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48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生态文学在中国发展的时间不长,仍是一个新兴的文学形态。生态文学作家们努力探索和尝试,让生态文学理念和实践在中国大地扎下根来。总结当代生态文学创作面貌,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特质。

报告文学表现突出,多种文学体裁并进。早期生态文学多采取第一人称叙述视角,文学形式以报告文学和散文居多。报告文学如徐刚写沙漠化防治的《穿越风沙线》,岳非丘写长江污染防治的《只有一条长江》等,可谓第一人称表达范例。散文如苇岸写华北大平原上动物、植物及农事活动的《大地上的事情》等,影响深远。近年来,小说和儿童文学领域也不乏生态文学佳作,带给我们惊喜。长篇小说周建新写人与海的《老滩》,儿童文学如黑鹤写动物的《银狐》等,都可圈可点。

全面观照生态文明建设各领域进展。近年来,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生态文学作家以自觉的使命感和担当精神,关注和思考生态环境问题,热情讴歌和礼赞生态环境保护者。陈启文《穿越共和盆地》真实记录与反映新中国治沙成就,李云峰《汾河行思录》关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等等。这些作品涉及生态文明建设多个领域,呼吁人们提高生态环保意识,以更大力度、更多措施开创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

以与时俱进的生态文明理念为当代文学增添新质。生态文学特征是什么?通过研究作家创作活动和作品,不难发现,生态文学一个重要特征是突出作家置身自然的体验和感受,或者说,作家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及其体验和感受,这是生态文学的独特之处。生态文学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无论记人、叙事、状物、抒情,或是回溯历史、描摹心灵,都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走入人类内心,关注人类普遍精神生态。作家们以人文主义情怀,对人类社会生态问题进行理性深刻的剖析与反省,努力探寻人类走出生态困境的可能出路。

(选自李青松《生态文学绿意盎然》,202043日《人民日报》)

材料二:

新冠肺炎病毒在全球肆虐的时候,生态文学的话题似乎有了更多的关注度。传统的文学,长时间来被人们理解为是人的文学,是以个性的语言故事、人物探析表达人的社会环境存在感受和命运的文学,是围绕着人的价值利害情景展开的语言叙述。生态文学则是对包含着人类在内的所有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其包含对象和目标显然是远远广泛于传统的文学界地的。生态文学有新的展开领域与活动舞台。因此,生态文学的开启,是一次深刻的文学变革与革命。

自古老的诗歌开始,文学就在以各种方式努力表达着人的社会感受和理想追求。经过几千年的时间和文学表达过程之后,如今人们渐渐地发现,仅仅依赖传统的文学观念和视野,着眼人类自己感受追求范围内的内容,已经很难解释和说明身边的人与环境、与他物的矛盾困窘关系与迷茫了。在人类痴迷地实现着自己的文化、政治、经济、科技、军事等价值目标,甚至以近似疯狂的力量和速度呈现影响结果的时候,却对自身赖以生存生长的摇篮地球的破坏严重地忽略了,对于与人类一起生长于地球上的各种具有生命的动植物的被毁坏严重忽略了,以至发生了地球生态家园的严重危机。这个现实而严重的危机,正是传统文学的困窘之处和生态文学现象新生的时代背景,正是生态文学对传统文学以革命与变革的表现提出挑战的根源。在茫然的地方寻觅,在盘桓的地方发现,在新的方向目标下出发,这就是生态文学勃发生长的机会与能动进取的意义价值。

因此,当我们在这里谈论生态文学的时候,最先要清楚地意识和理解,生态文学同传统的文学有很大区别,更是与传统文学中那种几乎是以人为中心而展开的历史、政治、文化、民族等局限性特点的文学表达有着质地的不同。生态文学,应当是出于人类的认识感受、在全球视野仔细认真地探求地球生命如何相互依存、共生并长的途径,实现共同长远和谐发展目标的新的未来的文学。这种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只有在这样的视野下,方能够感受到她的魅力和瑰丽的身姿。

(选自李炳银《生态文学:文学的变革与革命》202042日《文学报》)

材料三:

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生态文学可以深入反映生态保护、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等问题,承担起文学反映现实、抚慰人心、启发思考的社会责任。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首要是中国主题、中国题材、中国成就、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的表现,它可以为世界环境保护和生态可持续发展提供镜鉴。生态属于全人类,生态文学更易具有世界普遍性,是可以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和中国样本,可以丰富和充实世界生态文学宝库。同时,生态文学对中国独特的生态保护解决方案、经验、模式的描绘和书写,也能为世界生态文学包括自然文学、动植物文学、环境文学等带去许多有益的启示。

今后,中国生态文学应继续沿袭参与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做法,创作出更多体现绿色发展理念,反映绿色中国、美丽中国建设成就,赞美绿水青山,讴歌美好生活的作品。同时,生态文学也应继续致力于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肆意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推动人们思想和社会观念的变革,提高全社会的生态文明素养。

