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9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天祥宋瑞,又字履善,吉之吉水人也。年二十举进士,对策集英殿。帝亲拔为第一。咸淳九年,起为湖南提刑,因见故相江万里。万里素奇天祥志节,语及国事,愀然曰:吾老矣,观天时人事当有变,吾阅人多矣,世道之责,其在君乎?君其勉之。十年,改知赣州。德祜初,江上报急,诏天下勤王。天祥捧诏涕泣,发郡中豪杰,有众万人。事闻,以江西提刑安抚使召入卫。其友止之,天祥曰:第国家养育臣庶三百余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无一人一骑入关者,吾深恨于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庶天下忠臣义士将有闻风而起者。尽以家赀为军费。明年正月,知临安府,寻除右丞相兼枢密使,如军中请和,与大元丞相伯颜抗论皋亭山。丞相怒拘之,北至镇江。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至潮阳,见弘范,左右命之拜,不拜,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天祥曰:吾不能捍父母,乃教人叛父母,可乎?索之固,乃书所《过零丁洋诗》与之。厓山破,弘范遣使护送天祥至京师。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天祥对曰:天祥受宋恩,为宰相,安事二姓?愿赐之一死足矣。然犹不忍,遽麾之退。言者力赞从天祥之请,从之。俄有诏使止之,天祥死矣。天祥临刑殊从容。谓吏卒曰:吾事毕矣。南乡拜而死,年四十七。其衣带中有赞曰: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举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

(节选自《宋史•文天祥列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B.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C.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D.天祥夜亡/入真州展转至高邮/泛海至温州/至元十五年十二月/趋南岭/天祥方饭五坡岭/张弘范兵突至/天祥仓皇出走/千户王惟义前执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时男女行成年礼后,另取一个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
B.对策,指就政事、经义等设问,由应试者对答,是自汉起作为取士考试的一种形式。
C.提刑,古代官职名,宋朝设提点刑狱公事,主管各州司法、刑狱和监察,兼管农桑。
D.除,古代指授予官职,也用于免去旧职授予新职,与“擢”“陟”“拜”等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天祥志节不俗,被寄厚望。他担任湖南提刑时见到江万里,老丞相对他的志向和节操一向很赏识,因此勉励他当为匡扶世道尽力而为。
B.文天祥发众勤王,不惜代价。皇上因战事报急下诏勤王,他为无人应征感到痛心,发动郡中数万豪杰一起勤王,并把全部家财作为军费。
C.文天祥身负重任,威武不屈。他任右丞相兼枢密使后前往元军军营请和,敢于与大元丞相抗争;后又拒绝张弘范要他招降张世杰的要求。
D.文天祥临难从容,一片丹心。他临刑前向吏卒表示自己的心事已了,并将所写《过零丁洋诗》交给吏卒,而后向着南方而拜,从容赴死。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弘范遂以客礼见之,与俱入厓山,使为书招张世杰。
(2)天祥在燕凡三年,上知天祥终不屈也,召入谕之曰:“汝何愿?”
5.文天祥愿意“一死”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021-05-08更新 | 13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杜预、字元凯,京兆杜陵人,博学多通,明于兴废之道,泰始中,守河南尹,受诏为黜陟之课,其略曰:臣闻上古之政,因循自然,虚已委诚。及至末世,法令滋章,巧饰弥多,岂若申唐尧之旧,去密就简,则简而易从也。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如此六载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数年,拜度支尚书。预以孟津渡险,有覆没之患,请建河桥于富平津。周庙欹器,至汉末丧乱,不复存,形制遂绝。预创意造成,帝甚嘉叹焉。咸宁四年秋,大霖雨,蝗虫起。预上疏多陈农要。在内七年,损益万机,不可胜数,朝野称美,号曰武库,以其无所不有也。时帝有灭吴之计。领征南军司,既至镇,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政耻以无备取败,不以所丧之实告于孙皓。预欲间吴边将,乃表还其所获之众于皓。皓果召政,遣武昌监刘宪代之。故大军临至,使其将帅移易,以成倾荡之势。后陈兵于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奇兵八百,泛舟夜渡,张旗起火,以夺贼心。吴都督孙歆震恐,旨、巢等伏兵城外,歆遣军出距王浚,大败而还。旨等发伏兵,随歆军而入,歆不觉,直至帐下,虏歆而还。时众军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可尽克。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来冬,更为大举。预曰: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遂指授群帅,径造秣陵。所过城邑,莫不束手。既立功,从容无事,乃耽思经籍,为《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备成一家之学,比老乃成。后征为司隶校尉,行次邓县而卒,时年六十三。帝甚嗟悼,追赠征南大将军,谥曰成。

