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27 道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1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谎言

相裕亭

盐河北岸,有一小村,依河而居。几十户人家,却散落在一条两里多长的古河套里。远看,乌蒙蒙一片,恰如零零散散的旧船被遗弃到河岸边。走到跟前,透过河堤上茂密的竹柳,才可辨出一家一户错落有致的小院及房屋间的石巷黛瓦。

此村,名曰犯庄。

乍一听,此处是出土匪、罪犯的地方。其实不然。

日伪时期,那里曾上演过一场貌似影视剧里才有的故事。有两个偷偷摸进村里的小鬼子,被村里的男人打死,扔到村外的芦苇荡里。驻扎在盐河口的小鬼子追查下来,把全村的成年男子集中到盐河边的小码头上,架起机枪,限定时间,遇他们交出凶犯。否则,将统统杀死。

关键时刻,村里的陈铁匠站了出来。

陈铁匠说,小鬼子是他杀死的。

日本兵中,一个留着八字胡的小队长,看到陈铁匠站出来,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随后,那家伙满脸狐疑地走到陈铁匠跟前,指着地上的两具尸体,变换着指间的数字,问他:你的,一个人,杀死他们两个?

陈铁匠脖子一挺,说:是。

小鬼子呦西一声,随之,目光转向旁边陈铁匠的儿子,怒吼一声:你的,不明白吗?

小鬼子不相信陈铁匠一个人,能杀死他们两个日本兵。

当即,陈铁匠的儿子也被拉出队列。

在处置了铁匠父子后,小鬼子们仍不肯罢休。他们把村里的男人押上河边巡逻舰。说是要带他们到据点内继续盘查。其实,是强征他们到山东招远金矿做劳役。

不久,他们当中有人写信回来。

小村里,许多妇人听说那户人家有信来,都纷纷跑去看。信中提到几户人家的男人,在半道上逃跑,或是在开采金矿时不守纪律,被日本人给杀了。

那几户死去男人的人家,先是有妇人滚在床上或地上哭。随之,就有人帮着焚烧火纸。另有妇人们帮着收拾庭院,支起灵棚,支起锅灶,办一桌酒菜,来祭奠那家死去的男人。

此时,陈铁匠家的女人,一定会在这些妇人当中。因为,当初她家男人与儿子被日本人杀死后,村里的妇人们,就是这样帮她的。

但是,此番铁匠家的女人,在帮衬那户家人料理后事时,如坐针毡!她从那户人家的哭声里,隐隐约约地感觉到人家的冤屈与愤懑。

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

盐河边的女人,哭亡夫时,都是那样称其死鬼

人家哭她家的死鬼死得冤,白白地跟着去送死!这说明什么?说明她家男人是不该那样死的。究其原因,自然就落到铁匠父子的头上了。

整个村庄的男人被日本人掠去做劳役,都与她家的男人打死鬼子有关。所以,铁匠家的女人在那户人家做事时,半天不说一句话。

村子里的女人,表面上看不出她们是怎样恨铁匠家的男人和女人。但是,那些女人的心里,或多或少地还是会怨恨铁匠父子招惹祸端,给大家带来麻烦。以至于,性格刻薄的女人,在街面上与铁匠家的女人走个对面,都不搭理她。

这样一来,村子里再传来哪家男人死去的噩耗,她干脆缩在家里,不去做帮手了。再后来,她悄无声息地带着孩子,隐居娘家。

解放后,陈铁匠的后人想为他们因打死鬼子而惨遭日寇杀害的先祖树碑立传。他们找到盐区地方政府。

编写盐区地方志的同志告诉他们,当年死在芦苇荡里的那两个鬼子,是被日本人打死的两个穿着日本军服的盐工,并不是真的日本兵。他们之所以要自编自导那样一场惨刷,是为了向金矿输送劳工。

这就是说,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

不过,地方政府还是追认陈铁匠父子为革命烈士。为了一村村民,不惜牺牲自己的人,不是烈士,又是什么呢?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2016年第3期)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形象地描绘了盐河自然古朴的风景,有着浓郁的地域特色,介绍了文中人物生活的环境,增强了小说的审美色彩。
B.“死鬼呀,你死得好冤!你跟着人家白白送死呀。”这一语言描写表达了女人们对陈铁匠父子连累到他们一家的愤懑和不满,体现了作者对这些女人们的同情。
C.日本小队长“嘲讽般地独自鼓起掌来”,这一细节暗示了这是日本侵略者自编自导的一场惨剧,揭示了侵略者阴险、卑劣的心理。
D.小说综合运用记叙、描写等表达方式,很好地突出了人物形象,彰显了文章主题。
2.小说的标题“谎言”具有怎样的含义?请简要分析。
3.有人说这篇小说的结尾“铁匠父子打死鬼子之说,是子虚乌有的事”设计得很成功,出人意料,你同意吗?请结合小说,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15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1-2022学年新高三8月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2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记者近日从江西省防汛部门了解到,江西省防总采购了5台可适应城区、农田等不同区域的大型排涝设备,以及7台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等新型防汛抢险物资。

地处鄱阳湖畔的江西省南昌县地势低洼,洪涝灾害多发。两年前,南昌县就启用无人机巡查汛情,投入大型多旋翼飞行器和固定翼无人机助力防汛抗洪,让防汛抗洪更加精准高效。

江西省防总秘书长、水利厅副厅长徐卫明将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形容为“水上无人机”。在发生群众被洪水围困在江心洲或有人落水的情况时,操作人员可将外形像小艇的救生机器人投入水中,在岸上用平板电脑或控制器对它进行操控。机器人快速到达指定地点后,一次可以救助三到四个人。

新防汛装备的投入使用,不仅提高了应急抢险救援的机动性和时效性,有助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还改变了以往使用锹、镐和编织袋肩挑背扛的“肉搏式”抗洪。

(摘编自《从“人工巡堤”到“水上无人机”:科技助力南方防汛抗洪》,新华网2018720日)

材料二:

北京时间823日晚上10时,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的新品发布会在美国纽约举行,推出的全新便携式无人机备受业界关注。

作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领头羊,根据IDC的数据统计,大疆创新占据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七成以上的份额。近几年来,大疆创新的销售额持续增长。数据显示,2015年大疆销售额为59.8亿元,2016年销售额为97.8亿元,2017年销售额达到175.7亿元,同比增长80%

持续引领全球消费级无人机市场,与大疆创新对技术创新的高研发投入密不可分。“目前,研发和工程技术人员占公司一半,研发投入占总销售额15%左右。”大疆创新总裁罗镇华表示,未来将继续加大投入。今年7月,大疆创新的创始人汪滔和其导师李泽湘教授获得了2019 IEEE机器人与自动化大奖,这一奖项是全球工程技术领域最重要的奖项之一。

