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5803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钟扬尽管对于生活品质不讲究,但对于种子一点也不将就。为了自己的种子事业,使他的足迹挺进到了气候恶劣、人烟稀少的青藏高原。

①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对钟扬来说,采种子是一件乐事。然而,在西藏采集种子更多的是随时出现的高原反应和长时间的体力透支。而钟扬却背着他经典的黑色双肩包,穿着磨白了的牛仔裤,戴着一顶宽檐帽,迈着长期痛风的腿,在青藏高原上刷新一个植物学家的极限,连藏族同事都称他为钟大胆

②如今,这些种子静静地沉睡在一个又一个玻璃罐里,等待着有一天,改变人类的命运。按钟扬的话说,也许那个时候,胖胖的钟教授已经不在了,但是他期待着它们可以派上用场。

1.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2.文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3.下列句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钟大胆”的引号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他扎根西藏,努力为人类建一个来自世界屋脊的种子“宝库”。
B.记不清从什么时候起,列车时刻表上,还是多了“台儿沟”这一站。
C.白居易“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曾引起许多人情感的共鸣。
D.作为世界公认的“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客观地分析了现阶段培育的杂交稻的缺点。
2 . 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在中国现在和将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都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的说法自古流传。
B.上海自然博物馆中这段细腻而又生动的文字,竟出自这位看起来五大三粗的理工男之手。
C.追求完美的工匠精神是手艺人的安身之本,它并不以成功为旨归,却足以为成功造就通天大道。
D.32年里,张秉贵接待顾客近400多万人次,没有跟顾客红过一次脸,没有怠慢过任何一个人。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名校
3 . 下列选项中,没有古今异义词的一项是(     
A.古之学者必有师B.蚓无爪牙之利
C.则知明而行无过矣D.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4 . 下列各项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明年秋,送客湓浦口
B.低眉信手续续弹
C.因为长句,歌以赠之
D.暮去朝来颜色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我欲因之梦吴越,一夜飞度镜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脚著谢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熊咆龙吟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列缺霹雳,丘峦崩摧。洞天石扉,訇然中开。青冥浩荡不见底,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节选自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材料二:

从南明入台,山如剥笋根,又如旋螺顶,渐深遂渐上。过桃墅,溪鸣树舞,自云绿坳,略有人间。饭斑竹岭,酒家胡当垆艳甚,桃花流水,胡麻正香。过会墅,入太平庵看竹,俱汲桶大,碧骨雨寒,而毛叶离屣,不啻云凤之尾。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裈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行十里,望见天姥峰大丹郁起,至则野佛无家,化为废地,荒烟迷草,断碣难扪。农僧见人辄缩,不识李太自为何物,安可在痴人前说梦乎?山是桐柏门户,所谓“半壁见海”,“空中闻鸡”,疑意其颠。上至石扇洞天,青崖白鹿,葛洪丹丘,俱在明昧之际,不知供奉何以神往?天台如天姥者,仅当儿孙内一魁父,焉能“势拔五岳掩赤城”耶?山灵有力夤缘入供奉之梦一梦而吟一吟而天姥与天台遂争伯仲席。嗟呼!山哉!人哉!

(王思任【明】《天姥》)

