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苏秦为赵合从

苏秦为赵合从,说楚威王曰:“楚,天下之强国也;大王,天下之贤王也。楚地西有黔中、巫郡,东有夏州、海阳,南有洞庭、苍梧,北有汾、陉之塞郇阳,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此霸王资也。夫以楚之强与大王之贤,天下莫能当也。秦之所害于天下莫如楚,楚强则秦弱,楚弱则秦强,此其势不两立。故为王至计,莫如从亲以孤秦。大王不从亲,秦必起两军:一军出武关,一军下黔中。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大王诚能听臣,臣请令山东之国,奉四时之献,以承大王之明制,委社稷宗庙,练士厉兵,在大王之所用之。大王能听臣之愚计,则韩、魏、齐、燕、赵、卫之妙音美人,必充后宫矣。赵、代良马囊驼,必实于外厩。故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今释霸王之业,而有事人之名,臣窃为大王不取也。

夫秦,虎狼之国也,有吞天下之心。秦,天下之仇雠也。横人皆欲割诸侯之地以事秦,此所谓养仇而奉雠者也。夫为人臣而割其主之地,以外交强虎狼之秦,以侵天下,卒有秦患,不顾其祸。夫外挟强秦之威,以内劫其主,以求割地,大逆不忠,无过此者。故从亲,则诸侯割地事楚;横合,则楚割地以事秦。此两策者,相去远矣,有亿兆之数。两者大王何居焉?故弊邑赵王,使臣效愚计,奉明约,在大王命之。”

楚王曰:“寡人之国,西与秦接境,秦有举巴蜀、并汉中之心。秦,虎狼之国,不可亲也。而韩、魏迫于秦患,不可与深谋,与深谋恐反人以入于秦,故谋未发而国已危矣。寡人自,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寡人卧不安席,食不甘昧,心摇摇然如悬旌,而无所终薄。今主君欲一天下,安诸侯,存危国,寡人谨奉社稷以从。”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B.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C.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D.若此/则鄢郢动矣/臣闻治之/其未乱为之其未有也/患至/而后忧之则无及已/故愿大王之早计之/
2.下列对文中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霸王之资”中的“之”与“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齐桓、晋文之事》中的“之”含义不同。
B.文中“则诸侯割地以事楚”的“以”和“为国以礼,其言不让”(《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中的“以”含义相同。
C.文中“大王诚能听臣之愚计”中的“诚”和“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诸葛亮《出师表》)中的“诚”含义不同。
D.文中“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中的“料”与“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鸿门宴》)中的“料”意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     
A.苏秦告诉楚威王,楚国直接影响和制约着秦国的盛衰;楚国强盛了秦国就被削弱,楚国变弱秦国就变强大。
B.苏秦希望楚王及早谋划合纵之事,如果采纳这个建议,就可以让崤山以东各国都来进贡朝拜,奉行楚王诏令。
C.苏秦告诉楚王,主张连横的人是割让自己侍奉的国主的领土讨好秦国,来结交强秦侵略诸侯,最终会招来祸患。
D.楚威王认为,秦国贪婪暴虐如虎狼,山东诸国又迫于秦威,不敢与楚国深入谋划,所以合从联盟必将大祸临头。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地方五千里,带甲百万,车千乘,骑万匹,粟支十年。
(2)寡人自料,以楚当秦,未见胜焉。内与群臣谋,不足恃也。
5.苏秦前往楚国游说,他主要从哪几个方面打动楚王?请简要概括。
2023-07-1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兴教学校2022-2023学年高一4月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二年,夏,四月,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为,梁、陈之音多吴、楚,周、齐之音多胡夷,于是斟酌南北,考以古声,作《唐雅乐》,凡八十四调、三十一曲、十二和。诏协律郎张文收与孝孙同修定。六月,乙酉,孝孙等奏新乐。上曰: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御史大夫杜淹曰:齐之将亡,作《伴侣曲》,陈之将亡,作《玉树后庭花》其声哀思,行路闻之皆悲泣,何得言治之隆替不在乐也?上曰:不然。夫乐能感人,故乐者闻之则喜,忧者闻之则悲,悲喜在人心,非由乐也。将亡之政,民必愁苦,故闻乐而悲耳。今二曲具存,朕为公奏之,公岂悲乎?右丞魏征曰:古人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乐诚在人和,不在声音也。