为了挖掘更多工程师人才,大疆创新从2015年开始独立策划执行RoboMaster机器人比赛。每一年的比赛,大疆的花费支出大概在8000万元人民币。连续4年,大疆已为此花费3亿元。

目前,通过集成深度学习技术,大疆无人机产品已经实现了自动检测识别及人物手势分析,工业和消费级无人机也拥有了自动控制、定位导航、拍照摄影等功能,尤其是加入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后,定位精度、拍摄效果以及交互方式等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摘编自《广东无人机持续领跑创新》,南方网2018824日)

材料三:

近些年,中国销售给其他国家的无人机数量迅猛增长。这种发展态势令美国深感不安。全球军用无人机市场一直被美国造无人机霸占,中国在很大程度上对美国在无人机行业的统治地位构成了威胁,因为中国有能力生产更多与美国无人机媲美的产品,而且价格相对更低。

中国市场份额的扩大与美国严格管控美国造无人机的政策不无关系。1987年,美国签署了《导弹技术控制制度》(Missile Technology Control Regime)。要求签署国实行严格的管制政策以及加大出口控制,这样做旨在防止导弹和无人机大规模扩散。根据这一协议,飞行距离超过185英里,载重超过1100磅的无人机被定义为巡航导弹。美国MQ1捕食者和MQ9收割者均可以载重3000磅以上,因此属于严格管控的对象。

中国还准备提高无人机卫星通讯能力。这样的举措最终会让中国无人机在技术上赶上美国无人机。有人预计,到2022年,无人机市场的规模将会达到220亿美元。如果中国当前的销售态势继续下去,那么中国将会在这个市场上受益无穷。

(摘编自《外媒惊呼中国无人机发展太迅猛 可能很快会统治全球市场》,美国Business Insider 中文站20171117日)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西防总采购的水上无人机,可以在救援人员难以接近的情况下,通过救生机器人救助受困群众。
B.对技术创新的高研发投入,是大疆创新成为全球消费级无人机的领头羊的重要原因。
C.中国无人机加入计算机视觉技术和深度学习算法后,拍摄效果和交互方式都取得了巨大突破。
D.美国签署《导弹技术控制制度》,对无人机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并加大出口控制,让MQ1捕食者和MQ9收割者受到严格管控。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水上遥控救生机器人的投入使用,改变了以往的“肉搏式”抗洪,提高了应急抢险救援的机动性和时效性,有助于提前采取应对措施以减少群众生命财产损失。
B.大疆创新连续4年,投入三亿,独立策划执行RoboMaster机器人比赛,体现了无人机企业对人才的重视。
C.美国虽然在军用无人机市场一直处于霸主地位,质优价廉的中国无人机已经占据了无人机市场的统治地位。
D.中国无人机发展迅猛,不仅在技术上赶上美国,而且很快会统治全球市场。
3.以上三则材料虽然都是围绕中国无人机,但报道的侧重点不同。请分别概括三则材料报道德侧重点,并简要分析侧重点不同的原因。
2023-06-15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五华县2021-2022学年新高三8月摸底联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未来的医疗可能是这样的:“可穿戴设备”将收集到的人体生理数据传入云端进行分析处理,医生给出诊断或康复建议,甚至为个人定制健康全记录。

未来的教育可能是这样的:个人学习终端融入资源云平台,线上教育机构就会根据学生特点推送相关资讯,特别是培训信息以及未来职业发展方向的信息,并贯穿于终身学习的全过程。

尽管很多人还不太熟悉“大数据”这个新兴的术语,但正如一篇专栏文章中所称:“‘大数据’时代已经降临,决策将日益基于数据和分析而做出,而并非基于经验和直觉,所有领域都将开始这种进程。”

大数据被称为“碎片中的智慧”,被视为驱动新一轮技术革命的关键力量,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有消息称,大数据给某搜索引擎公司带来的日均收入高达2300万美元,一年就有80多亿美元;某社交平台并没有多少实物资产,但上市后拥有1000多亿美元的市值,最重要的无形资产就是它的数据。

大数据的重要价值日益凸显,也为越来越多的国家和企业所认识,并将其置于战略高度加以推动。美国将大数据定义为“未来的新石油”,将其视为另一种“国家核心资产”,并发布了“大数据研究与发展计划”;众多行业、企业开始使用并利用大数据作出变革,全球500强企业中90%以上的重要决策都取决于深入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不少创业者也扎根大数据开创自己的事业,有人甚至认为这是一个“万亿级别的机会”;数据技术产业包括数据采集、加工和应用,已经成为各路投资者角逐的对象。国内也有不少企业不遗余力地投入这片蓝海,比如很多金融机构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商业效益。

中国有6亿网民,手机设备持有量超12亿台,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这也为转型期的中国企业提供了重大机遇,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增长动力。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与此同时,政府部门也要主动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推出相应战略规划,合理布局、建设和改造IT基础设施,推动隐私保护和公共信息公开等方面的立法,明确界定互联网数据商业化应用范围、确定数据滥用应承担的法律后果,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有效性、合法性。此外,还要资助大数据的基础技术研究,尤其是人才培养,以解决产业发展急需数据科学家、数据架构师的人才供给问题。

(摘编自经济日报评论员《抢占“大数据时代”先机》)

材料二:

日前,北京市消协发布“大数据杀熟”榜,不少知名企业榜上有名。该协会的调查数据还显示,超过半数网友有被杀熟的经历。大数据时代,要想真正管住企业大数据杀熟的手,不仅需要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还需要监管技术手段的升级换代。

俗话说,人熟为宝。在传统商业道德里,熟客应该享受优待。然而,如今人们发现,熟客往往频频挨宰:个人信息被滥用、给老客户的价格高于新手价、专挑会员定向涨价、买得越多价格越贵。一些网络平台用大数据技术收集分析消费者偏好、消费能力等信息后,不约而同地把矛头指向熟客,以至于有人感叹“最懂你的人伤你最深”。

这种怪现象产生的关键就在于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大数据已经渗透到了现代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们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大都与一款款软件牢牢绑在一起。商家通过算法,对消费者进行量身定制,而消费者对商家的运作方式却一无所知。换句话说,之所以有不少互联网企业有敢于杀熟的底气,正在于大数据垄断、算法不透明等给企业带来的便利。

依靠这种便利,无良企业杀熟“杀”得神不知鬼不觉,消费者不仅难以发现,更不易取证,维护权益变得十分困难。而这恰恰也是监管的难点和痛点。面对大数据的个性化、多样化、隐蔽性强等诸多特点,传统的监管查处机制显然已不适用,如果没有相应的技术手段作为保障,很难实施有效监管。

要想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相关部门应在监管的体制机制上积极创新,尤其是提升监管的技术能力,依托新技术,建立如大数据价格监测体系,创建消费者网上投诉机制,对杀熟等侵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做到及时、全面地管控。此外,针对新技术带来的新问题,还应尽快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例如明确大数据杀熟的判断标准,明确界定大数据的法律属性和使用范围,从而做到监管有法可依,提升执法效率。

