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57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这首诗,按要求作答。

自贺

陆游

胎发茸茸绿映巾,归耕犹是太平民。

流觞内史招同社,扛鼎将军与卜邻。

曾冠六鳌非俗吏,已开九秩是陈人。

一杯剩约梅花醉,又见开禧第二春。


【注】①绿:宋代六品、七品官员着绿色官服。②同社:志趣相同的人。③六鳌:神话中记载海上有五座仙山,因为六只大龟负载始峙而不动。④秩:十年。⑤开禧;南宋宁宗时的年号,当时韩侘胄渐掌大权,于开禧二年北伐,得到时年81岁的陆游的支持。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胎发茸茸”言年龄小,“绿映巾”写为官貌,上句写刚入仕的形象,下句写归耕的太平安逸。
B.颔联“流觞”为文人诗酒唱酬之雅事,“扛鼎”写安邦定国之重任,对仗工整,体现古体诗特色。
C.颈联用典,骄傲于自己当年担当重任,匡扶社稷,如今虽已新人变旧人,但好在高寿,年近九十。
D.尾联因心心念念的北伐收复失地之事终于见到曙光,而与梅花相约在收到胜利的消息后醉酒庆贺。
(2)诗歌标题为“自贺”,请结合文本分析诗人恭贺自己的原因。
2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杜甫,字子美,本襄阳人,后徙河南巩县。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天宝末,献《三大礼赋》,玄宗奇之,召试文章,授京兆府兵曹参军。十五载,禄山陷京师,肃宗征兵灵武。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房琯布衣时与甫善,时琯为宰相,请自帅师讨贼,帝许之。其年十月,琯兵败于陈涛斜。明年春,琯罢相。甫上疏言琯有才,不宜罢免。肃宗怒,贬琯为刺史,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时关畿乱离,谷食踊贵,甫寓居成州同谷县,自负薪采稆,儿女饿殍者数人。久之,召补京兆府功曹。

上元二年冬,黄门侍郎、郑国公严武镇成都,奏为节度参谋、检校尚书工部员外郎,赐绯鱼袋。武与甫世旧,待遇甚。甫性褊躁,恃恩放恣。尝凭醉登武之床,瞪视武曰:严挺之乃有此儿!武虽急暴,不以为忤。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结庐枕江,纵酒啸咏,与田畯野老相荡,无拘检。严武过之,有时不冠,其傲诞如此。永泰元年夏,武卒,甫无所依。及郭英义代武镇成都,英义武人粗暴,无能刺谒,乃游东蜀依高适。既至而适卒。是岁,崔宁杀英义,杨子琳攻西川,蜀中大乱。甫其家避乱荆、楚,扁舟下峡,未维舟而江陵乱,乃溯沿湘流,游衡山,寓居耒阳。甫尝游岳庙,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耒阳聂令知之,自棹舟迎甫而还。

永泰二年,啖牛肉白酒,一夕而卒于耒阳,时年五十九。

(节选自《旧唐书·杜甫传》)

天宝十三载,玄宗朝献太清宫,飨庙及郊,甫奏赋三篇。帝奇之,使待制集贤院,命宰相试文章,擢河西尉,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数上赋颂,高自称道,且言:先臣恕、预以来,承儒守官十一世,审言,以文章显中宗时。臣赖绪业,自七岁属辞,且四十年,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窃恐转死沟壑,伏惟天子哀怜之。若令执先臣故事,拔泥涂之久辱,则臣之述作虽不足鼓吹《六经》,至沉郁顿挫,随时敏捷,扬雄、枚皋可企及也。有臣如此,陛下忍弃之?