臣光曰:礼者圣人之所履也,乐者圣人之所乐也。圣人履中正而乐和平,又思与四海共之,百世传之,于是乎作礼乐焉。夫礼乐有本有末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兴于闺门,著于朝廷,被于乡遂比邻,达于诸侯,流于四海,自祭祀军旅至于饮食起居,未尝不在礼乐之中。如此数十百年,然后治化周浃,凤凰来仪也。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是以汉武帝置协律,歌天瑞,非不美也,不能免哀痛之诏。王莽建羲和,考律吕,非不精也,不能救渐台之祸。梁武帝立四器、调八音,非不察也,不能免台城之辱。然则韶、夏、漤、武之音,具存于世,苟其余不足以称之,曾不能化一夫,况四海乎!况齐、陈淫昏之主,亡国之音,暂奏于庭,乌能变一世之哀乐乎!而太宗遽云治之隆替不由于乐,何发言之易而果于非圣人也如此?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礼乐有本/有末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
B.夫礼乐有本有末/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
C.夫礼乐有本/有末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
D.夫礼乐有本有末/中和者/本也/容声者/末也/二者不可偏废/先王守礼乐之本/未尝须臾去于心/行礼乐之文/未尝须臾远于身/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年号,唐太宗励精图治,其统治下的和平昌盛之世,史称“贞观之治”。
B.胡夷,泛指外族或外族人,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为“胡”,东方部族为“夷”。
C.行路,文中指路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傲物则骨肉为行路”的“行路”不同。
D.四海,指天下,全国各地,与《阿房宫赋》中“六王毕,四海一”的“四海”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与杜淹、魏征在融洽的氛围中谈论音乐,鲜明地提出自己对音乐的看法,展现出一位开明君主的独到见识。
B.御史大夫杜淹列举北齐和南朝陈的例子,证明了音乐和政治的兴衰密切关联,魏征也引用古语对此观点作了进一步论证。
C.司马光认为圣人做事中正,喜好和谐平静,又想与四海共享,并使之流传百世,于是制作了礼和乐。
D.司马光认为礼乐有治世教化的作用,强调不能失去礼乐之“本”而徒有其“末”,并举例进行分析,进而指出了唐太宗观点的武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礼乐者,盖圣人缘物以设教耳,治之隆替,岂由于此?
(2)苟无其本而徒有其末,一日行之而百日舍之,求以移风易俗,诚亦难矣。
5.唐太宗对音乐作用的认识有哪些局限性?请简要概括。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宇幼安,齐之历城人。少蔡伯坚,金主亮死,耿京聚兵山东,为掌书记,即劝京决策南向。绍兴三十二年,奉表归宋,授承务郎,改差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司农寺主簿,出知滁州。州罹兵烬,井邑凋残,弃疾宽征薄赋,招流散,教民兵,议屯田,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绍熙二年,起福建提点刑狱。尝摄帅,每叹曰:福州前枕大海,为贼之渊,上四郡民顽犷易乱,帅臣空竭,急缓奈何!至是务为镇静,未期岁,积镪至五十万缗,榜曰备安库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事未行,台臣王蔺劾其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旦夕望端坐闽王殿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弃疾豪爽尚气节,识拔英俊,所交多海内知名士。帅长沙时,士人或诉考试官滥取第十七名《春秋》卷,弃疾察之然,索亚榜《春秋》卷两易之,启名则赵鼎也。弃疾怒曰:佐国元勋,忠简一人,胡为又一赵鼎!掷之地。次阅《礼记》卷,弃疾曰:“观其议论,必豪杰士也,此不可失。启之,乃赵方也。为大理卿时,同僚吴交如死,无棺敛,弃疾叹曰:“身为列卿而贫若此,是廉介之士也。既厚赙之,复言于执政,诏赐银绢。弃疾尝同朱熹游武夷山,赋《九曲棹歌》。熹殁,伪学禁方严,门生故旧至无送葬者。弃疾为文往哭之曰: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

