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
1 .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

燕子

席慕容

①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爱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②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到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从头再来好好地唱一次:“长亭外,古道边……”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③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想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的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听了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

④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⑤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遵从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⑥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⑦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

⑧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燕子啊……”

⑨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很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安静的黑色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⑩一直到去年的夏天,因为内政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唯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以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确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对第⑨段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段使用了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
B.文段使用了想象和联想的手法。
C.“朦胧的欢喜”是因作者想到了和亲人在一起的快乐。
D.“朦胧的忧伤”是因作者心怀对故土的思念。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表达他因粗心大意而听错了歌词的懊悔之情。
B.第⑦段连用了四个问句,能很好增强文章的语气。
C.第⑦段突出了作者在南国突然发现“燕子”的惊喜,其中暗含者对故乡的思念。
D.作者想保有那些“美丽的错误”,是因为它们与人无害,还能排解作者远在他乡的孤寂,缓解她的思乡之苦。
3.结合全文,分析画线句的含意。
4.本文以“燕子”为题,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中国老龄协会会长张文爱说,社区居家养老的本质在于养老体制的转变,和以往的“家庭养老”具有本质上的不同,是对传统养老模式的创新和发展,同时也是我国市场经济发展之下的必然产物。养老模式区分的关键不在于在什么样的地点养老,而在于一系列养老协同力的来源,包括经济来源、生活方面的照顾以及精神支持等。家庭养老主要是具有血缘关系的家庭成员对老人进行生活上的照料和尽到情感照顾责任。而社区居家养老中的“家”是一种载体,与以家庭经济条件为基础的家庭养老有根本性的区别。社区居家养老这个概念是由养老保障体系发达的欧美国家率先提出的,欧美国家由于物质资源较为丰富,他们在解决老年人养老问题时大多选用了集体统一生活的养老方式,建立数量较多的养老院、托老所等,将很多老年人集中在一起生活。养老院、托老所虽然设施齐全,工作人员照顾得非常细致周到,但是这种方式仍然出现了较多的弊端,比如由于监管不到位,有些养老院克扣老人缴纳的费用,提供劣质服务;老人们集中居住在养老院中,每一位老人单独特殊的一些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多时候养老院仅仅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对于老年人的心理慰藉等是做不到的,集体养老的弊端逐步显现出来。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发达国家又出现了“回到家庭中去”的呼声。当然,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并不是完全脱离社会,不接受社会的服务,而是既居住在家中又接受社区及社会提供的服务,本质上是一种“家庭生活+社会服务”的模式。在这种养老模式下,老年人可以相对更为随意放松地在自己最熟悉的家中居住,政府和社会没有必要修建很多的集中养老机构,只需要在老人生活的社区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包括上门照料生活、简单家庭医疗护理等服务。可见,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家”与家庭养老模式的“家”的概念已经发生本质性变化。在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老人养老的主要经济来源不再是子女的资助,而是老年人自己的退休金、社保等,由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提供相应的生活照顾和精神慰藉。可见,社区居家养老已经从以血缘亲情关系为基础的养老变成了以经济关系为基础的养老。这无疑是养老机制的一种重大转变。

(摘编自杨继瑞、薛晓《社区居家养老的社会协同机制探讨》)

材料二:

创立于2007年的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以下简称金太阳中心),是一家非营利性的养老服务公益组织。金太阳中心打造的对接居家养老购买服务模式,在福州市开了先河。这一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养老模式,成为养老市场一道极为亮丽的风景线。2013年9月29日,金太阳中心顺利完成接收鼓楼区69个居家养老服务站、69名工作人员的任务。同时,在鼓楼区开展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为80岁以上7100多位老人购买服务,使得鼓楼区居家养老服务实现全覆盖。一年以来,在和鼓楼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合作中,金太阳中心为老人提供的管理服务工作运作良好,受到了鼓楼区政府、有关部门的充分肯定,同时也赢得了老人们的高度评价。

金太阳中心不断加强服务体系的设计,在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资源整合的路子上,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与实践。金太阳中心充分利用信息呼叫平台和集中的老人群体资源,多方寻找合作伙伴。2014年7月起,金太阳中心和福州市第一医疗集团达成了合作协议,利用其现有的公立医疗卫生资源,为老年患者提供长期医疗、护理等服务,为老人开通疾病救治的“绿色通道”。2014年上半年,金太阳中心积极探索强强联合、优势互补家政服务的新路子,先后与福州市的巨龙保洁公司、鑫兴源家政服务公司合作,进行有效的人力资源调剂,实现了按市场需求来配置资源的良性发展态势。

(摘编自钱玉婷《福州市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为老人支撑起一个“爱”的屋檐》)

材料三:

   

(摘编自鲸准研究院《2019中国养老服务行业报告》,搜狐网2019年8月12日)

材料四:

“虚拟养老院”是在“智慧养老”背景下较早付诸实践并取得显著成效的模式。该模式最早由苏州市沧浪区提出并实践。成立于2007 年10月的苏州沧浪区“邻里情虚拟养老院”是一个没有围墙的、不同于传统的养老院。换句话说,它只是一个养老服务信息交流中心,而不是真实的养老院。它由苏州鼎盛物业管理有限公司负责运营,整合了许多优秀的社区服务企业加盟,并依托中国电信开发的“居家乐221服务系统”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全天候的居家养老服务。虚拟养老院模式目前已在江苏、北京、甘肃、天津等地推广, 成为一种社会普遍认可的新型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普及和运用,虚拟养老院模式也在不断地优化和创新,目前基本成功构建起多层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第一层次为生活服务层,主要提供生活照料、物业维修等服务,目前已针对老年人多元化的需求进行有效的整合和优化。第二层次为商务服务层,主要提供粮油配送、爱心配餐等服务,目前已逐渐进入市场可行性调研与尝试运营阶段。第三层次为健康服务层,即构建对接智慧养老的服务平台,充分运用物联网技术,通过各类可穿戴传感器远程实时监控老年人的日常生活状况以维护他们的健康和安全。这一层次目前正逐渐受到重视,不仅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被广泛运用,而且被日益引入机构养老服务中。

以虚拟养老院模式所构建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不仅整合了优质的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了包括医疗保健、应急救助、物业维修、人文关怀等在内的多元化的上门服务,而且可以融入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机制,从而有效满足了经济困难等特殊老年人的居家养老服务需求。它不仅能够降低养老服务业的成本,减轻家庭的养老负担,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而且可以有效整合社会和企业资源,促进养老产业发展。