(选自李朝全《生态文学的中国表达》,202031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生态文学与传统文学明显不同,它不是关于人的文学,而是对自然对象和生命表现感受的一种叙述。
B.生态文学是以生态作为创作和表现对象的一种文学形态,在中国发展时间虽不长,但已经蔚为大观。
C.生态文学是关乎地球平衡运行和地球物种整体健康冷暖命运的文学,而不关乎历史、政治等因素。
D.中国生态文学只有立足于中国化的表达,才能反映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问题,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近年来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以及植被保护成效明显,这引发了生态文学作家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B.生态文学能从关注自然生态到关注人类精神生态,是因为作家将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观照。
C.生态文学要讴歌环境保护、绿色发展的成果,也要鞭挞那些肆意滥杀野生动物、破坏生态环境的恶劣行为
D.与传统文学相比,生态文学更具有世界普遍性,是更容易被全人类读者广泛接受和认可的一种文学样式。
3.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老舍的《草原》主要描绘了草原风光图、喜迎远客图和主客联欢图,抒发了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
B.姜戎的《狼图腾》表面上是写狼的习性,而背后折射出了生态系统的可循环性及其在历史长河中的必然性。
C.陈忠实的《白鹿原》以陕西关中地区白鹿原上白鹿村为缩影,讲述白姓和鹿姓两大家族祖孙三代的恩怨纷争。
D.迟子建的《原野上的羊群》通过原野上羊群与都市人的对比,写出了人性的扭曲,表达了对人类应有天性的呼唤。
4.材料二是如何逐步展开论述的?请结合材料内容具体分析。
5.通观三则材料,你认为中国生态文学发展的意义价值是什么?
2024-01-22更新 | 243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小题。

同从弟南斋玩月忆山阴崔少府

王昌龄

高卧南斋时,开帷月初吐。

清辉澹水木,演漾在窗户。

荏苒几盈虚,澄澄变今古。

美人清江畔,是夜越吟苦。

千里共如何,微风吹兰杜【注】

【注】兰杜:兰草、杜若,均为香草。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开头两句照应诗题,交代了时间、地点、事件。“月初吐”运用比拟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刚刚升起的景象。
B.诗的三、四句从视觉角度写水光上映,月光下泻,交相辉映窗棱。“澹”“演漾”化静为动,生动传神,极具特色。
C.诗的五、六句慨叹流光易逝、世事多变,和张若虚的“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一样都体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D.诗的七、八句用从对方落笔的手法,写远方的女子在清江河畔吟咏诗歌表达思念之情。
2.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中评价这首诗:“高人对月时,每有盈虚今古之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荏苒几盈虚”一句诗人通过问月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024-01-22更新 | 1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臣闻吏议逐客,窃以为过矣。昔缪公求士,西取由余于戎,东得百里奚于宛,迎蹇叔于宋,来丕豹、公孙支于晋。此五子者,不产于秦,而缪公用之,并国二十,遂霸西戎。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楚、魏之师,地千里,至今治强。惠王用张仪之计,拔三川之地,西并巴、蜀,北收上郡,南取汉中,包九夷,制鄢、郢,东据成皋之险,割膏腴之壤,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昭王得范雎,废穰侯,逐华阳,强公室,杜私门,蚕食诸侯,使秦成帝业。此四君者,皆以客之功。由此观之,客何负于秦哉!向使四君却客而不内,士而不用,是使国无富利之实而秦无强大之名也。

……然则是所重者,在乎色乐珠玉;而所轻者,在乎人民也。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臣闻地广者粟多,国大者人众,兵强则士勇。是以太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细流,故能就其深;王者不众庶,故能明其德。是以地无四方,民无异国,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今乃弃黔首以资敌国,却宾客以业诸侯,使天下之士退而不敢西向,裹足不入秦,此所谓“藉寇兵而赍盗粮”者也。

夫物不产于秦,可宝者多;士不产于秦,而愿忠者众。今逐客以资敌国,损民以益仇,内自虚而外树怨于诸侯,求国无危,不可得也。

(节选自《谏逐客书》)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地千里/先王之政(《答司马谏议书》)
B.河海不细流/则牛羊何焉(《齐桓晋文之事》)
C.王者不众庶/李牧连之(《六国论》)
D.士而不用/自濯淖污泥之中(《屈原列传》)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列举四位明君、诸多贤士为秦国做出巨大贡献的事例来说明客卿有功于秦,借贤人扬己,排比句的运用增强了说服力。
B.作者认为,如果秦君所看重的只在色、乐、珠玉方面,所轻视的却是百姓客卿的话,那么这不是能用来驾驭天下、制服诸侯的方法。
C.作者对秦王辞退一切客卿、把兵器和粮食给予盗贼,使得天下的士子不敢向西进入秦国,最终与诸侯国结怨的做法很不理解。
D.文章最后指出,驱逐客卿是在帮助敌国,是在减少本国人口而增强敌国的实力,会使秦国变弱,使国家陷于危地。
3.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五帝三王”,“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禹舜。“三王”指夏、商、周三代开国君主,即夏禹、商汤、周武王。
B.“丹青”中的丹、青本是两种可作颜料的矿物,因为我国古代绘画常用朱红色和青色两种颜色,因此丹青也成为绘画艺术的代称,后也用来指代史册、史籍。
C.“解官”,指辞去官职;“请老”,指古代官员请求退休;“下车”,指官吏因犯事被贬。
D.西戎,中国古代对西北少数民族的总称。古代居住在中原地区的汉民族自称“华夏”,称华夏周围四方的族人为东夷、西戎、南蛮、北狄。
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2)四时充美,鬼神降福,此五帝、三王之所以无敌也。
2024-01-22更新 | 254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七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忆少年·别历下

