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4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秦惠王时蜀乱,国人相攻击,岂急于秦。秦惠王欲发兵伐蜀,以为道险狭难至,而韩人侵秦。秦惠王欲先伐韩,恐蜀乱;先伐蜀,恐韩袭秦之弊,犹与未决。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惠王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周王之罪。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按图籍,挟天子以令于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伦也。弊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朝市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远矣。”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者务广其地,欲强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夫蜀西僻之国,而戎狄之长也,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以豺狼逐群羊也。得其地足以广国,取其财足以富民,不伤众而服焉。服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注]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所不欲,危矣。”惠王曰:“善。寡人请听子。”卒起兵伐蜀遂定蜀秦日益强富而制诸侯司马错之谋也

(摘编自刘向《新序·善谋》)

材料二:

义者,所以宜天下。《乾·文言》曰:“利者,义之和。”又曰:“利物足以和义。”呜呼!尽之矣。君子之耻言利,亦耻言夫徒利而已。故君子欲行义,必即于利。即于利,则其为力也易,戾于利,则其为力也艰。利在则义存,利亡则义丧。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呜呼难哉!圣人灭人国,杀人父,人子,而天下喜乐之,有利义也。与人以千乘之富而人不奢,爵人以九命之贵而人不骄,有义利也。义利、利义相为用,而天下运诸掌矣。

(摘编自苏洵《史论·利者义之和论》,有删改)

【注】西海,指蜀国。

1.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卒起兵A伐蜀B遂定C蜀D秦日益强E富F而制诸侯G司马H错之谋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诛,文中是揭露、谴责意,这个意思在成语“口诛笔伐”“诛心之论”中沿用至今。
B.博,文中是广博意,与《劝学》中“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中的“博”意思相同。
C.刑,文中是处罚、施刑意,与《鸿门宴》中“刑人如恐不胜”的“刑”用法相同。
D.九命,周代官爵分为九个等级,称九命,其中最高级官爵也称九命,最低为一命。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蜀国内乱,被迫向秦国求救;秦国因为路途艰险对出兵伐蜀犹豫不决,韩国趁机攻打秦国,使秦国腹背受敌。
B.张仪和司马错都支持秦惠王出兵,但是两人分析利弊的角度不同,张仪主要从名利角度出发,主张先攻打韩国。
C.材料二引用的《乾·文言》中的两句论断从利的概念、义利的构成与转化这两个角度阐述了义利之间的关系。
D.“圣人灭人国”指商汤灭夏、武王灭商,“杀人父”指舜杀大禹的父亲鲧。这些事因为是符合天下人利益的道义之举而受到欢迎。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附也,又有禁暴正乱之名。
(2)故君子乐以趋徒义,而小人悦怿以奔利义,必也天下无小人,而后吾之徒义始行矣。
5.秦惠王最终采纳了司马错的意见,请从苏洵义利观的角度阐释秦惠王这样做的理由。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讨论文学的细节,不妨从鲁迅先生的名篇《孔乙己》的开篇谈起:

鲁镇的酒店的格局,是和别处不同的:都是当街一个曲尺形的大柜台,柜里面预备着热水,可以随时温酒。做工的人,傍午傍晚散了工,每每花四文铜钱,买一碗酒,——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现在每碗要涨到十文,——靠柜外站着,热热的喝了休息;倘肯多花一文,便可以买一碟盐煮笋,或者茴香豆,做下酒物了,如果出到十几文,那就能买一样荤菜,但这些顾客,多是短衣帮,大抵没有这样阔绰。只有穿长衫的,才踱进店面隔壁的房子里,要酒要菜,慢慢地坐喝。

这段话,包含着丰富的细节,触及文学细节各个层次的功能。文学细节第一个层次的功能,是要模拟真实。第一句用“曲尺形的大柜台”简练勾勒出故事的核心场景,并借着“柜里面预备着热水”这个细节,将读者的目光转移到柜台后,塑造出场景的立体感。同时,又巧妙地以“热水”用来“温酒”这个细节,衔接到对于酒客的描写。鲁迅先生笔力老辣,寥寥几句,咸亨酒店如在读者眼前。

文学细节第二个层次的功能,是要刻画人物。鲁迅先生以“短衣”和“长衫”这两个着装上的细节,传神地写出两个阶层的人,并在下文以名句 “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写活了孔乙己内心的纠结。这个层面的细节,已经不仅是模拟真实,而且参与到对于人物的刻画之中。

文学细节第三个层次的功能,是要打通隔膜。对于这第三个层次,以往学界还缺乏关注。文学评论家阎晶明在《“那钱上还带着体温”》一文中,细读《孔乙己》里“四文”“十文”“一文”“十几文”这些不同的细节。这仅仅是一些经济学意义上的细节吗?不是,鲁迅先生的小说,之所以可以熟练而准确地写出这些经济层面的细节,在于他对于经济所指向的社会关系有深刻的把握。他不是从自我出发,而是从社会出发,展开卓越的写作。一言以蔽之,这些细节展现出作家视野中有他者。诚如鲁迅先生的名言,“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选自黄平《细节模拟真实、塑造人物、打通隔膜》,有删节)

材料二:

细节是读者与小说之间的纽带。小说用细节唤起读者的经验,读者以自己的经验去感受细节。细节描写的特点在于细。细小动作、细微表情、细致的生活场景,为塑造具有真实性、个性化的人物服务。鲜活的细节不仅让小说具有真实感,而且增加文本的生动性。细节是构成小说魅力的重要部分。

细节往往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储存丰富的信息和无尽的意义——那些显性和隐蔽的意义。显性的意义肉眼可见,隐性的意义却需要挖掘和辨析。细节使小说靠近生活,小说用细节征服读者。那些意蕴丰厚的细节一只手牵着生活,而另一只手牵着的是不断绽放的意义和隐喻。

