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0 道试题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戏剧是由演员在舞台上妆扮表演且以代言体叙述故事的艺术。戏剧的代言体,是指演员在舞台上通过化妆和摹仿等手段假定性地化身为戏剧人物,不仅以该戏剧人物的身份、言语和行动,更通过样貌、声音和行为模式等途径,努力营造如同真正的戏剧人物出现在观众面前的幻觉。唐代的“闺怨诗”以“男子作闺音”的代言体与“以悲为美”的感情基调而闻名,男子借诗言志,“代言”就是言志的一种表现方式。“代言”以闺妇的情感遭遇隐寓自己的政治遭遇,带有委婉的功利性目的。戏曲用独特的脚色制,将所有演员分为不同的行当,帮助观众跨越演员和戏剧人物之间的界限。脚色制不仅是戏曲内部的行业制度,更是用以表现不同类型戏剧人物的表演体制,具有丰富的美学内涵。

②戏剧这种艺术样式以演员的表演为媒介,通过有限的演员,把整个人类历史与现实作为其表现对象。戏剧的本质特征是由演员“扮演”人物,但演员数量是有限的,而戏剧人物是无限的,演员与戏剧人物无法一一对应。观演双方的关系,就建立在观众认同演员在舞台上通过扮演转化为戏剧人物这一重要默契的基础上。但默契的前提是戏剧表演者所运用的艺术化手段,能引导观众忽视有限的演员需在不同戏剧作品中扮演无限多的戏剧人物这一明显的矛盾。这就需要演员在不同剧目,甚至在同一剧目中扮演不同戏剧人物时采用合适的手段和途径,为观众营造误将演员视同戏剧人物的幻觉。

③戏曲更倾向于通过将所有戏剧人物按照表演艺术的需要分为不同的“类”,这里所说的“类”的表现方式就是“脚色”。

④戏曲的脚色制指戏班剧团里的所有演员都分门别类归属于各自的“行当”。每个戏曲演员都有相对固定的具体分工,分别司职扮演某一类戏剧人物,是谓“脚色”。如洛地所言,“脚色,是因演员设置分工而划分、安排的剧中人物的分类,同时又是按剧中人物分类而安排、划分的演员分工。”“脚色”和一般的戏剧术语“角色”之间有着截然不同的内涵。每个脚色都有其按例应该负责扮演的戏剧人物,即“角色”。

⑤在戏曲成熟之前,脚色制就已经形成雏形。学者延保全通过对大量宋金元文物的考证,指出“宋杂剧通常有五个脚色,其中包括末泥、引戏、副净、副末和装孤”。金院本的脚色体制亦与之相同。然而,直至南宋戏文出现,对后世影响深远的脚色体系才真正形成。始于北宋末年或两宋之交的南宋戏文有完备的生、旦、净、末、丑五大脚色的划分,这一脚色体系一直延续至今。从宋杂剧、金院本到标志着戏曲成熟形态的南戏和元杂剧,脚色体系的称谓有某些明显的变化。如主要扮演女性角色的“旦”从“引戏”演化而来,而“引戏”的前身是“引舞”,主要扮演男性角色的“末”则从“末泥”转化而来,它的前身是戏头。歌舞的渊源,是负责歌唱的“舞头”在戏剧中的演变。

⑥戏曲脚色制的成熟有一些重要标志,包括“末”和“生”的分离及“净”和“丑”的分离。宋杂剧、金院本没有净行,从宋杂剧、金院本向成熟的戏曲形态——南戏和元杂剧演变过程中,就在“副净”转化为“丑”的同时,其表演上的特色与“净”开始出现明显区隔,变为两个行当。从现存南戏和元杂剧的剧本可见,净和丑之间分工十分明确。滑稽调笑的功能主要由“丑”承担,而“净”虽然和丑一样在装扮上以涂面为标志,但在表演上则更近于正色。无论是从功能看还是从表演风格看,南戏和元杂剧里的“净”前身仿佛都更近于宋杂剧、金院本里的“装孤”,而且与“副净”迥然相异。从宋杂剧、金院本的表演分末泥、引戏、副净、副末、装孤五个主要脚色,到南宋戏文分生、旦、净、末、丑五个主要脚色,看似差别细微,却完成了从表演小型节目的宋杂剧、金院本所需的脚色体系到表演有完整叙事内容的南戏所需的脚色体系之间的关键递进,戏曲因此才形成完备的脚色体系,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这一体系在昆曲中得到完备和系统的接续,并最终影响几乎所有戏曲剧种。