(节选自《晋书·杜预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如此六载/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B.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如此/六载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C.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如此六载/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D.今科举优劣/莫若委任/达官各考所统/每岁言优者一人为上第/劣者一人为下第/如此/六载积优以成陟/累劣以取黜/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黜陟,指官吏的升降、罢免。文中的“黜陟之课”是指升降、罢免官吏的考核规章。
B.唐尧,是中国上古时期部落联盟的杰出首领,“五帝”之一,因曾受封唐地而有此称。
C.武库,是古代储藏器物的仓库或掌管兵器的官署,文中用来称誉杜预富有军事才能。
D.秣陵,秦始皇始置,东汉末孙权将治所迁于此地,改名建业,建吴后以此地为都城。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预明于兴废,崇古务简。他认为上古的政治因循自然,为政者自身清虚,以诚待人,主张重申上古旧制,摒弃繁琐法令。
B.杜预博学多能,为政利民。他请建河桥,以防孟津渡口被淹,百姓无法渡河;蝗灾时,他多次上疏,陈述助益农事的建议。
C.杜预用兵如神,善于智取。他陈兵于江陵,先派奇兵制造声势,让敌人心生恐惧,后来又巧用伏兵,虏吴国都督孙歆而还。
D.杜预耽思经籍,著书不倦。他致力于经籍研究,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又作《盟会图》《春秋长历》,直到年老才完成。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领征南军司,既至镇,乃简精锐,袭吴西陵督张政,大破之。
(2)今向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俟来冬,更为大举。
5.杜预为何要将俘虏还给孙皓?请根据文意简要说明。
2021-05-08更新 | 2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厦门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李光弼,营州柳城人。父楷洛,封蓟国公,以骁勇闻。光弼幼持节行,善骑射,能读班氏《汉书》。少从戎,严毅有大略,起家左卫郎。玄宗眷求良将,委以河北、河东之事,以问郭子仪,子仪荐光弼堪当阃寄。天宝十五年,光弼兼河北节度使,拔赵郡。自禄山反,常山为战场,死人蔽野,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光弼以景城、河间兵五千入太原。时节度使王承业政弛谬,侍御史崔众主兵太原,每侮狎承业,光弼素不平。至是,诏众以兵付光弼。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会使者至,拜众御史中丞。光弼曰:众有罪,系之矣,今只斩侍御史。若使者宣诏,亦斩中丞。使者内诏不敢出,乃斩众以徇,威震三军。至德二年,贼将史思明、蔡希德将兵十万攻光弼,时锐兵悉赴朔方,而麾下皆乌合之众,不满万人。众议欲修城以待之,光弼曰:城周四十里,贼垂至,今兴功役,是未见敌而自疲矣。乃彻民屋为摞石车,车二百人挽之,石所及辄数十人死,贼伤十二。思明为飞楼,障以木幔,筑土山临城,光弼遣穴地颓之。思明畏败,乃去,留希德攻太原。光弼出敢死士搏贼,斩首七万级,希德委资粮遁走。初,贼至,光弼设公幄城隅以止息,经府门不顾。困解,阅三昔乃归私寝。收清夷、横野等军。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观军容使鱼朝恩固谓不可。既而思明援,光弼拒贼,战尤力,杀略大当。会诸将惊溃,各引归,所在剽掠,独光弼整众还太原。帝贷诸将罪,以光弼兼幽州大都督长史。广德二年七月,薨于徐州,时年五十七。辍朝三日,赠太保,谥曰武穆

