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史传文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06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沛公之从洛阳南出轩辕,良引兵从沛公。沛公欲以兵二万人击秦峣下军,良说曰:秦兵尚强,未可轻。臣闻其将屠子,贾竖易动以利。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益为张旗帜诸山上,为疑兵,令郦食其持重宝秦将。秦将果畔,欲连和俱西袭咸阳,沛公欲听之。良曰:此独其将欲畔耳恐士卒不从不从必危不如其解击之。沛公乃引兵击秦军,大破之。

张良多病,未尝将也。常为画策臣,时时从汉王。汉四年,韩信破齐而欲自立为齐王。汉王怒,张良说汉王,汉王使良授齐王信印。汉六年正月,封功臣。高帝曰:运筹策帷帐中,决胜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择齐三万户。良曰:始臣起下邳,与上会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计,幸而时中。臣愿封留足矣,不敢当三万户。乃封张良为留侯。八年卒,谥为文成侯。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史记•留侯世家》,有删改)

材料二: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子房以盖世之才,不为伊尹、太公之谋,而特出于荆轲、聂政之计,以侥幸于不死,此圯上老人所为深惜者也。是故倨傲鲜腆而深折之。彼其能有所忍也,然后可以就大事,故曰:孺子可教也。

观夫高祖之所以胜,而项籍之所以败者,在能忍与不能忍之间而已矣。项籍唯不能忍,是以百战百胜而轻用其锋;高祖忍之,养其全锋而待其,此子房教之也。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由此观之,犹有刚强不忍之气,非子房其谁全之?

(选自苏轼《留侯论》,有删改)

[注]①郦食(yì)其(jī):人名;②韩信:刘邦的开国大将,后受封于淮阴,称淮阴侯。③圯上老人:指赠予张良《太公兵法》的黄石公老人。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
此独其将A欲畔B耳C恐士卒D不从E不从必危F不如因其G解击之。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啖,指的是诱惑、利诱,与《鸿门宴》中“拔剑切而啖之”的“啖”意思一样。
B.特,指的是独自,与《答司马谏议书》中“非特朝廷士大夫而已”的“特”意思不一样。
C.因,指的是趁机,与《谏太宗十思疏》中“则思无因喜以谬赏”的“因”意思不一样。
D.弊,指的是疲惫、疲敝,与《六国论》中“弊在赂秦”中的“弊”意思不一样。
3.下列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刘邦经过轩辕山时,张良率兵跟从,刘邦想要进攻秦朝峣关的军队,张良劝阻了他。
B.张良使用计谋让秦将倒戈相向,秦将联合了刘邦的军队一起奔袭咸阳,最终大败秦军。
C.汉四年,张良说服刘邦授予韩信齐王印信。其后两年,高祖大封功臣,封张良为留侯。
D.苏轼认为刘邦能取得天下的原因在于能藏其锋芒、伺机而动,这是张良精心辅佐的结果。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愿沛公且留壁,使人先行,为五万人具食。
(2)当淮阴破齐而欲自王,高祖发怒,见于词色。
5.请从材料中简要概括张良的形象。
2023-07-27更新 | 96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魏主至拔邻山,筑城,舍辎重,以轻骑三万道先行。群臣咸谏曰:统万城坚,非朝夕可拔。今轻车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资,不若与步兵、攻具一时俱往。帝曰:用兵之术,攻城最下,必不得已,然后用之。今以步兵、攻具皆进,彼必惧而坚守。若攻不时拔,食尽兵疲,外无所掠,进退无地。不如以轻骑直抵其城,彼见步兵未至,意必宽弛;吾羸形以诱之,彼或出战,则成擒矣。所以然者,吾之军士去家二千馀里,又隔大河,所谓‘置之死地而后生’者也。故以之攻城则不足,决战则有馀矣。遂行。

魏主至统万,分军伏于深谷,将少众至城下。夏将狄子玉降魏。言:夏主闻有魏师,遣使召平原公定,定曰:‘统万坚峻,未易攻拔。待我擒奚斤,然后徐往。内外击之,蔑不济矣。’故夏主坚守以待之。魏主患之。乃退军以示弱。

