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綦毋潜落第还乡(节选)

王维

既至金门远,孰云吾道非。江淮度寒食,京洛缝春衣。

置酒长安道,同心与我违。行当浮桂棹,未几拂荆扉。

远树带行客,孤城当落晖。吾谋适不用,勿谓知音稀。


【注】①綦毋潜,荆南人,王维好友。②金门:金马门,汉代宫门名。汉代贤士等待皇帝召见的地方。③《孔子家语·在厄》记载:楚昭王聘孔子,孔子往,陈蔡发兵围孔子,孔子不得行,绝粮七日,孔子曰:‘吾道非乎,吾何为至此乎?’”孔子叹自己政策的不能实行,半途受到阻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门远”与“吾谋适不用”首尾呼应,含蓄地点出友人科举“落第”。
B.三四句从时空角度落笔,既写出了路途的遥远,也隐含作者对友人的关切。
C.树影遮行客,余辉映孤城,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暗寓友人的落寞之情。
D.本诗与《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样,都将叙事、写景、抒情融为一体。
2.全诗对应试落第的綦毋潜是怎样反复进行慰勉、规劝的?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双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文本一:

   

——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而作

景凤鸣

一个年青猎人到白家堡子的舅家串门,这时鬼子进村了。

舅家的房后是山坡,或者叫作后山。山坡依在后山上,而那后山,几乎是绵延的岭,那是南满抗联在河里地区的根据地。

村头一阵哭嚎声,鬼子开始各家各户搜人了。搜到的人,一律撵出屋,撵到村路上。各家各户都窜进了鬼子。鸡飞狗跳声和零星的枪声,烟尘般溅起。路上的村民渐渐增多,聚成了人流。头顶上有乌鸦在飞,长白山区那种羽毛好看的大乌鸦。惊惶的情绪在人们头顶上笼罩,乌鸦感到了难抑的躁动。

舅母抱着一个孩子跑进屋,对年青猎人说,怎么还不跑,快啊。

年青猎人说,你们怎么办?

舅母狠狠地说,快走。

鬼子进院脖子了。年青猎人打开后窗,腾地跳出去。躲着树,绕着弯,往山坡深处跑。

舅父是存在机会的,可舅父不跑。他有舅母,还有两个孩子。

从打开的后窗,鬼子知道有人跑向后山,因此十分恼怒。拿枪托将舅父捣出屋门,一直捣到土路上。绳子拴成串了,男人们被接连绑成蚰蜒。脚步杂沓,尘土弥漫,火光早起来了,团团的黑烟往天上涌。

人如羊群,杂乱无章,却方向大致地走着。

年青猎人钻进老林子了。窜过老林子,年青猎人爬向峰岭。

年青猎人看到,村民们被鬼子驱赶着,往村外走。未停在相对宽敞的村头,而是沿着土道,继续往前。

所有的人,心里头都跟着惴惴不安。

被驱赶来的村民越来越多,都集中在伪警察公署的院子里。舅父舅母都在里面,以及亲戚朋友玩伴。

阳光奇怪地炙烤着,应是傍中午了。僵黄呆滞的人们,站在伪警察公署的院子里,看着一拨拨的受刑,一次次杀鸡给猴看。

鬼子那次来,是调动一个连的兵力,并配上伪军。对于通匪区,他们要收集战果。他们先在人群里挑身体看上去结实的,阴沉着脸,将人撵进库房里。

里面传出来抽打声、各类刑具声,还有瘆人的惨叫声。用了半天的时间,进去四五十个人。有的皮开肉绽,大部分抬都没抬出来。这样的用刑逼供,头一天已在进行了。此时大范围的聚拢,是之前搜杀的延续。

后来就不往屋子里拉了。只因为纵然再拉,也没有效果。

一阵窒息的沉默。

鬼子的刺刀,扑哧刺向孩子。一声凄厉叫喊,发出凄惨声音的是舅母。

舅母扑过去抱孩子,眼里流血。她疯了一样,冲上前去撕挠鬼子。

亲人呐。

鬼子劈手夺过怀里的孩子,甩在旁边的大树干上。白色的脑浆顷刻迸溅。一缕柔软的发丝,被脑浆推动着迸射,向上挂在粗糙的树干上。

村民们静静等待可能发生的一切。白家堡子的村民不怕死。

青色的衣服,木然的身形。凌乱的头发,凝固枯槁的面容。归拢成堆的四百多人,阵势仍排出去很远。一些中年男子,挺起平时不曾挺起的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抻抻衣襟,让孩子们的脸,紧紧埋进带着碱灰味道的大襟里。

