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语文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863 道试题
14-15高三下·黑龙江哈尔滨·期末
作文-材料作文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朋友圈流传着一个“稻草定律”:路边的一根稻草如果没人理会,它永远只是一根稻草。但如果卖白菜的人用它捆绑白菜,它的价值就与白菜一样。卖螃蟹的人拿它去捆绑螃蟹,它就与螃蟹的价值一样了。于是有人认为人的价值有时也像一根稻草,与自身无关,就看你与谁在一起。但也有人觉得稻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稻草,螃蟹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螃蟹,螃蟹的美味是稻草永远不会具有的,而稻草孕育的稻米的香味也是螃蟹所不具备的。

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3-10-05更新 | 467次组卷 | 67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五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2 .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材料一:文化学者余秋雨认为华夏文明是世界上最长寿的文明,对比希腊、巴比伦等其他文明,只有华夏文明从未出现过历史断层与空白,以殷商甲骨文为代表的古文字体系一脉相承到今天。他说中国文化有特殊生命力”“不管到哪一代,中华文化,总在

材料二:600多岁的故宫,早已一改严肃、古板的面孔,借助科技创新的力量将自己打造成一个超级网红故宫猫吸粉无数、朕已阅胶带纸热卖、《我在故宫修文物》爆火、各色口红手慢无、故宫紫禁城上元之夜灯光秀一票难求……故宫淋漓尽致地展现了优秀传统文化,提振了国人的文化自信。

材料三:国潮是一种现象,它需具备两个要素:其一,要有中国文化和传统的基因;其二,要与当下潮流融合,更具时尚感。

文化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国运强。没有高质的文化自信,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感悟和思考?校文学社近期正在开展以“点亮文化自信”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请结合你的感悟和思考写一篇征文进行投稿。

要求:结合材料,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3 . “飞花令”是古人经常玩的烧脑游戏,行“飞花令”时可选用诗词曲中的句子。“飞花令”基本的玩法是,甲:花重锦官城,“花”落在第一个字的位置上。乙:桃花潭水深千尺,“花”落在第二个字的位置上。丙:花谢花飞花满天,“花”落在第三个字的位置上……以此类推,当“花”落在第七个字的位置上时,一轮完成即可继续循环,答不上的人就要罚酒。请根据你的背诵,完成飞花令——江。
2023-08-27更新 | 1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觉醒年代》是一部具有思想深度、历史深度与艺术深度的优秀电视剧。它第一次全景呈现了对现代中国产生划时代影响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第一次生动______了陈独秀、李大钊、胡适、蔡元培以及鲁迅、钱玄同、刘半农等一代新文化巨人的群体风采,第一次在______的历史大背景下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逻辑和中国共产党出现的必然性,第一次将五四新文化摧枯拉朽、一往无前的时代精神表现得历历在目、酣畅淋漓,第一次将五四青年追求祖国新生、追求民主科学、追求自由解放的初心表现得青春激荡、热血沸腾。

电视剧用两代人的选择告诉我们,在那个中国即将被开除出地球球籍的时代,(     )《觉醒年代》虽然______地带有特定时代、特定创作方式的时代影响,但它无疑是向拉开现代中国大幕的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次崇高致敬,是对新文化仪态万千的思想遗产的慎重继承,剧中所谓中国三千年之大变局,第一代现代意义的知识分子用不同的方式对中国向何处去的追问,作为世纪考卷,至今依然______。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塑造       风雨飘摇       不可否认       震耳欲聋
B.创造       风起云涌       不可否认       振聋发聩
C.塑造       风起云涌       不可避免       振聋发聩
D.创造       风雨飘摇       不可避免       震耳欲聋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因为有了壮士断腕、革故鼎新,才有了中国的出路
B.中国的出路是壮士断腕、革故鼎新
C.唯有壮士断腕、革故鼎新才是中国的出路
D.只有革故鼎新、壮士断腕才是中国的出路
3.以下句子中引号的用法和文中“球籍”一处引号用法一致的是(     
A.鲁迅在书桌上刻了一个小小的字:“早”。
B.海伦学会了用手指“说话”。
C.一氧化碳中毒,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煤气中毒”。
D.陆游诗云:“汝果欲学诗,工夫在诗外。”
2023-08-27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宿江边阁/后西阁