(摘编自李小兰《我国民营养老服务业发展研究》)

1.下列说法中,可以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政府大量出资为80岁以上老人购买养老服务,由社区养老机构提供上门照料生活等具体服务。”
B.“养老院、托老所等养老方式,无法做到既满足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又满足老年人的特殊心理需求。”
C.“只要能够在老人生活的社区提供各种社会化服务,政府和社会就没有必要修建很多的集中养老机构。”
D.“社区居家养老模式下的‘家’与家庭养老模式下的‘家’有本质不同,关键在于养老地点完全不同。”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金太阳中心打造对接居家养老购买服务模式,完善服务体系的设计,为社会养老模式做出了有益探索。
B.2005年至2017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的增长趋势与其同比增长趋势呈现正相关态势。
C.2005年至2017年,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出现了连续11年的上涨情况,发展态势良好。
D.虚拟养老院模式启示我们,优化整合和模式创新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取得显著成效的重要因素。
4.材料一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
5.推动居家养老服务业的发展需要哪些相关方协作?请结合材料简述各方所起的作用。
2023-03-16更新 | 127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二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语文试题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海瑞,字汝贤,琼山人。举乡试,南平教谕。御史诣学宫,属吏咸伏谒,瑞独长揖,曰:台谒当以属礼,此堂,师长教士地,不当屈。迁淳安知县。布袍脱粟,令老仆艺蔬自给。总督胡宗宪尝语人曰:昨闻海令为母寿,市肉二斤矣。宗宪子过淳安,怒驿吏,倒悬之。瑞曰:曩胡公按部,令所过毋供张。今其行装盛。必非胡公子。发橐金数千,纳之库,驰告宗宪,宗宪无以罪。

时世宗享国日久,不视朝,深居西苑,专意斋醮。廷臣自杨最、杨爵得罪后,无敢言时政者。四十五年二月,瑞独上疏。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宦官黄锦在侧曰:此人素有痴名。闻其上疏时,自知触忤当死,市一棺,诀妻子,待罪于朝。僮仆亦奔散无留者,是不遁也。帝默然。少顷复取读之,日再三,为感动太息。尝曰: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

,穆宗立,历两京左右通政。三年夏,以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素疾大户兼并,力推豪强,贫民田入于富室者,率夺还之。

万历初,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居正惮瑞峭直,中外交荐,卒不召。十二年冬,居正已卒,吏部拟用左通政。帝雅重瑞名,界以前职。明年正月,召为南京右佥都御史,道改南京吏部右侍郎,瑞年已七十二矣。帝屡欲召用瑞,执政阴沮之,乃以为南京右都御史。瑞屡疏乞休,慰留不允。十五年,卒官。

瑞无子。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酹而哭者百里不绝。赠太子太保,谥忠介。瑞生平为学,以刚为主,因自号刚峰,天下称刚峰先生。

(节选自《明史·海瑞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B.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C.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D.张居正当国/亦不乐/瑞令巡按御史廉察之/御史至山中视/瑞设鸡黍相对食/居舍萧然/御史叹息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署,文中指代理、暂任官职。文言文中,同样可以用来表示兼任或代理官职的词还有:兼、假、摄、补、陟、领、行等。
B.斋醮,请僧道设斋坛祈祷。也称斋醮科仪,是道教的一种仪式。“斋”即斋戒。古人在祭祀或典礼前洁净身心,表示虔诚。
C.崩,文中指世宗去世。古人言“死”有讳称,且有等级尊卑之别。比如,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卒”。
D.万历,是明神宗的年号,也是明朝使用时间最长的年号。中国封建历史中,第一个年号是西汉汉武帝时的“建元”。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海瑞居官清廉,生活简朴。在淳安任上,他穿布袍食糙米,蔬菜是让家中老仆种的;为母亲祝寿,他买了二斤肉,竟然被传到总督胡宗宪耳中了。
B.海瑞不媚上官,秉公处事。代理南平县教谕时,海瑞对到学校视察的御史不行礼;总督胡宗宪的儿子路过淳安时违法,海瑞断然给予处理。
C.海瑞刚正忠直,敢于直谏。世宗专意斋醮,不临朝处理政事。海瑞买好棺材,诀别妻儿,遣散僮仆,上书进言,世宗终为所动,将他比作比干。
D.海瑞从政不顺,仕途多舛。张居正掌政时,忌惮海瑞严厉刚直,尽管内外朝臣交相举荐海瑞,但当时海瑞并未被召用。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帝得疏,大怒,抵之地,顾左右曰:“趣执之,无使得遁!”
(2)属吏惮其威,墨者多自免去。有势家朱丹其门,闻瑞至,黝之。
5.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举世混浊而我独清,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
(2)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2022-01-08更新 | 303次组卷 | 1卷引用:吉林省松原市长岭县三中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鲁迅写的小说作品最小,但影响最巨。他就凭着一本中等厚度的中短篇小说集,高踞在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何故?

倘若从文化角度去看,这奇迹的根由便一目了然,就是他那独特的文化的视角,即国民性批判。鲁迅是第一位创造性地使用这个文化视角,来视察、感受、认识、分析和批判生活,然后升结出一种独特的“文化人”来,而这种“文化人”是指特有的文化铸成的具有特有文化性格的人。鲁迅的小说中有最典型的“文化人”的形象。在鲁迅的杂文中,也有这种潜在的“文化人”屡屡出现,比如《聪明人、傻子和奴才》等等。鲁迅的这种“文化人”,不是真实的而是逼真的,不是生活的再现而是深层的表现。这既是悟性的发现,更是理性的创造。它专门是写出来供“批判”用的,而这批判为了唤起国民的自省。

然而,我们必须看到,他的国民性批判源自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这些最早来到中国的西方传教士,写过不少的回忆录式的著作。他们最热衷的话题就是中国人的国民性。它成了西方人东方观的根本与由来。只要翻一翻传教士亚瑟•亨•史密斯的《中国人的性格》,看一看书中那些对中国人的国民性的全面总结,就会发现这种视角对鲁迅的影响多么直接。一个民族很难会站到自己的对面看自己,除非有个对方,便能从对方的瞳仁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像。