几只乌鸦觉出了深黑之气,嘎嘎叫着,在大平地的边缘盘飞。又姿态凝重地飞去了哪里。

鬼子哇啦哇啦的一串话,冲着黑压压的人群。有翻译对着众人扯破喉咙喊,还说不说,再不说没有机会了。

沉默。

四百多人里,没有一个喊叫。

一阵山风掠过,鬼子们动物似的耸起眉毛。

有人听到,山脊的树林中,一声隐约的喊声。像一只山鹰在扇动翅膀。

戴白手套的中山八郎大尉,一个手势落下,前边一排村民被刺倒。再一个手势落下,子弹呼啸而来,瞬间而至,在嗒嗒声中,接续不停。人群割草般成片倒下,横七竖八的尸首,从外层到里层。有割得潦草的,回头再遛上一遍。

腥血流淌遇土,凝结而黑。

全村的人呐,埋在九个大土坑里。几百人呐,没有一个吐露抗联行踪的。

年青猎人的头埋进潮湿的地里。众人的身体凉透变硬以后,年青猎人住下来了。每一个白天与夜晚。不是陪伴与相依,而是跟着他们一起,接受从内到外的疼。

黑色的山土中,掺拌着血的痕迹。孤寂的苍蝇,见不到人影的蚊虫,瘦小的蚂蚱,均在枯草间浅显地跳。这些坟土包,光秃秃的,看得出锹土的痕迹。它们是要长草的,还要开出一些碎花,不过需得一阵子。每个坟头上面,大坑底下翻上来的生土,它们需要熟土。

巨坟的头顶,林木与杂草总是长不旺盛。鸟类及小动物,很少在其上做窝。

霜雪不久就要来了,然后就是厚厚的大雪压顶。年青猎人悄然守护他们,日夜相生相伴。

(选自《光明日报》2022040814版,有删改)

文本二:

关于文学的意义或者目的,普遍的定义是作家作品——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多出人才,出好人才。这是从事业的维度来说的。是文学应担当的社会角色,是就新时代满足社会文化生活需求而言。因为文学这样的承载、目的、使命,它要求作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要求在执起文学之笔的同时,用我们的作品,深刻地反映现实,塑造鲜活的人物形象,以文学的方式和特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激动人心地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通过这样的途径,在时代文学的洪流中,实现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推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永葆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使其成为我们思想深处的一束星光,指导组织与开展文学创作的初心。

(选自景凤鸣《谈文学生活》,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日本鬼子用各种刑具来拷问白家堡子的村民,但是这样做并不见效,于是,鬼子便将刺刀伸向了孩子,可见鬼子灭绝人性,残忍至极。
B.“青色的衣服,木然的身形。凌乱的头发,凝固枯槁的面容”,此处的外貌描写表现白家堡子村民的群像,展现了村民们在高压之下的木讷。
C.小说中乌鸦的形象几次出现,作者借它烘托了气氛,让读者感受到一种难言的压抑和悲痛;乌鸦叫着飞去,更增添了小说的沉重和悲凉。
D.小说语言极富特色,结尾处作者运用沉重的笔触描绘了白家堡子村民的坟茔,表现了冷峻的格调,渗透着年青猎人当时的心境。
2.下列与文本一、文本二内容相关的理解和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年男子挺起胸膛,半百的老太太抿抿鬓发,白堡子村民在临死之前,通过自己的行为表现了一种毫不屈服和视死如归的伟大精神。
B.“一阵山风掠过,鬼子们动物似的耸起眉毛”,此句运用了比喻,表现了鬼子丑恶的嘴脸,“耸起眉毛”也暗示鬼子又想到了新花招。
C.文学的使命等要求作家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深刻地反映现实,《猎人》就是景凤鸣为东北抗日联军创建地而写的一段亲身经历。
D.景凤鸣认为文学是离不开生活的,文学要能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这样有利于在时代文学的洪流中实现“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
3.小说中“舅母”的形象感人至深,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舅母的形象特点。
4.文本二说“我们的作品……以文学的方式和特性,潜移默化、润物无声、激动人心地感染人、鼓舞人、影响人”,小说《猎人》就用丰富的情感做到了这一点,请概括本小说蕴含着哪些情感。
2022-06-10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功名之士,决不为泉石淡泊之音;轻浮之子,必不为敦庞大雅之响。故陶潜多素心之语,李白有遗世之句。其心如日月,其诗如日月之光。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什,古人音容笑貌如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编者注:透入肌肉和骨髓,比喻感受深刻)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甫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励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蕙风词话》卷一)的境地,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学习古典诗歌的首选阅读对象,作出这一判断不仅是基于作品阅读价值。
B.唐宋诗词所包含的“志”与“情”是其流传至今仍然能够对读者产生价值和意义的重要前提。
C.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从读者提升自我人格境界的角度而言,更值得我们与之展开对话。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故将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进而传递给读者。
2.根据材料的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莫砺锋对所引用的清人叶燮、沈德潜的相关表述是持认同态度的,这是材料一立论的基础,也是后文分析唐诗宋词的理论指导。
B.莫砺锋举李、杜、苏、辛四例的目的,是为了论证唐诗宋词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与价值判断对现代人而言是有重大意义的。
C.虽然有人认为陆机“诗缘情”的说法与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纲领是矛盾的,但在莫砺锋看来,孔颖达的说法更具说服力。
D.读者在阅读唐宋词的过程中会代入自身的人生阅历与生活经验,从而对作品作出多样的诠释和解读,这样容易导致过度解读。
3.下列选项中,与材料一所引清人叶燮的观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苏轼《答张文潜书》:“其为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
B.刘勰《文心雕龙》:“夫情动而言形,理发而文见。盖沿隐以至显,因内而符外者也。”
C.刘熙载《艺概》“苏、辛皆至情至性人,故其词潇洒卓茕。”“英雄出语多本色,辛弃疾词,于是可尚。”
D.元好问《论诗三十首》:“心画心声总失真,文章宁复见为人。高情千古闲居赋,争信安仁拜路尘。”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述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其不同之处。
5.下面材料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充分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对此作简要分析和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宋诗,回答问题。