晁补之

无穷官柳,无情画舸,无根行客。南山尚相送,只高城人隔。

罨画园林溪绀碧。算重来、尽成陈迹。刘郎鬓如此,况桃花颜色。

[注]①此词为词人谪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告别历下时所作。②刘禹锡诗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刘禹锡从朗州被召回京,作桃花诗讽刺当时掌管朝廷大权的新官僚,同年又贬往连州。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三句以白描手法突出漂泊者的凄凉,连用三个“无”字更增漂泊者的悲哀。
B.“南山”两句点出题旨,南山相送,无限依恋,却被高城隔断,又添一层哀伤。
C.“罨画”句写长安风光,接着词人想象昔日林泉胜景俱为陈迹,不禁感慨万千。
D.词人借刘郎典故抒发好景不常、华年空过的感喟,也暗含受当权者排挤的不满。
2.古人评价说:“晁词时有健句豪语”,“与轼可肩随”。你认为本词有这样的特点吗?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末,吴冠中先生“笔墨等于零”的相关论说,曾引起画坛的轩然大波。这场关于中国画的“笔墨官司”已经过去了二十多年,但这场争论在AI5G技术飞速发展的当下再度被提起,提倡创新者觉得要以更为开放的心态让中国画迎接世界性的改造,而我认为应守住中国画的底线,笔墨仍是中国画的灵魂。

在世界画种中,能够以国别称呼的并不多,中国画是其中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讲,它代表了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精髓,看似简单的笔墨纸砚的组合,却贯通天地世界,构成了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中国画在全世界的艺术中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经过几千年的积累与沉淀,集思维模式、哲学理念和美学思想于一身。而它最为鲜明的体现就是笔墨,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和生命,是它区别于所有其他画种的重要形式,笔墨具有其他画种不可替代的独立性和无法比拟的特殊性。脱离了笔墨,任何堂皇恢宏的表现,任何华丽绝妙的色彩,都不能被定义在中国画的范畴之中,只能将其作为“综合艺术”等来看待。

笔墨是中国画的主体精神,五色俱全形神兼备,线条丰富墨蕴机巧,它是包容的、开阔的、创新的。千百年中,它并不放弃创新,形成了江潮汹涌百舸争流的生态。近百年来,出现了黄宾虹的焦墨法、林风眠的西画法,张大千的泼彩法、刘国松的揉纸肌理处理法等,这些艺术家们的大胆尝试创新,丰富了中国画笔墨的内涵,其价值也逐渐地被人认识、认同,这些中国画的艺术家完成了对中国画创造性的转换,成为中国画发展的重要链条。当代中国画的创作已经从原有传统的单一形式发展成多元并存的繁荣格局,并逐渐进入跨文化的视野,影响着世界的艺术创作,在形式、范式、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为世界提供独特的文化创造与中国经验。

呼吁对中国画的改造,其初衷是善意的,是充满期待的。但是中国画本身代表了中国文化,中国式的笔墨语言,作为一个民族的“根”性,是不可改变也是绝对不能改变的。在当代中西文化相互碰撞、交流影响的今天,中国的艺术家无意以中国画改造别国的画种,其他的画种也不可能改变中国画的特质和本性,它们可以相互影响、相互借鉴,但不应改变对方最根本的特质。一百多年的实践证明,中国画代替不了西画,西画也代替不了中国画。几千年形成的审美观念及语言形式,已经融入民族的基因与血脉。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不是因循守旧,而是一种对传统的尊重。在创作观念上我们是开放包容的,但在核心的理念中,我们保持着传统的文化自信,这种传统的文化自信,也是一种现代精神。

(摘编自吴川淮《笔墨是中国画的灵魂》)

材料二:

比起过去,如今的中国画创作更加自由,艺术家更关注艺术本体,甚至笔墨都可以不再是中国画唯一的载体。中国画可以摆脱技法、语言、场所环境的限定,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这是中国画发展的新前景与新趋势,也是中国画走向世界的新方法与新目标。我们需要以包容的姿态,来接受更多的机会与可能。我们相信,绵延数千年的中国文化可以怀抱新的艺术形式,展现出更加蓬勃的活力与生机。