⑦戏曲的脚色体系不受角色数量的限制,从而解决了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这一矛盾,这是脚色制的重要价值之一。它既体现了中华民族独特的戏剧智慧,又与戏剧的一般规律有内在的相通之处。

(节选自傅谨《脚色与行当》,《新华文摘》2020年第2期,有删改)

材料二

①什么“跳进跳出”,什么“写实写意”,我们总在这两个圈子里做文章,没有更多的东西。中国的传统戏曲岂只是“跳进跳出”?这个自由度,咱们评弹、演戏,和观众的交流是多么自由,实现的方式有多么丰富。什么一会我进角色,一会我出角色。我们根本没有什么演员与角色的所谓界限。这个不是哪个西方戏剧能够实现的,这是我们中国传统戏曲太高明的地方。

②西方传统戏剧的表演理论认为演员创造角色的至高境界是“我就是”,即演员与角色合二为一。中国传统戏曲的表演艺术是多重的关系,它在扮演中不刻意追求合一。演员与角色时而交替、时而并存、时而自己都讲不清此时此刻我到底是角色还是我自己:经常还时不时地同观众一起审视、欣赏、评价、调节、控制自己的表演,这种中性的状态能使演员获得心理的、形体的、声音的解放,自自由由地与观众交流,时而进,时而出,叙述的、人物的、审视的、体验的无所不能。这才是表演的自由王国,是表演艺术成熟的标志。

(节选自林兆华《戏剧的生命力》)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戏剧演员是借着扮演这个艺术手段来完成向人物的转化,从而达成了观演双方的默契。
B.南宋戏文脚色体系的“旦”和“末”的形成,是由“引舞”“戏头”直接演化而来的。
C.“丑”从“副净”转化而成后,与“净”成为了两大行当,二者差异也随之越来越大。
D.脚色体系由雏形走向完备,顺应了戏曲表演内容的变化,也因此得到进一步发展完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的代言体戏曲与代言体闺怨诗虽同属代言体,但在表现的途径上存在着很大的不同。
B.中国古代戏剧中的“脚色”和“角色”是密切相关的概念,但前者概念从属于后者概念。
C.材料一第⑦自然段划线句子印证了材料二中提出的中国古代戏剧表演富有自由性的观点。
D.解决戏剧人物在数量上的无限和演员在数量上的有限的矛盾,是脚色制创设的重要价值。
3.简要分析材料一的第⑤段与材料二的第②段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和论证效果。
2021-07-31更新 | 12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春天里

李德霞

春天里,秀田回了村。

秀田进村时已是中午,村里的幼儿园正好放学。孩子们排着队,在老师的带领下走出大门。幼儿园门口,早围了一群接孩子的老头儿和老太太。秀田听婆婆在电话里说过,儿子亮亮去年也上了幼儿园,秀田在老人堆里看了一遍,没有看见婆婆,就想顺便把儿子接回家。

幼儿园门口,大部分孩子已经被爷爷奶奶接走,只剩下四五个孩子还在翘首张望。秀田一眼就认出了儿子,那个圆脸、大眼睛的小男孩不就是亮亮吗?秀田几步过去,一把拉住儿子的手说:“亮亮,妈妈回来看你啦。走,跟妈妈回家!”

亮亮并没有表现出秀田想象的那种惊喜,而是歪着脑袋,眨巴着眼睛说:“我妈妈?可我没见过你呀!”

秀田鼻子一酸,泪水差点没掉下来。秀田抬手抚摸着亮亮的小脸蛋说:“妈妈在你一岁时就去了南方,忙着打工赚钱,一直没回来看你。家里不是有妈妈的照片吗?傻儿子,你不会连妈妈都不认识了吧?”

“你跟照片上的妈妈不一样,你不是妈妈!”亮亮抽回手,转身跑到老师跟前。女老师对一身城里人打扮的秀田说:“大姐,对不起,你不能接走亮亮!”

秀田急得大叫起来:“你有没有搞错啊,我可是亮亮的妈妈呀!”

“可亮亮不认识你呀!”女老师说,“亮亮上幼儿园快一年了,每天只有他奶奶接他送他,风雨无阻。除了他奶奶,我们没见过他的任何家人。亮亮的奶奶还特意叮嘱过我们,说除了她,别人不能接走亮亮……”

“可我……真的是亮亮的妈妈啊!”

