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61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辟之国而戎狄之长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辟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群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

(选自《战国策·秦策》)

材料二:

巴、蜀相攻击,俱告急于秦。秦惠王欲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又来侵,犹豫未能决。司马错请伐蜀。起兵伐蜀。十月取之,贬蜀王,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二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资治通鉴·周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故A拔B一国C而天下D不以为暴E利F尽G西海H诸侯不以为贪。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理解和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文中指“责问、谴责”,与成语“口诛笔伐”“杀人诛心”的意思相同。
B.“缮”,“整治、修补、修理”,与《庖丁解牛》中“善刀而藏之”的“善”意思相同。
C.“九鼎”,象征国家政权。传说禹收天下之金,“铸九鼎,象九州”,夏、商、周时奉为传国之宝。
D.“因”,“凭借、依靠”,与《谏太宗十思疏》“则思无因喜以谬赏”两句中的“因”字意思不同。
3.下列各项对文章内容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张仪分别论证了伐韩之利与伐蜀之弊。他认为,伐韩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成就霸业,伐蜀则会落得兴师劳众,无名无利。
B.司马错认为,蜀国是西部偏僻的国家,被西北少数民族掌管,朝政像夏桀、商纣一样混乱,以秦国的国力攻打它,轻而易举。
C.文中司马错论述伐蜀理由,见解精辟,逻辑严谨,透过这些言论,勾勒出一个老成持重、审时度势、追求实效的谋臣形象。
D.秦王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收服了蜀国,使秦国国力增强,后来又派司马错进攻楚国,迫使楚国献出汉北和上庸。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蜀既属秦,秦以益强,富厚,轻诸侯。
5.秦灭蜀是秦统一道路上的重要一步,司马错从决策方案利益最大化来论述伐蜀的优势,请根据两则材料简要概括。
2024-05-29更新 | 236次组卷 | 2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三模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文王问太公曰: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太公曰:举贤而不用,是有举贤之名,而无用贤之实也。文王曰:其失安在?太公曰:其失在君,好用世俗之所誉,而不得真贤也。文王曰:何如?太公曰:君以世俗之所誉者为贤以世俗之所毁者为不肖则多党者进少党者退。若是则群邪比周而蔽贤,忠臣死于无罪,奸臣以虚誉取爵位。是以世乱愈甚,则国不免于危亡。文王曰:举贤奈何?太公曰:将相分职,而各以官名举人,按名督实,选才考能,令实当其名,名当其实,则得举贤之道也。

(节选自《六韬·举贤第十》)

材料二:

澹台子羽,君子之容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行不称其貌。宰予之辞,雅而文也,仲尼几而取之,与处久而智不充其辩。故孔子曰:以容取人乎,失之子羽;以言取人乎,失之宰予。故以仲尼之智而有失实之声。今之新辩滥乎宰予,而世主之听眩乎仲尼,为悦其言,因任其身,则得无失乎?是以魏任孟卯之辩,而有华下之患;赵任马服之辩,而有长平之祸;此二者,任辩之失也。夫视锻锡而察青黄,区冶不能以必剑;水击鹄雁,陆断驹马,则臧获不疑钝利。发齿吻形容,伯乐不能以必马;授车就驾,而观其末,则臧获不疑驽良。观容服,听辞言,仲尼不能以必士;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故明主之吏,宰相必起于州部,猛将必发于卒伍。夫有功者必赏,则爵禄厚而愈劝;迁官袭级,则官职大而愈治。夫爵禄大而官职治,王之道也。

(节选自《韩非子·显学》)