对于中国画在当今时代的发展,不仅需要面对现实世界中的生存问题,还要认真对待数字化或者虚拟世界中的生存问题。5G时代,中国画如何占有一席之地?这也是我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5G时代把许多毫无关系的事情建立起联系,从而创造新的可能。所以,在这样的一个状态里,我们有可能面对的是一个从接受倒推创作进而改变创作的方式,这就是5G时代带给我们的一个机遇。包括目前争议较大的人工智能,也不是对过往中国画一些原有价值的否定,而是一种生命的延续,是新的机会。这些超出了我们习惯、逻辑的新技术,甚至有可能改变我们对于美或意义的认识。

中国画在传播角度也有着特别的生命力。比如笔墨问题,笔墨被描述得越玄妙,那些气韵生动、骨法用笔等就越发不可与外人道,甚至成为小圈子中的“暗号”。几十年来,艺术家与学者讨论甚至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它是不是中国画的价值核心,以及如何才能证明的问题。对于这一点,我不想陷入固有的思考窠臼。我们常说一幅中国画画得好,叫“笔精墨妙”,但是在展览中,这样的感受常常被忽视,其中一个原因是中国画尤其是手卷、册页、扇面等,没有油画、雕塑、影像那么大的视觉冲击力,因而在博物馆、美术馆等空间中容易被忽略。而这几年智能手机的发展,使大家可以方便地放大作品,以细读画作中的微妙之处,此时的感受是直接而简单的。观者只需经稍稍点拨,便可能得到恍然大悟的惊喜,进而破除对笔墨的认知恐惧。这或许就是时代给中国画带来的理解上的小小福利

(摘编自吴洪亮《中国画不能单纯延续传统笔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中的“笔墨官司”语带双关,既指用文字进行的争论,也指关于笔墨的争论。
B.材料一中的“江潮汹涌”“百舸争流”,前者侧重于势头强劲,后者侧重于流派众多。
C.材料二中的“虚拟世界中的生存问题”,指当下中国画创作与新技术使用的关系问题。
D.材料二中的“福利”指有利条件或者促进作用,“小小”二字带有欣喜和珍惜的意味。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画能够用国别称呼,与其具备民族性的独特的艺术语言特点密切相关。
B.两则材料的作者都主张艺术上要有包容心态,但前者更强调对传统的尊重。
C.坚守中国画的基本理念是文化自信,站在大的文化场域里和国际对话亦然。
D.智能手机为中国画的理解带来福利,使其在传播上较其他画种更具生命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主要观点的一项是(     
A.唐代张彦远《历代名画记》云:“画有六法,一曰气韵生动,二曰骨法用笔,三曰应物象形,四曰随类赋彩,五曰经营位置,六曰传移摹写。”
B.清代方薰《山静居画论》中说:“用墨无他,惟在洁净,洁净自能活泼。涉笔高妙,存乎其人。……墨法,浓淡精神、变化飞动而已。”
C.康有为在《万木草堂藏画目》中写到:“如仍守旧不变,则中国画学应遂灭绝,国人岂无英绝之士应运而兴,合中西而为画学新纪元者。”
D.林风眠在《东西艺术之前途》中指出:“东方艺术……常常因为形式过于不发达,反而不能表达情绪上之所需求,把艺术陷于无聊时消遣的戏笔。”
4.在中国画的笔墨问题上,两则材料论述的内容有什么不同?
5.材料一中作者是如何反驳对中国画进行改造的呼吁的?请简要概括。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周公受封于鲁,以此移风易俗。孔子修成、康之道,述周公之训,以教七十子,使服其衣冠,修其篇籍。故儒者之学生焉。

墨子学儒者之业,受孔子之术,以为其礼烦扰而不悦,厚葬靡财而民,久服伤生而害事,故背周道而用夏政。节财、薄葬、闲服生焉。

齐桓公之时,天子卑弱,诸侯力征,南夷北狄,交伐中国。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桓公忧中国之患,苦夷狄之乱,欲以存亡继绝,崇天子之位,广文、武之业。故《管子》之书生焉。

齐景公内好声色外好狗马猎射亡归好色无辨。作为路寝之台,族铸大钟,撞之庭下,郊雉皆响。一朝用三千钟赣,梁丘据、子家哙导于左右。故晏子之谏生焉。

晚世之时,六国诸侯,溪异谷别,水绝山隔,各自治其境内,守其分地,握其权柄,擅其政令,下无方伯,上无天子,力征争权,胜者为右,恃连与国,结远援,以守其国家,持其社稷。故纵横修短生焉。

申子者,韩昭釐之佐。韩,晋别国也,地墽民险,而介于大国之间。晋国之故礼未灭,韩国之新法重出;先君之令未收,后君之令又下。新故相反,前后相缪,百官背乱,不知所用。故刑名之书生焉。

秦国之俗,贪狼强力,寡义而趋利;可威以刑,而不可化以善,可以赏,而不可厉以名;被险而带河,四塞以为固,地利形便,富积殷富。孝公欲以虎狼之势,而吞诸侯。故商鞅之法生焉。