【注】①酒家胡:酒家妇。当垆;在柜台内卖酒。②离屣:此处形容竹叶纷披之状。③丹:指代寺庙。

1.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山灵有力[A]夤缘[B]入供[C]奉之梦[D]一梦而吟[E]一吟[F]而天姥与天台[G]遂争伯仲席。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A.“谢公屐”传说是诗人谢朓发明的登山时穿的一种活齿木鞋。鞋底安有两个木齿,上山去其前齿,下山去其后齿,便于走山路。
B.“熊咆龙吟殷岩泉”中的“殷”这里是形容词,形容声音响亮。“势拔五岳掩赤城”中的“拔”是动词,超出的意思。
C.“迷花倚石忽已暝”的“暝”通“冥”,与“青冥浩荡不见底”的“冥”是一个意思。
D.“不知供奉何以神往”,这里的“供奉”指的是李白,因为李白曾官供奉翰林院。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梦游天姥吟留别》是一首记梦诗,从“我欲因之梦吴越”一直到“仙之人兮列如麻”写的都是梦境,这也是全诗的主体部分。
B.《梦游天姥吟留别》节选部分正面描写一路登山所见之景和迷离恍惚、光怪陆离的神仙世界,写得有声有色,又用了楚辞句法,更添浪漫主义色彩。
C.王思任不顾路途遥远,从天台山一路行至天姥山,本欲领略李白诗中所写的形势和气派,而当实地见到李白所言梦寐之景时,他深感失望,好奇心荡然全无。
D.王思任登山后发现太白所谓“洞天石扉,訇然中开”,“且放白鹿青崖间”云云,“俱在明昧之际”,意在讽刺李白夸大其词,所言不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
(2)使吾家林得百十本,逃帻去裨其下,自不来俗物败人意也。
5.《天姥》作者亲历天姥山,见到了哪些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诗中截然不同的情景,请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乡愁,是中国诗歌的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余光中多年来写了许多以乡愁为主题的诗篇,《乡愁》就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首。《乡愁》的美令人瞩目,特别是音乐美。《乡愁》的音乐美,主要表现在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上,其中“乡愁是……”与“在这头……在那头”的四次重复,四节中同一位置上“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等叠词的运用,使得全诗低回掩抑,如怨如诉。而“一枚”“一张”“一方”“一湾”等数量词的运用,不仅表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也增强了全诗的音韵之美。《乡愁》,犹如音乐中柔美而略带哀伤的“回忆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恋歌。

余光中等诗人的贡献还在于,他们找回了汉字与汉语的时间性之间的联系,并探索了通过文字排列实现诗歌音乐性的种种结构的道路,这是古典诗歌没有摸索出来的。在这个意义上,他们真正为新诗的音乐性,甚至为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的道路。

(摘编自《新诗鉴赏词典》)

材料二:

诗歌的音乐性一向是业界争论的热点问题。

关于诗歌的音乐性,文学评论家谢冕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出,包括新诗在内的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诗歌要有音乐性,没有了音乐性,就与其他的文体没有区别了。而中国新诗缺少的恰恰是音乐性。现在的很多诗人不懂旧体诗,甚至认为旧体诗好写,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诗歌内在的一些规律,不知道怎么用词,不知道声韵上怎么表达才动听。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山说,现代诗没有必要像古诗那样讲究平仄、中间对偶,但讲究语言的和谐还是必要的。李山所强调的向古诗学习,并不是要我们回到传统,而是倡导现代的散体诗如何在借鉴古代汉语有声调这一特点的基础上,创作出符合现代品位、又能充分体现汉语魅力的诗,他认为这是需要大力尝试的。

诗人王久辛说,出现新诗有无音乐性的疑问,是不懂修辞的诗人提出的一个很可笑的疑问。真正懂修辞的诗人是不会提出这样的疑问的,因为畅达的修辞,高妙、动人的修辞,那种有复合性的修辞,都是对诗歌音乐性的一种大胆的创造、勇敢的探索。诗人西川提出,格律是个假命题。主张诗歌要讲究格律的人,是“要给新诗立规矩的人”,他称这些人大多是一些创造力匮乏、趣味良好、富有责任感的好心人。他们多以19世纪以前的西方诗歌为参考系,弄出些音步或音尺,但这没什么意义。

(摘编自《辽宁日报》)

材料三:

中国新诗走过的一百年里,质疑之声似乎从未断过。诗人郑敏甚至从源头上对新诗做了否定:20世纪之所以没能出现“李白”“杜甫”,原因是“五四”时期引入了西方文化的末流,割断传统,使得白话诗万劫不复。

如此说来,这真是一部让人沮丧的百年新诗史。但是且慢,持不同意见者也大有人在,诗人于坚就坚持认为,“中国20世纪的所有的文学样式,小说、散文,戏剧等等,成就最高的是新诗,被误解最多的是新诗,被忽略最多的也是新诗,这正是伟大的迹象”。

既然如此,我们该如何看待新诗?

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至今依然不屈不挠地拿新诗与古诗一决高下,依然用发展了几千年的古汉语经验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中国古典诗歌有着超稳定的审美规范,平仄间的韵律流转充满内外交融的音乐性,起承转合的结构又极为自然。从如此强大的古典诗歌参照系出发,读者对新诗的数落与普遍不满便可以预料:能让人完整记住的新诗名篇凤毛麟角,经典之作屈指可数;新诗语言做不到出神入化;新诗离真正走进大众生活及其内心世界还有距离。

然而,必须正视一个严酷的事实,古典诗歌堪称优美的诗情画意,在后起的新诗这里已经出现了脱节或者转变。新诗与古诗既可比又不可比。可比在于,在诗的本体属性上新诗具有与母体同质性的一面;不可比在于,新诗经过挣脱,走向了一种全面的自洽的生长,现代新诗与古体诗已然成为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对这两种状态下的诗歌,显然不能用一把尺子去衡量,“花开两朵,各表一枝”的评价体系或许才是明智之举。

