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阅读与鉴赏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24 道试题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列小题。

虞美人·听雨[注]

(宋)蒋捷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注:蒋捷,字胜欲,生活在宋元之际,一生饱经战乱。咸淳十年中进士,几年后宋亡,不仕。

1.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少年听雨歌楼上”,情怀与“少年不识愁滋味”有相似的地方。
B.“断雁”一句,用离群的大雁喻指那些与亲人们断了音信的游子。
C.“歌楼”“客舟”“僧庐”的转换,暗示出词人的心境也随之变化。
D.“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借看淡悲欢离合来表达一种乐观旷达。
2.请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的画面,并简要概括这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2024-01-13更新 | 4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黔江中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枕上作

陆游

一室幽幽梦不成,高城传漏过三更。

孤灯无焰穴鼠出,枯叶有声邻犬行。

壮日自期如孟博,残年但欲慕初平

不然短楫弃家去,万顷松江看月明。


注:①孟博,即东汉人范滂,《后汉书》记载他“有澄清天下之志”。②初平,即黄初平,黄大仙。《神仙传》说他“至五百岁而有童子之色”。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写诗人夜不成寐,听到城楼上的更漏已经报过三更,照应了题目“枕上作”。
B.颔联写穴鼠出行和犬踏枯叶的声音,从听觉的角度直接刻画了诗人静夜不寐的情景。
C.颈联将“壮日”和“残年”相对,几十年的光阴跨度暗含了诗人经历与心理的变化。
D.全诗从幽寂的环境写起,诗人于孤寂难眠中回首往事,又由此生发出深沉激烈的情感。
2.陆游在另一首《冬夜不寐至四鼓起作此诗》中有“八十将军能灭虏,白头吾欲事功名”的诗句,两首诗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诗句谈谈你的理解。
2024-01-12更新 | 100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育才中学、西南大学附中、万州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题

3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小题。

贺新郎·赋琵琶

辛弃疾

凤尾龙香拨,自开元《霓裳》曲罢,几番风月?最苦浔阳江头客,画舸亭亭待发。记出塞、黄云堆雪。马上离愁三万里,望昭阳宫殿孤鸿没,弦解语,恨难说。

辽阳驿使音尘绝,琐窗寒,轻拢慢捻,泪珠盈睫。推手含情还却手,一抹《梁州》哀彻。千古事,云飞烟灭。贺老②定场无消息,想沉香亭③北繁华歇。弹到此,为呜咽。

【注】①这首词为作者谪居江西上饶时期所作。②贺老:指贺怀智,唐开元天宝年间琵琶高手。③沉香亭:相传唐玄宗与杨贵妃曾于此亭观赏牡丹。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凤尾龙香拨”极言琵琶精美名贵,杨贵妃的《霓裳》曲,更标志着琵琶的“黄金时代”。开篇借唐喻宋,正面描写出北宋初期歌舞繁华盛世,有以小见大之意。
B.“辽阳”指边防之地,“锁窗”指雕花的窗户,这里运用借代手法借指女子的卧室。作者由琵琶联想到闺中少妇演奏琵琶,思念远戍辽阳征人的情景。
C.同为女子典故,写昭君十分苍凉壮阔,写思妇则婉约细腻,体现了稼轩词豪放与婉约并举、慷慨与细腻融合的艺术风格。
D.本词咏物抒怀,委婉曲折、含蓄不尽。以贺老定场和沉香亭中玄宗与贵妃玩赏的故事做结,呼应篇首,寄慨遥深,令人动容。
2.陈廷焯《云韶集》评谓“此词运典虽多,却一片感慨,故不嫌堆垛。心中有泪,故笔下无一字不呜咽。”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
2024-01-12更新 | 1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西南大学附属中学拔尖强基联盟高三上学期12月联考语文试卷

4 . 阅读下面的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登太白峰1

李白

西上太白峰,夕阳穷登攀。

太白2与我语,为我开天关。

愿乘泠风3去,直出浮云间。

举手可近月,前行若无山。

一别武功4去,何时复更还?


注释:【1】此诗作于李白入长安而无所成之时。【2】太白:太白星,即金星。【3】泠风:清风。【4】武功:武功山,在陕西武功县西。
1.以下对诗歌的赏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两首诗题目中都有“登”,诗人都在前两句直接点题。
B.杜诗每一联都对仗,李诗只有前两句和最后两句对仗。
C.杜诗和李诗中都写到了“风”,“风”的特点也相同。
D.杜诗所绘景象有悲壮之美,李诗所写想象有新奇之美。
2.两首诗都写登高见闻,但表达的情感不同;请结合两首诗的尾联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5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各题。

夷陵岁暮书事呈元珍表臣[注]

欧阳修

萧条鸡犬乱山中,时节峥嵘忽已穷。

游女髻鬟风俗古,野巫歌舞岁年丰。

平时都邑今为陋,敌国江山昔最雄。

荆楚先贤多胜迹,不辞携酒问邻翁。


[注]景祐三年(1036)作,时被贬夷陵令。夷陵,今属湖北宜昌。元珍、表臣,分别是诗人的两位友人丁宝臣、朱处仁的字。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上句描写山县景况,虽与《归园田居》同样选择鸡、犬作为意象,但意境却全然不同。
B.首联下句与诗题“岁暮”相呼应,表明岁月匆匆流逝而自己却穷途末路,一事无成。
C.颔联承接上联,描绘了游女的形象,她们的发髻保留着古老的样式,展现了古代社会的风貌。
D.颈联诗人由夷陵的今日联想到它的往昔,在今昔对比中表现出诗人对社会变迁的感慨与无奈。
2.前人论此诗,感伤中带有豪放,对这一观点应怎样理解?请简要分析。
2024-01-06更新 | 12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半期考试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6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晚泊岳阳