(节选自《宋史·辛弃疾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B.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C.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D.谓闽中土狭民稠/岁俭则籴于广/今幸连稔/宗室及军人/入仓请米/出即粜之/候秋贾贱以备安钱/籴二万石/则有备无患矣/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师”,与《师说》中“吾从而师之”的“师”含义相同。
B.《琵琶行(并序)》中的“予左迁九江郡司马”与本篇中的“迁”意思相同。
C.《短歌行》中“慨当以慷”即“慷慨”,与本篇中的“慷慨”含义不同。
D.“信”解释为确实,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相同。
3.以下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绍兴三十二年,辛弃疾带奏表归顺南宋,被授予承务郎之职,改任江阴佥判。乾道六年,升为司农寺主簿,出京任滁州知州。
B.辛弃疾担任滁州知州时,适逢百姓受到战火的波及,他先后出台了减轻赋税,安顿流离失所的百姓,训练民兵等政策。
C.辛弃疾在福州处理政务时,面对福州依临大海、盗贼猖獗、府库空虚的现状,他致力于安抚百姓。
D.辛弃疾在长沙为帅时,同僚吴交如死,没有棺材入殓,辛弃疾颇有感叹并赠送财物帮助办了丧事后,接着皇上下诏赐吴交如银绢。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又欲造万铠,招强壮补军额,严训练,则盗贼可以无虞。
(2)遂丐祠归。进枢密都承旨,未受命而卒。
5.辛弃疾是如何解决福州盗贼之事的?请结合文本简要回答。
2023-07-05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西山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卫公子州吁嬖人之子也有宠而好兵庄公弗禁石碏谏曰:“臣闻爱子,教之以义方,弗纳于邪。骄、奢、淫、泆,所自邪也。四者之来,宠禄过也。将立州吁,乃定之矣,若犹未也,阶之为祸。夫宠而不骄,骄而能降,降而不憾,憾而能昣者鲜矣。且夫贱妨贵,少陵长.远间亲,新间旧,小加大,淫破义,所谓六逆也。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所谓六顺也。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君人者将祸是务去,而速之,无乃不可乎?”弗听。石碏子石厚与州吁游,石碏禁之,不可。卫桓公立,石碏乃

四年春,卫州吁弑桓公而立。

鲁隐公问于众仲曰:“卫州吁其成乎?”对曰:“臣闻以德和民,不闻以乱。以乱,犹治丝而棼之也。夫州吁,阻兵而安忍。阻兵无众,安忍无亲,众叛亲离,难以矣。夫兵犹火也,弗戢,将自焚也。夫州吁弑其君而虐用其民,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州吁未能和其民。石厚问定君于石碏,石碏曰:“王觐为可。”曰:“何以得觐?”曰:“陈桓公方有宠于王。陈、卫方睦,若朝陈使请,必可得也。”厚州吁如陈。石碏使告于陈曰:“卫国褊小,老夫矣,无能为也。此二人者,实弑寡君,敢即图之。”陈人执之而请莅于卫。九月,卫人使右宰丑莅杀州吁于濮,石碏使其宰獳羊肩莅杀石厚于陈。

(节选自《左传》)