【注】①澹台子羽、宰予都是孔子的学生,其中宰予以善辩出名。②马服,山名。赵奢以功封为马服君,这里指他的儿子赵括。③区冶,即区冶子,春秋越国人,善铸剑;臧获,指奴婢。④州部,古代基层的地方行政单位。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题标号涂黑。
君以世俗A之所誉者为BC以世俗D之所毁者E为不肖F则多G党者进HI党者退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比周,文中指勾结,其中的“比”与成语“朋比为奸”中的“比”意思相同。
B.将相,起初常由同一人担任,后来分担,各司其职,如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
C.焉,兼词,从哪里,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将焉取之”的“焉”意思相同。
D.涂,通“途”,指道路,与《孙权劝学》中“卿今当涂掌事”的“涂”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王向太公请教如何选用贤才的问题,太公告诫文王要警惕有举荐贤才之名而没有任用贤才之实的严重后果。
B.孔子因澹台子羽有君子的仪表,宰予言辞高雅有文采,选取他们为弟子,韩非子义正词严地批评了孔子识人不察。
C.魏国听信孟卯的夸夸其谈,赵国听信赵括的纸上谈兵,都导致了兵败,可见不能因喜欢一些人的言论就任用他们。
D.如果只看马的外表,伯乐也无法辨别马的优劣;把马套在车上,观察它奔跑的情况,臧获也能分辨马的好坏。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务举贤,而不获其功,世乱愈甚,以至危亡者,何也?
(2)试之官职,课其功伐,则庸人不疑于愚智。
5.两则材料都谈到了明君选拔人才,但观点不同,请根据材料内容概括。
2024-05-20更新 | 206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二模考试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庄宗既好俳优,又别为优名以自目,曰李天下。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

其战于胡柳也,嬖伶周匝为梁人所得。其后灭梁入汴,周匝谒于马前,庄宗得之喜甚,赐以金帛,其良苦。周匝对曰:“身陷仇人,而得不死以生者,教坊使陈俊、内园裁接使储德源之力也。愿乞二州以报此两人。”庄宗皆许以为刺史。郭崇韬谏曰:“陛下所与共取天下者,皆英豪忠勇之士。今大功始就,封赏未及于一人,而先以伶人为刺史,恐失天下心。不可!”因其命。逾年,而伶人屡以为言,庄宗谓崇韬曰:“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卒以俊为景州刺史、德源为宪州刺史。

庄宗好畋猎,猎于中牟,践民田。中牟县令当马切谏,为民请,庄宗怒,叱县令去,将杀之。伶人敬新磨知其不可,乃率诸伶走追县令,擒至马前责之曰:“汝为县令,独不知吾天子好猎邪?奈何纵民稼穑以供税赋何不饥汝县民而空此地以备吾天子之驰骋汝罪当死!”因前请亟行刑,诸伶共唱和之。庄宗大笑,县令乃得免去。

(节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第二十五》)

材料二:

善不可谓小而无益,不善不可谓小而无伤。非以小善为一足以利天下,小不善为一足以乱国家也。当夫轻始而傲微,则其流必至于大乱也,是故子民者谨焉。

彼人也,登高则望,临深则窥,人之性非窥且望也,势使然也。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老子曰:“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管仲曰:“备患于未形,上也。语曰:‘焰焰弗灭,炎炎奈何,萌芽不,且折斧柯。’智禁于微,次也。”事之适乱,如地形之惑人也,机渐而往,俄而东西易面,人不自知也。故墨子见衢路而哭之,悲一而缪千里也。昔者卫侯朝于周,周行人问其名,曰:“卫侯辟疆。”周行人还之曰:“启疆、辟疆,天子之号也,诸侯弗得用。”卫侯更其名曰煅,然后受之。故善守上下之分者,虽空名弗使逾焉。