由于鲁迅所要解决的是中国自己的问题,他需要这种视角借以反观自己,需要这种批判性,故而没有对西方人的东方观做立体的思辨。又由于他对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痛之太切,便恨不得将一切传统文化打翻在地,故而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往往不分青红皂白。当然,他的偏激具有某种时代的合理性;正是这种偏激,才使他分外清晰和强烈。可是他那些非常出色的小说,却不自觉地把国民性话语中所包藏的西方中心主义严严实实地遮盖了。我们太折服他的国民性批判了,太钦佩他那些独有“文化人”形象的创造了,以致长久以来,竟没有人去看一看国民性后边隐藏着那些传教士们陈旧又高傲的面孔。

(摘编自冯骥才《鲁迅的功与“过”》,有删改)

材料二:

“东方主义”是殖民文化的产物, 它基于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美国著名学者萨义德指出:“东方主义”是一套被人为创造出来的理论和实践体系,蕴涵着几个世代沉积下来的物质层面的内容。这一物质层面的积淀使作为与东方有关的知识体系的东方主义成为一种得到普遍接受的过滤框架,东方即通过此框架进入西方的意识之中。地理意义上的东方世界,就这样纳入了西方中心的权力结构,从而完成文化语言上被殖民的过程。西方对东方的这种“创造”始于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是“东方主义”最早的“创造者”。他们根据西方的期待和需要,将一个神秘、野蛮、怪异而又充满诱惑的东方呈现在西方读者面前。

“东方主义”看似是一种文化现象,其实其背后隐藏着强大的意识形态力量,在本质上是政治霸权的同谋。它最终会导致两种后果:一是使西方获得了征服东方的“合理”性和“合法”性,侵略成为“拯救”,掠夺成为“帮助”;二是使东方看清了自身的缺陷,并将“自我贬损”作为自我拯救的基础。

1902年,鲁迅在日本留学,开始考虑中国国民性的三个问题:一、怎样才是理想的人性? 二、中国国民性中最缺乏的是什么? 三、它的病根何在?经过艰苦的思考,他提出了“别求新声于异邦”的文化重建理路,这“异邦”,其实就是“西方”。在《文化偏至论》《摩罗诗力说》等早期文章中,他重点批判了老子的学说,而他推崇的尼采、拜伦、雪莱等,都是西方的思想家和诗人。在具体的思考建构上,鲁迅有自己的个性,但在总体思路上,他基本上接受了东方/西方对立的二元思维。

不过,鲁迅的改造国民性,固然与“东方主义”有着不可分割的血缘关系,但他的思想一旦形成,就获得了自身的独立性和生命力。“东方主义”是鲁迅改造国民性的起点,而不是终点,对此需要从两个方面来理解。第一,鲁迅改造国民性与“东方主义”在最终的价值指向上截然不同。“东方主义”的目的是使东方从属于西方,而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是为了使东方摆脱西方的控制,因此可以说,鲁迅是借助于“东方主义”的思路,最终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在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有一个高悬于东方/西方之上的理念,它可以抵消二元对立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这个理念就是“世界”意识。“世界”观念的引入意味着中西二元对立观念的突破,而前者的确立更揭示着后者的部分解体。第二,在借鉴“东方主义”的同时,鲁迅一直激烈地批判“东方主义”。在有关《月宫盗宝》和《上海快车》两次“辱华电影事件”中,鲁迅在讽刺中国人自欺欺人的同时,也对“饱暖了的白人”拿落后民族取乐的做法,进行了批判。

(摘编自张全之《鲁迅与“东方主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的小说作品之所以能处于当代中国小说的峰巅,是因为他能从国民性批判的角度审视生活、创造特有的文化性格。
B.鲁迅使用的国民性批判视角,复制于1840年以来西方传教士那里,包括亚瑟•亨•史密斯对中国人国民性的全面总结。
C.“东方主义”是近代最早到中国的一批传教士的“创造”,它是使西方侵略中国“合理”“合法”的理论和实践体系。
D.鲁迅的改造国民性,虽然与东方主义有着密切关系,但他最终借助东方主义的思路,是要达到消除东方主义的目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鲁迅笔下的“文化人”是特有文化铸成的,这种特有文化指的是:人物逼真,表现生活的深层,是一种理性的创造。
B.鲁迅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常不分青红皂白,原因在于对西方人的东方观没做立体的思辨,痛恨封建文化的残忍与顽固。
C.虽然西方传教士对中国国民性的分析是片面的、贬义的,但是他们从国人对方的角度发现了中国文化的某些特征。
D.鲁迅的思想体系中,既有东方/西方二元对立的思维模式,还有可以抵消这种思维带来的负面影响的“世界”意识。
3.下列人物形象,最符合材料一中的“文化人”这一概念内涵的是哪一项(     
A.《孔乙己》中的“孔乙己”
B.《故乡》中的“闰土”
C.《祝福》中的“祥林嫂”
D.《阿Q正传》中的“阿Q”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
5.材料一与材料二,对鲁迅的国民性批判视角与传教士的视角之间的关系所持看法有异同,请你简析。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文言文阅读 | 困难(0.1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栻字敬夫,丞相浚子也。颖悟夙成,长师胡宏,宏称之曰:“圣门有人矣。”以荫补官,浚起谪籍,开府治戎,参佐皆极一时之选。拭时以少年内赞密谋,外参庶务,其所综画,幕府诸人皆自以为不及也。间以军事入奏,孝宗异其言,于是遂定君臣之契。浚去位,汤思退用事,遂罢兵讲和。金人乘间纵兵入淮甸,庙堂犹主和议,至敕诸将无得辄称兵。时浚已没,栻营葬甫毕,即拜疏誓不言和。疏入不报。久之,刘珙荐于上,明年,召为吏部侍郎。时宰方谓敌势衰弱可图,栻曰:“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正使彼实可图,臣惧我之未足以图彼也。”上为默然久之。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改知江陵府,安抚本路。郡濒边屯,栻以礼遇诸将,得其欢心,又加恤士伍,勉以忠义,有功辄补官,士咸感奋。并淮奸民出塞为盗者,捕得数人,有北方亡奴亦在盗中。拭命斩之以徇于境,而缚其亡奴归之。拭有公辅之望,卒时年四十有八。病且死,犹手疏劝上亲君子远小人,信任防一己之偏,好恶公天下之理。天下传诵之。孝宗闻之,深为嗟悼,四方贤士大夫往往出涕相吊,而江陵、静江之民尤哭之哀。嘉定间,赐谥曰宣。淳祐初,诏从祀孔子庙。栻为人勇于从义,栻之言曰:“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有为而为,则皆人欲,非天理。”此栻讲学之要也。