……

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节选自《新唐书·杜甫传》)

赞曰:唐兴,诗人承陈、隋风流,浮靡相矜。至宋之问、沈佺期等,研揣声音,浮切不差,而号律诗,竞相袭沿。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至甫,浑涵汪茫,千汇万状,兼古今而有之。他人不足,甫厌余,残膏賸馥,沾后人多矣。故元稹谓: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甫又善陈时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少衰,世号诗史

(节选自宋祁《杜甫传赞》)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待遇甚       隆:优厚B.与田畯野老相       狎:放纵
C.审言          迨:等到D.沾后人多矣             丐:给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甫其家避乱荆、楚       既自心为形役
B.高自称道君                 我降
C.陛下忍弃之                 皆出于此乎
D.甫厌余                       今其智反不能及
3.下列对文章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B.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C.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D.甫旷放不自检好/论天下大事高/而不切/少与李白齐名/时号“李杜”/数尝寇乱/挺节无所污为歌诗/伤时桡弱情/不忘君/人怜其忠云
4.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杜甫凄苦境遇的一项是(     
①甫天宝初应进士不第       ②出甫为华州司功参军       ③自负薪采稆,儿女饿殍者数人
④甫于成都浣花里种竹植树       ⑤为暴水所阻,旬日不得食       ⑥然衣不盖体,常寄食于人
A.③⑤⑥B.①②③C.①④⑥D.②④⑤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年间,杜甫奏赋三篇,因文章写的好,受到玄宗赏识,新、旧唐书中对此事都有记载,一详一略,互为补充。
B.杜甫自幼同房琯就有深交,在房琯因讨伐叛军兵败于严武而被免去宰相时,极力上疏救助。
C.自严武故去后,杜甫先后游东蜀、过江陵、居耒阳,生活更加漂泊无定。
D.杜甫的诗歌意境雄浑开阔,善于铺陈时事,对格律押韵的把握非常精深,古今诗体兼擅长。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甫自京师宵遁赴河西,谒肃宗于彭原郡,拜右拾遗。
(2)逮开元间,稍裁以雅正,然恃华者质反,好丽者壮违。
7.结合文本,概括杜甫为人和为文的特点。
2022-04-06更新 | 3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和平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一个人的生活环境,(       )会影响他的一生。我是在天津鼓楼一带长大的,从小就把闲逛当作一种乐趣。附近有一条古文化街,街上的店铺(       ),热闹极了。有位篆刻的老人家,白发苍苍,善用小篆,笔法圆熟遒劲。还有写毛笔字的张先生,人很清瘦,身后挂着颜体、欧体的条幅,除了写字,还会算命。在沿街的茶馆里,有扣人心弦的评书,到周末还有京剧,从黄昏到夜半,人流络绎不绝。很小就从课本上知道,_________,然而,长期泡在园子里,我印象中的京剧,是一上台就满脸大汗的高个子青衣,是那把经常断弦的黑色京胡,还有每次给客人送来茶汤都会跟着叫几声好儿的白胖小哥。拐过去,还有一条街道,专门出售旧衣服或者加工衣料,所以叫估衣街。这些店铺里的裁缝,可以和五大道的洋人(       ),绣在旗袍上的凤凰(       )。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往往       触目皆是       比肩       栩栩如生B.常常       触目皆是       媲美       惟妙惟肖
C.往往       俯拾皆是       比肩       惟妙惟肖D.常常       俯拾皆是       媲美       栩栩如生
2.在选文中横线处填入句子,表述最恰当的一项是(     
A.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B.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它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C.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D.京剧是中国独有的表演艺术,它具有独特的审美情趣和艺术品位,是中国文化的形象代言之一,是世界艺术之林的奇葩。
3.对选文中涉及的文化常识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提到的小篆,在秦统一六国后,成为通行全国的文字,而到了汉代,通行的主要字体则是隶书。
B.文中提到的评书有叙事文学的特点,我国古代的叙事文体源远流长,汉民族最长的叙事诗是《孔雀东南飞》,讲述了一个发生在唐代的爱情故事。
C.汉字各种书体的代表性作品大多是靠碑帖保存下来的,如欧阳询的《九成宫體泉铭》(楷书)、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行书)、颜真卿的《多宝塔》(楷书)等。
D.文中提到的“黄昏”是十二时辰之一,是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黄昏”的下一个时辰是“人定”。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两首宋诗,按要求回答问题。