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节选自贾谊《新书·审微》)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奈何A纵民稼穑B以供税赋C何不饥汝D县民而空E此地F以备吾天子之驰骋G汝罪当死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劳,指犒劳,慰劳,与《屈原列传》“故劳苦倦极”中的“劳”字含义不相同。
B.格,指搁置,推脱,与《大学之道》“致知在格物”中的“格”字含义不相同。
C.伐,敲击,与老子所说“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中的“伐”字含义相同。
D.跬,一小步,与《劝学》中“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的“跬”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庄宗喜欢乐舞艺人,伶人周匝被梁人抓去了,后来唐庄宗兴兵灭梁,见到周匝,非常高兴。
B.人们登上高处喜欢眺望,看到了深渊就想去探看,除了人喜欢探奇的本性使然,还有地势的作用。
C.管仲、老子和俗语三者表达了相同意思,即要扼杀事物可能出现的不良苗头,防患未然。
D.古代讲究守护上下名分,命名不能超越礼仪名分,卫文侯由“辟疆”改名“煅”,就是这个原因。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已许周匝矣,使吾惭见此三人。公言虽正,然当为我屈意行之。
(2)故明者之感奸由也蚤,其除乱谋也远,故邪不前达。
5.材料二中说“夫事有逐奸,势有召祸”,此观点在材料一中是如何具体体现的?
2024-04-30更新 | 20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育明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左传》曰:无傲礼。《曲礼》曰:无不敬。然古人以傲为礼,其故何也?欲彰于人德耳。何以言之?昔侯嬴为大梁夷门,监,魏公子闻之,乃置酒大会,宾客坐定,公子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引公子过市,及至家,以为上客。侯生谓公子曰:今日赢之为公子亦足矣。嬴乃夷门抱关者也,而公子亲枉车骑。稠人广众之中,不宜有所,今公子故过之。然嬴欲就公子之名,故久立公子车骑市中,以观公子,公子愈恭。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初,公子迎侯生,侯生曰:臣有客在市屠中,愿在车驾过之。侯生下见其客朱亥,与之语,察公子,公子色愈和。市人皆观,从骑窃骂侯生,侯生视公子色终不变,乃谢客就车也。

张释之居廷中,三公九卿尽会立,王生老人曰:吾袜解。顾谓张廷尉:为我结袜。人或谓王生曰:独奈何辱张廷尉?王生曰:吾老且贱,自度终无益于张廷尉。张廷尉,方今天下名臣。吾故聊辱廷尉使跪结袜欲以重之诸公闻之贤王生而重张廷尉。

汲黯常与大将军抗礼,或谓黯曰:自天子常欲令群臣下大将军,君不可以不拜。黯曰:夫以大将军有揖客,反不重耶?大将军闻之,愈贤黯也。

由是观之,以傲为礼,可以重人矣。

《老子》云:国家昏乱有忠臣,六亲不和有孝慈。此言忠臣、孝子因昏乱、不和乃见其节。向使侯生不做,则士人不知公子能下士也。使王生不倨,则三公不知廷尉能折节也。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信矣夫

(选自《长短经·傲礼》)

【注】揖客:指长揖不拜之客,亦指向客拱手为礼。

1.下面对原文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只有三处正确,请把相应的字母填写在答题卡上
吾故聊辱A廷尉B使跪C结袜D欲以重之诸公E闻之F贤王生G而重张廷尉。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虚左,古代马车的座次以左为尊,魏公子空着左边的位置表达了对侯生的敬意。
B.“不宜有所过”与“吾闻大王有意督过之”(《鸿门宴》)中的“过”字的意义相同。
C.微,仔细的意思,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烛之武退秦师》)中的“微”意义不同。
D.“廷”在文中的用法,与《阿房宫赋》中“朝歌夜弦”中的“朝”用法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有时候会以傲慢不敬的态度待人,是为了在当世彰显对方的品德,隐士侯赢和老人王生都是这样做的。
B.魏公子信陵君思贤若渴,他听说侯嬴是个贤者,就置办酒宴,亲自驾车迎接侯嬴,全程态度谦恭。
C.汉朝的汲黯,常常见了大将军卫青不但不跪拜,还表现得傲慢无礼,他认为这样做,将军就会被人看重。
D.即使国家混乱、家人不睦,忠臣和孝子也要坚持做自己该做的事,这样做才真正显示出节操的高尚。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市人皆以嬴为小人,而以公子为长者,能下士也。
(2)故曰:“不善人者,善人之资。”信矣夫!
5.思考一下“以傲为礼”需要什么先决条件?
2024-04-21更新 | 9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长海县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战,所谓攻者,知彼者也。知彼有可破之理,则出兵以攻之,无有不胜。法曰:可胜者,攻也。三国魏曹公遣朱光为庐江太守,屯皖,大开稻田,又令间人招诱鄱阳贼帅,使作内应。吴将吕蒙曰:皖田肥美,一收孰,彼众必增,如是数岁,操态见矣,宜早除之。陈兵状,于是,孙权亲征。一朝夜至,问诸将计策,诸将皆劝作高垒。蒙曰: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且乘雨水以入,若淹留数日,水必向尽,还道艰难,蒙窃危之。今观此城,不甚固,以三军锐气,四面攻之,不移时可拔,及水而归,全胜之术也。吴主权从之。蒙乃荐甘宁为升城都督,率兵攻其前,蒙以精锐继之,侵晨进攻,蒙手执枹鼓,士卒皆腾跃自升。食时破之,既而张辽至夹石,闻城已拔,乃退。权蒙功,即拜庐江太守。

