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和《登高》进行比较阅读,完成小题。

旅夜书怀

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内容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登高》颈联中“悲”是全诗的诗眼,它集中表达了诗人在全诗中蕴蓄的复杂情感,诗歌抒发了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惆怅之情,有与生命的衰弱顽强抗争之意。
B.《登高》诗歌前半部分写景,后半部分抒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情与景浑然一体,淋漓尽致地表达了诗人的忧国伤时之情。
C.《旅夜书怀》首联孤弱的细草在风中飘摇不定,孤独的小舟对抗漫漫长夜,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衬托了诗人的孤苦无依。
D.《旅夜书怀》尾联用反问手法,以沙鸥的比喻深刻地表现了诗人内心漂泊无依的伤感之情。
2.清·宋宗元在《网师园唐诗笺》说《旅夜书怀》颔联“十字写得广大,几莫能测”,请你从描写角度赏析《旅夜书怀》颔联。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夜偶书

赵师秀

此生谩与蠹鱼同,白发难收纸上功。

辅嗣易行无汉学,玄晖诗变有唐风

夜长灯烬挑频落,秋老虫声听不穷。

多少故人天禄贵,犹将寂寞叹扬雄


[注]①蠹鱼:蛀蚀书籍衣服的小虫。②辅嗣:三国时代经学家王弼,魏晋玄学的主要代表人物。③玄晖:南朝诗人谢朓,曾与沈约等共创“永明体”。④扬雄:西汉末年著名的文学家和思想家,以辞赋著作和正统儒学思想留名后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蠹鱼”和“白发”分别运用比喻和借代,形象地抒发了诗人勤于读书却老而无功的感慨。
B.颔联用典,在“无汉学”与“有唐风”的褒贬对比中寄寓诗人对谢朓文学成就的仰慕之情。
C.“夜长灯烬挑频落”与“闲敲棋子落灯花”两句都写了“灯烬”,但表现的意趣并不相同。
D.颈联描写秋虫的鸣叫声,具有以动衬静的效果,烘托出诗人在深秋长夜勉力苦读的形象。
2.诗歌尾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怀古》

【宋】苏辙

新破荆州得水军,鼓行夏口气如云。

千艘已共长江崄,百胜安知赤壁焚。

觜距方强要一斗,君臣已定势三分。

古来伐国须观衅,意突成功所未闻。

《赤壁》

【清】赵翼

依然形胜扼荆襄,赤壁山前故垒长。

乌鹊南飞无魏地,大江东去有周郎。

千秋人物三分国,一片山河百战场。

今日经过已陈迹,月明渔父唱沧浪。

【注释】①此诗大约作于元丰三年,苏辙到黄州看望苏轼之时。此前北宋在与西夏的多次战役中处弱势,此后北宋又出兵伐夏,但各军因粮草不济,无功而返。在对夏政策上,苏辙一直主张退守求和的态度。②觜距;鸟类的嘴和爪,比喻战斗的武器。③观衅:窥伺敌人的间隙以便行动。④赵翼:清代史学家、诗人,这首诗是他弃官归隐,途经赤壁时所作。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苏诗首联写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时的意气风发,与苏轼《赤壁赋》所依据的历史事实基本相同。
B.苏诗中“安知”一词强调了曹军在赤壁的意外惨败,并与结句“未闻”形成呼应。
C.赵诗颔联化用苏轼《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形象地写出赤壁一战曹操兵败、周瑜得胜的结局。
D.赵诗尾联用典,“沧浪”指渔父劝慰屈原的短歌:“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
2.这两首诗同为赤壁怀古之作,但寄寓的情志有所不同,请结合这两首诗的尾联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兴八首(其三)

杜甫

千家山郭静朝晖,日日江楼坐翠微。

信宿渔人还泛泛,清秋燕子故飞飞。

匡衡抗疏功名簿,刘向传经心事违。

同学少年多不贱,五陵衣马自轻肥。

【注】①信宿:再宿。②匡衡,西汉经学家、大臣,“凿壁借光”的故事被世人广为称颂;他多次直言进谏,刚直不阿,受人敬重。刘向,字子政,汉朝宗室大臣、经学家。

1.下列对这首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朝晖、翠微可谓人间美景,诗人日日观赏,沉醉在大自然中忘却了忧愁。
B.颔联紧承首联继续写景。描绘渔人泛舟水上、燕子空中翻飞的动态美景。
C.颈联运用典故,借历史上匡衡和刘向不得志之事,抒发内心的苦闷之情。
D.本诗前两联写景后两联抒怀,将眼前之景和心中所思所感结合一起。
2.尾联借“同学少年”表达诗人独到的思想感情,这与《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有何不同?请结合诗歌作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晚次鄂州

唐·卢纶

云开远见汉阳城,犹是孤帆一日程。

估客昼眠知浪静,舟人夜语觉潮生。

三湘愁鬓逢秋色,万里归心对月明。

旧业已随征战尽,更堪江上鼓鼙声。

【注】①鄂州:唐时属江南道,在今湖北省鄂州市。②汉阳城:今湖北汉阳,在汉水北岸,鄂州之西。③湘江的三条支流漓湘、潇湘、蒸湘的总称。在今湖南境内。由鄂州上去即三湘地。这里泛指汉阳、鄂州一带。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的首联写诗人“晚次鄂州”的心情。云开雾散,即使是“远远的望见”汉阳城,也是喜不胜收;而一个“犹”字,则道出了诗人的迫促心情,一个“孤”字,流露了旅途的寂寞情绪。
B.诗的颔联写诗人“晚次鄂州”在船舱中所见所闻。诗人白天看到估客在船上睡觉,晚上听到了潮水上涨的声音和船夫们聊天的声音。诗人想到漂泊生活即将结束,在对船中常景的描写中透露出愈发平静的内心思绪。
C.诗的颈联借景抒怀,悲从中来。诗人欲往三湘,却心驰故乡,独对明月,归思更切!“愁鬓”、“归心”点明了作者的真正的情绪。
D.本诗作为一首七言律诗,风格淡雅而含蓄,平易而炽热,情真而意切,故不待雕琢,自出佳句。
2.对本诗尾联,有人评价有“一叶知秋”的效果。结合尾联内容,谈谈你对此评价的理解。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出迎使客质明放船自瓦窑归