魏军士有得罪亡奔夏者,言魏军粮尽,士卒食菜,辎重在后,步兵未至,宜急击之。夏主从之。甲辰,将步骑三万出城。长孙翰等皆言:夏兵步陈难陷,宜避其锋。魏主曰:吾远来求贼,惟恐不出。今既出矣,避而不击,非计也。遂收众伪遁,引而疲之。夏兵为两翼,鼓噪追之,行五六里,会有风雨从东南来,扬沙晦冥。宦者赵倪,颇晓方术,言于魏主曰:今风雨从贼上来我向之彼背之天不助人;且将士饥渴,愿陛下摄骑避之,更待后日。崔浩叱之曰:吾千里制胜,岂得变易!风道在人,岂有常也!魏主曰:善!乃分骑为左右队以掎之。魏军决死力战,夏兵乃退。

(节选自《资治通鉴》,有删改)

材料二

投之亡地而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

(节选自《孙子兵法·九地》)

【注】①魏主:拓跋焘。②定:赫连定,十六国时胡夏国君主。

1.材料中画波浪线句子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相应位置的字母上打“√”。
今A风B雨C从D贼E上F来G我H向I之J彼K背L之M天N不O助P人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倍”,文中指“加倍”,与《鸿门宴》中的“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的“倍”意思不同。
B.“所以”,文中指“……的原因”,在古文中也指“用来……的”,在现代汉语中则表示结果。
C.中国古代历法常用天干地支来纪年、纪月、纪日、纪时,文中的“甲辰”属于纪日。
D.“乃”,文中意为“竟然”,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是乃仁术也”的“乃”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主拓跋焘到拔邻山后,筑城池,舍弃军用物资,仅率三万骑兵轻装前行。
B.魏军谋划进攻统万时,为避免进退两难的情况,魏主认为应率骑兵直驱统万。
C.面对魏军的进攻,赫连定准备凭借统万城的坚固险峻,内外夹击北魏大军。
D.夏主目睹拓跋焘军队粮饷不足、装备不齐、步兵未至的状况,决定立即进攻。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今轻车讨之,进不可克,退无所资。
(2)遂收众伪遁,引而疲之。
5.魏军在攻打统万城的过程中,是如何体现材料二观点的?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楚子陆浑之戎,遂至于,观兵于周疆。定王使王孙满劳楚子。楚子问鼎之大小轻重焉。对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百物而为之备,使民知神奸。故民入川泽山林,不逢不若。螭魅罔两,莫能逢之。用能协于上下,以承天休。桀有昏德,鼎迁于商,载祀六百。商纣暴虐,鼎迁于周。德之明,虽小,重也。其奸回昏乱,虽大,轻也。天柞明德,有所底止。成王定鼎于郏聊,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

(节选自《左传·宣公三年》)

文本二:

泰兴师临周而求九鼎,周君患之,以告颜率。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借救于齐。”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夫秦之为无道也,欲兴兵临周而求九鼎。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夫存危国,美名也;得九鼎,厚实也。愿大王图之。”齐王大悦发师五万人使陈臣思将以救周而秦兵罢

齐将求九鼎,周君又患之。颜率曰:“大王勿忧,臣请东解之。”颜率至齐,谓齐王曰:“周赖大国之义,得君臣父子相保也,愿献九鼎,不识大国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梁。”颜率曰:“不可。夫梁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晖台之下、沙海之上,其日久矣。鼎入梁,必不出。”齐王曰:“寡人将寄径于楚。”对曰:“不可。楚之君臣欲得九鼎,谋之于叶庭之中,其日久矣。若入楚,鼎必不出。”王曰:“寡人终何途之从而致之齐?”颜率曰:“弊邑固窃为大王患之。夫鼎者,非效醯壶酱甀耳,可怀挟提挈以至齐者;非效鸟集鸟飞、兔兴马逝,漓然止于齐者。昔周之伐殷,得九鼎,凡一鼎而九万人挽之,九九八十一万人,士卒师徒,器械被具,所以备者称此。今大王纵有其人,何途之从而出?臣窃为大王私忧之。”齐王曰:“子之数来者,犹无与耳。”颜率曰:“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齐王乃止。