午枕

宋·王安石

百年春梦去悠悠,不复吹箫向此留。

野草自花还自落,鸣禽相乳亦相酬。

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

欲把一杯无伴侣,眼看兴废使人愁。

午枕

宋·王安石

午枕花前簟欲流,日催红影上帘钩。

窥人鸟唤悠扬梦,隔水山供宛转愁。

[注释]①午枕,午睡。②吹箫,指《列仙传》中萧史偕弄玉吹箫跨凤飞升之事,这里泛指神仙道术。③簟,竹席;簟欲流暗含簟纹如水的比喻。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首《午枕》首联叙事点题,借梦境寄托了春梦去悠悠与无法挽留的惋惜之情。
B.第一首《午枕》的颔联,写出遵循新陈代谢规律的自然界欣欣向荣,诗人从中汲取力量,感到欣慰。
C.第二首《午枕》中“催”字传达了惊异之情,午睡香甜,以至感觉不到时间流逝如此之快。
D.两首诗中,诗人的美梦都被鸟鸣惊扰,鸟鸣之音既烘托了环境的清幽,又使诗人心生愁怨。
(2)“旧蹊埋没开新径,朱户欹斜见画楼”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蕴含着怎样的哲理?
(3)这两首诗均以“愁”收束,请结合和诗句分析两首诗的愁情是否相同。
2024-04-04更新 | 313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质量检测(一)语文试卷
语言文字运用-选择题组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阅读经典必须明其读法。否则(       ),弃取失当,就会入宝山而空回,对古典中国依然(       )。而若是目迷五色,郢书燕说,就会自以为了解古典中国,却走不出当代中国的困境。首读《庄子》,就一举接上了轴心时代的磅礴元气,完成了中国人的精神灌顶。次读《史记》,就能理顺始皇以前的中国与始皇以后的中国,既血肉相关又形质相异的逻辑关系,知其源流,明其得失。再读《三国演义》,就能破译后轴心时代的庙堂专制的文化基因,找到“天下分合”的历史渊源。______。最后读《红楼梦》,就能洞察在庙堂因腐败而控制力渐弱,江湖被(       )而创造力枯槁之后,古典中国的完成形态必定由糜烂臻于贫乏,经衰竭直至终结。

(选自张志远《古典中国的五部经典》,有删改)

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A.买椟还珠   隔阂   碾压
B.买臣覆水   隔膜   挤压
C.买椟还珠   隔膜   挤压
D.买臣覆水   隔阂   碾压
2.下列填入文中画线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A.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
B.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必将溃败于异族。
C.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被庙堂中国极大地弱化了,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
D.再读《水浒传》,就能明白庙堂中国极大地消灭了江湖中国的创造力,而异族必将大败丧失了江湖支撑的庙堂。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目迷五色”语出《老子》,比喻事物错综复杂,分辨不清。作者老聃,提出“知人者智,自知者明”的观点。
B.“二十四史”之首的《史记》的作者是东汉司马迁,其与《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同为纪传体通史著作。
C.《红楼梦》是一部艺术化的中国古代社会文化百科全书,小说设计了由两条主线构成的网状结构。
D.《庄子》中的“顺应自然”“齐物”“辩证”等道家思想,有利于人更加正确地看待和对待世界。
2022-05-24更新 | 390次组卷 | 2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部分区高三二模(质量调查二)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南门坛上

①一条蜿蜒曲折的青石铺就的街道,在叙述着她往日的辉煌,临水而筑,白墙黛瓦的古屋鳞次栉比,仿佛一条条小船,只要一伸手,你就能触摸到那碧波荡漾的河水;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布局,让身处闹市的你,顿时有种“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清净与舒畅,她就是常熟人的记忆——南门坛上。

②“南门坛上”始建于明洪武三年,距今已有六百多年历史,因此处建有城隍庙祭坛而得名,她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

③“南门坛上”是旧时常熟南门的重要水道,南来北往的各类载货船只,云集于此,铸就了其商业的辉煌。四丈湾、上塘街、总马桥、平桥街、君子弄、进河桥弄、东仓街,这些耳熟能详的名字就像一根根柔丝带,把往昔的梦,从记忆的洞穴里一点点地掏出。巷口冒着热气的豆浆油条,花式各样的本地糕点,还有醇香甘甜的糯米酒,无不勾起你早已乏味的食欲。