杜甫

暝色延山径,高斋次水门

薄云岩际宿,孤月浪中翻。

鹳鹤追飞静,豺狼得食喧。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

【注】①大历元年(766)春离开成都的杜甫来到夔州,同年秋寓居夔州的西阁。江边阁、高斋,皆指西阁。②瞑色:暮色。③次水门:位于水门。水门,指翟塘峡口。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点明寄宿的时间、地点,“延”字将暝色、山径连接起来,写出了苍茫暮色自远而至之状。
B.颔联通过写深夜山间停宿的薄云和日夜奔涌不息的大江来烘托诗人孤寂的处境和难平的心境,构成了一种幽渺的艺术境界。
C.颈联由所见写到所闻,所选用的意象颇具象征性,鹳鹤象征在战乱中被掠夺、压迫的劳动人民。
D.尾联卒章显志,情感深沉,一个“无力”表达了诗人曾经“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夙愿无法实现的无奈。
2.本诗写景极富艺术魅力,请结合全诗作简要赏析。
2023-08-27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费宏,字子充,铅山人。甫,举成化二十三年进士第一,授修撰。弘治中,迁左赞善,直讲东宫,进左谕德。武宗立,擢太常少卿。正德二年拜礼部右侍郎,寻转左。五年进尚书。

帝耽于逸乐,早朝日讲俱废。宏请勤政、务学、纳谏,报闻。宏持重识大体,明习国家故事。数劝帝革武宗弊政。大礼之议,诸臣力与帝争,帝不能堪。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及廷和等去位,宏为首辅。加少师兼太子太师、吏部尚书、谨身殿大学士,委任甚至。

户部议督正德时赋,宏偕石珤、贾咏请断自十年以后。从之。未几,帝以四方灾异,敕群臣修省。宏等因言:陛下用度无节,工役不休。畿内土地半成庄田,内库收纳要求逾倍。太仓无三年之积而冗食日增,京营无十万之兵而赴工不已。直臣得罪未见原,言官举职乃被诘。律所当行者数经不诛,罪无可辨者遽传旨获免。干和召怨,自非一端。帝引咎褒答,然不能用也。

宏为人和易,好推毂后进。其于大礼不能强谏,亦未尝附离。而是时席书、张璁、桂萼用事。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曾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宏每示裁抑,璁、萼亦大怨。帝尝御平台,特赐御制七言一章,命辑倡和诗集,署其衔日内阁掌参机务辅导首臣。其见尊礼,前此未有也。璁、萼滋害宏宠。

及璁居兵部,宏欲用新宁伯谭纶掌奋武营,璁遂劾宏劫制府部。无何,又因宏子懋良坐罪下吏,攻之益力,复录前后劾疏上之。不得请,则力求罢,诋宏尤切,章数上。宏亦连疏乞休,帝辄下优诏慰留,然终不以谴璁、萼。于是奸人王邦奇承璁、萼指,上书污故大学士廷和等,并诬宏。宏竟致仕去。十四年,萼既前死,璁亦去位,帝始追念宏。四月,再遣行人即家起官如故。七月至京师。使中使劳以上尊御馔,面谕曰:与卿别久,卿康健无恙,宜悉心辅导称朕意。顿首谢。自是眷遇益厚。未几卒,年六十有八。帝嗟悼,赙恤加等,赠太保,文宪。

