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574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在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结束后的几个世纪中,曾出现过一次复杂的降温过程,在总的降温趋势中,个别区域又出现了几次更为显著的寒冷时期。这段时期影响了人类历史的发展,在史学及科学文献中被称为小冰河期。

为了确定小冰河期的成因,气候科学家分析了包括太阳辐射和火山活动在内的诸多外部因素。从几十年到几个世纪不等的时间尺度来看,太阳变异度主要取决于太阳黑子。其间有几次太阳黑子极少期,就发生在小冰河期。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但它是否会引发降温,或者如何引发降温,尤其是其与小冰河期的关系,这些问题尚存争议,仍正在研究之中。

火山爆发通常会带来短暂的降温,但火山活动本身如何能导致小冰河期长达数百年的降温呢?这一现象或许可以通过气候反馈来解释:几次快速连续的大规模火山喷发所造成的剧烈降温,足以触发海冰增长。反过来,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使降温加剧。这种现象被称为冰反照率反馈,是放大气候变化的几种反馈之一。从火山活跃度增加的时间来看,似乎可以印证火山活动推动小冰河期形成的观点:冰川最大值出现在1600年左右,由此可以推断降温应在14世纪时开始。尽管火山活动对降温程度的影响难以重建,但有证据显示,在13世纪和1450年左右曾发生过多次火山爆发。由此可见,火山爆发确实助长了小冰河期的降温。

随着温度降低,气体在海洋中的溶解度增加,原则上可以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但这还不足以完全解释所观测到的小冰河期空气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减少。另一个可能的原因是,流行病暴发引发人口急剧下降,从而导致耕地荒废,退还为林地,而树木的生长降低了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在几年至几百年的时间尺度上内部气候动向也影响着气候变化。例如,深海环流的减缓为小冰河期降温提供了另一种解释。如新仙女木事件中,融水减缓了热盐环流,导致北大西洋地区跌入近冰川条件。从更小的时间尺度来看,中世纪气候异常期的温暖气候可能会增加冰川的融化,从而减缓环流。这恰好可以解释该段时间内观察到的降温模式。其他气候现象也可能会对小冰河期的温度地理构式以及降水量产生影响。与中世纪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拉尼娜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正相位条件不同,在小冰河期中占优势的正是与之相反的模式,即厄尔尼诺现象以及北大西洋涛动负相位条件。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小冰河期的气候条件》)

材料二:

与北半球高纬度地区受低温主导不同,亚洲地区的气候变化和社会反应主要取决于旱季和雨季之间的转换。随着中世纪气候异常期向小冰河期的过渡,在亚洲持续已久的拉尼娜现象也开始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现象的气候模式转变。在此期间,热带辐合带向南移动了几百千米,东南亚的夏季风也随之减弱。其他内部气候动向,如北大西洋涛动和太平洋年代际涛动(PDO)等,在小冰河期早期可能对厄尔尼诺——南方涛动循环起到了调节作用。例如,13世纪中叶,亚洲曾发生过严重而持久的干旱。14世纪时,季风减弱,到了15世纪初该地区则再度面临严重干旱。

季风减弱给柬埔寨高棉政权造成的破坏尤其严重。吴哥城的布局杂乱无章,依赖一套复杂的系统为其供应水和食物。吴哥城的灌溉系统庞大,通过运河,可将数百个池塘中的水输送到水库中。与古典玛雅时代城邦的分布模式十分类似,吴哥城中缺少一个城市中心。当地居民靠种植水稻,来维持生计。大规模的毁林开田,结果导致森林被过度砍伐,水土流失严重。

气候变化对整个吴哥城的水利基础设施构成了重大威胁。降水量的剧烈波动不但减少了农业用水的供应,还破坏了庞大而关键的灌溉和供水系统。干旱中伴有短期强季风降雨,由此而产生的大量沉积物,阻塞了运河。之后到来的大雨挑战了整个水利系统的极限。高棉人曾试图重建运河来应对气候变化,但有证据表明他们的努力并没有奏效。

总之,气候变化削弱了吴哥城的经济基础,当时高棉帝国正面临一系列的外部挑战,如与暹罗王国(今泰国)的冲突等。蒙古人征服了中国南部的云南,迫使泰族人向南迁徙。泰族人从位于今泰国南部的大城王国开始向高棉帝国挺进。他们的军队曾数次占领高棉首都吴哥城,最终于1444年洗劫了这座城市。显然,与泰族人的军事冲突严重损害了高棉帝国的实力。尽管气候波动并非高棉帝国衰落的唯一原因,但它与其他威胁相互作用,最终削弱了高棉政权。