(节选自《战国策·东周策》)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A王B大C悦D发E师F五G万H人I使J陈K臣L思M将N以O救P周Q而R秦S兵T罢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楚子伐陆浑之戎”的“伐”是讨伐,征伐的意思,与《曹刿论战》中“十年春,齐师伐我。”的“伐”字含义相同。
B.“德之休明”的“休”是美好,美善的意思,与《谏太宗十思疏》中“永保无疆之休”的“休”字含义不同。
C.九鼎,相传夏禹用九州的青铜铸成九个鼎,夏商周三代奉为国家政权的象征。周代列鼎制度为: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
D.危国,意思是面临危险的国家,在此指东周王朝。其中“危”与《赤壁赋》中“苏子愀然,正襟危坐”的“危”字含义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楚王的询问,王孙满由鼎引申阐述朝代兴衰的道理,表现了他的睿智忠诚。
B.颜率在秦国发兵索取九鼎时,向齐国求救,用献鼎为诱,巧妙地借兵,退秦救国。
C.颜率回顾了当初武王获九鼎,运输耗费的人力和物资都非常大,为此替齐王担忧。
D.齐王打算借道梁国或楚国运输九鼎,颜率认为不可行,因为两国都早有问鼎之心。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周之君臣,内自画计,与秦,不若归之大国。
(2)不敢欺大国,疾定所从出,弊邑迁鼎以待命。
5.文本一中王孙满的回答,是为了让楚国放弃索鼎,王孙满的理由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吴王寿梦有四子,长曰谒;次曰余祭;次曰爽昧;次曰季札,号曰延陵季子,最贤,三兄皆知之。于是王寿梦薨,谒以位让季子,季子终不肯。谒乃为约曰:季子贤使国及季子则吴可以兴乃兄弟相继饮食必祝曰:使吾早死,令国及季子。谒死,余祭立;余祭死,夷昧立;夷昧死,次及季子。季子时使行,不在。庶兄僚曰:我亦兄也。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谒子光曰:以吾父之意,则国当归季子;以继嗣之法,则我嫡也,当代之君。僚何为也!于是乃使专诸刺僚,杀之,以位让季子。季子曰:尔杀吾君,吾受尔国,则吾与尔为共篡也。卒去延陵,终身不入吴。君子其不杀为仁,以其不取国为义。夫不以国私身,捐千乘而不恨,弃尊位而无忿,可以庶几①矣。

秦始皇帝既吞天下,乃召群臣而议曰:古者五帝禅贤,三王世继,孰?将为之。博士七十人未对。鲍白令之对曰:天下官,则让贤是也;天下家,则世继是也。故五帝以天下为官,三王以天下为家。秦始皇帝仰天而叹曰:吾德出于五帝,吾将官天下,谁可使代我后者?鲍白令之对曰:陛下行桀纣之道,欲为五帝之禅,非陛下所能行也。秦始皇帝大怒曰:令之前!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令之对曰:臣请说之。陛下筑台干云,宫殿五里,建千石之钟,立万石之簇。妇女连百,倡优累千。兴作骊山宫室,至雍相继不绝。所以自奉者,殚天下,竭民力。偏较自私,不能以及人。陛下所谓自营仅存之主也,何暇比德五帝,欲官天下哉?始皇闇然无以应之,面有惭色。遂罢谋,无禅意也。

(节选自《说苑·至公》)

