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意难忘·山家

[清]吴伟业

村坞云遮,有苍藤老干,翠竹明沙。溪堂连石稳,苔径逐篱斜。文木几,小窗纱,是好事人家。启北扉,移床待客,百树梅花。

衰翁健饭堪夸。把瘿尊茗碗,高话桑麻。穿池还种柳,汲水自浇瓜。霜后橘,雨前茶,这风味清佳。喜去年,山田大熟,烂熳生涯。

【注】①明亡之后,吴伟业不肯屈事新朝,无意仕进,遂隐居长达十年之久。将所居之所取名梅村,因自号梅村。②瘿尊,即瘿樽,用瘿瘤状木根所制的酒杯。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上片写步向山村人家的沿途所见景色,由远及近,写出山家居住环境的明净清幽。
B.写山家室中所见,以木几、窗纱、瘿尊的细节暗示主人讲究器用的雅致,实为隐士。
C.本词善于铺陈写实,多角度叙事,以“堪夸”总领山翁劳作不辍,收获颇丰的山家生活。
D.以“烂熳”为诗眼,既结住山家怡然自乐的心境,也表明了词人纵情山水的心迹。
2.吴梅村的词素以秘丽密致见称,而这一首别有疏淡、潇洒的情调。请结合全词,从内容、情感、手法、语言风格中,任选两个角度,简要赏析。
2023-12-20更新 | 12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始闻秋风

刘禹锡

昔看黄菊与君别,今听玄蝉我却回。五夜飕飗枕前觉,一年颜状镜中来。

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眄青云睡眼开。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晚年。②飕飗:sōuliú,风声。③拳毛:即蜷毛,马毛拳曲貌。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的“我”指有情的秋风,“君”指诗人。诗人采用了拟人的手法,从对方着墨,形象塑造可谓别出心裁。
B.“看黄菊”“听玄蝉”,诗人借秋日特有的风物点出了秋风去而复还的时令,又借“玄蝉”表露了自己高洁自守的情怀。
C.颔联写诗人自己,前一句从正面点出“始闻秋风”,后一句是写由此而生发的感慨;和首联相接,仿佛是在畅叙别情。
D.尾联中的“君”指秋风,而“扶病”二字暗扣第四句,解释了诗人“一年颜状镜中来”的原因,脉络清晰,结构完整。
2.有人评价此诗情感跌宕起伏,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2023-12-19更新 | 22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人日寄杜二拾遗

高适

人日题诗寄草堂,遥怜故人思故乡。

柳条弄色不忍见,梅花满枝空断肠!

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

今年人日空相忆,明年人日知何处?

一卧东山三十春,岂知书剑老风尘。

龙钟还忝二千石,愧尔东西南北人!

〖注〗人日:农历正月初七。杜二:杜甫。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日题诗寄草堂”,起句便单刀直入点题。“遥怜故人思故乡”,“遥怜”的“怜”,正是表示二人感情的字眼,通篇都围绕这“怜”字生发展开。
B.春天到时,柳叶萌芽,梅花盛开,应该是令人愉悦的,但在飘泊异地的游子心中却“不忍见”,一见就“断肠”,感情不能自已。
C.“身在南藩无所预,心怀百忧复千虑。”当时国家多难,干戈未息,这让远离京国,身在南藩的高适始料未及,因而诗人心中充满忧虑。
D.本诗没有华丽夺目的词藻,也没有刻意雕琢的警句,浑朴自然的语言中蕴藏着肺腑之情,抑扬变换的音调,很好地传达了起伏跌宕的感情。
2.有评论家认为,像本诗这种“直举胸情,匪傍书史”的佳作,可算是汉魏风骨的嗣响。请结合全诗理解其中复杂的“胸情”。
2023-12-17更新 | 14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渝北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4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途中

赵汝

雨中奔走十来程,风卷云开陡顿晴。

双燕引雏花下教,一鸠唤妇树梢呜。

烟江远认帆樯影,山舍微闻机杼声。

最爱水边数株柳,翠条浓处两三莺。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雨中奔走十来程”描写了一幅风雨途中奔走的画面,为后文写雨后天晴、燕戏鸠鸣的景象做铺垫。
B.首联“陡”“顿”二字突出了天气变幻之快,同时生动刻画了诗人内心的愉悦,侧面写出诗人在雨中忙碌奔走的姿态。
C.颔联写燕子在引领雏燕,阵阵鸠声,春意盎然;尾联的水边柳和柳处莺将诗人沉醉山水的情态推到了顶峰。
D.整首诗语言平易明畅,生动自然,又不乏用词上的精心锤炼,富有表现力,令人心醉,写尽了春光之色和春天之美。
2.请从写作手法的角度赏析颈联。
2023-12-09更新 | 197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缙云教育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会稽王处士草堂壁画衡霍诸山