浣溪沙·和无咎韵

陆游

懒向沙头醉玉瓶,唤君同赏小窗明。夕阳吹角最关情。

忙日苦多闲日少,新愁常续旧愁生。客中无伴怕君行。

【注】①宋孝宗隆兴二年(1164年)闰十一月至次年正月,陆游与韩元吉在镇江相聚,那时,陆游是在镇江通判任上,韩元吉则是来镇江省亲暂住。两位朋友相聚两月,彼此唱和的诗词作品共有三十多首。

1.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玉瓶”指酒瓶,首句是说因为将要与友人分别,词人就热情地邀约友人一起话别、喝酒。
B.“夕阳”是所见之景,“吹角”是所听之声,视听结合,定格离别的画面。
C.“吹角”点出了词人所处的时代背景——南宋朝廷偏安江南,正与金对峙。
D.尾句中的“客”指词人自己客居镇江,“无伴怕君行”点出诗歌写作主题。
2.这首词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简要分析。
2023-07-31更新 | 339次组卷 | 56卷引用:重庆市九龙坡区铁路中学校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令狐熙,字长熙,敦煌人也,代为西州豪右。熙性严重,不妄通宾客,凡所交结,必一时名士。博览群书,尤明《三礼》;善骑射,颇知音律。起家以通经为吏部上士,寻授帅都督,转夏官府都上士,俱有能名。以母忧去职,殆不胜丧。其父戒之曰: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高祖受禅之际,熙以本官行纳言事。后拜沧州刺史,在职数年,风教大洽。开皇四年,上幸洛阳,熙来朝,沧州吏民恐其迁易,悲泣于道。及熙复还,百姓出境迎谒,欢叫盈路。及上祠太山还,次汴州,恶其殷盛,多有奸侠,于是以熙为汴州刺史。下车禁游食,抑工商,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其年来朝,考绩为天下之最,颁告天下。

上以岭南夷、越数为反乱,征拜桂州总管十七州诸军事,许以便宜从事。熙至部,大弘恩信,其溪洞渠帅更相谓曰: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于是相率归附。先是,州县生梗,长吏多不得之官,寄政于总管府。熙悉遣之,为建城邑,开设学校,华夷感敬,称为大化。在职数年,上表曰:臣忝寄岭表,四载于兹,犬马之年,六十有一。才轻任重,愧惧兼深,常愿收拙避贤,稍免官谤。然所管遐旷,绥抚尤难,虽未能顿革夷风,颇亦渐识皇化。且筋力精神,转就衰迈。请解所任。优诏不许,赐以医药。熙奉诏,令交州渠帅李佛子入朝。佛子欲为乱,请至仲冬上道。熙意在羁縻,遂从之。有人诣阙讼熙受佛子赂而舍之,上闻而固疑之。既而佛子反问至,上大怒,以为信然,遣使者锁熙诣阙。熙性素刚,郁郁不得志,行至永州,忧愤发病而卒,时年六十三。