黄庭坚

鼓吹喧江雨不开,丹枫落叶放船回。

风行水上如云过,地近岭南无雁来。

楼阁人家卷帘慕,菰蒲鸥鸟乐湾洄。

惜无陶谢挥斤手,诗句纵横付酒杯。

[注]①质明:天正放亮之时。②陶谢:指陶渊明、谢灵运。③挥斤:运斤成风,本义指挥动斧头砍下去就是一阵风,后比喻技术极为熟练高超。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迎使客的时节、地点和天气,也巧妙地点了题,“鼓吹”写出了出迎使客时演奏的鼓吹乐。
B.颔联前句“如云过”三字写出了粼粼细浪仿佛天上的行云的情景,后句则指出了岭南的地理环境。
C.颈联描绘了一幅两岸的人家高卷楼阁上的重重帘幕,江中的鸥鸟爱在菰蒲里的流水潆洄的画面。
D.这首诗写黎明时分放船归来一路所见的风光,物象鲜明,充满了浓郁诗意,意境广远,格调清新。
2.尾联“惜无陶谢挥斤手,诗句纵横付酒杯”蕴含情味,请简要赏析。

7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欲山行,春风吹断了积雨,可见当时风雨交织的天气也没能影响诗人的出行。
B.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披絮帽”与“挂铜钲”是从形的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农人及其生活的反映。雨过天晴,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在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全诗写景颇有特色,请从表达技巧的角度,赏析颈联。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8 . 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草书屏风

[唐]韩偓

何处一屏风,分明怀素踪。虽多尘色染,犹见墨痕浓。

怪石奔秋涧,寒藤挂古松。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1.下列各项中对本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问句突起,见到屏风那一瞬间的惊喜之态溢于言外。诗人能一眼断定这是怀素的书法作品,充分说明他十分熟悉怀素作品的风格。
B.颔联正面描写屏风上的整幅墨迹,采用映衬手法,用“尘色染”来反衬“墨痕浓”,以此突出怀素作品笔酣墨畅、痛快淋漓的特点。
C.颈联具体描绘了屏风之上的画面,将“怪石”“秋涧”“寒藤”“古松”等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幅“寒山秋涧”图,传递出苍劲古朴的意境之美。
D.诗歌起笔点题,进而承“怀素踪”一词,对怀素作品展开由浅转深、由粗转精的描写,最后用独特的方式亮明诗人的情感,收束全诗。整首诗结构谨严,自然流畅,一气呵成。
2.《书论选读》这样评价此诗:“(该诗)通过生动精辟的语言形式,极其深刻地描述了怀素作品的飞动气势和苍劲形象。”请结合诗歌的颈联和尾联,就此评价作简要分析。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淮上遇洛阳李主簿

韦应物

结茅临古渡,卧见长淮流。

窗里人将老,门前树已秋。

寒山独过雁,暮雨远来舟。

日夕逢归客,那能忘旧游!

【注】①韦应物于大历八年南下广陵谋事,大历九年无成而归。途中,于淮水边已废弃的渡口偶遇李主簿。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出李主簿结茅而居的环境。古渡萧条荒凉,淮水流逝不返已暗含下文人之将老的感慨。
B.颈联写出深秋时节,孤雁飞过寒山,暮雨潇潇,舟自远方而来的情景,情景交融,寓意深刻。
C.尾联写“我”傍晚偶遇归来的李主簿,热情接待,旧情难忘。全诗至此戛然而止,引人遐想。
D.本诗运笔精细,言近旨远。诗歌既写出了李主簿的衰颓,也寄寓了诗人自身怅然若失的情怀。
2.公众号“山城学术圈”言:“‘木’就是‘树’。”颔联“门前树已秋”中的“树”能改为“木”吗?请结合诗歌谈谈你的看法。
2023-11-08更新 | 25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八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二)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小题。

贾谊宅

丁炜

洛阳才子屈长沙,旧宅开残橘柚花。

天下治安犹痛哭,南方卑湿漫伤嗟。

霜寒废阁啼妖鵩,日落荒庭集暮鸦。

千载怀湘同有恨,赋成骚客鬓应华。

【注】①丁炜:福建晋江人,任湖广按察使时,遭遇讧兵之乱,因抗任伪职而弃家出逃,遭朝廷误解,后被贬官。②治安:指贾谊的《治安策》,文中有“可为痛哭者一”等语。③妖鵩(fú):即鵩鸟,为不祥之鸟,贾谊被贬长沙时作有《鵩鸟赋》。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屈长沙”三字点出贾谊的人生际遇,为下文的写景、叙事和抒情张本。
B.颔联下句着一“漫”字,形象写出贾谊伤感慨叹情绪之深、之重、之广。
C.“废阁”“荒庭”与“旧宅”“开残”相照应,渲染出凄凉萧瑟的气氛。
D.末句与贾岛“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同样表现苦吟之态、创作之难。
2.这首诗抒发了作者对贾谊的哪些情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