(节选自《宋史·张栻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B.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C.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D.知静江府/经略安抚广南西路/朝廷买马横山/岁久弊滋/边氓告病/而马不时至/栻究其利病/奏革之/诸蛮感悦争以善/马至/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庙堂,指太庙的明堂,也指古代帝王祭祀、议事的地方,文中是指宋朝朝廷。
B.吏部,为六部之一,主管全国文武官员的挑选、考查、任免、升降、调动等。
C.赐谥,古代大臣死后,朝廷依据其生前的事迹来进行褒贬评定,并给予称号。
D.从祀,指古代宗庙祭祀中,在主要祭祀对象外设置关联密切的次要祭祀对象。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张栻聪颖早成,深受时人赏识。老师胡宏称赞他是圣贤的传人,张浚的部下认可他的谋划能力,孝宗也十分欣赏他的言论。
B.张栻立场鲜明,又能审时度势。金兵入侵淮甸时,他反对和议;宰相认为敌势衰弱可进攻时,他又分析形势认为并非良机。
C.张栻扫除积弊,治事赏罚分明。他革除买马一事存在的弊端;又礼待诸将加恤士兵,补官有功之人,同时斩杀北方的逃奴。
D.张栻崇尚道义,赢得传世口碑。他勇于从义,去世前还劝谏皇上要秉持公理;生前深受当世赞颂,死后也为后世纪念景仰。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臣窃见比年诸道多水旱,民贫日甚,而国家兵弱财匮,官吏诞谩。
(2)学莫先于义利之辨;义者本心之当为,非有为而为也。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后面的小题。

根河之恋

根河是鄂温克人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传统的鄂温克人跟森林河流贴得最近。他们与驯鹿为伴,生活起居、狩猎劳动,都离不开看上去“四不像”的驯鹿。眼下,这些温顺的大鹿在全世界已所剩不多,鄂温克人结束了最后的狩猎,放下了猎枪。他们离开森林,进入城市或远走他乡,但敖鲁古雅部落受人尊重的长辈94岁的玛丽亚·索一步也不想离开她的驯鹿。

一踏进根河,我就听说了她美丽的名字。先前见到过作家乌热尔图为这位老奶奶拍的一张照片。白桦林里,老人穿着长袍,扎着头巾,侧身站在一头七叉犄角的驯鹿前,她微微佝偻着身子,皱巴巴的手轻抚着鹿柔细的皮毛。依偎在她的袍子下,那儿一定有着母亲的气息。她神色沉静而坚毅,嘴角两旁的皱纹宛如桦树皮上的纹路,仿佛她的脸上就印着她相守了一生的森林。她或许就是根河的化身,充满了母性的慈祥,又有着丰富的传奇。年轻时她漂亮能干,是大兴安岭远近闻名的女猎手,与丈夫在密林里行走,打到猎物无论多远,总是她领着驯鹿运回部落。这位伟大的母亲至今仍恬然生活在她的鹿群之中。

其实我很想去为玛丽亚·索拍一张照片。这些年,涌到玛丽亚·索猎民点参观游览的人络绎不绝,但我想,我这样匆匆来去,怎能配得上她的丰厚?怎能有乌热尔图探望时目光里的深沉呢?

因为乌热尔图是根河的儿子。当年,这位从小生活在大兴安岭的鄂温克青年捧着他的《琥珀色的篝火》走上了文坛,刹时让人眼前一亮。人们从他的小说里,认识了这个寂寞又热烈的民族。出乎意料的是,乌热尔图后来辞去京官重返故乡。时隔多年,当我行走在呼伦贝尔草原上,那些将天边画出蜿蜒起伏线条的山丘,那些怒放成海洋或孤零零独自开放的鲜花,那些低头吃草或昂头沉思的马群,还有那些袒露在草原上始终默默流淌的河,都让人忍不住心潮起伏。这位鄂温克作家返乡的理由还需要问吗?就是这草原这河流这民族,是祖先留在他身体里的血脉在涌动啊!

乌热尔图在回到草原以后的日子里,完成了《呼伦贝尔笔记》等一系列著作和摄影作品,那是他数十载的文化寻根,是他作为一个鄂温克的儿子,对母亲的深情眷恋与报答。

我们山外的人远道来看山,原本住在山上的人却搬下了山。

人类到了21世纪,越来越意识到人与自然必须平等相处。生活在根河的大多数鄂温克人恋恋不舍地告别了山林,将更多的空间留给了无边的草木以及驯麂、黑熊、狼、灰鼠和蝴蝶。在离城市不远的一个地方,新建了童话般的家园,这座小城就叫了根河。

我们去到那里时,从山林里搬出的鄂温克人正三三两两地在自家门前干着一些零碎的活儿。男人穿着时尚的T恤和牛仔裤,女人们烫了发,有的还挑染成了黄的深红的,她们的裙子仍然长长的,跟老去的玛丽亚•索一样,但却是城市里流行的花色。

这里的房屋都是政府投资兴建的,咖啡色外墙,小尖顶,搬进来的一家家鄂温克人按照自己的想法装扮屋子,盘算着未来。鄂温克人与外族人通婚是常见的事情,近些年更为普通,他们的孩子大多取的是鄂温克名字,成为这新部落的新一代。这里曾有过多年的繁忙,大兴安岭的木材源源不断地从根河运往大江南北。眼下,过往的一切留在了画册里。伐木工变作了看林人,大批工人需要学习新技能,谋求新职业,他们在努力与以往告别,与未来接轨。

根河天亮得很早。走到窗前一看,根河就在眼前,河对面的广场上已经有许多人在翩翩起舞,似乎这个小城的人都聚集在此了。根河的水伴着音乐荡漾,我忍不住踱过根河桥,进入了舞者的欢乐。用不着有任何忐忑,大家都是这样笑着来又笑着去的。这些根河小城中的曼妙舞者啊!我模仿着她们举手投足,扭动腰肢,想象着生活在此的种种愉悦。那是我度过的最为愉快的时刻。