(改编自伊丽莎白·戈登/本杰明·利伯曼《东亚的小冰河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冰河期在总的降温趋势中,几次出现在个别区域的显著寒冷,影响了人类历史发展。
B.气体溶解到海洋中、退耕还林,都有可能降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引发气温下降。
C.拉尼娜现象与厄尔尼诺现象都是气候异常期中长期存在的现象,二者的特征完全相反。
D.小冰河期,低温主导了北半球高纬度地区,而旱季和雨季间的转换则主导了亚洲地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太阳黑子数量极小值通常与气温极小值出现的时期相一致,太阳黑子数减少,就预示着地球将进入小冰河期。
B.火山爆发带来的剧烈降温,会触发海冰增长,而冰和雪对阳光反射的增加,又会放大气候变化,使降温加剧。
C.温暖的气候增加冰川的融化,融水减缓热盐环流,从而引发降温,这是内部气候动向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之一。
D.热带辐合带南移,东南亚夏季风减弱,严重持久干旱,是亚洲气候朝着类似于厄尔尼诺气候模式转变的具体表现。
3.下列选项,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关于小冰河时期成因观点的一项是(     
A.1999年第23个太阳活动周期,黑子数量出现比上一个周期明显减少,但全球平均温度依然在徐徐上升。
B.2022年,南太平洋汤加海底火山剧烈喷发,导致该国通讯处于中断状态,影响了拉尼娜状态的发展趋势。
C.1492~1700年间,随着欧洲人的到来,新的疾病开始在美洲传播,造成当地的原住人口减少了5000万。
D.1618~1619年发生强厄尔尼诺事件。随后,中国出现寒冬极端气候:多雪,多冻雨,河湖水面也均告封冻。
4.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选项对(图片)的解读不恰当的一项是(     

A.19世纪中晚期,北半球出现显著暖化趋势。
B.13世纪中叶和15世纪初亚洲出现严重干旱。
C.15世纪至16世纪北半球降温趋势最为明显。
D.北半球大部分时间气温偏冷,致使蒙古人南移削弱了高棉政权。
5.请结合材料,谈谈吴哥城的衰败对现代城市建设的启示。
2024-05-13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山中少年今何在

铁凝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我写过一个名叫《意外》的短篇小说,小说大意是这样的:

二十多年前中国北方深山里的小村子台儿沟,很少有人家挂照片,因为很少有人出去照相。镇上没有照相馆,去趟县城,跋山涉水来回五百里。谁家要是挂张照片,顿时满屋生辉,半个村子也会跟着热闹几天。

小说主人公山杏的哥哥来信向家里要张全家福照片,信中特别提到,最想念妹妹山杏。他在南方一个小岛上当兵已经两年,走的时候山杏才八岁。接到哥哥的信,山杏就催爹妈去县城照相,从春天催到秋天。

后来,摘完了核桃、柿子,山杏一家终于决定远征县城去照相。那天晚上山杏一夜没睡好,看妈在灶前弯着腰烙饼,爹替她添柴烧火。他们用半夜的时间准备路上的干粮,如同过年一样。

天不亮,他们就换上过年才穿的新罩衣,挎起沉甸甸的干粮篮子出了村。他们搭了五十里汽车,走了二百里山路,喝凉水、住小店,吃了多半篮子干饼,第三天才来到县城。他们找到了照相馆,照相师傅将他们领进摄影间。

当满屋灯光哗的一下亮了起来,当高楼大厦、鲜花喷泉之类的他们从未见过的华丽布景把这一家三口人包围时,他们甚至来不及惊叹,照相已经开始。在照相师傅的指挥下,他们努力把自己坐端正,同时大睁着眼睛向前方看去。随着灯光哗地灭掉,这隆重的事件,几乎一瞬间就结束了。

半个月后,山杏爹从村委会拿回一个照相馆寄来的信封。山杏抢着撕开封口,里面果然有张照片。但这张照片上没有大睁着眼睛的山杏一家,照片上只有一个人,一个正冲她们全家微笑的好看的卷发姑娘。

第二天,山杏家的墙上挂出了这张照片,照片上的姑娘冲所有来参观的人微笑着。有人问起这是谁,爹妈吞吞吐吐不说话,山杏说,那是她未来的新嫂子。

二十多年前,我是一家文学杂志的小说编辑,有时候我会在小说《意外》那样的深山农村短暂地生活,或者说采访。在一个名叫瓦片的村子里,我在山杏的家里住过。

那一带太行山风景峻美,交通不便。村子很穷,土地很少,河滩里到处是石头。因为不能耕种小麦,白面就特别珍贵,家里有人生重病时,男主人才会说一句:煮碗挂面吃吧。我却被当成贵客款待。山杏的母亲为我煮挂面,煎过年才舍得吃的封存在小瓦罐里的腊肉。当我临走把饭费留下来时,他们全家吃惊地涨红了脸,好像这是对他们的侮辱。