注:①庶几:差不多,在文中指接近“至公”的境界。②官:公有,与“私”相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季子A贤B使C国D及E季子F则G吴H可I以J兴K乃L兄M弟N相O继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当”意为“承担”,与《谏太宗十思疏》中“人君当神器之重”的“当”的意思相同。
B.“之”在这里作代词,与《阿房宫赋》中“杳不知其所之也”的“之”的用法不同。
C.“以”在这里表示原因,这与《六国论》中“苟以天下之大”的“以”的用法不同。
D.“是”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意思相同,用法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谒不得已继承王位,他每次饮食都会虔诚祷告,祈求自己早日死去以传位贤能的季札。
B.季子一直不愿接受王位,夷昧死时,他借出使逃避继位;光让位给他时,他逃到延陵。
C.鲍白令之认为,是实行禅让制还是世袭制,取决于君王是以天下为公还是以天下为家。
D.鲍白令之以事实为依据批评秦始皇施行“桀纣之道”,令秦始皇哑口无言,面露惭色。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乃自立为吴王。季子使还,复事如故。
(2)若何以言我行桀纣之道也?趣说之,不解则死。
5.请结合文木,简要概括治国者怎样做才能达到“至公”的境界。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长,百家之言,无不穷究。性宽和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永平初,东平王苍以至戚为骠骑将军辅政,延英雄。时固始弱冠,奏记说苍,荐桓梁、晋冯诸人,苍纳之。父彪卒,乡里。固以彪所续前史未详,乃潜精研思,欲就其业。既而有人上书显宗,告固私改作国史者,有诏下郡,收固系京兆狱,尽取其家书。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具言固所著述意,而郡亦上其书。显宗奇之,兰台令史,帝乃复使终成前所著书。时北单于遣使贡献,求欲和亲,诏问群僚。议者或以为“匈奴变诈之国,无内向之心,不可”。固议曰:“汉兴已来,旷世历年,兵缠夷狄。绥御之方,其途不一,或修文以和之,或用武以征之,或卑下以之。虽屈申无常,所因时异,然未有拒绝弃放,不与交接者也。虏使再来,然后一往,既明中国主在忠信,且知圣朝礼义有常,绝之未知其利,通之不其害。设后北虏稍强,方复求为交通,将何所及?不若因今施惠,为上策。”固后以母丧去官。永元初,大将军窦宪出征匈奴,以固为中护军,与参议。北单于闻汉军出,遣使款居延塞,欲朝见天子,宪遣固将数百骑出居延塞迎之。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及窦宪败,固先坐免官。固不教学诸子,诸子多不遵法度,吏人苦之。初,洛阳令种兢尝行,固奴阻其车骑,吏呼之,奴醉骂,兢大怒,畏窦宪不敢发,心衔之。及窦氏宾客皆逮考,兢因此捕系固,遂死狱中,时年六十一。论曰:固文赡而事详,固伤迁博物洽闻不能以智免极刑然亦身陷大戮智及之而不能守之。呜呼,古人所以致论于目睫也。

(选自《后汉书·班固传》,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固伤迁博物A洽闻B不能以智免C极刑D然亦身陷E大戮F智及之而G不能守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归乡里”与“后五年,吾妻来归”(《项脊轩志》)两句中的“归”字含义不同。
B.“除兰台令史”与“除臣洗马”(《陈情表》)两句中的“除”字含义相同。
C.“或卑下以就之”与“三径就荒”(《归去来兮辞》)两句中的“就”字含义不同。
D.“通之不闻其害”与“臣具以表闻”(《陈情表》)两句中的“闻”字含义和用法相同。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班固才华出众,为人低调。他九岁能著文诵诗,长大后诸子百家的言论没有不刨根究底的;他从不因为自己的才能而自觉高人一等。
B.班固继承父业,被告下狱。他潜心精思,研究史料,想成就父亲的事业,不久就有人上告他私自修改、撰写历史,他被搜捕收押在京兆狱中。
C.班固出征匈奴,因坐免官。永元初年,班固随窦宪出征匈奴,受命率领数百骑兵出居延塞迎接北单于;窦宪战败时,他首先受到牵连并被免官。
D.班固得罪他人,含冤被害。班固的孩子大多不遵守法度,得罪了洛阳令种兢;等到窦氏落难时,种兢逮捕了班固,致使班固死在狱中。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固弟超恐固为郡所核考,不能自明,乃驰诣阙上书,得召见。
(2)会南匈奴掩破北庭,固至私渠海,闻虏中乱,引还。
5.班固赞同和北单于和亲的理由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冬,晋文公卒。庚辰,将殡于曲沃;出绛,柩有声如牛。卜偃使大夫拜,曰:君命大事:将有西师过轶我;击之,必大捷焉。