技术是把“双刃剑”,大数据被用来优化服务我们欢迎,被用来精准“杀熟”我们必须亮剑。把个性化服务变成坑人陷阱,既失信缺德,也涉嫌违法。监管层、法学界、商家必须对这一问题提高警惕,及时解决现实中出现的问题,让大肆薅用户羊毛者付出应有代价,让无良商家不敢为、不能为。

(摘编自高健钧《管住大数据“杀熟”的手》)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内很多金融机构认识到大数据的重要性,正不遗余力地利用“数据仓库”在市场上寻求利益。
B.想要抢占大数据浪潮的先机,政府部门应主动作为,全方位做好推进大数据产业化进程的相关工作。
C.中国将成为大数据最重要的市场,广大企业要敏锐捕捉数据背后的商机,为客户提供精准服务。
D.企业能够借助网络平台利用技术不对等、信息不对称等手段来杀熟,主要原因在于大数据的发展。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大数据”为经济发展提供重大机遇,数据技术产业将成为投资者角逐的对象。
B.材料一所举大数据效应的例子,论证了大数据正在显现出巨大的经济价值的观点。
C.两则材料均把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和提高数据市场交易的合法性作为了论证的观点。
D.如果相关部门在监管上积极创新,提高执法效率,就能管住企业利用大数据杀熟的手。
3.下列各项中,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       
A.农产品生产企业邀请当红影视明星参与农产品推介会并为农产品代言。
B.众多快餐企业更新经营理念,开始根据“送外卖”的数据调整门店布局。
C.三大互联网巨头上演争夺移动客户端的“三国演义”。
D.许多电子商务网站利用数据挖掘技术推送产品信息,发现潜在消费客户。
4.有人认为,在对待“大数据”的态度上,材料一和材料二截然相反。你是否同意?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2023-06-15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普通常有以人治法治相对称,而且认为西洋是法治的社会,我们是人治的社会。其实这个对称的说法并不是很清楚的。法治的意思并不是说法律本身能统治,能维持社会秩序,而是说社会上人和人的关系是根据法律来维持的。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还得靠人来执行,法治其实是人依法而治,并非没有人的因素。

所谓人治和法治之别,不在这两个字上,而是在维持秩序时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据的规范的性质。

乡土社会秩序的维持,有很多方面和现代社会秩序的维持是不相同的。可是所不同的并不是说乡土社会是无法无天,或者说无需规律。不论在社会、政治、经济各个范围中,都有认为无政府是最理想的状态,当然所谓无政府决不是等于混乱,而是一种秩序,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治而治的社会。

可是乡土社会并不是这种社会,我们可以说这是个无法的社会,假如我们把法律限于以国家权力所维持的规则;但是无法并不影响这社会的秩序,因为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让我先说明,礼治社会并不是指文质彬彬,像《镜花缘》里所描写的君子国一般的社会。礼并不带有文明,或是慈善,或是见了人点个头、不穷凶极恶的意思。礼也可以杀人,可以很野蛮。譬如在印度有些地方,丈夫死了,妻子得在葬礼里被别人用火烧死,这是礼。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合于礼的就是说这些行为是做得对的,对是合式的意思。如果单从行为规范一点说,本和法律无异,法律也是一种行为规范。礼和法不相同的地方是维持规范的力量。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国家是指政治的权力,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前,部落也是政治权力。而礼却不需要这有形的权力机构来维持。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传统是社会所积累的经验。

乡土社会是安土重迁的,生于斯、长于斯、死于斯的社会。不但是人口流动很小,而且人们所取给资源的土地也很少变动。在这种不分秦汉、代代如是的环境里,个人不但可以信任自己的经验,而且同样可以信任若祖若父的经验。一个在乡土社会里种田的老农所遇着的只是四季的转换,而不是时代变更。一年一度,周而复始。前人所用来解决生活问题的方案,尽可抄袭来作自己生活的指南。愈是经过前代生活中证明有效的,也愈值得保守。于是言必尧舜,好古是生活的保障了。

礼并不是靠一个外在的权力来推行的,而是从教化中养成了个人的敬畏之感,使人服膺。人服礼是主动的。礼是可以为人所好的,所谓富而好礼。孔子很重视服礼的主动性。

这显然是和法律不同了,甚至不同于普通所谓道德。法律是从外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罚是由特定的权力所加之于个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网,逃得脱还可以自己骄傲、得意。道德是社会舆论所维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见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弃,是耻。礼则有甚于道德:如果失礼,不但不好,而且不对、不合、不成。这是个人习惯所维持的。十目所视,十手所指的,即是在没有人的地方也会不能自已。礼是合式的路子,是经教化过程而成为主动性的服膺于传统的习惯。

礼治的可能必须以传统可以有效地应付生活问题为前提。乡土社会满足了这前提,因之它的秩序可以用礼来维持。在一个变迁很快的社会,传统的效力是无法保证的。尽管一种生活的方法在过去是怎样有效,如果环境一改变,谁也不能再依着老法子去应付新的问题了。所应付的问题如果要由团体合作的时候,就得大家接受个同意的办法,要保证大家在规定的办法下合作应付共同问题,就得有个力量来控制各个人了。这其实就是法律,也就是所谓法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礼治秩序》)

材料二:

差序格局的乡土社会排斥诉讼,即费孝通先生说的无讼。但这里的无讼并不是完全排斥诉讼这种解决问题的模式。乡土社会中,人们遇到的问题大概率是先辈们已经遇到过并且解决过的,因此只需沿用传统即可,不需要诉诸法律。同时,差序格局中的人际关系像是无数水波纹交织在一起,十分庞杂,因此要想通过法律来明确权利与义务就变得困难。这种模式下,要维护社会的稳定,就要依靠行为者克己复礼以及长辈的教化去解决现实中的纠纷。但这种无讼的环境,也不是在营造虚假的和谐,而是需要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并非所有争端都要走司法途径才能得以解决,一些并不复杂的矛盾纠纷不需要动用国家司法资源,若是能在乡土社会中自行解决,当事人在事后仍能维持正常的人际往来,何乐而不为呢?这种观念与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镇,矛盾不上交,就地化解枫桥经验不谋而合。这样的矛盾化解模式就是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国情,既考虑到社会原本的状态,又结合时代的发展,在真切解决纠纷的基础上节约司法资源,达成人与人之间的和谐。

(摘编自蔡欣雨《在乡土社会中推进法治中国建设》)

材料三:

(故事前提:李寡妇将自家的地同时卖给了白嘉轩和鹿子霖,二人为争夺这块地大打出手。)