【注】①昣:镇定自重的样子。②棼:蚡乱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卫A公B子C州D吁E嬖F人G之H子I也J有K宠L而M好N兵O庄P公Q弗R禁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老,文中指“告老还乡”。与《陈情表》中“凡在故老,犹蒙矜育”的“老”意思不同。
B.济,文中指“成功”。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朝济而夕设版焉”的“济”意思不同。
C.从,文中指“跟从”。与《鸿门宴》中“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的“从”意思相同。
D.耄,年龄八九十岁称为耄。常和“耋”连用,耄耋泛指年纪大,高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碏认为不能让孩子走邪路,骄傲、奢侈、淫荡等的产生都是宠爱和赏赐太过的缘故。
B.石碏的儿子石厚与公子州吁有交往,石碏禁止他们往来,却未能如愿。
C.州吁杀了国君,又暴虐地奴役百姓,不能使百姓调和,他向石碏请教能使君王安定的办法。
D.石厚和州吁到了陈国,石碏派人告诉陈国,这两个人确实是弑君者,可趁机处置他们。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顺效逆,所以速祸也。
(2)不务令德,而欲以乱成,必不免矣。
5.众仲认为州吁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是什么?具体表现在哪两个方面?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贞观元年,太宗谓侍臣曰:正主任邪臣,不能致理;正臣事邪主,亦不能致理。惟君臣相遇,有同鱼水,则海内可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匡救冀凭直言鲠议致天下太平谏议大夫王珪对曰:臣闻木从绳则正,君从谏则圣。是故古者圣主必有争臣七人,言而不用,则相继以死。陛下开圣,纳刍荛,愚臣处不讳之朝,实愿罄其狂瞽。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有所开说,必虚己纳之。

贞观三年,太宗谓司空裴寂曰:有上书奏事,条数甚多,朕总黏之屋壁,出入观省。所以孜孜不倦者,欲尽臣下之情。每一思政理,或三更方寝。亦望公辈用心不倦,以副朕怀也。

贞观十五年,太宗问魏征曰:比来朝臣都不论事,何也?征对曰:陛下虚心采纳,诚宜有言者。然古人云:‘未信而谏,则以为谤己;信而不谏,则谓之尸禄。’但人之才器,各有不同:懦弱之人,怀忠直而不能言;疏远之人,恐不信而不得言;怀禄之人,虑不便身而不敢言。所以相与缄默,俯仰过日。太宗曰:诚如卿言。朕每思之,人臣欲谏,辄惧死亡之祸。与夫赴鼎镬,冒白刃,亦何异哉!故忠贞之臣,非不欲竭诚,竭诚者乃是极难,所以禹拜昌言,岂不为此也?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贞观十七年,太宗问谏议大夫褚遂良曰:昔舜造漆器,禹雕其俎,当时谏者十有余人。食器之间,何须苦谏?遂良对曰:雕琢害农事,纂组伤女工。首创奢淫,危亡之渐。漆器不已,必金为之。金器不已,必玉为之。所以诤臣必谏其渐,及其满盈,无所复谏。太宗曰:卿言是矣。朕所为事,若有不当,或在其渐,或已将终,皆宜进谏。比见前史,或有人臣谏事,遂答云‘业已为之’,或道‘业已许之’,竟不为停改。此则危亡之祸,可反手而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求谏》)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朕虽不明A幸诸公B数相匡救C冀凭直言D鲠议E致天下F太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贞观,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
B.“陛下开圣虑”与《谏太宗十思疏》中“虑壅蔽则思虚心以纳下”中的“虑”意思不同
C.“比有上书奏事”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比及三年”的“比”意思相同。
D.谏议大夫,秦时为郎中令之属官,掌论议谏,旧时称规劝君主、尊长,使之改正错误。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认为只有君主正直,大臣忠直相处共事,才能将国家治理好。他希望臣下刚直,协助自己治理国家。
B.唐太宗接受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让谏官跟着宰相入宫商量处理国家大事,对臣下的意见他一定虚心采纳。
C.魏征为唐太宗分析了大臣们因为存在不能进谏、不敢进谏、无法进谏的情况,因此导致大臣们都不议论政事。
D.褚遂良认为谏诤之臣一定要在事情的开端就进行劝谏,如果事情做完了,劝谏就起不到应有的作用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宗称善,诏令自是宰相入内平章国计,必使谏官随入,预闻政事。
(2)朕今开怀抱,纳谏诤,卿等无劳怖惧,遂不极言。
5.唐太宗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原文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宋弘字仲子,京兆长安人也。少而温顺,哀、平间作侍中,王莽时为共工。赤眉入长安,遣使征弘,逼迫不得已,行至渭桥,自投于水,家人救得出,因佯死获免。