(选自《隋书·令狐熙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划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B.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C.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D.民有向街开门者/杜之/船客停于郭外星居者/勒为聚落/侨人逐令归本/其有滞狱/并决遣之/令行禁止/称为良政/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豪右,指占有大量田产的豪族。古代“凡居以富强为右,贫弱为左”,故豪族又称“豪右”。
B.祠太山,古代帝王去泰山封禅,向天地之神致谢,同时也是向天下宣告自己统治的合法性。
C.下车,代指官吏就职。因为古代官员都是坐驿车去上任,故后来用下车表示官吏初到任所。
D.犬马,臣子对君王的自喻,表示忠诚、甘愿服役奔走。犬马之年,对尊上称自己年龄已大。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令狐熙洁身自好,博学多能。他对朋友的选择极为严格,凡结交的均为当时名士;他博览群书,文武兼备,而且通晓音律,其才能颇得时人赞誉。
B.令狐熙治理沧州,广受拥戴。开皇四年,因为令狐熙被调往朝廷任职,沧州百姓悲伤不舍;等到他重返沧州时,当地百姓纷纷出境前往迎接。
C.令狐熙治政有方,政绩显著。在汴州刺史任上,他禁游食,抑工商,并清理了狱讼积案;到岭南任职后,他修城邑,办学校,让各族百姓感佩不已。
D.令狐熙受人诬告,忧愤而死。有人告发令狐熙接受贿赂并放走李佛子,当李佛子造反的消息传到京城,皇上大怒,派人将其抓捕;他于半路郁郁而终。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大孝在于安亲,义不绝嗣。何得过尔毁顿,贻吾忧也!
(2)前时总管皆以兵威相胁,今者乃以手教相谕,我辈其可违乎?
5.令狐熙向皇帝请辞,理由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2022-06-08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幼警悟,读书数过辄成诵。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北京国子监。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实录》成,擢起居舍人。丁母艰。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章惇、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蜀士慕从之游,进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隆观。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三年,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善书,法亦自成一家。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B.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D.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检讨,古代官名,掌修国史。宋时有史馆检讨,明时始属翰林院,与编修同谓之史官。
B.庐墓,古人于父母或师长死后,服丧期间在墓旁搭盖小屋居住,守护坟墓,谓之庐墓。
C.徙,与文中“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中的“贬”意思相同,都指被贬谪到地方做官。
D.行、草、楷,中国书法三种字体,与篆、隶等同属于中国书法中各具特色的主要书体。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黄庭坚机警聪明,才华出众。他幼年时读书数遍就能背诵,家中之书无不通晓;苏轼对他的诗文赞赏有加,曾举荐他代替自己做侍从官。
B.黄庭坚性格直率,淡泊名利。面对《实录》内容是否真实的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被贬涪州、黔州时,他没把被贬之事放在心上。
C.黄庭坚性情笃孝,悉心侍母。母亲病了一年,他白天黑夜都细心看护、照料睡觉时衣服都不脱;母亲去世后,他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D.黄庭坚仕途多舛,结局悲惨。他因编写《实录》遭人嫉妒而被贬;因与赵挺之有隔阂,遭人指摘而被削职为民并受拘禁,至死也未得赦免。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2)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
5.黄庭坚在“学问文章”方面有哪些成就?请简要概括。
2022-10-21更新 | 219次组卷 | 17卷引用:重庆市永川景圣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清夜琴兴

白居易

月出鸟栖尽,寂然坐空林。

是时心境闲,可以弹素琴。

清泠由木性,恬澹随人心。

心积和平气,木应正始音

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

正声感元化,天地清沉沉。


【注】①正始音:此处指纯正的乐音。②元化:造化,天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笔四句,写演奏之前,以月光、空林等意象,营造静寂之境。
B.中间四句,写琴音因木性而清越;心境恬然,琴声也纯正平和。
C.最后两句,写纯正的琴音合于自然,天地澄澈如水,意境深远。
D.诗人秋夜听人奏琴,并借此琴境抒怀,表现内心的孤寂与安宁。
2.“响馀群动息,曲罢秋夜深”这一句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实用类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编者按:418日,中国经济首季报出炉。一季度,经济运行延续恢复态势,主要指标增速基本稳定,发展质量效益有所提高,开局总体平稳。但世界局势复杂演变,国内疫情近期多发,有些突发因素超出预期,新的下行压力进一步加大。

经济形势怎么看、就业压力如何解、产业链供应链如何稳、小微企业困难如何破……新华社记者梳理当前中国经济十大关切问题,采访权威部门和权威人士进行解答。

(一)统筹防疫与发展,如何算好大账?

3月以来,本土疫情波及30个省份,既有上海、深圳等万亿级GDP强市,也有吉林等农业大省,辐射区域广,链条长,经济下行压力阶段性放大。

一些境外媒体和机构频频质疑中国严格防疫“代价高昂且不可持续”,社会上也有“躺平”“与病毒共存”等论调。

疫情防控是“国之大者”。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算的是大账、生命账。防控工作始终把“人民至上、生命至上”放在第一位,这是判断防疫成效的首要标准。

奥密克戎不是“大号流感”,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脆弱群体风险大。我国14亿多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达2.67亿。如不及时从严防控,势必令易感人群感染风险加大,一旦形成规模性反弹,将造成人民生命、财产更严重损失,极易丧失前期来之不易的防控成果。

反观,今年初,许多国家和地区陆续放松防疫政策,但结果是发病人数和死亡人数激增。目前全球累计确诊病例已超5亿,死亡病例逾619万。英国疫情3月以来感染水平已升至历史最高。有英国媒体人指出,与新冠共存政策“无异于一场豪赌”。

再来算经济账——坚持科学精准、动态清零,是为中国发展赢得主动。

2020年,正因为中国在世界上“率先控制疫情”“率先复工复产”,才最终在主要经济体中“率先实现经济增长由负转正”;2021年,中国经济同比增长8.1%,两年平均增长5.1%,经济发展和疫情防控保持全球领先位置。