欧阳修

卧闻岳阳城里钟,系舟岳阳城下树。

正见空江明月来,云水苍茫失江路

夜深江月弄清辉,水上人歌月下归。

一阕声长听不尽,轻舟短楫去如飞。

【注】①岳阳:湖南洞庭湖边岳阳城。这首诗为诗人途经岳阳所写。②苍茫:旷远迷茫的样子。③失江路,指江水苍茫,看不清江上行船的去路。④清辉:皎洁的月光。⑤阕:乐曲终止。⑥短楫:小船桨。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人途经岳阳而暂泊,听到岳阳城里的钟声,诗人闲卧舟中,心中不由生发思绪。
B.“空江”,写出了洞庭湖口冷寂的景象,也暗示了诗人从遐想中回过神来的茫然。
C.诗人的视线由明月转向江面,江面云水茫茫,烟霭沉沉,诗人探寻那归去的水路。
D.当诗人的注意力重返现实时,夜已深,诗人眼前呈现一片“江月弄清辉”的美景。
2.这首诗的后四句与杜甫《登岳阳楼》的后四句“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表达的情感和情感抒发的方式均有不同之处,请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减字木兰花·卖花担上

宋·李清照

卖花担上,买得一枝春欲放。泪染轻匀,犹带彤霞晓露痕。

怕郎猜道,奴面不如花面好。云鬓斜簪,徒要教郎比并看。

西湖绝句(其一)

清·柳如是

垂杨小院绣帘东,莺阁残枝蝶趁风。

大抵西泠寒食路,桃花得气美人中。

1.下列对这两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词中女子买得一枝含苞待放的花,花引发词人相思之情,于是暗自垂泪,在花瓣上留下泪痕。
B.李词描写了买花、赏花、比花的过程,用词生动活泼,使得天真、爱美、好胜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
C.柳诗一、二句动静结合,“垂杨”“小院”“绣帘”写环境的优美静谧,“蝶趁风”为画面增添生机。
D.柳诗第三句笔锋一转,“西泠”明确西湖的具体地点,“寒食”点明时节,为最后一句的议论做准备。
2.李词和柳诗都使用了“花”这一重要意象,作者用意有何异同?请简要分析。
2024-01-03更新 | 27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南开中学高三第四次质量检测语文试卷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浣溪沙

【宋】秦观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词的开头两句,点出时间为春日早晨,点出地点在家中小楼,点明主人公的心境百无赖。
B.这首词通过“晓阴”“淡烟”“飞花”“丝雨”等意象,情景交融,刻画了一位闲居闺中、内心充满轻轻寂寞和淡淡哀愁的女主人公形象
C.“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之句,把“飞花”比作“轻梦”,把“丝雨”比作“细愁”,化抽象为具象,给人强烈的新奇之感,特别具有一种诗意美和画境美。
D.整首词中,词人并未正面刻画女主人公的外在形象,而是借助气氛的渲染和环境的烘托,着力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
2.晚清词家陈廷焯曾说:“《浣溪沙》结句,贵情余言外,含蓄不尽。”请赏析此句之妙处。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9 .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宏词下第感恩献兵部侍郎

【唐】皮日休

分明仙籍列清虚,自是还丹九转疏。

画虎已成翻类狗,登龙才变即为鱼。

空惭季布千金诺,但负刘弘一纸书。

犹有报恩方寸在,不知通塞竟何如。

注:①宏词是指“博学宏词科”,唐代科举及第后的吏部铨选考试科目之一。②古以科举及第为登仙,因称及第者的资格与名姓籍贯为仙籍。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歌标题交代了写作背景、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从中可知这是诗人在吏部铨选考试落第后写给兵部侍郎的一首诗。
B.颔联中诗人述说“宏词下第”后“翻类狗”“即为鱼”的内心感受,与当初“画虎已成”“登入龙门”的心境形成鲜明对比。
C.颈联中诗人运用千金诺、一纸书的典故,以季布、刘弘自比,写出了自己未能实现诺言,有负兵部侍郎的举荐
D.本诗语言含蓄委婉,用词精当,如“分明”“自是”“空”“但”“竟”等词的运用,深化了诗人内心的复杂情感

(2)本诗情感意蕴丰富,请结合全诗内容简要分析。
古代诗歌阅读 | 适中(0.65) |
名校

10 .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二首(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注】①公元1122年,陈与义升任符宝郎,但不久就被贬为陈留酒监。公元1127年4月,金兵攻破开封,北宋灭亡,宋高宗南逃建立南宋。是年秋,陈与义自陈留南迁避难,流落洞庭,其间多次登岳阳楼,先后写下《登岳阳楼二首》。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以“东”“西”二字形象说明了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并描绘出了一幅落日余晖洒在帘旌上的壮丽的洞庭远景图。
B.颔联紧承首联,描写诗人登楼的所见所想,借助“吴蜀”一词点明登临的地理位置,也为诗歌增添了历史的厚重感。
C.颈联直抒胸臆,叙其漂泊不定的遭遇之悲,作者登高望远却不能减轻心中悲苦,反将自身的悲伤哀痛推向了极致。
D.尾联中的“风霜”既指秋色的浓重,又与作者的“白头”互相映衬,一语双关;且暗喻政治局势的严峻,意蕴深长。
2.陈与义在创作上立杜甫为学习典范,本诗被认为是其学杜的成功之作,请结合本诗和杜甫的《登高》进行分析。
2023-12-28更新 | 29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卷(三)语文试卷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