光武即位,征拜太中大夫。建武二年,代王梁为大司空,封栒邑侯。所得租奉分赡九族,家无资产,以清行致称。徙封宣平侯。

帝尝问弘通博之士,弘乃荐沛国桓谭才学洽闻,几能及杨雄、刘向父子。于是召谭拜议郎、给事中。帝每宴,辄令鼓琴,好其繁声。弘闻之不悦,悔于荐举,伺谭内出,正朝服坐府上,遣吏召之。谭至,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而今数进郑声。以乱《雅》《颂》,非忠正者也。能自改邪?将令相举以法乎?”谭顿首辞谢,良久乃遣之。后大会群臣,帝使谭鼓琴,谭见弘,失其常度。帝怪而问之。弘乃离席免冠。谢曰:“臣所以荐桓谭者,望能以忠正导主,而今朝廷耽悦郑声,臣之罪也。”帝改容谢,使反服,其后遂不复令谭给事中。弘推进贤士冯翊、桓梁三十余人,或相及为公卿者。

弘当宴见,御坐新屏风,图画列女,帝数顾视之。弘正容言曰:“未见好德如好色者。”帝即 为彻之。笑谓弘曰:“闻义则服,可乎?”对曰:“陛下进德,臣不胜其喜。”

时帝姊湖阳公主新寡,帝与共论朝臣,微观其意。主曰:“宋公威容德器,群臣莫及。”帝曰:“方且图之。”后弘被引见,帝令主坐屏风后,因谓弘曰:“谚言贵易交,富易妻,人情乎?”弘 曰:“臣闻贫贱之知不可忘,糟糠之妻不下堂。”帝顾谓主曰:“事不谐矣。”

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数年卒,无子,国除。

(节选自《后汉书》)

材料二:

天下之人不肖者常多而才者常少不肖者如野蒿山枥不培而自长,材者如灵芝瑞木,举世不一二见。灵芝瑞木之不易得如此,见者苟不爱之,非无目之人,必无识者也,是岂人情哉?自昔国家盛时,才士布列于朝,与其同时者且犹爱之,况今丧乱之余,斯道之不绝者如发,则才之生于此时者尤不易得,其可不加爱乎?余怪世之士为识不宏,见有才者,位尊则忌其蔽吾名,年少则恶其分吾誉,交排竞讦,伤至公之道。

(节选自明朝宋濂《送会稽金生序》)

【注释】①枥:通“栎”,劣质木材。

1.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上“√”。

天A下B之C人D不E肖F者G常H多I而J才K者L常M少N不O肖P者Q如R野S蒿T山U枥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共工,官署名。此官所掌有两说,一说为水官,掌水;一说为工官,为百工之长。王莽时期,改少府为共工。
B.徙,是调职的意思,不表示升官。文中宋弘徙封宣平侯,表示一般的调职。
C.郑声,原指春秋郑国的音乐,因与孔子等提倡的雅乐不同,受儒家排斥。此后,与雅乐相背的音乐被斥为“郑声”。
D.免冠,脱去帽子,古时表示谢罪,后来表示敬意,也可表示不惜罢官的决心。文中指宋弘向皇帝致敬。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弘忠贞刚烈,拒绝从贼。赤眉军占领长安后,派人逼迫他做官;无奈之下,他投水自尽,装死避开了赤眉军的征召。
B.宋弘清廉自守,品行高洁。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不贪恋财物;所获得的租俸都拿出来赡养各大家族的人,家中没有一点积蓄。
C.宋弘尽职尽责,直言进谏。皇帝多看了几眼新屏风的美女图,宋弘发现后,严肃进言批评;皇帝当即笑着接纳了意见。
D.宋弘忠于婚姻,不贪富贵。皇帝发现姐姐湖阳公主对宋弘有意,帮忙从中撮合,没想到被宋弘以“糟糠之妻不下堂”为由婉言拒绝。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不与席而让之曰:“吾所以荐子者,欲令辅国家以道德也。”
②弘在位五年,坐考上党太守无所据,免归第。
5.请综合甲材料中桓谭的故事和乙材料中关于对待人才的论述,谈谈我们该如何对待人才。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莫不殷忧而道著,功成而德衰。有善始者实紧,能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而守之难乎?昔取之而有余,今守之而不足,何也?夫在殷此,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胡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选自《谏太宗十思疏》)