奥密克戎变异株传播速度快,实现动态清零难度进一步升级。封控措施不可避免带来短期经济冲击,但中国抗疫实践进一步印证:一时的“管”正是为了更好的“放”。

当前,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政策措施,努力用最小的代价实现最大的防控效果,最大限度减少疫情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

一方面,不误农时保春耕。中央财政下达资金200亿元对实际种粮农民发放一次性补贴,国家发展改革委等部署投放100万吨国家钾肥储备……农情调度显示,目前春播粮食已完成意向面积的19.4%,进度同比快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争分夺秒抓复工复产。深圳,从按下“慢行键”到社会生产生活秩序开始有序恢复,用时不到10天;山东,329日宣布自2月底以来的这波疫情实现社会面动态清零,复工复产进入“快车道”;吉林,414日宣布实现社会面清零,社会生产生活秩序逐步恢复;上海,本轮疫情传播指数已由2.27下降到1.23416日发布工业企业复工复产疫情防控指引……

一方面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坚持科学精准防控,防止层层加码“一刀切”,二者统筹兼顾,才能确保坚决打赢这场疫情防控攻坚战。

(二)应对空前压力,就业能否稳得住?

经济下行压力,首当其冲影响就业。

最新统计显示,受多重因素影响,今年就业前两个月温和开局后,3月波动明显。一季度,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为5.5%,其中3月为5.8%

招聘机构数据显示,本是传统旺季的34月,就业市场走势低迷。在今年国内外环境复杂性不确定性加剧的情况下,就业能否稳得住?

从就业需求看,总量压力在加大。今年需要在城镇就业的新成长劳动力近1600万人,其中高校毕业生1076万人,二者均为近年新高。

从岗位供给看,不少企业和个体工商户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加、招工放缓,甚至减员、裁员。原本吸纳就业较多的房地产、教育培训、互联网及接触性服务行业,招聘需求明显下滑。

从供需匹配看,“就业难”“招工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更加凸显。青年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增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3月,1624岁城镇青年调查失业率16%,为近几年同期最高值。

稳就业,成为当前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

去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至今,一个鲜明特征是就业优先导向进一步强化。稳就业被置于宏观政策层面,并充分体现在各项政策中。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安排617.58亿元,比去年增加51.68亿元。

抓基本——对餐饮、零售、旅游、民航、公路水路铁路运输等特困行业,实施缓缴养老、失业、工伤保险费政策;显著提高中小微企业失业保险稳岗返还比例,最高可提至90%;允许地方再拿出4%的失业保险基金结余用于技能培训,并向困难中小微企业发放一次性留工培训补助……千方百计稳企业、稳岗位。

保重点——研究出台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政策举措,开展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百万见习岗位募集、全国高校书记校长访企拓岗促就业等专项行动;组织实施“春风行动”为农民工、脱贫人口提供就业服务……多管齐下保障重点群体就业。

拓空间——加力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完善灵活就业政策,在北京、海南等七省份及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补齐权益保障短板,更好发挥灵活就业“蓄水池”作用。

在落实落细就业优先政策的同时,还应做好稳定和扩大就业的政策储备,全力以赴稳住就业基本盘。

(摘编自《人民日报》20220419日第07版,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奥密克戎并不是“大号流感”,它传播速度快、感染人数多,截至目前已经在全球造成了超5亿人的感染以及逾619万人的死亡。
B.今年3月份,青年缓就业、慢就业现象增多,高校毕业生、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问题突出,同期的失业率为近几年的最高值。
C.今年中央财政就业补助资金在去年的基础上增加了51.68亿元,这体现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就业优先导向的进一步强化。
D.在北京、海南等七省份的七家互联网平台企业开展新就业形态就业人员职业伤害保障试点,有助于为补齐权益保障短板探索路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2020年和2021年两年,我国经济平均增长达到5.1%,经济发展在全球范围内保持了领先的位置,这得益于我们能够率先控制疫情。
B.今年以来,中国经济呈恢复态势,开局总体平稳。但进入3月后,受世界局势和国内疫情等突发因素影响,经济也产生了一些波动。
C.坚持动态清零不动摇,是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创造稳定而安全的条件的需要,也是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的要求。
D.2021年以来,中央出台了多项保障就业的政策措施。落实落细这些政策措施,旨在缓解当下就业需求多而岗位供给少这一突出矛盾。
3.下列新闻事件与本篇报道侧重点不一致的一项是(     
A.新疆昌吉回族自治州呼图壁县技工学校举办的电工职业技能培训课上,授课老师为学员们讲解电工知识。
B.湖南省芷江县开展“三下乡”集中示范活动,为群众送去优秀精神文化产品、科普宣传、医疗服务和法律服务。
C.长春市召开专门会议,分类研究企业员工返岗条件,在保障防疫安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支持企业的复工复产。
D.四川省“高校书记校长联系百家企业”活动中,西南科技大学副校长陈麟带队走进四川振通检测公司调研就业。
4.一、二两段是编者为该新闻写的按语,请根据材料,概括按语的功能。
5.文中画线句子读来令人振奋,请分析这两段话是如何达到这一效果的?
2022-06-07更新 | 38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重庆市一中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船上