冷先生把白嘉轩和鹿子霖一起邀约到中医堂,摆下一桌酒席,俩人同时抱拳打拱,互致歉意谦词,然后举酒连饮三杯,重归于好而且好过以往。俩人谁也不好意思再要李家寡妇那六分地了,而且都慨然提出地归原主,白家和鹿家各自周济给李家寡妇一些粮食和银元,帮助寡妇渡过难关。冷先生当即指派药房伙计叫来李家寡妇,当面毁了契约。李家寡妇扑通跪到地上,给白嘉轩鹿子霖磕头,感动得说不出话只是流眼泪。

(陈忠实《白鹿原》节选)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礼和法律并无区别,二者都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用来规定社会上人与人的关系的。
B.人们能够主动服礼,是因为人的本能与良知让人们产生个人的敬畏感,从而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
C.乡土社会不是“无法无天”“无需规律”的,它有一种不需规律的秩序,一种自动的秩序,是“无为而治”的社会。
D.法律还得靠权力来支持和人来执行,可见法治也有人的因素,“法治”和“人治”并不是完全对立的。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礼治是按照历史积累形成的社会公认的合式的行为规范来维持社会秩序的一种治理方式。
B.法律是靠国家的权力来推行的一种行为规范,在现代国家没有形成之前不存在法律。
C.“枫桥经验”是基层社会治理的中国模式,既节约了司法资源,又解决了民间纠纷。
D.社会积累的经验因为有效才值得保守,当维持礼的经验不能有效应对生活问题时,礼治就难以为继。
3.下列各项中,不属于乡土社会礼治范畴的一项是(     
A.窥宫者膑,拾遗者刖。
B.《论语·学而》:“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C.《弟子规》:“冬则温,夏则凊。晨则省,昏则定。出必告,反必面。居有常,业无变。”
D.未做过大夫的曾子在弥留之际发现自己躺在大夫专用的席子上,就命儿子把席子换掉。
4.孔子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齐:整治,规范),民免(免:避免犯罪)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格:正,纠正)”。这一思想对构建现代和谐社会具有怎样的意义,请结合材料一加以分析。
5.请结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简要分析材料三中体现的乡土特色。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澄河边上

茹志鹃

这是一九四七年的夏天。

澄河急流滚滚。没有桥,也没有渡船,浑浊的河水在翻滚,打着漩涡。上游淌下来的许多枯枝、碎木板,在那些漩涡边转了一下,就不见了。河水在猛涨,已涨到河滩边一排柳树的半腰了。

这条黑水滚滚的澄河,横在面前,一个人都没渡过去。背后传来的枪炮声,一阵紧似一阵,一阵近似一阵。会议决定,由两个同志出去寻找当地老乡,了解一下哪里有浅滩。警卫连副连长周玉兆带了小余,向离河较近的一个村子走去。

月亮从云里探出头来,地面上的一切,都变得格外柔和。他们看见不远的田野中央,孤零零地有一所看青人的矮草房。

老大爷,我们……

老人向他们打量了一下,你们要过河是不是?

周玉兆点点头,老人沉吟了一会,便说:不管河水再大,一定叫你们今晚过河。

屋外场地上,一片银白的月色,老人正坐在一堆湿漉漉的门板上沉思,两条长眉一动不动,脸色十分严峻。

周玉兆没有进屋来,他在门口坐下,抬头看了看天。天上猎户星已落到半空,再过三四个小时天就亮了。

时间不多了,天亮以前,我们就过河,不然就得向后转。周玉兆说到这里,停了一下,看了看小余说道:小余,我们要是留在这里打游击,你怕不怕?

不怕,和你在一起,我什么也不怕。小余坚定地回答着。

青蛙在呱呱地叫着,四周是绿油油的一片。一切都是这么宁静、美好,但是明天……远处的机枪声又清脆地响了起来。

明天这时候,敌人会站在这里。周玉兆目光深邃的望向夜空,说道,小余,应该说,和老百姓在一起,我们什么也不怕。

忽然河堤那边又传来一种古怪的声音,周玉兆凝神听了会,便和小余加快脚步向河边走去。一会儿,他们望见那位老人站在河堤上,高高地举起锄头,在地上掘着什么东西,周玉兆走近一看,见堤上堆了一堆土,一条刚掘出来的小沟,已从堤的里边快通到河边。周玉兆愣了一愣,猛然明白过来,就快步抢过去夺下锄头,气喘吁吁地说道:大爷,你……

老人一见他,也不奇怪,平静地说道:你来得正好,快回去。叫同志们来,准备过河。”“大爷,我们就是死,也不能祸害老百姓的田地和庄稼。周玉兆激动得浑身打战。

老人眯起眼睛,仔仔细细地看着他,缓和地解释道:澄河不太深,主要是下暴雨水来得太急,开一点口子,水一有了出处,流头就缓了,人在河里蹚水走也能过去了。

不行。周玉兆不等他说完,就坚决地说道,口气很硬,毫无商量的余地,而且把锄头又夺过来,把土推进沟里。老人一看他动手填沟,便暴跳起来,大声吼道:给我放手。周玉兆一听,便回身抱住了老人,含泪说道:大爷,我们是人民的部队……老人不等他说完,一挥手说道:小同志,你知道‘指望’吗?一个人过日子,要是没个指望,那是活不下去的,活着也没有趣。

澄河,在老人脚下奔流,打着漩涡,冲击着河滩,不驯服地喧哗着。

周玉兆忽然透过了明天,清楚地看到了后天,以及后天以后的将来。他激动地对着繁星点点的天空,对着澄河,对着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暗暗地宣誓:只要有一口气在,他就要向前,就要和部队一起打回来。他站起身,拿起锄头,更用力地去填那条沟。他不知哪里来的力气,一下子把沟填得结结实实。

老人坐在那里,不说话,也不来夺锄头了。他皱起眉,过了一会,他站起来说道:好吧!我去看一看。你们在这里等着,我顶多两顿饭的工夫就回来。说完,就大步流星地走了。

一度沉寂的枪声,又响了起来,而且很近很激烈。

两顿饭的工夫,老人就气喘吁吁地跑来了。后面还跟来了两个中年老乡,每人肩上都扛了五六根扁担。显然,老人已和他们谈过情况,并且已商量了过河的办法了。

东方蒙蒙发白,天快亮了。老人和那两位老乡也把扁担绑扎好了。他们把扁担扎成两个棋盘式的空心筏子,两个老乡一人扛着一只走到水边。周玉兆把同志们分成两批,把会水的搭开,就团团地抓住筏子四边,准备下水了。

老人送到水边,他嘴唇动了一阵,一会儿,决断地说道:同志们一路平安,我老了不能送同志过河去。记住我们的澄河。说完,笑了笑,他还想说什么,但只举了举手,终究没有说。

澄河在奔腾,它带着人民的希望,战士的誓言,流到遥远的地方,然后深深地渗透在土地里。

小队渐走渐远了,他们带着一个不可摧毁的信念走远了。河边仍然站着那个人影,佝偻了身子,一动不动……

(有删改)

