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408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幸福的光亮

张金凤

小区临街的店铺,可谓五花八门。理发店、电脑维修店、童装店、早餐屋……只有一间店铺还闲着。它比别家的租金略高,但门前环境也最好:地面宽敞,绿化带植被茂盛,还有巨大的合欢树,如同撑着一把大伞。合欢树下是街坊大妈们平日聊天休闲的场所,平时热热闹闹。但今天,这棵树下却静得很——那家空置的店铺终于来了房客。一个年轻妇女一手抱着个可爱的小孩,另一只手拿笤帚在扫地。男人在店铺里清理杂物。这个孩子,叫旺旺。

没多久,大妈们就了解到这家新房客的情况——听说男主人找了家工厂上班,一家人从乡下刚进城,结婚时欠了债,在老家挣不到钱,进城来打工挣钱。

白天,他们家敞着门,几个月大的小孩在一个凉席上玩儿,旺旺妈就在旁边穿手链、剪线头、缝玩具,总也不闲。

没成想,没过多久,就遇到了麻烦。旺旺爸骑摩托车不小心撞断了腿,治疗费用让这个小家难以承受。旺旺爸在医院久住不起,回了家,小夫妻俩夜里的哭声,隔着门都传出很远。

旺旺妈率先振作起来。她把家隔成两半,锅碗瓢盆和简易的木板床塞进小小的隔间,更大的地方放了货架,旺旺超市开张了。

早上,她把丈夫的竹椅和孩子的小床搬到合欢树下,给他们摆上热腾腾的早饭。太阳移,树荫动,旺旺妈便将竹椅小床不断往树荫里挪。她一天到晚乐呵呵的,把笑容带给丈夫、孩子和每一位顾客。

小区里的人,渐渐地都愿意来这里买东西,因为旺旺妈乐观,看着喜气,总是笑吟吟的,嗓音甜,说话柔,做事利索。别看店面小,货却备得很全。她娇小的身躯跨上大号摩托,先去批发市场上货,再到蔬菜市场进水果和青菜。好卖就卖,卖不掉的我就吃了。她笑呵呵地说。

这天,旺旺妈操刀削土豆皮,将十几个土豆切丝浸泡着。本是要自己吃的,却被买菜的客人看中了,非要买去,还经常预定。旺旺妈的食材生意,借助土豆丝拓展开。她开始做些加工好的净菜,回家下锅炒炒就能吃,生意愈发红火。虽然腿上有伤,但旺旺爸开始力所能及地给家里帮帮忙,脸上也逐渐有了笑容。

合欢树下的老人们说,旺旺家真不容易。小区里分布着好几个超市,三步一户、五步一家的,西门口刚开了个大型超市,生鲜齐全。要不是旺旺一家勤劳能干,这小超市很难支撑下去。

旺旺超市开了一年多后,旺旺爸终于康复了,全心帮妻子打理小超市。买卖虽小,却是一家人的根基。他们家水果蔬菜新鲜好吃,品质有保证。不跟别人硬拼价格,而是拼服务和时间:大清早出门,想买些东西,只有旺旺家早早就开着门,旺旺妈正在整理刚刚批发回的蔬菜,都是最新鲜的食材。晚上,别家超市都是九点关门,只有旺旺超市的灯一直亮到十点半。刚来的时候,她还是满脸羞怯、白白净净的模样,现在已成为面颊黑红的干练店嫂。

丈夫干不了重活儿,旺旺妈一直自己干着上货、搬运等活计。后来有了上门送货的配送车,可她还是自己往批发市场跑。她说,有些居民想买的东西,还得她去淘。只有自己亲自挑,才能上到最好的货。

随着网上购物的飞速发展,旺旺超市门口暂存的快递多起来。无论多忙,旺旺妈都将物件保管、交接得非常仔细。她还专门腾出一个大纸箱放快递,旺旺超市成了个小型中转站。

取快递的人说,你收点费吧,要不我们以后不好意思麻烦你。可旺旺妈执意不收,邻居间这么点小事都不能托付吗?我一没花本钱,二没花劳动,哪里能要你们的钱呢?以后也尽管往这里放,我收一件收十件都一样,不耽误多少工夫。

去年夏天,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门口一块纸牌上写着:有事外出,歇业一周。旺旺超市自开业以来,几乎没有关过门,实在有事,最多关门半天。这次是怎么了?