杞子自郑使告于秦曰:郑人使我掌其北门之管,若潜师以来,国可得也。穆公访诸蹇叔。蹇叔曰: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师之所为,郑必知之,勤而无所,必有悖心。且行千里,其谁不知?公辞焉。召孟明、西乞、白乙,使出师于东门之外。蹇叔哭之,曰: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入也!公使谓之曰:尔何知!中寿,尔墓之木矣!蹇叔之子与师,哭而送之曰:晋人御师必于殽。殽有二陵焉:其南陵,夏后皋之墓也;其北陵,文王之所辟风雨也。必死是间,余收尔骨焉。秦师遂东。

及滑,郑商人弦高将市于周,遇之,以韦先,牛十二犒师。曰:寡君闻吾子将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不腆敝邑,为从者之淹,居则具一日之积,行则备一夕之卫。且使遽告于郑。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使皇武子锌焉,曰:吾子淹久于敝邑,唯是脯资饩牵竭矣。为吾子之将行也,郑之有原圃,犹秦之有具囿也,吾子取其麋鹿,以闲敝邑,若何?杞子奔齐,逢孙、杨孙奔宋。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灭滑而还。

晋原轸曰:秦违蹇叔,而以贪勤民,天奉我也。奉不可失,敌不可纵。纵敌患生;违天不祥。必伐秦师!栾枝曰:未报秦施而伐其师,其为死君乎?先轸曰:秦不哀吾丧而伐吾同姓,秦则无礼,何施之为?吾闻之:‘一日纵敌,数世之患也’。谋及子孙,可谓死君乎!遂发命,遽兴姜戎。子墨衰绖,梁弘御戎,莱驹为右。夏四月辛巳,败秦师于殽,获百里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以归。遂墨以葬文公,晋于是始墨。

文赢请三帅,曰:彼实构吾二君,寡君若得而食之,不,君何辱讨焉?使归就戮于秦,以逞寡君之志,若何?公许之。先轸朝,问秦囚。公曰:夫人请之,吾舍之矣。先轸怒曰: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堕军实而长寇仇,亡无日矣!不顾而唾。公使阳处父追之,及诸河,则在舟中矣。释左骖,以公命赠孟明。孟明稽首曰:君之惠,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不替孟明,曰:孤之过也,大夫何罪?且吾不以一眚掩大德。

《左传·殽之战》有删减

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B.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C.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D.不以累臣衅鼓/使归就戮于秦/寡君之以为戮/死且不朽/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庚辰,是干支之一,顺序为第十七个,前一位是“己卯”,后一位是“辛巳”。
B.拱,文中意为两手合抱,与《谏太宗十思疏》的“鸣琴垂拱”的“拱”意思不相同。
C.乘,古代以四匹马拉一辆兵车为“乘”,“千乘之国”即指一千辆兵车的国家。
D.厌,文中意为厌烦,与《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夫晋,何厌之有”的“厌”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晋文公死后,卜偃假借晋文公的神灵传告晋国大夫阻击经过的秦军,定会取胜。既使文章充满神秘怪诞色彩,也预示秦军将失败。
B.蹇叔哭送孟明,明确地指出秦军必丧,又哭送儿子,不仅表达了父子诀别的悲痛,更从地理形势、敌军部署等方面预言秦军必败。
C.郑穆公收到情报后,立即派人察看杞子等,果然发现他们做好了内应的准备工作,于是派皇武子赶走了杞子、逢孙、扬孙三人。
D.本文作者着重描写战争过程,并且对殽之战的起因、酝酿和结果作了细致入微的描绘,形象地说明了各自胜负的主客观原因。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孟明曰:“郑有备矣,不可冀也。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2)秦伯素服郊次,乡师而哭,曰:“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孤之罪也。”
5.本篇文章虽短,出场人物却不少,虽着墨不多,却大多写得个性鲜明,给读者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概括蹇叔和原轸的形象。
2023-07-22更新 | 52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昭通市云天化中学教研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汉王与楚大战彭城,不利,出梁地,至虞。汉王曰:“孰能为我使淮南,使之发兵背楚,留项王于齐数月,我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谒者随何曰:“臣请使之。”乃与二十人俱使淮南。至,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因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是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布曰:“寡人北乡而臣事之。”随何曰:“北乡而臣事之,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大王宜悉淮南之众,身自将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夫楚兵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故曰楚兵不足恃也。夫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淮南,淮南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四年秋七月,立布为淮南王,与击项籍。项籍死,上置酒,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随何跪曰:“夫陛下引兵攻彭城,楚王未去齐也,陛下发步卒五万人、骑五千,能以取淮南乎?”曰:“不能。”随何曰:“陛下使何与二十人使淮南,如陛下之意,是何之功贤于步卒数万、骑五千也。然陛下谓何‘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何也?”上曰:“吾方图子之功。”乃以随何为护军中尉。