1.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写“敌人乘机前阻后追”“明天傍晚前”,点明解放军小队与大部队会合的形势危急、时间紧迫,为下文渡河的情节作铺垫。
B.与《百合花》关注连名字都没有的通讯员不同,作者在本文中刻画了一位有名有姓的领队周玉兆,意在塑造解放军的传奇英雄人物。
C.小说中周玉兆和小余的对话,引出了老人为帮解放军渡河而掘沟的情节,体现了解放军为人民的革命情怀,凸显了军民鱼水情深的主题。
D.小说通过动作、语言、肖像等细节刻画出老人的形象,如写“长眉一动不动”“皱起眉”以及“暴跳”“走”“跑”等,表现出老人内心情感的变化。
2.下列对本文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多次写到“枪炮声”,渲染紧张的战争氛围,既强化了小队急于渡河时内心的焦灼,也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
B.小说以小队要渡河开头,以顺利渡河结尾,张弛有度,整体色调由阴郁转向明朗,这使小说富于变化,耐人寻味。
C.小说以第一人称视角展开叙事,讲述小队在老乡帮助下渡河的故事,视野开阔,自由灵活,给人以统观全局的感觉。
D.小说中人物的语言生活化、口语化,亲切自然,大多较简短,朴实无华,塑造的人物形象却生动鲜活,跃然纸上。
3.周玉兆有怎样的形象特点?请简要分析。
4.小说中多次写滚滚的“澄河水”,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023-06-12更新 | 111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①西洋的社会有些像我们在田里捆柴,几根稻草束成一把,几把束成一扎,几扎束成一捆,几捆束成一挑。每一根柴在整个挑里都属于一定的捆、扎、把。在社会,这些单位就是团体。我说西洋社会组织像捆柴就是想指明:他们常常由若干人组成一个个的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一定得分清楚。在团体里的人是一伙,对于团体的关系是相同的。如果同一团体中有组别或等级的分别,那也是事先规定的。我用这譬喻是想具体一些使我们看到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的一种格局。我们不妨称之作团体格局

②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是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他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阖第光临虽则常见,但是很少人能说得出这个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为什么家庭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这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我们的格局不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而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③以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像水的波纹一般,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在这里我们遇到了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了。我们儒家最考究的是人伦,是什么呢?我的解释就是从自己推出去的和自己发生社会关系的那一群人里所发生的一轮轮波纹的差序。重在分别,在《礼记·祭统》里所讲的十伦,鬼神、君臣、父子、贵贱、亲疏、爵赏、夫妇、政事。长幼、上下,都是指差等。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在传统结构中,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中国传统结构中的差序格局具有这种伸缩能力。中国人对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正因为这富于伸缩的社会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大小。

⑤在这种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作中心的。这并不是个人主义,而是自我主义。个人是对团体而说的,是分子对全体。在个人主义下,一方面是平等观念,指在同一团体中各分子的地位相等,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权利;一方面是宪法观念,指团体不能抹煞个人,只能在个人所愿意交出的一份权利上控制个人。在我们中国传统思想里是没有这一套的,因为我们所有的是自我主义,一切价值是以作为中心的主义。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①为什么在差序人格的等级社会中,每个人自认贵贱有等、各安其命、各得其宜?因为封建伦理早已规定:少事长,贱事贵,不肖事贤,是天下之通义也。在这种伦理规约下,每个人出生以后就必须遵从少事长的差序人格,必须遵从贱事贵的天下通则,要在自己所属的阶层里自甘认命。很显然,差序格局否定人格平等,不承认权利义务之间的平衡,最终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而具有差序人格的个体越多,差序格局的结构也就越稳固,并反过来更加有力地塑造差序人格

②在封建宗法社会里,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因为恒常的早已成为固有的文化信仰。统治者以道德引导舆论,以礼仪规制社会,人们就会有廉耻感,且能端正自己。在传统家庭中,以长者为本位,女性、幼者和年轻人统统服从长者的家庭治理。个人只是小家的成员,必须服从家庭和家族的整体利益。这种以礼为内核所形成的等级思想对于个体而言如同精神枷锁,它既起到了遏制思想自由与扼杀人格独立的破坏作用,又是产生社会不平等的文化土壤和制度根源,最终会固化阶层流动,从而限制一个民族的创造力。

(摘编自徐汉晖《差序伦理与差序格局的内生关系考论》)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一项是(     
A.费孝通用“捆柴”做比喻,形象地说明西洋社会的“团体格局”由若干人组成,团体界限清晰,同一团体中各分子地位相等。
B.中国家庭外出访友常用“阖第光临”,却无法清楚地说出到底去了哪些人,这说明“家庭”的界限在中国远比在西洋模糊。
C.中国传统社会是以“己”为中心的,以亲属和地缘作为主要关系构建圈子,圈子的范围取决于每个人势力的大小。
D.费孝通认为,西方的“个人主义”与中国“自我主义”,一个争“权”,一个讲“情”,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社会结构。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在团体格局中,始终存在组别或等级的差别,即便如此,团体中的每个人对于团体的作用也都是相同的。
B.《礼记》中的“十伦”,即儒家考究的人伦,是乡土中国“差序格局”的具体表现,也是中国社会结构的基本特性。
C.中国人对于世态炎凉特别有感触,因为在自我主义中,尽管个人不能侵犯大家的利益,但社会圈子会有伸缩变化。
D.差序格局导致差序人格的产生,差序人格加强了差序格局的固化;人们对差序人格习以为常,最终会限制民族的创造力。
3.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差序格局”这一概念内涵的是(     
A.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章句下》)
B.贫居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增广贤文》)
C.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论语·为政篇》)
D.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鸿门宴》)
4.材料一和材料二作者在提出观点的方式上有何不同,各有什么论证效果?
2023-06-12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2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较难(0.4) |

7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

梁晓声

马赛夏季的阳光将周蓉的脸晒成了古铜色,那是令大部分法国女性特别欣赏,令大部分法国男人着迷的一种肤色。

每天上班,她都要对着镜子仔细将头发盘起,绝不允许有一丝乱发。她那么认真不仅是出于爱美之心,也是职业使然。法国人对职业女性的仪表要求非常苛刻,着装打扮随便不但会令服务对象不悦,有时甚至会遭到理直气壮的投诉。周蓉很在乎自己作为职业女性能否给人以自信而美好的印象——确切地说,能否给法国人特别是法国女人那种印象。

她很敏感于普通法国人怎么看中国人,更敏感普通法国女人怎么看中国女人,怎么看中国职业女性。她经常觉得,自己其实也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她也常常自嘲想法的可笑,有时又骄傲自己所吸引的目光,特别是法国女人的目光。法国人对青年的衣着很宽容,多数法国男女青年比较偏爱休闲装,穿休闲装上班司空见惯。但对三十五岁以上职业女性的衣着打扮,不论法国男人还是女人,都以相当挑剔的眼光看待。

走在街上,周蓉仍像当年是大美人儿时那样引起很高回头率,往往还是青年男女们的。不是因为她仍有多么美,而是因为她那略显忧郁又高傲的气质。她的神情经常略显忧郁,也是必然的。她内心高傲的理由却是,在近十二年里,她几乎使自己成为法国文学的忠实守望者了。她头脑里吸收的关于法国文学的知识和见解,已非一般法国人所能相比。有时,她甚至会感到一种寻找不到交流对象的孤独。

一次,在从马赛前往里昂的列车上,她碰巧与一位老先生并坐在一起。对方见她在读乔治·桑的小说集,忍不住问了一句:“您为什么读这样的书?”