若刘氏之书,观天地之象,通古今之论,权事而立制,度形而施宜,原道之心,合三王之风,以统天下,理万物,应变化,通殊类。非循一迹之路,守一隅之指,拘系牵连之物,而不与世推移也。故置之寻常而不塞,布之天下而不窕。

(节选自刘安《淮南子·要略》)

1.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齐景公内好A声色B外好C狗马D猎射E亡归F好色G无辩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是认为的意思,与《论语》中“仁以为己任”的“以为”意思相同。
B.“贫”,“使……贫穷”,与《过秦论》中“以弱天下之民”的“弱”用法相同。
C.“国家”,“国”指诸侯的封地,“家”指大夫的封地,与今天“国家”的意思不同。
D.“劝”,是勉励的意思,与《兼爱》中“恶得不禁恶而劝爱”的“劝”意思相同。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传承周公教诲,教导门下弟子,让其穿戴周朝服饰冠帽,修改儒家经典,由此产生了儒家学说。
B.墨子认为儒家礼节繁琐,丰厚的葬礼长期的服丧,劳民伤财妨碍事务,于是放弃了周礼而采用夏政。
C.战国时期诸侯相互征伐,国与国之间经常通过结盟来巩固统治、护卫疆士,合纵连横之术应运而生。
D.韩国从晋国分裂而来,保留了许多过去的政令,这与不断颁布的新法矛盾抵触,刑名之学因此产生.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齐国之地,东负海而北障河,地狭田少而民多智巧。
(2)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苏武传》
5.文中为什么要介绍诸家学说的产生情况?请简要分析。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材料一:

梁惠王曰:“寡人愿安承教。”孟子对曰:“杀人以梃与刃,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曰:“无以异也。”曰:“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莩,此率兽而食人也!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兹苗里,南辱于楚。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地方百里而可以王。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王请勿疑!’

(节选自《孟子答梁惠王》)

材料二: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孰能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节选自《孟子见梁襄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 请将字后对应的字母填写在横线上。
彼A夺其B民时C使D不E得耕F耨G以养H其I父母J父母K冻L饿M兄N弟O妻P子Q离R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庖”,在材料一中意为“厨房”,与“庖丁为文惠君解牛”中的“庖”词义相同。
B.“孝悌”,“孝”指孝顺父母,“悌”指发爱兄弟,儒家认为这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
C.“与”,在材料二中可译为“归附”,此意与成语“岁不我与”的“与”含义不相同。
D.“人牧”,“牧”本意为“放牧”, 引申为“治理”,故“人牧”往往指统治百姓的国君。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中梁惠王不堪于晋国在自己的统治时期衰落下去,急于向孟子求教解困方法,孟子教他施行仁政。
B.文本二是孟子向人转述他与梁襄王对答的情况,他认为只要君王不喜欢杀人,天下就有人带领老百姓去投奔他。
C.两个文段都以对话为主,前者批评了国君只图自己享乐,不管人民死活;后者委婉地批评孑梁襄王喜欢杀人。
D.两个交段均表现了孟子主张“仁政”“王道”的一贯思想,这与其“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的观点一致。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 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
(2)“望之不似人君, 就之而不见所畏焉。”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5.孟子继承孔子的“仁学”主张,大力宣扬“仁政”思想,请根据两则材料概括其实施“仁政”的措施。
2024-01-20更新 | 33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育才中学校高三上学期一模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东坡的麦子

范薛鲁

公元1079年除夕,天降大雪,御史台监狱里释放了一个特殊的犯人,他就是北宋大诗人苏轼。

因乌台诗案,他已经在这里度过了灰暗的一百三十多天,凌侮,折磨,险些丧命。最终,贬官黄州,美其名曰:团练副使。

然而,黄州并没有为他预备下栖身之所。他先寄居拥挤的驿馆,后移至一座寺院。那寺院叫定慧院,坐落在城中。初到黄州的那段日子,苏轼身心皆疲,狱中的生活仍让他心有余悸,他终日大睡,只在黄昏时才出来走走,有时在寺院里看看竹子,有时到江边转转,看潮起潮落,云卷云舒。

他惊喜地发现,虽然经历万千磨难,他的诗心未泯,很快又要拱出芽来了。新写的《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铺展在案上,墨香悠然。①风掀起宣纸的一角,微微作响。未干的墨迹还泛着点点微光。他双手倒背,站在窗前,月光将他的影子拉得又斜又长。好久没有这样释怀了,美妙的韵律仍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他嘴角上扬,久违的自信又回来了,一阕新词的初成,多么像婴孩的诞生,在深沉的夜里,在荒蛮的异乡寺院,他安抚了自己的心灵,有疲惫,也有说不清的愉悦。

不久,苏轼的家眷也来到黄州。

那时,他已从定慧院迁到临皋亭。临皋亭是官舍,其实所谓官舍,不过是江边的一个小小驿站,也就是供官员走水路时暂时歇脚的地方。房舍简陋,四壁空空,他置办了些简单的家用物什:床、木柜、案几、桌椅。