(节选自《明史·费宏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B.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C.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D.书弟检讨春/故由他曹改用/及《武宗实录》成/宏议出为佥事/书由是憾宏/璁/萼由郎署入翰林/骤至詹事/举朝恶其人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冠:即冠礼,是中国古代男性的成年礼,冠礼在宗庙中进行,由父亲主持,指定贵宾给行冠礼的青年加冠三次。
B.尚书:最初是掌管文书奏章的官员,后职能扩大,其官署为尚书省。唐代始设六部,各部以尚书、侍郎为正副长官。
C.顿首:以头叩地即举而不停留谓顿首。古代的一种交际礼仪,也可用作书简表奏用语。
D.谥:即谥号,古人死后依其生前行迹而为之所立的称号。帝王的谥号一般由礼官议上,臣下的谥号由朝廷赐予。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费宏年轻有为,博学多才。他年纪轻轻就高中状元,对国家过往旧事非常熟悉,担任过多个官职,颇受重用。
B.费宏行事慎重,顾全大局。他深得皇帝的信任,皇帝因他在“大礼”之争中能揣摩圣意而赞赏他,还赠送给他自己的诗作。
C.费宏青年入仕,但仕途多舛。张璁、桂萼数次弹劾诬告费宏,费宏也接连上书请求退休,最终被允许。
D.费宏仕途跌宕,晚年再受重用。张璁、桂萼去世后,费宏又被召回,皇帝更加礼遇他,多次向他咨询政事。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宏颇揣知帝旨,第署名公疏,未尝特谏,以是帝心善之。
(2)律所当行者数经不诛,罪无可辨者遽传旨获免。
2023-08-27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艺术境界之真,不等于实录、实描、实写。实录是史家的事,实描是匠人的事,实写是记者的事。然而即便是史学著述、新闻写作,面对真实的人物和事件,也得有一定的选择与取舍。

艺术境界之所以需要真,乃是基于这样的审美实际:唯有真情实境,才能引人;唯有真情实感,才能动人。鉴赏者只有在信以为真的心绪的引领下,才乐于进入艺术审美的过程。看画,看戏,看小说,尽管观众读者明知这是画的,编的,造出来的,可他们会主动地进行虚实真假的心理转换:以虚为实,以假为真。可见,艺术创作的基点在于,不是胡编乱造,而是以生活真实为依凭进行艺术真实的再创造。由真而假,由假而真,出发点是真,落脚点在真,的品格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不断地得到铸炼与提高。

只有懂得艺术真实的这种真正底蕴,才能理解艺术境界之真的领域的广与阔——夸能显真。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谁说这不是情感之真?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能讲这不是景物之真?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这佳人之美的真实感难道你会怀疑?艺术实践表明,夸张的美学功能,有如一面以艺术灵性为涂饰的、形制特殊的放大镜,最能突出人、物之真,情、景之真,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之中体悟艺术更高层次的真实感。

幻中有真。比如我国著名的幻想小说《西游记》,通篇以虚幻的境界来敷演唐僧师徒西天取经的故事,似人似佛,亦鬼亦魔,上天入地,惊险离奇,然愈幻而愈觉其真。尤其孙悟空的形象,他叱咤风云、驱邪去恶的智慧与本领,已经成为体现我们民族心灵理想的最佳典型之一。这是荒诞化、玄妙化、魔幻化了的人生境界。似乎作者在巧施艺术的魔法,以期读者能于幻境之中更深刻的体悟世事之真、理想之真。借用艺术家的话来形容,就是寓真于诞,寓实于玄(刘熙载)。

梦亦存真。人道是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梦确乎是一位艺术家,具有再现与重塑人生境界的本领。昔日美好的形象留存于梦境中,永葆青春的情韵。现实中追索不到的美好事物,会于梦境之中得到圆满的实现。在中国文艺史上,艺术家借梦以抒情志感者颇多,最有名的当数临川四梦[注]。《牡丹亭》中二八娇女杜丽娘游园惊梦,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幸福,梦境中得到了。由惊梦而寻梦,这位美丽少女表现出对爱情生活的执着追求:休论梦境虚实,即便是梦中有一刻的欢欣,也姑且以虚当实,以幻为真。她不愿意走出这梦境,她希望永远流连在这梦中。这使人想起老式戏台的一副对联:筑斯台悠也久也,观往事梦耶真耶。真可说是绝妙地道出了艺术境界的真谛。

(选自邓牛顿《中国美学感悟录·境界篇》,有删节)

【注】临川四梦:指明代剧作家汤显祖的《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四剧皆以梦境为依托。