再次营业的时候,旺旺妈满脸灿烂的笑容。邻居问,这几天干啥去了?她说:去北京旅游了。旺旺就要上学了,我们两口子也从来没出过远门。这次去北京好几天,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

她将招牌和灯盏重新擦拭一遍,到了晚上,旺旺超市那盏灯更加明亮了。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平时热热闹闹的合欢树下变得十分安静,表现了街坊大妈们对店铺新来房客的好奇,引出了对新房客一家的介绍。
B.旺旺爸遭遇车祸后,旺旺妈率先振作,置办货架开小超市,并以儿子的名字“旺旺”命名,寄予了对未来的美好期望。
C.旺旺超市是一家人的根基,夫妻二人共同打理超市,水果蔬菜新鲜,价格也比其他超市便宜很多,因而生意红火。
D.“去天安门看了升国旗,还去了故宫、万里长城!”旺旺妈自豪的语气说明一家人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得到改善。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理解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的环境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场所,而合欢树这一物象与主人公一家的形象相映成趣、相得益彰,有助于表达主题。
B.小说多处运用对比手法来增强感染力,如夫妻俩痛哭,与下文“脸上逐渐有了笑容”“满脸灿烂的笑容”形成对比,塑造了人物形象。
C.“旺旺超市却罕见地关了门”这一情节的设置,既表现了超市的生意好,同时也设置了悬念,使行文有起伏,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D.小说在塑造旺旺妈这一形象时,运用了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动作描写等多种手法,还通过合欢树下老人们的评价侧面烘托形象。
3.小说以“幸福的光亮”为题,有哪些内涵?
4.旺旺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3-08-05更新 | 572次组卷 | 81卷引用:贵州省贵阳市开阳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10月月考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纵观人类文明发展史,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_________的楼兰古城,是人类向大自然过度索取留下的深刻教训;润泽一方的都江堰,记录下中国人_________利用自然的朴素智慧;新中国成立以来,三代塞罕坝人接力传承,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人类与生态环境互动的诸多事例,一遍遍警示和昭示我们:_________、竭泽而渔的发展方式已走到尽头,顺应自然、保护生态的绿色发展已是必然选择。

绿色是大自然的底色,我们要像保护自己的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面对脆弱的生态环境,我们不能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如今,绿色生活方式已经是中国社会的新时尚,生态环保思想日益成为主流文化。垃圾分类制度逐步推进,绿色出行为最后一公里难题找到了答案,地球一小时等环保公益活动_________ ……(               );保护环境的自觉,推动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环境治理体系。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处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过眼云烟     妥善     杀鸡取卵     如日中天
B.黄沙漫天     妥当     以卵击石     如日中天
C.黄沙漫天     妥善     杀鸡取卵     如火如荼
D.过眼云烟     妥当     以卵击石     如火如荼
2.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工业化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的生态创伤。
B.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也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
C.工业化为社会制造了大量的财富,也留下了满目疮痍。
D.工业化留下了满目疮痍的生态创伤,也为社会创造了大量的财富。
3.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对自然的热爱,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B.热爱自然的情怀,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C.对自然的热爱,凝结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D.热爱自然的情怀,凝聚成生态文明建设的强大动力
2022-07-12更新 | 779次组卷 | 46卷引用:贵州省铜仁市思南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古往今来,中国人民爱牛、敬牛、颂牛,或咏之,或绘之,或塑之。在唐朝诗人柳宗元看来,牛是“日耕百亩”的勤劳符号;在宋代名将李纲眼中,牛代表的是“但得众生皆得饱,不辞羸病卧残阳”的奉献精神;在现代诗人臧克家笔下牛具有的是“深耕细作走东西”的开拓品格。体悟牛的品格,弘扬牛的精神,具备牛的干劲,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涵,也是中国人民精气神的具体体现。


