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339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从诗书礼乐到钟鼎彝器,博大精深的古典文化,素来为国人所津津乐道。然而一到谈及传统建筑,多数人不是一脸茫然,便是心怀道憾:保存下来的古建筑本就不多,往往还被岁月剥去了光彩,有几分“土里土气”,相形之下,欧洲古建筑“遍地开花”,如风光片里古堡的坚固伟岸、教堂的华丽炫酷,让人如何与之一较高下?此言差矣。

以中西古建筑最显著的对比,即材料上的土木和砖石为例。乍看之下,木质建筑简朴、易朽、扁平,似乎很难与巍峨高耸的石头教堂一争高下。有人把这归咎于古人的技术不行,或材料短缺。但事实上,中华大地并不缺石材,古代冶金技术更是世界领先,石料开采加工的器具也更先进。同时,老祖宗们并非完全不用石料修筑,譬如陵墓,在他们看来,这才是该用石头堆砌的。而从秦汉陵墓的空间布局、工程结构之精妙来看,早在那个时代,我们的砖石建筑就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准。

因此,对于砖石建筑,古人“非不能也,乃不为也”。就像中国传统绘画对散点透视的情有独钟一样,形式和质料上的偏好,其实是一种文化选择。

追根溯源,审美偏好的出发点,还取决于人与环境的相处方式。欧洲建筑多以石砌,呈竖向耸立之势,以求“飞升天国”的不朽。而中国建筑的外部形态,基本是横平舒展,寄寓着华夏先民对土地的依恋。在中国古人心中,石头冰冷坚硬。缺乏生气,太过疏离自然,至于寻常起居,则一定要置身于“生生之气”的土木之中,以求“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中西建筑在文化体系中的地位也不尽相同。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法国作家雨果就曾说过,“建筑是石头的史书”,一切艺术门类都须为建筑服务,绘画之,雕刻之,咏叹之,摹写之,以图将其打造为“高大上"的永恒纪念碑。而古老的东方中国就不这么看了:文字才是千古之承载,不朽之盛事。相比于文字上的“理想主义”,中国人在对待建筑上体现出了充分的实用主义态度。

两千多年前,孔老夫子就曾说过:“君子不器。”重道轻器,由是成为中国人精神上的一抹浓重的底色。在传统文化里,精神远比物质更受尊崇。国人向来不求物质之长存,即便建筑,也和世间万物一样都有新陈代谢、自然生灭。儒家倡导卑宫室,往往把“大兴土木”等同于“劳民伤财”,更抑制了对建筑规模的奢华追求。

纵观世界历史,宗教信仰对于建筑技术的进步、人力物力的投入都至关重要。一座“哥特式”大教堂的建造往往耗时百年,这样的不计人力物力的投入,只能是为神而非为人服务的。中国则不然,“敬鬼神而远之”。老百姓追求的是现世的幸福,土木之事也以现世为重。连佛教传入中国后,也变得越来越世俗化:寺庙布局从以佛塔为中心渐渐演变为以殿堂为重,似乎暗示着人们更倾向于在现实营造佛国净土;中国的重楼式佛塔,在全世界更是独一无二,比之只能仰望敬畏的高塔,逐层登临更显亲近;到后来竟至“此心即佛”,已无需以建筑或其他物质的渲染来吸引信徒了。

由此观之,中国古建筑的貌不惊人其来有自,完全不必妄自菲薄。传统文化真正的精髓,不正在于精神的包容与意境的博大吗?

