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3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近日,习近平总书记对职业教育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职业教育前途广阔、大有可为。对于乡村地区来说,尤其如此。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在新时代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就是要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以不同地区的实际需要,采取务实有效的举措,才能激发职业教育新活力,赋能乡村振兴。

众所周知,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是终身教育,也是全民教育。以发展职业教育推动乡村振兴,要重点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鼓励好学的青少年、动手能力强的青少年接受职业教育,促使年轻人持续学习,掌握一技之长,让每个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机会,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队伍支撑。同时,形成全社会关心、重视和支持职业教育的良好氛围,让职业教育更好发挥“扶技、扶智、扶志”的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注入更强劲的动力。

(摘编自杨汉森《以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人民论坛网2021年4月14日)

材料二:

党的十八大以来,尤其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出台以来,职业教育走上了提质培优、增值赋能的快车道,迎来大改革大发展的新阶段,职业教育面貌发生了格局性变化。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拥有1.13万所职业院校,3088万名在校生,但随着中国经济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整个社会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需求更加旺盛。数据显示,我国技能人才已超过2亿人,占就业总量的26%。然而高技能人才仅有5000万人,占技能人才总量的28%,与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相比,仍有不小的差距。不管是实现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转向集约型转变、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壮大新兴产业,还是实现由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都需要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需要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支撑。

职业教育是一种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而不是一种教育层次,这是职业教育的鲜明定位。但是受传统观念的影响以及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水平不高,成长“天花板”太低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很长时间以来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成为“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

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构建现代职业教育发展体系,用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体系,用高质量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水平来破解。只有职教毕业生掌握高超的技能,找到好工作,过上体面的生活,才能提高职业教育的吸引力,打消家长以及全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误解。

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政府部门必须加大对职业教育的投入,同时,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支持职业教育发展,形成全社会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合力。从职业教育自身出发,则要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的改革,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融入行业和企业办学,从而不断增强职业教育适应性,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培养更多能工巧匠、大国工匠。

(摘编自李一陵《发展更高质量的职业教育,培养更多大国工匠》,光明网2021年4月14日)

材料三:

聚焦“技能专业”重点,树立“术业专攻”的育人理念。职业教育的发展要围绕行业标准与企业发展、习惯养成和素质提升,推进人才培育模式的改革。职业教育要紧跟时代潮流与发展趋势,把企业课程植入专业课程规划中,开设更多与企业发展需求、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专业,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供选择的职业技能课程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为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赋能,培养造就推动企业发展、产业升级和城镇化发展的生力军。

疏通“评价方式”堵点,贯通“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职业院校的最终目标与责任所在。在培养模式上,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搭建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培养模式要与时俱进,探索现代学徒制培育模式;在导师选择上,由原先的被动选择到由学生自主选择,老师给予专业成长和职业规划上的指导,根据学生的个人兴趣与特点进行课程学习,夯实学生职业发展基础;在学业能力水平的评价上侧重综合评价,不以“一张答卷”论英雄,不以“一把尺子”做衡量,着重从评价参与者和评价方式上进行创新,同时提升职业院校的内部治理能力。

破解“课堂形态”难点,构建“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职业教育课程要注重系统性,形成学校与社会、技术与应用同步的课程机制。课程体系的系统高效要深化多方合作,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将校本课程与社会实践深度融合,将所学专业与生产项目有效对接,将校园课堂与实践教育有机结合,以工学交替的形式丰富课程内容,以实训锻炼的方式优化课程品质,凝聚教育合力,助益学生成长成才。

(摘编自巫红萍《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人民论坛网2021年4月1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在乡村最为突出,因此,大力发展教育特别是职业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举措。
B.职业教育是中途教育、终身教育、全民教育,是专门面向乡村未升学的初高中毕业生、肄业生等年轻学生群体开展的教育。
C.职业教育的鲜明定位在于,职业教育是一种类似于普通教育的类型教育,是一种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为主的教育层次。
D.职业教育的吸引力不强,甚至成为“低人一等”的“二流教育”,这些只是家长以及全社会对接受职业教育没有前途的误解。
2.根据上面材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前,我国已经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职业教育体系,但在高技能人才方面还比不上德国、日本等制造强国。
B.职业教育不但要自身出发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改革,还需要鼓励和引导企业、行业等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和支持。
C.“因材施教”的培养模式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人选择,给予学生充分的自主选择权,为学生搭建快速成长的发展平台。
D.只要把课堂搬进企业里、建在岗位上,强化实践教育和实训锻炼,就能构建职业教育“系统高效”的课程体系。
3.我国为何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10-20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2 . 写作。