阳光将河水映照得流光溢彩。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我只能记住这些人和这些让人眷恋的时光。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的鄂温克人生活在山里,以打猎为生,驯鹿是他们生活、劳动的重要帮手。
B.乌热尔图为玛利亚索拍摄的照片,生动地表现了她历经的沧桑与母性的慈祥。
C.第六段中作者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展现了呼伦贝尔草原的美丽风光。
D.搬出山林的鄂温克女子穿上了城市里流行的裙子,过上了快乐时尚的新生活。
2.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
3.作者在结尾说“我知道我虽然来过了,但却远远抵达不了这河的深奥”。请根据文意,说明“这河的深奥”的含义、“抵达不了”的原因及作者寄托的情感。
4.鄂温克人与根河有着密切的联系。下列对经典作品中环境与人物的联系,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大观园是《红楼梦》中人物活动的一个主要场所。正是这个众姐妹诗意生活着的“世外桃源”,造就了贾宝玉力求摆脱世俗的叛逆性格。
B.《边城》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30年代湘西小镇茶峒。山明水净的湘西风光,映衬了翠翠、爷爷、傩送等人物心灵的澄澈与人性的善良美好。
C.《茶馆》展示了旧中国近半个世纪的社会变化。时局的动荡、政治的黑暗、社会的腐朽,迫使王利发形成“多说好话,多作揖”的处世哲学。
D.《阿Q正传》写的故事以辛亥革命时期的未庄为主要场景。赵太爷、假洋鬼子为代表的的统治阶级对阿Q的压迫和欺凌,是阿Q“精神胜利法”形成的重要原因。
2021-04-30更新 | 406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和平区耀华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7 . 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后面的题目。

河的第三条岸

【巴西】若昂•吉马朗埃斯•罗萨

父亲是一个尽职、本分、坦白的人。在我的印象中,他并不比谁更愉快或更烦恼,也许是更沉默寡言一点。是母亲,而不是父亲,在掌管着我们家,她天天都责备我们——姐姐、哥哥和我。

但有一天,发生了一件事:父亲竟自己去定购了一条船。

父亲对船要求很严格:小船要用含羞草木特制,牢固得可以在水上漂二三十年,大小要恰好供一个人使用。母亲唠叨不停,牢骚满腹,丈夫突然是想去做渔夫吗?父亲什么也没有说。

离开我们家不到一英里,有一条大河流经,水流平静,又宽又深,一眼望不到对岸。

我总忘不了小船送来的那天。父亲并没有显出什么特别的神情。他象往常一样戴上帽子,对我们说了一声再见,没带食物,也没拿别的什么。我原以为母亲会大吵大闹,但她没有。脸色苍白,从头到尾她只说了一句话:如果你出去,就呆在外面,永远别回来。

父亲没有吭声,他温柔地看着我,示意我和他一起出去。我们一起向河边走去。我强烈地感到无畏和兴奋。爸爸,你会带我上船吗?

他只是看着我,为我祝福,然后做了一个手势,要我回去。我假装照他的意思做了,但当他转过身去,我伏在灌木丛后面,偷偷地观察他。父亲上了船,划远了。船的影子象一条鳄鱼,静静地从水上划过。

父亲再没有回来。其实他哪儿也没去。他就在那条河里划来划去,漂来漂去。每个人都吓坏了。从未发生过,也不可能发生的事现在却发生了。

每个人都猜想父亲疯了。呼亲觉得羞辱,但她几乎什么都不讲,尽加保持着镇静。

河上经过的行人和住在两岸收近的居民说,无论白天黑夜都没有见父亲踏上陆地一步。他象一条被遗弃的船,孤独地、毫无目的地在河上漂流。人们一致认为,对于父亲而言,食物是一个大问题,他一定会离开大河,到别的地方去,或者回到家中。

他们可是大错特错了。父亲有一个秘密的补给来源,那就是我。我每天偷了食物带给他。父亲离家的头一天,全家人在河滩上燃起舞火,对天祈祷,朝他呼喊。我感觉到深深的痛苦,想为他多做点什么。第二天,我带着一块玉米饼、一串香蕉和一些红糖来到河边,焦躁不安地等了很久,很久。终于,我看见那条小船,远远的,孤独的。父亲坐在船扳上。他看见了我,却不向我划辻来,也没做任何手势。我把食物远远地拿给他看,然后放在堤岸的一个小石穴里,从此以后,我天天这样。后来我惊异地发现,母亲知道我做的一切,而且总是把食物放在我轻易就能偷到的地方。她怀有很多不曾流露的情感。

母亲叫来她的兄弟,帮助做农活和买卖。还请来学校的教师给我们上课,有一天,应母亲的请求,一个牧师穿上法衣来到河滩,想驱走附在父亲身上的魔鬼,但一切都没有用。父亲从远处漂流而过,有时远得几乎看不见。他从不答理任何人,也没有人能靠近他。

我们不得不去习惯父亲在河水上漂浮这个念头。但事实上却不能,我们从来没有习惯过。我觉得我是唯一多少懂得父亲想要什么和不想要什么的人。我完全不能理解的是他怎么能够忍受那种困苦:白天黑夜,风中雨里,酷暑严寒,却只有一顶旧帽和单薄的衣衫,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生命在废弃和空寂中流逝,他却一点都不在意,从不踏上泥土、草地或河岸一步。他从没生过火,没有一丝光亮。仅仅会走我放在石穴里的一点点食物,对我来说,那是不足维生的。他的身体怎样?不停摇桨要消耗他多少精力?河水泛滥时,他又怎么能幸免于难?我常常这样问着自己。父亲似乎一点也不关心我们。但他为什么留在附近?为什么他既不顺流而下,也不逆流而上,到他看不见我们,我们也看不见他的地方去?只有他知道。

姐姐生了一个男孩。她坚持要让父亲看看外孙。那天天气好极了,我们全家来到河边。姐蛆穿着白色的新婚纱裙,高高地举起婴儿,姐夫为他们撑着伞。我们呼喊,等待。但父亲始终没有出现。姐姐哭了,我们都哭了,大家彼此携扶着。

后来,姐姐和丈夫一起远远地搬走了,哥哥也到城里去了。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变了。母亲最后也走了,她老了,和女儿一起生活去了。只刺下我一个人留了下来。我从未考虑过结婚。我留下来独自面对一生中的困境。父亲,孤独地在河上漂流的父亲需要我。我知道他需要我,尽管他从未告诉我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不管怎么样,我都不会因这件事责怪父亲。

我的头发渐渐地灰白了。我到底有什么不对?我到底有什么罪过?我渐渐因年老而心瘁力竭,生命踌躇不前,同时爱讲到疾病和死亡。他呢?为什么?为什么要这样?终有一天,他会精疲力竭,只好让小船翻掉,或者听任河水把小船冲走,直到船内积水过多而沉入激流之中。哦,天哪!