(节选自《百战奇略》)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注]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大而言之,为君之道;小而言之,为将之法。夫攻其心者,所谓知彼者也;守吾气者,所谓知己者也。太宗曰:诚哉!朕尝临阵,先料敌之心与己之心孰审,然后彼可得而知焉;察敌之气与己之气敦治,然后我可得而知焉。是以知彼知己,兵家大要。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靖曰: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又曰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臣斯须不敢失此诫。

(节选自《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注]靖:指李靖,唐代名将,封卫国公,世称李卫公。

1.材料三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又曰A不可B胜在己C可胜D在敌E臣F斯须G不敢H失此诫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凡,指大凡、大概,与《项脊轩志》中“轩凡四遭火”的“凡”意思不同。
B.若,指假如,与《种树郭橐驼传》中“若甚怜焉”的“若”意思相同。
C.具,指详细,与《桃花源记》中“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的“具”意思相同。
D.嘉,指表彰,与《虽有嘉肴》中的“虽有嘉肴,弗食”的“嘉”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吕蒙认为,皖地粮田肥沃,谷物成熟并收获后,魏军兵马必定增加,如此数年,曹操的军队便难以对付,因此建议孙权应及早铲除皖地魏军。
B.吕蒙认为,眼下我军士气旺盛,皖城的防守还不太坚固,现在发起进攻,就能一举攻破皖城,而且还能在江水没有完全退尽之前,胜利回师。
C.孙权听从了吕蒙攻城的主张,派遣甘宁率军打头阵,并令吕蒙带领精锐跟随,他亲自拿着鼓槌击鼓助威,吴军士气振奋,很快就攻破了皖城。
D.李靖认为,进攻时不仅要攻击敌人的城池和军阵,还要拥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时不仅要保全壁垒、使阵营坚固,还要保持士气而等待战机。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治垒必历日乃成,彼城备已修,外救必至,不可图也。
(2)今之将臣,虽未知彼,苟能知己,则安有失利者哉!
5.对于用兵时的“知己”与“知彼”,李靖有怎样的理解?
2024-04-16更新 | 168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辽宁省大连市高三一模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齐景公登射,晏子修礼而待。公曰:选射之礼寡人厌之矣吾欲得天下勇士与之图国。晏子对曰:君子无礼,是庶人也;庶人无礼,是禽兽也。夫臣勇多则弑其君,子力多则弑其长,然而不敢者,惟礼之谓也。礼者所以御民也,辔者所以御马也。无礼而能治国家者,婴未之闻也。景公曰:善。乃饬射更席以为上客,终日问礼。

齐宣王谓田过曰:君与父孰重?田过对曰:不如父重。王忿然怒曰: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田过对曰:非君之土地,无以处吾亲;非君之禄,无以养吾亲;非君之爵位,无以尊显吾亲。受之君,致之亲。凡事君所以为亲也。宣王邑邑,无以应。