(节选自《资治通鉴·汉纪二》)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B.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C.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D.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毋使归/而疾走汉并力/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乡”,也作“北向”,即坐南朝北,与《鸿门宴》中刘邦北向坐的位置都有地位低人一等的意思。
B.“项籍”是姓名,冠礼之后平辈不可称名,须称其字“羽”以示尊重,而“项王”是身份地位的象征。
C.“陛下”,这词本义是指帝王宫殿的台阶,后来指站在台阶下的侍者,最后成为臣子对帝王的敬称。
D.“吾方图子之功”与“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烛之武退秦师》)两句中的“图”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随何是汉王军中主管传达禀报的人,在汉军和楚军交战失利时,他主动请缨,前往淮南,去说服九江王英布降汉。
B.随何为英布分析了天下的形势,当着楚国使者的面直说英布已降汉,迫使英布不得不杀掉使者,并起兵攻打楚国。
C.随何以利诱人,认为只要英布弃楚从汉,汉王刘邦一定会分割土地封赐给他;英布归顾后,果真被封为淮南王。
D.九江王英布听了随何的分析后,暗中答应背叛楚结交汉。等到楚国使者到达后,随何质问了楚国使者,并斩杀了楚国使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淮南市,是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
(2)对众折随何曰:“腐儒!为天下安用腐儒哉!”
5.曹植评价刘邦“彼能任其才而用之,听其言而察之”,同时也指出刘邦“然而名不继德,行不纯道”,请结合随何的遭遇简要说明。
2023-07-18更新 | 3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一3月月考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秋,七月,丁未,以尚书仆射谢安为司徒,安让不拜;复加侍中,都督扬、豫等五州诸军事。以桓冲都督江、荆等七州诸军事,领荆州刺史。桓冲以秦人强盛,欲移阻江南,奏自江陵徙镇上明,使冠军将军刘波守江陵,咨议参军杨亮守江夏。王蕴固让徐州,谢安曰卿居后之重不应妄自菲薄以亏时遇。蕴乃受命。初,中书郎郗超自以其父惜位遇应在谢安之,而安入掌机权,愔优游散地,常愤邑形于辞色,由是与谢氏有隙。是时朝廷方以秦寇为忧,诏求文武良将可以镇御北方者,谢安以兄子玄应诏。超闻之,叹曰:“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众咸以为不然,超曰:“吾尝与玄共在桓公府,见其使才,虽履屐间未尝不得其任,是以知之。”玄募骁勇之士,得彭城刘牢之等数人。以牢之为参军,常领精锐为前锋,战无不捷。时号“北府兵”,敌人畏之。壬寅,散骑常侍王彪之卒。初,谢安欲增修宫室,彪之曰:“中兴之初,即东府为宫,殊为俭陋。苏峻之乱,成帝止兰台都坐,殆不蔽寒暑,是以更营新宫。比之汉、魏则为俭,比之初过江则为侈矣。今寇敌方强,岂可大兴功役,劳扰百姓邪!”安曰:“宫室弊陋,后世谓人无能。”彪之曰:“任天下之重者,当保国宁家,缉熙政事,乃以修室为能邪?”安不能夺其议,故终彪之之世,无所营造。十二月,临海太守郗超卒。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及病甚,出一箱书授门生曰:“公年尊,我死之后,若以哀惋害寝食者,可呈此箱;不尔,即焚之”既而惜果哀惋成疾,门生呈箱,皆与桓温往反密计。惜大怒曰:“小子死已晚矣!”遂不复哭。