(二)

上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镇之。玄龄等拜曰:陛下及此言,四海之福也。

(选自《资治通鉴·唐纪》)

(三)

贞观十一年,太宗谓魏征回:比来所行得失政化,何如往前?对曰:若恩威所加,远夷朝贡,比于贞观之始,不可等级而言。若德义潜通,民心悦服,比于贞观之初,相去义甚远。太宗曰:远夷来服,应由德义所加。往前功业,何因益大?征曰:昔者四方未定,常以德义为心。旋以海内无虞,渐加骄奢自溢。所以功业虽盛,终不如往初。太宗又曰:所行比往前何为异?征曰:贞观之初,恐人不言,导之使谏。三年已后,见人谏,悦而从之。一二年来,不悦人谏,虽黾勉听受,而意终不平,谅有难色。太宗曰: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远过失堪惊公但在此心,朕终不违公语。

(选自《贞观政要·论纳谦第五》)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B.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C.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D.诚如公言非公/无能道此者/人皆苦不自觉/公向未道时/都自谓所行不变/及见公论说过失/堪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胡越,泛指古代居于我国北方和南方的少数民族。《史记》中有“意合则胡越为昆弟”的说法。
B.《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史学家司马光主编的一部编年体史书。宋神宗认为此书“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所以定名为《资治通鉴》。
C.贞观,唐朝太宗皇帝李世民的庙号。称庙号,是对已死皇帝的敬称。
D.“虽黾勉听受”的“虽”,意为“虽然”,为连词,与《答司马谏议书》中“虽欲强聒”的“虽”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一)中,作者概括了历代统治者能善始却不能善终的历史教训,得出了“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的结论。
B.选文(二)中,唐太宗对房玄龄认为“创业难”的观点加以否定,而赞同魏征“守成难”的观点。
C.选文(三)中,魏征认为当时的唐王朝恩泽声威比贞观初年要大,但是在德行仁义方面却不如贞观初年,唐太宗对此很不理解。
D.选文(三)中,魏征分析了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受到了太宗的充分肯定,,认为魏征让他看到了自己的过失。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2)草昧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5.概括选文(三)中魏征分析唐太宗即位以来对待谏言的态度有着怎样的变化。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姚崇,字元之,陕州硖石人。崇少倜傥,尚气节,长乃好学。契丹扰河北,兵丛进,崇奏决若流,武后贤之,即拜侍郎。中宗时,近戚奏度僧尼,温户强丁因避赋役。至是,崇建言:“佛不在外,悟之于心。行事利益,使苍生安稳,是谓佛理。乌用奸人以汩真教?”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先天二年,玄宗讲武新丰。故事,天子行幸,牧守在三百里者,得诣行在。时帝亦密召崇,乃咨天下事,衮衮不知倦。帝曰:“卿宜遂相朕。”崇知帝大度,锐于治,乃先设事以坚帝意,即阳不谢,帝怪之。崇因跪奏:“臣愿以十事闻,陛下度不可行,臣敢辞。”帝曰:“朕能行之。”崇乃顿首谢。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捕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除蝗不而害怠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今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黄门监卢怀慎曰:“凡天灾,安可以人力制也!且杀虫多,必戾和气。愿公思之。”崇曰:“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杀虫救人,祸归于崇,不以诿公也!”蝗害讫息。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崇第赊僻,因近舍客庐。会怀慎卒,崇病痁移告,凡大政事,帝必令源乾曜就咨焉。乾曜所奏善,帝则曰:“是必崇画之。”有不合,则曰:“胡不问崇?”帝欲崇自近,诏徙寓四方馆,日遣问食饮起居,高医、尚食踵道。崇以馆局华大,不敢居。帝使语崇曰:“恨不处禁中,此何避?”