徐志摩

“这草多青呀!”腴玉简直的一个大筋斗滚进了河边一株老榆树下的草里去了。她反扑在地上,直挺着身子,双手揪着一把青草,尖着她的小鼻子尽磨尽闻尽亲。“你疯了,腴腴!不怕人家笑话,多大的孩子,到了乡下来学叭儿狗打滚!”她妈嗔了。她要是真有一根矮矮的尾巴,她准会使劲的摇。这回其实是乐极了,她从没有这样乐过。现在她没有尾巴,她就摇着她的一双瘦小的脚踝,一面手支着地,扭过头来直嚷;“娘!你不知道我多乐,我活了二十来岁,就不知道地上的青草可以叫我乐得发疯。娘!你也不好,尽逼着我念书,要不然就骂我,也不叫我闻闻青草是什么味儿!”她声音都哑了,两只眼里绽出两朵大眼泪,在日光里亮着,像是一盏水晶灯。

真的,她自己想着也觉得可笑,怎么的二十来岁的一位大姑娘,连草味儿都没闻着过?还有这草的颜色青的多嫩呀,像是快往下滴的水珠似的。真可爱!她又亲了一口。比什么珠子宝贝都可爱,这青草准是活的,有灵性的。她简直的爱上了她手里捧着的草瓣儿。她心里一阵子的发酸,一颗粗粗的眼泪直滴了下来,真巧,恰好滴在那草瓣儿上,沾着一点儿,草儿微微的动着,对!她真懂得我,她也一定替我难受。这一想开,她也不哭了。她爬了起来,她的淡灰色的哗叽裙上沾着好几块的泥印,像是绣上了绣球花似的,顶好玩,她空举着一双手也不去拂拭,心里觉得顶痛快的,那半涩半香的青草味儿还是在她的鼻孔里轻轻的逗着,仿佛说别忘了我,别忘了我。她妈看着她那傻劲儿,实在舍不得再随口骂,伸手拉一拉自己的衣襟走上一步,软着声音说:“腴腴,不要疯了,快走吧。”

腴玉那晚睡在船上,这小航船已经够好玩,一个大箱子似的船舱,上面盖着芦席,两边两块顶中间嵌小方玻璃的小木窗。开船的时候,船家的大脚拇指往前一扁一使劲,那橹就推着一股水叫一声“姓纪”。船家的脚跟向后一顿,身子一仰,那橹儿就扳着一股水叫一声“姓贾”。这一纪一贾,这只怪可怜的小航船儿就在水面上晃着船头直向前溜,底下托托的一阵水响怪招痒的。腴玉初下船时受不惯,真的打上了好几个寒噤,但要不了半个钟头就惯了。她臂膀靠着窗,看一路的景致,什么都是从不曾见过似的,什么都好玩——那横肚里长出来的树根像老头儿脱尽了牙的下巴,在风里摇着的芦梗,在水边洗澡的老鸦,露出半个头、一条脊背的水牛,蹲在石渡上洗衣服的乡下女孩子,仰着她那一块黄糙布似的脸子呆呆的看船,旁边站着男小孩子,不满四岁光景,头顶笔竖着一根小尾巴,脸上画着泥花,手里拿着树条,他也呆呆的看船。这一路来腴玉不住的叫着妈:这多好玩,那多好玩;她恨不得自己也是个乡下孩子,整天去弄水弄泥没有人管。但是顶有趣的是那水车,活像是一条龙,一斑斑的龙鳞从水里往上爬。乡下人真聪明,她心里想,这一来河里的水就到了田里去,谁说乡下人不机灵?喔,你看女人也来踏水的,你看他们多乐呀,两个女的,一个男的,六条腿忙得什么似的尽踩。妈你听呀,这不是真正的山歌!什么李花儿、桃花儿的我听不清,好听,妈,谁说做乡下人苦,你看他们做工都是顶乐的,赶明儿我外国去了回来一定到乡下来做乡下人,踏水车儿唱山歌,我真干,妈,你信不信?