在这个家庭,我见到了被常年的灶烟熏黑的土墙上挂着唯一一张城市年轻女性的照片,由此才有了这篇美丽的小说。

二十年之后,小村庄瓦片已是河北省一个著名旅游风景区的一部分了,因为铁路和高速公路铺了过来,一列由北京发车的火车经过瓦片通向了更深的深山。

火车和汽车终于让更多的外来人发现原来这里有珍禽异兽出没的原始森林,有气势磅礴的百里大峡谷,有清澈明丽的拒马河,从前那些无用的石头们在今天也变成了可以欣赏的风景,而风景就是财富的资源。

我曾经为了自己一部电影的拍摄再次来到这山里,电影里需要深山农户的院落,我毫不犹豫地向导演推荐了山杏的家。

我看见从前的瓦片村民大多开起家庭旅馆,山杏们有的考入度假村做了服务员、导游,有的则成为家庭旅馆的女店主。

她们不再会为拍一张照片跑几百里地,旅游景点到处都有照相的生意。

她们的眼光从容自信,她们的衣裳干净时尚,她们懂得了价值,也知道谈论信息。

那一次导演对我的推荐很满意,山杏家几乎原封不动地成为了电影里女主角的家。制片主任问我场地租金怎么算,我想起从前山杏一家的纯朴,有把握地说,你就随便给吧,他们不会计较。

但事情并不似我的预料,当我回到我的城市后,遥远的山杏爹快速把我找到并申诉摄制组付他报酬的不合理。比方他说摄制组用墨汁把他的新房的白屋顶刷成了黑色;大灯把院里一棵石榴树烤成了半死;为了剧情需要他们还往河里摔过他的羊,摔了一次又一次,五只羊被摔得十天站不起来……这都是钱啊,可他们都没给钱。

交通、通讯和旅游业给瓦片带来了财富,同时也成为一种运载欲望的挑衅的力量。现代化的强大辐射面对封闭的山谷,是有着产生这种力量的资格的,虽然它的挑衅意味是间接的,不像它所携带的物质那么确凿和体面。并且我始终认为,它带给我们的积极的惊异永远大于其后产生的消极效果。

我在这时想起一个深山里的少年。上世纪90年代,一个初秋的下午,我在一个名叫小道的村子里,顺着雨后泥泞的小道走进一户人家,看见在堆着破铁桶和山药干的窗台上靠着一块手绢大的石板,石板上歪歪扭扭地写着三行字: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落下去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问过院子的女主人,她告诉我这是她九岁的儿子写的。

我又问孩子是否在家,女主人说他割山韭菜去了。

那天我很想看见这个九岁的深山少年,因为他那三行字迹歪扭的诗打动了我——我认为那是诗。

为什么我常会心疼和怀念瓦片村的山杏和她的一家?为什么处在信息时代的我们,还是那么爱看电影里慢跑的火车上发生的那些缠绵或者惊险?

我不认为这仅仅是怀旧,我想说,当我们渴望精神发展的速度和心灵成长的速度能够跟上科学发明和财富积累的速度,有时候我们必须有放慢脚步回望从前的勇气,有屏住呼吸回望心灵的能力。