秀田一抬头,看见后院的五奶拄着拐棍来接孙女,秀田像遇到了救星,赶忙迎上去,拉着五奶的手说:“五奶,你还认得我吗?你说,我是亮亮的妈妈吧?”

五奶眨着老眼,上一眼下一眼地打量着秀田,然后扁扁嘴说:“我老啦,眼神不好,常常认错人。”说完,五奶摆摆手,领着孙女蹒跚而去。

儿子不相认,老师不相信,连前后院住着的五奶也认不出她来了,秀田的心里一阵难过。

女老师说:“大姐,你还是走吧。我陪亮亮再等一会儿,如果亮亮的奶奶还不来,我就送他回家。”

秀田近乎哀求地说:“老师,你怎么就不肯相信我呢?我真是亮亮的妈妈!你仔细看看,亮亮的眼睛,亮亮的鼻子,还有亮亮的嘴巴,哪一点不像我?”

女老师说:“不是我不肯相信你,是我们要对每一个孩子负责。你知道吗,去年,就有一个自称是孩子舅舅的人贩子差点拐走了一个小女孩,幸亏我们发现得及时,不然后果不堪设想。自从出了那件事以后,我们幼儿园规定,除了我们认识的家长外,别人一律不准接走孩子……”

秀田无话可说了。又有几个孩子被老人接走。空荡荡的幼儿园门口,就剩下亮亮一个孩子。

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秀田走也不是,留也不是,一抬头,终于看到了婆婆。婆婆晃动着一头如雪的白发,深一脚浅一脚地往这边跑。

这时,秀田包里的手机突然响起来,掏出来一看,是男人宝柱从南方打来的。宝柱说:“秀田,到家了吧?儿子好吗?嘿嘿,他长高了吧?咱妈身子骨还硬朗吧?哦,对了,工厂下个礼拜要加班,给三倍的工钱哩,没啥事儿的话,你可要早点赶回来啊!”

秀田没来由地火冒三丈,冲着手机大声喊:“赶,赶,赶你个头!告诉你宝柱,我不去了,给六倍的工钱我也不稀罕!”

挂了电话,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以“春天里”为题,既交代了故事的发生环境,也寓意着孩子要生活在如春天般温暖的家庭里,寄托了作者美好的愿望。
B.秀田与宝柱的对话表明了宝柱是一个只知道赚钱,不懂得亲情,忽略孩子教育的人,而秀田对宝柱的这种行径极为厌恶。
C.本文以点带面,借助秀田回村看儿子这件事,表现作者对当代一些年轻父母只顾生计,疏于照顾孩子的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
D.这篇小说以秀田接儿子的故事,侧面展现了当代社会中留守儿童这一社会群体的生活现状,故事虽然简单,但触动人心,发人深省。
2.分析“起风了,早春的风乍暖还寒,刚刚吐出嫩芽的柳树条儿在微风中摇啊摆啊”这句在文中的作用。
3.小说结尾“秀田已是一脸的泪水”,感人至深,具体分析其丰富内涵。
2021-07-27更新 | 63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3 . 涵养平和的心态

进入互联网时代,公共生活愈发由线下延伸到线上。“人人都能手持麦克风”,公共舆论场从未像今天这般热闹。

但热闹里往往也少不了喧嚣。一段时间以来,“大声嘶吼”成了部分人表达自己的惯常方式,“一言不合就……”甚至入选了年度十大网络流行语。熊孩子与路人打闹谁更占理……简单的议题讨论轻易就会“开撕”,使得海纳百川的舆论场变成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炙烤着网民焦躁的情绪,冰冻着并不复杂的真相。

从以前“不懂得生气”,变得倾向“一言不合就生气”,这一现象本身也在网上引发争论。有人说,“会生气”是个人权利意识的觉醒,恰恰是种社会进步。司机路怒是因为前车不遵守规则,用餐者突然厮打是缘于对方孩子吵闹影响公共秩序,面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生气”成为一些人表达社会是非观念、提醒公民素养的主动选择。

然而,当许多这样的个体反应,通过社交网络的放大发酵,就会成为互相点燃的引信。只和持相同意见的人们抱团,使得人们难以发现自己思考方式的漏洞,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这便是社会心理学中“集群极化”效应。在集群刺激之下,看似正当的“生气”,逐渐演变成对自身权利的过度反应。