韩褐子济于河,津人告之曰;夫人过于此者,未有不祭者也;而子不祭乎?韩褐子曰:褐也,未得事河伯也。津人楫,舟中水而运,津人曰:夫子不听役人之言也。今舟中水而运,甚殆,治装衣而乎!韩子曰:吾不为人之恶我而改吾志,不为我将死而改吾义。言未已,舟泆然行。

孔子曰:无体之礼,敬也;无服之丧,忧也;无声之乐,欢也;不言而信,不动而威,不施而仁,志也。钟鼓之声,怒而击之则武,忧而击之则悲,喜而击之则乐。其志变,其声亦变。其志诚,通乎金石,而况人乎?

曾子有疾,孟仪往问之。曾子曰;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礼有三仪:君子修礼以立志,则贪欲之心不来;君子思礼以修身,则怠惰慢易之节不至;君子修礼以仁义,则念争暴乱之辞远。若夫置樽俎、列笾豆,此有司之事也,君子虽勿能可也。

(节选自《说苑·修文》)

【注】①笾豆:笾和豆,都是古代的礼器。借指祭祀时的礼仪。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选射之【A】礼【B】寡【C】人厌【D】之矣【E】吾欲得【F】天下【G】勇士【H】与之图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庶人,泛指无官爵的平民百姓;类似的称呼还有黎元、黔首、布衣、氓等。
B.“殆不如父重”与《齐桓晋文之事》中“殆有甚焉”的“殆”的意思相同。
C.下游,文中指下河游泳;现多指河流接近出口的一段,或落后的地位、水平。
D.“津人申楫”与《齐桓晋文之事》中“申之以孝悌之义”的“申”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过认为,为君主效力是为了获得土地、俸禄、爵位,以使父母有居处,得奉养,显尊贵;对于这种观点,齐宣王虽然不高兴,但却无言以对。
B.韩褐子渡黄河时拒绝祭祀河伯,导致船走到河中就旋转起来,但他申明不因别人的厌恶而改变志向,不因快要死亡而改变主张,话未说完,船就安稳前行了。
C.孔子强调“心志”作用,他认为只要心志足够真诚,不说话就有信用,不行动就有威仪,不施与就有仁爱,并以敲击钟鼓为喻,使说理更加形象。
D.曾子认为君子习礼之后可以戒贪欲,避免怠慢懒惰、侮慢轻视的事,远离忿恨、争夺、残暴、作乱的言辞;但可以不会祭祀礼仪的细节。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王忿然怒曰:“然则何为去亲而事君?”
(2)鸟之将死,必有悲声;君子集大辟,必有顺辞。
5.孔子认为“为国以礼”,请结合材料第一段,概括晏子认为“礼”有怎样的作用。
2024-04-16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秦灭周祀,并海内,兼诸侯,南面称帝,以养四海。天下之士,斐然向风。若是,何也?曰:近古之无王者久矣。周室卑微,五霸既灭,令不行于天下。是以诸侯力政,强凌弱,众暴寡,兵革不休,士民罢弊今秦南面而王天下是上有天子也既元元之民冀得安其性命莫不虚心而仰上。当此之时,专威定功,安危之本,在于此矣。

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而立私爱,焚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孤独而有之,故其亡可立而待也。借使秦王论上世之事,并殷、周之迹,以制御其政,后虽有淫骄之主,犹未有倾危之患也。故三王之建天下,名号显美,功业长久。

今秦二世立,天下莫不引领而观其政。夫寒者利短褐,而饥者甘糟糠。天下嚣嚣,新主之资也。此言劳民之易为仁也。向使二世有庸主之行而任忠贤,臣主一心而忧海内之患,缟素而正先帝之过;仓廪,散财币,以振孤独穷困之士;轻赋少事,以佐百姓之急;约法省刑,以持其后,使天下之人皆得自新,更节修行,各慎其身;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二世不行此术,而重以无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身在于戮者,正之非也。是二世之过也。

(节选自贾谊《过秦论•中》)

材料二:

贞观初,太宗谓侍臣曰:周武平纣之乱,以有天下;秦皇周之衰,遂吞六国。其得天下不殊,祚运长短若此之相悬也?尚书右仆射萧瑀进曰:纣为无道,天下苦之,故八百诸侯不期而会。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平定虽同,人情则异。太宗曰:不然,周既克殷,务弘仁义;秦既得志,专行诈力。非但取之有异,抑亦守之不同。祚之修短,意在兹乎!