细节不是小说的赘物,它是为小说整体服务的。一些优秀的短篇小说甚至就是以细节结构全篇。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用一个喷嚏和五次道歉撑起整个作品。小公务员切尔维亚科夫这样的人物本身就具有超越时代和地域的经典品质,而这都是通过细节来呈现的。改变他的人生、导致他悲惨离世的不是那个喷嚏,也不是那位将军,而是以他五次道歉呈现出的愚蠢和胆怯。他一厢情愿的重复道歉,已经让将军不厌其烦,远比那个喷嚏更让将军恼火,而他对此毫无体察,仍然固执地挣扎在自己内心戏里并沿着自己的思路一路狂奔,最后自己吓死了自己。

(选自韩春燕《细节是小说的表情》,有删节)

材料三:

一般而言,小说中的细节描写越丰富越好,但这并不等于无原则的堆砌和罗列细节。匈牙利哲学家卢卡奇从其倡导的“总体性”出发,认为细节应该是情节之中的细节,应该是为了塑造人物、书写命运而存在,否则就是“细节肥大症”。

所谓“肥大”不仅是细节的“量”的问题,还指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及其艺术效果。就人物塑造而言,作家常常采取外貌、语言、动作等细节描写来塑造人物,但如果没有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再多的细节也无法掩饰人物形象的模糊和空洞。不少古典小说中人物外貌及景色描写,是从古诗词里拿来的意象,虽繁复,但意义不大,不仅无助于人物形象的塑造,反而因这种“堆砌”和“停顿”而影响了叙事的进程。当然,古典小说在塑造人物方面也不乏成功的例证。《水浒传》“叙一百八人,人有其性情”,究其原因,还是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不同人物的性格特征。金圣叹曾经指出,同样是写水浒人物之粗鲁,鲁达是性急,史进是少年任气,李逵是蛮,武松是豪杰不受羁靮。这一评价真可谓“粗”中有“细”。

“细节肥大症”不仅是写作技巧问题,还是以何种姿态来面对人、书写人的写作伦理问题。很多推理小说的细节描写极其严密和精细,但很少能塑造出光彩动人的人物形象,根本原因还是没有把人物作为统率故事、细节的灵魂。

(选自李晓禺《细节揭示出小说的秘密》,有删节)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小说《孔乙己》具有丰富的细节,这些细节共同构成了“小说的表情”,触及了文学细节各层级的功能。
B.意蕴丰厚的细节不仅反映生活,也蕴藏着被不断挖掘出来的意义和隐喻,使小说更具真实感并以此征服读者。
C.小说中细节越丰富越好,但也不能只注重“量”而忽视细节所承担的功能和表达效果,应为塑造人物服务。
D.《水浒传》“一百八人”都有其个性,就是因为作者通过具体的细节描写抓住了每个人物独有的性格特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细节的第三层次功能是要打通隔膜,即作者的视野里有他者,这一功能,直到现在,学界还缺乏关注。
B.抓住人物性格的关键特征,对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等细节进行描写,可以更好地塑造人物。
C.细节是为小说整体服务的,所有的细节都有结构全篇的作用。契诃夫的《小公务员之死》就是典型代表。
D.推理小说里细节描写严密、精细,但人物形象很少能够出彩,因为作者关注了写作伦理而忽视了写作技巧。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细节第二层次功能”的观点的一项是(     
A.《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有关风雪的描写:“朔风渐起,却早纷纷扬扬卷下一天大雪来”“那雪正下得紧”“看那雪到晚越下得紧了”。
B.《林黛玉进贾府》中对王熙凤出场的描写:“一语未了,只听后院中有人笑声,说:‘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
C.《装在套子里的人》对别里科夫的外貌描写:“即使在晴朗的日子,他也穿着雨鞋、带着雨伞,甚至他的手表和削铅笔的小刀都被装在套子里。”
D.《老人与海》中,硬汉圣地亚哥内心独白:“人不是为失败而生的”,他说,“一个人可以被毁灭,但不能被打败。”
4.下列选项对材料一的解读,正确的一项是(     
A.B.
C.D.
5.小说产生“细节肥大症”的主要原因有哪些?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个村庄的半径

丘脊梁

①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对蒋山人来说,从降生起,他们的人生就围绕着这个原点慢慢展开。

②蒋山在湘东北,是从洞庭湖平原进入山区的咽喉。往里走,是一个接一个的山间盆地,是连绵不绝的群山和莽莽苍苍的林地,进去后,似乎到了遥远的天边和世界的尽头。往外走,则是渐渐开阔起来的平原和越来越喧嚣的城镇,当然还有机会与梦想。

③在我的记忆中,蒋山的面积确实是很大的。它似乎像一个巨大的背景,衬托出我童年的虚空和渺小。我与小伙伴们翻山越岭去找野果、扯笋子,忙碌了大半天,始终没有走出牛角冲的地盘;我陪80多岁的曾祖母,去她的娘家山枣坡,她颠着一双小脚,颤颤巍巍地走了一上午,差点没赶上中饭;我替班主任黄老师到杨酒庙代销店买肥皂,跑去跑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15分钟内完成任务。整个蒋山如同一个广袤的王国,童年的我在这片疆域里纵情奔跑,但始终没有越过它的边界。

④后来我像许多人一样,从这里走到了城市。30年了,每每想起蒋山,我依然觉得它的地域广阔而且复杂,道路弯曲并且漫长。即使是驾车回乡,眨眼就穿越整个村庄,我也并不认为它过于窄小,而是认为速度缩短了长度,科技改变了世界。

⑤直到这次回家,我才惊讶地发现,蒋山的半径居然是那么的短小!那天晚饭后散步,沿着门前的水泥路,下行至杨河庙,又上行到关塘坳,再回到家门口,我觉得已经走了很远,但拿起手机一看,天啊,怎么只有3000多步?按一步65厘米算,整个蒋山的长度,充其量不过1200米。而我们村庄的半径,只有区区600米!这太让我意外了!我没有想到,在我的心中纵横了几十年的那个广袤世界,居然只是一个弹丸之地。它是如此的狭隘和局促,而我却一直以为它开阔且深长。

⑥明明是一段很短的路程,为何会一直觉得它很长?想来想去也没理出一个头绪,只好肤浅地认为,孩童的眼界太小了,总是把事物无限放大,并深藏到记忆中,以致若干年后回想起来,仍是最初的印象。