(节选自《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九》)

【注】①汩:gǔ,扰乱。②袄:通“妖”。③痁:shān,疟疾。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B.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C.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D.于是/帝方躬万机/朝夕询逮/它宰相畏帝威决/皆谦惮/唯独崇佐裁决/故得专任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檄:文体名,古代官府用来征召、晓谕、声讨的文书,文中“兵檄”指军事文书。
B.行在:也称行在所,有三重含义。一是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二是专指天子巡行所到之地,三是走在。此处指天子所在的地方,也即行宫。
C.顿首:指磕头。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
D.克:有成功之意。从前刘聪除灭蝗虫没有成功反而(蝗虫)为害更大。文中的“克”与“能克终者盖寡”(魏征《谏太宗十思疏》)中的“克”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姚崇思维敏捷,行事果断。契丹进兵侵犯时,朝廷军务十分繁忙,姚崇处事迅疾,奏请裁决快如流水,深受武后赏识。
B.姚崇善揣圣意,处事机巧。玄宗要委以重任时,姚崇根据对玄宗的了解,假装不接受,借机向皇帝陈述了自己的政见。
C.姚崇为民治蝗,勇于担责。山东发生蝗灾,姚崇不仅提出了具体的消灭蝗虫的方法,还从国家、百姓利益出发,通过史实指明不灭蝗的危害,并愿一己承担后果。
D.姚崇生活俭朴,深得皇恩。姚崇私第住得偏远,就近住在客舍中。皇帝生活上特别关心照顾姚崇,下诏书安排姚崇搬到四方馆居住,每天亲自去问饮食起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善之,诏天下汰僧之伪滥者,发而农者余万二千人。
(2)今蝗幸可驱,若纵之,谷且尽,如百姓何?
5.姚崇是唐代四大名相之一,很有政治才干,深得历任皇帝的赏识,这与他自身的道德修养是分不开的。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姚崇为人处事的品格。
2023-07-03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市下关一中教育集团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段考(二)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衡,字平子,南阳西鄂人也。衡少善属文,游于三辅,因入京师,观太学,遂通五经,贯六艺。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常从容淡静,不好交接欲人。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时天下承平日久,自王侯以下不逾侈。衡乃拟班固《两都赋》作《二京赋》,因以讽谏。精思傅会,十年乃成。大将军邓骘其才,累召不应。

衡善机巧,尤致思于天文阴阳历算。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遂乃研核阴阳,妙尽璇机之正,作浑天仪,著《灵宪》、《算罔论》,言甚详明。

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阳嘉元年,复造侯风地动仪。以精铜铸成,员径八尺,合盖隆起,形似酒尊,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中有都柱,傍行八道,施关发机。外有八龙,首衔铜丸,下有蟾蜍,张口承之。其牙机巧制,皆隐在尊中,覆盖周密无际。如有地动,尊则振龙,机发吐丸,而蟾蜍衔之。振声激扬,伺者因此觉知。虽一龙发机,而七首不动,寻其方面,乃知震之所在。验之以事合契若神自书典所记未之有也。尝一龙机发而地不觉动,京师学者咸怪其无征。后数日驿至,果地震陇西,于是皆服其妙。自此以后,乃令史官记地动所从方起。

后迁侍中,帝引在帷幄,讽议左右。尝问衡天下所疾恶者。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衡乃诡对而出。阉竖恐终为其患,遂共谗之。衡常思图身之事,以为吉凶倚仗,幽微难明。乃作《思玄赋》以宣寄情志。

永和初,出为河间相。时国王骄奢,不遵典宪;又多豪右,共为不轨。衡下车,治威严,整法度,阴知奸党名姓,一时收禽,上下肃然,称为政理。视事三年,上书乞骸骨,征拜尚书。年六十二,永和四年卒。