(摘编自周飞亚《建筑的中国脸中国心》)

1.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西方古建筑在形式和质料上的差异,看似审美偏好,实为文化选择,这是由自然环境决定的。
B.在西方,建筑是主要的文化载体;但是在中国,文字才是文化的载体,建筑只不过是物质器用。
C.中国传统文化重精神轻物质的理念,儒家卑宫室的观念,影响到古建筑的规模与华丽程度。
D.佛教传入中国后变得越来越世俗化,从这个事实中可见百姓追求现世幸福,建筑也以现世为重。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从中华文明说起,顺势指出许多国人觉得中国建筑难以与欧洲一较高下,作者当即予以否定。
B.文章主要从建筑材料、文化地位、宗教信仰等方面将中西古建筑进行对比,以揭示两者差异。
C.文章采用总一分一总结构,材料翔实,逻辑严密,有力地论证了中国传统建筑优于西方。
D.文章在论述过程中,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由表及里地进行分析论证,从而大大增强了说服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与诗书礼乐、钟鼎彝器相比,中国传统建筑显得黯然失色,“土里土气”,令人遗憾。
B.中国古建筑少用砖石而多用土木材料,体现了中国古人“天人合一”的居住理想。
C.中国古人对建筑采用的是“实用主义”态度,重视建筑的实用价值而轻视观赏价值。
D.西方古建筑是为神服务的,故高大耸立;中国古建筑是为人服务的,故横平舒展。
2022-06-23更新 | 278次组卷 | 66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3单元测评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2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6个字。

太阳能与风能_______,通常白天阳光强而风小,夜晚光照变得很弱而风力很强;夏季阳光强度大而风小,_______。这种互补性使风光互补发电系统在资源上具有很好的匹配性。常见的风光互补发电系统有两套发电设备,夜间和阴天由风力发电装置发电,_______,在既有风又有太阳的情况下,二者同时发挥作用,比单用风力发电更经济。

2021-12-12更新 | 1198次组卷 | 80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模块综合测评
10-11高二下·湖北孝感·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后面的题目。

哈佛的一位文学教授在介绍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时,将教室的窗帘全部拉上,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普希金;然后又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果戈理;接着再点起一根蜡烛,说这是契诃夫;最后,他打开窗帘,阳光洒满教室,他说,这就是托尔斯泰。

关于俄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这位哈佛教授的两个主要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1-06-18更新 | 250次组卷 | 19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8届高三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人教版)必修4第三单元测试语文试题
2015·广东·一模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较易(0.85) |
名校
4 . 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今天为什么还要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主要是文化传承的需要。如果你不想完全抛弃自己的民族文化传统,那么阅读代表自己民族文化传统的典范性文本,①______________。其意义又不止于此。就个人的修养而言,阅读经典文本是使阅读者经历一番文化濡染的过程,它可以改变人的气质。受传统文化熏陶比较多的人和受熏陶比较少的人,②______________

如果很多人都发生气质的变化,一个时代的社会风气就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阅读本民族的文化经典在个人,可以改变气质;对社会而言③______________

2021-06-04更新 | 708次组卷 | 70卷引用:2017-2018学年高中语文(人教版)必修4 第2单元测评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5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归去来兮辞》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作者归程的轻松愉快,心灵得到了极大的释放。
(2)王勃《滕王阁序》一文写景字字珠玑,尤其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着力表现大自然的色彩变幻,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誉为“写尽九月之景”。
(3)庄子在《逍遥游》中,引用《齐谐》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极力渲染大鹏往南方大海迁徙时的气势,境界雄奇阔大。
2020-10-30更新 | 78次组卷 | 5卷引用:人教版必修5语文课后习题:第二单元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软实力”是国家通过自己的吸引力来实现发展目标,而不是靠武力威胁、武力报复以及经济制裁。国家实力有许多表现,“软实力”并不表明软弱。“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必须把“软实力”纳入到国家战略中。

“软实力”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一个国家的政策在别国眼里看起来合法合理,那么该国的“软实力”就会得到提升;一个国家的文化、价值体系有吸引力,那么其他国家就会追随;一个国家能够用自己的文化和价值体系去塑造世界秩序,它的行为在其他国家眼里就更具有合法性,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价值和制度力量来规范世界秩序,而不需要诉诸武力和经济制裁。

