实力雄厚,何况秦王要跋涉千里去进攻,要攻占宜阳实属不易。
C.宜阳久攻不下,而且樗里疾、公孙衍二人意见不一,争论不休,导致武王对战争胜利信心不足,准备停止进攻。
D.进攻宜阳时,秦国士兵士气低落,属下左成劝告甘茂要振作建功,向寿则建议甘茂研究军事和兵法,避免陷入困境。
4.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子归告王曰:“魏听臣矣,然愿王勿攻也”。事成,尽以为子功。
(2)单于召会武官属,前以降及物故,凡随武还者九人。
5.甘茂在帮助秦国的过程中遭遇多种困难,他是如何克服这些困难的呢?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唐玄宗开元二十六年秋九月戊午,册南诏蒙归义为云南王。归义之先本哀牢夷,地居姚州之西,东南接交趾,西北接吐蕃。蛮语谓王曰诏。先有六诏,兵力相埒,莫能相一,历代之,以分其势。蒙舍最在南,故谓之南诏。高宗时,蒙舍细奴逻初入朝。细奴逻生逻盛,逻盛生盛逻皮,盛逻皮生皮逻阁。皮逻阁浸强大,而五诏微弱。会有破渳河蛮之功,乃赂王昱,求合六诏为一。昱为之奏请,朝廷许之,仍赐名归义。于是以兵威胁服群蛮,不从者灭之,遂击破吐蕃,徒居大和城。其后卒为边患。天宝九载。杨国忠鲜于仲通,荐为剑南节度使。仲通性褊急,失蛮夷心。故事,南诏常与妻子俱谒都督,过云南,云南太守张虚陀多所征求,南诏王阁罗凤不应,虔陀迷人詈辱之,仍密奏其罪。阁罗凤忿怨,是岁,发兵反,攻陷云南,杀虔陀,取夷州三十二。十载夏四月壬午,剑南节度使鲜于仲通讨南诏蛮。大败于泸南。时仲通将兵八万,分二道出戎、巂州,至曲州、靖州。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进军至西洱河,与阁罗风战,军大败,士卒死者六万人,仲通仅以身免。杨国忠掩其败状,仍叙其战功。阁罗凤敛战尸筑为京观,遂北臣于吐蕃。蛮语谓弟为“钟”,吐蕃命阁罗凤为赞普钟,号曰东帝,给以金印。阁罗凤刻碑于国门,言己不得已而叛唐,且曰:“我世世事唐,受其封赏,后世容复归唐,当指碑以示唐使者,知吾之叛非本心也。”制大募两京及河南、北兵以击南诏。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杨国忠遣御史分道捕人,连枷送诣军所。旧制,百姓有勋者免征役。时调兵既多,国忠奏先取高勋。于是行者愁怨,父母妻子送之,所在哭声振野。唐德宗贞元七年,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韦皋遣三部落总管苏峞将兵至琵琶川。八年春二月壬寅,执梦冲,数其罪而斩之,云南之路始通。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南诏归附》)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B.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C.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D.南诏王阁罗凤遣使谢罪/请还所俘/掠城云南而去/且曰/今吐蕃大兵压境/若不许我/我将归命吐蕃/云南非唐有也/仲通不许/囚其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字为“沿袭”之意,和《过秦论》中“因遗策,南取汉中”的“因”字含义相同。
B.“德”字为“感激”之意,和《谏太宗十思疏》中“德不厚而思国之理”的“德”意思不同。
C.“故事”为“按照旧例”之意,和《六国论》中“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的“故事”用法相同。
D.“京观”,古代战争,胜者为了显示战功,收集敌人的尸体,封土而成的高冢,也叫京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皮逻阁先用武力威胁使各个蛮族部落服从他的管理,然后朝廷又准许了其把六诏合而为一的请求,击破吐蕃后移居到了大和城。
B.南诏王阁罗凤没有答应张虔陀索求过多财物的要求,张虔陀就派人辱骂他,还秘密奏报他的罪行,结果阁罗凤发动军队反叛了唐朝廷。
C.杨国忠不仅推荐鲜于仲通做了剑南节度使,即使后来鲜于仲通在与南诏的战争中大败,杨国忠仍然帮他掩盖了失败的情况,还给他按战功评定。
D.玄宗下诏招募大批士兵攻击南诏时并未得到积极响应,杨国忠便采取强硬手段征调,致使民间哀嚎一片。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闻云南多瘴疠,未战士卒死者十八九,莫肯应募。
(2)勿邓酋长苴梦冲潜通吐蕃,扇诱群蛮,隔绝云南使者。
5.选文中南诏归附的过程十分曲折。你认为是哪些方面的因素对南诏归附产生了影响?请结合文本简要概述。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仁宗庆历四年三月乙亥,诏天下州县立学。时范仲淹意欲复古功学,数言兴学校。宋祁等奏:教不本于学校,士不察于乡里,则不能核名实。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参考众说,择其便于今者,莫若使士皆土著而教之于学校,然后州县察其履行,则学者修饬矣。先策论,则文词者留心于治乱矣;简程式,则闳博者得以驰骋矣;问大义,则执经者不专于记诵矣。帝从之。至是乃诏曰:今朕建学兴善以尊大夫之行,更制革敝以尽学者之才。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夏四月壬子,国子监王拱宸等言:汉太学千八百室,生徒三万人。唐学舍亦千二百间,今取才养士之法盛矣,而国子监才二百,制度狭小,不足以容。诏以锡庆院为太学,置内舍生二百人。五月壬申,帝至太学谒孔子。故事止肃揖,帝特再拜。赐直讲孙复五品服。初海陵人胡瑗为湖州教授,训人有法、科条纤悉备具,以身率先,虽盛暑,必公服坐堂上,严师弟子之礼,视诸生如其子弟,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时方尚词赋,湖学独立经义治事斋,以敦实学。