⑦我想起了我的曾祖母。我不确定她年轻时有没有走出过村庄,但她的晚年,没有离开过这里半步。她去得最远的地方,是她的娘家山枣坡,离我家充其量不超过1000米;她去得最多的地方,是菜园里和对门岭,为的是去摘瓜菜、晒瓜菜,两地距离家中都不过百来米。她活了将近九十岁,战胜了贫穷、疾病甚至是时间,受到所有人的敬重。但现在看来,她的人生是多么的单薄和苍白。她漫长的一生,其实只有可怜的六百米。

⑧好在还有不少蒋山人拓展了生活的半径。他们从这里出发,追赶着自己的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他们有的外出经商,有的出门求学,有的当兵吃粮,有的寻找信仰……他们翻山越岭,渡江过河,甚至是漂洋过海。走出去的一代又一代蒋山人,确实是延展了村庄的广度、厚度和深度。在村庄里,大家熟知很多外村人深感陌生的东西。比如洞庭湖的各种船舶,蒋山人总是讲得头头是道;比如北京四合院的构造与价位,蒋山人往往说得八九不离十;比如莫斯科的气候和伏特加的特性,蒋山人谁都能道说一二……他们不停地行走,一方面拉长了自己的生活半径,另一方面也扩大了村庄的文化半径。

⑨我又想起了曾祖母。她几乎从来没有离开过村庄,也没有读过书,但奇怪的是,她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很多人来找她拿主意、断是非。我起先以为是因为她年纪大,别人尊重她,后来才发现更重要的原因是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原来每一个蒋山人出远门回来,必定会第一时间来看望她,详细向她报告所见所闻。她也总是充满兴趣地问这问那,不露痕迹地引导对方讲出她想知道的事情,并默默地进行横向对比,这些人似乎就是她的眼睛和腿脚,他们到达的地方,她也一个不落地到达了。我的曾祖母,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

⑩远行的蒋山人,将村庄的半径越拉越长,也让自己的人生变得精彩和丰富。无数的事实让蒋山人越来越相信行走,他们觉得一个人是否成功,与他离开故乡的半径大有关系。但不管走多远,蒋山人始终记着连云山里的这个山沟沟。没有一个人能走出对村庄的爱与牵挂,也没有一个能挣脱村庄的文化牵引。无论生活在哪个城市的蒋山人,做起莱来肯定是蒋山味道,说起梦话肯定是蒋山方言,想起事情肯定是蒋山逻辑。而且走得越远,内心与蒋山也就贴得越近。

⑩我在蒋山只生活了10多年,离开已30余年了,但闭上眼睛,这里的山水田园,却依然清晰如昨。我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在想念着它。在我的心底,长年隐藏着一条秘密通道,每当在城里感到疲惫和厌弃时,我就通过这秘道随时潜回故乡。走过千山万水,这个半径600米的地方,依然是我的整个世界。

⑫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我想只有等到终老的那一天,生命才会帮我交出准确的答卷。

1.下列各项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开头对蒋山地理位置和地况的介绍,为后文写蒋山人的远行作铺垫,突显了蒋山人追赶理想,不屈不挠地向前进的精神。
B.第③段用排比、比喻等修辞说明童年印象中的蒋山地域广袤,与后文的实际情况形成强烈反差。
C.曾祖母在村庄里有着至高无上的威信,是因为她比村里的任何人都懂得多,比一般人更明事理。
D.第⑤段大量运用数词,强调了我通过双脚丈量出蒋山之小后意外、震惊、难以置信的心情。
2.下列对文章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顺序,写出对蒋山前后认知不同;后半部分以对曾祖母的回忆,写出对蒋山与蒋山人的关系的思考。
B.文章首尾照应,从“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始,至“一个村庄的半径有多长”终,章法谨严,同时引起读者的思考。
C.文章题目“村庄的半径”指作者童年生存的地理空间;还是一份童年记忆、精神影响与情感牵挂,这个精神文化的半径随着生命的丰盈而不断扩大。
D.全文语言典雅含蓄,饱含对蒋山的深情,又不乏生动形象、风趣幽默,如“跑步去跑步回,累成了一条狗,还是没能在课间十五分钟内完成任务”。
3.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线句“我的曾祖母,是村庄里走得最慢最慢的人;但她这一生,却又走得很远很远”的作用。
4.费孝通在《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的特征“乡土性”论述到:“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开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而种地的人却搬不动地,长在土里的庄稼行动不得,侍候庄稼的老农也因之像是半身插入了土里,土气是因为不流动而发生的。……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请结合《乡土中国》中对中国社会“乡土性”的论述,分析“蒋山人的远行”与乡土社会中基层百姓的生活相比,有哪些沿袭和突破。
2024-05-27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九龙坡区高三下学期5月第三次学业质量抽测考试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凡攻城围,若敌粮多人少,外有救援,可以速攻,则胜。法曰:“兵贵拙速。”

三国,蜀将孟达降魏,遂领新城太守,未几,复连吴附蜀以叛魏。司马懿潜军进讨,诸将言达与蜀交结,宜观望而后可。懿曰:“达无信义,此其相疑之时,当及其未定,促而决之。”乃倍道兼行,八日至其城下。吴、蜀各遣将救达,懿乃分兵拒之。初,达与诸葛亮书曰:“宛去洛八百里,去吾一千二百里,闻吾举事,表上天子,比相往反时,一月间也,则吾城已固,诸将足办。吾所在深险,司马公必不自来;诸将来,吾无患矣。”及兵到,达又告亮曰:“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上庸城三面阻水,达于城外为木栅以自固。懿渡水,破其栅,直造城下,八道攻之,旬有六日,李辅等斩达首,开门以降。

(节选自《百战奇略·第七卷·速战》)

材料二:

其用战也胜,久则钝兵挫锐,攻城则力屈,久暴师则国用不足。夫钝兵挫锐,屈力殚货,则诸侯乘其弊而起,虽有智者,不能善其后矣。故兵闻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国利者未之有也,故不尽知用兵之害者,则不能尽知用兵之利也。