(节选自《旧唐书·李光弼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B.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C.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D.与九节度围安庆绪于相州/大战邺西/败之/光弼与诸将议/思明勒兵魏州/欲以怠我/不如起军逼之/彼惩嘉山之/败不敢轻出/则庆绪可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书》,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东汉时期的班固编撰。
B.节度使,官名。唐初承北周及隋朝旧制,于重要地区设总管,后改称“都督”。
C.三军,泛称军队,春秋时,大国多设上军、中军、下军,上军之将为三军统帅。
D.武穆,谥号。封谥“武穆”的人,一般生前有着卓越成就,岳飞也被封此谥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光弼颇有才略,得到官员举荐。李光弼年轻时从军,刚毅有才略;玄宗搜求良将来交付河北、河东的军事,询问郭子仪,郭子仪举荐了李光弼。
B.李光弼敢作敢为,斩杀失德官员。崔众经常轻慢节度使王承业,李光弼向来心有不平,在使者宣读了任命崔众为御史中丞的诏书后,仍将崔众斩杀。
C.李光弼力排众议,作战讲究策略。面对史思明、蔡希德军队的攻打,李光弼并没有采纳众人修缮城池的建议,而是造摞石车来发射石头砸击叛军。
D.李光弼战斗尽力,治军十分严明。史思明来救援,李光弼奋力作战,率军杀戮的敌军同己方伤亡人数相当,其他军队溃散后抢劫,他却整治军队回太原。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光弼酹其尸而哭之,为贼幽闭者出之,誓平寇难,以慰其心。
(2)众素狂易,见光弼长揖,不即付兵,光弼怒,收系之。
5.在与史思明、蔡希德的战斗中,李光弼不顾家事,表现在哪些地方?请简要概括。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陈瓘,字莹中。南剑州沙县人。少好读书,应举,一出中甲科。调湖州掌书记,签书越州判官。守蔡卞察其贤,每事加礼,而瓘测知其心术,常欲远之。章惇入相,瓘从众道谒。惇闻其名,独邀与同载。询当世之务,瓘曰:“请以所乘舟为喻,偏重可行乎?移左置右,其偏一也。明此,则可行矣,天子待公为政,敢问将何先?”惇曰:“司马光奸邪,所当先辨,势无急于此,”瓘曰:“公误矣。此犹欲平舟势而移在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惇厉色曰:“光不务缵述先烈,而大改成绪,误国如此,非奸邪而何?”瓘曰:“不察其心而疑其迹,则不为。无罪,若指为奸邪,又复改作,则误国益甚矣。为今之计,唯消朋党,持中道,庶可以救弊。”意虽忤惇,然亦惊异,颇有兼收之意,至都,用为太学博士,会卞与惇合志,正论遂绌,卞党薛昂、林自官学省,议毁《资治通鉴》,璀因策士题引神宗所制序文以问,昂、自意沮。后为著作郎,迁右司员外郎兼权给事中。宰相曾布使客告以将即真,瓘语子正汇曰:“吾与丞相议事多不合,今若此,是欲以官爵相饵也。若受其荐进,复有异同?则公议私恩,两有愧矣。吾有一书论其过,将投之以决去就。”

布使数人邀相见,甫就席,遽出书,布大怒。争辩移时,至箕踞谇语,瓘色不为动,徐起白曰:“适所论者国事,是非有公议,公未可失待士礼。”布矍然改容。信宿,出知泰州。崇宁中除名窜袁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瓘平生论京卞皆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不使一日少安。宣和六年,年六十五。瓘谦和不与物竞,闲居矜庄自持,语不苟发。通于《易》,数言国家大事,后多验。靖康初,诏谏议大夫。绍兴二十六年,高宗谓辅臣曰:“陈瓘昔为谏官,甚有谠议。”谥曰忠肃。