要求:结合材料,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2-06-27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仁怀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4 . 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的空缺部分。
(1)梨花自古就是文人志士赞扬之物,梨花盛开,洁白如雪。而《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却反其道而行之,将雪比作梨花,富有诗意。
(2)《阿房宫赋》中用排比句式渲染“秦爱纷奢”,其中把梁柱上的钉头与粮仓中的米粒进行对比,突出统治者奢靡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引用“五丁开山”神话传说,增添了浪漫气息。
2022-06-19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仁怀市四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红色资源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与未来。新时代的文博从业者要勇担使命,保用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生机活力。

统筹规划,保护好红色资源。承载中国革命伟大历程和感人事迹的红色资源,是弘扬革命传统和革命文化、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激发爱国热情、振奋民族精神的生动教材。红色资源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对红色资源统筹规划,从档案建立入手,高度重视并全面深入红色资源的保护研究:开展革命文物的保存现状调查、预防性保护研究,以及红色资源保护的材料和技术研究,尽可能形成保护标准和规范,为文物保护打下坚实的基础;开展红色资源保护相关的理论基础研究,探讨红色资源整合、统筹规划和整体保护议题,从而发挥红色文物服务大局、资政育人和推动发展的独特作用;开展红色资源保护实践的比较与实证研究,通过不同保护实践的对比和实证研究,筛选出具有良好保护经验和保护模式的案例,以此为鉴向全国推广;开展数字化和科技赋能研究,以实现文物信息共享为目的,以红色文物资源数字化为基础,引入现代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统一构建和完善文物数字化保护利用体系。在深入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根据不同的保护需求,统筹安排、积极推进红色资源的保护工作。

合理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首先,要精心策划主题展览,这是重要的途径。在充分提炼文物和旧址的内涵和时代价值的基础上,重视历史照片的运用,对旧址的原状陈列进行不断丰富提升。围绕展览主题,通过历史细节的展示,使文字叙事、图片叙事和文物叙事融为一体。以“情感”为纽带,使展览成为策展人与观众沟通、对话的媒介。引入新媒体技术,提高展览品质,增强互动性,扩展叙事空间,提升游客的体验感、融入感、代入感,使其在升华纪念情绪的同时,进入人、物、精神合一的境界。以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2021年举办的展览为例,春节期间推出的《焕彩中国年——绵竹年画迎新春》展览,让观众在中华传统文化中寻找精神滋养,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5月份推出的《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展》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系统地展现了100年来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实现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光辉历程,引发共鸣和共情。其次,要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充分利用红色文物资源,在尊重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的前提下,找准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的切入口,因地制宜地推进文旅融合。通过对红色资源背后故事挖掘出来的内涵信息,赋值到展览、文创、党建教育和新媒体宣传中,融入红色旅游中,力图让红色旅游做到“有物可看、有事可说、有史可依、有理可循”,让红色文化资源强有力地支撑红色旅游的发展。还要用心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红色文创产品是将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融为一体的产物,一方面可以传承、发扬文化精神,另一方面可以带来经济效益。要深度解析红色文化内核,有效提取红色文化元素,使其具备美感和艺术气息,抓住消费者的眼球。要开发合乎新时代价值体系又极具地方特色且富含创意的红色文创产品,还要结合文化旅游,做好宣传和营销,大力开发文创市场,从而促进红色文创产品的销售。

新时代的文博从业者要对红色资源保用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时代的生机活力,给予民众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感召,让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昂首奋进新征程。