有个班级获得了校运动会“道德风尚”奖,有人向校长提出疑惑:在整个竞赛过程中,并没有发现这个班的道德风尚比其他班级高在何处。校长笑着说:你忽略了一个细节——在大家都为自己班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欢呼雀跃的时候,惟有这个班的同学在为自己喝彩的同时,也不忘为别人喝彩。

当然,崇尚道德风尚,备受人们赞赏的不一定都是为自己和别人的成绩、成功而喝彩,也有为战胜困难、挫折而喝彩的,有为某种精神或勇气而喝彩的……请以“喝彩”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

2023-09-24更新 | 2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初,石守信、王审琦等皆帝故人,有功,典禁卫兵。赵普数以为言,帝曰:“彼等必不吾叛,卿何忧之深邪?”普曰:“臣亦不忧其叛也。然熟观数人者,皆非统御才,恐不能制伏其下,则军伍间万一有作孽者,彼临时亦不能自由尔。”帝悟。一日,召普从容论天下之事,因喟然叹息曰:“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普对曰:“陛下之及此言,天地神人之福也。节镇太重,唯稍夺其权,则天下自安矣。”帝曰:“卿勿复言,吾已喻矣。”顷之,帝因晚朝,与石守信等饮,酒酣,屏左右谓曰:“朕非卿等不及此。然天子亦大艰难,殊不若为节度使之乐,朕终夕未敢安枕卧也。”守信等请其故,帝曰:“是不难知,此位谁不欲为!”守信等顿首曰:“陛下何为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复有异心!”帝曰:“卿等固不然,其如麾下欲富贵何?一旦有以黄袍加汝身,汝虽欲不为,其可得乎!”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帝曰:“人生如白驹过隙,所以好富贵者,不过欲多积金钱,厚自娱乐,使子孙无贫乏尔。卿等何不释去兵权,出守大藩,择便好田宅市之,为子孙立永远不可动之业;多置歌儿舞女,日夕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且与卿等约为婚姻,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不亦善乎?”守信等皆谢曰:“陛下念臣等至此,所谓生死而肉骨也。”明日,皆称疾,乞罢典兵,帝从之。久之,王彦超及诸藩镇入朝,帝宴于后苑,酒酣,从容谓之曰:“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彦超谕意,即前奏曰:“臣本无勋劳,久冒荣宠,今已衰朽。乞骸骨,归丘园,臣之愿也。”产远节度使武行德等竞自陈攻战阀阅及履历艰苦。帝曰:“此异代事,何足论!”明日皆罢镇,奉朝请

(节选自《宋史纪事本末·收兵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B.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C.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D.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八姓十二君僭窃/相踵兵革不息/生民涂炭/吾欲息天下之兵建/久长之计/其道如何/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容:文中指行为上的不急迫,现代还多指处事不慌张,很镇定。
B.顿首:通常是用于上对下或平辈间的一种礼节,也常出现在书信的开头或末尾。
C.乞骸骨:意为请求回乡安度晚年,使骸骨归葬故乡,与"致仕"意思相近。
D.奉朝请:古代诸侯朝见天子,春季为朝,秋季为请,定期参加朝会为奉朝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石守信等人掌管禁兵,赵普多次流露出对他们兵权过大的担心,宋太祖起初对此并不在意,认为他们一定不会背叛自己。
B.赵普抓住机会,反复以削减兵权之事进谏皇上,太祖逐渐有所领悟,最终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
C.宋太祖趁酒酣向石守信等人表明想法,希望他们能主动放弃兵权,安乐一生,石守信顺势以生病为由申请免去官职。
D.在宴会上,王彦超等人明白了太祖的心意,主动以年事已高且没有大功劳,不应贪恋皇恩为由,请求辞官回家,均获批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守信等泣谢曰:“臣等愚不及此,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
(2)卿等皆国家宿旧,久临剧镇,王事鞅掌,非朕所以优贤之意。
2023-09-2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住在城市里的菜鸟