我等待着,等待着。终于,他在远方出现了,那儿,就在那儿。我庄重地指天发誓,尽可能大声地叫着:爸爸,你在河上浮游太久了,你老了,回来吧,你不是非这样下去不可,回来吧,我会代替你,就在现在,如果你愿意的话。无论何时,我会踏上你的据,顶上你的位置。

他听见了,站了起来,挥动船桨向我划过来。他接受了我的提议。我突然浑身战栗起来。因为他举起他的手臂向我挥舞,这么多年来这是第一次。我不能……我害怕极了,毛发直竖,发疯似的跑开了,逃掉了。因为他象是另一个世界来的人。我一边跑一边祈求宽恕,祈求,祈求。

极度恐惧给我带来一种冰冷的感觉,我病倒了。从此以后,没有人再看见过他,听说过他。从此我还是一个男人吗?我不该这样,我本该沉默。但明白这一点又太迟了。我不得不在内心广漠无际的荒原中生活下去。我恐怕活不长了。在我死的时候,我要别人把我装在一只小船里,顺流而下,在河上迷失,沉入河底。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父亲本是个本分、坦白、沉默寡言的人,离家后通过“我”与外界进行物质质和精神联系。他逃避了家庭责任却接受了“我”替代他继续漂泊的请求,体现了他的不近人情。
B.父亲的出走令不理解他的母亲感到萧辱,而她尽力保持了镇静隐忍,还默许和支持“我”偷食物,母亲的宵行,反映出一个传统家庭妇女的复杂心声。
C.小说没有明显的背景,有关时间的交代或描写大都不涉具体年月,河流未经命名,甚至人物也只有称谓没有名字,这些都使得故事的寓意更具普遍性和超越性。
D.小说的叙事跨度几乎是“我”的一生,有关时间的描述却往往是模糊的,如“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时代在不知不觉中变了”。这种写法引导读者关注孤独封闭的地域面貌和轮回的家族命运。
2.小说的标题“河的第三条岸”有什么含意?
3.本文具有拉美魔幻现实主义作品的特征,请从现实与超现实的角度简析本文的这—特征。
2021-04-25更新 | 651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福州市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深夜

蒲宁

这是一个梦呢,还是像梦境似的神秘的夜间生活?我感觉到忧郁的秋月老早就在天空徘徊,已经是该摆脱白天的一切虚伪和忙乱而休息的时刻了。似乎整个巴黎,包括它最贫困的角落,都已沉入了睡乡。我睡了很久,最后,睡眠慢慢地离开了我。我醒来,睁开眼睛,看到自己处身在宁静、明亮的夜的王国。

我在五层楼自己的房间里,沿着地毯悄没声儿地走到窗口。我有时看看光线微弱的宽大的房间,有时通过窗子上边的玻璃看看月亮。月亮把光线洒在我身上,我举目仰望,久久地看着它的脸庞。月光穿过淡白色的花边窗帘,照在地上,形成几个浅蓝色、银白色的拱形图案,每一个图案中都有一个由朦胧的阴影构成的十字架,但图案投在圈椅和椅子上,这十字架就柔和地折断了。靠边的一扇窗子旁边的圈椅里,坐着我所爱的人——她穿着一身白色衣服,模样像一个小姑娘,面色苍白而美丽,由于我们所经受的一切事情,由于经常使我们反目成仇的一切事情,她已经疲惫不堪了。

这一夜她为什么也不睡呢?

我避免接触她的目光,坐在同她并排的窗台上……是的,夜已深了。我朝下看看——街道像是深深的、狭窄的小巷,光线也很昏暗,空无人迹。整个城市也是如此。只有那朦胧的月亮,斜挂在天空,慢慢地移动,有时又久久地躲藏在烟雾般飘动的云朵里,一动不动,只有它孤单单的、清醒地守在城市上空。它直照着我的眼睛,光艳夺目可是有点儿亏蚀,因此显得楚楚可怜。薄云轻烟似的在它旁边飘动。

我很久没看见月夜的景色了!我的思潮又回到童年时代,在俄罗斯中部丘陵起伏、树木稀少的草原上,几乎遗忘了的秋夜。那里,月亮在我故乡的屋格下窥视着,那里,我第一次认识并且爱上了它温和的、苍白的脸庞。我在想象中离开了巴黎,霎时间依稀看见了整个俄罗斯,仿佛站在高山之巅俯视着一片辽阔的低地。看,这是波罗的海金波粼粼的荒凉的海面;看,这是在昏暗中向东方延伸的阴沉的松树林;看,这是稀疏的森林、湖泊、小树林;这下面,往南,是一望无际的田野和平原。森林中铸着长达数百俄里的铁轨,在月光下发出暗淡的光线。沿铁路线闪烁着睡眼惺松的五颜六色的小灯,一盏接一盏,一直伸向我的故乡。在我面前是一片丘陵起伏的田野,田野里有一幢古老的、灰色的住房,在月光下显得破旧而温柔……几时曾经照进我的房间,后来又看我变成为少年,而现在又和我一起伤悼我那不幸的青春的,难道就是这个月亮吗?是它在这个明亮的夜的王国给予我安慰吗?

“你干么不睡觉?”我听到一个胆怯的声音。

经过长久的、固执的沉默之后,她首先同我讲话,使我心中感到既痛苦,又甜蜜。我低声回答:“不知道……你呢?”

我们又长时间地沉默着。月亮明显地往屋檐那边落下去了,月光已经深深地照进我的房间。

“原谅我吧!”我走近她身边说。

她没有回答,用双手捂住了眼睛。

我握住她的手,把它从眼睛上挪开。她的脸颊上挂着泪水,眉毛举得高高的,抖动着,像是孩子的眉毛。我跪在她脚下,把脸紧贴在她身上,任凭自己的眼泪和她的眼泪不停地淌下来。

“难道这是你的过错吗?”她不好意思地低声说,“难道这不会是我的过错吗?”

我对她说,我们两人都有过错,因为我们两人都破坏了在世界上愉快地生活所必须遵循的准则。我们又相爱着,像那些一起经受过痛苦、一起感到过迷惘,而后来又一起找到难能可贵的真理的人们一样地相爱着。

只有这苍白的、忧郁的月亮看到我们的幸福。

(《蒲宁短篇小说集》)

1.赏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特色。
2.结合文本,简析“我”这一人物形象。
3.分析本文叙述上的特征。
4.在本文首尾,作者都提到月亮“忧郁”,有何用意?
2021-03-23更新 | 387次组卷 | 2卷引用:江西省吉安市第三、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11月大联考语文试题
9 . 阅读话剧《茶馆》选段,完成各题。

〔常四爷提着小筐进来,筐里有些纸钱和花生米。他虽年过七十,可是腰板还不太弯。

常四爷   什么事这么好哇,老朋友!