④我不是常熟人,却与坛上有着不解情缘,坛上曾留给了我抹不去的童年回忆。我的姑父家就在坛上的君子弄,弄内曾有明代清官吴寅的宅第,吴寅有功不言功,亦不争功,有“君子”之称。小时候,过年总会去姑父家住上几天,在摇曳的煤油灯下,倚在姑父怀里,听他说坛上的故事,是我最享受的时光。姑父家祖祖辈辈都生活在坛上,坛上的故事对他来说如数家珍,姑父说,坛上以前可热闹呢!青石板路溜光发亮,两旁店面林立,茶馆、饭馆、腊肉店、浴室一应俱全。这南门坛上为什么这么旺呢?据说,朱元璋得了天下,想为自己父母建皇陵,可惜啊,当年自己穷困潦倒,父母死掉,胡乱埋了,如今天下大定,父母的坟头早已不知所踪。这位朱皇帝啊,孝心还是可嘉的——为他父母造了好多的衣冠冢,好让他父母的亡灵安息,常熟的衣冠冢就在南门坛上,所以啊,坛上才如此兴旺!当然,后来我知道,坛上如此兴旺,绝不仅仅是沾了“皇气”。卖菜的、卖粮的、织毛衣的、带小孩儿的,所有这些密密麻麻编织着自己的生活的寻常百姓才真正造就了坛上的兴旺。

⑤耳濡目染之下,关于旧时的坛上,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这样一幅动态的水墨画。春日清晨,瑰丽的阳光暖暖地洒在坛上,青石板上的露水,在朝阳的折射下仿佛晶莹剔透闪着红光的珍珠,转眼又成了一面面墨绿底子的镜子,异彩纷呈。码头边,船工们蹙着眉,抽着烟,在拥挤的河道中,为寻一靠岸处发着愁。茶馆里的谈笑声,卖菜的吆喝声,孩子们的嬉笑声,船工们上货时的号子声,犹似一曲浑然天成的民间交响乐,响彻于坛上的天空,让烦躁的您,有种迷醉的快感。

⑥“南门坛上”与很多文人雅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最出名的,莫过于“得意楼”了。得意楼为砖混结构的茶楼,在其它古建筑的掩映下甚是显眼,镂空绘饰的朱漆门窗,雕刻精美的木制转角楼梯,古色古香的桌凳,样式古拙的茶具,让你有种似曾相识的归属感。古时,“得意楼”是常熟城里最高的建筑,楼分三层:最上面一层是专门给商会的会长及某些有身份的贵人设置的,第二层是接待谈生意的商人的雅座,底层是脚夫喝茶听书的地方。坐在楼上靠窗处,沏一壶新茶,邀一缕清风,约一二好友,不远处虞山尽收眼底,在“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的美景中侃侃畅谈,岂不是人生得意之乐事?金尊招牌上“得意楼”三字是两朝帝师翁同龢亲书。变法失败后,被康有为誉为“中国维新第一导师”的翁老先生被罢官,回到了常熟老家,过着半隐的闲云野鹤生活,坛上自然是其闲暇之时必去之地,他也自然成了这座古老茶楼的常客。看着“得意楼”三个遒劲大字,我很难想象他书写此三字时,内心真的“得意”,却仿佛看到了夕阳中一位苍髯老者,朝着帝京的方向凭栏北眺的身影。“六十年中事,伤心到盖棺,不将两行泪,轻向汝曹弹”,一首临终绝笔诗道尽了悲凉。

⑦除了其丰厚的文化底蕴,“南门坛上”还是常熟特产博物馆。蕈油面、酒酿饼、盘香饼、叫花鸡、走油肉……随便一样就能让你垂涎三尺。小时候,徜徉在坛上的街道,总会觉得大人给的零花钱太少,在众多地方特色浓郁的美味中,我最钟爱的要属走油肉。走油肉是将上好的五花肉切成规则的大方块,然后焯水,冲冷,晾干,再放入油温适合的油锅里小火慢炸,待肉表面金黄起泡,方大功告成。过年时把它切成薄薄的大片,让它与鲍鱼、白菜、蛋饺、鸭蛋一起在蒸汽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裹挟,十几分钟后,一盆香气四溢的蒸菜,便在我们的口中肆意了。

⑧然而,自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由于商圈的变迁,坛上渐渐失去了往昔的热闹。年轻人外迁打工,只余老人寂寞地留守在青石街上。老屋年久失修,巷弄乏人管理,小商小贩占道经营,“脏乱差”几乎成了坛上的代名词,让很多依恋她的人,不由得扼腕叹息。