刘长卿

粉壁衡霍近,群峰如可攀。

能令堂上客,见尽湖南山。

青翠数千仞,飞来方丈间。

归云无处灭,去鸟何时还。

胜事日相对,主人常独闲。

稍看林壑晚,佳气生重关。

【注】①衡霍,即衡山,衡山一名霍山,故称。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会稽王处士家草堂里有一幅描绘衡霍众山的壁画,这首诗即为吟咏此画。
B.欣赏白墙上的画作,远在湖南的衡山如同近在眼前,群山也似举步可登。
C.画上有衡山青翠密林、飞来的方丈神山、将归的白云和远去云间的飞鸟。
D.面对这幅壁画,诗人感慨主人可以日日相对美好事物,生活能如此闲适。
2.王处士草堂壁画逼真传神、景物丰富,诗人是如何描写画作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问菊

潇湘妃子(林黛玉)

欲讯秋情众莫知,喃喃负手叩东篱。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休言举世无谈者,解语何妨片语时。

【注】①《问菊》出自《红楼梦》第三十八回《林潇湘魁夺菊花诗薛蘅芜讽和螃蟹咏》。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林黛玉问“众人”,“众人”却无一人知道秋在哪里?起笔即不凡,见花又见人。
B.“负手”,写出了“访菊”之人的闲适;“喃喃”二字,则是“叩问”的细节描摹。
C.颈联“圃露庭霜”描绘园圃露水冷清,庭院寒霜凝降,透着一种清新悠然之美。
D.全诗采用“问”的口气,一方面与诗的标题紧扣,另一方面使诗有一种含蓄之韵味。
2.《红楼梦》第三十八回“今日公评:《咏菊》第一,《问菊》第二,《菊梦》第三,题目新,诗也新,立意更新,恼不得要推潇湘妃子为魁了。”请简要分析这首诗的“新”在何处?

7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是诗人经过古战场赤壁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人物成败而写下的七言绝句,看法独特,观点新颖。
B.诗歌一、二句的描写看似平淡,但正是因为发现“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为后文抒怀作了铺垫。
C.三、四句没有从正面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而从反面落笔:假使东风不予方便,历史形势将会改变。
D.杜牧把周瑜赤壁之战的胜利,完全归功于自然界的东风,这也反映了古代文人在历史认知上的局限。
2.有人评价杜牧这首《赤壁》时说:“出语隐约,内涵深广。”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2023-12-08更新 | 11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南开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11月月考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小题。

早秋过龙武李将军书斋

王建

高树蝉声秋巷里,朱门冷静似闲居。

重装墨画数茎竹,长著香薰一架书。

语笑侍儿知礼数,吟哦野老任狂疏。

就中爱读英雄传,又说功勋恐不如。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蝉声”以动写静,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有异曲同工之妙。
B.颔联“重”“长”二字,表现主人并非附府风雅,而是真心喜欢读书吟哦。
C.颈联以侍儿做衬,因长期耳濡目染,其言谈应对知节有礼,更显出主人儒雅。
D.尾联暗合李将军心境,渴望建功立业却不得重用,只得看书赏画,寄情自慰。
2.词人姜夔曾说:“人所易言,我寡言之;人所难言,我易言之;自不俗。”请据此简要分析本诗的不俗之处。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秋思

陆游

利欲驱人万火牛,江湖浪迹一沙鸥。

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

砧杵敲残深巷月,井梧摇落故园秋。

欲舒老眼无高处,安得元龙百尺楼

【注】①元龙百尺楼:元龙,即陈登,三国时人。许汜路过下邳见陈登时,陈登自己睡大床高卧,而让许汜睡下床,许汜对此非常不满,刘备批评他在天下大乱之时,不可只顾自己“求田问舍”,应像陈登那样具有扶世救民的志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中,“万火牛”和“一沙鸥”形成鲜明对比,作者嘲笑了追名逐利的小人,表现了自己高尚的志趣。
B.“日长似岁”写出作者对时间流逝的感受,“闲”与“醉”看似轻松,实则沉重,包含着作者愤懑不平的自嘲和期待之情。
C.颈联使用视听、虚实结合的写景手法,虚写砧杵之声、梧桐叶飘落,表现了诗人整夜无眠、思念故园的悲凉情绪。
D.尾联中,作者想要凭高望远,舒展一下昏花的眼睛,“无高处”“安得”和首联相应,突出了自己无人理解、无处寄托的孤独处境。
2.钱钟书在《宋诗选注》关于陆游的介绍中指出:“爱国情绪饱和在陆游的整个生命里,洋溢在他的全部作品里。”请结合此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2023-12-04更新 | 1049次组卷 | 6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乌江新高考协作体高三一模语文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喜雨

杨万里

欲知一雨惬群情,听取溪流动地声。

风乱万畴青锦褥,云摩千嶂翠瑶屏。

行人隔水遥相语,立鹭摧枝忽自惊。

岁岁只愁炊与酿,今愁无甑更无瓶。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运用夸张的手法,突出了雨后河水流动发出震天动地的声音。
B.颔联运用比喻,将万亩禾苗比作青色锦被,层层山峰比作千座玉屏。
C.颈联一“遥”字,表现了雨后因水涨而河宽,两岸相距更为遥远。
D.颈联运用镜头式描写,描绘了鹭因人们大声说话、惊惧而飞的情形。
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喜悦之情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