(节选自《贞观政要·辨兴亡》)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今秦【A】南面而王【B】天下【C】是上【D】有天子也【E】既元元之民【F】冀得【G】安其性命【H】莫不【I】虚心而仰上。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南面,指面朝南方,古代以坐北朝南为尊位,帝王面朝南,故常用以代称帝位。
B.罢弊,困乏、疲惫,与《过秦论(上)》“率疲弊之卒”的“疲弊”词义相同。
C.发,打开。与《苏武传》中“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的“发”词义和用法相同。
D.因,趁着、趁机,与《烛之武退秦师》中“因人之力而敝之”的“因”词义不同。
3.下列对两则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与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谊认为,秦灭周,吞并天下及诸侯,统治四海,是顺应了天下士人的意思。
B.贾谊认为,如果秦二世能考虑古代的情况,顺着商周的道路,来制定实行自己的政策,秦朝也不会倾覆。
C.尚书右仆射萧瑀认为八百诸侯不约而同与周武王会师讨伐纣王,是因为纣王暴虐无道,天下人都痛恨他。
D.唐太宗认为周朝和秦朝的国运有长短之别,不仅在取得天下的方式上有所差别,而且守护天下的方式也不一样。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塞万民之望,而以盛德与天下,天下息矣。
(2)周室微,六国无罪,秦氏专任智力,蚕食诸侯。
5.教材选取的《过秦论·上》和材料一都谈到秦的过失,二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简要概括。
2024-04-15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滨城高中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考试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昔之君子成德立行身没而名不朽其故何哉学也。

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民之初载,其矇未知,譬如宝在于玄室,有所求而不见,白日照焉,则群物斯辨矣。学者,心之白日也。

③故先王立教官,掌教国子,教以六德,曰:智、仁、圣、义、中、和;教以六行,一曰:孝、友、睦、姻、任、恤;教以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三教备而人道毕矣。

④子夏曰:“日习则学不忘,自勉则身不堕,亟闻天下之大言,则志益广。”故君子之于学也,其不懈,犹上天之动,犹日月之行,终身亹亹,没而后已。故虽有其才,无其志,亦不能兴其功也。志者,学之师也;才者,学之徒也。学者不患才之不赡,而患志之不立。是以为之者亿兆,而成之者无几,故君子必立其志。《易》曰:“君子以自强不息。”大乐之成,非取乎一音;嘉膳之,非取乎一味;圣人之德,非取乎一。故曰学者所以恕群道也。

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人心必有明焉,必有悟焉,如火得风而炎炽,如水赴下而流速。故太昊观天地而画八卦,燧人察时令而钻火,帝轩闻凤鸣而调律,仓颉视鸟迹而作书:斯大圣之学乎神明,而发乎物类也。贤者不能学于远,乃学于近,故以圣人为师。昔颜渊之学圣人也,闻一以知十,子贡闻一以知二,斯皆触类而长之,笃思而闻之者也。非唯贤者学于圣人,圣人亦相因而学也。孔子因于文、武,文、武因于成汤,成汤因于夏后,夏后因于尧、舜。故六籍者,群圣相因之书也。其人虽亡,其道犹存。今之学者,勤心以取之,亦足以致,昭明而成博达矣。