在我国,我们谈的“软实力”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感召力的因素。当然,软与硬都是相对的,很难做出绝对的划分。就拿文化来说,虽然一般将一国的文化看成是“软实力”的一部分,但是文化产业也是国际贸易和国内生产总值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可以说,文化里面有经济,经济里面也有文化,很难机械地把它们分割开来。其实,“硬实力”和“软实力”是互补的。每个国家都需要两种实力,使用得当,二者相得益彰。中国人经常说“以德服人”,实际上就是指赢得人家的心,而不是单纯使用蛮力。中国人还说“不战而屈人之兵”,这也表明我国自古以来就重视软实力。

目前有人认为,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是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确实,在国际舞台上,中国独树一帜的发展道路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但是从总体上来看,目前中国的“软实力”还不强。在国际市场上,中国有竞争力的仍然是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文化产品进出口的贸易逆差有增大趋势。

新的历史时期,一方面,我们必须立足国内,发挥政府和社会的积极作用,增加公共投入,大力推进文化事业的发展。要重点扶持重要新闻媒体、体现民族特色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重要文化遗产和优秀民族民间艺术、以及老少边穷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文化事业发展。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保障对公益文化事业的基本投入。另一方面,我们必须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大力发展经营性文化产业。推动国有经营文化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培养一批能够站在时代前列、具有全球战略眼光的文化企业家和文化企业集团。推进制播分离和影视动漫产业,改革新闻出版管理体制,对出版产业和出版事业实行分类管理,经过努力,把我国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打造成国家重要的“软实力”。在全球化时代,国家发展必须重视“软实力”。当前,世界秩序正在进行调整和重组,在这个过程中,不充分认识“软实力”在国家发展中的意义将会在全球化中坐失良机。

(摘编自丁元竹《“软实力”产生于文化吸引力》)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软实力”是国家实力的一种形式,它产生于一个国家的文化吸引力、经济实力、政治行为准则和政策。
B.我国所谓“软实力”是指文化、价值观念、社会制度等影响自身发展潜力和国际威慑力的因素,是相对于国内生产总值、国防力量等“硬实力”而言的。
C.中国独具特色的发展道路,在国际舞台上正在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中国成功的发展模式已成为中国“软实力”的一个重要体现。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我国必须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实现国家“软实力”的提升。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文化“软实力”展开论述,指出了我国“软实力”的现状,并就如何提升“软实力”提出了建议。
B.文章提出“软实力”和“硬实力”两个概念,分析了二者关系。认为两者既相区别,又是相对的,具有互补性。
C.文化“软实力”在增强国家综合实力和国际影响力方面的重要作用,是本文立论的前提。
D.文章认为每个国家都需要 “软”“硬”两种实力,要使二者相得益彰,并用“以德服人”等理论论据,论证了“软实力”的重要作用。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果一个国家的政策和行为在别的国家眼里合法合理,文化和价值体系对别的国家有吸引力,就表明这个国家具有很强的“软实力”。
B.我国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产品在国际市场中已经具有较大竞争,但是“软实力”还不强,因此,必须把提升“软实力”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心。
C.既立足国内,又站在全球和战略的高度,多途径提升文化“软实力”,才能扭转我国文化产品进出口贸易逆差增大的趋势。
D.在世界秩序进行调整和重组的历史时期,只有充分认识“软实力”的意义,才能在全球化过程中抓住国家发展的机会。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后面各题。