在一个多元社会,利益的冲突与妥协、价值的碰撞与交融、观念的萌生与变迁不可避免的碰撞冲突中,“生气”无可厚非,但表达“生气”的方式却应该有的放矢。任何时候,“灼伤彼此”“以毒攻毒”都不是消解分歧、化解矛盾的良策。

对那些有能力定纷止争的人来说,绝不能仅仅满足于当一个网红或者大V,而要凭借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理性精神,引导网民共建当代中国公共舆论领域的“罗伯特议事规则”,通过和谐有序的探讨、条分缕析的解惑,避免网民陷入“集群极化”的陷阱。

去年9月,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丘成桐和杨振宁在网络上各抒己见;紧接着,针对要不要产业政策,林毅夫和张维迎公开辩论。这样的理性交锋,没有动辄挥舞道德大棒,而是思维碰撞、火花四射。在尊重对方前提下切磋观点,不仅没有让哪一位当事人“掉价”,反而让真理越辩越明,让真相荡浊涤清。

任何一项公共政策的形成,都要经过从分歧到最大公约数的阵痛;任何一件舆论争议的解决,也是依赖感同身受的换位思考,而不是党同伐异的不断争吵。说到底,“不合”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言”就“不合”、“不合”就“生气”的简单粗暴。多些彼此尊重宽容,少些一言不合,才能让弥漫社会的戾气、火气,转变成弥合差异的和气、弥足珍贵的朝气。

(摘编自《人民日报》)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人人都能手持麦克风”,人人都有话语权,公共舆论场“大声嘶吼”成了大部分人表达自己的惯常方式。
B.面对侵犯个体权利的行为,“生气”成为一些人表达社会是非观念、提醒公民素养的主动选择,是社会的进步。
C.简单的议题讨论轻易就会“开撕”,并不利于问题的妥善解决,反而容易掩盖真相,使问题复杂化。
D.只要换位思考、彼此尊重,就能够弥合差异、消除分歧,使社会充满和气与朝气。
2.下列对原文的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标题“涵养平和的心态”即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全文的中心观点,提纲挈领。
B.文章全篇都是通过对社会上弥漫的各种戾气、火气的反面事例进行论证,来论证作者的观点的。
C.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论证结构,层层深入,逻辑严密。
D.文章分析具有较强的辩证性,作者认为“生气”无可厚非但也不应该反应过度。
3.根据原文内容分析,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从以前“不懂得生气”,变得倾向“一言不合就生气”,这一现象本身也在网上引发争论,作者对这一现象持否定态度。
B.“集群极化”效应下,争辩双方会使看似正当的“生气”,逐渐演变成对自身权利的过度反应,增加了走向极端的可能。
C.“罗伯特议事规则”由网红或者大V建立的通过和谐有序的探讨、条分缕析的解惑的方式解决舆论争议的规则。
D.丘成桐和杨振宁围绕要不要建大型对撞机的交锋,以尊重对方为前提,理性交锋,进而让真理越辩越明。
2021-07-2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夏夜宿表兄话旧

窦叔向

夜合花①开香满庭,夜深微雨醉初醒。

远书珍重何曾达,旧事凄凉不可听。

去日儿童皆长大,昔年亲友半凋零。

明朝又是孤舟别,愁见河桥酒幔青②。


【注】①夜合花,又称合欢花。②幔青:搭起的青色饯行幔亭。
1.下面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从视觉、嗅觉等角度描述了夏夜在庭院中所见到的夜合花开、细雨蒙蒙的景象,很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颔联叙述两人书信来往频繁,那些变化无常的故乡人事,常使人倍感凄凉忧伤。
C.颈联两句交代,昔日玩伴都长大成人,很多亲朋好友也已故去,说明作者已经离开故乡多年。
D.诗歌从“醉初醒”起到“酒幔青”结,首尾照应,语言朴实,感情抒发却时隐时显,耐人品读。
2.分析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2021-07-23更新 | 95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科普界有一群“杂乱无章”的人,他们有的是院士,有的是科学家,有的是医生,有的是教师,有的是营养师……但别小看他们,他们可是科普界的“正规军”,他们面向社会公众开展科普创作,传播科学权威的科普知识,用通俗易懂的形式传播科学内容。无论是以最健康的方式诠释“吃货有道”的大学教授范志红,还是年事已高的“嫦娥之父”欧阳自远,抑或是用才情为科学代言的物理学家李森,他们都激情创作、醉心科普。这些人都是“典赞”科学传播人物奖项的获得者,他们相信,只要将科普的“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总有一天,这些新鲜的科学知识会“开花结果”,作用于人们的生活中。