(节选自《资治通鉴·晋纪二十六》,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地方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谢A安B曰C卿D居E后F父G之H重I不J应K妄L自M菲N薄O以P亏Q时R遇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丁未,古代干支纪元法,“丁”是十天干之一,“未”是十二地支之一,文中用来纪日。
B.都督,一指古时的军事长官,民国初年各省也设有都督,兼管民政。二指总领,统领。文中指的是后者。
C.右,文中指右边,是尊位。但并不是所有情况都以右为尊,如“虚左以待”,指留待左边的位置给对方,以示尊敬。
D.凡,文中指但凡,凡是,与《琵琶行(并序)》中“凡六百一十六言”的“凡”含义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蕴坚决辞让接任徐州事务,谢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力劝王蕴,他才接受了任命。
B.郗超虽因父亲职务的事和谢家有嫌隙,但他依然对谢安的贤明和谢玄的才能大加赞赏。
C.谢玄招募骁勇的兵士,任命刘牢之为参军。他率领的军队战无不胜,敌人十分害怕畏惧。
D.郗超的父亲是一个忠臣,所以他看到儿子与桓温秘密谋划的信件时,内心悲哀以致患病。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安之明,乃能违众举亲;玄之才,足以不负所举。
(2)初,超党于桓氏,以父愔忠于王室,不令知之。
5.王彪之反对谢安想要增修宫室的原因是什么?这个原因与魏征在《谏太宗十思疏》中给唐太宗的哪个建议相同?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三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秦人出兵逆之,五国之师皆败走。四年,秦败韩师于脩鱼,斩首八万级。诸侯振恐。张仪说魏襄王曰:“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今亲兄弟同父母,尚有争钱财相杀伤,而欲恃反覆苏秦之馀谋,其不可成亦明矣。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则赵不南,赵不南则梁不北,梁不北则从道绝,从道绝则大王之国欲毋危不可得也。故愿大王审定计议,且赐骸骨。”魏王乃倍从约而因仪以请成于秦张仪归复相秦。五年,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亲魏,善楚,下兵三川,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地小民贫,故臣愿先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四海而天下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臣请论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弗能止也。此臣之所谓危也。不如伐蜀完。”王从错计,起兵伐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秦并六国》,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魏A王B乃C倍D从E约F而G因H仪I以J请K成L于M秦N张O仪P归Q复R相S秦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骸骨,即“乞骸骨”,是大臣请求辞官的婉辞,意为自请退职,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B.九鼎,传为大禹在建立夏朝以后,用九州所进贡的铜铸成九鼎,作为国家政权的象征。
C.名实,即名与利。与《答司马谏议书》中“尤在于名实”中的“名实”意思不同。
D.宗室,即宗族,特指与君王有着直系血缘关系的宗族,犹言皇族,在本文中即为此意。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军大败韩军后,张仪向魏襄王进言说如果不臣服于秦,将导致魏赵结盟道路的中断,危及国家安全。
B.面对伐蜀还是攻韩的形势,张仪提议应对付韩国,并与齐楚保持友好关系,出兵三川,挟天子号令天下。
C.司马错认为蜀地偏远加之国势动荡,伐蜀能使秦名利双收,反之攻韩则未必得益且背负不仁不义的罪名。
D.张仪主张出兵三川,借武力争利于天下,而司马错则认为这样做将导致周韩结盟,使得蜀国能完整保全。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夫诸侯之约从,盟于洹水之上,结为兄弟以相坚也。
(2)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5.司马错是如何一步步说服秦王的?请简要概括。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李嗣昭,本姓韩氏。太祖[注]出猎,至其家,见其林中郁郁有气,甚异之,召其父问焉。父言家适生儿,太祖因以金帛而取之,命其弟克柔养以为子。更名嗣昭。天复元年,梁破河中,取晋、绛、慈、隰,大举击晋,围太原。嗣昭日以精骑出击梁兵,会大雨,梁军解去。进攻蒲县。梁朱友宁以兵十万迎击之,嗣昭等败走,友宁追之,晋遣李存信率兵迎嗣昭,存信又败。梁军遂围太原,而慈、隰、汾州复入于梁。太祖大恐,谋走云州,李存信等劝太祖奔于契丹,嗣昭力争以为不可,赖刘太妃亦言之,乃止。嗣昭昼夜出奇兵击梁军,梁军解去,嗣昭复取汾、燕、隰。于此时,嗣昭力战之功为多。天祐三年与周德威攻梁潞州降丁会以嗣昭为昭义军节度使。梁筑夹城以围之。梁太祖尝遣人招降嗣昭,嗣昭斩其使者,闭城拒守,逾年,庄宗始攻破夹城。嗣昭完缉兵民,抚养甚有恩意。梁、晋战胡柳,晋军败。庄宗惧,欲收兵还临濮,嗣昭曰:“梁军已胜,旦暮思归。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宜以精骑挠之,因其劳乏,可以胜也。”庄宗然之。十九年,从庄宗击契丹于望都。是时,晋遣阎宝攻张文礼于镇州,宝为镇人所败,乃以嗣昭代之。镇兵出掠九门,嗣昭以奇兵击之,镇军尽,馀三人匿破垣中,嗣昭驰马射之,反为贼射中脑,拔矢于脑,还营而卒。