(节选自《宋史·陈瓘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崇宁中/除名窜袁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瓘平生论京/卞/皆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
B.崇宁中/除名窜袁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瓘平生论京/卞皆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
C.崇宁中/除名窜袁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瓘平生论京/卞皆披擿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
D.崇宁中/除名窜袁州/移郴州/稍复宣德郎/瓘平生论京/卞/皆披摘其处心/发露其情慝/最所忌恨/故得祸最酷/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太学,古代设置于京城的最高学府,隋朝后被性质大致相同的“国子监”取代。
B.即真,由摄政或监国而正式即皇帝位,或官吏由代理而转正,文中指的是后者。
C.卒,古代指大夫死亡,陈瓘为宣德郎,所以他的死称“卒”。后为死亡的通称。
D.赠,有追赠之意,古代皇帝为已故官员加封某种官职或称号,也称追封、追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瓘骨鲠正直,颇有见地。章惇向他征询当今政务,陈瓘指出只有消除朋党之争,秉持公平持正,或许才可以匡正时弊。
B.陈瓘有胆有识,机敏睿智。蔡卞等人谋划销毁《资治通鉴》,陈瓘以神宗皇帝所写的序文为武器,给奸党以有力的回击。
C.陈瓘为官清正,大公无私。蔡卞时常想礼遇他,他却想着远离对方。宰相曾布企图以更高的官职收买他,陈瓘直接回绝。
D.陈瓘为人谦和,嫉恶如仇。陈瓘不喜与人相争,但揭发奸党,不顾安危,坚持与蔡京、蔡卞等人作斗争,屡遭贬谪与祸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犹欲平舟势而移左以置右,果然,将失天下之望。
(2)徐起白曰:“适所论者国事,是非有公议,公未可失待士礼。”
5.陈瓘冒犯了章惇,为何未遭到章惇的打击报复?
2021-05-07更新 | 18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三明市高三毕业班质量检测(三)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开字应祥,普州安居人。登元符三年进士第。七年,除讲议司检详官。自检详罢,除成都路转运判官,揭示乡户岁时所当输折科等实数,俾乡胥不得隐匿窜寄。指陈榷茶五害,大略谓:请依嘉祐故事,尽罢榷茶,即五害并去,而边患不生。朝廷是其言,使推行之。时建炎二年也。于是大更茶马之法。改成都旧买卖茶场为合同场买所。其合同场监官除验引、发放外,无得干预茶商、茶户交易事。比及四年冬,茶引收息至一百七十余万缗。张浚以知枢密院宣抚川蜀,素知开善理财,即承制以开兼宣抚处置使司随军转运使,专一总领四川财赋。开见浚曰:蜀之民力尽矣,锱铢不可加,独榷货稍存赢余,而贪猾认为己有,互相隐匿。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于是大变酒法,自成都始。又法成都府法,于秦州置钱引务。凡民钱当入官者,并听用引折纳。法既流通,民以为便。宣司获伪引三十万,盗五十人,浚欲从有司议当以死,开白浚曰:使引伪,加宣抚使印其上即为真。黥其徒使治币,是相君一日获三十万之钱,而起五十人之死也。浚称善,悉如开言。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吴玠为四川宣抚副使,专治战守,于财计盈虚未尝问,惟一切以军期趣办,与开异趣。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朝廷未许。朝廷既知开与玠有隙,乃诏开赴行在。会疾作不行,提举江州太平观。开已病,累。丐去,诏从所乞,提举太平观。绍兴十一年卒。

(节选自《宋史·赵开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
B.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
C.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
D.时浚荷重寄/治兵秦川/经营两河/旬犒月赏/期得士死力/费用不赀尽/取办于开/开悉知虑于食货/算无遗策/虽支费不可计/而赢赀若有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嘉祐,与文中的“元符”“建炎”同为年号,是宋朝帝王为记载在位之年而立的名号。
B.引,宋代的纸币名,可用来兑换金银钱币或各种货物,如文中的“钱引”“茶引”等。
C.枢密院,宋代中央机构之一,掌管全国军务,与掌管政务的中书门下合称为“二府”。
D.疏,是封建时代臣子向君主分条陈述事情的文书,文中“累疏”即指多次向上陈事。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开秉公奉职,严明法度。任成都路转运判官时,他明确乡户应交纳摊派的数目,禁止乡吏隐瞒多收;大改茶马法时,又严禁合同场监官干涉茶叶商户的交易。
B.赵开知弊明艰,直言献议。为去五害消边患,他建议依循旧例,完全取消茶叶专卖;明言蜀地民力耗尽,不可增加税赋,不能让贪猾官吏侵占专卖货物的盈余。
C.赵开革新求变,利国利民。他改革茶法后,茶引收回利息达一百七十多万缗;后又发行钱引,允许百姓用钱引折合缴纳各项税赋,此法通行后,百姓觉得便利。
D.赵开善理财赋,深得信任。张浚宣抚川蜀时,他被授命专门统管四川财赋;与四川宣抚副使吴玠虽然有矛盾,但吴玠依然让他全权负责财政盈亏,且从不过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惟不恤怨詈,断而敢行,庶可救一时之急。
(2)玠数以饷馈不继诉于朝,开亦自劾老惫,丐去。
5.对“假钱引”一事,张浚和赵开的处理意见有何不同?请简要说明。
2021-05-07更新 | 1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5月质量监测(五)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也。世仕州郡为冠盖。同郡郭林宗尝见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允少好大节,有志于立功,常习诵经传,朝夕试驰射。三公并,以师徒高第为待御史。及帝,乃奔丧京师。时大将军何进欲诛宦官,召允与谋事。献帝即位,拜太仆,再迁守尚书令。允见卓祸毒方深,篡逆已兆,密与司求校尉黄琬、尚书郑公业等谋共诛之。乃上护羌校尉杨瓒行左将军事,执金吾士孙瑞为南阳太守,并将兵出武关道,以讨袁术为名,实欲分路征卓,而后拔天子还洛阳。卓疑而留之,允乃引内瑞为仆射,瓒为尚书。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允纳其言。三年春,连雨六十余日,允与士孙瑞、杨瓒登台请霁,复结前谋。瑞曰:自岁末以来;太阳不照,霖雨积时,此期应促尽,内发者胜。几不可后,公其图之。允乃潜结卓将吕布,使为内应。会卓入贺,吕布因刺杀之。允性刚棱疾恶,初惧董卓豺狼,故折节图之。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卓部曲将李傕、郭汜等先将兵在关东,合谋为乱,攻围长安。城陷,吕布奔走。布驻马招允曰:公可以去乎?允曰:若蒙社稷之灵,上安国家,吾之愿也。如其不获,则奉身以死之。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努力谢关东诸公,勤以国家为念。催乃收允,杀之。允时年五十六。天子感恸,百姓丧气,莫敢收允尸者,唯故吏平陵令赵戬弃官营丧。