余继聪

(1)我这城里,土地已经不多,不过,很多人和布谷鸟等鸟类还是依然习惯记着农历,记着一个个节气。

(2)节气一到,便不知道从哪里走出几个农民模样的老人,扛着几把不大用得着的旧钝锄头,在宽大的柏油路边,把一星半点的残存土地锄挖出来,种上几簇辣椒、茄子、洋芋、豆子或者一两蓬南瓜。

(3)这是一些丧失了土地,却依然对土地很眷恋、很怀念,依然忘记不了自己是个农民,到了一个个节气,手指和骨头里便要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的人;如果按现今年轻人的说法,他们就是些土得掉渣的菜鸟。城市年轻人不会对泥土、庄稼和农历、节气有什么感情;看着土地的消失,他们不会有痛彻骨髓的难受。

(4)但是,节气一到,乡村鸟儿们便要如期来临了。布谷鸟,每到芒种立夏前后,就要飞进城里的树上来叫,好像要把忘记了稼穑耕耘的城里人也叫到乡下去播种。一些老人,听到它们的叫声,大概还能突然想到曾经耕耘播种过的农田和时光,大概会想到被埋葬到城市的水泥下面、柏油路下面的曾经的庄稼地,想到那些早已被扔进了墙角甚至被当作垃圾扔掉了的农具,然后发出几声无奈的叹息。年轻人,对布谷鸟的叫声大多无动于衷,或者误解了这辛勤的鸟儿,总以为它是在唱一首抒情的歌,而不明白它是要催促人们赶快稼穑耕耘。

(5)还有乡村里的麻雀、八哥、云雀、戴胜鸟、黑头公公、白头公公、鸽子,也会飞进城来,落在城里的树上。我觉得它们是我的老乡,没有忘记我,感觉它们很亲切。甚至会有乌鸦,也飞进城里来,在阴雨连绵的深夜里,在隔壁的龙江公园的树林里叫。童年生活在乡下时,夜里听见乌鸦叫,我们总是心惊胆战的,常常躲在被窝里,蒙着头,瑟瑟发抖。这黑色的鸟,喜欢出没坟场,觅食腐尸,很容易叫人想到死亡,叫人感到它的身影和叫声恐怖。现在住在城里,听到乡下来的乌鸦叫,竟然也会觉得它是老乡,不再那么厌恶它,甚至觉得像见到乡亲进城来一般亲切了。

(6)其实我也是一只住在城市里的土鸟、菜鸟,生活在大楼林立、车水马龙的城市里将近20年了,依然土得掉渣,每一个节气来临,手指和骨头缝里总是会如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有一种想拿起农具、光着脚板踩进泥土温柔深厚的胸窝的冲动。

(7)人家调侃我,说我是一只菜鸟。我不生气,反而很高兴。

(8)我喜欢于周末或者傍晚,踏着阳光,去有一星半点土地的柏油路边,看那些残存的土地,看几个老人握着锄头或者镰刀在那里忙碌,看他们侍弄一簇簇辣椒、茄子、豆子、韭菜、香葱,或者一株株包谷、一茎茎南瓜藤蔓。慢慢欣赏着,我心里很舒爽,很惬意。别人可能觉得很奇怪,一个戴着高度近视眼镜的学者模样的中年男人,竟然呆立在路边,那么着迷地看几个土农民在侍弄土地。他们不明白,我虽然戴眼镜,着西装,像个城市的知识分子,其实心里依然浸透着浓烈的泥土气息。