(选自《新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文本二:

嗣昭子继韬,少狡捻无赖,及长,谋叛,与梁通盟。及庄宗平河南,继韬惶恐,计无所出。乃贵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庄宗不听,事泄,斩于天津桥。

史臣曰:嗣昭以精悍勤劳,佐经纶之业,终没于王事,得以为忠。然其后嗣皆不免于刑戮者,何也?盖货殖无穷,多财累愚故也。抑苟能以清白遗子孙,安有斯祸哉?

(选自《旧五代史·李嗣昭传》,有删改)

【注】太祖,指晋王李克用。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天A祐B三C年D与E周F德G威H攻I梁J潞K州L降M丁N会O以P嗣Q昭R为S昭T义U军V节W度X使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遗,指赠送,与《过秦论》中“蒙故业,因遗策”的“遗”字意思不相同
B.因,指趁机,与《苏武传》中“欲因此时降武”的“因”字意思相同。
C.且,指将要,与词语“且行且歌”的“且”字意思不相同。
D.不听指不答应,“听”与《陈情表》中“听臣微志”的“听”字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嗣昭趁着天降大雨的好时机,趁敌不备出奇兵,昼夜不停地攻打梁军,使梁军落败而逃后,收复汾州、慈州、隰州等地。
B.攻取潞州后,面对梁太祖的招降,李嗣昭毫不动摇,杀了招降使臣,关闭城门守城;这期间,他对潞州的士兵百姓优抚甚佳。
C.胡柳会战,晋军战败后,庄宗害怕,想撤兵返回,李嗣昭分析敌我形势,认为要趁敌军疲乏,出兵袭击,庄宗认可他的建议。
D.李嗣昭虽然精悍勤劳,但没有教育好儿子,其子终因谋逆被斩,故而史臣认为:与其留万贯钱财,不如留清廉的品德给子孙。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若收军,使彼休息,整而复出,何以当之?
(2)乃赍银数万两,随母杨氏诣阙,冀以赂免。
5.为什么史臣认为李嗣昭“忠”?请简要说明理由。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