(节选自《后汉书·王允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B.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C.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D.二年/卓还长安封/允为温侯/固让不受/士孙瑞说允曰/夫执谦守约/存乎其时/公与董太师并位俱封/而独崇高节/岂和光之道邪/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经传,“经”与“传”的合称,指儒家的重要代表作品与解释的书。
B.辟,古代指皇帝或王或诸侯等召见贤能之士,并授予其官职。
C.崩,君主时代对帝王死亡的讳称,也用“驾崩”“山陵崩”等。
D.请霁,即“求雨”,是古代人们祈求上天降雨的一种重要仪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允志向远大,才华出众。他年轻时就追求高尚的节操,有志为国立功;他常诵读经传,早晚学习骑马射箭;郭林宗认为他有辅佐君王的才能。
B.王允性情刚烈,疾恶如仇。他性格刚直,不畏强权,董卓已居高位,当意识到董卓有谋反的征兆,他毅然联合各路人马,为朝廷设法铲除董卓。
C.王允深谋远虑,坚持不懈。为瓦解董卓的逆谋,他先与黄琬等谋划,借讨伐袁术之名分兵围剿董卓;虽未成功,但招揽士孙瑞等人,继续谋划。
D.王允忠君爱国,受人爱戴。李催和郭汜起兵谋反,攻破长安城,他拒绝吕布逃走的建议;他被叛军杀害后,百姓十分愤怒,叛军不敢给他收尸。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卓既歼灭,杖正持重,不循权宜之计。
(2)朝廷幼少,恃我而已,临难苟免,吾不忍也。
5.为了除掉董卓,王允采取了哪些策略?请简要概括。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欧阳修,字永叔,庐陵人。四岁而孤。幼敏悟过人,读书辄成诵。举进士,调西京推官。与梅尧臣游,为歌诗相倡和,遂以文章名冠天下。入朝,为馆阁校勘。

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仲淹使陕西,辟掌书记。修笑而辞曰:昔者之举,岂以为己利哉?同其退不同其进可也。庆历三年,知谏院。

时仁宗更用大臣,杜衍、富弼、范仲淹皆在位;增谏官员,用天下名士,修首在选中。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初,范仲淹之贬饶州也,修与尹洙、余靖皆以直仲淹见逐,目之曰党人。自是,朋党之论起,修乃为《朋党论》以进。其略曰:君子以同道为朋,小人以同利为朋,此自然之理也。小人所好者利禄,所贪者财货,当其同利之时,暂相党引以为朋者,伪也。君子则不然,所守者道义,所行者忠信,所惜者名节。以之修身,则同道而相益,以之事国,则同心而共济,终始如一。