她妈领着她替她的祖母看坟地来的。看地不是她的事,她这来一半天的工夫见识可长了不少。真的,你平常不出门你永远不得知道你自个儿的见识多么浅陋得可怕,连一个七八岁的乡下姑娘都赶不上,你信不信?可不是我方才拿着麦子叫稻,点着珍珠米梗子叫芋头招人家笑话。榆钱儿也好玩,真像小钱,我书上念过,可从没有见过。还有那瓜蔓也有趣,像是葡萄藤,沿着棚匀匀的爬着,方才船家告诉我那是南瓜。到了夏天长得顶大顶大的,有的二十斤重,挂在这细条干上,风吹雨打都不易掉,你说这天下的东西造的多灵巧多奇怪呀。

这晚上她睡在船舱里怎么也睡不着。腿有点儿酸,白天路跑多了。舱间里黑沉沉的,妈已经睡着了,外舱老妈子丫头在那儿怪寒伧的打呼。她偏睡不着,脑筋里新来的影子真不少,像是走马灯,转了去回来了。一纪一贾的橹声,轧轧的水车,那水面露着的水牛鼻子,那一田的芋头叶,那小孩儿的赤腿,桃花李花的山歌,那河边青草的味儿……全在这儿,全在她的脑壳里挤着,也许他们从此不出去了。腴玉,这天以前的腴玉,她的思想,她的生活,她的烦恼,她的忧愁,全躲起来了,全让这芋头水牛鼻子挤跑了。她仿佛是另投了胎,换了一个人似的,就连睡在她身旁的妈都像是离得很远,简直不像是她亲娘;她仿佛变了那赤着腿脸上涂着泥手里拿着树条站在河边瞪着眼的小孩儿,不再是她原来的自己。哦,她的梦思风车似的转着,往外跳的谷皮全是这一天的新经验,与那二十年间在城市生长养大的她绝对的联不起来,这是怎么回事……

她翻过身去,窗外白白的是什么呀,她一仰头正对着岸上那株老榆树顶上爬着的几条月亮,本来是个满月,现在让榆树叶子揉碎了。那边还有一颗顶亮的星,离着月亮不远,腴玉益发的清醒了。这时船身也微微的侧动,船尾那里隐隐的听出水声,像是虫咬什么似的响着,远远的风声、狗叫声也分明的听着,她们果然是在一个荒僻的乡下过夜,也不觉得害怕,多好玩呀!

再看那榆树顶上的月亮,这月色多清,一条条的光亮直打到你眼里呀,叫你心窝里一阵阵的发冷,叫你什么不愿意想着的事情全想了起来,呀,这月光……这一转身,一见月光,二十年的她就像孔雀开屏似的花斑斑的又支上了心来。她心里一阵发冷,她还是她,她的忧愁,她的烦恼,压根儿就没有离着她——她妈也转了一个身,她的迟重的呼吸就在她的身旁。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写水边的小女孩和小男孩呆呆地看船,表现了乡下人对外来人的好奇。
B.腴玉说回国后要做乡下人,踏水车、唱山歌,实际是在宣泄对母亲的怨气。
C.腴玉感觉睡在身旁的妈妈像是离自己很远,表现出现实中母女之间的隔阂。
D.小说通过写腴玉在乡村暂时忘却烦忧的经历,表现其对自然与自由的向往。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巧用比喻、拟声词和细节描写,生动表现了船家摇橹划船的场景。
B.画线部分交替使用两种人称,表达更灵活,利于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C.小说结尾描写月色,营造了清冷寂静的氛围,勾起了腴玉心中的愁思。
D.小说是白话文,却依然在细微处有古文的特点,具有当时的时代气息。
3.结合全文,梳理腴玉的心理变化过程。
4.徐志摩是现代诗人,他的小说带有明显的诗化特征。请简析本文的“诗化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
2022-06-07更新 | 38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重庆市一中高三考前适应性训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儒家的天下观不是人对世界本然样态的无条件接受,而是来自自然向人文的生成。《周易·贲卦》讲:“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种“天文”与“人文”的分野,也是先秦道家、阴阳家与儒家天下观的差异所在。《礼记·大传》讲:“圣人南面而治天下,必自人道始矣。”正是讲儒家的天下建基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审美)再造的特性。

所谓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按照其圣王谱系,黄帝、尧、舜之后的接续者是周公,他一方面通过制礼作乐使中国远古人文命脉制度化,另一方面则开启了中国传统政治的礼乐传统。至此,所谓“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命题,则被具体化为以礼乐重塑一个美好世界的问题。

在现代学术话语中,礼乐是一个与文明、文化、政治制度产生广泛关联的概念,但在根本意义上,它却是一个美学问题。礼在个体层面涉及人行为的雅化,在社会层面涉及群体行为的仪式化,在礼器层面涉及器具审美,均具有美和艺术的意义;乐则是诗歌、音乐、舞蹈的综合形式,其审美属性自不待言。以此为背景,自西周以降,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据此理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人文之美作为礼乐的同义语,明显成为文野、夷夏之别的最重要标志,所谓“用夏变夷”则无非是将儒家崇尚的礼乐之美从中央之地向四方不断推展。