开始垒灶做饭了,②锅碗瓢盆丁丁当当响了起来,案板上堆着新鲜的菜叶,一缕炊烟从灶间袅袅升起,新垒的锅台还未干透,蒸汽四处游走,油爆葱花的香味、泥土熏蒸的气息,以及薪火燃烧的味道混杂在一处向四周弥漫。树上鸟雀叽喳乱叫,门外的孩童蹦跳嬉闹。家重建起来了,尽管简陋,甚至还有些寒酸,毕竟一家人团聚了。

苏轼是个乐天派,他善于在困顿的夹缝中寻找光亮,他很满意临皋亭带给他的安宁,他时常小酌微醉,坐看门外的风涛烟雨,尽享着人间静美。其实,在别人眼里,那不过是简陋得不能再简陋的一个驿站而已。

然而,浪漫代替不了稻米,团聚的欣喜过去,无法回避的问题迫在眉睫,二十多张嘴,拿什么来糊口?粮食从哪里来?

那年是宋神宗元丰三年(公元1080年),苏轼在那块叫东坡的土地上,以一个农民的姿态,开启了他躬耕陇亩的新生活。

他脱掉了长袍,一身短衣打扮,头戴竹笠,在田间挥洒着汗水。捡瓦砾,锄草根,耕田犁地。秋天,他播下了一地麦种,也播下了一地希望。

麦子成熟了,那片曾经布满荒草和瓦砾的土地上,如今一片醉人的金黄。苏轼站在一望无边的麦田里,成了真正的麦田守望者。这一年,湖北大旱,而苏轼的麦子却获得了大丰收。

我们不必美化苏轼的农耕生活,他不是作秀,完全是为了谋生。一收一种之间,有不尽的汗水流淌,以及肌肉的酸麻胀痛。现在的他,每日都在为五斗米折腰。不过,他不是折腰权责,他折腰于大地。当他从麦田里直起腰来的时候,他的腰杆依然像树一样坚挺,因为,他的灵魂从来都没有弯过。

竹杖芒鞋,莲衣斗笠。

苏东坡俨然一个地道的农夫了,但他不是普通的农夫,对于普通的农夫来说,田野家园,构成了他们全部的精神图谱。然而对于苏东坡而言,只有这些,还远远不够,他还有梦,有诗,有画,有书法,有音乐和美食,有更广阔、更高远的精神向度和思想空间。人生的遭遇,往往带有某种使命,命运把他贬谪到黄州,受尽各种磨难,绝不仅仅为了让他多收几斗麦子,一定还有更大的使命,只不过他不知晓罢了。

一日,他去沙湖,途中突然遇雨,浑身浇得透湿。雨水打在树叶上,沙沙作响,既然淋透了,索性慢慢行在雨中,或者再放开些,那就长吟低啸吧!不多时,雨过天晴,夕阳斜照,回首来时路,风也止了,雨也停了,仿佛什么都不曾发生过。

这次途中遇雨,让他完成了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雨后归来,他立即研墨挥毫,写下了千古传颂的诗词《定风波》: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苏东坡被压抑的自我唤醒了,在偏僻的黄州,孤独中他在与世界对话,与自己的灵魂对话,他要为最真实的内心而书写,不媚俗,不违心,不雕琢。他的思念与感伤,他的快乐与凄凉,他生命中所有能够承受和不能承受的轻和重,都化成了千堆雪,万重浪,封存在他那充满灵光的文字里。

挣脱了枷锁,接下来,他在艺术创作上呈现出井喷之势,先后写下了《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以及他的登峰造极之作《念奴娇•赤壁怀古》——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九百多年以来,一直为后人传唱,那种宏阔的气势,那种豪迈的情怀,高山仰止,没有人能够超越。

苦难是另一种土壤,在黄州被贬的岁月里,苏东坡萃取了大地的精华,同时也萃取了他自己的精华。他把内心所有的感受,深埋在这片特殊的土壤里,精耕细作,收获了一大批另类的麦子。他是一个骄傲的收者!

再苦难的日子,苏东坡也能从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东坡肉、东坡肘子、东坡饼、东坡鱼、东坡豆腐……这一系列与他相关的美食,都是他在困窘中的突围,无不闪耀着他智慧的灵光,表达着他对世俗生活的眷恋和热爱,这何尝不是他培植的另一种麦子呢!