(9)我总觉得,自己与这些已经不多见的农民模样的老人,离这些泥土和庄稼比较近,而离西装革履或者浓妆艳抹的城市人比较远。

(10)已经是多雨的季节,又进入了暑假,终于清闲了。乘坐公交车,很快可以到西山或者东山脚下,然后独自往上爬,静心体会那一种宁静、自然、闲适与惬意。

(11)渴望见到泥土,渴望踩上泥土,渴望见到山林,渴望见到村庄和庄稼,就是我这样的住在城市里的菜鸟骨子里的强烈愿望。

(12)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老人早早起来,爬上西山去锻炼身体,其实也是为了呼吸新鲜空气,所谓新鲜空气,主要就是富含泥土气息、森林气息、庄稼气息、村庄味道的空气。老人们爬上山顶,就看见了与城市这边完全不同的风景和世界——乡村,因此心情很好。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很多老人站在山顶,一边活动腿脚,一边欣赏山那边的村落、人家、炊烟、田地、牛羊,他们就回忆起自己的美好童年和青年时光。有的老人站在山顶,情不自禁,拉开了嗓子,对着山那边的乡村世界,对着那些陌生而又熟悉的小村庄“咿咿呀呀”地叫起来,吼起来,唱起来,好像要把自己的美好童年叫回来,把已经作古躺在老家后山上的老母亲老父亲叫醒.……

(13)应该说,我还不算老,不过感情却很像这些老人。那一个个散卧在山窝山沟里的小村庄,就好像是我们童年躺过的一只只小摇篮,又好像我们童年曾经放牧过的一头头水牛,那么惬意、那么自然而随意地咀嚼阳光,反刍岁月。

(14)我是一只飞进城里的菜鸟,夜夜梦里的场景总是村庄。前不久的一天下午,天气突变,下了一场冰雹,我知道“雹打一条线”,一想到老家的庄稼可能遭灾,就有些心疼。后来了解到这场冰雹只落在了市里,周边县没下冰雹,禁不住高兴了好几天。

(15)我们都是一些乡村飞进城里的鸟,眷恋乡村。到老来,依然在城市里痴情地为童年的乡村唱着赞歌。

(《散文选刊》2019年第5期)

1.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指和骨头像庄稼拔节一般嘎嘎作响”,揭示了庄稼人与庄稼之间的相关性,形象地写出他们对节气农事的深刻记忆和敏感反应。
B.第(11)段连用四个“渴望”表达出作者走向大自然的心境,语言简洁朴素,情感真挚自然,排比句凸显了作者对于土地和乡村的深情厚意。
C.文章从乡村与城市的环境特点、老年人与年轻人对土地节气的认知等方面进行对比,揭示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城市化进程的担忧。
D.文章用朴素自然又不乏文采的语言描绘了一系列饱含乡土气息的生活场景,将记叙、描写、抒情等融为一体,体现了形散而神聚的特点。
2.如何理解“城市这边熟悉而陌生,乡村那边陌生而熟悉”的深刻含意?
3.文章为什么要用大量的笔墨写“鸟儿”这一物象?
2023-09-24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5 . 名句默写。
①《陈情表》中表现作者李密家里家外都无人照应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长恨歌》中,运用比喻的手法描写道士找到玉环后见她孤独寂寞、伤心落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崇敬、仰慕和叹惋之情与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而成的千古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23-09-21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平凉市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39次组卷 | 56卷引用:甘肃省玉门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 “研课标读教材”期中学业质量监测语文试题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孔子曾自述心志:“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他又称赞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与颜回乐在何处,所乐何事,周敦颐也曾要求程颐、程颢好好参悟。