太阳升起来了,

太阳落下去了,

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山杏父母像筹备年货一样准备路上的干粮,既因为前去县城的路途遥远,又体现出全家人对照相这件事格外重视。
B.《意外》这篇小说的故事内容来源于“我”在瓦片村“采访”到的农家生活,作者用了冷峻理性的口吻来讲述这段经历。
C.“山杏”既是小说《意外》的主人公,也成为“我”印象里那些来自深山农村而又纯朴善良的年轻女孩们的统一代名词。
D.火车汽车等现代化交通工具给瓦片村带去财富,同时伴生了物欲的追求、人性的贪婪,但作者认为其意义利大于弊。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外》中的照片和《哦,香雪》中的铅笔盒一样,都寄托着深山农村中的女孩们对新生活的向往,体现出强烈的时代意义。
B.过去的山杏爹娘热情款待“我”并不计报酬,而如今山杏爹却很在意自己的财物得失,前后形成鲜明对比,反映出物欲对村民的侵蚀。
C.结尾处的“我什么时候才能变好呢”这句诗由问号变成感叹号,标点的巧妙运用暗示着少年的美好期待以及作者对未来生活的隐忧。
D.本文采用线性叙事手法,先回忆小说内容,再结合瓦片村现时变化及少年的诗,在回忆与现实的交织中探讨物质与精神的协调问题。
3.本文主要讲述的是山杏与瓦片村在小说和现实中的故事,文尾部分所写小道村的九岁少年的故事是否属于闲笔?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意外》这篇小说呈现出一种真实动人的美,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写出这种真实动人的美的。
2024-05-13更新 | 1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唐武德中,太宗围王世充于东都,窦建德率众来救。太宗守武牢以拒之。建德阵汜水东,弥亘数里。诸将皆有惧色。太宗将数骑登高以望之,曰:贼起山东,未见大敌。今渡险而嚣,是军无政令;逼城而者,有轻我之心也。我按兵不动,待彼气衰,阵久卒饥,必将自退,退而击之,何往不克!建德列阵,自卯至午时,卒饥倦列坐,又争饮水。太宗曰:可击矣。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建德遽率其师却,止东原,未及整列,太宗轻骑击之,所向披。程咬金等众骑缠幡而入,直突出贼阵后,齐张旗帜,表里俱备,贼众大溃,生擒建德。

(节选自《百战奇略·后战》,有删改)

材料二:

太宗曰:《司马法》言,‘国虽大,好战必亡;天下虽平,忘战必危。’此亦攻守一道乎?靖曰:有国有家者,曷尝不讲乎攻守也。夫攻者,不仅攻其城、击其阵而已,必有攻其心之术焉。守者,不止完其壁、坚其阵而已,必也守吾气而有待焉。孙武所谓‘先为不可胜’者,知己者也;‘以待敌之可胜’者,知彼者也。太宗曰:《孙子》言三军可夺气之妙,‘朝气锐,昼气惰,暮气归;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如何?靖曰:夫含生禀血,鼓作斗争,虽死不省者,气使然也。故用兵之法,必是察吾士众,激吾胜气,乃可以击敌焉。吴起四机,以气机为上,无他道也,能使人人自斗,则其锐莫当。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凡三而敌不衰不竭,则安能必使之惰归哉。盖学者徒诵空文而为敌所诱苟悟夺之之理则兵可任矣

(节选自《李卫公问对》,有删改)

【注】①含生禀血:指有生命者。②四机:吴起认为作战有气机、地机、事机和力机四种胜利条件。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盖学者A徒诵B空文C而为敌D所诱E苟悟夺之F之理G则兵H可任矣。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阵,文中指排好队形,与《滕王阁序》中“雁阵惊寒”中的“阵”字意思相同。
B.山东,多指崤山以东地区,与《鸿门宴》“沛公居山东时”中的“山东”意思相同。
C.靡,文中指倒下,与《促织》中“探石发穴,靡计不施”中的“靡”字意思不同。
D.鼓,指击鼓进攻,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令赵王鼓瑟”中的“鼓”字意思不同。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唐太宗率军围攻王世充,窦建德率兵来援救,被唐军在武牢阻截,窦建德诸将看见唐军绵延横贯数里,都面生惧色。
B.窦建德在遭受唐军袭击后,率领军队向后撤退,遭到李世民轻骑兵攻打,又被程咬金率骑兵突击后方,最后被活捉。
C.李靖认为,进攻一定要有瓦解敌人军心的方法,防守一定要保持我方旺盛的士气,这才是知己知彼的攻守之术。
D.唐太宗汜水之战的胜利,完美印证了《孙子兵法》中“避开敌人最初的锐气,等待敌人懈怠思归而攻打”战略的正确性。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命骑将建旗列阵,自武牢乘高入南山,循谷而东,以掩贼背。
(2)所谓朝气锐者,非限时刻而言也,举一日时刻为喻也。
5.汜水之战前,唐太宗登高而望,认为自己必将打败窦建德,原因是什么?
2024-05-13更新 | 11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谢人惠千叶牡丹

【宋代】苏辙

东风催趁百花新,不出门庭一老人。

天女要知摩诘病,银瓶满送洛阳春。

可怜最后开千叶,细数余芳尚一旬。

更待游人归去尽,试将童冠浴湖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展开想象,东风与天女都知情识趣,不仅催开百花,还特地送来了满城春光。
B.诗人此时垂垂老矣,体弱多病,已不出门庭,与春天盛开的百花形成了鲜明对比。
C.“可怜”意为可惜,诗人满心期待的牡丹,最后只有叶片开放,让诗人无比失落。
D.全诗语言简洁、明快,诗人通过写自己面对春光的内心感受,给人以启示和感悟。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2024-05-13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校高三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九)/4月月考语文试题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材料一:

魏征,钜鹿人也。近徙家相州之临黄。武德末,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①阴相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

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②。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钩③,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六年,太宗九成宫,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珪、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者又同此宴。”太宗曰:“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

十二年,太宗以诞皇孙,诏宴公卿。帝极欢,谓侍臣曰:“贞观以前,从我平定天下,周旋艰险,玄龄之功无所与让。贞观之后,尽心于我,献纳忠谠,安国利人,成我今日功业,为天下所称者,惟魏征而已。古之名臣,何以加也。”于是亲解佩刀以赐二人。庶人承乾在春宫,不修德业;魏王泰宠爱日隆,内外庶寮,咸有疑议。太宗闻而恶之,谓侍臣曰:“当今朝臣忠謇无如魏征我遣傅皇太子用绝天下之望。

寻遇疾。征宅内先无正堂,太宗时欲营小殿,乃辍其材为造,五日而。遣中使赐以布被素褥,遂其所尚。后数日,薨。太宗亲临恸哭,赠司空,谥曰文贞。太宗亲为制碑文,复自书于石。特赐其家食实封九百户。

太宗后尝谓侍臣曰:“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朕常保此三镜,以防己过。今魏征殂逝,遂亡一镜矣!”因泣下久之。乃诏曰:“昔惟魏征,每显予过。自其逝也,虽过莫彰。朕岂独有非于往时,而皆是于兹日?故亦庶僚苟顺,难触龙鳞者欤!所以虚己外求,披迷内省。言而不用,朕所甘心;用而不言,谁之责也?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节选自《贞观政要任贤》)(有删减)

材料二:

贞观三年,太宗谓侍臣曰:“君臣本同治乱,共安危,若主纳忠谏,臣进直言,斯故君臣合契,古来所重。若君自贤,臣不匡正,欲不危亡,不可得也。君失其国,臣亦不能独全其家。至如隋炀帝暴虐,臣下钳口,卒令不闻其过,遂至灭亡。虞世基等,寻亦诛死。前事不远,朕与卿等可得不慎,无为后所嗤!”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臣鉴戒》)

【注释】①【隐太子】唐高祖李渊长子李建成,玄武门之变后,李世民追封他为息王,谥隐,史称隐太子。②【多所弘益】意思是对治理国家有很多重大的帮助。③【中钩】春秋时,齐公子小白与公子纠争位,管仲辅佐公子纠。一次,管仲用箭射中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后公子小白获胜,即住,这就是齐桓公,他以管仲为相。

1.文中划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当A今B朝C臣D忠E謇F无G如H魏I征J我K遣L傅M皇N太O子P用Q绝R天S下T之U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太宗九成宫               妇女无所
B.魏征往者我所仇          有善始者
C.太宗闻而                 则思正身以黜
D.令不闻其过                 信臣精陈利兵而谁何
3.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泣下久之                              批大郤,导大窾,其固然。
B.言不用,朕所甘心                  哙拜谢,起,立饮之
C.遂所尚                                 可忽乎!
D.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        吾见其难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魏征曾在太宗与隐太子暗中争夺权力时,劝隐太子早做打算。隐太子死后,太宗诘问魏征离间兄弟关系,魏征镇定自若,从容作答,并获得太宗赏识。
B.太宗设宴招待近臣,长孙无忌打趣说过去的政敌变成了现在的同僚,太宗心生感慨,认为自己不计前嫌,提拔重用魏征,可以和古代圣贤相比。
C.皇太子李承乾在东宫不修养德行。魏王李泰日益受到太宗宠爱,朝廷内外议论纷纷。太宗听说后非常厌恶,对身边大臣们说,任用魏征,辅佐皇太子,以断绝天下人的想法。
D.魏征死后,太宗认为失去了一面镜子。过去魏征常能指出自己的过失,而现在自己虽有过失,却无人公开指出,因此下诏鼓励群臣直言劝谏,不要隐瞒。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卿罪重于中钩,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于卿者乎?
(2)自斯已后,各悉乃诚。若有是非,直言无隐。
6.唐太宗成为一代明君,开创了“贞观之治”,请结合文本概括理由。
2024-05-13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使治乱存亡若高山之与深谿,若白垩之与黑漆,则无所用智,虽愚犹可矣。且治乱存亡则不然。如可知,如可不知;如可见,如可不见。故智士贤者相与积心愁虑以求之,犹尚有管叔、蔡叔之事与东夷八国不听之谋。故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察其秋毫,则大物不过矣。

(节选自《吕氏春秋·察微》)

材料二:

柯陵之会单襄公见晋厉公视远步高晋郤锜见其语犯;郤犨,见其语迂;郤至,见其语伐。鲁成公见,言及晋难及郤犨之谮。单子曰:“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鲁侯曰:“寡人惧不免于晋,今君曰 ‘将有乱’,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对曰:“吾非瞽、史,焉知天道?吾见晋君之容而听三郤之语矣,必祸者也。夫君子目以定体,足以从之,是以观其容而知其心矣。目以处义,足以步目,今晋侯视远而足高,目不在体而足不步目,其心必异矣。目体不相从,何以能久? 夫合诸侯,民之大事也,于是乎观存亡。故国将无咎,其君在会,步言视听,必皆无谪,则可以知德矣。视远,日绝其义;足高,日弃其德;言爽,日反其信,听淫,日离其名。夫目以处义,足以践德,口以庇,耳以听名者也,故不可不慎也。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夫郤氏,晋之宠人也,三卿而五大夫,可以戒惧矣。高位实疾颠,厚味实腊毒。今郤伯之语犯,叔迂、季伐。犯则陵人,迂则诬人,则掩人,有是宠也而益之以三怨,其谁能忍之!吾闻之,国德而邻于不修,必受其福。今君逼于晋而邻于齐,齐、晋有祸,可以取,无德之患,何忧于晋?”

(节选自《国语·周语下》)

1.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柯陵之会A单襄公B见晋C厉公D视远E步高F晋郤锜G见H其语犯
2.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伐,文中指自我夸耀,与成语“不矜不伐”“自矜功伐”“党同伐异”中的“伐”意思相同。
B.殆,文中指大概、恐怕,与《六国论》中“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的“殆”意思不同。
C.信,文中指信用。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的“信”意思不同。
D.伯,我国周代五等爵位中的第三等,也可指兄弟之中最年长者,文中指春秋时诸侯的盟主。
3.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认为治乱存亡的区别不像高山深谷或者白土黑漆那样分明,在可知与不可知,可见与不可见之间幽微难明。
B.材料一用管蔡叛乱和东夷八国不听王命的事件表明即使智士贤者用尽思虑去探寻治乱存亡的征兆,祸乱也在所难免。
C.材料二中,当鲁侯会见单子时,谈到晋对鲁的责备以及郤犨在晋侯面前诬陷自己的事,不担心自己会受到晋侯的问责。
D.材料二中单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能对邻国施以恩惠,就可以不断修缮与近邻的关系,最终一定能因此获取利益。
4.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何患焉!晋将有乱,其君与三郤其当之乎!
(2)偏丧有咎,既丧则国从之。晋侯爽二,吾是以云。
5.材料一中说“治乱存亡,其始若秋毫”,材料二中单子是如何见微知著,从而做出“晋将有乱”的判断的?
2024-05-13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卷含答案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

李清照

欧阳公作《蝶恋花》,有“深深深几许”之句,予酷爱之。用其语作“庭院深深”数阕,其声即旧《临江仙》也。

庭院深深深几许? 云窗雾阁常扃。柳梢梅萼渐分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

感月吟风多少事,如今老去无成。谁怜憔悴更凋零。试灯无意思,踏雪没心情。

【注】①秣陵,即南京。②试灯,旧俗农历正月十五日元宵节晚上张灯,以祈丰稔,未到元宵节而张灯预赏谓之试灯。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通过小序可知,因为词人酷爱欧阳修《蝶恋花》中的句子,便依《临江仙》的词调作了此词。
B.“云窗雾阁常扃”与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门虽设而常关”意思相近,但表达的情感不尽相同。
C.下阕前两句通过今昔对比表现对现状的感慨,叹一生一事无成,而如今又年老无依,了无心情。
D.下阕最后两句从时空两个维度刻画出了年老憔悴、神情倦怠、对一切都不感兴趣的女词人形象。
2.怎样理解“柳梢梅萼渐分明”一句所蕴含的作者情感? 该句与“春归秣陵树,人老建康城”两句有何关联?
2024-05-13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巴蜀中学高三下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八)语文试卷含答案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水调歌头·隐括杜牧之齐山诗

朱熹

江水浸云影,鸿雁欲南飞。携壶结客何处?空翠渺烟霏。尘世难逢一笑,况有紫萸黄菊,堪插满头归。风景今朝是,身世昔人非。

酬佳节,须酩酊,莫相违。人生如寄,何事辛苦怨斜晖。无尽今来古往,多少春花秋月,那更有危机。与问牛山客,何必独沾衣。

注释:①依某种文体原有的内容辞句改写成另一种体裁,叫隐括。此词即隐括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一诗。②牛山客:语出《晏子春秋·内篇谏上》,齐景公游于牛山,感叹自己不得长生,为终有一死而悲泣。后喻指哀叹人生短暂的人。