(选自《散文月刊》2023年第5期,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初到黄州时,苏轼到江边看潮水起落,云朵卷舒,在大自然中排解心中的苦闷,寻找心灵的寄托。
B.荒蛮的寺院中,苏轼诗兴涌动,安抚自己的心灵;简陋的驿站中他能感受安宁,享受人间静美。
C.东坡的麦田里,苏轼为五斗米而折腰,挥洒汗水,播种,耕耘,收获,解决一家人的吃饭问题。
D.诗文创作中,苏轼书写真实内心,寻求精神困顿中的自我突围,自觉完成不幸遭遇所带有的使命。
2.下列对文本中画线句子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①句描写环境和肖像,与传神的动词一同构建出立体画面,营造出形神兼备的诗化意境。
B.②句表现苏轼家眷的到来为临皋亭带来的烟火气,通感修辞形象地描绘出这一温馨场景。
C.③句多用短句,兼有整句、散句,呈现出抑扬顿挫之势,概略表现苏轼躬耕陇亩的新生活。
D.④句化用巧妙,对仗工稳,典雅凝练,与下文《定风波》形成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
3.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题目中“麦子”的含义。
4.作者在真实叙写中融合了小说中的“虚构”手法。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这种写法及其表达效果。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夜风

萧红

老祖母几夜没有安睡,现在又是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外面风声又起了:刷——刷——

祖母变得那样可怜,小棉袄在手里总是那样拿着。窗纸也响了!是远村的狗吠。祖母灭了烛,睡了。她的小棉袄又放在被边,祖母几夜都是这样睡的。

披着衣裳的五婶娘从里间走出来,用微而颤的声音说:“妈妈,远处许是来了马队,听,有马蹄响呢!”

祖母的小棉袄又在手中颠倒了!她把袖子当了领来穿。她的腿早已不中用了。

马蹄响近了,风声更恶,站在炮台上的男人们持着枪杆。不管哪一个房中都不敢点灯。在浩荡的天空下,南山坡口,游动着的马队蛇般地爬来了。二叔叔在炮台里想,灾难算是临头了,一定是来攻村子的。他跑向下房去,每个雇农给一支枪,雇农们欢喜着,他们想:“地主张二叔叔多么仁慈啊!把我们当作家人看待了!”

往日地主苛待他们,就连他们最反对的减工资,现在也不恨了,都欢喜着提起枪跑进炮台去。尤其欢喜的是牧羊的那个童子——长青。他想,我有一支枪了,我也和地主的儿子们一样地拿着枪了。长青的衣裳太破,裤子上的一个小孔,在抢着上炮台时裂了个大洞。

人马近了!长青在炮台的一角,把住他的枪。

人马绕路去了,数不尽的马的尾巴渐渐消失在月夜中。老祖母欢喜地喊着孙儿们:“不要尽在冷风里,你们要进屋来暖暖,喝杯热茶。”

地主和他们的儿子都转回屋去。长青仍蹲在炮台里,棉裤后身作了个大洞,他冷得几乎是不能耐,要想回房去睡。但是他想起了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为人要忠!你没看古来有忠臣孝子吗?”长青觉得这正是尽忠尽孝的时候,他捧着枪,做一个可佩服的模样。裤子在屁股间裂着一个大洞。

长青家的柴门开了,又关了!篱笆上的积雪被振动落下来。

这人是谁呢?头发蓬着,下垂的头遮盖住。穷困的妈妈听得外面有踏雪声,她想这是她的儿子吧!可是儿子十五天才可以回一次家,现在才十天。

妈妈出去把儿子接进来。长青腿软得支不住自己的身子,躺在炕上,脸儿青青的流着鼻涕。妈妈不晓得是发生了什么事,心痛地急问:“儿呀!你又牧失了羊吗?主人打了你吗?”

长青闭着眼睛摇头,妈妈又问:“那是发生了什么事?对妈妈说吧!”

“妈妈!前夜你没听着马队走过吗?张二叔叔说那些人是万恶之极的,专来杀小户人家。我举着枪在炮台里站了半夜,冻生病了。”

长青抽着鼻子哭。妈妈的心碎了,她想丈夫死去三年,家里从没买过一尺布,和一斤棉。她把儿子抱过来。豆油灯像在打寒战似的火苗哆嗦着。

张老太太又在抖着她的小棉袄了!张二叔叔走过来,看着妈妈抖得怪可怜的,他安慰着:“妈妈!这算不了什么,我们的炮手都很能干呢!没有什么事!”

张二叔叔同弟兄们坐在老太太的炕沿,老六开始说:“长青那孩子怕不行,可以给他结账,有病不能干活计的孩子有什么用?”

张老太太说:“长青是我叫他来的,就算我们行善,给他碗饭吃,他那样贫寒,”老太太觉得困了似的,合起眼睛抽她的长烟袋。

长青的妈妈——洗衣裳的婆子来打门,温声地说:“老太太,上次给我吃的咳嗽药再给我点吃吧!”

张老太太也是温和着说:“给你这片吃了!今夜不会咳嗽的,再给你一片吧!”

洗衣裳的婆子暗自感谢张老太太,退回那间靠近草棚的黑屋子去睡了!

第二天天将黑的时候,在大院绳子上挂满了黑色的白色的,地主的小孩的衣裳。洗衣裳的婆子咳嗽着,她实不能再洗了!于是走到张老太太的房里。

“张老太太,我真是废物呢!人穷又生病。”一面说一面咳嗽,“过几天我一定来把所有余下的衣服洗完。”

张老太太扭着她不是心思的嘴角问:“我说老李,一定要回去吗?明天不能再洗一天吗?