⑨2018年10月1日,“南门坛上”经过整修,重新开街,千年熙攘又徐徐展开,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的场景又出现在了坛上的巷陌间。得意楼化身“得意楼茶艺蒸菜馆”,以蒸菜为主,辅以茶艺,评弹的经营模式在常熟日益兴盛的餐饮界抢占了一席之地。五芳斋、状元楼等老字号也重焕青春,与时尚的咖啡馆、西餐厅交相辉映,人来人往,车履不停。后轮压过前轮的印记,后人踏上前人的脚步,老去的在这里安详老去,年轻的生命在这里蓬勃生长,“历史”的意义也许就在于提醒我们不断向前。

⑩在一个夏日傍晚,我又一次来到了“南门坛上”。一抹殷红的晚霞横斜于西山,湛蓝的天空中浮动着的大块云朵在夕阳的辉映下如火焰一般,映红了河面。“东里”、“西里”相对而立,细腻的小青砖,穹形的门洞,整整齐齐地镌刻了近百年的光阴。历史不过一瞬,人间已是辗转几重岁月。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看着那恢弘典雅、在夕阳的余晖中越发迷人的新“得意楼”,我仿佛又看到了翁同龢老先生凭栏远眺的身影。

(取材于徐志俊散文)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文章追忆童年往事,描写风物特产,叙述街区变迁……饱含热爱之情,体现“形散神聚”的特点。
B.第②段中,作者写到南门坛上见证了常熟几百年的沧海桑田,“沧海桑田”这个词语写出了作者身为常熟人的真实感受,抒发了世事变迁、人生无常的感慨。
C.作者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描绘了清新优美的江南水乡风光,展现了热闹淳朴的市井生活。
D.历史掌故、传说和古诗词信手拈来,增添了文章的文化底蕴和文学色彩,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E.第⑦段详述走油肉的制作方法和过程,目的在于说明坛上人生活富裕,也表达了作者的自豪之情。
2.赏析文中第⑤段画线的语句。
3.结合全文,概括作者写了哪些与“南门坛上”相关的内容,请分条列举。
4.第⑩段写道:“坛上虽是新的,但精髓没有变;人生也一样,如白驹过隙,刹那十年,人虽然老了,但心气儿还是一样的。”结合语境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5.文章在第⑥段和第⑩段两次写到,仿佛看到了翁同龢先生凭栏眺望“身影”,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两处“身影”的含义,并简要分析这样写的用意。
2022-03-07更新 | 365次组卷 | 3卷引用:语文-2022考前押题密卷(天津卷)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高低陕北石

刘成章

陕北属于黄土高原,缘此,有些人便以为,陕北被黄土尽覆,没有什么石头。那是天大的误会。黄土只是陕北的肉,陕北哪会没有骨?陕北,是一条刚硬的汉子!

在我国一代代传下的山水画里,莽莽苍苍翳翳垒垒,是不绝的山和山上不绝的石头。米芾曾跪拜石头,那是有缘由的。石头可以说是天下至尊。山岳丘陵,无一不是石头,而地球,也是石头,一块最大的石头。石头载土,载水,载风,载云,载众生,载着一部人类史,沉雄,坚硬,厚实,人在其间伸展性灵。

陕北的石头含着雷电之光,粘着牛羊踩过的黄土,遍布山川,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有的摔在河谷,有悬崖,有的被树根紧勒。亿万年来,它们总是裸露在西北风中,大雷雨中,烈日的暴晒中。西北风、大雷雨、烈日,网织的深重苦难,教会了它们生存本领,也磨锐了它们的精神。它们陪伴着轩辕手植柏,它们是从莽原上、从古歌里长出的人类的脊梁。

陕北的石头缺乏大理石的精细纹理,但那是一种粗犷霸气的美。它们刀劈斧砍的棱角,那刺破黄土层的棱角,只能用毛辣二字形容;它们原油流贯般的线条,那骨力感、顿挫感、节奏感极强的线条,除了天才画家石鲁,没有人能够描绘出来。那几笔确是不同凡响,画出了陕北石头的真魂,恢宏磅礴。