修论事切直,人视之如仇。帝独奖其敢言,面赐五品服。以为龙图阁直学士、河北都转运使,辞,帝曰:勿为久留计,有所欲言,言之。对曰:臣在谏职得论事,今越职而言,罪也。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方是时,杜衍等相继以党议罢去,修慨然上疏曰:杜衍、范仲淹、富弼,天下皆知其有可用之贤。正士在朝,群邪所忌,谋臣不用,敌国之福也。一旦罢去,而使群邪相贺于内,四夷相贺于外,臣为朝廷惜之。于是邪党益忌修,因其孤甥张氏狱傅致以罪,左迁知制诰、知滁州。复学士,留守南京。小人畏修复用,有诈为修奏,乞澄汰内侍为奸利者。其群皆怨怒,谮之,出知同州,帝纳吴充言而止。

熙宁五年,卒,谥曰文忠。

(节选自《宋史·欧阳修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B.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C.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D.范仲淹以言事贬/在廷多论/救司谏高若讷独以为当黜/修贻书/责之谓其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若讷上其书/坐贬夷陵令/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西京,宋初沿袭五代旧制,以开封府为东京,以河南府(今河南洛阳)为西京。
B.陛,原指宫殿的台阶,后作为对皇帝和太子的尊称;“陛辞”指臣子向皇帝告别。
C.四夷,古代指居于我国四周边缘地区的少数民族,指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D.内侍,宋朝设立内内侍省和内侍省,其职责是在宫中、殿中侍奉,以太监充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欧阳修聪明过人,名扬天下。他从小就聪敏过人,读书有过目成诵的本事,中举后与梅尧臣交游,吟诗作歌,相互唱和,凭借文章扬名天下。
B.欧阳修性格刚直,著文申辩。他与尹洙等人因为替范仲淹伸冤而被放逐,被世人视为同党,于是写了《朋党论》,阐明自己在朝中并没有同党。
C.欧阳修备受器重,谨守职分。他论事恳直得罪了不少人,却得到皇帝的嘉奖;调离谏职时皇帝让他畅所欲言,他却表示不当谏官就不能越职言事。
D.欧阳修遭人忌恨,屡受陷害。他敢于直言遭到奸邪之徒的嫉恨,这些人就利用他外甥女的案件罗织罪状、甚至伪造他的奏章来诬告和陷害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每进见,帝延问执政,咨所宜行。
(2)帝曰:第言之,毋以中外为间。
5.范仲淹任职陕西时聘请欧阳修担任掌书记,欧阳修为什么要拒绝?请简要说明。
2021-04-23更新 | 25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1届福建省漳州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字令璋。永徽中明经擢第。长寿二年,累迁文昌左丞、同凤阁鸾台平章事。自永徽以后,左、右史虽得对仗承旨,仗下后谋议,皆不预闻。以为帝王谟训,不可暂无纪述,若不宣自宰相,史官无从得书。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先令监造天枢,至是以功当赐爵一等。表请回赠父一官,乃追赠其父豫州司户参军处平为博州刺史。时有大石国使请献狮子,上疏谏曰:“狮子猛兽,唯止食肉,远从碎叶,以至神都,肉既难得,极为劳费。陛下以百姓为心,虑一物有失,鹰犬不蓄,渔猎总停。岂容自菲薄于身,而厚资给于兽。”疏奏,遽停来使。又九鼎初成,制令黄金千两涂之。进谏曰:“夫鼎者神器,贵在质朴自然,无假别为浮饰。”则天又从之。寻属契丹犯塞,命梁王武三思为榆关道安抚大使、为副使以备之。神功初左授益州大都督府长史。“蜀中官吏多贪暴,屡有发擿,奸无所容。则天嘉之,降玺书劳之曰:“夫严霜之下,识贞松之擅奇;疾风之前,知劲草之为贵。卿早荷朝恩,委任斯重。居中作相,弘益已多,防边训兵,心力俱尽。乃眷蜀中,氓俗殷杂,久缺良守,弊于侵渔,政以贿成,人无措足。是用命卿出镇,寄兹存养。果能揽辔澄清,下车整肃。”则天又尝谓侍臣曰:“凡为长官,能清自身者甚易,清得僚吏者甚难。至于姚,可谓兼之矣。”长安中,累表乞骸骨,制听致仕,进爵为伯。神龙元年卒,遗令薄葬,赠越州都督,谥曰成。