科普界还有一堆逸趣横生、耳熟能详的作品:从脍炙人口、圈粉无数的北斗导航风云史——《徐颖:来自星星的灯塔》,到近几年热播的科学实验类电视节目《加油!向未来》;从科普讲座《引力波•带人类倾听星辰大海的声音》,到优秀影视作品《重现化学》,在“典赞”活动的“推波助澜”下,这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热潮,为大众了解重大科技进展提供了专业又通俗易懂的内容,再次让大众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节选自《科普的花儿为什么越来越红?》人民网2018年12月27日)

材料二:

与生活类、实用类期刊相比,由于科普期刊的文章较为艰深的专业内容和表达形式的限制,造成读者面的狭窄;与学术期刊相比,科普期刊没有丰厚的经费保障,需要在市场中打拼,建立一定的信誉度后才能生存和发展。随着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迅猛发展,读者的选择余地越来越大,各种媒体之间的竞争也日益激烈,传统媒体的读者流失严重,逐渐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在这种环境下,传统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显得尤为迫切。

不同特点的期刊可以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资源,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以扩大影响,提高用户黏性。如航天类期刊,在航天发射时可提供实时转播,聘请专家穿插专业解读;再如美食类期刊可与特色餐厅合作,提供试吃券、抵用券等。各家可以有不同手段,但只要特色鲜明,结合有序,就会取得良好效果。另外,期刊的编辑可以利用微博、微信公众号、社交网站,与读者进行互动沟通,分享心得,倾诉感想,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

(节选自《明确定位内容—科普期刊转型发展需有道》《中国新闻出版广电报》2019年4月2日)

材料三:

3月16日,“我是科学家”第六期科学家科普能力培训班于果壳办公室成功举办。在本次培训班中,果壳编辑部内容总监谢默超向到场的科研工作人员及科普工作者分享了自己多年的知识科普视频制作、分发经验:

“果壳自2014年起就开始进行视频内容的探索和制作。我们做了一档更好看、更好懂的互联网知识短视频——《果壳大百科》。节目有三大优势:内容选题新颖有趣,有果壳内容团队的全面支持;互联网MG形式的知识纪录片,视频形式更丰富,用可视化论述的形式讲述,并采用真人叙述以及实拍素材;固定叙事逻辑,栏目感强,容易培养用户黏性。

科普活动既需要科普工作者的创新与付出,也离不开媒介平台的宣传与推广,其实科普也可以很“抖”。从去年3月份开始,我们通过抖音账号“酷炫实验室”,用新奇有趣的短视频进行知识科普,把复杂知识通俗化,把更多的科学内容传播给更广泛的用户。

(节选《如何打造科普爆款短视频有必要把它抖出来》搜狐网2019年4月4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要想科普“种子”种在每个人的心间,让新鲜的科学知识“开花结果”,离不开工作者们潜心研究、激情创作、醉心科普。
B.“典赞”活动很大的作用是使一些优秀科普作品二次面世,引发了多次传播的热潮。
C.传统科普期刊的读者面窄,又没有学术期刊那么丰厚的经费保障,生存和发展是比较困难的。
D.《果壳大百科》因为内容选题新颖有趣,视频形式更丰富,采用真人叙述以及实拍素材,所以很好地培养了用户的黏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科普界有一群“杂乱无章”的人,说明科普工作人员水平参差不齐,鱼龙混杂,也是科普发展的阻力。
B.传统科普期刊的转型之路是指科普创作必须向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的发展。
C.《果壳大百科》“酷炫实验室”等栏目是科普工作者对读者逐渐转向网络媒体和移动媒体的形势及时把控的表现。
D.一些科普期刊根据自己的服务内容和资源,提供具有鲜明特色的服务,已经取得了良好的科普效果。
3.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相关内容,梳理科普工作更能得到大众喜爱,产生较大影响,甚至热潮的重要因素。
2021-07-23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6 .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各题。

项籍者,下相人也,羽。其叔父项梁,梁父即楚将项燕。项氏世世为楚将,于项,故姓项氏。

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项梁怒之。籍曰:“书足以记名姓而已。剑一人敌,不足学,学万人敌。”于是项梁乃教籍兵法,籍大喜,略知其意,又不肯竟学。