那是她从旧书摊上以极少的钱买的。

她微笑着说:“有趣。”

于是,两人之间开始了热烈的对话——

“乔治·桑从没写过多么有趣的小说,她过时了!许多法国青年已经根本不知道她的名字了。”

“对于我,她并没有过时,我也不是法国青年。”

“但是,她的小说究竟有什么吸引您呢?”

“我觉得,她如同法国的一副假面具。法国以及法国文学,在古典浪漫主义传统的继承与现代派潮流的影响之间至今无所适从,这种矛盾心理最早反映在乔治·桑身上和她的小说中。她想做贵族客厅里的沙龙女王,又想做现代派的弄潮儿。她确定不了自己究竟应该怎样,便以奇装异服和荒唐行径来减压,捎带戏弄一下关注她的人。如今的世界也处于继承传统和迎合现代的矛盾之中,只不过世人已经麻木,不像乔治·桑那么敏感罢了。”

“您是哪国人?"

“中国人。”

“您怎么会是中国人呢?”

“我怎么不可以是中国人呢?”

“您肯定有一部分欧洲血统!我们法国的,或者英国的、德国的?丹麦的、希腊的?我想我猜对了,您的侧面具有一种希腊女性特有的美感……”

对方是位斯文的老先生,但强烈的好奇心使他的表现有些唐突。二零零一年,不论公费还是自费到法国的中国大陆人尚十分有限,能在马赛或里昂见到的则更少,这使普通法国人对中国人的印象,大抵是衣着刻板、反应迟钝、表情迷惘、唯唯诺诺,这些形象大多来自早期电视新闻画面和外国电影。中国女人则要么贫穷愚钝、可怜兮兮,要么是珠光宝气、俗不可耐。

法国老先生从没遇到过像周蓉那样气质不凡又有独立思想的中国女性,他接着追问道:“也许我理解错了——您来自台湾吧?”

“不,我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大陆人。我是大陆工人的女儿,一位农民的孙女。”周蓉有些不悦,感觉遇到了挑衅。

这时,列车停在了一个小站。老先生又腼腆地问:“最后一个问题,您是从事什么……”

“对不起,我该下车了。”周蓉以为又碰上了一个执着的追求者,干脆起身往车门走。

“请等一下……”,对方追到了车门口,送给她一张自己的名片。

“我只不过希望与您联系……”

她已下车,车轮滚动了。

她低头一看名片,方知对方是一所大学的法国文学教授。她曾想主动联系他,心存几分也许会通过他在大学里谋到一个职位的闪念,但那念头随即很快打消。女儿就要毕业,她对中国的思念强烈无比,归心似箭。

后来,那位法国文学教授的名片被她弄丢了。

每次面对镜子,她都会对镜中的自己感到无法言表的陌生——不仅因为曾经的一头乌发日渐银丝缕缕,眼角日渐细密的鱼尾纹,还因为作为一名中国知识女性,恰恰是在近似于流亡国外的十二年里,她觉得自己与中国已经骨肉难离。过去在国内,她当然也明白此点,但从未像在法国十二年里这么感受强烈。

(摘编自中国青年出版社《人世间》下部第四章)

【注】周蓉原是国内知名教授,前夫私自把女儿带到了法国,周蓉只身来到法国,历经重重困难找到女儿后,却在办理回国的签证时受阻。为了陪伴女儿,她只好留在法国,成为一个为了谋生而到处漂泊的“移民”。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之所以注重自己的外貌和着装,根本原因是她爱美、敏感,很在意他人的看法和评价。
B.对于自己是中国职业女性的形象使者这一想法,周蓉自嘲其可笑,表明她认识到了自己的虚荣。
C.老先生认定周蓉有欧洲血统,除了因周蓉的才貌特点,还跟他作为西方人的文化优越感有关。
D.小说插入了法国人对中国女性的刻板印象的内容,侧面表现了周蓉在法国谋生的艰难。
2.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蓉对法国文学的见解超过了一般的法国人,有时会产生无人交流的孤独感,这为下文与老先生的热烈对话作铺垫。
B.周蓉由乔治·桑的矛盾心理谈到世界的矛盾,照应了上文她对法国文学的了解,也体现了她作为知识女性的洞察力。
C.周蓉和老先生对乔治·桑小说的看法存在明显的分歧,这个分歧把小说的情节推向高潮,同时也使小说的主题更加多元。
D.小说将周蓉置身于异国的背景中,采用全知视角进行叙述,有利于读者客观、全面、深入地了解主人公。
3.小说开头和结尾都出现了“镜子”,请分析其用意。
4.《人世间》代表了梁晓声创作的现实主义高度,体现了他浓浓的家国情怀。请简要分析这种家国情怀在文中的表现。
2023-06-11更新 | 6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非连续性文本 | 适中(0.65) |

8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思想家认为客观现实是个虚实结合的世界,所以反映为艺术,也应该虚实结合,才有生命。思想家还认为艺术要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能创造美的形象。这就是化景物为情思的思想。

化景物为情思,这是对艺术中虚实结合的正确定义。以虚为虚,就是完全的虚无;以实为实,景物就是死的,不能动人;唯有以实为虚,化实为虚,才有无穷的意味,幽远的境界。

清人笪重光《画荃》说,“实景清而空景现”,“真境逼而神境生”,“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这些话也是对于虚实结合的很好说明。艺术通过逼真的形象表现出内在的精神,即用可以描写的东西表达出不可以描写的东西。

我们举一些实例来说明这个问题。

《三岔口》这出京戏,并不熄掉灯光,但夜还是存在的。这里夜并非真实的夜,而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在观众心中引起虚构的黑夜,是情感思想中的黑夜。这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

诗人欧阳修有首诗:“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换世,酒阑无奈客思家。”这里情感好比是水,上面飘浮着景物。一种忧郁美丽的基本情调,把几种景致联系了起来。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于是成就了一首空灵优美的抒情诗。

《诗经·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前五句堆满了形象,非常“实”,是“镂金错采、雕绩满眼”的工笔画。后二句是白描,是不可捉摸的笑,是空灵,是“虚”。这二句不用比喻的白描,使前面五句形象活动起来了。没有这二句,前面五句可以使人感到是一个庙里的观音菩萨像。有了这二句,就完成了一个如“初发芙蓉,自然可爱”的美人形象。