(节选自《旧唐书·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B.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C.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D.乃表请仗下所言军国政要宰相/一人专知撰录/号为时政记/每月封送史馆/宰相之撰时政记/自始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明经,汉代以明经射策取士,唐朝设置明经、进士等科目,以经义取者为明经。
B.鸾台,宫殿高台的美称,也是唐时门下省的别名,后来借指朝廷高级政务机构。
C.九鼎,相传由夏禹铸造,象征九州,后来沦没不见,武则天重铸九鼎彰显权威。
D.长史,官名,后汉太尉、司徒、司空、将军府各有长史,文中指地方行政主官。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上书朝廷,请求追赠父亲。他立下功勋,将得到赐爵,却上表奏请把封赏转赠给去世的父亲;他的请求得到朝廷批准。
B.姚多次进谏,则天从善如流。他反对属国进献狮子,认为劳民伤财,有损君主圣明;劝阻用黄金涂九鼎,谏言都被采纳。
C.姚政绩不凡,得到皇帝赏识。他在朝中做宰相时多有贡献,后来到益州为官,通过多年治理,稳定了局势,澄清了政治。
D.姚能担重任,在职尽心竭力。他协助武三思防备契丹入侵,参与边防建设和训练士兵时尽心尽力,为巩固边疆作出贡献。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中官吏多贪暴,屡有发擿,奸无所容。
(2)长安中,累表乞骸骨,制听致仕,进爵为伯。
5.姚为官最受武则天称赞的是什么?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范仲淹字希文,二岁而孤,母更适长山朱氏,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举进士第,为广德军司理参军。尝推其奉以食四方游士。太后,召为右司谏。岁大蝗旱,江、淮滋甚。乃请间曰:“宫掖中半日不食,当何如?”帝恻然,乃命仲淹安抚江、淮,所至开仓振之,且禁民淫祀。召还,权知开封府。时吕夷简执政,进用者多出其门。仲淹上《百官图》,指其次第曰:“如此则公,如此则私。”夷简怒诉曰:“仲淹离间陛下君臣。”由是罢知饶州。明年,夷简亦罢。元昊反,改陕西都转运使。夷简再入相,帝谕仲淹使释前憾。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延州诸寨多失守,仲淹自请行。于是大阅州兵,得万八千人,分为六,各将三千人,分部教之,量贼众寡,使更出御贼。明年正月,诏诸路入讨,仲淹曰:“鄘、延密迩灵、夏,西羌必由之地也。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帝皆用其议,王举正懦默不任事,谏官欧阳修等言仲淹有相材,请罢举正用仲淹,遂改参知政事。仲淹曰:“执政可由谏官而得乎?”固辞不拜。会病甚,请颍州,未至而卒,年六十四。赠兵部尚书,谥文正。仲淹内刚外和,其后虽贵,非宾客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能自充。置义庄里中,以赡族人。所至有恩,邠、庆二州之民与属羌,皆画像立生祠事之。

(节选自《宋史·范仲淹传》)