(摘编自田兴玲《保用并重,盘活红色资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资源不仅属于过去,更属于当下与未来。我们既要统筹规划,保护好红色资源;也要合理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
B.《光辉历程——中国共产党全国代表大会主题展》不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就不能展现100年来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C.红色资源是非常宝贵的,要让红色文化资源强有力地支撑红色旅游的发展。红色旅游也代表了中国旅游未来的发展方向。
D.红色文创产品既可以传承发扬文化精神,又可以带来经济效益,其开发离不开多种因素,其中,创意是最重要的因素。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由红色资源说起提出“新时代的文博从业者要勇担使命保用并重,让红色资源焕发生机活力”的观点。
B.文章列举川陕革命根据地博物馆举办的有关展览证明了精心策划主题展览是合理开发并利用好红色资源的重要途径。
C.文章在论证“合理开发,利用好红色资源”时,采用递进式结构,从大力发展红色旅游、开发红色文创产品等角度展开。
D.最后一段重申观点并且指出要给予民众文化的熏陶和历史的感召,让人民坚定文化自信,昂首奋进新征程。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红色资源的保护需要高度重视并全面深入进行相关研究,只有在深入开展研究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做好保护工作。
B.主题展览要紧扣主题,通过历史细节的展示,使文字、图片和文物的叙事融为一体,还要引入新媒体技术提高展览品质。
C.发展红色旅游,要充分利用红色文物资源尊重文化和旅游发展规律及客观差异,因地制宜,推进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
D.用心打造融地域特色、文化内涵、观赏性实用性、艺术性为一体的红色文创产品,必将能抓住消费者的眼球,从而热销。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适中(0.65) |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蜘蛛在檐前做网捉拿飞将,有各种各样的方法。如果蚊蚋等小虫飞去,触在网上,急待挣扎时,蜘蛛忽然赶到,急忙地把它捉住,咬在“嘴”里,或者就吸食它的汁液,或者咬了回到网中央或檐下,好像我们咬片面包或饼干似的不费力气。如果投入网里的不是这等小虫,而是气力较大的飞虫,它就急忙跑来,放出丝,用脚拿了丝向飞虫去缚。直到那牺牲者挣扎不动为止。如果来的飞将是带枪的,例如蜜蜂,蜘蛛见它被网粘住,赶到前面,用丝向飞将身上绕一下,转身便走,担心被它的标枪投着。但走不多远,又回转去,再绕一下,又走开。随后是接连绕几转,跑开一次,等到看着那飞将挣扎的力量已弱,才靠近它的身边,把它仔细捆缚。

②蜘蛛的丝,姑且不说科学上的观察和闲暇时的观赏,从实用上来看也是很有意思的。小孩们用竹扎成一个圈,装上一个柄子,竹圈上兜上蛛网,当作一种捕虫网,可以捉他所要的飞虫。西洋有人想养蜘蛛,取它的丝织东西,以代蚕丝。据说试验者曾取蛛丝织过手套、袜子等东西,只是蜘蛛饲养不容易,它要吃昆虫,而且胃口又很好,吃得又很精细,专吸食昆虫的汁液。蜘蛛饲养起来,比采了桑叶饲蚕费事得多,因此只好作罢了。

③天文学家在他们的天文镜中装上极细的丝,遥望天空时,视野中有了细的行条,就可以比较星的位置。他们先用蚕丝,把一根蚕丝的两股分开,但是还嫌太粗。1820年,一个英国的仪器制造家名叫忒劳顿的,设法改用蜘蛛丝。他用的是一种背上有十字纹的称为园蛛的丝。不但比一般蚕丝更细,而且很韧,又不会扭曲。取丝的时候只要把蜘蛛小心谨慎地固定在一个架上,放出来的丝头粘在一个卷丝器上,把卷丝器转动,便可以抽出很长的丝。蚕丝一股有一英寸的二十分之一粗,而园蛛的丝细到只有大约一英寸的一万五千到二万分之一,比蚕丝细多了。