以上所说化景物为情思、虚实结合,在实质上就是一个艺术创造的问题。艺术是一种创造,所以要化实为虚,把客观真实化为主观的表现。清代画家方士庶说:“山川草木,造化自然,此实境也;画家因心造境,以手运心,此虚境也。虚而为实,在笔墨有无间。”这就是说,艺术家创造的境界尽管也取之于造化自然,但他在笔墨之间表现了山苍木秀、水活石润,是在天地之外别构一种灵奇。是一个有生命的、活的,世界上所没有的新美、新境界。凡真正的艺术家都要做到这一点,虽然规模大小不同,但都必须有新的东西、新的体会、新的看法、新的表现,他的作品才能丰富世界,才有价值,才能流传。

(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

材料二:

中国传统美学一方面否定了实体化的、外在于人的“美”,另一方面又否定了实体化的、纯粹主观的“美”,那么,“美”在哪里呢?中国传统美学的回答是:“美”在意象。中国传统美学认为,审美活动就是要在物理世界之外构建一个情景交融的意象世界,即所谓“一草一树,一丘一壑,皆灵想之独辟,总非人间所有”。这个意象世界,就是审美对象,也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广义的美(包括各种审美形态)。

在中国传统美学看来,意象是美的本体,意象也是艺术的本体。中国传统美学给予“意象”的最一般的规定,是“情景交融”。中国传统美学认为,“情”“景”的统一乃是审美意象的基本结构。但是这里所说的“情”与“景”不能理解为互相外在的两个实体化的东西,而是“情”与“景”的欣合和畅、一气流通。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如果“情”“景”二分,互相外在,互相隔离,那就不可能产生审美意象。离开主体的“情”,“景”就不能显现,就成了“虚景”;离开客体的“景”,“情”就不能产生,也就成了“虚情”。只有“情”“景”的统一,所谓“情不虚情,情皆可景,景非虚景,景总含情”,才能构成审美意象。

朱光潜吸取了中国传统美学关于“意象”的思想。朱光潜在《论美》这本书的“开场白”就明白指出:美感的世界纯粹是意象世界。他在《论文学》这本书的第一节也指出:凡是文艺都是根据现实世界而铸成另一超现实的意象世界,所以它一方面是现实人生的返照,一方面也是现实人生的超脱。

在《诗论》一书中,朱光潜用王国维的“境界”一词来称呼“美”的本体。他说:“比如欣赏自然风景,就一方面说,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睹鱼跃鸢飞而欣然自得,闻胡笳暮角则黯然神伤;就另一方面说,风景也随心情而变化生长,心情千变万化,风景也随之千变万化,惜别时蜡烛似乎垂泪,兴到时青山亦觉点头。这两种貌似相反实则相同的现象就是从前人们说的‘即景生情,因情生景’。情景相生而且契合无间,情恰能称景,景也恰能传情,这便是诗的境界。”他说的“诗的境界”则相当于我们所说的“意象”。

朱光潜在《诗论》中还强调,“诗的境界”(意象)是每个人的独特的创造,诗的境界是情景的契合。宇宙中事事物物常在变动生展中,无绝对相同的情趣,亦无绝对相同的景象。情景相生,所以诗的境界是由创造来的,生生不息的。

(摘编自叶朗《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艺术中的虚实结合不是“虚”和“实”的二分组合,而是化实为虚,化景物为情思,用逼真的形象表现内在的精神。
B.如果《诗经·硕人》没有后两句的“虚”,前五句便只是形象的堆砌,尽管描写细腻工致,却不能创造出空灵的艺术美。
C.意象是美的本体,是“情”与“景”的交融贯通、和谐共生。如果没有“情”与“景”的统一,就没有审美意象。
D.朱光潜认为,文艺源于现实世界又高于现实世界,反映现实人生又超越现实人生,艺术世界比现实人生更纯粹。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两则材料的论述对象“虚实结合”“情景交融”本质相同,但论述角度不同,材料一为艺术创作,材料二为艺术欣赏。
B.材料一主要用丰富的例子、通俗的语言阐明抽象的美学问题;材料二善于引用美学理论对观点进行多层次阐发。
C.艺术创作之所以要化实为虚,是因为艺术是一种创造。艺术家要创造出世界上没有的新美,作品才有价值。
D.月是古诗文中的常见意象,《短歌行》《赤壁赋》《虞美人》中月的寄寓不同,这体现了审美意象的独创性。
3.结合材料二的内容,最符合朱光潜先生所说的“心情随风景千变万化”的一项是(       
A.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B.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C.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D.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4.福建莆田诗人林韫林在山东道上作诗云:“老树深深俯碧泉,隔林依约起炊烟。再添一个黄鹂语,便是江南二月天。”有人依此绘一便面(扇面),韫林曰:“画固好,但添个黄鹂,便失我言外之情矣。”请结合材料一,从虚实的角度谈谈你的理解。
2023-06-10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语文试题

9 .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守望

王家新

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

一个对疼痛有深刻感受的人

对此无话可说

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

这阴沉的先兆,现在

它来了,它说来就来了

起风的时刻,黑暗而无助的

时刻!守望者

我们能否靠捶打岩石来承担命运?

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

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

守望者!你的睫毛苦涩

你的双手摊开

而雷雨越过花园那边的城市,

阴沉沉地

来了。没有别的

你只能让你的疼,更疼

你只能眼看着花园,

在夏日巨大的反光中

变暗,更暗

一动不动,守望者!

把你的生命

放在这里

让亲人们远走他乡

让雷电更痛彻地跃入这片土地

花园会亮起来的

而与黑暗抗衡,你只需要一个词

一个正在到来的

坚定而光明的

1990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和“花园”意蕴深刻,“花园”是抒情主人公守望的对象,“雷雨”给“花园”带来黑暗和破坏。
B.“你早已从自己的关节那里感到/这阴沉的先兆”,写守望者对雷雨即将到来早有预料,也暗示其无力反抗。
C.“如果我们躲避这一切,是否就能/在别的地方找到幸福?”表明守望者面对黑暗而无助的时刻,只能选择躲避。
D.“一个正在到来的/坚定而光明的/词”,诗人没有点明“词”的具体内容,为诗歌的多元解读留下了空间。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雷雨就要来临,花园一阵阵变暗”,以沉重的语调渲染阴郁的氛围,奠定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你的睫毛苦涩/你的双手摊开”,运用细节描写勾勒出守望者的形象,情感强烈,又具有画面感。
C.“一动不动”的守望者与“远走他乡”的亲人们形成对比,表现出守望者对亲人们的失望与无奈。
D.本诗使用第二人称,亲切自然,便于直接抒情,并且有呼告效果,有利于引起读者的情感共鸣。
3.如何理解“花园会亮起来的”?
4.请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守望者”的形象特点。
2023-06-07更新 | 12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4月月考语文试题
现代文阅读-文学类-单文本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们看海去

林海音

因为放学后要练习跳舞,今天回来得晚一点儿。在兴华门的土坡上,我还是习惯地站了一会儿。城墙上面的那片天,是淡红的颜色了,海在这时也会变成红色的吗?我又默默地背起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那么现在不可以说是金红的太阳,从天上落下去吗?对的,我将来要写一本书,我要把天和海分清楚,我要把好人和坏人分清楚,我要把疯子和贼子分清楚,但是我现在却是什么也分不清。

我看见收买破烂货的挑子又停在隔壁人家门口了。挑挑子的人呢?我不由得举起脚步走向空草地那边去。这时门前的空地上,只见远远地有一个男人蹲在大槐树底下,他没有注意我。我迈进破砖墙,拨开高草,一步步向里走。

还是那个老地方,我看见了他!