王利发   哎哟!常四爷!我正想找你这么一个人说说话儿呢!我沏一壶好的茶来,咱们喝喝!(去沏茶)

〔秦仲义进来。他老得不像样子了,衣服也破旧不堪。

秦仲义   王掌柜在吗?

常四爷   在!您是……

秦仲义   我姓秦。

常四爷   秦二爷!

王利发   (端茶来)谁?秦二爷?正想去告诉您一声,这儿要大改良!坐!坐!

常四爷   我这儿有点花生米,(抓)喝茶吃花生米,这可真是个乐子!

秦仲义   可是谁嚼得动呢?

王利发   看多么邪门,好容易有了花生米,可全嚼不动!多么可笑!怎样啊?秦二爷!(都坐下)

秦仲义   别人都不理我啦,我来跟你说说:我到天津去了一趟,看看我的工厂!

王利发   不是没收了吗?又物归原主啦?这可是喜事!

秦仲义   拆了!

常四爷   拆了?

王利发   拆了?

秦仲义   拆了!我四十年的心血啊,拆了!别人不知道,王掌柜你知道我从二十多岁起,就主张实业救国。到而今……抢去我的工厂,好,我的势力小,干不过他们!可倒好好地办哪,那是富国裕民的事业呀!结果,拆了,机器都当碎铜烂铁卖了!全世界、全世界找得到这样的政府找不到?我问你!

王利发   当初,我开得好好的公寓,您非盖仓库不可。看,仓库查封,货物全叫他们偷光!当初,我劝您别把财产都出手,您非都卖了开工厂不可!

常四爷   还记得吧?当初,我给那个卖小妞的小媳妇一碗面吃,您还说风凉话呢。

秦仲义   现在我明白了!王掌柜,求您一件事吧,(掏出一二机器小零件和一支钢笔管来)工厂拆平了,这是我由那儿捡来的小东西。这支笔上刻着我的名字呢,它知道,我用它签过多少张支票,写过多少计划书。我把它们交给你,没事的时候,你可以跟喝茶的人们当个笑话谈谈,你说呀:当初有那么一个不知好歹的秦某人,爱办实业。办了几十年,临完他只由工厂的土堆里捡回来这么点小东西!你应当劝告大家,有钱哪,就该吃喝嫖赌、胡作非为,可千万别干好事!告诉他们哪,秦某人七十多岁了才明白这点大道理!他是天生来的笨蛋!

王利发   您自己拿着这支笔吧,我马上就搬家啦!

常四爷   搬到哪儿去?

王利发   哪儿不一样呢!秦二爷,常四爷,我跟你们不一样:二爷财大业大心胸大,树大可就招风啊!四爷你,一辈子不服软,敢作敢当,专打抱不平。我呢,做了一辈子顺民,见谁都请安、鞠躬、作揖。我只盼着呀,孩子们有出息,冻不着,饿不着,没灾没病!可是,日本人在这儿,二栓子逃跑啦,老婆想儿子想死啦!好容易,日本人走啦,该缓一口气了吧?谁知道,(惨笑)哈哈,哈哈,哈哈!

常四爷   我也不比你强啊!自食其力,凭良心干了一辈子啊,我一事无成!七十多了,只落得卖花生米!个人算什么呢,我盼哪、盼哪,只盼国家像个样儿,不受外国人欺侮。可是……哈哈!

秦仲义   日本人在这儿,说什么合作,把我的工厂就合作过去了。咱们的政府回来了,工厂也不知怎么又变成了逆产。仓库里(指后边)有多少货呀,全完!哈哈!

王利发   改良,我老没忘改良,总不肯落在人家后头。卖茶不行啊,开公寓。公寓没啦,添评书!评书也不叫座儿呀,好,不怕丢人,想添女招待!人总得活着吧?我变尽了方法,不过是为活下去!是呀,该贿赂的,我就递包袱。我可没有做过缺德的事、伤天害理的事,为什么就不叫我活着呢?我得罪了谁?谁?皇上、娘娘那些狗男女都活得有滋有味的,单不许我吃窝窝头,谁出的主意?

常四爷   盼哪,盼哪,只盼谁都讲理,谁也不欺侮谁!可是,眼看着老朋友们一个个的不是饿死,就是叫人家杀了,我呀就是有眼泪也流不出来喽!松二爷,我的朋友,饿死啦,连棺材还是我给他化缘化来的!他还有我这么个朋友,给他化了一口四块板的棺材;我自己呢?我爱咱们的国呀,可是谁爱我呢?看,(从筐中拿出些纸钱)遇见出殡的,我就捡几张纸钱。没有寿衣,没有棺材,我只好给自己预备下点纸钱吧,哈哈,哈哈!

秦仲义   四爷,让咱们祭奠祭奠自己,把纸钱撒起来,算咱们三个老头子的吧!

王利发   对!四爷,照老年间出殡的规矩,喊喊!

常四爷   (立起,喊)四角儿的跟夫,本家赏钱一百二十吊!(撒起几张纸钱)

秦仲义   一百二十吊!

王利发   一百二十吊!

秦仲义   (一手拉住一个)我没得说了,再见吧!(下)

王利发   再见!

常四爷   再喝你一碗!(一饮而尽)再见!(下)

王利发   再见!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常四爷、王利发、秦仲义代表了市民阶层,他们都因为不同的情况而生活不顺,这种剧情安排是为了显示社会出了问题。
B.嚼不动花生米的细节一方面说明三个人老迈的状态,一方面说明在生活的重压之下,三个人已经没有心思去吃花生米。
C.秦仲义坚持实业救国,工厂先是被日本人剥夺,后来又被政府定为逆产,这都说明在当时条件下实业救国没有出路。
D.从常四爷只盼“都讲理”、王利发只盼孩子出息及生活温饱等可以看出,底层民众对社会的要求很低,但是这些在当时也只是奢望。
2.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开头写常四爷的筐里有些纸钱为后面剧情发展埋下了伏笔,写秦仲义的衣服破旧不堪与其之前的辉煌形成反差。
B.全剧使用了以小见大的手法,所选取的人物都是能够代表不同阶层市民的个体,这些人的命运变化也能够投射出国家和时局的变化。
C.剧中秦仲义用义愤填膺的反语诅咒了当时的社会,评价自己时使用第三人称更将这种对社会不公的愤恨表现到了极致。
D.三位老人祭奠自己的情节体现出剧中人物对未来彻底失去了信心,在人世间已经没有任何眷恋,想要以死做最后抗争。
3.文本中写到“三个老头子”祭奠自己,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4.有评论说《茶馆》中的人物是“在黑暗中抗争”,请你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2021-03-22更新 | 466次组卷 | 5卷引用:统编版(2019)高二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二单元任务群阅读 中国现当代作家作品研习
21-22高二上·浙江·期末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困难(0.15) |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血脉之河的上游