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起大泽中。项梁立熊心为楚怀王,田荣立田市为齐王。项羽已杀卿子冠军(秦末将领),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乃遣当阳君、蒲将军将卒二万渡河,救巨鹿。项羽乃悉引楚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于是至则围王离,与秦军遇,九战,绝其甬道,大破之,杀苏角,虏王离。涉间(秦末将领)不降楚,自烧杀。当是时,楚兵冠诸侯。诸侯军救巨鹿者十余壁,莫敢纵兵。及楚击秦,诸将皆作壁上观。楚战士无不一以当十。楚兵呼声动天,诸侯军无不人人惴恐。于是已破秦军,项羽召见诸侯将,入辕门,无不膝行而前,莫敢仰视。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项羽引兵西屠咸阳,杀秦降王子婴,烧秦宫室,火三月不灭,收其货宝妇女而东。人或说项王曰:“关中(咸阳)阻山河四塞,地肥饶,可都以霸。”项王见秦宫室皆以烧残破,又心怀思欲东归,曰:“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说者曰:“人言楚人沐猴而冠耳,果然。”项王闻之,烹说者。

(选自《史记·项羽本纪》有删减)

1.下面对划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乃悉引楚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B.项羽乃悉引楚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C.项羽乃悉引楚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D.项羽乃悉引楚兵渡河/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持三日粮/以示士卒/必死无一还心。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字,古代男人二十岁行冠礼,表示成人,并由父母或长辈给其取一个“字”,用于同辈或晚辈对其称呼。但是古代女子地位卑微,所以没有“字”。
B.元年,古代以国君即位的第一年,或改年号的第一年为元年,如建安元年、康熙元年等。
C.封,古时帝王把爵位(有时连土地)或称号赐给有功的或亲近的臣子。
D.辕门,古代君王出巡停驻时,以车作为屏障,使两车之辕相向交接成一半圆形的门,称“辕门”,后指将帅的营门或衙署的外门。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项羽生于名将世家,具有成为将军的家庭环境,同时也得到了叔父项梁的教育和引导,为其后来成名打下基础。
B.项羽年少时虽然想学万人敌的本领,刚开始兴趣十足,但是略知其意后,就放弃学习,浅尝辄止。
C.巨鹿之战中,项羽的战前举措极大地激励了士兵的斗志,战士英勇作战,同时,也得到了各路诸侯军的支持配合,保障了战斗的胜利。
D.项羽屠咸阳、烧秦宫、收货宝,这一系列的举动都表明他无心常驻关中,有带兵返回故乡的打算。
4.翻译下面句子:
①项羽由是始为诸侯上将军,诸侯皆属焉。
②富贵不归故乡,如衣绣夜行,谁知之者?
2021-07-20更新 | 36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那曲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论述类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助力与服务现代化的功能渐次增强,现代化也愈加需要传统文化为之筑牢民族根基。中华传统文化在历史提供的重大机遇中,积极参与当代中国先进文化建构中,使自身成为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建设性内容;中华传统文化愈加呈现出丰富充沛的当代价值,成为现代化深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文化资源和精神力量。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教化思想、道德理念等,可以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有益启迪,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对传统文化中适合于调理社会关系和鼓励人们向上向善的内容,我们要结合时代条件加以继承和发扬,赋予其新的涵义。”在充分肯定其当代价值与现实意义的同时,我们必须看到,发挥中华传统文化对现代化发展的促进作用,并非拿来就用,也不是自发实现的,而需要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有创新性地推进提升。

一方面,切实推动中华传统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我们党对待中华传统文化的科学态度,是增强传统文化生命力和影响力的正确选择。我们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创造与创新为途径,以转化与发展为动力,着力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内涵意蕴与时代诉求相协调、表达方式与社会发展相适应。只有在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才能够深入传统文化内里,区别优劣得失,辨析精华糟粕,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找到适合时代要求的表达方式与表现形式,对具有现实价值的文化范畴和行为方式,予以必要改造并促其转型转化,才能把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弘扬传统而非食古不化;才能使传统文化经合理再造与整体提升后,更有效地服务于现代化发展。

另一方面,促进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积极融合、以求协力共进。社会主义现代化需要传统文化,但构成现代化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的并非只有传统文化。在推进中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过程中,我们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及其指导地位,传承弘扬革命文化,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传统文化主动融入现代化大潮之中,自觉汇聚到现代化发展进程之中,达到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在传统文化与现代化协力共进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源流与本质、多元与主流、自主与互鉴等基本关系,从行稳致远并臻于至善的高标准出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深度联结。