作为儒家思想重要内容的“孔颜之乐”,千百年来,一直启迪与引导着无数人积极探索人生真谛,努力实现人生价值。它对生活在新时代、担当新使命的青年人,仍然有着重要意义。

语文老师计划在课堂上举行“品孔颜之乐,做幸福青年”主题交流会。请结合上述材料,写一篇发言稿,谈谈你的感受和思考。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04-08更新 | 552次组卷 | 51卷引用:甘肃省张掖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葫芦谐音“福禄”,代表着中国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民族文化基因的重要组成部分。葫芦外形柔和圆润、线条流畅,上下球体________,符合“尚和合”“求大同”的理念。“左瓢右瓢,可盛千百福禄;大肚小肚,能容天下万物”,葫芦________着多层次的吉祥文化,幸福、平安、和谐、多子等。可以说,(     )。其实,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一般认为葫芦的原产地是非洲,我国人民与非洲人民均有________的葫芦种植历史。历史文献________,印度人民对葫芦“多子多孙”的文化寓意与中国人民有共识,蒙古的民间故事《金鹰》同样表明,葫芦在蒙古民间具有繁衍生息的含义。葫芦作为日用品和吉祥工艺品,受到“一带一路”沿线各国人民广泛喜爱。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一脉相承   包含   源远流长   表明
B.浑然天成   包含   博大精深   标明
C.一脉相承   蕴含   博大精深   标明
D.浑然天成   蕴含   源远流长   表明
2.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凝结在葫芦身上
B.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被葫芦代表了
C.葫芦代表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D.葫芦身上凝结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B.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都对葫芦与葫芦文化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C.不仅我国人民喜爱葫芦,葫芦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与葫芦文化都有共同的情感基础。
D.我国人民不仅喜爱葫芦,还对“一带一路”的许多沿线国家人民的葫芦文化深有感情。
2023-01-03更新 | 120次组卷 | 19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西固区三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摆脱贫困一直是中国人民___________的梦想,历经多年奋斗,我国实现了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脱贫攻坚战取得全面胜利。这是一幅波澜壮阔的时代画卷,这是一首激荡人心的动人歌谣,这是一个___________的人间奇迹!奇迹从来不会从天而降,脱贫攻坚的煌煌伟业,伴随着多少奉献和牺牲!大山深处、田间地头,有着扶贫工作者质朴的笑脸、忙碌的身影。他们怀着对人民的赤子之心,助力脱贫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物质上的丰收催生了精神上的硕果。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锻造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这种精神激励人民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脱贫群众的精神风貌___________,自立自强的信心和勇气大增。许多学者表示: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所创造的奇迹,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不仅提供了新的借鉴,也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征途漫漫,精神永恒。将脱贫攻坚精神发扬光大,不断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始终保持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___________的奋斗姿态,我们定能乘势而上、再接再厉,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上再创新辉煌。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孜孜不倦             永垂青史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B.孜孜以求             永垂青史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C.孜孜以求             彪炳史册             焕然一新             一往无前
D.孜孜不倦             彪炳史册             耳目一新             勇往直前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提出了新的借鉴。
B.脱贫是依靠制度优势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新的借鉴。
C.脱贫是依靠制度优势所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提出了新的借鉴。
D.脱贫是由于依靠制度优势所创造的奇迹,不仅鼓舞了众多发展中国家脱贫的信心,也为这些国家摆脱贫困提供了新的借鉴。
2022-07-24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10 . 材料一:

①中华民族自古以文化为族群认同的纽带,而不是以种族、血缘或地域为认同纽带。这一本质特征远在统一的秦朝形成前就已定型。以文化为族群认同标志的文化基因,对于中国历史的发展传承具有决定性的建构作用。文化是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也是可以通过学习而接受的,以文化作为维系族群的纽带,既为大一统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使“统一”成为华夏族群的本能驱动——自有周一代,“统一”就是中华世界唯一的理想形态,也是最终形态。

②除了以文化为族群纽带,中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形成甚早、延续至今的文化基因,保证了中华文明的“向心”与延续,那就是建立在儒家话语之上的对“温柔敦厚”的追求。“温柔敦厚”,语出《礼记》,其指的决不仅是人的性格或态度,还是个人对于大道的追求,对民众、家国、集体的深厚感情和悲悯,或者可称为“集体性考量”“整体性思维”等等。在四海升平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与邻为善、乐于助人;在天灾人祸时,“温柔敦厚”使一个人为了他人、家国可以慨然赴死。“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依然可追溯到中华文明的源头时期——先秦时期的文献典籍中。华夏传统中一些鲜明的文化特质,如好仁、不武、中庸等等,甚至诗歌的声韵对偶、楷书的端正庄严等艺术倾向,无不生发于“温柔敦厚”。