善用兵者,役不再籍,粮不三,取用于国,因粮于敌,故军食可足也。国之贫于师者远输,远输则百姓贫;近于师者贵卖,贵卖则百姓财竭,财竭则急于丘役。力屈财殚,中原内虚于家,百姓之费,十去其七;公家之费,破军马,甲冑矢弩,戟盾蔽橹,丘牛大车,十去其六。故智将务食于敌,食敌一钟,当吾二十钟;箕秆一石,当吾二十石。故杀敌者,怒也;取敌之利者,货也。故车战,得车十乘以上,赏其先得者,而更其旌旗,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故兵贵胜,不贵久。

(节选自《孙子兵法·作战篇》)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故兵A闻拙速B未睹巧C之久也D夫兵久E而国F利者G未之H有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邑,指城镇,与《六国论》“小则获邑,大则得城”中的“邑”意思相同。
B.载,指装载,文中装载的是粮食,与成语“载歌载舞”中的“载”意思相同。
C.中原,本指原野之中,文中指的是战场,后也被用来指黄河中下游地区。
D.罢,指疲乏,疲劳,“曲罢曾教善才服”中的“罢”指停止,两者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达不讲信义,司马懿趁着他与吴、蜀间正处于相互猜忌,犹豫不决之时,采取速战速决战略,迅速把孟达解决掉。
B.孟达写信告诉诸葛亮说,司马懿即使得知自己归蜀,亲自前来攻打自己,也需要一个月的时间,到时自己已经准备好了。
C.孙子认为,善于用兵的人,要设法从敌人那里夺取粮食和饲料,会收到比从国内运送粮食和饲料强二十倍的效果。
D.孙子主张“兵贵胜,不贵久”,认为战争贵在进攻速胜,不能旷日持久,否则将会从各个方面给国家带来危害。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举事八日,而兵至城下,何其神速也。
(2)车杂而乘之,卒善而养之,是谓胜敌而益强。
5.请结合两则材料,简要说明司马懿为何要速战速决。
2024-05-27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1902年,梁启超首次提出“科学小说”这一名称,并赋予了科学小说“以科学思想影响中国学术,政治及哲学文化”等方面的使命。把科学小说视为“科学救国”的文学实践,彼时不少具有维新思想的文人怀着高涨的热情投入其中,为大众读者传播科学精神,普及科学知识。这对晚清文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这不仅因为民众与科学之间的鸿沟,还因为文人自己也鲜有能够拥有足够完备的现代科学知识体系。无论从自身知识条件还是读者的接受度来说,返回中国古典文学传统找寻可对接的想象资源,都是一条佳径。

志怪神魔小说中的想象谱系与文化经验,是晚清科学小说家为理解西方科技器物形象寻找到的第一类传统资源。侠人在《小说丛话》里把《镜花缘》《荡寇志》《西游记》等志怪神魔小说视作中国科学小说的源流,《西游记》被看成与近世科学“最有关系”的小说。另一种借鉴传统的做法就是将“赋比兴”中的“比”这一古典诗学修辞手法运用到科学小说中。于是,令人读之“辄欲睡去”的枯燥读物便有了别具特色的生动之处。拟人是最常用的。这样的创作对小说家的科学素养和古典文学修养两方面要求都比较高,因此数量并不多。五四运动之后,创作量更是大为减少。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幻想小说”取代“科学小说”成为这一文类新的名称,并被纳入科学普及读物的旗下,确定了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的历史使命。由于当时能够进行科幻小说创作的作家,大多为儿童文学家或科普创作者,他们习惯了用简单活波的语言讲清晰易懂的道理,更注重响应时代号召,将科学知识传达给青少年读者,帮助小读者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树立学习的信心。因此,在当时的科幻小说创作里,最常用的是一问一答的方式来讲述科学原理;对于那些与日常生活过于遥远的科学知识,作家则力图用最直观,最形象的事物来进行类比处理,化解了“问答式”知识讲述的枯燥,使读者在被故事情节吸引的同时,不知不觉理解和接受了故事中的科学内容。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新加入科幻创作的小说家开始更多地把文学性作为努力的方向,如何讲好科学知识不再是他们想要的目标。当然,也有例外,比如刘慈欣,他的《三体》可以说是一个比较成功的科普与文学意识兼具的范本。《三体》一开头,作者就用“射手假说”和“农场主假说”为读者解释了一个看起来十分玄妙难解的宇宙定律;物质的本原是无规律的。这两个故事都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经验,读者很容易理解故事内容,并且将故事世界与现实生活进行类比,从而理解定律的内涵。小说第三部“死神永生”里云天明的三个童话,都很有隐喻意味,清晰地阐释了维度这个概念。而且这些童话和故事都很美,充满诗学内蕴,云天明为所爱的人,所爱的文明付出的代价和深埋的苦心,也让人读后特别感动。

作为文学类型的一种,文学性是科幻小说关注的重心所在。为读者讲好一个以科学为基础的幻想故事,飞扬的想象力和足够动人的故事性是科幻小说创作追求的主要目标。但是,科幻小说还可以做得更多。因为科幻小说是所有的小说类型中唯一一种能够普及科学知识的文学形式,而且它对科学知识的普及效果远远好过一般科普读物。虽然我们不能强求所有的科幻小说都一定要做到科普知识,但如果有些科幻小说能够这样去做,并且把它做好,那么,就能更好地发挥这一文类的功能。

(摘编自詹玲《中国科幻小说创作中的科普问题》)

材料二:

从科学事业的角度来说,科幻文学从属于科学文艺,是科学普及的重要手段,但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并非体现在具体的科学知识上,其所普及的是一种科学的世界观,科学的人文精神,或者说是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现实生活中,科幻作品总能在科学普及工作中扮演着重要角色。科普展览方面,有上海的《星际迷航》50周年展,深圳的《阿凡达》特展,中国科技馆的《流浪地球》主题展览,2020年开展的《三体》时空沉浸展等;文学作品方面,也不时诞生科普和科幻相结合的作品,比如《星际穿越之科学X三体中的物理学水火星救援中的物理学》等;利用科幻作品为引子开展的科普活动则更是常见。这些都表明,通过对科幻作品的利用,科幻作品完全可以实现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意义。通过进一步的调查和总结后可以发现,在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锻炼青少年科学思维三个方面,科幻作品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形式化,缺乏互动,单向枯燥的传统科普方式在今天逐渐失去了优势,开发科幻产品的科普价值对科普工作有重要促进作用,而科幻产业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发挥科幻作品潜在的科普价值对产业发展也有深远意义,科幻产业和科普产业协同发展,不仅能实现二者的长远发展,也利于在社会上形成热爱科学的氛围,提高全民科学素质,强化国家的科技实力和创新力。