1.下列关于“艺术境界之真”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境界之真,不是像史学家那样实录生活,也不是像匠人那样如实描摹,也不是像新闻记者那样不加取舍地照搬客观事实。
B.艺术境界之真,不是客观再现生活真实,而是源于真实,以生活真实为依据进行艺术的再加工,由真而假,最后又归于真实。
C.真情实境能吸引人,真情实感能打动人,所以,鉴赏者往往会在真的引领下,进入艺术审美过程。
D.夸张、魔幻、梦境,均能创造艺术境界之真,这是达成艺术境界之真的主要途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围绕艺术境界之真采用了并列式论证,提出了夸能显真,幻中有真,梦亦存真三种创造艺术境界之真的途径。
B.第三段连用三个反问句,意在论证夸张的美学功能是让人于夸张的境界中感受更高层次的真实。
C.作者列举《西游记》的例子,有力论证了“寓真于诞,寓实于玄”的笔法可以创造艺术境界之真。
D.文章综合运用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引用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使抽象的美学原理通俗易懂。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鸿门宴》中,作者司马迁凭借想象还原历史人物的对话、行动,有文学创作的特点,也并不违背史学的纪实原则。
B.“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的洞箫声描写,之所以能让人如临其境,是因为苏轼用夸张的笔法创造了艺术境界之真。
C.《西游记》中唐僧师徒四人形象至今仍有其现实典型性,正是由于作者借助魔幻手法来表现人物,开创了魔幻小说的先河。
D.《梦游天姥吟留别》虽然描绘了虚无缥缈的神仙世界,但是李白借梦境映射现实,表达了对人生理想不懈追求的真实情感,依然能让读者体会到艺术境界之真。
2023-08-27更新 | 4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语言表达 | 适中(0.65) |
8 . 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日常生活中,我们受到微生物感染主要有两种:“细菌感染”和“病毒感染”。______,通常会采用抗生素治疗,比如世界上第一种被发现的抗生素——青霉素,就是通过破坏细菌的细胞壁和酶系统杀死细菌,而人类细胞不具有细胞壁,所以这类抗生素对人体的副作用很小;______,情况就会大不相同。因为病毒的结构很简单,没有细胞壁这样明显的靶子可以攻击,它只会隐匿在人体细胞中,即使药物来了也无从下手。所以,即便科学发展到今天,我们面对新冠病毒时,______,只能针对发热、呼吸困难等症状进行支持性治疗。

2023-08-25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名篇名句默写-情境默写 | 较易(0.85) |
名校
9 .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说男子的爱情没有定准,他的感情一变再变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白居易在《琵琶行》中借助设问突出自己被贬之地的偏僻荒寒以寄寓苦情的诗句。
(3)请任写一句与“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有异曲同工之妙,将看不见摸不着的愁思表达得淋漓尽致、形象可感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徙(节选)

汪曾祺

先生名鹏,字北溟,三十后,以字行。家世业儒。祖父、父亲都没有考取功名,靠当塾师、教蒙学,以维生计。三代都住在东街租来的一所百年老屋之中,临街有两扇白木的板门,真是所谓寒门。先生少孤。尝受业于邑中名士谈甓渔,为谈先生之高足。谈先生说:高氏有子矣。北溟之鹏终将徙于南溟。

果然,高先生在十六岁的时候,高高地中了一名秀才。众人说:高家的风水转了。

不想,第二年就停了科举。

废科举,兴学校,这个小县城里增添了几个疯子。有一姓徐的呆子,穿着油腻的长衫,一边走,一边念。念到曾经业师浓圈密点的得意之处,摇头晃脑,昂首向天,面带微笑,如醉如痴。一直念到两颊绯红,双眼出火,口沫横飞,声嘶气竭。长歌当哭,其声冤苦。

他这样哭了几年,一口气上不来,死在街上了。

高北溟坐在百年老屋之中,常常听到徐呆子从门外哭过来,哭过去。他恍恍惚惚觉得,哭的是他自己。功名道断,高北溟怎么办呢?

头二年,他还能靠笔耕生活。谈先生还没有死。有人求谈先生的文字,碑文墓志,寿序挽联,谈先生都推给了高先生。所得润笔,尚可鬻粥。谈先生寿终,高北溟缌麻服孝礼致哀写了一篇长长的祭文,泣读之后,忧心如焚。

他也曾像祖父和父亲一样,开设私塾教几个小小蒙童,教他们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然而除了少数极其守旧的人家,其他人家都已经把孩子送进学校了。他也曾挂牌行医看眼科。谈老先生的祖上本是眼科医生。他劝高鹏也看看眼科医书,给他讲过平热泻肝之道。可是城里近年害眼的不多。文章不能锅里煮,百无一用是书生,一家四口,每天至少要升半米下锅,如之何?如之何?