多年来,诗歌界有这么一个共识,新时期的中国诗歌用二三十年的时光,几乎走完了西方现代,后现代诗歌的全部征程,“浓缩”了西方近百年的现代诗、后现代诗发展历史。学习和吸收西方现代诗歌,无疑为中国新诗提供了转型契机,但这种转型不是分阶段的蜕变,而几乎是共时性完成的。中国新诗对西方现代诗歌的吸收,有时消化很好,有时消化不良,有时过于贪食——狼吞虎咽、饥不择食,有时反复挑剔——食不厌精、脍不厌细,以致营养过剩。

在中外诗歌的评价与比照中,人们总是将各国的诗歌精华与国际级大师串联起来,组成纵深队列的国际军团——从20世纪第一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法国的普吕多姆,到爱尔兰的叶芝,再到瑞典的特朗斯特罗姆……多国联军步步进逼,综合全部优势,用世界诗歌的精粹“总和”轻松地把单一国家的百年新诗比了下去。这种缺乏对等参照的评价标准无形中变成自我矮化,拉大了所谓中国诗歌“追赶”世界诗歌的差距。

除了与古代诗歌,西方现代诗歌直接或间接的“对抗”,中国新诗还在通过不断的艺术违规和越界为自己开疆拓土,发明和发现新的题材、内容、形式和语言,创造新的诗歌范式。新诗自身也形成了自由、多变、求新的小传统,对新诗的接受与评价也应该面对其自身小传统的考核,而不是固执于诗歌大一统的本质主义观念,不必执念新诗必须是古诗的一种分支与延续。

最后,还涉及对前辈诗人的具体评价问题。当下不少诗人对新诗诞生之初的历史成绩持否定态度,如“用今天的眼光看,穆旦和徐志摩的诗歌写作都是二三流”,这种断语相当有代表性。他们用已经大大发展了的现时尺度去审视过去,忽视了任何接受与评价都不能偏离历史特定语境的原则。

(摘编自《人民日报》)

1.关于以下诗人学者的论述,符合原文意思的是(       
A.余光中等人为新诗和汉语的音乐性开辟了新道路,使之超越了古典诗歌。
B.谢冕认为所有诗歌都必须包含音乐性,而王久辛则认为新诗无需音乐性。
C.李山认为现代诗歌没有必要讲究格律和语言的和谐,只需要符合现代品味创作即可。
D.郑敏从源头上否定新诗,而于坚则高度肯定新诗,认为人们对新诗存在误解和忽略。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乡愁》借助叠词增强了音韵之美,也展现了诗人的语言功力。
B.材料一以《乡愁》为例,证明了乡愁是中国诗歌一个历久常新的普遍主题。
C.从材料二可知,业界对新诗音乐性的认识不同,争论可能还会持续下去。
D.材料二中谢冕与西川均认为,要使新诗具有音乐性,诗人要提高自身素养。
3.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材料三观点的一项是(       
A.中国古典诗歌千百年的熏陶与培育使得国人仍以其为参照系来衡量当下的诗歌创作。
B.中国古典诗歌审美规范稳定,但新诗已出现脱节或转变,因此两者没有可比性。
C.中国的新诗与古典诗歌属于两种不同“制式”的诗歌,不能用同一评价体系去衡量。
D.将中国百年新诗与世界诗歌精粹总和进行比较,矮化贬低了自我,也拉大了差距。
4.应如何评价中国百年新诗?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5.参考下面《红烛》节选内容,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从“新诗音乐美”的角度分析闻一多的《红烛》。

红烛啊!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

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

为何更须烧蜡成灰,

然后才放光出?

一误再误:

矛盾!冲突!

红烛啊!

不误,不误!

原是要“烧”出你的光来——

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红烛》(节选)

文言小题-选择类 | 适中(0.65) |
名校
7 . 下列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
A.吾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B.孔子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相师
D.是故益圣,愚益愚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8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以设问结尾,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9 . 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静中有动,生机勃勃的场面描写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从仰视和俯视两个角度描写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中上阕描写远望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
10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学期我们学习了《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这篇课文。当下智能化时代,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机器人取代了人的部分工作,传统社会所孕育的工匠精神是否还有坚守的必要?

请结合学过的课文和你的阅历谈谈你的看法,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