(摘编自张洁、刘媛、梁燕盈《探究科幻作品的科普价值》)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晚清文人来说,受读者接受度和自身知识体系不完备等因素的影响,利用科学小说向大众普及科学知识是一个挑战。
B.五四运动之后,科学小说的创作量大为减少,说明当时的创作者很少能同时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古典文学修养。
C.科幻小说具有文学性,因而科幻小说没有必要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其意义在于普及科学的世界观和科学的人文精神。
D.科幻作品能够激发公众对科学的兴趣,增进公众对科学的理解和锻炼青少年的科学思维,具有很高的科普价值和意义。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末民初,“科学小说”这一名称被提出,担负起“觉世新民”的使命,可视为以科普为目的的科幻作品的雏形。
B.《三体》一开头,作者就用两个十分贴近日常生活经验的假说解释了一个看似十分玄妙的宇宙定律,可见其很有隐喻意味。
C.基于科学事业的角度,科幻作品不能只停留在普及具体的科学知识上,还要普及以科学的态度看待世界的思想方法。
D.科幻文学对于开发人们创造性思维和科学的想象力,提高大众的整体科学思维能力,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梁启超在自己主办的《新小说》杂志上开设“哲理科学小说"专栏,周树人把凡尔纳的科幻小说《从地球到月球》翻译成中文版。
B.电话机之为顺风耳,望远镜之为千里眼,将汽车和铁轨比作戴宗的神行法,把海底旅行和地底旅行比作土行孙的遁形法。
C.《病菌大会议》里,所有的病菌都被拟人化了:“满脸都是麻子”的麻疹君,“面目发赤宛似戏剧中装扮的关云长一般”的猩红热等。
D.在一次文学榜评选活动中,陈楸帆用人工智能创作的小说《出神状态》击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先生的作品《等待摩西》,斩获第一。
4.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依次填入下列表格中的内容,不正确的一项是(       
时间类型使命、目标艺术特色
晚清科学小说以科学思想影响中国学术,政治及哲学文化;通过这一文学实践实现“科学救国”素材为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可对接的想象资源,常用手法为
      A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科学幻想小说      B     语言简单活泼,道理清晰易懂,常采用      C     
20世纪90年代后科学幻想小说所求文学性,但      D     科学性与文学性有失衡倾向
A.“比”这一古典诗学修辞手法以及拟人的修辞手法。
B.向青少年读者普及科学知识,传播科学精神。
C.一问一答的方式及类比的手法。
D.讲好科学知识已不再是作家追求的目标。
5.海豚是一种生活在水中的哺乳动物,很多人都会误会海豚是鱼类。科幻作家索何夫就曾将科普与科幻的关系比作鱼和海豚。请结合材料对此作简要分析。
2024-05-27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永荣中学校高三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状元搬妻

段荃法

去年冬天,县里召开农业劳动模范大会,头两天是劳模讨论,不必细说。到了第三天,小王庄的典型代表王二发言,却出了件稀罕事。

那天,代表陆续到会场来了,看见一个六十来岁的老头从角落里走出来,模范们没见过他,交换了一下眼色。只见王二背着手,走上台来说:我叫王二。说我家人口多也算多,说少也算少。说少,只有我和老婆过日子;说多,加上我喂的那四个牲口,整整有六口,欢欢乐乐一大家子。

他说到这里,会场活跃起来。冒失的人沉不住气,小声说:怪不得能把牲口喂好,人家把牲口当成了自己家人。一阵嚷嚷之后,王二又说:我喂这牲口都是母的,母生子,子生孙,大队九个生产队,都有我的牲口。俺队有个人,常把马驹子牵到我家,捺着小马头,对我和老婆说:‘快给你姥爷姥姥作揖叩头。’老婆骂他说:‘死东西,就会编圈骂人。’我把马驹子抱在怀里说:‘咱一年能添几个这样的外孙,生产有了本钱,也不赖呀。’讲到这里,台下又是鼓掌又是笑。王二摸摸胡子,又继续往下说:

别看老婆骂,实际她待牲口很亲哩。去年春天,一下添了三个小牲口。小牲口不老实,又踢又跳,把面盆都踢烂了,她也不舍得打它一下。有一回,三个鬼东西啃断我两棵石榴树,我生气了,我想打它们两棍,可又舍不得,我把气出到了老婆身上,说:‘看把它惯成什么样子!’她说:‘说我呢,你没有惯它!’

台下又是一阵哄笑。主任看了看闹钟,走到台前悄声说:大爷,别说大娘了,主要说你自己吧。王二点点头又说起自己来,可说了一会,便又扯到了老婆身上:

那年俺队遭了灾,饲草差几千斤。我和队长到外地去买草,就把这牲口交给了老婆。老婆怕把牲口喂瘦,就在家里那头大肥猪身上打了主意,她卡了猪的口粮,把黑豆料都给牲口吃了。过了一段,牲口的成色越来越好,可那头猪却像个放了气的大皮球,卧到地下连哼都不会哼。

王二说到这里,心里很激动,脸上变红了,嘴唇直打哆嗦。台下的人两眼睁得大大的,等着王二继续往下讲。可真不巧,主席台上的闹钟响了。主任问大家怎么办,忽然台下一片掌声,有的说:往下说,往下说。有的说:时间不够,休息可以取消。张主任激动地点点头,王二就着说起来:

后来,猪死了,老婆很难受。她掂了掂猪耳朵,回到屋里,把槽前半布袋牲口料一下倒进里屋盛猪料的大缸里,然后虚掩上门,找人来抬死猪。恰好这天我从外地回来了。

我走进屋,也没歇,先抓住拌草棍给牲口拌草。一看料布袋,却是空的。我心想:料少,也不能这么快呀!我起了疑心,人到难处才见心哩。想着找着,真的在猪料缸里发现了牲口料。我的头轰了一下,身子打了个仄歪,骂,‘没良心的东西,我早没看清你呀!’话刚落音,老婆回来了,她一进门,我骂她:‘想不到,你会办出这样的丑事!’老婆听了我的话,摸不着头脑,先是一愣,后来又笑着直走到我跟前说:‘他爹,你莫非吃了酒。’我指着她说:‘你专会卖嘴!’她更迷了,说:‘我到底办了那件错事?’我把话一说透,你猜咋着?她像挨了一闷棍,身子摇晃了一下,手扶住床帮,定了定神,一句话也没说,拉住我到猪圈去了。到猪圈一看,我的心一下软了,再看老婆那委屈的脸,也掉了两滴眼泪。晚上,我向老婆赔礼,老婆说:‘你打我骂我我都不恼,你说我和队里两条心,我气得嘴唇直打哆嗦。’

后来,这死猪的事被队长知道了。头天,他在大会上表扬了我和老婆,第二天,他又领着会计到我家来了,无论如何要算钱。老婆有点生气,用手按了一下心口说:‘我们一心都给队里了,你算算能值多少钱?’队长愣了一会,仰头笑起来,说:‘黄金有价心无价,你们这爱社的心,我能用什么计算呢?’会计用手碰了一下队长说:‘咱们队委会给他们家评议评议吧。’后来,竟然就把我评议成典型了。

王二把话讲完,台下又是一片掌声。掌声过后,许多人又都自动发起言来。有说老大娘的事迹真感动人;有说,成绩大哩;还有的说夫妻模范。一个姑娘站在凳子上挥了挥手,对大家说:咱要求领导把大娘请来参加会行不行?大家都鼓起掌来。过了一会儿,主任笑着向大家说:大家的要求很好,主席团作了研究,我们就让王二把大娘也请来交流。

晚上,王二躺在招待所的床上,咋也睡不着,他想起了在队里评议模范的那天晚上,自己踩着淡淡的月影走回家,坐在床上,不说一句话。老婆还没有睡,她一边补扎脖,一边喂牲口。她见老头这般样子,只当他没有被评上模范,便劝他说:咱喂牛是为大家,也不是为的四海扬名。王二听罢这话,忙解释说:评上了,还是特等的,过几日还要到县上开会哩!老婆一听,笑了笑,说:你开了半夜会,饿了,我去给你煮几个鸡蛋吃。王二说:不饿,饭没伸完劲呢。老婆有点糊涂,问道:你立了功劳,中了‘状元’,还有啥不如意?王二斜眼看了一下老婆的脸,停了好大一会,说:要是这喂胖牲口也算大功,你的功劳也不小哩。老婆说:就摸弄几下拌草棍子,算啥功劳!王二笑笑说:县里发了奖章,回来先让你挂。老婆把扎脖补好了,咚的扔在床上,站起来一边给牲口撒料,一边笑着撇撇嘴说:俺,不配。她停了一会,又逗老头说:别说让俺挂奖章啦,只要你中了‘状元’,莫把俺忘了就行。王二说:看你说到哪里去了。我中了‘状元’,抬着花轿回来搬你。

王二想到这里,喜眯眯的在心里说:多玄气!我说回去搬她,原是一句玩话,如今却成真的了。

19635月于郑州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牲口称作“人口”的一部分,像对待孩子一样惯着小牲口,说明王二十分爱惜公家财产。
B.王二老婆害怕别人知道肥猪是饿死的,于是将草料倒进猪料的大缸,然后去叫人来抬猪。
C.王二老婆拒绝了队长的算钱赔偿,因为她不在乎金钱价值的损失,更在意“模范”的荣誉。
D.王二的发言总离不开老婆,既是交代被评为“模范”的缘由,也表现了对妻子的爱和感激。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第一段介绍劳模大会,用“不必细说”跳过无关情节,直叙“稀罕事”,颇有传统说书艺术的口吻。
B.王二将饿死的肥猪比作泄了气的皮球,“连哼都不会哼”,这个比喻的趣味性化解了王二内心的感伤。
C.小说多次写到会场上听众的反应,这样既可以用听众表现烘托王二发言的精彩,又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王二老婆被冤枉后的表现,有神态、有动作,着笔不多,简约生动,很好地表现了她的伤心与委屈。
3.小说的题目来自主人公王二夫妇间的一句玩笑,但意蕴丰富。请简要回答。
4.文中王二的发言主要是讲故事。他讲故事很有特色,因而赢得了听众的掌声。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
2024-05-27更新 | 26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女色而已宦者之害非一端也。

盖其用事也近而习,其为心也专而忍。能以小善中人之意,小信固人之心,使人主必信而亲之。待其已信,然后惧以祸福而把持之。虽有忠臣硕士列于朝廷,而人主以为去己远,不若起居饮食、前后左右之亲可恃也。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势孤,则惧祸之心日益切,而把持者日益牢。安危出其喜怒,祸患伏于帷闼,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虽有圣智,不能与谋。谋之而不可为,为之而不可成,至其甚,则俱伤而两败。故其大者亡国,其次亡身,而使奸豪得借以为资而起,至抉其种类,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此前史所载宦者之祸常如此者,非一世也。

夫为人主者,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唐昭宗之事是已。故曰深于女祸者,谓此也。可不戒哉?