④可是有些蜘蛛并不做网,泥土上跑来跑去的狼蜘蛛,壁上的蝇虎等,都不做网,丝却是有的。不结网的蜘蛛也食肉,不过他们捕取食物用力搏取,不是用丝去绑缚的。

(节选自周建人《蜘蛛》,有删改)

1.下列关于“蜘蛛”的表述,与原文不符的一项是(     
A.蜘蛛捉拿飞虫的办法多种多样,且具有针对性。
B.蜘蛛吃昆虫吃得十分精细,专吸食它们的汁液。
C.蜘蛛的丝,不仅牢固美观,其价值也是多方面的。
D.有些蜘蛛,如狼蜘蛛等,虽说有丝,却并不结网。
2.下列对选文第③段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忒劳顿在天文镜上选用了比蚕丝效果更好的蜘蛛丝。
B.跟一般的蚕丝相比,蜘蛛丝不但更细,还不会扭曲。
C.取蜘蛛丝时将其固定并按一定程序操作,便可抽丝。
D.天文镜中装上的蛛丝越细,比较星的位置就越准确。
3.下列关于选文说明方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段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介绍蜘蛛捉拿各类飞虫的方法和本领。
B.第②段举小孩子利用蛛网制作捕虫网的例子,说明蜘蛛丝有实用价值。
C.第③段用作比较、列数字、下定义等说明方法,介绍蛛丝的独特价值。
D.第④段以狼蜘蛛为例子,说明生物界有的蜘蛛虽有丝,却并不结网。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捉拿飞虫的过程来看,蜘蛛是极其聪明的,一般不会失手。
B.蜘蛛不容易饲养,使得取它的丝来织手套等东西不能成为现实。
C.不做网的蜘蛛,不是用丝缚住食物,而是靠自身的力量获取食物。
D.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科学家一定会发现蜘蛛丝更多更大的价值。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青雀黄龙之舳。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而不见,奉宣室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酌贪泉觉爽,处涸辙以犹欢。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节选自王勃《滕王阁序》)

1.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川泽其骇瞩   纡:曲折B.气凌彭泽之   樽:酒杯
C.谁失路之人   悲:痛苦D.不坠青云之   志:志向
2.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响穷彭蠡   之:的,助词B.奉宣室何年   以:用,介词
C.穷睇眄中天   于:在,介词D.酌贪泉觉爽   而:却,连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有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舸舰弥B.怀帝而不见C.海虽赊D.吴会于云间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的“四美”“二难”分别是指古代的四大美人和作者遇到的两种困难。
B.选文表达了作者虽是“失路之人”,但仍然渴望得到赏识和朝廷重用的情志。
C.作者参加聚会之时,饮酒作诗,赏景赋文,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得到启发。
D.诗人虽慨叹自己时运不济,命途多舛,但仍不坠青云之志,渴望报效国家。
5.下列对文中画线句子的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A.流动的晚霞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日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B.流动的晚霞和孤独的大雁一起飞翔,秋日的江水与长长的天空浑然一体。
C.飘零的晚霞和孤独的大雁一起飞翔,秋日的江水与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D.飘零的晚霞和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日的江水与长长的天空浑然一体。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燕园树寻

宗璞

燕园的树何必寻?无论园中哪个角落,都是满眼装不下的绿。这当然是春夏的时候。到得冬天,落叶树木剩了杈桠枝条,各种姿态,也是看不尽的。

②先从自家院里说起。院中的三棵古松,是“三松堂”命名的由来,也因“三松堂”而为人所知了。世界各地来的学者常爱观赏一番,然后在树下留影。三松中的两株十分高大,超过屋顶,一株是挺直的;一株在高处折弯,作九十度角,像个很大的伞柄。撒开来的松枝如同两把别致的大伞,遮住了四分之一的院子。第三株大概种类不同,长不高,在花墙边斜斜地伸出枝干,很像黄山的迎客松。