从历史深处走来并历经沧桑巨变的中华传统文化,正在以助力与服务现代化为使命,以促进现代化发展为价值彰显,其服务内容的广泛性、服务方式的多样性、服务形态的丰富性、服务成效的实在性,已然清晰呈现并愈趋显著。立足当前并着眼未来,脚踏实地并登高望远,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内在联结与渗透融会必将上升到一个更高层面,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协力共进与发展提升必将发展到一种崭新境界,携手为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作出新努力和新贡献。

(摘编自商志晓《中华传统文化与中国现代化进程》)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传统文化助力和服务我国现代化的发展,我国现代化发展也可为中华传统文化筑牢民族根基。
B.中华传统文化不仅是我国现代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现代化深化发展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
C.我国现代化的文化基础和精神支撑是马克思主义、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是传统文化。
D.中华传统文化建立在我国现代化基础上,其发展内容广泛、方式多样、形态丰富,取得的成效明显。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门见山,首段就提出中心论点,强调中国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所发挥的作用。
B.第二段通过引用论证指出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现实意义,表明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
C.文章从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及与现代化融合、共进两方面来阐明观点。
D.文章采用总——分——总结构,中间从两方面来论证,逻辑严密,显示了作者的思辨态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现代化发展需要传统文化的助力和服务,而传统文化要适应时代发展,也需要进行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B.要做好中华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可以借鉴鲁迅《拿来主义》中提出的对待传统文化的建议。
C.只有深入传统文化,科学提炼精粹内容,才能把借鉴吸收与创新发展有机结合,做到弘扬传统而非食古不化。
D.要促进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融合、共进,应处理好传统与现代、源流与本质、多元与主流、自主与互鉴等关系。
古代诗歌阅读 | 较易(0.8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同诸公登慈恩寺塔(节选)

杜甫

秦山忽破碎,泾渭不可求。俯视但一气,焉能辨皇州。

回首叫虞舜,苍梧云正愁。惜哉瑶池饮,日晏昆仑丘。

黄鹄去不息,哀鸣何所投。君看随阳雁,备有稻粱谋。


【注】①苍梧:相传舜征有苗,崩于苍梧之野,葬于九嶷山。这里指葬唐太宗的昭陵。②《穆天子传》记周穆王“觞西王母于瑶池之上”。这里指唐玄宗与杨贵妃游宴骊山。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前四句写登塔俯视及远眺所见,秦山仿若破碎,泾渭之水清浊难分,京城朦胧一片。景语情语,浑然难分。
B.中间四句诗人追昔抚今,“叫”含有呼唤之意,表明对太宗时代的怀念;“惜”字写出对当下时局的态度。
C.后四句寓意深远,黄鹄哀鸣、无处投奔,只能学随太阳转徙的大雁,表达了诗人的愤慨和忧虑。
D.本诗俯仰高深之景,感慨身世之怀,莫不曲尽篇中。而又于末幅,另开眼界,独辟思议,力量百倍于人。
2.诗人登塔望远,感慨万千,原诗开篇即说“登兹翻百忧”。请根据节选诗句,简要概括“百忧”的内涵。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在我的家乡,所有的村庄都长满了树,从远处看,除了一片茂密的树林,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

②在北方,走进村庄,其实也就是走进了树林。因为,没有树的地方,就没有村庄的存在。很难想象,没有树的村庄,必然给人一种荒无人烟的感觉。哪怕是大漠,只要有村庄,就会有树。就连庄户人家,如果房前屋后没有种几棵树,村人就会说:这家人呀,太懒了,门前连棵树也长不起来。在乡村人的观念里,树与村庄是密不可分的。人们把树看得很重,他们认为,没有树的村庄,那里肯定人丁不旺,村庄就没有生机;而没有树的庄户人家,家道是会败落的。

③北方的乡村,不仅仅每个村子里都长满了树,而大多的村子里,都有一棵树王。树王务必是历经岁月沧桑洗礼,树龄在百年以上,积淀了一定的村文化,否则就没有封王的资格。树王一般都是挂有果实的树种,像银杏树、核桃、梨树之类的品种,象征着一个村子人丁兴旺,子孙盈门。在我的印象中,我们村子里的树王,是一棵槐树,树很老,树干上长满了粗糙的裂痕,就像一张饱经风霜的老人的脸。