(节选自《五代史·宦官传序》)

材料二:

西门豹为邺令,清克洁悫,秋毫之端无私利也,而甚简左右。左右因相与比周而恶之。居期年,上计,君收其玺。豹自请曰: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不当,请伏斧锧之罪。文侯不忍而复与之。豹因重敛百姓,急事左右。期年,上计,文候侯迎而拜之。豹对曰:往年臣为君治邺,而君夺臣玺;今臣为左右治邺,而君拜臣。臣不能治矣。遂纳玺而。文侯不受,曰:寡人曩不知子,今知矣。愿子勉为寡人治之。遂不受。

(节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下》)

1.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女A色B而已C宦者D之E害F非G一H端也。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硕士,指掌握了深厚学问和技艺的人,也指掌管教育事务的官员。不同于现在表学位的“硕士”。
B.疏,疏远,不亲近。与《屈原列传》中“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的“疏”意思不相同。
C.奸豪,指地方上有势力而横行不法之人。其中“豪”与《过秦论》中“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的“豪”意思相同。
D.去,离开。与《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的“去”意思相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宦官扰乱国家,远比女人扰乱国家而造成的祸患严重。君王沉溺于美色尚且容易纠正,一旦被宦官操控了就很难摆脱。
B.宦官职责是侍奉君主,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善用点滴忠心,来获得君主信任;用祸福来恐吓君主,达到挟制君主的目的。
C.当君主发觉宦官已成祸患,想要联合大臣除掉他们。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容易让自己成为宦官的人质。
D.材料二讲述了西门豹担任邺令时,清廉正直,被人中伤丢了官职后便极力讨好魏文侯及其近臣,后在宦官帮助下重获文侯赏识。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则向之所谓可恃者,乃所以为患也。
(2)臣昔者不知所以治邺,今臣得矣,愿请玺复以治邺。
5.材料一认为“自古宦者乱人之国,其源深于女祸”的原因是什么?
2024-05-26更新 | 2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脑科学与教育结合产生了众多研究成果,对验证与发展教育理论发挥了巨大作用。

脑科学研究通过定位技术分析了认知过程涉及的各个脑区,明确了各脑区的作用与功能,将思维过程与大脑神经活动相联系,将抽象的思维与具体的神经功能相关联,促使思维过程可视化,从而为促进学生认知发展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物质条件。此外,对脑区的研究还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脑科学已找到了情绪影响认知效率的途径,明确了杏仁核在该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即情绪会导致杏仁核释放神经递质,这些物质能调节海马活动、重塑神经组织,从而影响记忆的编码和巩固。此外,情绪还会通过影响注意力和决策能力等因素左右认知效率。上述脑科学的研究说明了情绪的重要性,提示教师和家长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研究者发现在大脑神经元数量已定的情况下其突触数量会产生变化,并在四岁左右时其数量达到高峰。对动物开展的实验也证实了发育存在关键期的结论,譬如视觉正常的猫在幼年时被遮住眼睛,成年后把遮挡物取掉,猫的视觉无法恢复,会一直处于失明状态。类似的实验均表明,语言、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但最近的一些研究成果似乎为脑功能恢复的研究带来一线希望。科学家发现某些脑区,包括对学习、记忆起关键作用的海马区,终身能产生新的神经元,即大脑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一方面要强调合理安排教学计划,以帮助学生利用关键期充分发展能力;另一方面也要让学生认识到学习应该是贯穿终身的,努力是能够换来能力提升的。

研究显示,适宜的刺激及舒适的环境可以促进儿童大脑的发育,原因是适宜的环境有利于神经元突触的形成。动物实验证实:将小鼠置于含有适宜刺激(丰富的玩具、宽阔的场地)的环境中,其突触数量比一般小鼠高出20左右,这是由于适宜刺激会影响海马突触发生,从而对神经环路造成影响。此外,科学家利用脑电波对大脑的研究也发现,在放松状态时产生的a波最有利于个体学习和掌握知识。因此,为学生学习营造适宜的环境对促进学习效率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压力适中的学习氛围能促进学生学习成绩的提升。研究表明,当学生长期处于压力条件下,会抑制其大脑形成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的能力。但压力并不都是有害的,科学家发现压力会促进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的释放,这些激素增强了大脑对相关事件的记忆。因此,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教师可以利用适当的压力,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

在脑科学的视角下揭示学习的本质,不同科学家有不同的观点。例如Sprenger 指出学习本质上是通过放电形成电化学回路以促进神经元建立连接的过程,Gazzaniga等则认为学习和记忆与神经元间突触接触强度有关。总结归纳,对学习本质可做出如下定义:个体受到刺激后建立新的神经连接,增强了神经元之间的突触强度,形成了新的神经网络,使得脑内结构发生改变,从而促进个体对变化的环境作出适宜反应。学习过程是个人经验反馈至大脑,形成新的神经网络而影响个人心智、行动,并促成新的个人经验产生的过程。探讨学习本质和学习过程,有利于研究者和教师从脑科学层面了解学习是如何产生的,从而有针对性地引导学习的发生以促使学习效率的提高。依据学习本质的定义,明确了教学本质:基于丰富情境的创设,控制与提供必要的刺激,促使学习者的大脑在刺激的影响下形成特定的神经环路,将外界知识不断内化,进而建构个体的经验知识。基于脑科学研究提出的教学本质,可为教师教学提供科学建议。

(摘编自杨聆、禹娜、李增娇《脑科学研究对教育教学理论发展的作用》)

材料二:

大脑的活动可以被认为是非常复杂的动态网络,近几年新的研究技术手段使得我们可以从毫米或毫秒级别上来研究脑的动态,就像把整个大脑呈现为3D动态图,用视觉图像表达和分析它,从而研究脑活动是如何组织的,有哪些区域(节点)是非常重要的,远程连接又有怎样的意义,等等。

此外,脑科学的研究也通过双胞胎实验、视觉剥夺实验等研究发现,人类个体的早期经验会极大地调制脑网络的一些先天因素。从基本的DNA遗传到表观遗传,再到后天环境作用,教育本身可被视为能够改变脑网络的后天环境,从而对大脑进行进一步的塑造。也有研究提出,教育是不是有可能改变表观遗传?比如父母早期是处于饥饿状态或是噪声污染状态,这些是否会通过表观遗传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不管是在脑科学界还是教育界,这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的研究。因此,脑科学界有必要和教育界有更密切的合作,这个过程既涉及对重要的脑科学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科普,也涉及进一步研究基本认知能力在儿童青少年早期的动态发展,了解哪些遗传因素、环境因素会改变它们,以及了解每个个体在不同方面的发展水平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