宝塔山山根的石头,就是如此。几代青年初见它的时候,都激动得跳跃欢呼。这石头上的面和块,没有笔墨和宣纸之气,是铁打钢铸,是史前洪水的凝固。在这里,我多次赏读范仲淹题刻的八字隶书:胸中自有数万甲兵。这既是小范老子自信和自豪的倾吐,也是他对这些石头的讴歌。这些石头所显露出的强劲力量,就是数万甲兵。若非如此,巍巍宝塔山,何以能被托起?其实,清凉山也是由石头托起的,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

延安的城墙不是用砖砌的,而是用石头砌的。感谢斯诺夫人,她曾为这城墙拍过照片。那时,厚厚的雪盖在城墙上,依然难掩石头的质感。而我,正是降生于她拍摄照片的那一年。我有幸且自豪。我最先看到的世界,是炕头上宠物一样陪着我的小石狮,然后是石床、石桌、石凳、石碾、石磨,还有明五暗四的石窑洞、石穿廊挑檐。上学时,我常走到清凉山下,见延河波浪拍古城,拍出了石磬之音。一块块就地取材的好石头,实锤细雕,镶满了延安街道的路面,砌出了窑洞的朴拙和满城的石头纹理、诗意歌情。有朋友曾问我为何会成为作家,作品为何充溢着阳刚之气,我说那是因为延安的石头和我的灵魂发生了反应。

陕北有一个县名,水意溶溶,叫清涧。清涧的石板和米脂的美人齐名。它们一层层地生在那里,发育在那里,成熟在那里,在山根河畔一叠一叠的,宛若竹简,宛若册页,宛若八百册线装书,宛若两万本新印的课本,使山河充溢着书卷之气。如果说别处的石头是古典散文,那么清涧的石板就像南北朝的庾信写下的骈文,对仗工整,声律一如神曲。那一页页石板一页页书,仿佛一阵轻风就能把它们哗啦啦吹起——轻风且慢,它们虽然页面平整,薄厚均匀,质地细腻,但是,翻它们的指头应是铁,应是铁的撬杠。有的石板上的纹理,俨然名家的书法,铁画银钩,力透石板,那应是柳青失落的信札。

除了书文信札,石头里还有美术作品。神木的万镇山上,奇石遍布,宛如举行着雕塑展览,一件件浮雕圆雕,有如出自米开朗基罗之手。它们的形成,除了源于风雨的剥蚀,还有黄河水汽的万载渗溶。受伤愈深,风姿愈美。在靖边、甘泉和志丹,丹霞地貌魅力无穷。那是石头的云霞在飘逸,像仙女不慎落下的缎披肩,像红葡萄酒流淌的起伏波浪,更像万物共做的迷离的梦。

石崖上铁云一样岁月纹理,斑驳陆离,参差纷杂,就像一部神话传说或地质史。在这儿,你会联想到火星的地貌,你会联想到古希腊的神庙。石头使人懂事、自知、谦卑。从这儿南下数百里,就是惊雷一样的壶口瀑布。瀑水狂泻,瀑石威严。十里龙槽,水石长啸。这些石头,有如在炼丹炉里炼过,紫色内达,赤芒外射,随时可以搬起补天。露出水面的一组石头,已经成了浪涛的模样;而浪涛的气势,就像一块块石头。石头和水,共同造就了瀑布的壮观和伟力。在瀑布中,时时有《黄河大合唱》响起,其烈度、速度、震撼力,惊天动地。人的精神穿透了石头和水,而石头和水都带着人的志气、血气。

人们常常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殊不知在风吹雨打中,名字也会磨灭。只有像陕北石一样身连大地、支撑群山,才会与宇宙同在。