④至于为什么选取一棵槐树而不是银杏或梨树做树王,这里面还有一个插曲呢!“问我祖先来何处,山西洪洞大槐树……”数百年来,这首民谣在我国北方各地,祖辈相传,妇孺皆知,甚至有只知大槐树而不知其始祖者。据说,我们村是个移民村,祖籍山西洪洞县,当时移民来此时,在洪洞县的老槐树下集合后,来到了我们此刻的居住地。大概是为了纪念吧,家家户户都在自家门前种了一棵槐树。这棵被封为树王的槐树,就是当年种下的其中一棵。

⑤树是村庄的标志,也是生命的标志。我见过一棵长在石头上的树王,那是一棵长在一块巨石上的松树,犹如一幅画。树在我面前,鲜活、生机勃勃,充满生命的张力。粗壮的松枝上,根根松针坚挺向上,饱含着对生命的渴望,显示着向生命的挑战。我不明白,这棵树是如何长在光秃秃的石头上的。几百年前,也许是从飞鸟的嘴里坠落的,也许是从昆虫的身上遗留下来的,或是随风飘落而来的。巧合的是,这粒种子留在了石头上;更为巧合的是,石柱的上面有点土壤,种子就落在这点儿土壤上。一场雨后,种子就发芽了,它把细小的根扎在土壤里,由树苗变成了小树;成了小树的松,为了生存,表现出无法理解的力量,它把根扎进石头内,使石头一块块地裂开,在坚硬的岩石上杀出一条血路,将根须延伸到土壤里,吸取营养,最终在石头上安了家。

⑥最能体现树与人们亲密关系的季节还是夏天。炎热的夏天,树绿的浓密,树冠遮天蔽日,为村人带给最佳的歇息乘凉的场所。人们带着劳作后的汗水,坐在树阴下乘凉,身上的汗水立马会被化解而去,顿时浑身凉爽。更多的时候,人们坐在树下,或打扑克、下棋娱乐;或是闲话麻桑、聊些奇闻轶事。在树下,乡邻之间的距离拉得很近,那么的亲切。

⑦在乡村,没有树的村庄是不可想象的,不要说人无法承受,鸟也不来筑巢。一个没有鸟的村庄,那将是多么的寂寞!因此,人们对鸟来不来村庄筑巢,往往与村庄里树的多少联系在一起。其实,在乡村人的眼里,树是村庄的风景,而鸟是点缀风景的最美的亮色。说透了,一个村庄的组成,就是人、树、鸟的完美。

⑧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1.对第①段句子“你根本想象不到哪里是村庄”的原因,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A.因为所有的村庄都一样,都长满了树B.因为村庄都在地底下
C.因为村庄太多D.因为树太茂密
2.对第③段划线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比喻B.拟人C.夸张D.对比
3.以下不是树“封王”的必备条件的一项是(     
A.历经岁月沧桑的洗礼
B.树龄在百年以上
C.必须是能结果的树种
D.有一定的村文化积淀
4.最能概括第⑧段内容的句子的一项是(     
A.只有绿树生长的地方,才能诞生美丽的家园。
B.在北方,在我的家乡,凡是有人居住的地方,就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树。
C.而凡是长满绿树的地方,就是人们居住的村庄。
D.因此,当我写下这些文字时,我的心中,对树充满了尊敬。
5.通读全文,说说“树”对于村庄来说,意味着什么?
2021-05-26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山南市二中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10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B.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C.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D.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30岁左右收徒讲学。44岁开始周游列国,晚年回到家乡讲学著述,直到去世。后世统治者都把他作为尊崇的偶像,元文宗时封他为“亚圣”。
B.孟子(前372-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山东邹县东南)人。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曾受业于孔伋(孔子的孙子)的再传弟子。
C.南宋时,朱熹把《孟子》与《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以及《论语》合为“四书”,成为后世(如明、清两代)科举考试八股文的唯一的取材依据。
D.庠、序都是古代的学校。商代叫序,周代叫庠。
3.对课文意思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移民”“移粟”的措施,并没有使人民增多,因此就向孟子提出了疑问
B.孟子在此文中一定程度地揭露了社会的不平等。
C.孟子用“五十步笑百步”的故事反问梁惠王,使梁惠王落入自己设下的圈套。
D.所谓行仁政就是要以保民为职分。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2)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021-05-25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拉萨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