(摘编自蔡清《从脑科学视角谈学习和教学》)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脑科学研究发现情绪在提升认知效率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和家长应该关注孩子在学习过程中的情绪。
B.语言、视觉的发展存在关键期,一旦错过发育的黄金时期,就难以恢复,因此要利用好关键期帮助学生发展能力。
C.压力对学生来说是把双刃剑,过强的压力或长期处于压力的氛围下是有害的,但有适度紧迫感的压力可能是有益的。
D.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深入的研究表明表观遗传能够改变孩子的认知能力,这些研究能够让我们做到因材施教。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了有关脑科学的研究实验,增强了文章的权威性和科学性。
B.在脑科学视角下,科学家们在对学习本质的研究中都肯定神经元的重要性,侧重点相同。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到了大脑具有一定的可塑性,说明了后天学习和教育的重要性。
D.我们要想最终真正做到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就必须让脑科学界和教育界更密切合作。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第四段观点的一项是(       
A.一张一弛,文武之道。B.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C.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D.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4.下列选项,不属于材料一提到的脑科学和教育结合产生的研究成果的一项是(       
A.对认知活动的了解B.对学习时机的把控
C.对教与学本质的掌握D.对记忆方法的研究
5.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特色。
2024-05-26更新 | 1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民有性,有情,有化,有俗。情性者,心也,本也;化俗者,行也,末也。末生于本,行起于心。是以上君抚世,先其本而后其末,顺其心而理其行。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是故上圣不务治民事而务治民心。故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导之以德,齐之以礼,民亲爱则无相害伤之意,动思义则无奸邪之心。夫若此者,非法律之所使也,非威刑之所强也,此乃教化之所致也。圣人甚尊德礼而卑刑罚,故舜先敕契以敬敷五教,而后命皋陶以五刑三居。是故凡立法者,非以司民短而诛过误,乃以防奸恶而救祸败,检淫邪而内正道尔。民蒙善化,则人有士君子之心;恶政,则人有怀奸乱之虑。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为曲豉

(节选自《潜夫论·德化》)

材料二:

又时有小事,不欲人闻,则暴作威怒,以弭谤议。若所为是也,闻于外,其何?若所为非也,虽掩之,何益?故谚曰:“欲人不知,莫若不为;欲人不闻,莫若勿言。”为之而欲人不知,言之而欲人不闻,此犹捕雀而掩目盗钟而掩耳者只以取诮将何益乎?臣又闻之,无常乱之国,无不可理之民者。夫民之善恶由乎化之薄厚,故禹、汤以之理,桀、纣以之乱;文、武以之安,幽、厉以之危。是以古之哲王,尽己而不以尤人,求身而不以责下。故曰:“禹、汤罪已,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王温舒于曩日,臣亦与惜不用,非所不闻也。臣闻尧有敢谏之鼓,舜有讲谤之木,汤有司过之史,武有戒慎之铭。此则听之于无形,求之于未有,虚心以待下,庶下情之达上,上下无私,君臣合德者也。魏武帝云:“有德之君乐闻逆耳之言,犯颜之,亲忠臣,厚谏士,斥谗愿,远佞人者,诚欲全身保国,远避灭亡者也。”凡百君子,期统运,纵未能上下无私,君臣合德,可不全身保国,远避灭亡乎?然自古圣哲之君,功成事立,未有不资同心,予违汝弼者也。

(节选自《贞观政要·公平》)

【注】①曲豉:用大豆发酵制成的调味品。也叫豆豉。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将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的方框内。
此犹A捕雀B而掩目C盗钟D而掩耳者E只以取F诮G将H何益乎?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被,指蒙受、遭受,与《屈原列传》“被发行吟泽畔”中的“被”词义不同。
B.伤,指妨碍,与《出师表》“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伤”词义相同。
C.恨,指痛恨,与《归去来兮辞并序》“恨晨光之熹微”中的“恨”词义不同。
D.膺,受、承应,与《蜀道难》“以手抚膺坐长叹”中的“膺”用法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情感本性和风气习俗分别是内心的表达和外在的行为;两者是根本和末节的关系,末生于本,行为源于内心。高明的君主往往先治理根本,再治理末节。
B.古代舜命令契恭敬地实施“五教”,皋陶制定“五刑”“三居”的法令,实行这些措施是为了预防奸邪之事的发生,而不是找寻百姓们的过失,惩罚有错之人。
C.在夏禹、商汤治理国家时,天下太平;夏桀、商纣治理国家时,天下大乱。没有长时间混乱的国家,也没有不可治理的百姓,国民的好坏取决于道德教化的厚薄。
D.夏禹、商汤是古代圣明的君主,他们严以责已而不怨恨别人,因此国家迅速兴盛;而夏桀、商纣怪罪他人,因此国家很快灭亡;尧、舜、周武王也有过圣明的事例。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心情苟正,则奸慝无所生,邪意无所载矣。
(2)为之无已,深乖恻隐之情,实启奸邪之路。
5.“故善者之养天民也,犹良工为曲豉”,请结合材料,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4-05-26更新 | 16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牡丹

韩琮

桃时杏日不争浓,叶帐成阴始放红。

晓艳远分金掌露,暮香深惹玉堂风。

名移兰杜千年后,贵擅笙歌百醉中。

如梦如仙忽零落,暮霞何处绿屏空。

牡丹

柳浑

近来无奈牡丹何,数十千钱买一棵。

今朝始得分明见,也共戎葵不校多。

【注】①大中十二年,韩琼被都将石载顺等驱逐以后失官。②金掌露:传说汉武帝求长生不老,铸造铜人,铜人高擎铜盖承接甘露。③兰杜:香草的总称,从战国至隋唐,号为“国色天香”。唐时牡丹始渐取代兰杜,为世人喜爱。④戎葵:指蜀葵,一种普通花草。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诗属于律诗,柳诗属于绝句,两首诗都很讲究格律,属于近体诗。
B.韩诗和柳诗的首句分别使用了“不争”“无奈”,都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C.韩诗结句中“暮霞”“绿屏”与后人李清照“绿肥红瘦”的韵味颇相似。
D.两首诗表达方式不同,韩诗侧重对牡丹的描写,而柳诗侧重于议论。
2.在这两首诗中,两位诗人对牡丹的情感态度有何不同?请简要分析。
2024-05-26更新 | 1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第一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