③院中还有一棵大栾树,枝繁叶茂,恰在我窗前。从窗中望不到树顶。每有大风,树枝晃动起来,真觉天昏地暗,地动山摇,有点像坐在船上。这树开小黄花,春夏之交,有一个大大的黄色的头顶,吸引了不少野蜂。

④后院有一株老槐树,比松树还要高大。老槐树下,如今是一畦月季,还有一圆形木架,爬满了金银花。老槐树让阳光从枝叶间漏下,形成“花荫凉”,保护它的小邻居。

⑤出得自家院门,树木不可胜数,可说的也很多,只能略拣几棵了。临湖轩前面的两株白皮松,是很壮观的。它们有石砌的底座,显得格外尊贵。树身挺直,树皮呈灰白色。俄文楼前有一株元宝枫,是涂抹秋色的能手。燕园中枫树很多,数这一株最大,两人才可以合抱。它一年一度焕彩蒸霞,使这一带的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

⑥杨柳极为普通,因为太普通了,人们反而忽略了它的特色。未名湖畔和几个荷塘边遍植杨柳,我乃朝夕得见。不管湖水是丰满还是低落,是清明还是糊涂,柳枝总在水面低回宛转,依依不舍。“杨柳岸,晓风残月”,岸上有柳,才显出风和月,若是光光的土地,成何光景?它们常集体作为陪衬,实在是忠于职守,不想出风头的好树。

⑦银杏不是这样易活多见的树,燕园中却不少,真可成为一景。临湖轩下小湖旁,七棵巨人似的银杏树站成一排,挡住了一面山。这两年,它们的叶子不够繁茂,已经不像从前那样有气势了。树下原有许多不知名的小红树,和大片的黄连在一起,真是如火如荼,现在莫名其妙地消失了,大概给砍掉了。这一排银杏树,一定为失去了朋友而伤心罢

⑧砍去的是寻不到了,但总有新的在生在长,谁也挡不住。

(节选自《宗璞散文》,有删改)

1.下列对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句子采用反问的语气,强调燕园的树多。
B.点出“燕园”“树”和“寻”,照应标题。
C.暗示寻的不只是树,更是某种精神和生命。
D.句子巧用反问,强化了作者寻树的决心。
2.下列对第⑦段中画线句子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因银杏树失去了如火如荼的小红树和黄连,既伤心又愤怒。
B.写银杏树“伤心”,实际表达的是作者的伤心及对树消失的惋惜。
C.写银杏树“伤心”,实际表达的是银杏树失去朋友的极大遗憾。
D.银杏树“伤心”,表现它的重情重义,与其他树相比更值得珍爱。
3.下列对第⑤段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燕园树虽多,但作者只从树身、树皮等方面描写两株白皮松和一株元宝枫。
B.写白皮松“有石砌的底座”,既表现了它受人重视,又凸显了它“格外尊贵”。
C.将元宝枫比作“涂抹秋色的能手”,表达了作者对元宝枫由黄红转青绿的赞美之情。
D.“秋意如醇酒,如一曲辉煌的钢琴协奏曲”,写出了作者为秋意而陶醉的美妙感受。
4.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三松堂因三棵古松而闻名,备受世界各地的人们关注。
B.老槐树保护的小邻居,指的是月季和爬满木架的金银花。
C.杨柳极为普通,湖边、荷塘随处可见,人们常常忽略它。
D.易活多见的银杏树站成一排,枝繁叶茂,非常有气势。
5.下列对选文写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紧扣“寻”,始于“寻”,终于“寻”,结构严谨,浑然一体。
B.选文写了众多树种,有详有略,柳树因太普通,所以写得最简略。
C.选文蓄势充分,盛赞美好生命,揭示了“新生命不可阻挡”的道理。
D.选文于平实的叙述中运用比拟等手法,语言亲切朴实,形象生动。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九歌》)自从屈原歌唱出这动人的诗句,它的鲜明的形象,影响了此后历代的诗人们,许多为人传诵的诗篇正是从这里得到了启发。如谢庄《月赋》说:“洞庭始波,木叶微脱。”至于王褒《渡河北》的名句“秋风吹木叶,还似洞庭波”,则其所受的影响更是显然了。在这里我们乃看见“木叶”是那么突出地成为诗人们笔下钟爱的形象。