正在囊空咄咄,百无聊赖,有一个平素很少来往的世交沈石君来看他。沈石君比高北溟大几岁,也曾跟谈老先生读过书,开笔成篇以后,到苏州进了书院。书院改成学堂,革命、光复,他就成了新派,多年在外边做事。他有志办教育,在省里当督学,他劝高北溟去读两年简易师范,取得一个资格,教书。

读师范是被人看不起的。师范不收学费,每月还有伙食津贴。师范生被人称为师范花子,但这在高北溟是一条可行的路。简师只有两年,一晃也就过去了。按规定,简师毕业,只能教初、中年级,因为高先生是谈觉渔的高足,中过秀才,声名籍籍,叫他去教大狗跳、小狗叫,实在说不过去。因此,破格担任了五、六年级的国文。即使这样,也还不能展其所长,尽其所学。然而高先生教书是认真的,讲课、改作文,郑重其事,一丝不苟。

同事起初对他很敬重,渐渐地在背后议论起来,说这个人的脾气很方。是这样,高先生落落寡合,不苟言笑,不爱闲谈,不喜交际。他按时到校,到教务处和大家略点一点头,拿了粉笔、点名册就上教室。下了课就走。有时当中一节没有课,就坐在教务处看书。

他不吃烟,不饮酒,不打牌,不看戏。除了学校和自己的家,哪里也不去,每天他清早出门,傍晚回家。拍拍白木的板门,过了一会,门开了。进门是一条狭长的过道,砖缝里长着扫帚苗、苦艾和一种名叫七里香其实是闻不出什么气味,开着蓝色的碎花的野草,有两个黄蝴蝶寂寞地飞着。高先生就从这些野草丛中踏着沉重的步子走进去,走进里面一个小门,好像走进了一个深深的洞穴,高大的背影消失了。木板门又关了,把门上的一副春联关在外面。

高先生家的春联都是自撰的,逐年更换。都是述怀抱、抒愤懑的词句,全城少见。

这年是辛未年,板门上贴的春联嵌了高先生自己的名字:

辛夸高峙桂

未徙北溟鹏

也许这是一个好兆,未徙者将徙也。第二年,高北溟竟真的徙了。

这县里有一个初级中学,办得不好。教育局长不得不下决心对这个学校进行改组。恰好沈石君因和厅里一个科长意见不合,愤而辞职,回家闲居,地方上有人请他出山来做校长。沈石君再三推辞,禁不住不断有人踵门劝说,也就答应了。他只提出一个条件:所有教员,由他决定。教育局长沉吟了一会,说:可以。

国文教员,他聘了高北溟。许多人都感到意外。

高北溟和沈石君以及一般同事相处甚得。沈石君每年暑假要请一次客,对校中同仁表示慰劳,席间也谈谈校务。高先生是不须催请,早早就到的。他还备了几样便菜,约几个志同道合的教员,在家里赏荷小聚。三十几个教育界人士,联名写信告了沈石君。沈石君知道这个初中校长的位置,早已有人觊觎,他毫无恋栈之心,主动递了一封辞职书。不两天,批复照准。继任校长,叫尹同霖。尹同霖问沈石君有什么托付,沈石君只希望他能留高北溟。尹同霖满口答应。

沈石君束装就道之前,来看了高北溟,说他已和尹同霖提了,这点面子料想他会给的,他叫高北溟不要另外找事,安心在家等聘书。

快开学了,聘书还不下来。同时,却收到第五小学的聘书。

高先生只得再回五小去教书。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北溟早年师承名士,心怀大志,但时代巨变使他失去了人生的方向。但在求生本能的驱动下,他艰难顽强地活着,其精神难能可贵。
B.科举废止,高北溟和徐呆子一样绝望。徐呆子在门外哭,高北溟觉得他哭的是自己,表现了高北溟此刻也对自己的前途深感忧虑。
C.沈石君和高北溟同为谈老先生的学生,但两人却有着截然不同的人生,两相对照,更加突显了那个时代背景下高北溟命运的沉浮。
D.小说没有荡气回肠的情节和惊心动魄的场面,但是动作、语言、心理等描写生动细腻,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震动。
2.“徙”作为小说的标题,意蕴丰富。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3.徐呆子这一人物,在小说中着墨不多,但却作用巨大,请结合文本作简要分析。
2023-08-25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保山市中小学教育教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