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作开篇描绘万里长空,天光云影,诗人携酒登高,融入那山色空翠、烟霏缥缈之所在,意境空灵。
B.上片末句感叹多少登高伤怀的昔人已成陈迹,而美好的风景却真实恒常,也蕴含对当下人生的思考。
C.下片“无尽”三句以无穷的时间和无垠的空间凸显出人生的有限,表达了诗人面对危机的忧患意识。
D.此词以故为新,发舒性情,贵在深入浅出,意境优美高远,格调清畅豪爽,深含理趣却又不堕理障。
2.论者赞这首词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中曾皙之志的境界有异曲同工之妙,请结合全词谈谈你的理解。
2024-05-13更新 | 1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3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朱中舍游江东

李嘉祐[注]

孤城郭外送王孙,越水吴洲共尔论。

野寺山边斜有径,渔家竹里半开门。

青枫独映摇前浦,白鹭闲飞过远村。

若到西陵征战处,不堪秋草自伤魂!

[注]李嘉祐从仕和生活的时代,唐朝正处在安史之乱及其结束后剧烈的社会动荡之中。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孤城郭外”点明了送别地点,“越水吴洲”照应了标题中的“游江东”。
B.颔联“野寺山边”“渔家竹里”词序颠倒,体现出诗歌语言的艺术效果。
C.结句“不堪秋草自伤魂”写出了兵火之后江东遭受到了严重破坏的状况。
D.这是一首送别亲友之作,诗中流露出浓浓的叙旧情及离别的感伤之情。
2.颈联中“独”“闲”二字最能体现出诗人的感受和情怀,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对抗时间的旅行

[法]西尔万·泰松

一种外部力量按照钟摆的规律把我带到大地上。一下到东,一下到西:从欧亚大陆的一头到另一头。我顺势而为,不去抗拒,因为我在冒险的旅行中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止时光在生命的肌理上前行。因为有了道路,我开始行走,因为行走,我保持着移动。可矛盾的是,我前进时,前面的一切都停止了:时间停止了,无法掌控时间的隐约担心也没有了。

自从我开始观察西藏养牦牛的人、蒙古骑马的人和阿富汗牧羊人,自从我时不时地尝试模仿他们,我就得出一个结论:游牧生活是对时间逃逸最好的回应。我的目标不是追上时间,而是最终对它无感。

游牧人让空间看到了自己的厉害,同时也扼制了时光的流逝。一个个瞬间过去了,这于他而言不足为道,因为他固执地用自己走过的路将这些瞬间填满。他打碎时钟的刻度盘,用指针戳自己的屁股,让自己起身。我们可以拉紧缰绳以防溜缰,可时间不是一匹马,所以最好任它奔跑,让它完全占有世界,为自己的流逝报仇。对于时钟的滴答声,旅行者回以鞋底的敲击声。每征服一千米,就是赢得了十分钟。徒步是用丈量空间对抗时间的滚筒。

在这场较量中,旅行者最终得胜。凭借自己的脚步丈量世界的人会探索到时间的另一个维度:更厚,更浓。西方的时间是一股风,穿过我们的生命之窗。它在途中变成一个被大力揉搓过的面团。

两年前,我在荒芜的戈壁滩上抽打马儿,与孤独为伴,那会儿度分如时,度日如年。在土兰骑行了六个月,在欧亚大陆的小道上奋斗了八个月后,我回家了,感觉度过了整整一生。十年里,我经历了四场长途旅行,体验了四种各异的生活方式。我还需要经历五场这样的旅行来体验九种生活,然后希望休整休整,像一只老猫对自己的猎物心满意足那样。

所以出发是为了杀死时间,但不是怎样出发都可以。我们的灵魂在大地上对抗时光的消逝,日渐衰退。为避免如此,什么都比不上缓慢移动,一步一步地动。我们放慢脚步,会产生一种奇特的效仿效果,使得时间本身也减少了自己的流量。

在我喜欢的那些旅行中,我与自然素面相对,同样没有武装。张开双臂,没有机动车,没有超出自身气力允许范围的能力,无法走得更快。我支持通过正当的方式这一表述。英国人创造了它,用来指一种自然之法,也就是攀登岩壁时不借助登山钉,而只用诚实的方式:双手双脚。通过正当的方式旅行,就是骑马、步行、划船,甚至是骑自行车。事关风度,我时常对自己说,而我的脚上布满了蚂蟥,迷失在沼泽的泥浆里。