李登建

河的上游在祖父那里,静默无声,我在下游远望背影。

新中国成立前祖父是个卖油郎。那时祖父正当壮年,个头高大,肩膀宽阔,脚底生风,如果在好路上,挑着一百多斤油,他能让担子扇起来,一前一后两只笨重的油篓变成了宽大的翅膀,引得路旁干活的人朝这边看。作为一个桃夫,祖父是好样的,但作为卖油郎,祖父却有天生的短板;他太要脸面,认为当小商贩丢人。第一回串乡,他练叫卖,一路对着杏花河两岸的树丛练,对着青龙山的大青石练,很熟练了,可是到了人家村里,舌头却像一块石头搁在嘴里,怎么也喊不出声。这样悄无声息地在街头站着,又溜到巷尾,做贼似的。尤其怕小媳妇们来买他的油,他平时见了俊女人都脸红。

后来,这个黑大汉就不腼腆了——他的声音很高,像一声牛哞,据说他在村这头喊,村那头都听得见。以我的经历,不好理解祖父怎么像换了一个人,这不是祖父的性格。只能这样想,都是给逼的,家里穷得叮当响,老婆孩子在家张着嘴等着,脸面值多少钱?

祖父晚年时,我懂点事了,对他的生活习性有些注意,有一次,父亲从集上买回一小兜咸鸭蛋,我给祖父送去两个。祖父馋这一口。自从叔叔患精神病,家境每况愈下,碗里很少见荤腥。祖父把鸭蛋拿在手里,把玩一会儿,轻轻磕开,掏一个小孔,用筷子戳一下放在嘴里咂。这是他的吃法,这样吃,一个鸭蛋四五天还没吃完!

祖父患“梦游症”,这是村人嚼得稀烂的一个谈资,人们背着我们家人谈论祖父梦游,好像在说一头驴被蒙住眼、在野外瞎撞,叽叽嘎嘎,又爆出哄然大笑。村人把笑话人,戏耍弱者当成一种娱乐。

我由此可以想见祖父的“梦游”——鸡刚叫两遍,因为叔叔拖累如风雨中一只破船的这个家,愁得身为艄公的祖父一觉醒来无法入睡。忽然想起傍晚收工路上看到的那摊牛粪——不是忽然想起,是一个晚上都惦记着——披上衣服,背着粪筐出门,拱开夜幕的一角。路坑坑洼洼,祖父深一脚浅一脚,险些绊倒。住在湾边的王邪子看见一个黑影就喊了两声。祖父是迷迷糊糊没听见,还是老想着那冒着热气的牛粪,总之没搭腔。祖父找到牛粪,铲进筐,背回家,上床又睡了一觉才天明。第二天王邪子问祖父夜里做啥去了,祖父琢磨到哪里弄钱给叔叔治病的心思正集中在一个点上,被问得张口结舌,于是“新闻”便从王邪子这里向外扩散了……

叔叔的病治好了复发,复发了又治。这可苦了祖父,他“牵”着叔叔到处寻医问药,心力交瘁加穷困潦倒。草棚子里的木头卖光了,家里再没有值钱的东西可倒腾。这时,祖父瞅准一个差事——割草。生产队饲养棚门口贴出“告示”,为牲口“征粮”,一般青草一斤二分钱,嫩芦芽可按三分一斤收购。为了割嫩芦芽,七十多岁的祖父跑十多里,出征芽庄湖。早晨披星戴月上路,中午在太阳底下(荒洼里连棵树都没有)啃冷干粮,水葫芦不能补充淌干热汗的身体,半下午时口干舌燥,实在渴极了就扑向湖面,狠狠地灌一肚子生水。傍晚,祖父满载而归,小山一样的草捆把他压扁,只剩两条蹒跚的腿。他尽量把头埋在草下,从人们怜悯的目光里走过(生产队里只有那些学生娃才去挣这份牛粮钱,大人去挣被人瞧不起)。短短的村街,对这个很要脸面的老人来说是这么漫长,他的每一步都是沉重的,屈辱的。好歹后来他也麻木了,两边门洞里传来的议论他已听不见。

河的上游始终蒙着一层尘土样的黯淡,我在下游却清晰见到金斑点点。

那一年,村里住进了工作组,那位工作组长,人们都很崇拜他,都争相亲近他,路上见了他老远嘘寒问暖。有一天,他在小胡同里遇到了我祖父,两双眼睛对视,他等着我祖父跟他说话,可我祖父竟没吭声;他很意外,再次把目光投过来,恰巧我祖父也抬头看他,然而我祖父仍然不语,倒是他憋不住,主动跟我祖父打了招呼——这件事被当作一个笑话在村里传了好久。

我觉得这是祖父生命中很精彩的一笔!原先我很同情祖父,以为他自卑、软弱,以为他缩在自己孤寂、昏黑的世界里,逃避一切,现在我愿意从另一个角度来理解祖父,他多么了不起!内心多么强大才能让他沉默不语,让他像老牛反刍一样,一下一下消化掉闷在心里的屈辱和愁苦,而把自己铸成一块铁!我对祖父刮目相看了,我觉得我无法和祖父相比。“高考”使我很偶然地走出小村来到城市,成了一个体面的城里人,但是我身上脱不尽的泥土气味与城市的气味还不相融,尴尬、困厄、压抑、孤独,虽然还保留着祖父的一些秉性,然而更多的是,有一点压力就叫苦连天,受一点冤屈就哭诉不止,碰到一点磨难就唉声叹气;还有,我学会了点头哈腰,学会了讨好、奉迎、唱赞歌……

河的上游没有欢快的哗哗波涛声,但我在下游分明看见波澜壮阔。

大河上游的两面林木森森,下游水跑进了一条条斜出的沟渠,沟渠上也有些小花小草,但这里的风光可与上游媲美吗?

(摘编自 《人民文学》2018 年第1期,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语言特点。
2.结合文本内容,概括祖父的形象。
3.从结构上分析文章画横线的三个句子。
4.根据全文,探究结尾段的深层意蕴。
2021-03-12更新 | 238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新东方】高中语文20210304-009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