(选自东汉•徐幹《中论•治学篇》,有删改)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昔之君子A成德B立行C身没D而名E不朽F其故G何H哉I学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指古代六种技能,与《师说》中“六艺经传皆通习之”的“六艺”意思相同。
B.而,表转折关系,与《劝学》中“而青于蓝”的“而”用法相同。
C.和,指调和,与《赤壁赋》中“倚歌而和之”的“和”意思不同。
D.道,指学问,与《登泰山记》中“道皆砌石为蹬”的“道”意思不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刚刚出生,处于蒙昧状态,就像宝贝放在暗室里难以找到,学习就像明亮的阳光照进暗室,启发蒙昧,发展智慧。
B.先王任命了主管教育的官员,以“三教”作为主要的教学内容,认为“三教”都齐备了,做人处事之道才算是学成。
C.学习要勤思考,重实践,太昊、燧人、帝轩、仓颉的例子说明人们都要向神明学习,从而在自然万物中得到启发。
D.古之贤者向圣人学习,圣人之间也注意互相学习,今天求学的人勤勉学习,求于经典,也能成为博学通达的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学也者,所以疏神达思,怡情理性,圣人之上务也。
(2)夫独思则滞而不通,独为则困而不就。
5.请简要概括第④段阐释的治学方法。
2024-02-20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闻古之善用人者必循天顺人而明赏罚循天则用力寡而功立顺人则刑罚省而令行;明赏罚则伯夷、盗跖不乱。如此则白黑分矣。治国之臣效功于国以履位,见能于官以受职,尽力于权衡以任事。人臣皆宜其能,胜其官,轻其任,而莫怀馀力于心,莫负兼官之责于君。明君使事不相干,故莫讼;使士不兼官,故技长;使人不同功,故莫争。争讼止,技长立,则强弱不角力,冰炭不合形,天下莫得相伤,治之至也。

(节选自《韩非子・用人》)

材料二

赵简子之子,长曰伯鲁,幼曰无恤。将置后,不知所立。乃书训诫之辞于二简,以授二子曰:谨识之。三年而问之,伯鲁不能举其辞,求其简,已失之矣。问无恤,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于是简子以无恤为贤,立以为后。

臣光曰: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夫聪察强毅之谓才,正直中和之谓德。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云梦之竹,天下之劲也,然而不矫揉,不羽括,则不能以入坚;棠溪之金,天下之利也,然而不熔范,不砥砺,则不能以击强。是故才德全尽谓之圣人,才德兼谓之愚人,德胜才谓之君子,才胜德谓之小人。凡取人之术,苟不得圣人、君子而与之,与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何则?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愚者虽欲为不善,智不能周,力不能胜,譬之乳狗搏人,人得而制之。小人智足以其奸,勇足以决其暴,虎而翼者也,其为害岂不多哉!夫德者人之所严,而才者人之所爱。爱者易亲,严者易疏,是以察者多蔽于才而遗于德。自古昔以来,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馀而德不足,以至于颠覆者多矣!故为国为家者,苟能审于才德之分而知所先后,又何失人之足患哉!