秋雨夜眠 [唐]白居易

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卧迟灯灭后,睡美雨声中。

灰宿温甁火,香添暖被笼。晓晴寒未起,霜叶满阶红。

注①这首诗大约创作于832年(大和六年)秋,是白居易任河南尹时所作。诗人已六十多岁,体衰多病,官务清闲,亲密的诗友元稹也已经谢世。②瓶:烤火用的烘瓶。

1.下列对诗歌的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诗歌首句诗人用气候环境给予人的“凉冷”感觉来形容深秋之夜,未见风雨,就已觉寒意袭人,这就给整首诗先抹上了深秋的基调。
B.颔联的“卧迟”体现了老年人的特性,瞌睡少,宁可闲坐养神而不喜早睡,免得夜间睡不着;颈联老翁三秋之夜就要烤火正说明他怕冷、体衰。
C.尾联与首句遥相呼应,风雨过后,深秋的气候更加寒冷,一个“寒”字交代了老翁“未起”的原因,只是反映出了老年人年纪大怕冷的特性。
D.诗歌对人物的描写极具层次,从老翁在秋雨之夜就寝写到老翁睡醒,又写到醒后起床赏景的情况,写得生动逼真,亲切感人,富有生活气息。
E.诗中虽然没有正面写仕途、境遇,但景与人关合,尤其“霜叶满阶红”一句表现了大自然的冷酷,从树木想到人,从自然想到社会,令诗人深有感触。
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老翁形象?请结合全诗做简要分析。
9-10高一下·黑龙江·期末
名校
8 . 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苏东坡之才,治国经邦都会有独特的建树,他任杭州太守时的政绩就是明证。可是,他毕竟太富诗人气质了,禁不住       ,结果总是得罪人。他的诗名       ,但他的五尺之躯                 ,他都照例不受欢迎。
①有感便发,不平则鸣     ②不平则鸣,有感便发
③流芳百世,冠绝一时     ④冠绝一时,流芳百世
⑤却容不了当权派            ⑥却见容不了当权派
⑦无论是同党秉政,还是政敌当道
⑧无论是政敌当道,还是同党秉政
A.①④⑥⑧B.②③⑤⑧C.①④⑤⑦D.②④⑥⑦
2020-09-29更新 | 337次组卷 | 18卷引用:【百强校】2016届山西省平遥中学高三上第三次周练语文试卷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长安秋夜

罗隐

远闻天子似羲皇,偶舍渔乡入帝乡。

五等列侯无故旧,一枝仙桂有风霜。

灯欹短焰烧离鬓,漏转寒更滴旅肠。

归计未知身已老,九衢双阙夜苍苍。


注:①罗隐:唐末五代时期诗人。应进士试,总共考了十多次,最终铩羽而归。②欹(qī):倾斜,歪向一边。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以天子比有道的羲皇,表明自己对踏入仕途有过幻想,暗含后悔之意。
B.颔联以“风霜”作喻,意指自己应试时因为朝中无人而受到的冷遇与打击。
C.颈联描绘出客居夜读与异地思家的情境,抒写自己多年在长安生活的凄凉境况。
D.全诗既有对过去岁月的追忆,又有对现实情景的描写,二者相互映衬,情感饱满。
2.本诗以“九衢双阙夜苍苍”作结有何用意?请简要分析。
2020-09-03更新 | 130次组卷 | 2卷引用:人教版必修5语文课后习题:第二单元
14-15高一上·浙江宁波·期中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四句诗依次填入选文恰当的位置,正确的一项是(     
一提到雨,也就必然地要想到雪。“____________      ”,自然是江南日暮的雪景。“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雪月梅的冬宵三友,会合在一道,在调戏酒姑娘了。“___________________”,是江南雪夜,更深人静后的景况。“__________________”,是到了第二天的早晨,喜欢弄雪的村童来报告村景了。诗人的诗句,也许不尽是在江南所写,而作这几句诗的诗人,也许不尽是江南人,但借了这几句诗来描写江南的雪景,岂不直截了当,比我这一支愚劣的笔所写的散文更美丽得多?
①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②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③寒沙梅影路,微雪酒香村             ④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A.②④③①B.④③①②C.①②④③D.④②①③
2020-08-11更新 | 188次组卷 | 19卷引用:苏教版高中语文《唐诗宋词选读》模块检测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