是你!他也蹲在那里,嘴里咬着一根青草。他又向我身后张望了一下。招手叫我也蹲下来。我一蹲下来,书包就落在地上了。

我猜你在这里。你该来了!

我该来了?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他惊奇地问。

没有什么意思呀!我也惊奇地回答,你还有故事没跟我讲哪!不是吗?

对对对,咱们得讲信用。他点点头笑了。他靠坐在墙角,身旁有一大包东西,用油布包着,他就倚着这大包袱,好像妈妈坐在她的炕头上靠着被褥垛那样。

你要听什么故事儿?

你弟弟的,你的。

好,可是我先问你,我还不知道你叫什么名儿呢?

英子。

英子,英子、他轻轻地念着,名儿好听。在学堂考第几?

第十二名。

这么聪明的学生才考十二名?应当考第一呀!准是贪玩分了你的心。

我笑了,他怎么知道我贪玩?我怎么能够不玩呢!

他又接着说:

我就是小时候贪玩,书也没念成,后悔也来不及了。我兄弟,那可是个好学生,年年考第一,有志气。他说,他长大毕了业,还要飘洋过海去念书。我的天老爷,就凭我这没出息的哥哥,什么能耐也没有,哪儿供得起呀!奔窝头,我们娘儿仨,还常常吃了上顿没下顿呢!唉!他叹了口气,走到这一步上,也是事非得已。小妹妹,明白我的话吗?

我似懂,又不懂,只是直着眼看他。他的眼角有一堆眼屎,眼睛红红的,好像昨天没睡觉,又像哭过似的。

我那瞎老娘是为了我没出息哭瞎的,她现在就知道我把家当花光了,改邪归正做小买卖,她不知道我别的。我那一心啃书本的弟弟,更拿我当个好哥哥。可不是,我供弟弟念书,一心要供到让他漂洋过海去念书,我不是个好人吗?小英子,你说我是好人?坏人?嗯?

好人,坏人,这是我最没有办法分清楚的事,怎么他也来问我呢?我摇摇头。

我不懂什么好人,坏人,人太多了,很难分。我抬头看看天,忽然想起来了,你分得清海跟天吗?我们有一课书,我念给你听。

我就背起我们看海去那课书,我一句一句慢慢地念,他斜着头仔细地听。我念一句,他点头一声。念完了我说:

金红的太阳是从蓝色的大海升上来的吗?可是它也从蓝色的天空升上来呀?我分不出海跟天,我分不出好人跟坏人。

对,他点点头很赞成我,小妹妹,你的头脑好,将来总有一天你分得清这些。将来,等我那兄弟要坐大轮船去外国念书的时候,咱们给他送行去,就可以看见大海了,看它跟天有什么不一样。

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我高兴得又念起来。

对,我们看海去,我们看海去,蓝色的大海上,扬着白色的帆……还有什么太阳来着?

金红的太阳,从海上升起来……

我一句句教他念,他也很喜欢这课书了,他说:

小妹妹,我一定忘不了你,我的心事跟别人没说过,就连我兄弟算上。

什么是他的心事呢?刚才他所说的话,都叫做心事吗?但是我并不完全懂,也懒得问。只是他的弟弟不知要好久才会坐轮船到外国去?不管怎么样,我们总算订了约会,订了我们看海去的约会。

他从口袋掏出一串珠子,但是我不肯接过来。

你放心,这是我自个儿的,奶奶给我的玩意儿多啦!全让我给败光了,就剩下这么一串小象牙佛珠,不知怎么,扯在镜柜上,就始终没动过,今天正好送给你,这是咱们有缘。小英子,记住,我可不是坏人呀!

他的话是诚实的,很动听,我就接过来了,绕两绕,套在我的手腕上。

几天后,我和同学走进新帘子胡同,也有几个巡警向胡同里面走去。又是谁家丢了东西吗?我的心跳了,忽然觉得有什么不幸。

前面一个巡警手里捧着一个大包袱,啊!是那个油布包袱!那么这一定是逮住他了,我拉紧了妈妈的衣角。

小子不是做贼的模样儿呀!人心大变啦!好人坏人看不出来啦!

一群人过来了,我很害怕,怕看见他,但是到底看见了,他的头低着,眼睛望着地下,手被白绳子捆上了,一个巡警牵着。我的手满是汗。

我慢慢躲进大门里,依在妈妈的身边,很想哭。

妈妈说:小英子,看见这个坏人了没有?你不是喜欢作文章吗?将来你长大了,就把今天的事儿写一本书,说一说一个坏人怎么做了贼,又怎么落得这么个下场。

不!我反抗妈妈这么教我!

我将来长大了是要写一本书的,但决不是像妈妈说的这么写。我要写的是:

我们看海去

(有删改)

1.小说中关于“他”的内容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英子想听“他”和弟弟的故事,由此引出他的自叙,自然而不做作,顺理成章。
B.“他”自叙时,每讲一段,都停下问英子,表明他渴求别人的同情和理解。
C.他被抓前,英子从未意识到和她相约看海的人是小偷,所以英子看到他被抓后,感到很震惊。
D.他的不幸一方面源于自己,一方面也源于当时黑暗的社会环境,字字句句饱含苦涩与无奈。
2.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偷对英子心存戒备,但是向纯真的英子倾诉自己的心事时,又表现出他友好、向善的一面。
B.小偷的世界是阴暗而冗杂的,孩童的世界是光明而纯洁的,因此英子不能理解与同情小偷。
C.小说语言质朴淡雅,贴近生活,人物对话用的是日常用语,与人物的年龄身份极为相符。
D.文章首尾呼应,都写到英子“要写一本书”,但想写的内容不同,体现了英子的成长与坚强,
3.本文以儿童视角叙述故事,请结合文章简析其好处。
4.小说反复引用《我们看海去》这篇课文,这样写有什么效果?
2023-05-30更新 | 19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兴宁市一中2022-2023学年高三5月最后模拟检测语文试题
首页3 4 5 6 7 8 9 10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