灵乌灵乌。长慈母之危巢,托主人之佳树。思报之意,厥声或异。警于未形,恐于未炽。虽死而告,为凶之防。宁鸣而死,不默而生。人有言兮是然,人无言兮是然。

(节选自范仲淹《灵乌赋》)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其/仲淹不苦也/
B.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C.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夫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堪/仲淹不苦也/
D.少有志操/既长/知其世家/乃感泣辞母去/之应天府/依戚同文学/昼夜不息/食不给至/以糜粥继之/人不能琪/仲淹不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进士,即被推荐参加进士科考试,中选后按成绩等第进行录取则称为“举进士第”。
B.崩,指去世,古代社会不同的人去世叫法不同,帝王去世叫“崩”,平民去世叫“卒”。
C.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宋代的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主要协助宰相处理日常政务。
D.生祠,指为活人修建的祠庙,文中老百姓借立生祠来表达对造福当地的范仲淹的感激。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范仲淹乐善好施,生活节俭。他曾经用自己的俸禄资助天下云游之士,并在里巷中设立义庄赡养族人;显贵后依然保持俭朴的作风,妻儿的衣食仅能自足。
B.范仲淹施行德政,为民拥戴。江淮蝗旱大灾发生后,他开仓赈济灾民,禁止百姓祭祀;所到之处对百姓留有恩德,受到邠、庆百姓和归属羌人的称颂感念。
C.范仲淹统兵机变,因势而谋。延州各寨大多陷落时,他聚兵分部操练,根据贼寇的多少轮流抵御;他没有执行入境讨伐的诏命,而是据边境形势灵活应对。
D.范仲淹恪守原则,心定意坚。他认为谏官不能决定执政大臣的任命,坚决拒绝朝廷参知政事的委任;自比灵乌,表明报答恩遇之心不会因他人议论而改变。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仲淹顿首谢曰:“臣乡论盖国家事,于夷简无憾也。”
(2)第按兵不动,以观其衅,许臣稍以恩信招来之。
5.文中哪件事最能体现范仲淹“宁鸣而死,不默而生”的态度?请简要说明。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宋濂,字景濂。幼英敏强记,就学于闻人梦吉,通《五经》,复往从吴莱学。已,游柳贯、黄潘之门,两人皆亟逊濂,自谓弗如。元至正中,荐授翰林编修,以亲老辞不行,入龙门山著书。逾十余年,太祖召见濂,以为《五经》师。明年三月,除江南儒学提举,命授太子经,寻改起居注。尝召讲《春秋》,濂进曰:《春秋》乃孔子褒善贬恶之书,苟能遵行,赏罚适中,天下可定也。乙巳三月,乞归省,太祖与太子并加劳赐。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寻丁父忧,服除,召还。四年,迁国子司业,坐考祀孔子礼不以时奏,谪安远知县,旋召为礼部主事。明年迁赞善大夫。是时,帝征召四方儒士,择其年少俊异者,皆擢编修,命濂为之师。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帝剖符封功臣,召濂议五等封爵,濂历据汉唐故事,量其中而奏之。尝问以帝王之学,何书为要,濂举《大学衍义》。帝指《大学衍义》中司马迁论黄老事,命濂讲析。讲毕,因曰:人主诚以礼义治心,则邪说不入。刑罚非所先也。主事茹太素上书万余言,帝怒,问廷臣,或指其书曰:此诽谤非法。问濂,对曰:彼尽忠于陛下耳,陛下方开言路,恶可深罪?既而帝览其书,有足采者。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帝延誉之。十三年,长孙慎坐胡惟庸党,帝欲置濂死,皇后太子力救,乃安置茂州。濂为文醇深,在朝,郊社宗庙山川百神之典,朝会宴享律历衣冠之制,四裔贡赋赏劳之仪,旁及元勋巨卿碑记刻石之辞,咸以委濂。屡推为开国文臣之首,四方学者悉称为太史公。明年,卒于夔,年七十二。正德中,追谥文宪。

(节选自《明史·宋濂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B.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C.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D.濂上笺谢/并奉书太子/勉以进德修业/太祖览书大悦/召太子/为语书意/赐札褒答/并令太子致书报焉/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居注,指古代帝王的言行录,也是负责记录起居注的职官名,文中指前者。
B.剖符,指帝王进行封赏时,将符节剖分为二,君臣各执一半作为信守的约证。
C.黄老,即黄老学说,奉黄帝和老子为始祖,因此得名,是道教重要流派之一。
D.安置,与现代汉语意思不同,文中指对获罪官员的处罚,是“谪宦”的一种。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濂聪慧好学,元代未曾入仕。他年少聪慧,有很强的记忆力,曾经跟从多人学习;他拒绝做官,入山著书立说。
B.宋濂为帝讲经,阐明治国之理。他讲授《春秋》,谏太祖要赏罚适中;讲授《大学衍义》,劝太祖用礼义教化百姓。
C.宋濂敢于直言,受到皇帝赞许。他认为茹太素上奏章是出于一片忠心,皇帝不应该治他的罪,以免堵塞进言之路。
D.宋濂文风醇厚,被推为开国文臣之首。他负责朝廷典制礼仪的制定及多种文辞的撰写,受到极高推崇和广泛赞誉。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濂傅太子十余年,凡一言动,皆讽以礼法,使归于道。
(2)悉召廷臣诘责,因呼濂字曰:“微景濂,几误罪言者。”
5.文中宋濂两次被贬,各是什么原因?请简要概括。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