至是,兴太学,诏下湖州取其法,著为令式。瑗上书请兴武学,其略曰:顷岁吴育已建议兴武学,但官非其人,不久而废。今国子监直讲内梅尧臣曾注《孙子》,大明深义。若使尧臣等兼莅武学,每日令讲《论语》,使知忠孝仁义之道;讲孙、吴,使知制胜御敌之术。选有智略者二三百人教习之,则一二十年之间必有成效。臣已撰成《武学规矩》一卷,进呈。时议难之。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学校科举之制》)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B.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C.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D.学者其务进德修业/无失其时/其令州若县皆立学/本道使者选部属官为教授/员不足/取于乡里宿学有道业者/士须在学三百日/乃听预秋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策论,宋代以来科举试士科目之一,指议论当前政治问题、向朝廷献策的文章。
B.判,唐宋两代的一种官制,多指以高位兼任低职务,或以京官出任地方官。
C.楹,本义为厅堂前部的柱子,在古代也常作量词,文中指房柱的计量单位。
D.实学,以“实体达用”为宗旨、以“经世致用”为主要内容的学说,始于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仁宗与众位大臣讨论办学时,范仲淹与宋祁等人的意见不一致,范仲淹多次强调兴办学校,而宋祁等则认为教育的关键不在办学校。
B.宋仁宗听从大臣们的建议,下诏大力兴办州县等地方学校,改革科举制度,务求使学者充分展示才能,让读书人不再只是死记硬背。
C.胡瑗在湖州教授学生,率先垂范,严格执行师生之礼仪,即使在盛夏酷暑,也一定穿着整齐坐于堂上;宋仁宗以湖州办学为全国范例。
D.胡瑗上书宋仁宗建议兴武学,他撰写了一卷《武学规矩》进献给宋仁宗,又提出请梅尧臣等人来讲习《孙子》,教授制胜御敌之术。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司束以声病,学者专于记诵,则不足尽人材。
(2)诸生亦信爱如其父兄,从之游者常数百人。
5.为什么仁宗在太学谒孔子时要行再拜之礼?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元嘉二十七年六月,上欲伐魏。太子步兵校尉沈庆之谏曰:我步彼骑,其势不敌。上曰:虏所恃者唯马。比及冬初,城守相接,虏马过河,即成擒也。秋七月庚午,诏曰: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是时军旅大起。以兵力不足,悉发六州三五民丁。有司又奏军用不充,富民家赀满五十万,并四分借一,事息即还。乙亥,使王玄谟进围滑台。王玄谟士众甚盛,器械精严,而玄谟贪愎好杀。攻城数月不下,闻魏救将至,众请发车为营,玄谟不从。乙丑,魏主渡河,众号百万。玄谟惧,退走。魏人追击之,死者万余人,麾下散亡略尽,委弃军资器械山积。先是,钟离太守垣护之闻魏兵将至,驰书劝玄谟急攻。玄谟不从。萧斌遣沈庆之将五千人救玄谟。会玄谟遁还,斌将斩之,庆之固谏曰:佛狸威震天下,控弦百万,岂玄谟所能当。斌乃止。魏永昌王仁攻项城,拔之。帝恐魏兵至寿阳,召刘康祖使还。仁将八万骑追及康祖于尉式。康祖有众八千人,军副胡盛之欲依山险间行取至,康祖怒曰: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下令军中曰:顾望者斩首,转步者斩足!魏人四面攻之,将士皆殊死战。有流失贯康祖颈,坠马死。余众不能战,遂溃,魏人掩杀殆尽。十二月庚午,魏主至瓜步,坏民庐舍,及伐苇为筏,声言欲渡江。建康震惧,民皆荷担而立。上登石头城,有忧色,谓江湛曰: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二十八年春正月丁亥,魏掠居民、焚庐舍而去。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宋文帝图恢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B.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C.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D.比得河朔华戎表疏/归诉困棘/跂望绥拯/潜相纠结/以候王师/芮芮亦遣间使远输诚款/誓为掎角/经略之会/实在兹日/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三五,抽调比例,魏晋南北朝时征人服兵役,多实行三丁取一,五丁取二。
B.佛狸,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小名,文中用来借指中国北方的少数民族入侵者。
C.间行,文中指秘密地走,与《鸿门宴》“道芷阳间行”中的“间行”相同。
D.石头城,与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中的“金陵”都是今南京的别称。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庆之认为以步制骑胜算不大,劝谏宋文帝不要贸然出兵;滑台惨败之后,沈庆之以敌我实力悬殊为由,劝萧斌不要斩杀逃回的王玄谟。
B.王玄谟虽然兵多器良,却因贪婪好杀,对滑台久攻不下;魏军将到时,又因刚愎自用,不听部众和钟离太守垣护之的劝谏,最终兵败溃逃。
C.刘康祖应召回防时被拓跋仁追上,对副将胡盛之的提议大为不满,下令全军殊死一战;交战中他被流箭射中,坠马身亡,宋军也随之崩溃。
D.魏主拓跋焘抵达瓜步渡口,并且扬言要南渡长江,建康城内大为恐慌,百姓纷纷准备逃跑;到了第二年初,魏军焚屋掠民后,撤兵北归。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临河求敌,遂无所见,幸其自送,奈何避之!