(节选自《光明日报》20210409       15       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本文开篇从纠正人们对陕北的误会入手,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形象地塑造出陕北硬汉的形象,令人耳目一新。
B.“石头给陕北的每座山都当了沉稳高雅的底座。”作者特别列举宝塔山和清凉山,因为它们是革命圣地延安的重要标志和象征,更能表达作者对陕北石坚毅沉稳的赞叹,对家乡的自信和自豪之情。
C.本文采用“总一分一总”的结构,写作者从陕北石中得到的感悟。全文结构有序,层次分明。
D.人们刻名于石,企望不朽,所以说石头才是天下至尊,可承载众生、万物,坚不可摧。
E.陕北石不仅尽显陕北独特的地理风貌,更暗含着陕北特有的人文历史和精神品格。
2.初中我们学习了刘成章的《安塞腰鼓》,高中我们欣赏了贾平凹的《秦腔》,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陕北独特的风土人情孕育出极具陕北风情和神韵的散文。请赏析作品画线句子的语言特点。
3.黄土只是陕北的肉,石头才是陕北的骨。结合全文分析陕北石何以成为“人类的脊梁”?它具有哪些独特之处?
4.作品行文中自然援引古今中外的文人典故,例如:米芾拜石、轩辕植柏、范仲淹题刻,还有画家石鲁、斯诺夫人、柳青等。这是作者随手拈来,还是精心安排?请分析这种写法的妙处。
5.作品采用托物言志的手法,陕北石和作者的灵魂发生了反应,造就其作品的阳刚之气。结合全文,谈谈陕北石带给你怎样的人生启示。
2022-05-07更新 | 38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东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8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由吾不学,无为训。然重华无严父,放勋无令子,亦各由己耳。汝辈窃议,亦当云阿越不学,在天地间可嬉戏,何忽自课?幸及盛时逐岁暮,何必有所减?汝见其一耳,不全尔也。设令吾学如马、郑,亦必甚胜,复倍不如,今亦必大减。致之有由,从身上来也。汝今壮年,自勤数倍,许胜,劣及吾耳。世中比例举眼是,汝足知此,不复具言。吾在世虽乏德业,要复推排人间,数十许年,故是一旧物,人或以比数汝等耳。即化之后,若自无调度,谁复知汝事者?舍中亦有少负令誉,弱冠越超清级者,于时王家门中,优者则龙凤,劣者犹虎豹,失之后,岂龙虎之议?况吾不能汝荫,政应各自努力耳。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汝年入立境,方应从官,兼有室累,牵役情性,何处复得下帷如王郎时邪?为可作世中学,取过一生耳。试复三思,勿讳吾言。犹捶挞志辈,冀脱万一,未死之间,望有成就者,不知当有益否?各在尔身,己切身,岂复关吾邪?鬼唯知爱深松茂柏,宁知子弟毁誉事?因汝有感,故略叙胸怀矣。

选自王僧虔的《诫子书》

精藏于晦则明,养神于静则安。晦,所以蓄用;静,所以应动。善蓄者不竭,善应者无穷。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勉诸子: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虽不琢以为器,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不学则舍君子而小人,可不念哉!

选自欧阳修的《诫子书》

自汝行之后,恨恨不乐,何哉?我实老矣,所汝等也,皆不在目前,意遑遑也。 人居世,忽去便过。

日月可爱也!故禹不爱尺璧而爱寸阴。时过不可还,若年大不可少也。欲汝早之,未必读书,并学作人。汝今逾郡县,越山河,离兄弟,去妻子者,欲令见举动之宜效高人远节,闻一得三。

志在“善人”,左右不可不慎,善否之要,在此际也。行止与人,务在饶之。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父欲令子善,唯不能杀身,其余无惜也。

选自王修的《诫子书》

【注】①重华:虞舜的名。②放勋:帝尧的名。③阿越:百越子弟。④马、郑:指马融和郑玄,才高博洽,为世名儒。⑤王郎:王羲之,是王僧虔的曾祖父。传说王羲之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他的草隶为古今之冠。琅琊王氏是名门望族,人才辈出,王家除了王羲之外,王僧虔和《诫子书》中提到的王志都是著名书法家。⑥王修是三国时代著名的贤士。