③是什么塑造了华夏历史的这种文化基因?我以为,文化的问题,最终还是要从文化中找寻答案。

④文化是可以被引导和塑造的。中国从汉代起尊崇儒家学说,唐宋时期的政治家又以非凡的政治智慧设立并发展了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的科举制度。科举制使儒家的精神追求、文化倾向与普通大众的人生之间形成了无法脱钩的紧密联结,从科举制开始,儒家文化开始突破社会的上层,渗透至社会的每个阶层。文化具有可引导性、可塑造性,那么,如何讲述历史、讲述历史的源头就是塑造文化的重要手段。中国历史上历朝历代帝王的封禅巡守,以及几乎持续整个封建王朝时期的尊孔祭孔,其实都是维系族群历史记忆、保持文化基因传承的外在形式。西方人“言必称希腊”,不断地讲述希腊文明如何恢宏,也正是欧洲人塑造近代欧洲文明“合法性”的历史叙事。而回顾自身,辉煌多样的文明形式、自源头时期就具有的海纳百川的文化包容心态、“温柔敦厚”的价值追求,是我们的文化在伊始时期就赐予我们的宝贵财富。换句话说,中国历史的文化基因从根上来说是健康的、有活力的。但是,历史告诉我们,如不用心维护和引导,基因也可能发生变异。放之于当下,如何讲述历史,如何追溯历史记忆,正是维持文化基因健康持续的关键所在。

(摘编自王学典《江山胜迹,我辈登临——谈中国历史传承中的文化基因》)

材料二:

①汤恩比说:“就中国人来说,几千年来,比世界任何民族都成功地把几亿民众从政治、文化上团结起来。他们显示出这种在政治、文化上统一的本领,具有无与伦比的成功经验。”

②众所周知,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产生于金石并用时代,历经夏、商、西周的连续发展,到春秋时期进入生产力发展史上的铁器时代。同期的印度河流域文明、克里特·迈锡尼文明都没有走出青铜时代就消亡了。中国古文明在青铜时代没有为外部力量或内部因素所中断。

③中华文明在经过春秋、战国之后,继续向比周朝更发达的秦汉时代挺进。过了近600年,到公元四、五世纪,中原地区也发生了民族迁移,还出现过若干少数民族的政权。但这些都属于常见的朝代更迭,没有产生本质变化。中华文明继续前行。

④公元589年,隋统一中国。中华文明的传统又在隋唐时期得到进一步巩固与丰富。以后虽有元和清两代少数民族成为全国最高统治者,但这些皇朝都在中华文明体系下行政理事。中华文明一直没有中断。

⑤从世界历史上看,两河流域与埃及是世界上最早走出野蛮、走进文明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创造了人类早期的辉煌,发明了文字,积累了丰富的文献,办教育,兴文化,但就是没有产生史学。古代的印度虽然拥有灿烂的诗篇,也有远古的法典,有宗教,但没有史学。在古代,只有古希腊和中国不但创造了历史,而且创造了与历史有密切关系的史学。但古希腊的史学主要是当代史,古希腊人没有形成数代史家连续按时叙史的传统。

⑥古代中国是史学大国,也是史学强国。政治文明的连续性决定了中国历史的连续性,而中国历史的连续性又为中国史学的连续性提供了丰厚的内容。从甲骨卜辞到金器铭刻,从《尚书》《春秋》到由历代史家编撰的文化长城——《二十四史》,都是世界文明史上的奇迹,更是中华文明连续性的最好见证。

⑦中国历史资源之丰富,史事记载之连续,让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感到惊讶。他在《历史哲学》中曾这样写道:“中国人具有最准确的国史……中国凡是有所措施,都预备给历史上登载个仔细明白”,“中国‘历史作家’的层出不穷,继续不断,实在是任何民族所比不上的”。

⑧汉字是中华文明传承的载体,也是中华文明所产生的标志性成果。汉字的整个发展过程清晰连贯,没有发生过断裂。圣哲的经典通过汉字滋养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厚德载物,中华文明延绵发展,始终充满活力。

(摘编自杨共乐《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基于中外文明比较的视野》)

1.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思想中“温柔敦厚”的文化基因源远流长,内涵丰富,从个人性情到家国情怀,呈现出乐善共荣、献身共济特征。
B.汉代起尊崇的儒家学说,随着科举制的建立和不断发展而与社会各阶层紧密联结,体现了文化的可引导性与可塑造性。
C.材料二通过将中华文明与古埃及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等进行比较,揭示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与开放性特质。
D.少数民族掌握最高政权并未造成中华文明中断,表明文化基因可以突破种族、血缘或地域限制,保持文明本质的稳定。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温柔敦厚”文化特征的一项是(     
A.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于谦《咏煤炭》)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岳阳楼记》)
C.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D.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李白《将进酒》)
3.中华文明传承至今而没有中断的原因有哪些?
2022-07-24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四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