“老太太,我实在做不下去了!”长青妈说。

“穷人的骨头想不到这样值钱!昨夜给你那药片,为着今夜你咳嗽来吃它。现在你可以回家去养着去了!把药片给我,那是很贵呢!不要白废了!”

老李每月要来给张地主洗五次衣服,每次都是给她一些萝卜,或土豆,这次都没给。

两天过后风声又紧了!×军真的要杀小户人家吗?怎么都潜进破落村户去?李婆子家也曾住过那样的人。

长青真的结了账!背着自己的小行李走在风雪的路上,好像一个流浪的、丧失了家的小狗,一进家屋他就哭着。吃饭妈妈是没有米的,他越想越没路可走,用哀惨的声音呼着他的妈妈:“妈妈,我们吊死在爹爹坟前的树上吧!”

可是这次出乎意料的,妈妈没有哭,只是说:“孩子,不要胡说,我们有办法的。”

奇怪,怎么妈妈会变了呢?怎么变得和男人一样有主意呢?

前村消息传来,整个前村的人和×军混成一团了!张二叔叔放探出去。回来报告是这样:“村民安静着,鸡犬不惊的不知在做些什么。”

张二叔叔问:“你们看见些什么呢?”

“我们是站在山坡往下看的,没有马槽,那些恶棍们和家人一样在院心搭着炉,自己做饭。”

全家的人挤在老祖母的门里门外,好像窒息了似的。关闭的大门外面有重车轮轴的声音。可不是吗,敌人来了!方才吓得像木雕一般的张老太太也扭走起来。

张二叔叔和一群小地主们捧着枪不放,希望马队可以绕道过去。马队比上次的马匹更多。使张二叔叔纳闷的是,后半部的马队也夹杂着爬犁小车!并且车上也像有妇女们坐着。更近了!张二叔叔是千真万真看见了,李三,刘福,小秃……一些熟识的佃农。张二叔叔气得要动起他地主的怒来大骂。

兵们从东墙回转来,把张二叔叔的房舍包围了!开了枪。

这不是夜,没有风,这是光明的朝阳下,张二叔叔第一个倒地。在他一秒钟清明的时候,他看见了长青和他的妈——李婆子也坐在爬犁上,在挥动着拳头。

一九三三年八月二七日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开头提到的“刷——刷——”的风声,渲染了环境氛围,也有象征意味,暗示着革命风暴的到来。
B.长青坚信地主张二叔叔平常的训话,认定“为人要忠”,因此哪怕“脸儿青青的流着鼻涕”,他也坚持值守炮台。
C.张家老六提议要给生病的长青“结账”,张老太太却可怜他家境贫寒,要行善赏他碗饭吃,可见张老太太心地善良。
D.长青最终还是被“结账”回到家中,他哀惨地要到爹爹坟前吊死,表明他的生活已经到了走投无路的绝境。
2.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多次提到张老太太手中抖动的“小棉袄”,既暗示了她封建土财主的身份,又刻画了她的心虚与慌乱。
B.小说虽然对革命和革命军队着墨不多,但平淡的叙写中仍能够反映出强烈的阶级矛盾和底层民众的逐渐觉醒。
C.小说描写炮台驻扎的场景时,多次写到长青棉裤后身的大洞,表现了他的贫穷状况,也为后文写他生病做铺垫。
D.张二叔叔说革命军是“万恶之极”的,但革命军驻扎的村庄鸡犬不惊,这反映了张二叔叔家不了解真实情况。
3.请结合文本,分析小说以“夜风”为标题有什么好处。
4.鲁迅在《生死场》的序言中评价:“女性作者的细致的观察和越轨的笔致,增加了不少明丽和新鲜。”本文中的“李婆子”是同时代底层妇女的一位代表,她的“明丽和新鲜”之处体现在哪?请简要分析,并谈谈李婆子这一人物在小说主旨表现上的作用。
整本书阅读-简答(单) | 适中(0.65) |
名校
10 . 下列文学作品的相关情节可以分别提炼出费孝通《乡土中国》里的什么观点?(每个观点不超过16个字)

①《宝水》中,面对城里人指责农村人没有诚信意识,缺乏契约精神,乡建专家孟胡子解释道:契约精神的本质是啥?是利益保护。当他们觉得这契约精神没有保护自家利益时,哪还能指望他们遵守?农村就是熟人社会,他们多少代都是在这里过日子,讲的就是一个人情。(《宝水》获2023年矛盾文学奖)

②《红楼梦》中,大观园里可以住着姑表林黛玉,姨表薛宝钗,后来更多了,什么宝琴、岫烟,凡是拉得上亲戚的,都包容得下。可是势力一变,树倒猢狲散,缩成一小团。

③《白鹿原》中,白嘉轩在父亲死后继承了族长之位,率领村民修复祠堂,设立乡约碑管束乡亲,请私塾先生教化村民,处理村里纠纷……白嘉轩的身份具有绝对权威。

2024-01-20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主城区七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月期末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