1.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何忽自课            谪:谴责
B.失之后               荫:庇佑
C.人之性因物则     迁:迁居
D.所汝等也            恃:依靠
2.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由吾不学,无为训 / 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区区不能废远
B.况吾不能汝荫 / 国以礼,其言不让
C.晦,所以蓄用 / 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D.人居世,忽去便过 / 宜乎百姓谓我爱也
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 (     
A.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B.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C.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D.或有身经三公蔑尔/无闻布衣/寒素卿相屈体/或父子贵贱殊/兄弟声名异/何也/体尽读数百卷书耳
4.下列文中出现文化常识和词句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一的“重华”、“放勋”和文三的“禹”是中国历史上三位贤明的部落首领。
B.弱冠,指的是男子二十五岁束发加冠,举行加冠礼以示成年;立境,即三十岁。
C.“精藏于晦则明”中“晦”是“昏暗不明”,意同成语“韬光养晦”中的“晦”。
D.“玉不琢不成器”出自《礼记·学记》,比喻人不经过培养教育,就不能成材。
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文一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生经验,在作者生活的门阀制度盛行的时代具有积极意义。
B.文二将诫子内容提升到“修身治人之术”高度,这是欧阳修的自身经历和人生体悟。
C.在王修的《诫子书》中,作者首先是以理服人,说到自己“恨恨不乐”“我实老矣”。
D.三位父亲对儿子要求不同,但三篇《诫子书》都提到“学习”或“读书”的重要性。
6.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吾今悔无所及,欲以前车诫尔后乘也。
(2)此君子修身治人之术,然性近者得之易也。
(3)言思乃出,行详乃动,皆用情实道理,违斯败矣。
7.同样是饱含父亲对儿子的殷殷期盼,三篇《诫子书》的劝诫侧重点却不尽相同,请分别概括。
2024-04-05更新 | 318次组卷 | 2卷引用:天津市河北区2023-2024学年高三年级总复习质量检测(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作答。

题岳阳楼

刘仙伦

八月书空雁字联,岳阳楼上俯晴川。

水声轩帝钧天乐,山色玉皇香案烟。

大舶驾风来岛外,孤云衔日落吟边

东南无此登临地,追我飘飘意欲仙。


注释:①本诗写于宋高宗建炎二年(1128)秋,诗人从靖康元年春避难南奔,至此已经流浪近三年。②轩帝:华夏始祖黄帝轩辕氏,传说黄帝在洞庭湖演奏咸池之乐。③钧天乐:钧天广乐的简称,是神话中天神的音乐。④吟边:思绪所到之处,此处指天边。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以岳阳楼为立足点,从多角度描写了洞庭湖的景观,抒发了热爱自然、宠辱皆忘的愉悦心情。
B.首联既点出登楼的时间,也描写了高空雁行书字的景象,与下联湖面水势相互映村。
C.颔联调动视觉和听觉,描绘洞庭湖的涛声和连绵的群山比喻新奇生动,为最物笼罩上一层奇幻、神秘的色彩。
D.颈联景物描写由近及远,富有层次性,整个画面丰富多彩、刚柔相济,作者将自己丰富的情感寄寓在景物之中。
(2)诗歌的颈联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3)尾联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2-05-05更新 | 37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河西区高三一模(总复习质量调查一)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10 . 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作答。

海州①道中二首

[宋]张耒

其一

孤舟夜行秋水广,秋风满帆不摇浆。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

河边守罾②茅作屋,罾头月明人夜宿。船中客觉天未明,谁家鞭牛登陇声。

其二

秋野苍苍秋日黄,黄蒿满田苍耳长。草虫咿咿鸣复咽,一秋雨多水满辙。

渡头鸣舂村径斜,悠悠小蝶飞豆花。逃屋③无人草满家,累累秋蔓悬寒瓜。


【注释】①海州:在今江苏北部近海一带,②罾:鱼网。③逃屋:指逃亡者原来住的房屋。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两首诗分别以“孤舟夜行”“秋野苍苍”领起全篇,分别从水上与原野两个视角展现了诗人秋夜舟行时的见闻与感受。
B.第一首诗写夜行,调动视听感官,既写守罾的茅屋与罾头明月,及写天未明而鞭牛声起,写出苏北农村夜晚之静谧。
C.第二首写秋野,视听结合,田荒,逐多草虫鸣叫,秋雨多,水满辙,又助长荒草滋生,一派萧条景象。
D.两首诗篇末两句带有较深刻的含义,使人感受到作者对一路景色和人民生活非常注意观察,感受深切。
(2)“荒田寂寂无人声,水边跳鱼翻水响”描绘了一幅怎样画面?
(3)这两首诗的写作内容有何相同点?这两首诗表达的情感又有何不同?
2022-04-30更新 | 36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2届天津市南开区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