(2)今日士民劳怒,不得无惭,贻大夫之忧,予之过也。
5.辛弃疾认为“元嘉草草”是宋文帝北伐失利的主要原因,请结合本文相关内容,简要说明“草草”的具体表现。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春,霍光病笃。车驾自临问,上为之涕泣。光上书谢恩,愿分三千户以封兄孙奉车都尉山为列侯,奉兄去病祀。即日,拜光子禹为右将军。三月,庚午,光薨。

御史大夫魏相上封事曰:“国家新失大将军,宜显明功臣以填藩国,毋空大位,以塞争权。宜以车骑将军安世为大将军,毋令领光禄勋事;以其子延寿为光禄勋。”上亦欲用之。夏,四月,戊申,以安世为大司马、车骑将军,领尚书事。

上思报大将军德,乃封光兄孙山为乐平侯,使以奉车都尉领尚书事。魏相因昌成君许广汉奏封事,言:“《春秋》讥世卿,恶宋三世为大夫及鲁季孙之专权,皆危乱国家。自后元以来,禄去王室,政由冢宰。今光死,子复为右将军,兄子秉枢机,昆弟、诸婿据权势,在兵官,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以固万世之基,全功臣之世。”又故事:诸上书者皆为二封,署其一曰“副”。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相复因许伯白去副封以防壅蔽。帝善之,诏相给事中,皆从其议。

帝兴于闾阎,知民事之艰难。霍光既薨,始亲政事,厉精为治,五日一听事。自丞相以下各奉职奏事,敷奏其言,考试功能。侍中、尚书功劳当迁及有异善,厚加赏赐,至于子孙,终不改易。枢机周密,品式备备,上下相安,莫有苟且之意。及拜刺史、守、相,辄亲见问,观其所由,退而考察所行以质其言,有名实不相应,必知其所必然。常称曰:“庶民所以安其田里而亡叹息愁恨之心者,政平讼理也。与我共此者,其唯良二千石乎!”以为太守,吏民之本,数变易则下不安;民知其将久,不可欺罔,乃服从其教化。故二千石有治理效,辄以玺书勉厉,增秩,赐金,或爵至关内侯;公卿缺,则选诸所表,以次用之。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B.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C.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D.光夫人显及诸女皆通籍/长信宫或夜诏门出入/骄奢放纵/恐寝不制/宜有以损夺/其权破散阴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车驾,原指马驾的车,后来多指天子出巡时乘坐的马车,也作天子的代称。
B.“因昌成君”与“因击沛公于坐”(《鸿门宴》)两处“因”字含义不同。
C.闾阎,古代原指里巷内外的门或里巷,后来泛指民间或平民,文中指民间。
D.玺书,原指用泥封加印的文书,至秦以后,专指平行官署之间来往的文书。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霍光病情危重时,汉宣帝亲自前往探望,伤心不已;后来霍光给汉宣帝上书谢恩时,奏请皇上给他兄长的孙子加封三千户的赏赐,以祀奉霍去病。
B.霍光死后,魏相上奏,提出为了避免朝臣争权夺利,应尽快选派一位有功劳的大臣填补大将军一职的空缺,他推荐的人选和皇帝的想法一致。
C.魏相认为霍家一门身居要职,既不利于保全功臣的家世,也不利于巩固皇室的基业,提出应想办法削弱霍家权势的建议,得到了汉宣帝的采纳。
D.汉宣帝的经历让他更了解民生疾苦,他励精图治,勤于政事,尤其看重官员言行一致的品质,希望能和优秀的官员共同努力,让百姓安居故里。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领尚书者先发副封,所言不善,屏去不奏。
(2)是以汉世良吏,于是为盛,称中兴焉。
5.汉宣帝亲政后,对官员的任用和提拔采用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