我徒步不是因为喜欢找罪受,而是因为缓慢会揭示被速度掩盖的东西。我们无法透过火车或汽车的玻璃窗看到沿途风景的真面目:最多记得一种蔓延,一团在眼花缭乱中被冲淡的朦胧雾气。而步行者,却能够离开人们常走的路,踏上那些被保护得更好的羊肠小道,也就是不怎么有人去走的路。如果看到有条路劈开了一片草原,他就会去与草原会合。地平线决绝地逃走,让他想抵达的企图落空,这种乐趣无与伦比。有谁见过一个急匆匆的游牧人?游牧人的步伐小小的,却没有一个远方不会在他们的顽强面前投降!

一天,在西藏高原通往拉萨的路上,我超过了一个匍匐在前面的人。他穿着一件皮罩衫,木质的垫板用皮带子绑在手上。一个鼓包从他额头的皮肤下钻了出来,每次拜倒时都会碰到地面。

你去哪儿?

拉萨。

你每天走多少千米?

六千米。

还要多久?

八个月。

为什么不走着去?

因为如果经受不住便捷的诱惑,就会被责罚。

我感到沮丧,离开了他。我自认为是旧时代最后一批江湖艺人中的一员,是杰出的浪迹者,可我刚刚遇到一个鲜活的证据,证明总有人比我更彻底。

还有一个原因促使我坚持用诚实的方式去旅行:持久的努力会给大脑带来各种天然的镇痛剂,神经学家给它们起了各种学名,步行者们在二十个小时高强度的行走之后感到它们涌进了自己的大脑。头颅下感到一针致命而美妙的注射,先是有点麻木,后来,像一记鞭子似的突然间令人精神振作。这些分泌物当然不足以长期补给行走中的身体,但它们是对疲倦的补偿:温柔、致命、无偿、美妙、孤独、寂静,而且是自产的。

有时我会背叛正当的方式这一原则。我跨上摩托,穿越乌克兰、波美拉尼亚、芬兰南部,或骑着另一种带边斗的摩托穿越阿登和汉萨平原。我晚上在森林里停歇,用松树枝搭成一个庇护所,吃路边老妇人卖的蓝莓。

我驾车沿着波罗的海而行,身边是芬兰的摩托帮,而沉醉于北欧之光的灰色大雁舰队护送着我的摩托朝一片片晚霞赶去。每一次,当引擎的轰隆声震得大脑麻木时,当逃逸线麻痹了感官时,我就感到小宇宙的狂喜,醉心于机械的完美。机械学,这神奇燃料的学科用同一种定律支配着活塞的往复运动和天球的椭圆轨迹。任何一种运动都不可能不需要搏动的能量。发动机缸体和空间一样,都要有一点火星来开启世界的运转。没有哪种机械是没有神奇燃料的。

在路上,我想起了摩托浪迹之王。摩托和浪迹是自相矛盾的,因为自由而疯狂的真正游荡者应当拒绝现代化。然而燃机将他带回自己所属的时代。即便有这些过错,我对自然的喜爱依然总是把自己重新引到街头艺人的状态,只欣赏激烈斗争之后被制服的路。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中说“发现了一种方法,能够阻止时光在生命的肌理上前行”,“一种方法”指的是沿着选择的道路不断地前行。
B.通过对游牧民族的观察,“我”对时间有了更好的理解和认识,人不要刻意去追赶时间,但可以用自己走过的路将时间填满。
C.“我”认为真正的旅行是用徒步的方式与自然素面相对,而不要借助交通工具,因为缓慢会揭示被速度掩盖的东西,人会获得无与伦比的乐趣。
D.“我”有时会以驾驶摩托的方式去旅行,背叛了正当的方式这一原则,这反映“我”内心的矛盾和痛苦。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他打碎时钟的刻度盘,用指针戳自己的屁股,让自己起身”一句生动形象,提醒人们要立即行动起来,用空间对抗时间。
B.文中用“一针致命而美妙的注射”来描述头脑分泌物对疲倦带来的效果,“美妙”一词运用反语,写出此刻分泌物带给人麻木的感受。
C.“有谁见过一个急匆匆的游牧人?”一句引发人们展开思考,强调了所有的远方都会在人们小小的坚持下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
D.小说通过对话描写描述了一个去往拉萨的人,简洁的对话却道出了人类的某种悲哀,即人们往往会经受不住便捷的诱惑,深化了小说主题。
3.请结合文本分析文中画横线句子蕴含的哲理。
4.文中作者对旅行有自己独特的理解,请结合文本谈谈作者对旅行有怎样独特的理解。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