“木叶”是什么呢?按照字面的解释,“木”就是“树”,“木叶”也就是“树叶”,这似乎是不需要多加说明的。可是问题却在于:我们在古代的诗歌中为什么很少看见用“树叶”呢?一般的情况,大概遇见“树叶”的时候就都简称之为“叶”,例如说:“叶密鸟飞碍,风轻花落迟。”(萧纲《折杨柳》)这当然还可以说是由于诗人们文字洗练的缘故,可是这样的解释是并不解决问题的,因为一遇见“木叶”的时候,情况就显然不同起来。诗人们似乎都不再考虑文字洗练的问题,而是尽量争取通过“木叶”来写出流传人口的名句,例如:“亭皋木叶下,陇首秋云飞。”(柳恽《捣衣诗》)可见洗练并不能作为“叶”字独用的理由,那么“树叶”为什么从来就无人过问呢?至少从来就没有产生过精彩的诗句。而事实又正是这样的,自从屈原以惊人的天才发现了“木叶”的奥妙,此后的诗人们也就再不肯轻易把它放过。于是一用再用,熟能生巧,而在诗歌的语言中,乃又不仅限于“木叶”一词而已。例如杜甫有名的《登高》诗中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这里的“落木”无疑的正是从屈原《九歌》中的“木叶”发展来的。按“落木萧萧下”的意思当然是说树叶萧萧而下,照我们平常的想法,那么“叶”字似乎就不应该省掉,然而天才的杜甫却宁愿省掉“木叶”之“叶”而不肯放弃“木叶”之“木”,这道理究竟是为什么呢?事实上,杜甫之前,庾信在《哀江南赋》里已经说过:“辞洞庭兮落木,去涔阳兮极浦。”这里我们乃可以看到“落木”一词确乎并非偶然了。古代诗人们在前人的创造中学习,又在自己的学习中创造,使得中国诗歌语言如此丰富多彩。

(节选自林庚《说“木叶”》,有删改)

1.下列关于“木叶”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木叶被屈原首先用于其动人的诗句中。B.木叶是人们在文学创作时首选的意象。
C.木叶具有不同于“树叶”的丰富意蕴。D.木叶是许多名句得以流传的重要因素。
2.下列对选文中画线句子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A.古诗中用“叶”而很少用“树叶”,是因“树叶”可简称为“叶”。
B.事实表明“树叶”不受古代诗人们喜爱,也没产生过精彩的诗句。
C.屈原发现了“木叶”的奥妙,使“木叶”成为历代诗人钟爱之物。
D.历代诗人不厌其烦地用“木叶”表情达意,创作了许多名篇名句。
3.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原使用“木叶”意象具有开创意义,对其后诗歌创作产生了深远影响。
B.“木叶”就是“树叶”,但中国古代诗歌却只用“木叶”而不用“树叶”。
C.从诗人宁可用“木叶”的事实看,他们用“叶”并非是为了文字洗练。
D.中国诗歌语言的丰富多彩,得益于古代诗人不断学习前人,又不断创新。
4.下列对选文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选文以众多诗人的名句中出现“木叶”形象作引子,引出议论的话题。
B.选文将“树叶”“叶”“木叶”的意象作分析比较,使文章论证更有力。
C.选文以天才的杜甫使用“落木”为例,说明古代诗人都富有首创精神。
D.选文引用屈原、杜甫等诗赋名家的名句阐述观点,具有很强的说服力。
文言小题-选择类 | 较易(0.85) |
10 . 下列文学常识的搭配,错误的一项是(     
A.《离骚》——屈原——战国B.《游褒禅山记》——王安石——宋代
C.《再别康桥》——徐志摩——现代D.《老人与海》——海明威——英国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