(节选自《资治通鉴》)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闻古之善用人者A必循天顺人B而明赏罚C循天则用力寡D而功立E顺人F则刑罚省而令行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亡,文中通“无”,与《兼爱》“故不孝不慈亡有”中的“亡”意思相同。
B.遂,文中指成就或顺利达到某个状态,与成语“功遂身退”中“遂”的意思相同。
C.是,文中是代词“此”的意思,与《答司马谏议书》中“是而不见可悔故也”的“是”的意思相同。
D.“故为国为家者”,“国”指诸侯拥有的封地,“家”指大夫拥有的封地。
3.下列对原文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非子认为太平国家的臣子,需要做的是尽力发挥自己的才能,胜任官职,轻松完成任务,而不需要把余力保存在心里,不需要对君主担当兼职的责任。
B.韩非子用“冰炭不合形”这一比喻,论证了明君要避免大臣中强者弱者之间做无谓的争斗,从而达到天下的人不相互损害这一“治世”的最高境界。
C.司马光论辩技艺高超,他在论证德与才的关系时,通过类比论证的方法,以“云梦之竹”“棠溪之金”形象地阐明了德、才缺一不可的道理。
D.司马光认为愚人即使想作恶,也会因为智慧不济,气力不胜任,就好像小狗扑人,人还是能制服他的。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诵其辞甚习,求其简,出诸袖中而奏之。
(2)夫才与德异,而世俗莫之能辨,通谓之贤,此其所以失人也。
5.“为政之要,莫先于用人”,用人选官是历朝历代治国理政的重要问题。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简要概括韩非、司马光在用人选官方面的主张。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英宗在藩邸,恭俭好学,礼下师友,甚得名誉。嘉佑末,仁宗不豫,大臣议选立家室子。仁宗勉从众议,立为皇子。然左右近习多不乐者。帝忧惧,辞避者久之。及仁宗晏驾,帝即位,以忧得心疾。大臣议请慈圣垂帘。帝甚,时有不逊语,后不乐。大臣有不预立皇子者,阴进废立之计,惟宰相韩琦确然不变,参知政事欧阳修深助其议。尝奏事帘前,慈圣呜咽流涕,具道不逊状。琦曰:“此病故耳。病已,必不尔。子病,母可不容之乎?”慈圣意不怿,曰:“皇亲辈皆笑太后欲于旧涡寻兔儿。”闻者惊惧,皆退数步立,独琦不动,曰:“太后不要胡思乱量。”少间,修乃进曰:“太后事仁宗数十年,仁圣之德,着于天下。妇人之性,鲜不妬忌者,温成之宠太后处之裕如何所不容今母子之间而反不能忍耶?”太后曰:“得诸君知此,善矣。”修曰:“此事何独臣等知之,中外莫不知也。”太后意稍和。修复进曰:“仁宗在位岁久,德泽在人,人所信服,故一日晏驾,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今太后一妇人,臣等五六措大[注]耳,足造事,非仁宗遗意,天下孰肯听从?”太后默然久之而罢。后数日,韩琦独见英宗,帝曰:“太后待我无恩。”公曰:“自古圣帝明王不为少矣,然独称舜为大孝,岂其余尽不孝也?父母慈爱而子孝,此常事,不足道;唯父母不慈而子不失孝,乃可称耳。今但陛下事之未至耳,父母岂有不慈者?”帝大悟,自是不复言太后短矣。

古所谓社稷臣,韩公近之。王用其言,执家人礼,至亲奉几筵,进饮食。慈圣由是归心,而大计始定。

(节选自苏辙《龙川别志》)


[注]措大:旧指贫寒的读书人。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温成之宠A太后B处之裕C如D何E所不容F今母子之间而G反H不能忍耶?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驾,古称帝王的车为“驾”,“晏驾”指车驾晚出,是对帝王死亡的讳辞。
B.疾,意为生病,与《劝学》中“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的“疾”意思不同。
C.举,意为提起,与《阿房宫赋》中“戍卒叫,函谷举”的“举”意思相同。
D.社稷,代指国家或朝廷,其中,“社”指土地之神,“稷”指主管五谷之神。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宗在藩邸时恭敬勤俭,勤奋好学,尊师重友,颇有声誉,仁宗在身体不适的情况下,勉强听从了众大臣的意见,立其为皇子。
B.英宗被立为皇子后,内心忧虑恐惧,长期托词退避,继位后因忧虑恐惧而患上了心理疾病,大臣们提议请求慈圣太后垂帘听政。
C.仁宗死后,英宗与太后母子失和,英宗对太后时常有不敬之辞,太后对此非常不满,并与身边的大臣暗中策划,想要废掉英宗。
D.面对母子失和的状况,欧阳修先是盛赞太后仁德名传天下,又言无论太后还是大臣,实际上都要遵从仁宗遗命,才会得天下拥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天下禀承遗令,奉戴嗣君,无一人敢异同者。
(2)帝大悟,自是不复言太后短矣。
5.韩琦是如何调解英宗与太后之间的矛盾的?
2024-01-31更新 | 98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大连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