由于有预在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作为先导,儒家所讲的天下,不是它“原本是什么”,而是“应该是什么”;不是自然世界,而是人文世界。相关的人文实践,则首先是以中邦、四海、九夷、八蛮规划为天下勾勒轮廓,然后是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努力。按照儒家的规划,这种努力主要分为四种,即礼、乐、刑、政。但是在礼乐刑政之间,礼和乐具有优先性。中国社会自西周始,就建立了体系化的礼乐教育制度,一种基于礼乐人文教化的天下格局也就自然形成。到战国时代的思孟学派,将礼乐内化,从心性的深度重建人与天下的关联。如《礼记·大学》:“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这样,个体心性的诚敬,就成为士人最终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孔子之后,儒家做的另一项重要工作就是为这种被人道限定的礼乐补天道,从而赋予了它更完备的形式。它在内在心性与外在天地之间拉开了一个张力空间,使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形成一个上通下达的连续过程。在这个过程之中,它一方面化自然为人工,化禽兽为人类,化蛮夷为华夏,化野蛮为文明,体现了可贵的实践品格;另一方面,它强调“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就此而言,儒家为中国传统的天下观念注入了有为精神和理想主义格调,使相关的人文和审美之思超越了认知,成为一种为人而在的价值。

(摘编自刘成纪《论中国美学的天下体系》,有删改)

材料二:

“天下”观是中国人的卓越文化创造,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天下”,包括了古人所知的人类整体,代表着已知的全部文明世界,即“天下一体”。如《尚书·立政篇》所谓“方行天下,至于海表,罔有不服”,《诗经·小雅·北山》宣称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就典型地说明了中国文化对“天下”的这种认识。早期的世界各民族普遍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但是由这种“自我中心意识”发展为“普天之下”的理念,并由此产生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如“大一统”意识等,则是中国文化所独有的。

商朝时期,“天下”已经是一个相当完备的概念。商人将天下分为“四方”和“中央”两个部分,形成中国人“天下”观的基本要素。秦汉之后,夏、商、周三代松散的天下“共主”局面,为大一统的政治体制所取代,“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经过隋、唐、宋、元、明、清各朝代,中国传统的“天下”观理念及其所形成的政治统治秩序日臻完善。其中,儒家“协和万邦,和衷共济,四海一家”等观念,道家“抱一为天下式”等主张,法家“为天下治天下”等观点,墨家“一同天下之义”等思想,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中国人称理想的世界是天下“为公”与“大同”。在古人眼里,“天下”不只是地理概念,更是一个政治概念。中国人很早就确立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观念。如《吕氏春秋》称“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天下之天下也……万民之主,不阿一人”“天下为公”的认知,成为中华文化天下观的重要基石。《礼记·礼运》云“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描绘了人类理想生活与秩序图景。无论是“天下为公”,还是“世界大同”,都反映了中国人历来主张“天下一家”的深厚情怀。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人民不仅希望自己过得好,也希望各国人民过得好。”古代的大同理想,在今天的最新表达就是“中国梦”“世界梦”;古代的协和万邦、万国咸宁、天下一家,在今天的最新表达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指出:中国梦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息息相通;中国人民愿同各国人民一道,携手共圆世界梦。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正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结晶。

(摘编自王杰《中国文化中的天下观》,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思孟学派突破了前人礼乐人文教化的格局,从人与天下的关联这一崭新的角度将礼乐内化,使个体心性的诚敬成为士人通达天下责任的起点。
B.儒家的人文实践主要规划为礼、乐、刑、政四种,推崇圣王“治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往往以传统的人文价值观和礼乐制度为先导。
C.不同于早期世界其他民族把自己居住的地方看作是整个世界的中心,中国文化一开始就形成了独有的“大一统”等独特的政治文化理念。
D.“天下”的概念在商朝时期就已经出现,在夏、商、周天下“共主”的局面取代大一统的政治体制后,“天下”观逐渐贯彻到政治理念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儒家的天下观建立于人道并对其进行人文再造,儒家的天下体系是以人文之美彰显价值的体系,其“天下”不再是个地理世界,而是个人文世界。
B.儒家在进行圣王“治天下”“教天下”以及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种种人文实践活动时,礼乐具有优先性,其中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
C.中华文化建构出的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天下”观,莫不以治天下为对象来构建学说,为实现天下“太平”“大同”提供着思想支持。
D.正是心怀“天下一家”的情怀,中国人民有了“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理想,也才有了今天的“中国梦”“世界梦”。
3.材料一中说“传统中国对于民族和国家的定位贯穿了以美为核心的精神”。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其论据来支撑这一观点的一项是(     
A.《礼记·乐记》云:故乐者,审一以定和,比物以饰节,节奏合以成文,所以合和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
B.《礼记·乐记》云:天下大定,然后正六律、和五声,弦歌诗颂,此之谓德音。德音之谓乐。
C.《礼记·少仪》云:言语之美,穆穆皇皇;朝廷之美,济济翔翔;祭祀之美,齐齐皇皇:车马之美,匪匪翼翼;鸾和之美,肃肃雍雍。
D.《左传·定公十年》孔颖达释“华夏”:“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
4.材料二是如何论证“天下”观是中华文化最有气象、最具格局的文化建构的?请简要分析。
5.在创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时代背景下,两则材料所阐述的“中国的天下观”有什么积极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