(选自《后汉书》)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验A之B以C事D合E契F若G神H自I书J典K所L记M未N之O有P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意思是“没有谁”,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莫能如也”的“莫”意思相同。
B.奇,“认为……是个奇才”,意动用法,与《归去来兮辞》中“眄庭柯以怡颜”的“怡”用法相同。
C.下车,意思是“官员到任”,与成语“下车伊始”的“下车”意思相同。
D.乞骸骨,意思是使骸骨得以归葬故乡,表示官吏自请退职。致事、移疾等词也表示辞官退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衡历任郎中、太史令、河间相等职,著有文学作品《两都赋》《思玄赋》以及天文学著作《灵宪》、《算罔论》。
B.张衡年轻时曾到京城并在太学学习,才学高出时人,生性从容宁静,不爱和庸俗的人们往来。
C.张衡制造了候风地动仪,地动仪检测地震非常灵验,史官根据地动仪,记载每次地震发生的方位。
D.张衡在地方任职政治清明,刚刚到任就抓捕奸党,树立威信,整顿法制,官民上下都很敬畏他。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2)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5.这篇传记记述了张衡哪几个方面的成就,请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王喜使相国栗腹以百金为赵孝成王寿,酒三日,反报曰:“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王乃召昌国君乐间而问曰:“何如?”对曰:“赵,四达之国也,其民皆习于兵,不可与战。”王曰:“吾以倍攻之,可乎?”曰:“不可。”曰:“以三,可乎?”曰:“不可。”王大怒。左右皆以为赵可伐,遽起六十万以攻赵。令栗腹以四十万攻鄗,使庆泰以二十万攻代。赵使廉颇以八万遇栗腹于鄗,使乐乘以五万遇庆泰于代。燕人大败。乐间入赵。燕王以书且谢焉,曰:“寡人不佞,不能奉顺君意,故君捐国而去,则寡人之不肖明矣。敢端其愿,而君不肯听,故使使者陈愚意,君试论之。语曰:‘仁不轻绝,智不轻怨。’君之于先王也,世之所明知也。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且寡人之罪国人莫不知君微出明怨以弃寡人,寡人必有罪矣。虽然,恐君之未尽厚也。国之有封疆,犹家之有垣墙,所以合好掩恶也。室不能相和,出语邻家,未为通计也。寡人虽不省乎,未如殷纣之乱也;君虽不得意乎,未如商容、箕子之累也。然则不内盖寡人,而明怨于外,恐其适足以伤于高而薄于行也,非然也。昔者,柳下惠吏于鲁,三黜而不去。或谓之曰:‘可以去。’柳下惠曰:‘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柳下惠不以三黜自累,故前业不忘;不以去为心,故远近无议。愿君捐怨,追惟先王,复以教寡人。此寡人之愚意也,敬以书谒之。”乐间怨不用其计,卒留赵,不报。

(节选自《战国策·燕策三》)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且寡人A之罪B国人C莫不知D君E微出F明怨G以弃寡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为赵孝成王寿”的“寿”,即敬酒祝人长寿,与“(项)庄则人为寿”的“寿”含义基本相同。
B.寡人,意为寡德之人,文中是燕王自称,春秋战国时期君主常如此谦称自己。
C.封疆,指分封的疆界,作为界域的标记,是当时被分封的各个诸侯国之间的边境。
D.所以,此处表原因,可译为“……的原因”,与“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的“所以”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受到挫败,燕人便想趁机入侵。昌国君乐间表示反对,他认为纵然兵力强盛,但如此趁火打劫实属不义之举,终难取胜。
B.燕王出兵攻打赵国之前,前往赵国的栗腹进行了错误的判断,栗腹认为赵国缺少壮丁,将对燕国十分有利。燕王最终听从了他的建议。
C.乐间的反对引发了燕王之怒,然而燕王身边的人仍然认为可以攻打赵国,不料赵国人骁勇善战,仅出兵十三万,仍能以少胜多,大败燕国人。
D.燕王对兵败一事主动承担责任,他承认了自己错在当时没有听从乐间的劝告,但也借柳下惠三黜而不去之事,对乐间离燕入赵表达了不满。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寡人望有非则君掩盖之,有过则君教诲之,不虞君之明罪之也。
(2)苟与人之异,恶往而不黜乎?犹且黜乎,宁于故国尔。
5.燕王写信给乐间的目的是什么?乐间为什么最终留在了赵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